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6版) 豆瓣
Classical sociological theory
8.9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治·瑞泽尔 译者: 王建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10
长销不衰的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
社会学专业必备参考书
中文版首次出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畅销美国的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自1992年出版以来,已修订至第6版,并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广泛采用。作者将其在社会学专业领域所拥有的多年丰富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相结合,摆脱了枯燥理论的简单叙 述。内容全面系统,通俗易懂且简明扼要。不仅涵盖古典社会学家和早期女性社会学家的理论,而且也将米德、舒茨和帕森斯等被认为与古典社会学理论有着深厚渊源关系的非古典社会学家们的理论纳入书中。本书特别增加社会学史中最重要思想家的小传,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些理论观点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推荐语
我感到该书突出的特点是把一些艰深晦涩的理论概念解释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反某些翻译的学术著作充满了冗长的注释和杂多的旁征博引,使人读时有目不暇接、不胜其繁的感觉。瑞泽尔的这本书把理论阐发与思想史论述两条线索交织一起,然而却条理清晰、目的明确、行文简约,适合作高校社会学专业的参考书和向一般读者普及社会学知识的读物。
——苏国勋
2022年11月21日 想读
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 豆瓣
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 des lettres : De Flaubert à Proust
作者: [法] 安托万·孔帕尼翁 译者: 龚觅
※学术权力的格局变迁何以影响学术研究的基本面貌?
※一幅第三共和时期文人共和国的全景图,一部现代大学文科建制的发生史
※社会学、教育学、文学史、历史学……还原一批现代学科的诞生场景与其背后学术权力的变迁
文学研究是自古以来的事业,但作为大学教育的“文学史”并不与生俱来。它的诞生伴随着一次学术权力的此消彼长。
1850年以来,作为学科的“历史学”从历史文学中独立出来,史学家在法国知识界迅速攫取话语权,成为推动中、高等教育改革的主力成员。19世纪末法国的政教分离与教育改革促成综合大学的建立,在此之前,属于古典人文学的“文学研究”由修辞学主导,从此以后,在史学家的主导下,文学研究脱离了摆弄辞藻的面貌,被放入历史和社会的关系中加以关照。几乎与此同时,作为一个学科的“社会学”在大学中初露峥嵘,“教育学”这个社会学分支也在此时诞生。朗松之于文学史,就如涂尔干之于社会学,作为两门彼时的新兴学问,二者都试图在文学/历史、哲学/历史间打下楔子,为自己开辟空间。
本书试图描绘的正是从普法战争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即“福楼拜到普鲁斯特”这段时期内,法兰西“学者共和国”的全景图,大量史料串联起法兰西第三共和治下法德知识界的恩怨往还、史学与文学的分合、德雷福斯事件呈现出的意识形态光谱以及朗松、涂尔干、圣勃夫、吕西安•费弗尔等一干活跃在世纪之交的法国学者群像,在某种意义上,《文学的第三共和国》甚至可以被当作一部理想的现代小说阅读。
2022年11月20日 想读
Race and Reunion 豆瓣
作者: David W. Blight Belknap Press 2002 - 3
No historical event has left as deep an imprint on America's collective memory as the Civil War. In the war's aftermath, Americans had to embrace and cast off a traumatic past. David Blight explores the perilous path of remembering and forgetting, and reveals its tragic costs to race relations and America's national reunion. In 1865, confronted with a ravaged landscape and a torn America, the North and South began a slow and painful process of reconciliation. The ensuing decades witnessed the triumph of a culture of reunion, which downplayed sectional division and emphasized the heroics of a battle between noble men of the Blue and the Gray. Nearly lost in national culture were the moral crusades over slavery that ignited the war, the presence and participation of African Americans throughout the war, and the promise of emancipation that emerged from the war. "Race and Reunion" is a history of how the unity of white America was purchased through the increasing segregation of black and white memory of the Civil War. Blight delves deeply into the shifting meanings of death and sacrifice, Reconstruction, the romanticized South of literature, soldiers' reminiscences of battle, the idea of the Lost Cause, and the ritual of Memorial Day. He resurrects the variety of African-American voices and memories of the war and the efforts to preserve the emancipationist legacy in the midst of a culture built on its denial. Blight's sweeping narrative of triumph and tragedy, romance and realism, is a compelling tale of the politics of memory, of how a nation healed from civil war without justice. By the early 20th century, the problems of race and reunion were locked in mutual dependence, a painful legacy that continues to haunt us today.
