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现代语言学流派 (增订本) 豆瓣
作者: 冯志伟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语言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凡是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活动,都不可能没有语言。20世纪以来的现代语言学主要包括哪些流派?这些流派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什么?这些流派都有些什么样的著作?代表人物又是谁?……本书将深入浅出地给读者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2023年1月5日 想读
客乡 豆瓣
Heimsuchung
8.7 (26 个评分) 作者: [德]燕妮·埃彭贝克 译者: 李斯本 2023 - 1
☄️作品看点:
🌟 当代德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德语文学的织布鸟”燕妮·埃彭贝克代表作首度引进。
🌟 入选《卫报》21世纪百佳图书,莱比锡图书奖短名单作品——《客乡》以冰山一般的超然语调,讲述了柏林郊外一栋湖边别墅,几十年间不断变迁的居住在此的人们的故事。20世纪德国动荡的历史进程,在一个个激情、伤痛、遗憾与和解的故事中自陈其身。
🌟 非凡的综合想象力,深邃的历史意识,从女性的非正统视角,讲述在历史转折中失落的人与物的故事——《客乡》对历史地理的精巧调用和重新叙述,不断刷新我们对历史事件与个人意志的认知和想象。
.
☄️评论推荐:
🏔 “这一代最杰出、最重要的德语小说家。”——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
🏔 “历史事件与个人意志的交汇点是她书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她笔下女主人公的非正统视角,使她们得以与‘历史’保持着一个倾斜的角度,从而刷新了读者对于这个主题的认知和思考。”——丹尼尔·门德尔松(著名文学评论家)
🏔 “她的作品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在于,通过那些在历史转折中失落的人与物的故事,含蓄地展现历史磅礴的进程……‘过去’被置于‘现在’的表层之下,但它的形状终究会显现出来。”——劳伦·奥伊勒,《纽约客》
🏔 “在世作家中蕞优秀和激动人心的一位……埃彭贝克的小说大多是一个年轻女人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黑暗秘密的国家的寓言。在《客乡》中,寓言色彩被淡化了,历史更明确地介入,叙事的画布也更宽阔。这本书的篇幅不长,但它的成就和反响却是巨大的。”——米歇尔·法柏(著名小说家)
.
☄️内容简介:
莱比锡图书奖短名单作品(2008) ,入选《卫报》21世纪百佳图书(2019)。
一位建筑师在柏林郊外的湖畔建造了梦想中的夏日别墅,但他不知道这片土地曾经和将会经历什么:一个年轻女子发疯之后溺湖身亡;犹太邻居贱卖地产然后消失;长驱直入的红军征用了房屋;逃离纳粹政权的作家流亡归来,想从废墟之下拖拽出一方可以长久生息的理想家园;数十年后两德统一,她的孙女被迫放弃产权,接手方正是它最初建造者的继承人……
同一个地点,不同时代的居住者们离散又到来。历史巨大的无形力量不断侵蚀着人类建立持久价值的努力,而在所有激情、创痛、和解与命运之上,矗立着一片任何癫狂或动荡都无法真正改变的风景。
《客乡》“冰山一般超然”的诗意叙事是德国沧桑百年的回声,从魏玛共和国到统一后的岁月,十二块人生碎片构成一幅镶嵌画,过去与未来坍缩其中,故事真正的讲述者是时间,“永恒的生命,已存在于人类个体的一生中”。
2023年1月3日 想读
神圣真理的毁灭 豆瓣
Ruin the Sacred Truths
9.1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 刘佳林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具煽动性的文学批评家、当代文学批评领军人物 哈罗德•布鲁姆诺顿演讲精华结集
.◆明快流畅、深入浅出的布鲁姆读本
.◆信仰与文学,经典与焦虑
兼具《西方正典》与《影响的焦虑》双重视角,简笔勾勒西方文学文化史
在基督教与犹太教信仰的大背景下,布鲁姆主要从三个角度评论,即对前人的继承,作家所独有的原创性以及对后人的影响。书中评述了西方文学传统中影响巨大的作家、作品:从希伯来《圣经》写起,到弗洛伊德、贝克特等现代派作家为止,他重读了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布莱克、华兹华斯、卡夫卡等重要作家。同时,他在描绘文学发展的框架中,对信仰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极富启发性的阐释:文学在人性的立场上与神学及宗教抗衡,才能使人的创造力与神的创造力颉颃。
2023年1月3日 想读
记忆 豆瓣
