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萨拉戈萨手稿 豆瓣 Goodreads
Manuscrit trouvé à Saragosse
7.8 (2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扬·波托茨基 译者: 方颂华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11
亲爱的阿方索,
我们来到这里并非因为偶然……
我们在等你。
瓦隆卫队的年轻军官阿方索赶赴马德里加入他的军队。但他很快就发现,他被困在一家神秘的路边客栈,和形形色色的怪人待在一起:小偷、强盗、贵族、妓女与吉卜赛人。他在六十六天里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大约四十年后,这部手稿在一 个锁起来的箱子里被发现。
这部关于伪装、魔法、幻想,关于荣誉与怯懦、着魔与诱惑的书,生动刻画了各色人物。小说使用了怪谈、魔幻、爱情、喜剧、哥特等文风,故事中套着故事,被誉为堪比《十日谈》与《一千零一夜》的杰作。
*********************************************
文学史上的怪奇杰作,比肩《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的史诗巨著
普希金、卡尔维诺、萨曼·鲁西迪诚挚推荐
电影版深受导演斯科塞斯、科波拉、大卫·林奇推崇
国内读者期待多年,完整中译本首度问世
*********************************************
《萨拉戈萨手稿》里的故事一个套着一个,这些故事组成了一部难以被拆分的长篇小说。波兰伯爵扬·波托茨基在这部杰作里展现了怪诞文学的各种元素。
——伊塔洛·卡尔维诺
一部波兰经典……中国套盒一样的故事结构……读起来就像一部非常杰出的当代小说。
——萨曼·鲁西迪
卓越的欧洲文学杰作之一。非凡的想象力和精巧的结构使人目眩神迷,大开眼界。
——《纽约时报》
读这本书物超所值,以一本长篇小说的价格,买下了两打独创又新颖的故事。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从魔幻内容来看,《萨拉戈萨手稿》很像《一千零一夜》;从意识风格来看,很像《十日谈》……一部欧洲浪漫主义杰作。
——《华盛顿邮报》
人类有史以来最怪的书之一终于得到它在世界文学中应有的位置。
——《卫报》
体量巨大,光芒万丈,永无终结。
——《星期日邮报》
2023年1月28日 想读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豆瓣
作者: [美]彼得·M.布劳 著 译者: 李国武 商务印书馆 2008 - 11
在本书中,彼得·布劳思考了一个基本的问题:社会生活是如何被组织成由人类交往构成的日益复杂的结构的?布劳试图从社会交换关系的理论视角来解答这一问题,既通过对人们之间交换关系的微观社会学分析,为发展对社会结构和制度的宏观社会学研究提供一个理论基础。
本书已成为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文献,包含着丰富的值得进一步挖掘的宝贵思想。
2023年1月28日 想读
世纪敦煌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孙志军 中信出版社 2021 - 9
公元366年,乐僔开始开凿莫高窟的第一个洞窟。此后的1500多年,莫高窟身处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之地,各民族和宗教的交叉点,兴荣交替直至被人彻底遗忘了几百年。从1900年6月藏经洞被重新发现到现在的这120多年,敦煌学逐渐兴起,莫高窟从默默无名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遗珠,经历了一个世纪,其中既有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沙对莫高窟的侵蚀,也有国家的动荡、残酷的战争等人为因素带来的干扰破坏。这一个多世纪,浓缩了莫高窟所经历的漫长岁月,也是莫高窟建成以来变化剧烈的一个世纪。通过120年时间跨度的影像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那些留下的、那些逝去的永远不可再见的,那些被破坏的;可以看到莫高窟生命脉搏的跳动;听到她的心跳和呼吸;看到一代代的敦煌守护者为什么而奉献,而着迷。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遗迹和死掉的壁画,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和生命脉动。
