社会学
反景入深林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黄应贵 商务出版社 2010
《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不是一般的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导论书,而是以作者过去几十年的田野研究与人生经验为基础,对人类学这门外来知识所作的全面回顾与反省。因此,《反景入深林:人类学的观照、理论与实践》充满着一个非西方社会的知识分子对这门学问的憧憬、热忱、执着、质疑与创造等心路历程,更满怀着对于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的未来之关怀与期盼。希望读者不仅能从此书了解人类学对日常生活各个层面有趣而生动,却又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内涵,更能体会人类学特有的全人类社会文化的整体视野、被研究者及比较的观点、处处可见的反省与挑战已有理论知识及研究者已身文化所具有的文化偏见之观照,而有所创新的反思性。因此这也是一本以人为出发点,综合人类学导论、人类学史、人类学理论以及人类学田野研究经验与成果的综合著作。
Research Design in Social Research 豆瓣
作者: de Vaus, David Sage Pubns 2001 - 3
'With this book David de Vaus has written one of the best general research methods textbooks around. The use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design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is a different and very helpful approach to take, especially since many textbooks confuse issues of method and design. The author outlines with great clarity a wide variety of issues, including testing theories, causation, data analysis, and the main considerations involved in using the different research designs covered. Both students and their instructors will find this an extremely valuable, well-written book' - Professor Alan Bryman, University of Loughborough 'A wonderful opportunity for research design students and practitioners to think more about the planning and process of research design' - Forum for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 This book is intended to show social science students the importance of attending to design issues when undertaking social research.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doing practical research is that design and structure are inappropriate for the uses of research. They often do not support the conclusions that are drawn from it.Several research methods books focus on data collection strategy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While these issues are pertinent, this book argues that the core of research methods is the structure and design of the research. The book: Provides students with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esearch design and its place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Describes the main types of research designs in social research. Explains the logic and purposes of design to enable students to evaluate particular research strategies Equips students with the design skills to operate in real world research situation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Part One explores issues about types of research, research concepts, research questions, causality and basic issues in the design process. The remaining four parts focus on different types of research design. Experimental,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al and case-study methods are clearly and systematically examined, and their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re described. The result is a one-stop critical guide to design in social research that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will find invaluable.
Metaphilosophy 豆瓣
作者: Henri Lefebvre 译者: Stuart Elden / David Fernbach Verso 2016 - 7
Leading French thinker with his key work on philosophical thought
In Metaphilosophy, Henri Lefebvre works through the implications of Marx’s revolutionary thought for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is conceived of as a transformation of philosophy, developing it into a programme of radical worldwide change. The book demonstrates Lefebvre’s debt to Hegel, Marx and Nietzsche, but it also brings a number of other figures into the conversation including Sartre, Heidegger, and Axelos. Metaphilosophy stands as key text in Lefebvre’s wide-ranging oeuvre, the foundation for his work on everyday life, the city and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It is also a key moment in contemporary thinking about philosophy’s relation to the world.
Nothing Ever Dies 豆瓣
作者: Viet Thanh Nguye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4
All wars are fought twice, the first time on the battlefield, the second time in memory. From the author of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novel The Sympathizer comes a searching exploration of the conflict Americans call the Vietnam War and Vietnamese call the American War—a conflict that lives on in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both nations.
From a kaleidoscope of cultural forms—novels, memoirs, cemeteries, monuments, films, photography, museum exhibits, video games, souvenirs, and more—Nothing Ever Dies brings a comprehensive vision of the war into sharp focus. At stake are ethical questions about how the war should be remembered by participants that include not only Americans and Vietnamese but also Laotians, Cambodians, South Koreans, and Southeast Asian Americans. Too often, memorials valorize the experience of one’s own people above all else, honoring their sacrifices while demonizing the “enemy”—or, most often, ignoring combatants and civilians on the other side altogether. Visiting site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Southeast Asia, and Korea, Viet Thanh Nguyen provides penetra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way memories of the war help to enable future wars or struggle to prevent them.
Drawing from this war, Nguyen offers a lesson for all wars by calling on us to recognize not only our shared humanity but our ever-present inhumanity. This is the only path to reconciliation with our foes, and with ourselves. Without reconciliation, war’s truth will be impossible to remember, and war’s trauma impossible to forget.