Anamnesis:On the Theory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作者: 埃里克·沃格林 译者: 朱成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记忆》(Anamnesis)一书在沃格林的智识生涯中,地位相当独特。一般来说,他很少有兴趣去回顾之前已经发表过的东西,甚至,一旦兴趣不再,他连篇幅巨大的《政治观念史》都懒得筹备发表。那么,《记忆》这部以回望和盘点、而不是闯进新领域的作品,就值得读者们注意了。
原书于1966年以德文刊行,从写作顺序上位于《政治新科学》和《秩序与历史》前三卷之后。在这部枢纽性的著作里,既有沃格林对与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的交往、对自身童年经历的现象学式追忆,有他就政治观念史中的重要议题所进行博学式的考察,还有从秩序观念史考察拓展开去的“意识哲学”理论。
沃格林亲自编修的这本书,并非单纯的旧文重刊。有心人想必能从中看出,沃格林是如何从其思考的出发点——胡塞尔现象学——逐步推进到对西方政治观念史的研究。同时,这部重新定向之作,也有助于我们理解沃格林一生的思想事业。
2023年1月3日 想读
史学理论读本 豆瓣
作者: 刘北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史学理论研究论文的精选,分为“历史是什么”“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历史分支概论”四部分,涵盖了历史学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史学研究的新思路、历史专门领域的拓展等诸多主题。选文以国外学者的论著为主,写作时间上起19世纪,下讫新世纪之初,新译文章超过半数,力图为读者提供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知识较为新鲜的选本。
2023年1月3日 想读
历史认识 豆瓣
作者: 陈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西方人对于历史的反思,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较为系统地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历史主义思想的兴起。之后,西方历史认识才得以突破传统,进入一个反思更为深入、研究更为系统的时代。本书从作者“自我”的立场出发,表述对于历史认识核心要素的认知,对西方现代历史认识中的科学主义 和符合论真理观加以批判,进而阐述后现代主义给当代历史编纂和观念上带来的震撼,如福柯、德里达、海登•怀特等人对于时间、变化、历史性等主题所进行的批判与反思。作者表明,后现代主义将历史认识引入到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系统之中,必将促使史学家更加自知、自律、自尊,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乃至研究行为本身进行历史地思考。
.
.
.
.
史学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认识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认识论方面的发展,那么史学研究的一切成就都只能表现在史料的量的方面的扩展。
西方近现代史学是在科学实证主义认识论的影响下兴起的,所以它在19世纪有一个辉煌的时代。但是,由科学而科学主义,以及实证主义的绝对化,结果使问题走向了反面。我们怎么认识这种必然的发展呢?在我看来,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得到很好的启发和有趣的说明。
——刘家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教授)
.
.
陈新的这部著作,除去必要的史学史的背景研究外,主要探讨的是后现代状况下的历史认识理论问题,诸如证据、历史事实、文献与第一手资料、历史客观与真实、史学作品、历史研究方法、历史学家、历史学的目的等问题。
无论是同意他的观点,还是不同意他的观点,首先需要明白这一观点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一观点又是在怎样的视域中提出来的?这就要求人们不能不思考相关问题。一部著作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并不容易,并不是每一部著作都可以做到的。
——于沛(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1月3日 想读
赤壁之戟 豆瓣
The Halberd at Red Cliff: Jian’an and the Three Kingdoms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译者: 张元昕 2021
2023年1月3日 想读
新史学.第九辑 豆瓣
作者: 陈恒 / 耿相新 主编 大象出版社 2009 - 5
赫尔德对于历史因果关系和历史连续性的处理
“生命的隐喻”:赫尔德的历史哲学与18世纪后期自然科学的不平衡发展
永恒的主题:法国大革命
我们得到的世界:法国大革命的未来
法国大革命论战语境中的“光荣革命”
与林·亨特的对话
日本欧洲史研究
古希腊的国家与共同体
“欧洲经济史”研究领域的形成
后现代史学
现代的完整性
创伤与普难:一个被遗忘的西方历史意识根源
认知型史学与规范型史学
2023年1月3日 想读
