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欧亚皇家狩猎史 豆瓣
The Royal Hunt in Eurasian History
作者: [美] 托马斯·爱尔森 译者: 马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在中东、印度、亚洲中部和中国,从古代到19世纪,皇家狩猎一直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能够标榜贵族身份,皇家狩猎还可以起到外出巡查、促进皇室进步和确保皇室威严的作用。在国际交往中,组织良好的狩猎活动常被用于训练军队、展示军事实力和传达外交理念。皇室狩猎被理解成一种隐蔽的军事训练,而且还是军队组织和军事战术改革创新的来源。此外,狩猎场可以用于物种交换、军队储备,而且还是早期的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生态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托马斯•爱尔森这部经典名作,将会一一解答有关欧亚大陆空间范围内古代王朝皇室狩猎的相关疑问,充满故事性、趣味性和探索性。观察角度与众不同,对欧亚大陆皇室的狩猎史作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诠释和解读。
2023年2月21日 想读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谷歌图书
9.0 (5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3 - 02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主要分析了自清以来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所产生的交互影响,着重考察淮北地区人类活动,特别是政府行为和官僚意志对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影响。作者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影响及作用。作者所讨论的空间范围,包括苏北、皖北、鲁西南在内的淮河下游地区,分别从漕运、盐业、农业、民生等面描述了淮北社会在中央政府基于政治权力的实际运作下,如何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后来的穷乡瘠壤。除此之外,本书还对上述这一时期淮北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衰变及平民的生活状态也做了细致地考察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清至民国前期中央政府在“顾全大局”的政治思维下所制定的政策对淮北地区的巨大影响。
2023年2月21日 想读
解释的冲突 豆瓣
作者: [法国] 保罗·利科 译者: 莫伟民 商务印书馆 2008 - 1
该书由22篇重要论文组成,内容涉及解释学、现象学、心理分析、结构主义、宗教现象学、符号学、语义学、存在论等。利科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2023年2月21日 想读
简在帝心照汗青 豆瓣
作者: 雷戈 上海三联书店 2022 - 10
《简在帝心照汗青》围绕“制诏权”、“奏诏模式”、“奏诏叙事模式”三个核心概念展开历史书写。
作为皇帝意志和皇权标志,制诏权之权力和权威对皇权帝国之意义具有总体性和全局性。本质上,皇权即制诏权。奏诏模式表明,它构成了古代帝国统治社会和民众的基本权力架构。一般说,皇权政治的运行机制主要依靠皇帝诏令推动。皇帝颁诏,官民行诏,由此推动帝国政治的正常运转。奏诏叙事模式意味着,它是史家对奏诏模式的选择和重构。史家按照自己意图和构想,重组和再建了奏诏模式。即奏诏叙事模式是对奏诏模式的史书修辞和史实演绎。
如此,奏诏叙事模式成为优先奏诏模式的逻辑基础,进而,它又构成了本书的思想结构和写作策略。
本书试图书写早期帝国的真理史和权力史。早期帝国是历史中国的青春期,历史命运由此开启,这使写史具有了思想寓言的意义。
2023年2月21日 想读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
9.4 (8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侯世达 译者: 严勇 / 刘皓明 商务印书馆 1996 - 4
集异璧-GEB,是数学家哥德尔、版画家艾舍尔、音乐家巴赫三个名字的前缀。《哥德尔、艾舍尔、巴赫书:集异璧之大成》是在英语世界中有极高评价的科普著作,曾获得普利策非小说奖。它通过对哥德尔的数理逻辑,艾舍尔的版画和巴赫的音乐三者的综合阐述,引人入胜地介绍了数理逻辑 学、可计算理 论、人工智能学、语言学、遗传学、音乐、绘画的理论等方面,构思精巧、含义深刻、视野广阔、富于哲学韵味。
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2023年2月21日 想读
琉球的時代 豆瓣
琉球の時代:大いなる歴史像を求めて
作者: 高良倉吉 译者: 盧荻 聯經出版公司 2018 - 4
了解琉球,看見東亞文明歷史文化的進程!