2023年1月28日 想读
阿肯色证言 豆瓣
The Arkansas Testament
作者: [圣卢西亚] 德里克·沃尔科特 译者: 杨铁军 2022 - 8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德里克•沃尔科特是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英国国际作家奖、史密斯文学奖,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奖得主,被称为“今日英语文学中最好的诗人”(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诗人布罗茨基语),国内读者对其系列作品有极强的好奇心。
★《阿肯色证言》是广西人民出版社人文品牌“大雅”之“沃尔科特系列”的又一佳作,由知名翻译家杨铁军精心打磨、反复审核修订。《阿肯色证言》是诗人沃尔科特的第八部诗集,也是其诗歌创作历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重磅作品,为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供了重要支撑。
★“沃尔科特系列”已推出沃尔科特的诗集《白鹭》、史诗巨构《奥麦罗斯》和文集《黄昏的诉说》,广受读者好评。诗集《阿肯色证言》作为本系列第四本精品译作,在喜爱诗歌、喜爱沃尔科特的读者中已得到广泛关注。
内容简介
本书是诺贝尔奖诗人德里克•沃尔科特的第八部诗集,也是他的重要代表作。诗集分为“此处”和“别处”两个部分,包括《世界之光》等长短诗作39首。对沃尔科特而言,“此处”是他的故乡,“原始的”加勒比海地区,是他生命的根源,而“别处”是他教书、旅行、生活的远方。“此处”和“别处”也象征着血统的分裂和融合,沃尔科特母亲是圣卢西亚人,父亲是英国、荷兰后裔。两端之间的张力,即代表了沃尔科特的全部诗学,构成他的核心问题,为他提供了广阔的文化和创作空间。《阿肯色证言》完美地展示了沃尔科特在这两端之间的纵横捭阖,既有技巧上的游刃有余,又有情感和个人经验上的痛切感受。这些诗以当代为坐标,在时间和空间中自由穿梭,纵贯美洲、非洲和欧洲,把记忆、神话、生活经验交织为一体,随物赋形,极力捕捉广阔世界的斑斓,同时,也在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试验了各种体裁,拓展了爱与美的可能性。
2023年1月28日 想读
这是我最好的作品(虚构篇) 豆瓣
This Is My Best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梅江中 / 梅江海 2022
海明威|加缪|赫胥黎|黑塞等36位诺奖、普利策奖等大奖得主自选本人代表作
淋漓笔墨,凝练篇幅,立体呈现20世纪辉煌文学成就
大量精彩作家自序首度收录
🌟编辑推荐
◎豪华阵容:13位诺奖得主+7位普利策奖得主+16位文坛巨匠
欧内斯特·海明威、阿尔贝·加缪等13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厄普顿·辛克莱、埃德娜·费伯等7位普利策奖得主、阿道司·赫胥黎、西奥多·德莱塞等16位文坛巨匠,共计36位文学大家选出本人最好的作品集结成书,展现作家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成就。
◎淋漓笔墨:36部璀璨夺目的珠玉之作
选篇皆为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选段,将淋漓笔墨浓缩于凝练篇幅。其中既有脍炙人口的经典杰作,又有受忽视和低估的冷门佳作,篇目文风立意各异,立体呈现各国名家文学创作造诣。特邀三位资深翻译家联合译成,力求复现原文风格与美感。
◎特别收录:大量精彩作家自白首度公开
每个篇目前附有作家本人或友人的序言,说明选择和推荐的理由。自序中蕴含作家全新角度的自我阐释,为读者提供更全面认识作家的契机,也为作家提供与读者交流的特殊路径。从作家对自己“最好的作品”的选择和评述开始,读者将切近感知更真实的作家个性。