新史学 第二十五辑 豆瓣
作者: 陈恒 / 王刘纯 主编 大象出版社 2020 - 7
本书系“新史学”系列出版物之第25辑,核心内容研究和探讨“德国历史主义”问题。本辑共选用文章27篇,分为四个专栏:“德国历史主义”专栏,刊登文章11篇,主要从不同角度探讨影响德国史学界的历史主义问题;“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专栏,刊登文章4篇,重点探讨西方史学界热点史学理论问题;“专题”7篇,重点研究英国历史研究的诸多方面;“书评”5篇,发表了目前在世界史届较有影响的几部书的研究性评论。本辑是国内世界史研究的*成果,对推动和促进世界史研究和教学具有一定的价值。
2023年1月3日 想读
异国事物的转译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张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启微 2020 - 8
为了探究文化移转时可能发生的诸多现象及其背后的历史动力,本书以“异国事物的转译”为题进行探讨,且另辟蹊径将考察重心由文化的复制与移植,移至其间“看似相同、实则有异”的暧昧转变,希望借由近代中国的案例,探索不同文化互动时的若干原则。全书主要以当时鼎盛的英帝国与力图振作的中国为载体,以中西往来频繁的上海为地理空间,借检视具有丰富文化意涵的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西式运动,分析文化移转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2023年1月3日 想读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 豆瓣 谷歌图书
8.4 (9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1
作者通过《蒲宁的“故园”》 、《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苦难记忆》、《柏林墙的碎片》、《“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 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十篇文章,传达了一种“现代中国的前辈学人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想;西方现代的思想者们想了些什么、为什么那样想……想来想去,不过想的是,“我们”自己该做些什么、如何想”的思考。
这本书是刘小枫1996年版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与爱》的增订版,加入了《“四五”一代的知识社会学思考札记》、《当代中国文学的景观转换》、《流亡话语与意识形态》、《国家伦理资源的亏空》等数篇新文章。
2023年1月2日 想读
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 豆瓣
Du ciel à la terre
作者: 赵汀阳 / 德布雷(法) 译者: 张万申 中信出版社 2014 - 6
德布雷是南美革命者格瓦拉的昔日战友,赵汀阳是中国最好的哲学家之一。两人在法国偶会,深入讨论各自国家改革与全球化时代政治权力变迁等问题。
德布雷回顾了他亲历的20世纪风云,阐述了对革命喧嚣之后的深刻思辨:革命早非世界主流,新世纪中权力的隐性转移才是重要问题。赵汀阳点出中国 三千年变革史的重要节点,指出应对狂热的革命保持理性的警惕。
近读赵先生的新作,充满了阅读快感。其中谈及革命变迁与政治权力等等精彩内容,向各位朋友推荐分享。
——刘苏里
对我来说,赵汀阳的魅力在于,他始终能够用最炫的方式一猛子扎进问题的深处,这种创造力至今仍让我赞佩不已。
——周濂
赵汀阳是我们中国的哲学家。雷吉斯•德布雷是切•格瓦拉的老战友,也是一个哲学家,但是当年一起进森林打过游击队的,很生猛。一个哲学家打游击队,搞的像毛主席一样。两位的对话很有意思。赵汀阳先生还是对革命很有保留的:革命虽然是个创造性的行动,但却是形势所迫的顺应行动,而不应该是主动故意的变革。德布雷说今天大部分的国家连改良主义都说不上,变成了庸庸碌碌的管理者。他认为如果没有了鼓舞人心的乌托邦和信念,我们社会就会无聊无趣,趋于腐烂,当然革命不能够真的改变一切,但也不要放弃乌托邦的理想。从这里面看到一个法国老左派跟一些中国知识分子之间在革命问题上面的看法,这个看法的分别是很早就有,到现在仍然如此。
——梁文道
2023年1月1日 想读
图说神圣罗马帝国简史 豆瓣
図説神聖ローマ帝国
作者: (日) 菊池良生 译者: 曹逸冰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公元962年,教皇为奥托一世加冕,神圣罗马帝国诞生。民众满以为能乐享荣耀与和平,但事与愿违,帝国自有其宿命。八百四十多年后,在拿破仑铁蹄的蹂躏下,帝国终于行将就木。
1806年8月6日,末代皇帝弗朗茨二世终于摆脱了枷锁,宣布神圣罗马帝国不复存在。
伏尔泰是这么形容神圣罗马帝国的:“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事实真如他所形容的这么不堪么?帝国究竟是靠什么力量维系了八百多年呢?让我们从书中寻找自己的答案吧。
编辑推荐:
◆查理五世差一点就实现独裁的野心,却不得不退隐在修道院度过余生。
◆纵情于声色犬马的强力王做了什么,让妻子拒绝王妃的称号?
