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豆瓣
The Theological Origins of Modernity
9.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迈克尔·艾伦·吉莱斯皮 译者: 张卜天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1
这是一部颇具原创性的深刻著作。作者把现代性追溯到中世纪晚期,认为从唯名论革命开始的西方神学传统的内部张力是现代形而上学、科学、政治、宗教哲学、人类学、虚无主义等等的真正发端。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现代思想分别对应着把人、神、自然置于存在者领域的优先地位。本书能大大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性和目前的哲学、科学、政治以及文化处境。
2023年2月7日 想读
自我坦白 谷歌图书 豆瓣
Dire vrai sur soi-même: Conférences prononcées à l’Université Victoria de Toronto, 1982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4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三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深化自我解释学研究——
接续1980年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达特茅斯学院所作演讲(收录于拜德雅出品《自我解释学的起源》一书),福柯在多伦多系列演讲中继续深化了对自我解释学的研究:对整个古代自我文化和在早期修道团体中出现的基督教自我解释学进行了透彻比较。
● 处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点——
主体谱系学、主体和真相的关系以及对古希腊—罗马的持续兴趣,贯穿于多伦多系列演讲始终。这次演讲介于福柯思想三次重大转变的交汇处,这三次转变发生在1980年代初,至此他的研究被纳入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计划之中。
○ 自我坦白:说出自己的真相——
福柯在此次多伦多的研讨班上,重拾其在《主体解释学》讲课中对“说真话”的探讨,详细分析了“说真话”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罗马时期所具有的不同含义。这与他在性史研究中注意到在西方社会里性方面的禁忌和坦白自己真相的义务这两者之间存在联系是密切相关的。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2年5月31日至6月26日在多伦多大学维多利亚学院举行的第三届符号学和结构研究国际暑期研讨班上的五次演讲,以及由他主持的研讨班讲课。
“自我坦白”是这一系列讲座的主题,也是福柯关于“现代西方主体谱系学”研究项目的一部分,他致力于阐明自我解释学的历史形成。在分析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苦行”“修行”实践中所特有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关系的特殊类型,即主体必须与自己建立一种占有和主权的关系之后,福柯研究了基督教发展的前几个世纪中,在修道院团体里诞生出来的一种自我解释学,这种解释学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自身内在性的探索和解读。至此,自我解释学在古代和基督教早期发生了一个明显的断裂,为了界定这种断裂,福柯引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区分,即两种形式的禁欲主义:一种面向真理,另一种面向实在。
在演讲之余,福柯还在多伦多大学举办了系列研讨班,专门对古代作家的文本进行详细研究,他对古代自我文化的分析正是基于此。在这些研讨班上,他还提到了古代“说真话”概念的不同含义,而这正是他后来作品的重要主题。
2023年2月7日 想读
独抒己见 豆瓣
Strong Opinions
8.4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唐建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7
“孤独意味着自由和发现。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
★ 小说大师纳博科夫妙语连珠的访谈录
★ 洛丽塔•蝴蝶•创作卡片•记忆•死亡•灵感•俄罗斯……关于纳博科夫的一切
★ 《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采访
★ 毒舌+迷人+睿智一如他的所有文字
《独抒己见》是解开二十世纪公认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家纳博科夫文字迷宫的一把钥匙。选目很难得地几乎完全围绕他的自我:22则媒体访谈、11封致杂志编辑的信,14篇文论,包括在别的集子里很难摆放的昆虫学研究文章。从某种角度讲,选目编排就是一种声音,一种意见的申发。不同于纳博科夫其他的小说作品,本书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述”,纳博科夫在其中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在小说中很少有机会呈现的观点和好恶。这些坚定意见的背后,是纳博科夫本人生活和思想颇为清晰的呈现,对深入了解纳博科夫的生涯及作品,读懂《洛丽塔》《微暗的火》《爱达或爱欲》……乃至俄国文学及美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备重要意义。
正如英文书名“Strong Opinions”所体现的那样,全书闪耀着纳博科夫强烈的个人风格:迷人、刻薄、具有挑战性又令人忍俊不禁,一如他写过的其他文字。虽然访谈皆为书面访谈,却在来访者和受访者的观念角力之间产生了火花四溅的现场感,令人读来会心一笑。面对《巴黎评论》《花花公子》《时代》《纽约时报》BBC电台等知名媒体提出的刁钻问题,他谈及生活、文学、教育、电影以及其他种种主题:“洛丽塔”如何险些付之一炬;对蝴蝶怎样迷恋一生;什么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翻译及创作艺术的终极标准是什么……他毫不理会那些读不懂他作品的庸众,乐于宰杀那些他不喜欢的文坛神牛,编造带有优雅谜底的谜语,将“纳氏毒舌”进行到底。
沙漠孤岛比一座城市更激动人心,纳博科夫如是说。从这本真正意义上的自述,读者得以踏上他脑海中那座险峻而美妙的精神岛屿,开始一段独一无二的旅程。
2023年2月6日 想读
三进数世界 豆瓣
The Best of Greg Egan
8.6 (7 个评分) 作者: [澳] 格雷格·伊根 译者: 阿古 / 陈阳 新星出版社 2023 - 1
★极致的唯物主义美学,绝对的认知快感!