2022年11月19日 想读
记忆中的历史 豆瓣
Geschichte im Gedächtnis: Von der individuellen Erfahrung zur öffentlichen Inszenierung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袁斯乔 2022 - 5
“记忆中的历史”是指真正存在于德国人记忆和认识中的历史,本书探讨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德国人对待历史的方式。
“我们如何面对历史,在历史学科之外,它是如何被谈论、被解读以及被描述的?……这里涉及的不是头脑中可以被测试或者可以被灌输的历史知识,而是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不同形式的历史倾向、历史所提供的各种经历以及对历史的消费。”
“比回忆的真实性更重要的是那些被回忆的事件的意义……通过回忆,人类不仅拓宽了事件的跨度,也获得一个非常重要的反省自己的维度。过去是一面镜子……它超越了个人和集体的掌控,它无法被专权操控,无法被最终评价,无法被永久否定,并且最重要的:它绝对不会被完全摧毁。”
2022年11月19日 想读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 豆瓣
作者: [美] 丹尼尔·詹姆斯 译者: 刘倩 2022 - 10
记录对话,反思口述,见证时代——
一位阿根廷女工的故事
一段庇隆主义的时代见证
口述史研究经典之作
无论你是否对阿根廷的肉类加工行业感兴趣,该书的魅力都在于写作。作者围绕“堂娜玛利亚”这位女工口述的形式,吸引你进入阿根廷的政治阴谋和劳工运动的网络中,展示大量信息。之后,作者也没有完全“听信”,他又对女工的口述资料做出了自己的辨析与反思。在口述史风行的今天,这本国际口述 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就很有必要介绍到国内来。
--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以阿根廷工运妇女领袖玛利亚•罗尔丹的生平故事为线索,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庇隆主义兴起到90年代阿根廷的政治变化,乃至拉丁美洲劳动整体阶层状况,是口述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典范性著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堂娜玛利亚的口述史,文本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为读者直接呈现出个人如何介入若干民族历史大事件,并受到这些大事件的深刻影响;第二部分,作者从叙事理论、记忆理论、口述史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多重视角对“证言”进行了处理,不但将堂娜玛利亚的口述作为一种历史参照的文本,更对这一口述本身做出各种跨学科分析。因此,全书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为当前中国方兴未艾的基层口述史、劳动研究、女性主义研究提供诸多借鉴。
2022年11月17日 想读
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传播 豆瓣
Victorian Popularizers of Science: Designing Nature for New Audiences
作者: [加]伯纳德·莱特曼 译者: 姜虹 2022 - 8
★加拿大约克大学科学史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伯纳德·莱特曼又一力作,全新中文版序
★走进维多利亚时代作家、出版商和读者的世界,领略当时迷人的博物学与视觉文化
★探索女性在科学写作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女作家走上科普写作之路的原因
★一项涵盖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 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科学》《伊希斯》《选择》《美国历史评论》《科学教育》等权威刊物联袂推荐
★精装双封,70余幅生动精美插图
------------------------------------
本书主题是19世纪下半叶英国的科学传播,伯纳德·莱特曼探讨了30多位高产、有趣和颇具影响力的科学普及者。这项跨学科研究涵盖了科学、宗教、性别、文学、出版和视觉文化等众多学术领域,对科学知识的市场、宗教与科学的张力、科学职业化与文化权威的角逐、科学中的女性角色和性别意识、进化论的传播和争议等议题提出了全新见解。
------------------------------------
要想了解成千上万大众科学读物背后的故事,本书将是必读之作……
它开创性地复原了女性科学作家的生活、兴趣和面临的障碍。
——《科学》(Science)
为19世纪英国大众科学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莱特曼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对19世纪下半叶科学普及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修正了我们对维多利亚时期大众科学的理解。
——《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2022年11月16日 想读
未竟的帝國 豆瓣
Unfinished Empire: The Global Expansion of Britain
作者: John Darwin 約翰.達爾文 译者: 黃中憲 麥田 2015 - 1
作家南方朔、楊照 好評推薦
《帖木兒之後》作者最新力作、《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在這個不穩定的世界裡,沒有哪種帝國能維持現狀永遠不變,
只有暫時的喘息,沒有帝國的「最終狀態」。
要了解帝國體系,就要先了解英國!