◆开明的腓特烈大帝得罪了三位贵妇,险些亡国自尽。
◆一条主线贯穿神圣罗马帝国整段历史,有趣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历史不再古板。
◆一百五十多幅图片,包括重要的战役、人物、地图、文献等,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简述历史。
◆着重描绘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读者可窥一斑而知全豹。
2023年1月1日 想读
瘟疫之夜 豆瓣
Veba Geceleri
7.0 (10 个评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译者: 龚颖元 2022 - 10
❉ 诺奖得主帕慕克构思四十年的力作,深度思考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百科全书式小说,近年最值得一读的外国文学作品!这部充满悬疑色彩的史诗,讲述了追寻正义的英雄与面对死亡的恐惧相互缠斗的跌宕历程。
❉ 苏丹、公主、医生、密探、囚徒……众多人物命运交织,呈现奥斯曼帝国晚期社会全景
❉ 我们该如何度过灾难?当残酷的死亡向我们逼近,有的人会孤独生活,走入内心,写作、思考生活的意义;另一些人会走到街上,寻找家人和朋友,希望从社群中得到安慰。
❉ 封面采用帕慕克手绘插画,书内包含作者手绘地图,细致呈现小说中的城市风貌
这是1901年,风雨飘摇的奥斯曼帝国。在列强虎视、密探遍布、帮派纷争、流言四起的明格尔岛上,瘟疫悄然蔓延,谋杀接连发生。
帕克泽公主和她的丈夫努里医生、侍卫卡米尔一起来到这座岛上对抗瘟疫,并试图和当地总督一起,找出杀害帝国首席药剂师的真凶。
短短六个月间,他们不仅遭遇了命运不可抵挡的变化,也无意中改写了历史的进程……
-----------------------------------
这部小说在智性层面野心广阔。不过,虽然主题宏大,但它的叙述语调是嘲讽的、狡黠的甚至轻快的。
——《卫报》
《瘟疫之夜》将丰富的现实主义描写和讽刺性的社会评论巧妙融合起来。帕慕克一直是一位必读的作家。
——《书单》杂志
这部小说告诉我们,我们永远要质询历史,而不要否定或埋葬历史。
——《金融时报》
《瘟疫之夜》捕捉了我们时代的精神,即由于无知和偏见而产生的永无止尽的文化冲突。
——西班牙《文化周刊》
2022年12月31日 想读
汉娜•阿伦特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寅丽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其它标题: 汉娜.阿伦特:爱、思考和行动
阿伦特,20世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20世纪思想家群体中一个无法被归类的独特存在,她的生命、思考和写作构成了对一切格式化和标签化的分类的“抵抗”。本书旨在详细介绍阿伦特的生活与思想,试图与历史的语境和时代的气质相吻合。阿伦特的故事与思想折射着那个时代,她的著作也是为了寻求对20世纪那段历史的理解。这本传记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面的阿伦特以及她在那个时代的道德哲学思考,更让我们看到一个榜样如何用自己的生命和著作来点燃光亮。
2022年12月31日 想读
黑白之城 豆瓣
作者: 苏丹 文汇出版社 2023 - 1
◎ 编辑推荐
★建筑设计大家苏丹以幽默的笔触,纪录片般的记录方式,全景式刻画了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的世相百态。诗人西川、茅盾文学奖作家李洱倾情推荐!