身体与社会 豆瓣
作者: 【英】布莱恩·特纳(Bryan S. Turner) 译者: 马海良 / 赵国新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0 - 3
简介

《身体与社会》初版于1984年,你现在看到的是该书的第二个版本。此书的作者布莱恩.特纳把关于身体的研究从最基础的医学身体层面上升到精神身体的层面。正如作者在第二版序言里所述:“随着《身体与社会》第二版的出版,应该及时思考人文学科及社会学科中对人类身体与体现(embodiment)进行艺术再现这个问题。”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充分运用了其广博的知识,从梅洛.庞蒂的以身体为基础的存在现象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从社会学到女性主义,都为作者提供了理论源泉。全书共分十章,从医学、社会学、宗教学、伦理学的观点讨论了包括厌食症和恐旷症的历史,对基督教对待人类性事的态度的批判以及人的身体在游戏和欲望中的作用等具体问题。除此之外,作者还提出了身体社会学家们在未来的研究课题以及应该优先考虑的一些主题。

序言

《身体与社会》一书综合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糅合了梅洛.庞蒂、费尔巴哈、青年马克思、福柯、弗洛伊德等大师的理论,力图把身体的研究从简单的肉体层次提高到更高的层面。

内容摘要

身体问题处于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的交接点上。自从新康德主义运动以来,社会学的认识论问题集中在人类在自然和文化中的双重成员身份(the dual membe hi)上。人的身体屈从于诞生、衰弱和死亡等过程,但是源于身体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的这些过程也是位于文化信仰、符号和实践世界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在个体层面上,我的身体是被体验的一种极限环境,但是我们的意识也表现我既拥有身体,又是身体。这种区分的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疾病和病痛之间的差异加以说明。我们可能称一个患股骨头坏死的人患有股骨变性,在这种情况下,股骨生病(diseased)但未有病感(sick)。类似地我们可以说苹果生病,但不能说它感到病痛(ill)。“病痛”(illness)和“病感”(sickness)这样的概念是用于描述个人的状况的社会一文化范畴而不是描述人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疾病不是一种社会角色,但它使得将“病感角色”看做带有适宜行为标准闭社会立场变得有意义(Parsons,1951)。由此可认为我不但感到病痛(illnes),而且我“做”怕(do)或表现出我的病痛,这似乎言之成理。对笛卡见主义进行的现象学批判的价值在于表明意识是体现的也是意向性的。

在社会学看来,现象学的局限性是由它对我的身体和他者的身体的排他性的关注所决定的。身体总是由社会形成并由社会定位的。如何做男人或女人是一种社会界定,因为生理学总是以文化为中介的。正如福柯(1980b)所表明的那样,拥有一个“真正”的性属是医学/文化实践的产物,就阴阳人而言,医学/文化实践排除了拥有两性身份的可能性。“畸形”也是由社会建构的(Howell and Ford,1980)。

尽管从真正的现象学意义上说,我们拥有对我们身体的统治权,但是在人口的社会再生产屈从于制度的约束(“乱伦禁忌”)。权力(父权制的形式)、意识形态(欲望与理性的对比)和经济(要求通过家庭、典型地以长子继承制形式稳定地分配财产)意义上而言,这绝不是在真正社会性的。在传统上,社会是在老人统治/父权制结合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其中臣属门的性行为受到上帝、国王、教士和丈夫组成的集体的约束。因此,身体问题不仅仅是认识论和现象学问题,也是有关权幻、意识形态和经济学的争论的理论定位。
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 豆瓣
Time, Labor, and Social Dominati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ritical Theory
作者: [加] 莫伊舍·普殊同 译者: 康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当代知名左翼思想家 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
莫伊舍·普殊同 蜚声国际的代表作
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著作奖
推动20世纪晚期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转型
拥有英、德、法、西、日等多个语言版本
【内容简介】
在《时间、劳动与社会统治》一书中,普殊同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批判理论进行了一次彻 底的重新阐释。他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分析提出了许多质疑,并给出了对马克思的核心论述的全新阐释。为此,他发展出了一系列概念,旨在把握现代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发展,并克服结构与行动、意义与物质生活等熟悉的二分法。
这些概念引向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性质和问题的原创性分析。根据这一全新阐释,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不仅在于市场机制和私有财产,而在于一种由劳动本身所产生的非个人的社会统治形式。无产阶级劳动和工业生产过程被描述为这种统治的表现方式,而非人类解放的手段。这一再阐释带来了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历史运动特质的批判性分析。它将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发展形式和社会劳动结构与居于资本主义心脏处的异化和统治联系了起来。普殊同指出,这样一种重构将为一种更加适用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性社会理论奠定基础。
【名人推荐】
本书是自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1982)以来,对马克思的成熟期政治经济理论所展开的最佳分析。它显然是普殊同经年研究与长期思考的成果,也是那种值得人们等待的著作。
——戴维·麦克莱伦(David McLellan,伦敦大学政治学客座讲授)
普殊同是当代为数不多的真正尝试对政治经济学予以批判的理论家之一。
——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Žižek,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人文研究所所长)