我們生活在由數個帝國打造出的世界,今日的主權國家,有多達四分之一出自英國。大英帝國以各種方式塑造了世界:移民數個大陸、創造新國家,並將其語言、科技、價值觀強加在其他民族身上。近兩百年時間,其擴張至垮台,乃是決定歷史進程的最大因素,如今它仍為迷思、誤解、爭議所籠罩。
本書說明大英帝國內部多元並存、矛盾,又混亂,這個帝國受水火不容的利益團體所控制,其擴張除憑藉本身的強大,也得益於他國的衰弱。同時以英國為例,探討在歐洲境外擴張的三百年期間帝國的建造過程,並以中世英格蘭帝國主義史為這些擴張行動的根源。
約翰.達爾文寫出一部出色的大英帝國史,廓除籠罩這主題的意識形態濃霧,說明我們如今仍受到這帝國多大的影響。──《維梅爾的帽子》作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令人耳目一新、富有見地、經透徹研究、令人折服之作。──《假如日本不曾偷襲珍珠港》作者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
本書這般從多方面了解帝國過往,使我們能更清楚、更深刻理解種種權力與暴力。為帝國史著作立下更高的標竿。──《BBC歷史雜誌》
最佳單卷本指南──《衛報》
無人能及的大英帝國興亡概述──《週日獨立報》年度好書
達爾文學識之深厚令人嘆服……從頭至尾保持令人讚賞的客觀、嚴肅學術立場……一部鞭辟入裡、富有見地、讀來有趣、不慍不火的書。──《紐約時報書評》
達爾文先生讓人增長知識、眼界大開的著作,寫作嚴謹,充滿有趣的統計資料和敏銳的觀察心得。──《華爾街日報》
擲地有聲的帝國史著作……極重要且有用。身為英格蘭人,對於他的國家所曾管轄的那個帝國,達爾文既未吹捧,也未刻意自我批判,而是以明澈的眼睛予以檢視。他在這點上的成就已達到值得嘉許、乃至出類拔萃的程度。──《華盛頓郵報》Jonathan Yardley
面面俱到……達爾文的博學使他得以避開狹隘的辯護、批判窠臼,深入介紹英國那段稱霸全球的不凡時期。──《週日泰晤士報》
在本書中,約翰.達爾文提醒我們,帝國是人所締造。這本書從建造、經營大英帝國的男女的視角講述這帝國的歷史,身為帝國史權威的作者,針對這個史上存續最久之一且影響力最大之一的帝國的複雜運作方式,提供了新且客觀的檢視。凡是有意尋找清楚易懂、面面俱到、跟得上時代的探討大英帝國之作的人,有此一部即夠,毋須他尋。──The Rule of Empires作者Timothy Parsons
概括性且毫無教條主義氣息的專題著作,研究大英帝國漸進且並非總是安穩的發展過程……作者精闢描述了英國人在印度的不凡統治……一部立場公允、旁徵博引的著作,精細入微呈現帝國的建造過程。──科克斯書評
寬廣的歷史視野、令人耳目一新的看法、出色的寫作風格、過人的學識……此書一出,其他任何同一主題的著作都可以束諸高閣……終於擺脫掉扭怩不安情緒的大英帝國史著作;我們所引頸期盼的著作。──《今日歷史》
鞭辟入裡的剖析……熔個人淵博學識、言所當言的公正立場、優美筆法於一爐,達爾文寫出振奮人心的精彩之作。──《經濟學人》
公允、富創見、令人讚嘆的新歷史著作。──《文學評論》
2022年11月15日 想读
大英帝國的經驗 豆瓣
大英帝国という経験
作者: 井野瀨久美惠 译者: 黃鈺晴 八旗文化 2018 - 8
從新教帝國到世界帝國,從喪失美洲到縱橫七海,
「大英帝國」其實是跨越兩種不同面相,經過解體再重組的「兩個帝國」?
移民、奴隸解放、百貨公司、商品與人的流動……
從社會生活史的「柔性帝國」角度,描繪不為人知的「帝國側臉」,
如此便會勾勒出一幅饒富趣味的景象。
當我們提到「大英帝國」時,首先想到的是什麼?優雅的下午茶、強大的海軍、大英博物館的精美收藏、還是小說家福斯特和毛姆筆下的異國風情?
然而,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卻是從「領土喪失」開始建構起的?
美洲殖民地的獨立在傳統的大英帝國史中,往往只被視為一段不重要的插曲。然而,本書作者大膽地提出一個論點:美洲的喪失,才是大英帝國由「新教帝國」,重組為「世界帝國」的一大關鍵!