“80年代是哈尔滨的又一个春天,人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废墟上开满了野花。”
这是一座由松花江和中东铁路交汇而成的黑白之城。八十年代哈尔滨的自然风物、建筑特色、娱乐饮食、服饰发型、社会风潮、校园轶事、民间百态……苏丹用照相机般的记忆,充分展示这座边城的各种独特景观。自然的,以及人文的。细致,精彩,幽默。
★一代人叛逆、张扬、自由、向上的青春,万物复苏、鱼龙混杂、跃跃欲试、劈波斩浪的八十年代。
交谊舞、迪斯科、霹雳舞、录像厅,令人癫狂;绿皮火车的苦难奇闻,令人终身回味的实习、拒不服从分配的毕业生、“内外勾结”的师生恋、争先恐后的处男烫、搭上运煤车“偷渡”深圳、野心勃勃的年轻一代……一曲东北风格的青春之歌,一个时代浓墨重彩的缩影。
★钩沉建筑设计大佬令人瞠目结舌的求学、创作往事,个人史从来都是社会史和大时代的一部分。
“在这座城市里,我开启了用土木营造的方式来应对人生所有的困境和遭遇的方法,认识到结构的力道,也感悟到庇护的伟大。”——苏丹
★实景书写城市的暗影。揭露东北黑社会之冰山一角,乌合之众与校园暴力。难得一见的珍贵实录。
一座城市不仅仅只有光荣的大事件,雄伟挺阔的纪念碑和历经沧桑的百年建筑,肯定还有一些惨痛的记忆,数不胜数的荒诞故事,多如牛毛的小人物。书写这些黑白往事,的确需要一点勇气。
★ 知名艺术家王宁专门为本书创作三十三幅铅绘作品,致敬世界经典名作;知名设计师尚燕平操刀设计,锁线装订,可平铺阅读,给你愉悦的体验。
◎ 内容简介
《黑白之城》是知名建筑艺术家苏丹教授撰写的回忆录式长篇叙事散文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哈尔滨,生于太原的作者离开故乡,乘坐绿皮火车前往冰城哈尔滨,开启了求学、任教、考研为时七年的校园生活。在书中,作者细致入微地回忆了七年生活的点滴往事,将个人成长、城市发展与时代变迁三者融为一炉。讲述哈尔滨的城市历史,描绘自然风光。展现以哈尔滨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转型时的世相百态,深刻分析并反思当时的社会问题。作者用戏谑但略带锋芒的笔触,记录着小人物在大城市中的生活印记,同时审视着时代与人生。
作者延续了《闹城》中对空间、城市建设等问题的思考,立体化的叙述让读者身临其境。并从专业视角解读了20世纪80年代哈尔滨、长春、北京、上海等地的建筑范式,加深读者对艺术与设计的理解。全书配以当代知名艺术家王宁的插画作品,黑白对比形成强烈的冲击力,与文字的批驳相照应,丰富了全书的视觉艺术感和互动性。
◎ 媒体评论
任何一个真正有才华的人都不会只有一方面的才华。环境设计大家苏丹教授以《黑白之城》这部散文集放射出自己的多重光彩。通过回溯20世纪80年代,他记录下自己着迷、着魔的青春;通过回溯哈尔滨的20世纪80年代,他呈现给我们那时候蠢蠢欲动、跃跃欲试、披荆斩棘、劈波斩浪的时代精神。这时代精神中包含着温度,投射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诗人、《我在岛屿读书》“书屋主理人”西川
苏丹,一位真正的隐士:隐于朝、隐于市、隐于野;隐于雅典、隐于中国、隐于断片残简。我只见过他一面,已被他吸引;我只读过他的《黑白之城》,已是手不释卷。他的感性与知性,视野与学识,态度与行动,都给生活在喧闹尘世中的我们,以启迪,以慰藉。
——茅盾文学奖作家李洱
2022年12月29日 想读
自我技术 豆瓣
9.5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2022年12月29日 想读
小王子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e Petit Prince
9.1 (1194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8
小王子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仙童,他住在一颗只比他大一丁点儿的小行星上。陪伴他的是一朵他非常喜爱的小玫瑰花。但玫瑰花的虚荣心伤害了小王子对她的感情。小王子告别小行星,开始了遨游太空的旅行。他先后访问了六个行星,各种见闻使他陷入忧伤,他感到大人们荒唐可笑、太不正常。只有在其中一个点灯人的星球上,小王子才找到一个可以作为朋友的人。但点灯人的天地又十分狭小,除了点灯人他自己,不能容下第二个人。在地理学家的指点下,孤单的小王子来到人类居住的地球。
小王子发现人类缺乏想象力,只知像鹦鹉那样重复别人讲过的话。小王子这时越来越思念自己星球上的那枝小玫瑰。后来,小王子遇到一只小狐狸,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小狐狸,与它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小狐狸把自己心中的秘密——肉眼看不见事务的本质,只有用心灵才能洞察一切——作为礼物,送给小王子。用这个秘密,小王子在撒哈拉大沙漠与遇险的飞行员一起找到了生命的泉水。最后,小王子在蛇的帮助下离开地球,重新回到他的B612号小行星上。
童话描写小王子没有被成人那骗人的世界所征服,而最终找到自己的理想。这理想就是连结宇宙万物的爱,而这种爱又是世间所缺少的。因此,小王子常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作者圣埃克絮佩里在献辞中说:这本书是献给长成了大人的从前那个孩子。
《小王子》不仅赢得了儿童读者,也为成年人所喜爱,作品凝练的语言渗透了作者对人类及人类文明深邃的思索。它所表现出的讽刺与幻想,真情与哲理,使之成为法国乃至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一部童话小说。
2022年12月2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