普殊同雄心勃勃地试图复活马克思理念的生机。在分析这些理念时,他以马克思所嘱意的那种历史特殊性为门径,而非依从后来那些引人误解的、超历史的、普遍化了的理解。这部精深的阐释之作将为试图理解其雄辩论述的读者带来丰富的教益。
——罗伯特·海尔布伦(Robert Heilbroner,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美国经济学会副会长)
在这部复杂、精深、论述详瞻、极富教益的著作中,普殊同对《资本论》的核心结构进行了根本性的重构和再阐释。该书论述严格、周备,即便对那些对资本主义动力怀有其他看法的人而言,也是一部核心读物。
——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兰卡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
普殊同的论述既重要又富于挑衅性。
——西蒙·克拉克(Simon Clarke,沃里克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
在这部人们期待已久的著作中,普殊同为资本主义危机之所以无法在不进行根本性变革的前提下结束,提供了新的、富有想象力的解释。在这一过程中,他为弥补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常常为人所遗憾的“经济学缺漏”做出了长足的贡献。
——马丁·杰伊(Martin Ja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历史学教授)
普殊同的这部著作是至今为止以拓展法兰克福学派视野的方式最为彻底、最为严格地重新阐释马克思成熟社会理论的著作之一。
——慕唯仁(Viren Murthy,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副教授)
在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批判理论这一成果迭出的当代领域中,这部书是最为深刻的作品之一。
——托马斯·麦卡锡(Thomas McCarthy,西北大学哲学教授)
他的研究丝毫没有那种“回到基本问题”的著作所特有的枯燥,他所揭示的范畴——商品、劳动、价值、时间——和这个世纪中被分析的所有范畴一样迷人。当马克思的方案和源自《大纲》的后资本主义生活远景结合起来时,这一方案突然变得比晚近的某些辩论更富生机,而那些辩论的主题正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所预示的东西束之高阁。
——珍妮·舒勒(Jeanne Schuler,克瑞顿大学哲学副教授)
自由的未来 豆瓣
The Future of Freedom
作者: [美] 扎卡里亚 (Zakaria,F.) 译者: 孟玄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5
民主也有其黑暗一面。可是我们却很少去面对它。正视民主黑暗面立即就会惹来讥评,被认为与时代脱节。但这意指我们没有真正的停下来认真反省。为了怕被贴上反民主的标签,我们怯于了解生活各层面中日益民主化可能带来的麻烦困扰。我们假定民主不可能制造任何问题。因此当我们看到政治,经济,社会的颓唐不振之时,我们推卸责任,逃避问题,不去寻找真正的答案。更不愿讨论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核心的民主化大转型之影响。本书写作目的在呼吁自我节制,恢复自由和民主之间的平衡。它并不反对民主,但它的确认为可能会有过分民主的情况。自由民主政治的精意在于建立起一套丰富、复杂又机巧的社会秩序,不受任何单一的理念主控一切。
On Tyranny Goodreads 豆瓣 Goodreads
7.6 (30 个评分) 作者: 蒂莫西·斯奈德 Tim Duggan Books 2017 - 2
2019年8月9日 已读
很好读(很浅)的小册子,给出了有实践意义的日常抵抗专制的建议,比如保护好的建制,善待语言,面对面交往,警惕extremism和terrorism的概念(如XJ发生的)以及emergency和exception被滥用(如HK正在发生的)。作者狠狠骂了川普和俄罗斯哈哈哈。尽管建议有效,但对中国现象的回避,使得论证总有些说服力不够。大概作者研究本身关注前苏联和纳粹德国。
政治学 社会学 美国
痛苦中的安乐 豆瓣
作者: 马尔库塞 / 弗洛姆 1998 - 4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极度的精神堕落,构成了今天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西方不少学者不但注意到了这一社会现象,而且还对此作了很多分析研究。在这些西方学者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和弗洛姆了。他们对现代西方社会的消费主义的分析批判,特别是对现代西方社会在充裕的物质生活后面蕴藏着的人的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不安这一“病态”的揭露,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
世界:一部历史 豆瓣
作者: (美)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 译者: 钱乘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5
本书是一部别开生面的鸿篇巨制(原著近1100页,约150万字),这是一次高瞻远瞩的放眼看世界,这是一部无所不包的关于我们的星球、世界和这个世界里的人及自然的杰作。正如书名《世界:一部历史》所显示的,这不是一部史书,它关注的主体是世界(是自冰川时代以来人类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整个世界),历史只是其“看”世界的方法和视角。因为站在了这样的高度,所以“世界”的故事里有以文明的形成、影响和变革统领的人类内部的“分”与“合”;也有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自然环境和星球的相互关联。不同于其他书籍,本书的每一章都是一段时期内的世界图景,读者可以对任何一个区域或洲内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比较和联系,就好像一个外星人观察到的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本书关注人类存在的方方面面:包括科学、艺术、思想、苦难、快乐与想象这些层面。当然,本书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问题和作为历史见证的史料和图片提供给读者。本书作者不仅是一名学者,也是多家出版集团的图书主编者,更是一位有着丰富著作经验的作者,他有著作25部,被翻译成22种语言。本书的内容决定了其读者对象的广度: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专业的教研人员和学生,以及所有把存身的世界作为关注对象的人。