■「美洲喪失」帶來的衝擊──帝國認同的瓦解與重組
英國在十八世紀初,已經具備了「帝國」的形式;然而,這個帝國不過是個橫跨大西洋兩岸的國度,聯繫母國與殖民地的,是共通的新教信仰。透過新教,凝聚了「我們都是英國人」的認同。但,美國獨立卻打破了這種脆弱的紐帶。
同為新教徒的美國人與天主教的法國聯手,打敗了英軍,對英國人造成很大的衝擊。以往的新教認同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思索「我們是誰?」「到底什麼是英國人?」史學家愛德華‧吉朋,正是在這個時候寫下了《羅馬帝國衰亡史》,探索強盛的「帝國」為何會逐漸瓦解的原因。
經由這個「喪失與重組」的過程,英國由英格蘭王國邁向真正的「聯合王國」,其面相也產生了重大轉變。由壟斷貿易轉變為自由貿易、由蓄奴轉變為解放奴隸、移民社會的變化、女性能見度的提升等,都是這個重組過程中所帶來的衝擊。也因為這個重組,我們才得見今日認識的「大英帝國」。
■帝國社會結構的重組──移民增長與道德重整
失去美洲之後的大英帝國「解散之後再次重組」,重組後的新帝國,不論在自我認同和社會架構上,都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喪失美洲後的英國,開始將蘇格蘭與愛爾蘭納入掌控之中,從而形成了「聯合王國」的雛型;在這種形塑過程中,大量因戰亂與飢荒逃離王國的蘇格蘭人與愛爾蘭人,構成了第一波移民潮的主力。這波移民風潮到了十九世紀後,又因為工業革命造成的貧民問題,而產生了新動力。在這第二波移民潮中,我們所熟知的澳洲、加拿大,以及現今的美國社會,都為其所形塑,並誕生了今日的面貌。
帝國重組的第二個現象,便是道德的重整。美洲的喪失,促使英國人開始省思:我們之所以失敗,是否是因為道德腐敗之故?於是,在英國,掀起了一股「道德重整」之風。包括拯救貧民、鼓吹福音主義、整飭東印度公司的腐敗等,而最為著稱的,便是解放黑奴。英國原本是蓄奴的主要國家,但卻搖身一變成為解放奴隸的先驅。所謂「慈善的帝國」形象,便是在這種狀況下興起的。
■女性的帝國──「維多利亞仕女」VS獨立自主的女性
以維多利亞女王為首,女性的形象在第二次帝國期間也有重大轉變。英國政治家如迪斯雷利等人,將女王打造成「帝國的象徵」,從而為帝國附上了一層女性的柔和色彩。以女王為首的「維多利亞仕女」,給人的印象是一種宛如「家庭的天使」般,溫柔賢慧、愛夫愛子的淑女形象,這種優雅卻又有如籠中鳥般的印象,正是一般大英帝國女性在傳統眼光中的看法。
然而,事實上大英帝國的女性,並不只限於所謂的「維多利亞仕女」。且不說當時因為工業化社會而產生的眾多單身女性,在帝國的各個角落中,也可以見到女性獨立且活躍的形象。除了我們熟知的醫護與慈善領域外,在移民群、殖民地當中,也出現了許多女性遠渡重洋,跨足偏遠社會的身影。
換言之,在看似對女性重重限制的第二次大英帝國,卻也因其發展給了女性更開闊的空間,從而為後來的婦女運動埋下了種子。
■自由貿易的帝國──物盡其用、貨暢其流
重組之後的大英帝國,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由貿易取代了壟斷貿易,過去想像不到的交易情況,在帝國當中都能看到。因此也有人說,新的大英帝國其實就是個「物品的帝國」。
◎午茶時間的登場
在英國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男人喝咖啡,女人喝紅茶」。相較於價格較昂的咖啡,隨著東印度公司擴張輸入英國的紅茶,變成了女性喜愛的飲品。女性將「準備下午茶」當成是家庭的一個重要環節,於是英式下午茶也就成了「英國習慣」的一大象徵。
◎百貨公司的興起
百貨公司的興起,也是自由貿易帝國的一大象徵。受到第一次萬國博覽會的刺激,人們對於各地商品的需求激增,於是出現了將各地貨物集中一處,供市民進行消費的百貨業。百貨公司的出現,代表著民眾對於物質的渴望大幅提升。
◎博物館的出現
帝國擴張的另一個象徵,就是博物館的出現。以大英博物館為代表,博物館不只蒐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物品,同時也擴充了當代人民的眼界。十九世紀末,英國爆發了狂熱的「埃及熱潮」,大英博物館的埃及展品功不可沒。
◎旅行的發達
帝國的版圖擴大,同時也促進了旅行業的誕生。汽船與火車的出現,讓原本昂貴的旅行變成大眾都能享受的廉價娛樂,登山變成時尚消遣,海外旅行也變成帝國人民趨之若鶩的新享受。不過,旅行團員欠缺對當地的理解,破壞環境,這對帝國的形象,其實也有不良影響。
====================
■那麼,到底何謂「大英帝國的經驗」?