作為臺灣第一本面世的琉球史,《琉球的時代》不僅是我們認識琉球的起點,也引領我們思考臺灣的歷史定位。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力作
「故事」網站創辦人涂豐恩專文導讀:《琉球的時代》最精彩,也具魅力的地方,在於作者將琉球放入了一個更為廣大的歷史框架中,極具說服力地論證琉球王國的歷史,是「透過對外交易的形式,和東亞史、世界史一同連繫並進的歷程;其範圍之廣闊,區區狹隘的『鄉土史』藩籬根本不足以容納其中」。
沖繩並非一開始就是日本一員。
在古琉球時代,沖繩是有別於日本的獨立國家「琉球王國」。
位於亞洲海洋中的琉球王國,它的全貌籠罩在一片迷霧中,彷彿一個神話般的世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古老的琉球王國曾建立宏偉的海上貿易路線,有過一段值得誇耀的輝煌文化。
在沖繩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古琉球所占的分量,遠比我們一般認知的還要更加重要。然而相當遺憾的是,就實際上來說,能夠供我們一窺這個時代具體形象的史料,可說少之又少,在僅存的史料當中,足以信賴的更是稀少至極。這個時代的歷史意義,和殘存的史料篇章完全不成比例。然而它是日本國家形成史中,一個獨一無二的重要關鍵。故此,儘管有著史料的嚴重制約,古琉球仍然是一個值得傾注心力探討其深遠意義的時代。
琉球最著名歷史學者高良倉吉的《琉球的時代:偉大歷史的圖像》,從琉球時代的傳說談起,直到1611年琉球被日本薩摩藩控制為止,敘事主軸著重於古琉球王國在什麼樣的形勢下創造了自己的歷史。他希冀以島嶼的古代歷史喚起今日「沖繩人」的自覺,強化「琉球人」意識。並能還「琉球」這個辭彙,以及它所包含的活潑多彩世界一個真面目。當然,更進一步希望能為現在還活著的沖繩縣民,取回「琉球」這個辭彙的詮釋權。
琉球與臺灣存在許多相似性,同樣都是海島國家並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也同樣歷經被殖民時期,並在國家主權議題上存在情境相似的糾葛。觀看琉球的歷史,可讓我們回頭審視自己,思考我們自身的歷史定位。對於「臺灣」這個辭彙,我們是否也能自行掌握詮釋權?這個問題,需要更多元的討論。不妨先以琉球作為他山之石,從觀看他者的歷程裡,回過頭來審視自身。
2023年2月20日 想读
西方史学史 豆瓣
作者: [美]恩斯特 ·布赖萨赫 译者: 黄艳红 / 徐翀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对西方史学的综合性回顾。作者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写就了这一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作者以深厚的功力和熟稔的笔触,展现了西方史学自古希腊至现代的发展脉络,系统讨论了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学派源流,尤其注重揭示历史学和历史学家在西方文化的不同社会和发展阶段中所扮演的角色,对西方史学中的重要人物、作品和思潮信手拈来,阐释精当。第三版增加了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妇女史、非裔美国人史、微观史、文化史等反映西方史学新动态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西方历史思想经典选读 豆瓣
作者: 陈恒 2008 - 9
《西方历史思想经典选读》精选西方历史经典著作的原文片段,从古希腊到现代,广为采撷,以便读者了解西方历史思想发生与演进的概貌。
目录
导言西方历史思想的演进
第一部分 古代世界:西方的根基
古代希腊
1 神话历史
2 工作与时日
3 希腊人和蛮族伟大业绩
4 论战争
5 波里比阿笔下的世界
6 实用历史
7 通史
8 论修昔底德
9 论历史与诗歌
10 论希罗多德的恶意
11 论撰史
12 亚历山大史与印度志
古代罗马
13 自建城以来
14 十二铜表
15 论法律的起源
16 历史与修辞
17 论雄辩
18 阿提卡之夜
19 书信
20 喀提林阴谋
21 黄金时代
22 历史
二部分 中世纪:基督教时代
拜占庭
23 学说汇纂
24 秘史的目的
25 历史
26 亚历克西斯皇帝政事记
犹太-基督教传统
27 四君主论
28 基督教史观
29 犹太一基督教传统中的古代性与传统性
30 异教的历史概念
31 教会史
32 神圣的学问与世俗的学问
33 进步的观念
34 历史的定义
35 论时间、宇宙和人生
36 历史的设计
37 雅歌
38 比喻意义与历史意义之间的关系和解释
中世纪
39 哥特人的事迹与起源
40 基督教史观
41 历史的效用
42 论历史的精确性
43 致林肯的亚历山大主教
44 英国史
45 历史之花
46 历史的教训
第三部分 近代的兴起: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
第四部分 现代西方:进步与衰落
附录
编后记
序言
·历史与历史学
·求真的希腊史学
·实用的罗马史学
·世界视野的犹太史学
·上帝意识下的中世纪史学
·从文艺复兴到人文主义
·启蒙运动的史学成就
·历史的辉格解释
·职业化的兰克时代·哥白尼式的年鉴学派·后来居上的美国史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难以估量的新文化史
历史与历史学什么是历史?什么是历史学?这两个问题是相伴而生的。简单地说。历史就是我们人类过去的经历。人们对人类自身的过往经历天然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历史学之产生,是因为人类想认识自己,因为人类始终在关注生存的意义”①,这就是人类历史能够存在的共同的基础。而对于人类过往经验的这种知识的探求就是历史学。所以。一般所谓的历史,实际上指的就是我们经过历史学的研究而获得的历史知识。
一切自然物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到天体的演变、地质的变迁。小到花鸟虫鱼的生死,但自然史不同于我们人类的历史。历史学所关注的仅仅是人的活动,尽管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
--------------------------------------------------------------------------------
文摘
child of Inachus.The women were standing by the stem of the ship intent upon theirP urchases,when the Phoenicians,with a general shout,rushed upon them.The greater partmade their escape.but some were seized and carried o托Io herself was among the captives.The Phoenicians put the women on board their vessel.and set sail for Egypt.Thus didIo pass into Egypt,according to the Persian story,which differs widely from thePhoenician:and thus commenced,according to their authors,the series of outrages.