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 管可秾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本书讨论工业革命前五个世纪英格兰社会的性质,以及英格兰与欧洲其余国家的关键差异。作者依据他本人对英格兰若干教区的详细研究、其他学者的各种地方性专题研究、历史人物的日记、法学文献、外国的史料,检讨了马克思、韦伯、麦考莱及当代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于英格兰案例而提出的社会变迁的大框架。作者陈述了一种意见:对于英格兰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本误读,并由此而影响了对于英国和美国现代社会的理解,也影响了关于工业化前提的当前理论。
饕餮之欲 豆瓣
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
作者: [美]冯珠娣 译者: 郭乙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9 - 3
作者通过从“食”和“色”两方面入手,审视了当代中国人“欲望”的变迁,挑战了“食色,性也”的论断,揭示了“快乐”的政治和历史本质。作者探讨了从对饥饿的记忆到经济发展时代的美食,从传统中药的香气到对古典文献的挖掘,从对集体身份的颂赞到对个人经历的关注诸方面,认为这些在当代中国被体现的存在都必然创造并存留于对个人和国家生活的公众反映之中。本书运用人类学、文化研究和文学批评的方法,对当代中国生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她的解读不仅包括科学研究和社会理论领域的关注对象——家庭,也涵盖了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How To Interpret Literature 豆瓣
作者: Robert Dale Park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 7
Offering a refreshing combination of accessibility and intellectual rigor, How to Interpret Literature: Critical Theory for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Third Edition, presents an up-to-date, concise, and wide-ranging historicist survey of contemporary thinking in critical theory. The only book of its kind that thoroughly merges literary studies with cultural studies, this text provides a critical look at the major movements in literary studies since the 1930s, including those often omitted from other texts. It is also the only up-to-date survey of literary theory that devotes extensive treatment to Queer Theory and Postcolonial and Race Studies. How to Interpret Literature is ideal as a stand-alone text or in conjunction with an anthology of primary readings such as Robert Dale Parker's Critical Theory: A Reader for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
完美的罪行 豆瓣
作者: [法] 让·博德里亚尔 译者: 王为民 商务印书馆 2014 - 3
现代性从西方到东方,从近代到当代,它是一全“家族相似的”开放概念,它是现代进程中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 诸层面的矛盾得冲突的焦点。在世纪之交,面对沧桑的历史和未能定的将来,思考现代性,不仅是思考现在,也是思考历史,思考未来。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透视了后现代社会虚拟取代现实的严峻境况。符号与现实的关系日益疏远,模拟物取代了真实物,拟像比真实的事物更加真实。在这样的境况中, 人与现实的关系变得值得怀疑了,虚拟的社会现实变成一种“完美的罪行”,值得警醒。
购物凶猛 豆瓣
作者: 孙骁骥 东方出版社 2019 - 2
一个世纪以来,消费主义的大潮让人无法独善其身,消费已经成为人们构建身份认同的渠道。本书紧扣“消费”这一线索,讲述了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诸多变化。在20世纪历史光影的诡谲多变中,购物和消费主义如何把这个古老的国家改造成今天的模样,消费者的集体面孔又是如何被一次 次地篡改与重塑。本书重新梳理了这背后繁复纷乱的历史线头与社会群像。
作者认为,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还隐藏着一个小体量的历史,它真实而琐碎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隐藏于每个家庭的锅碗瓢盆里,潜伏于我们目光无法达及的晦暗幽深处。由这些历史细节编织而成的,是消费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进程。每个消费者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他们在购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并改变着这段历史。
美国社会科学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American Social Science
作者: [美] 多萝西·罗斯 译者: 王楠 / 刘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本书将美国的社会科学话语置于美国文化、政治与制度语境中,深入分析自美国重建时期至经济大萧条前夕塑造美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的基本意识形态假设:美国例外论。例外论观点认为,美国基于其共和政府和广泛的经济机遇而在世界历史中占据特殊地位,可以避免欧洲面临的历史变迁、大规模的贫困和阶级冲突等问题。然而,内战经历、迅速的工业化以及宗教承诺的衰落带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民族危机,迫使美国不得不面对现实与观念的历史变迁。美国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正是诞生于这场危机,它们的发展正体现了保留例外论理想的利益对这些历史变迁的逃避和驯化。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每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在发展自身知识传统时,如何对历史意识、政治需要、职业结构以及可利用的科学概念做出反应,如何以自然科学而非历史学为基础建立模型,并嵌入自由个人主义的意识形态之中。
组织社会学十讲 豆瓣