★当代科幻难以逾越的两座高峰:一座是特德·姜,另一座是格雷格·伊根!
★一套书囊括72个世界级科幻大奖及提名。
★收录各时期代表作和口碑新作,经典篇目齐全、量大管饱。
★精装三卷本,满足收藏欲,便携易读。
★宝树、陆秋槎、北星倾情 撰文导读,真正进入世界科幻大师的灵魂。
★九名译者耗时两年打磨,格雷格•伊根亲自审定译文细节。
★特邀科学顾问严格把关。
★内外双封,基•连恩、李启龙中外画家联手绘制封面。
【内容简介】
自我是一场幻觉,选择并不存在,真理不是大厦,是流沙……
如何在动荡不安的世界活下去?
.
三卷本收录了当代硬科幻大师格雷格·伊根三十年创作生涯的20篇经典力作。伊根火遍西方世界和日本,却从不曾以真面目示人:不签名,不混圈子,全网不露照片,甚至邮箱的线索都以智力题来呈现。他认为,人的内在和外部世界一样是可以用自然科学认知的,观念、人格、记忆甚至爱都能从物理学深处找到解释。我们能够认知一切,只要我们足够勇敢。
.
《恐怖谷》(星云赏获奖作):富翁去世前用机器人继承自己的记忆,但只继承了70%。30%丢失的记忆里,藏着怎样的人生秘密?
《银火》(轨迹奖提名作):能将人剥皮的“银火”病毒在全世界肆虐。病毒学家开发了预测感染轨迹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显示:一位无症状感染者正恶意传播着病毒……
《“三进数宇宙”三部曲》(含星云赏提名作):在无边的虚拟时空中,NPC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借助最硬核的知识,磕碎系统的牙齿。在硬碰硬的智力对抗中,在0和1的虚构世界里,最珍贵的反叛与勇气一次次绽放着。这是一场专属于科幻迷的硬度测试。
【名家推荐】
伊根的作品是智慧且富有逻辑的……当我读到他的作品,我立刻就能明白他的创作意图,因为这同样是我想做的事情。如果伊根是科幻作家,那么我也应该是科幻作家,这就是我的归属。
——《降临》原著作者 著名科幻作家 特德•姜
格雷格·伊根的作品贯穿着“我可能是谁”“我可能不是谁”这种跨越平行世界的想象力。
——《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导演 新海诚
格雷格·伊根也许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幻作家。
——美国科幻频道旗下在线杂志 《科幻周刊》
《你的名字》《瑞克和莫蒂》《凉宫春日》《你好,世界》《活体脑细胞》《交响诗篇》《伯纳德小姐说》纷纷向其致敬
新海诚、贰瓶勉、宫泽伊织、伊藤智彦、伊藤计划、伴名练、濑名秀明等众多名家深受其影响
2023年2月6日 想读
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 豆瓣
Einführung in die Philosophie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徐献军 2022 - 9
☆柏拉图可为挚友,但真理更值得热爱
☆20世纪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重要哲学家、存在主义大师雅斯贝尔斯写给青年人的哲学入门书
☆人、世界、历史、信仰与启蒙……有关哲学的12个面向,告诉你什么是哲学
------------------------------
《给青年人的哲学十二讲》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写给青年人的一本哲学入门书。这原本是他的一系列电台讲演,雅斯贝尔斯将自己深邃的哲学思想用通俗化、大众化的方式阐释出来,并在讲稿的基础上成就本书。
这本书从什么是哲学、哲学的本原、人、世界、信仰和启蒙、人类的历史、哲学思考者的独立性、哲学的生活方式、哲学的历史等十二个方面,阐述了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让读者对哲学有具体的感受。最后,对于一些历史上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以及西方和东方哲学,他都提出了简明扼要的评论,还就青年人如何学习哲学提供了自己的朴素而坦诚的建议。
与一般的哲学著作不同,这本书简明而有深度,语言流畅好读,没有难记而恼人的哲学名词和教条,对于青年人了解哲学的基本命题,培养对哲学的兴趣和爱好多有帮助。
2023年2月5日 想读
中国话 豆瓣 Goodreads
6.8 (26 个评分) 作者: 郑子宁 九州出版社 2021 - 1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2023年2月4日 想读
人类学与人类学家 豆瓣
作者: [英]亚当·库珀 译者: 沈沉 商务印书馆 2021 - 11
本书主要论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黄金时期(1922—1972)这门学科的发展,以及当时著名人类学家的思想及其交锋。这一时期的人类学深刻影响了这门学科后续至今的发展脉络。书中介绍和评述了包括现代人类学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学说,以及如埃文思-普里查德、贝特森、利奇、玛丽·道格拉斯、列维-斯特劳斯等著名人类学家的学术发展历程、著作及其影响,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了英国社会人类学从创立到发展到壮大到减弱影响的过程。书中所论述的这段时期正是现代人类学的形成和发展期,其论述对于今天我们理解这一学科的主旨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探寻如今错综异质的学科话语体系的根系脉络及其土壤,思考它的历史性和局限性,并以此反观当下涌动的诸多新思潮、转向和动议,均具有重要意义。本书在论述学科发展历程时,联系民族志和理论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以及人类学家所受教育背景和性格,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作者把聚光灯打向了研究者本身,把奠定学科基石的人类学家当作一群特殊的“土著”来研究,这种研究视角本身是一种“去魅化”的过程。其文本本身亦称得上是以人类学学科为对象的人类学研究。在本书作者把知识生产看作一个有机的、社会性的、带有政治意味的过程。在当时体现出了一种超前知识论视角。
2023年2月3日 想读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豆瓣