◎精美装帧:烫黑+印银二重工艺,内外双封,圆脊精装
印银外封展现犹如钻石切面的闪耀光泽,折射36部杰作的炫目锋芒;硬壳内封覆纯黑卡纸,罗列完整作家名并采用烫黑工艺,如同隽永铭刻。
🌟内容简介
本书是36位作家自选最佳虚构作品的合集。所选篇目既有颇负盛名的经典篇目,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旧金山来的绅士》,又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冷门作品,如《春之祭》《幽灵进入的那天晚上》,展现作家心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成就。篇目前附有作家本人或友人的序言,说明选择和推荐的理由,为读者提供了解作家的新角度,也为作家提供与读者交流的特殊路径。
🌟名人推荐
如果我有作品应该在本书中发表的话,我建议采用《内与外》。我觉得它是我这种写法的优秀代表。
——赫尔曼·黑塞《内与外》自序
任何人读了下面这五千字后都会感到自己的想象力受到激发,同情心变得宽阔,并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理解更深。
——厄普顿·辛克莱《屠杀猪群》自序
我觉得这篇故事是我写得最好,写得最用心的一篇。当然,故事没有完全达到我预想的效果;理想永远无法企及。
——多萝西·帕克《生活标准》自序
这本书是惊人的瑰宝。
——Goodreads读者
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项目——它要求顶级作家提交他们自认为最好的作品,并且要求作者给出选择的理由。说实话,光是这些理由,就能构成一本引人入胜的书。
——Goodreads读者
2023年1月27日 想读
理解公共政策 豆瓣
作者: 托马斯·R.戴伊 译者: 彭勃 华夏出版社 2004 - 10
《理解公共政策》(第10版)以政治学多种分析模型为先导,解释了实际政策领域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其特色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流畅,文风朴实无华,非常有助于理解公共政策的实质内涵和对现实政策问题进行比较分析。
2023年1月26日 想读
肉体与石头 豆瓣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2023年1月25日 想读
话语如刀 豆瓣
作者: (法)樊尚·阿祖莱 / (法)帕特里克·布舍龙 主编 译者: 王吉会 / 李淑蕾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20 - 6
本书是从横纵两个侧面对西方语言暴力进行的分析,分为五部分,汇编20余位法国学者的文章。
全书中心词是知识分子的暴力,但这不是简单的学术之争,情况非常复杂,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
知识分子通过语言暴力进入某个知识群体圈子,扬名立万,击败权威,为此他们在语言使用和表达形式方面不惜哗众取宠。
知识分子矛盾的地位问题:他们自恃博学而自我感觉居高临下,不同于蒙氓;他们往往不满足于文字、学术层面的一争高下,而会积极参与到社会斗争中,完成从思想理论的设计者到社会变革的实践者的转变,甚至对其他知识分子进行攻击迫害。
他们对当权者既抱有批判的态度,又心存主动结交的心思。而其介入政治的目的往往首先是打击学界的同行。因而当权者往往乐于鼓动他们之间的争论、笔战,以此为借口介入知识圈子,名正言顺地去为知识领域制定规则。
2023年1月25日 想读
搁浅的心灵 豆瓣 Goodreads
The Shipwrecked Mind: On Political Reaction
7.3 (6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克·里拉 译者: 唐颖祺 商务印书馆 2019 - 9
◆ 哥伦比亚大学人文教授、《纽约书评》专栏作者马克·里拉
梳理20世纪以来的“反动”观念和思想运动
◆ 美国右倾知识分子、欧洲民族主义者、借用保罗教义的激进左派……他们为什么纷纷加入到反动者的行列之中?
◆ 为什么灾难历史观能够在心理上拥有经久不息的力量?它们又 如何塑造 当代历 史?