9.5 (2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本书中,周雪光教授以组织研究的诸种学术问题为导向,系统阐述了当今海外学术界影响至深的诸学术流派,如制度主义学派、交易成本学派、网络分析学派等对若干基本的组织现象的研究和看法,梳理了经济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在组织问题上思想交锋的焦点所在,并结合海内外大量组织现象的实例分析,指出了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努力方向,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力和犀利的学术眼光,读来令人茅塞顿开。
2019年6月17日 已读
明白大一看《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为什么那么脑壳大了。。。组织社会学清晰的理论脉络还是迷人了
社会 社会学 管理 组织
Bit by Bit 豆瓣
Matthew J. Salganik
8.0 (5 个评分) 作者: Matthew J. Salganik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7
An innovative and accessible guide to doing social research in the digital age
In just the past several years, we have witnessed the birth and rapid spread of social media, mobile phones, and numerous other digital marvels. In addition to changing how we live, these tools enable us to collect and process data about human behavior on a scale never before imaginable, offering entirely new approaches to core questions about social behavior. Bit by Bit is the key to unlocking these powerful methods―a landmark book that will fundamentally change how the next generation of social scientists and data scientists explores the world around us.
Bit by Bit is the essential guide to mastering the key principles of doing social research in this fast-evolving digital age. In this comprehensive yet accessible book, Matthew Salganik explains how the digital revolution is transforming how social scientists observe behavior, ask questions, run experiments, and engage in mass collaborations. He provides a wealth of real-world examples throughout, and also lays out a principles-based approach to handling ethical challenges in the era of social media.
Bit by Bit i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social scientists who want to harness the research potential of big data and a must-read for data scientists interested in applying the lessons of social science to tomorrow’s technologies.
Illustrates important ideas with examples of outstanding research
Combines ideas from social science and data science in an accessible style and without jargon
Goes beyond the analysis of “found” data to discuss the collection of “designed” data such as surveys, experiments, and mass collaboration
Features an entire chapter on ethics
Includes extensive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ading and activities for the classroom or self-study
社会主义体制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 译者: 张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 - 5
《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一书终于与中国读者见面了。作为作者,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我用了五年时间写作本书英文第一版,当然,所投入的精力远远不是时间所能说明的。本书总结并综合了我本人自1955年以来的所有研究成果(那一年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研究著作《过度中央集权化的经济管理》)。
本书在内容上涵盖了社会主义体制的所有主要领域:政治架构、意识形态、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和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体制内部的信息流动、典型的社会关系以及由政治—社会—经济环境塑造的典型行为特征。这一点桅成了本书和许多其他著作的一个重要区别,它们一般都局限于分析某一领域的问题——经济、政治或意识形态。
这本著作或许有助于理解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及体制特征上的因果关系,同时它也可能无法为人们提供所谓的“指南”。在分析中国问题时,中国读者必须认真考察其他各种因素。在这方面,国际上也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我想,最终还是要依靠中国学术界自己进行最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真正把握中国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