「島嶼帝國」的經驗能給今日的世界與台灣什麼反思?
現今的英國,正為認同危機所苦惱著。然而,決定自己是誰的,是個人的經驗。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於自己是誰的意識,並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動的。那麼,在英國從島國擴張成為帝國的過程,又以何種方式刻印下了什麼呢?這種「經驗」一直持續到伊拉克戰爭,仍然是困擾著英國與眾多殖民地乃至屬國的問題。今日的英國,雖然對於帝國的過去感到迷惑,但仍然嘗試著找回在那段過去中的失去之物;這正是本書所要描述的「帝國輪廓」,也是持續至今的殘影。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医疗社会史研究》(第十二辑) 豆瓣
作者: 张勇安 主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 2
《医疗社会史研究》(第十二辑)由上海大学历史系张勇安教授主编,迭戈·阿姆斯(Diego Armus)特约主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医疗社会史研究》每年6月和12月各出版一辑,自2016年6月(第一辑)出版以来至今共计出版十二辑。本集刊于2021年10月荣获“2021年度全国优秀集刊奖”。
本辑主题为拉丁美洲医疗社会史,分“专题论文”“学术书评”两个栏目,共收入20篇文章。文章分布合理,各栏文章主题集中。专题论文共计18篇文章,各位作者围绕拉丁美洲医疗社会史这一主题,探讨了近代早期加勒比地区的黑人医师、19世纪巴西霍乱、秘鲁的中医、“西班牙流感”袭击阿根廷的历史、查加斯病的历史、巴西艾滋病的历史、中美洲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和钩虫病、拉丁美洲优生学等内容。学术书评2篇,分别评价了《陌生之旅:科学、文化和药物管理》《绘制艾滋病地图:一种长期流行病的视觉史》。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宇宙的第一阵脚步 豆瓣
L’Enfant de la haute mer, L’Arche de Noé & Premiers pas de l’univers
作者: [法]于勒·苏佩维埃尔 / Jules Supervielle 译者: 储春花 / 陈虹燕 2022 - 11
- 编辑推荐 -
★献给在世界的暗夜里辗转不眠的人们,献给我们共有的生活和难以分担的不幸,献给孤独及其所创造的。
★20世纪法国乃至世界文坛至为重要的诗人、作家于勒·苏佩维埃尔代表作首度全面中译。
★其作品深受里尔克、纪德、瓦莱里、拉尔博、米肖、艾田蒲、布朗肖、科克托、雅各泰等名家的推崇,也深刻地影响了戴望舒等中国诗人。
★这些故事是对民间传说、《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改写,极具奇想色彩,宛如夏加尔的画作。借由这些故事的探针,苏佩维埃尔的书写深入人性至为幽微处,映照出人的世界丰富的流动性。
★“在那里,我们以一种几乎出人意料的方式接近了这被遗忘的生命;在那里,某种东西遭到了遗忘,却因这样的遗忘而愈发在场。处在遗忘当中的遗忘之在场;在自身遗忘的事件里无尽地遗忘的权力;没有遗忘之可能性的遗忘;没有遗忘的遗忘-被忘。”(莫里斯·布朗肖评《远洋上的孩子》)
★“在苏佩维埃尔这里,每个词都获得了一种魔法的价值。一道波浪创造了另一道波浪,一个词召唤出另一个词。就这样,诗人,会魔法的散文家,迈向了远洋,途中没有丢失任何东西,也没有任何路线上的断裂,一切价值都得到了保留。”(弗兰茨·海伦斯评《远洋上的孩子》)
★“正是通过这份对动物的了不起的爱,苏佩维埃尔的作品摆脱了其往日复杂的殷勤;诗人从一场同野兽的单纯嬉戏走向了对其灵魂的认识,走向了对其思想,尤其是对其狂想的认识;他心中藏着一个华特•迪士尼。”(阿尔芒·罗班评《挪亚方舟》)
★“这些故事,既单纯又怪异,既宽忍又轻盈,既欢快又忧郁。在苦涩变得过于沉重,而温柔近乎痛苦的那一刻,一丝幽默浮现出来,仿佛作者害怕让自己陷于某种令人心碎的呻吟……但眼下现实的这一突然闯入,这些滑稽的特点,如此的奇想,或许根本不是苏佩维埃尔的作品最不苦涩的元素。”(马塞尔·阿尔朗评《挪亚方舟》)
★“在这里,从第一页起,我们看到了什么?诗歌露着诗性的笑容:创造力用其源头的清爽来对抗想象力的永久着魔;精神覆在诗歌大地上的冰衣里传出色彩的窃笑。为何这一现象引发了如此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这里,白日升起只是为了搭建阴影的帐篷。仿佛诗人的内心突然变得比他的目光更大,而一个直觉的空间就在其思想重建了宇宙远景的地方等着他。”(若埃·布斯凯评《挪亚方舟》)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苏佩维埃尔的三部故事集:《远洋上的孩子》《挪亚方舟》和《宇宙的第一阵脚步》。