···
【内容简介】
相比于引人注目的“革命”,“反动”的力量及背后的信念、思想图景被严重忽视了。
马克·里拉在本书中将反动思想及其历史衍生物置于与革命思潮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关于“反动”这一概念的案例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本书的第一部分聚焦于20世纪三位思想家——弗朗兹•罗森茨威格、埃里克•沃格林、列奥•施特劳斯,里拉从他们的著述出发,详细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怀旧情结。继而,里拉仔细考察了自法国大革命以来就始终盘踞在欧洲上空的反动历史叙事,以向我们展现它们是如何被应用于当代神学保守主义者和学术极左派的作品中,且同时引发了幻想重建哈里发帝国的激进伊斯兰主义者与欧洲文化保守主义者之间的冲突的。
跟随着里拉中肯且充满洞见的评述,我们可以一步步看到反动思想是如何成为推动政治行动的力量,形塑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的。
···
【媒体及名人推荐】
事实上,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各种论调的新弥赛亚主义已经走上前去,承诺一个回归至往日天堂光景的未来……本书是对政治反动的历史和当下所做的一项及时且充满启发性的研究,关乎反动精神对当今世界,甚至也是对可预见的未来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卫报》
·
该书在哲学上恰逢其时,在政治上又非常紧要。——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荣休教授 阿维夏伊·玛格利特
·
马克•里拉将我们引上了关注现代“反动”心灵的旅途,重新将许多思想家——包括被忽视的和仍然被铭记的——的信仰和学说带到我们面前。动人的文字和令人印象深刻的广博内容,堪称知识分子传记中的典范。——美国历史学家 罗伯特•卡根
···
【编辑推荐】
◆ 本书作者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思想史学家马克·里拉。 作为纽约书评和纽约时报的长期撰稿人,里拉擅长于用极为扎实的西方古典知识透视当下的政治思想,使当下的复杂状况由于有了历史的背景而变得容易理解。与此同时,里拉的语言生动又不失深邃,常能将看似艰涩难懂的思想史知识清晰地融贯并呈现在大众读者面前。
·
◆ 关于“革命”的著述层出不穷,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也从未断绝。然而,关于“反动”的研究和探讨却寥寥无几。我们习惯认为其源于无知与固执,或认为其赖以为动力的激情与设想更为浅显易懂。在《搁浅的心灵》一书中,里拉基于自己在过去二十年内阅读的成果,将反动思想及其历史衍生物置于与革命思潮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我们展现了一系列关于“反动”这一概念的案例和具有针对性的反思,可被视为是对被久置于思想界边缘的“反动”思想的一次重估和详尽考察。
·
◆ 政治怀旧是一股塑造了政治思想家的想象与20世纪的意识形态流变,且仍在21世界持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拥护者的强大力量,如今的伊斯兰主义者、民族主义者、美国右派、激进左派共享着本质上一模一样的意识形态叙事。可以说,如果一个人不了解反动者在政治上的怀旧如何塑造近代历史,他就无法了解近代历史本身,同样也无法理解当下。
·
◆ 在这本书中,里拉还聚焦到20世纪三位著名的思想家——弗朗兹•罗森茨威格、埃里克•沃格林及列奥•施特劳斯,他从他们的经典著述出发,详细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现代怀旧情结,看这些典范式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卷入到反动思潮中,以及这又是如何影响着他们思想的承继者的。由此,我们也得以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他们的作品开启新的研读和理解。
2023年1月24日 想读
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 豆瓣
THE THREE STIGMATA OF PALMER ELDRITCH
8.4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菲利普·迪克 译者: 汪梅子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5 - 5
未来,一种名为“糖麻”的药物被广泛使用,它让人们把眼前的微缩城市模型当作现实,进而开启另一段人生。
此时,帕莫·艾德里奇恰从异星归来,他带回的“嚼麻”能让人获得近乎神明的体验,从而导致糖麻产业链面临崩溃。
巴尼·梅尔森临危受命,对帕莫·艾德里奇展开调查。然而,他所见、所思、所做的一切,究竟是现实、幻觉,还是幻觉之中的另一场幻觉?
帕莫·艾德里奇,究竟是外星人的傀儡、梅尔森眼中的幻觉,还是神灵本身的再现?