作者: [澳] 德里克·弗里曼 译者: 夏循祥 等 商务印书馆 2008 - 11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旨在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米德的成名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中的结论进行质疑和反驳。两位人类学家在同一调查地进行调查,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由此引发了人类学界一场著名的争论。
这一争论不仅涉及萨摩亚的真实情况是什么,还涉及一些更深刻的问题,比如,在人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些“软科学”中,有没有可以评定正确与否的确实标准?进言之,其深远意义在于使社会科学家再次严肃地反思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
2023年2月3日 想读
瞿秋白與跨文化現代性 豆瓣
作者: 張歷君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7
跨越二元对立的传统研究方法,看瞿秋白思想的复杂性。
本书将瞿秋白的思想、政治和文学实践,理解为二十世纪初中国「跨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案例。作者参考史华慈的「『双方面』的辩证法」,尝试为瞿秋白研究重启一个开放的批评空间。在这个新的空间里,本书把辩证唯物论的哲学思考与有关政治事件的个人回忆和小说改编等不同领域的文本连接起来;同时将生命哲学、佛教唯识宗思想和无政府主义这些表面看来毫无关系、甚至相互对立的思想脉络重新并置,展示它们之间诡异的历史关系。而更重要的是,作者把同时活跃于国际政治和思想舞台上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重新放置在同一个研究平台上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唯有在这种广阔的跨文化现代性的阅读和论述视野里,瞿秋白多重复杂的思想世界才得以重新展现在我们眼前。
-----------------
「瞿秋白是中国追求左翼现代性的关键人物之一,也是世界革命主义的绝佳案例。为革命而舍命,为慈悲而破坏。生命奔流,心法明灭,瞿秋白遭遇他的时代,如此惊心动魄。葛兰西还是柏格森,布哈林还是唯识宗,瞿秋白面对他的抉择,如此曲折幽深。张历君的新作是全面探讨瞿秋白生命图景的专著、也是中国左翼与世界研究最精彩的突破。」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 讲座教授
「张历君的这本书可谓出类拔萃,因为他把瞿秋白生命中的几个关键思绪放在一个『并置』的比较文化架构之中, 用『双方面的辩证法』来处理这些关键性的问题。这种方法,和庸俗的辩证法完全不同,也和一般瞿秋白研究的中文书籍的平铺直敍的风格大异其趣。」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冼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
「以瞿秋白为中心,张历君疏理了生命哲学、唯识宗、历史唯物论等复杂纷繁相融相抗的思想脉络,贡献了一部曲折回环的现代思想史奏鸣曲,精彩绝伦。」
─黄子平,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讲座教授
2023年2月3日 想读
What Is Modernity? 豆瓣
作者: Takeuchi Yoshimi 译者: Richard Calichm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5 - 2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remost thinkers in postwar Japan, Takeuchi Yoshimi (1910-1977) questioned traditional Japanese thought and radically reconfigure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s relationship to the world. His works were also central in drawing Japanes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inherent in western colonialism and to the cultural importance of Asia, especially China. Takeuchi's writings synthesized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history, focusing not simply on Japan and the West but rather on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between Japan, the West, and China. This book, which represents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Takeuchi's essays in English translation, explores Japanese modernity, literature, and nationalism as well as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Takeuchi's research demonstrates how Asians attempted to make sense of European modernity without sacrificing their own cultural histories. An authentic method of modernity for Asia, Takeuchi concludes, needs to stress difference and plurality as opposed to the homogenizing force of westernization.