《远洋上的孩子》收录八篇故事,极具民间传说的奇想色彩,宛如夏加尔的画作。借由这些故事的探针,苏佩维埃尔的书写深入人性至为幽微处。值得一提的是,他曾在访谈中声称,《远洋上的孩子》“也许是我最好的故事”,它与《塞纳河里的无名女子》一起构成了他的“溺水者神话”。
《挪亚方舟》收录七篇故事,延续了《远洋上的孩子》的风格,有着较浓的动物寓言和《圣经》故事的色彩。《逃往埃及》可被视为《马槽边的牛和驴》的后续,而《重逢的妻子》与之前的“溺水者神话”一样,属于苏佩维埃尔诗学中不断出现的生者与死者交谈的主题。在1953年的一次座谈中,苏佩维埃尔曾说:“当我以我的方式让那些传说中的存在活过来时,我总是体会到极大的快乐。尤其是在我创作的《马槽边的牛和驴》《逃往埃及》和《挪亚方舟》这样的《圣经》故事里。”
《宇宙的第一阵脚步》由“神话故事”和“其他故事”组成。前者收录十三篇故事,主要是对古希腊罗马神话的改写,这些故事将诸神身上的神性罩衣变得透明,彰显其内在的人性本质。后者收录八篇故事,既有对《圣经》故事的改写,也包含奇想色彩的篇章,映照出人的世界丰富的流动性。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自然权利与历史 豆瓣
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
9.2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列奥·施特劳斯 译者: 彭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7
自然权利问题乃是当代政治与社会哲学中首要的议题之一,本书对这一主题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探究;作者尤其从古典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入手,揭示出现代自然权利理论前提下所导致的自然权利的危机。
像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列奥·施特劳斯致力于一些根本的思想问题凸显出西方文明中深刻的精神紧张。他对于当代思想中的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批判,使他更加深入地投身于古典政治哲学的研究。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中间地带 豆瓣
The Middle Ground: Indians, Empires, and Republics in the Great Lakes Region, 1650-1815
作者: [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 译者: 黄一川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21 - 1
17世纪,欧洲人在北美大湖区与印第安人相遇,欧洲人的新世界与印第安人所拥有的旧世界相互交叠,他们彼此将对方看作外人和他者,几乎是非人类。本书讲述的就是1650—1815年间,欧洲人和印第安人相互占领、征服、接纳、融合与文化坚持的故事,他们共同创造出一套具有崭新意义的交换体系。
在这套体系中,人们行动的理由不能被简化为普世的经济法则,他们的联盟并非唯利是图,互赠的礼物不只是金钱和财产,谋杀犯也不是为了获利去杀人,生活不是生意,它既不符合欧洲模式,也不契合印第安模式。它跳出了以往著作中将两种文明的冲突简化为征服与被征服的线性叙事,而是将其整合为一种更为丰富的、非线性的框架。通过作者的论述,我们可以详细了解欧洲人与印第安人如何相遇,如何将对方视为异己,又是如何共同营造一个共有的、可以相互理解的世界。在这里,古老的旧世界与各种各样的欧洲人的世界重叠,他们的混合创造了一种新的交流系统和价值认同系统,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本书是20周年纪念版,是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双料经典,一经出版便获得广泛赞誉,不仅包揽美国史研究的多项大奖,更提名当年的普利策奖。它跨越学科边界,影响到文学批评、人类学、考古学、政治学领域;不仅影响了北美其他地区的研究,还影响到在非洲、亚洲、澳洲和欧洲的研究,传播到了全世界。此外,它还进行了“时间旅行”,在有些案例中被应用在了古代。“中间地带”(The Middle Ground)从此成为学界内外的一个经典术语。
-------------
全球史译丛(见识城邦出品):
01:全球史是什么
[德]塞巴斯蒂安•康拉德(Sebastian Conrad)著
02:堕落之海:地中海史研究
[英]佩里格林•霍登(Peregrine Horden)[英]尼古拉斯•珀塞尔(Nicholas Purcell)著
03:19世纪大转型
[德]贡德•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著
[美]罗伯特·A. 德内马克(Robert A. Denemark)编