2023年1月24日 想读
听音乐(全彩插图第11版) 豆瓣
Music: An Appreciation, 11th Editon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杰·凯密恩 / Roger Kamien 译者: 韩应潮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7
风靡世界的音乐入门经典教材
全面提升你的聆听技巧与理解能力
陈佐湟、余志刚、杨燕迪、孙红杰等倾力推荐
全彩精装,典范之作
………………………………
◎ 编辑推荐
☆ 风靡世界的西方音乐入门经典教材,多次再版,经久不衰。
作为美国大多数院校使用的音乐欣赏和音乐文献导论课程 教材,《听音乐》享誉世界 ,引导无数读者领略音乐的魅力。
☆ 涉及各类音乐的介绍与欣赏,体系完备,提升你的理解能力。
本书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除古典音乐外,旁涉爵士、音乐剧、电影音乐、摇滚、非西方音乐,如非洲音乐、印度古典音乐等,类型全面。并且,与一般音乐史作品不同的是,本书作者将特定时期的音乐风格特色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深化读者理解。
☆ 少见的听读结合模式,逐句解析音乐作品,大幅提高聆听技巧。
“聆赏要点”与“声乐导聆”是本书的突出特色,作者通过对音乐的配器、力度、旋律变化、音响特质的说明以及对歌词内容的解读,达到真正的“理解”音乐。理论与聆听的紧密结合,让音乐赏析不再泛泛而论。
☆ 全新升级的聆听形式,以扫码代替CD,随时随地开启你的音乐之旅。
新版提升了配套音频的文件质量,并以二维码代替传统C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随时下载及在线试听相关音频。更便捷的聆听形式让你的音乐自修课突破时空限制。
☆ 第11版精装典藏设计,采用全彩印刷,内容更加丰盈,大幅优化阅读体验。
………………………………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多次再版的音乐入门经典教程,以其独特的角度为读者展现了音乐的魅力,是古典音乐发烧友的案头必备之书。
作者首先在第一部分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基本乐理,并通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解读各种音乐要素。在第二部分至第十部分中梳理了自中世纪到21世纪西方音乐史上各个时期斑斓的音乐风格,其中包括爵士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摇滚乐等对音乐史的贡献。在第十一部分中,作者着意介绍了非西方音乐。
书中的“作品导聆”和“声乐导聆”是本书的最大亮点,配有相应音频文件,读者可以对照书中对作品配器、力度、旋律、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声乐作品歌词的解读,更加轻松而深入地欣赏音乐。
………………………………
◎ 名人推荐
作为世界闻名的音乐鉴赏教材,《听音乐》一书用清晰的脉络和权威的笔触讲述音乐的基础知识、历史发展和代表作曲家与作品,不仅深入介绍古典音乐,而且旁涉爵士乐、流行音乐、音乐剧与电影音乐、非西方音乐等范畴,一册在手,让读者对音乐艺术与音乐文化有全景式的了解。特此推荐。
——杨燕迪,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西方音乐学会会长
《听音乐》是一部视野开阔、体例新颖、笔触精炼、趣味丰富的音乐欣赏教程。它以深入浅出的亲切口吻,呈现了西方艺术音乐、经典通俗音乐乃至世界民族音乐的传统、规则、价值和乐趣,既有极具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作为导引,又有经过注释且随时可听的音乐实例作为辅助,由此可让阅读者在生动的感性体验中获得理性认知,在体系化的内容设计中感受“进阶”之乐。尽管市面上的赏乐书籍已然林林总总,但《听音乐》的魅力无可替代。相信这部享誉西方的畅销读物也能让每一位认真的中国读者获得惊喜的回报。
——孙红杰,上海音乐学院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俄耳甫斯音乐译丛”主编
若能认真地阅读本书,再配合附赠的录音资料,一定能够循此顺利地走进古典音乐的殿堂,并从中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
——陈佐湟,国际著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前音乐艺术总监
《听音乐》是目前国际上很有名的一本音乐欣赏作品,在美国广受欢迎,同时也是一本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结合得很好的书,特别适合广大公共课或非音乐专业的爱好者使用。