2023年2月2日 想读
第一推动丛书•综合系列:疯狂年代的精确思考 豆瓣
Exact Thinking in Demented Times
作者: [奥]卡尔·西格蒙德 译者: 唐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2
本书是20世纪早期一个群星闪耀的思想家群体的传记,他们改变了世界对数学和科学的认识。
受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罗素和希尔伯特对数学基本规律的探索的启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一代最智慧的头脑聚集在维也纳,探讨数学、科学和哲学的最新理论,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维也纳小组中包括哥德尔和卡尔纳普这样的大师,并与维特根斯坦和卡尔˙波普尔密切互动,在科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本书讲述了那些改变了科学思想的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常常令人愤慨,有时令人悲伤,但绝不无聊。这是一本揭示历史的著作,一本里程碑式的书,向那些敢于从头开始重新发明知识的人致敬。
2023年2月2日 想读
浪漫机器 豆瓣
The Romantic Machine
作者: [美]约翰·特雷希 译者: 刘慧宁 / 石稷馨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 - 1
浪漫主义与工业文明曾被认为是对立的两端。本书揭示了在19世纪早期的法国,科学与艺术是如何交织在一起,使社会从长期动荡中恢复过来。作者特雷希致力于现代早期历史与科学社会学研究,大胆讨论了以复合蒸汽机、银版照相机为鲜花的“浪漫机器”与以机械时钟、杠杆为泥土的“古典机器”,及其背后的政治、道德、美学和认知论。书中也涉及催眠术、透视画和全景图等大众魔术和舞台艺术。
2023年2月2日 想读
新神话学入门 豆瓣
新·神話學入門
作者: [日]山田仁史 译者: 王靖宇 学苑出版社 2023 - 1
山田仁史作为日本神话研究的“新时代翘楚”,这部《新神话学入门》是他向恩师大林太良的致敬之作。如果说大林先生的《神话学入门》(1966)扼要地勾勒和构建了他心中的神话学学科的框架,是“一个人眼中的神话学学科”,那么这部《新神话学入门》则更注重呈现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源远流长而又多姿多彩的各国神话,是“一个人眼中的世界神话”。书中既展示了神话学理论方法对不同族群神话研究的普适性,又顾及到了各地域神话的差异及其本土的学术脉络,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神话学入门读本。
2023年1月31日 想读
神话与意义 豆瓣
7.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 译者: 杨德睿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8
《神话与意义》是列维-施特劳斯的一本宗教人类学的演讲集。通过简单的举例,作者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述了神话研究的相关问题,让初学者能够快速地理解结构人类学大师的主要理念,并轻松一览结构人类学派对神话研究的概貌,是一本理想的入门读物。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帝国的重负 豆瓣
The Burdens of Empire: 1539 to the Present
作者: 安东尼·帕戈登 译者: 杨春景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2 - 11
纵观人类历史,帝国要比民族国家更稳定,地域范围更广,关于帝国起源的政治学思辩也更耗人心力。然而,尽管历史上对“帝国”和“帝国主义”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并且最近再次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但是对“帝国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人们似乎并没有形成清晰的认知。《帝国的重负》不但提供了一个“帝国”的概念,还对“帝国”进行了初步的描述。作者带我们探讨了帝国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对帝国的认知,讨论了城邦式帝国与其外部行省或殖民地之间真实的或想象中的关系,研究了如何认识和解释适用于帝国各地、族群的法律问题。同时还指出,不能抛开欧洲帝国的悠久历史来理解现代国家关系的概念,尤其是来理解现代国际法概念的演变过程。
在关注人类历史中帝国的形式和命运方面,没有任何学者所做的工作胜过安东尼·帕戈登。包括思想史学家、政治理论学者、早期现代主义学者和帝国历史学家在内的广大读者必将为《帝国的重负》一书所折服。
——大卫·阿米蒂奇,哈佛大学历史系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讲座教授
作者从帝国政治形态的持久性、斯多葛学派世界主义到国际法和当代人权的帝国源起的思考,反复展示了从沉浸式历史研究中所收获的理论见解。本书关于西班牙帝国的论述极为出色,体现了帕戈登在西班牙帝国政治思想研究领域无可匹敌的权威地位。