04:万国一邦:美国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美]托马斯•本德(Thomas Bender) 著
05:公司与将军:荷兰人与德川时代日本的相遇
[英]亚当•克卢洛(Adam Clulow)著
06:近代早期世界的全球互动(1400—1800年)
[美]查尔斯•帕克(Charles Parker)著
07:中间地带:大湖区的印第安人、帝国和共和国(1650—1815年)
[美]理查德•怀特(Richard White)著
08:蚊子帝国:1620—1914年间加勒比地区的生态战争
[美]J. R. 麦克尼尔(J. R. McNeill)著
09:美国宪法的全球史(1776—1989年)
[美]乔治•A.比利亚斯(George A. Billias)著
10:现代世界的诞生(1780—1914年)
[英]C. A. 贝利(C. A. Bayly)著
11:交换之物:荷兰黄金时代的商业、医学与科学
[美]柯浩德(Harold J. Cook)著
12:鸟粪与太平洋世界的开启:全球生态史
[美]格里高利•T. 库什曼(Gregory T. Cushman)著
13:气候变化与全球史
[美]约翰•L. 布鲁克(John L. Brooke)著
14:大转型:中世纪晚期世界的气候、疾病与社会
[英]布鲁斯•M. S. 坎贝尔(Bruce M. S. Campbell)著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改革中的人民 豆瓣
A REFORMING PEOPLE
作者: [美]戴维·D.霍尔 译者: 张媛 译林出版社 2016 - 4
这是一本启示录式的著作,历史学家戴维•D.霍尔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殖民地人建立教会、世俗政府以及分配土地的方式。移民对专制以及教会和世俗政府不受限制的权力的深刻忧虑,使他们把教会建立在平信徒的广泛参与之上,并且坚持公众的“同意”是所有世俗政府建立的前提。通过鼓励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依靠强有力的请愿活动,移民们改革了刑法、民法和法院的运转方式。所有这些改革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公民社会,与之相比,他们所处的时代习于专制独裁、等级森严,他们建立的社会是如此先进,以至于只有少数人敢于用“民主”二字来描述它。他们的所作所为远远地超越了其时代。在这里,我们看到殖民地人坚持以公正和自由为准绳来矫正制度,进行社会实践。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概念变迁与美国宪法 豆瓣
作者: 波考克 译者: 谈丽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8
《概念变迁与美国宪法》内容简介:主权、国家、道德、共和、民主、宪法……这些构成政治生活和政治语言的核心概念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在重大的政治变革时期,它们的含义都会发生重要的变迁在美国革命和立宪时期激烈的政治论争当中,上述概念都被重铸,从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美国政治用语《概念变迁与美国宪法》所收录的一系列学者的文章,分别对上述概念的含义在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变化进行了剖析,从而有助于理解概念变化的方式,以及政治概念变迁与政治变革之间的诸种关系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野棕榈 豆瓣
作者: [美] 威廉·福克纳 译者: 斯钦 2022 - 7
《野棕榈》是由《野棕榈》和《老人河》两部作品交织而成的一部作品,前者是一个爱情故事,后者是洪水中犯人救助受困者的故事。
福克纳在谈到这部作品时说:“我是像你们读到的那样,一章一章写下来的。先是《野棕榈》的一章,接着是大河故事的一章,《野棕榈》的另一章,然后再用大河故事的又一章来做对应部分。我想要同一个音乐家那样做,音乐家创作一个乐曲,在曲子里他需要平衡,需要对位。”两个情节完全没有联系的故事,交织奏响了一曲人性之歌,是福克纳作品中令人心痛至深的一部作品。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苏醒大陆:澳大利亚史 豆瓣
A Concise History of Australia, Fifth Edition
作者: [澳]斯图亚特·麦金泰尔 译者: 潘兴明 / 刘琳 2022 - 9