——余志刚,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
2023年1月24日 想读
巴西小史 豆瓣
Uma Breve História do Brasil
作者: [巴西]玛丽·德尔·普里奥里 / [巴西]雷纳托·韦南西奥 译者: 褚孝睿 商务印书馆 2022 - 11
本书是一本关于巴西的通史。作者对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如航海日志、旅行记录、政府报告、庄园主笔记、叛乱檄文等等,进行抽丝剥茧般的提炼,按照历史进程,从大航海时代讲起,勾勒出巴西历史的轮廓,突出了巴西历史最为关键的三个时期(殖民时期、独立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并用30余个主题,描绘巴西波澜壮阔色彩斑斓的历史。
本书不是沉重枯燥的线性描述,而是一部通过文献窥见历史现实的生动有趣的读本。好玩的是,作者在书中“夹带”了不少“私货”,字里行间每每可以瞥见女性的身影。
2023年1月24日 想读
知识论当代论争 豆瓣
Contemporary Debates in Epistemology(Second Edition)
作者: [美]蒂莫西•威廉森、约翰•格雷科、弗雷德•德雷茨基 等著 马赛厄斯•施托伊普、约翰•图里、欧内斯特•索萨 编 译者: 王师 温媛媛 译 / 曹剑波 校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4
本书是布莱克韦尔“当代哲学论争”丛书中的一本,书中收录的近三十篇论文,围绕着知识论领域中的十四个核心问题展开。每个问题都收录了两篇一正一反、针锋相对的论文,而这些论文的作者,也都是各自领域内公认的专家。
本书对问题的阐述皆以论辩的方式呈现,这样的方式不但对突出讨论的问题再理想不过,而且有助于读者认识到某个观点的哪些论证引发了反对意见。因此这本文集不仅将使知识论的议题变得更加生动有活力,也会为该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令人振奋的阅读材料。
本书汇集和厘清了当前知识论学界最有影响的前沿研究中贯穿的诸多问题和线索,2005年本书第一版刚刚面世,很快就获得知识论领域学者们的一致称赞,并成为专家学者以及初涉知识论领域研究生的重要指南。
2014年第二版则在前版的基础上增加了知识的分析与知识论的研究方法、实践侵蚀、知识与理智德性动机的关系、知识与运气的关系等论题上的论文。
2023年1月24日 想读
其主之声 豆瓣 Goodreads
Głos Pana
8.7 (81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由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匈牙利名导乔治•巴勒菲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 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3年1月24日 想读
回望一甲子 豆瓣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5
《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内容简介:口述历史的记录可以成为严谨的历史研究的基础性资料,但还不是历史研究的最终结果。历史学家的觉悟,在于高屋建瓴地审视那一时代,在于认真全面地审视我们自身的历史体验,以“无己”的胸怀看待自己所研究的历史,从中找出经验教训。有心的读者在阅读了《回望一甲子:近代史研究所老专家访谈及回忆》中那些专家学者的回忆后,一定会深深地体会到中国近代史研究与近代中国历史一样,也经历了相当多的曲折与艰辛,有成就,也有教训;有晴朗,也有阴霾;有喜悦,也有悲伤。前辈的学者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近代史研究领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留给我们许多尚待解决和深化的任务。
2023年1月22日 想读
拉美去殖民化之路 豆瓣
作者: 何卫华 / 王宁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9 - 9
黑格尔关于世界史的叙述不仅是世俗性的,同样还是神圣的(secular-sacred):大写的精神(欧洲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精神)肇始于中国,途经印度和波斯,沿着一条不断上升的时间轴,*后抵达希腊和罗马。那里感觉就像是家园,黑格尔指出说。大写的精神从那里又再延伸至德国,德国是欧洲的中心,而欧洲当时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黑格尔没有提及非洲,因为他认为非洲根本就不在历史之中(当然这只是他的叙述而已,正如今天人们常说的那样);美国同样被排除在历史之外,因为在黑格尔的叙述之中,美国将成为精神未来的归宿。但那是将来,黑格尔指出说自己只关注过往,当然还有当下。而南美则毫无希望,这里只有众多“头领”之间的不断征战,没有任何欧洲人从全世界其他地区所期待的那种教养。