——詹妮弗·皮茨,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综合了历史、政治理论和法律分析的《帝国的重负》,是必读之作。
——妮哈·布塔,欧洲大学研究所国际公法教授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成为巴西 豆瓣
作者: 裴钊 2021 - 6
这是一本“三城记”,将建筑艺术的专业书写和巴西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影响建筑设计的思想体现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文字解说生动,图片图纸丰富,将遥远的巴西现代建筑带到我们生活中。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人类情感史 豆瓣
作者: [英]理查德·弗思 - 戈德贝希尔 译者: 田雅琪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22 - 10
情感如何塑造人类的历史进程?我们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又是如何随着人类发展而演变的?
人总是喜欢把自己看作理性的动物,靠智慧与博弈生存至今。但那些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并不是关乎事实,而是关乎情感。从哲学的起源到宗教的诞生,从罗马帝国的陨落到科技革命的兴起,甚至是那些最血腥残暴的战争,若不理解其中的情感,都难以洞见底蕴。
情感的地位常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书中,理查德·弗斯-戈德贝希尔用一场贯穿古今、跨越东西的旅行,带领读者领略情感在人类社会中的核心地位。
本书借鉴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艺术和宗教史的观点,生动地展示了人类对情感的理解和体验随人类发展而演变的过程,阐释了我们对情感的看法以及情感本身是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人类和整个世界。
2023年1月30日 想读
《旧约》入门 豆瓣
作者: 迈克尔•库根 (Michael Coogan) 译者: 张贤勇 / 陆巍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3 - 6
旧约究竟是什么?它和希伯来圣经有什么区别?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各自的圣经又有什么不同?古代近东文献的发现对解读圣经有何意义?旧约是如何将历史和神话结合在一起的?考古发现以及其他非圣经证据对解读旧约有何帮助?著名的圣经学者库根编著的《旧约入门》以广阔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旧约的方方面面,引领我们走进旧约——这一集史书、文学作品和圣经典籍于一身的经典之作。
2023年1月29日 想读 20块拿下
历史的恐怖 豆瓣
作者: [美]特奥菲洛·鲁伊斯 译者: 付有强 2022 - 9
何以逃避历史之恐怖?
以何应对生活之不安?
思考西方社会如何应对危险与危机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反思西方社会中的个体和集体如何逃避历史及其恐怖的著作。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皆为历史上的“恐怖事件”,而这样令人不安的事件的发生是倏忽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历史学家鲁伊斯非常像一位致力于探索人的生存状态的学者,他在这本书里探讨了人们如何回应西方文明中生活的不确定性。
这本书的基调更多的是沉思,而不是说教。它没有指责或轻视人们逃避死亡的可悲尝试, 而只是希望人们认识到各种可能性。鲁伊斯在写作中穿插了个人轶事,但并不主张一种尝试胜过另一种。所以,这本书不是一本自助手册,但它见证了西方社会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内容简介】
周遭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随时可能袭击我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难可以在一瞬间改变人生。当任何一种灾难夺走我们所珍视之物,并摧毁我们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时,我们会产生深切的焦虑和生存恐惧。
这是一本关于个体和集体如何应对危机和不确定性的著作。历史学家鲁伊斯从心理史学入手,探讨“中 世纪没落时期”的人们如何回应生活中的不确定性。面对掌控的局限性所产生的深切的缺陷感和生存恐惧,有人转向宗教谋求解释,有人拥抱无处不在的消费文化,有人沉迷转瞬即逝的快乐……他们为伤害和恐惧寻找慰藉。
本书择取从古代到近代的历史事件,将其与文学典故、个人反思相结合,探求西方社会的男人和女人如何赋予人类痛苦和苦难经历以深刻的意义。
2023年1月2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