澳大利亚——一个在赤道另一边,随处可见奇异动植物的“蛮荒”国度。两个多世纪之前,英国人将西方文明硬生生地强加到这块与世隔绝的孤独大陆之上,改变了澳洲土著社会的运行轨迹,创建了大英帝国又一个新的支脉。在英国人之前,西班牙和荷兰人已经来过这里,荷兰还将大陆的西半部命名为“新荷兰”。英国的库克船长不以为然,在大陆的东面航行探测一番之后,便以英国国王陛下的名义宣布这块大陆归英国所有,重新命名为“新南威尔士”。起初,英国君主和诸位大臣对这块遥远的化外之地并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到了北美十三殖民地宣布独立之后,英国严刑之下数以万计的罪犯无处可关,才想到了这个地方。随着一船船流放犯的到来,澳洲大陆开始改变面貌,尤其是自由移民的加入,更加速了新社会和新国家的孕育和诞生进程。这样在20世纪开启之时,就在浩渺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汇处,紧挨亚洲的南缘,一个由欧洲移民创建的“西方”国家诞生于世……
一部建立在雄厚的历史研究基础之上的简洁明了的历史著作,一部为国际读者撰写的国家简史,激发读者重新思考澳大利亚的过去及其与现在的关系。第五版修订将最新学术研究与历史记录相结合,讲述了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历史;欧洲人的到来和殖民地、罪犯、黄金和自由定居者的时代;民族国家的基础;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发展共同造就的现代澳大利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麦金泰尔笔下的澳大利亚成就与失败并存。本书邀请我们共同审视这段历史,展望未来。
2022年11月14日 想读
风林火山 豆瓣
風林火山
作者: [日] 井上靖 译者: 子安 重庆出版社 2020 - 1
“风林火山”四字,出自《孙子兵法•军争篇》,原文为“……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原本布衣之身的浪人山本勘助,在一次因缘际会之下成为了武田信玄的家臣。彼时,信玄正忙于拓展疆土,开创霸业。山本勘助犹如鬼神一般的军事才能和头脑无疑使他如虎添翼。此主从二人联手,立足甲婓一国,蚕食四邻豪族,并将目标指向了信浓。然而,就在进攻诹访郡豪族诹访赖重的中途,山本勘助遇到了那个对他而言意义非凡的女子——由布姬。于是,在他的人生里,除了攻城略地,争霸天下之外,更多了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愫……山本勘助此人在历史上身份扑朔迷离,其存在的真实性至今在日本也尚未有定论。由作者之手,将这个不世出的天才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读者仿佛能见到那位面带异相,身有残疾的鬼神军师踏破重重迷雾迎面而来…… 《风林火山》可以说是井上先生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日本国内妇孺皆知,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其中包括1969年东宝公司出品的电影、2006年NHK“日曜洋画剧场”单本电视剧,还有2007年NHK的大河剧,分别由三船敏郎、北大路欣也和内野圣阳饰演主角山本勘助。
2022年11月12日 想读
宋案重审 豆瓣 Goodreads
9.8 (9 个评分) 作者: 尚小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2
——“过去一百年的宋案研究史,其实是一部失败的历史。”
·
·北大知名教授尚小明力作
·
·90%的材料为以往宋案研究者不曾利用,其中相当部分系首次公开。
·
·
百年宋案研究最大的问题在于研究者错将“宋案”等同于“刺宋案”。本书彻底纠正了这一偏差,明确揭示“宋案”实际上是由收抚共进会、调查欢迎国会团、操弄宪法起草、构陷“孙黄宋”、“匿名氏”攻击、低价购买公债以及刺杀宋教仁等多个情节次第演进与交错进行而酿成的复杂案件,并以极其细腻的考证,将看似毫无关联的各个情节之间的内在关系彻底揭示出来,最终令人信服地揭开了宋案一系列谜团。
·
书中披露了大量民初政坛秘辛,对案件发生前后的许多矛盾现象也都给予了合乎事实与逻辑的解释。
2022年11月11日 想读
帝国之眼 豆瓣
Imperial Eyes : Travel Writing and Transculturation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玛丽·路易斯·普拉特 译者: 方杰 / 方宸 译林出版社 2017 - 4
这是一部跨学科的经典之作,在旅行书写研究以及(后)殖民批判领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深入探究了18世纪中叶以来,旅行书写在欧洲殖民主义扩张进程中的作用,以大量南美洲、非洲的案例,具体阐释了旅行书写如何为欧洲读者生产出一个“欧洲以外的世界”。普拉特细数不同类型的旅行书写,既关注帝国主义事业中占支配地位的宗主国文化,也关注从属的、边缘的接受端文化,并强调两者接触之时产生的互动。本书史料详实,叙事生动,将会带给读者关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