2023年1月20日 想读
瓦尔堡选集 豆瓣
作者: [德]阿比·瓦尔堡 译者: 吴琼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3 - 2
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瓦尔堡的译作。阿比•瓦尔堡是20世纪卓越的美术史家和文化史家,他生前发表的著述并不多,其作品主要是1933年出版的《文集》,但这个《文集》流传甚少。直到20世纪末,西方出现瓦尔堡复兴,其作品再次受到关注,《文集》才被翻译成英文。英文版《文集》体量巨大,本书去粗取精,收录瓦尔堡著作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同时收录了一些英文版《文集》尚未收入的作品。
2023年1月20日 想读
剑桥拉美经济史 豆瓣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 (Volume 1)
作者: [英]维克多·布尔默-托马斯(Victor Bulmer-Thomas) 等 编 译者: 岳云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2
作为享誉国际的剑桥史系列著述的一部分,《剑桥拉美经济史》沿袭了经典的编写惯例,汇集了近二十年来全球各国拉丁美洲经济研究领域涌现出的一批具有原创、突破性的专题研究论文,旨在用当下前沿水准的知识,对西班牙殖民时期至21世纪初期的拉美的历史经济进行解析。大体以1850年(即现代经济的指数增长开始在拉丁美洲出现的时期,而非常规的以19世纪20年代,即拉美各殖民地相继独立这一历史转折期作为经济阶段的划分)为界,分成上下两卷。本册为上卷。
上卷包括1850年之前的殖民地时期和拉美独立战争时期,涵盖不同视角、学科和方法论,有对政策与制度进行的定性历史分析,还有计量经济史、新制度经济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等。通过“经济背景”“自然资源与要素禀赋”“经济组织与部门绩效”“独立的经济影响”四个板块,将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与前哥伦布时期经济、欧洲经济和非洲经济串联在一起,阐述了西班牙征服拉丁美洲这一过程造成的人文和环境影响、殖民地经济制度发展,以及殖民地时期和后殖民早期的经济面貌。
下卷将研究“漫长的20世纪”,从现代经济增长起步阶段直至当前时期。
2023年1月20日 想读
知识论 豆瓣
Epistemology
作者: [美]理查德·费尔德曼(Richard Feldman) 译者: 文学平 / 盈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 - 7
理查德•费尔德曼的《知识论》以标准看法为核心,围绕六个紧密相连的问题展开:(1)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人知道某事是真的?(2)在什么条件下一个信念是有证成的?(3)知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道德问题,如果会相互影响的话,那么它们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影响的?(4)我们真的有任何知识吗?(5)自然科学的成果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对知识论问题产生影响?(6)认知多样性的知识论后果是什么?这六个问题的答案构成了一个最佳解释论证,其结论为“标准看法还是正确的”,即我们知道相当多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我们主要靠知觉、记忆、证词、内省、推理和理性洞察来知道它们。
2023年1月19日 想读
地方性知识 豆瓣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作者: [美] 克利福德·吉尔兹 译者: 王海龙 / 张家宣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 - 3
吉尔兹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他的论文集《地方性知识》在西方文化学理论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堪称经典和理论楷模,他同时被称为阐释人类学大师和开山者,划时代的理论大师。《地方性知识》的命题旨在认知的具体性、穿透性和阐释性,作为吉尔兹成熟期的作品,这本论文集大致集结了吉尔兹三个方面的命题的文章,第一是取其符号性强、文化认知意蕴较为深厚的命题,第二是取赋深度层次化,以便展示阐释学分析、论辩之长的命题,第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