At a later period,certain Greeks,with whose name they are unacquainted,butwho would probably be Cretans,made a landing at Tyre,on the Phoenician coast,andbore off the king’s daughter,Europe.In this they only retaliated;but afterwardsmanned a ship of war,and sailed to Aea,a city of Colchis,on the river Phasis;from whence,after despatching the rest of the business on which they had come,they carried off Medea.the daughter of the king of the land.The monarch sent a herald into Greeceto demand reparation of the wrong,and the restitution of his child;but the Greeks made answer,that having received no reparation of the wrong done them in the seizure Of Io the Argive.they should give none in this instance.
In the next generation afterwards,according to the same authorities,Alexander the son of Priam,bearing these events in mind,resolved to procure himself a wife out of Greece by violence,fully persuaded,that as the Greeks had not given satisfaction fortheir outrages.so neither would he be forced to make any for his.Accordingly he made prize of Helen;upon which the Greeks decided that,be:fore resorting to other measures,thev would send envoys to reclaim the princess and require reparation of the wrong.Their demands were met by a re:ference to the violence which had been offered to Medea。and they were asked with what face they could now require satisfaction,whenthey had formerly rejected all demands for either reparation or r
……
[看更多书摘]
--------------------------------------------------------------------------------
后记
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60年代曾出版过《世界通史资料选辑》,后来又陆续刊出“世界史资料丛刊”若干种,这些原始材料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老师、学生都有很大的帮助,受到读者的欢迎,但近年来已很难见到这方面的出版物了。鉴于此,我们编选了这本《西方历史思想经典选读》,目的是让学生阅读第一手原始材料,使他们掌握这一领域的基本文献,从而对西方历史思想的的产生、发展与现状有着清晰的了解;引导学生寻找、甄别、分析历史文献,明白历史文献在西方文明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以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学术爱好与兴趣。
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的是:
1.选文的框架分为古代、中世纪、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现代西方四个部分,只是便于编排,没有什么特别的依据;
2.犹太思想虽属东方世界,但对西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所以选择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
3.几乎所有的文章标题都是编者加的,但愿能切合文意:
4.选文之前编者依据各种工具书编写作者介绍,一般包括生平和思想两部分;
5.关于注释。本来打算增加一些解释性注释,但由于容量所限,也就放弃了,一般只保留文章出处。
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ensonge Romantique et Verite Romanesque
8.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勒内·基拉尔 译者: 罗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
编辑推荐
֎ 呼唤已久的学术经典再版
֎ 一部让人看透“爱情本质”的文学批评读本,一堂西方文学名著课。
֎ 一本为“羡慕嫉妒恨”正名的书,条分缕析讲道理,哲学家向你证明,没有虚荣,就没有爱情。
什么是人的欲望?欲望源于“浪漫”的本能,还是与他人欲望的攀比?通过对《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小说的分析,本书为读者展示出一种欲望模式的“同构性”—主体的欲望无法自发生成,主体始终摹仿着第三者的欲望。这个第三者可以置身小说行动之外,如堂吉诃德幻想中的骑士爱情,或诱导包法利夫人的浪漫小说;亦可内化于小说行动之中,如斯丹达尔和普鲁斯特的主人公,他们的欲望对象本身也是小说的人物之一。在主体和他的第三者之间,混杂着羡慕、嫉恨与竞争的情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正是这种张力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基拉尔的欲望理论及其附属概念“攀附”逐渐被后来发展起来的实验心理学所证实,成为一种影响深远并得到公认的人类心理学模型。
本书集中于对塞万提斯、斯丹达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普鲁斯特五人的探讨。这五位伟大的欧洲小说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使用不同的语言写作,拥有不同的风格,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学传统之中,然而“欲望的摹仿”的结构将他们的作品集合在了一起,在这一共同的结构之上,他们呈现出超越任何差异性的极为有趣的相似。
— 勒内·基拉尔
2023年2月19日 想读
馬尼拉的誕生 豆瓣
Spain, China and Japan in Manila 1571-1644: comparisons and global connections
作者: 布姬.特倫威納(Birigit Tremml-Werner) 译者: 堯嘉寧 衛城 2022 - 8
鄭成功的遺願竟是拿下馬尼拉?為什麼?
認識近代亞洲史上的馬尼拉
一座聯動了西班牙帝國、日本與明代中國的貿易港市
十六世紀的馬尼拉,是世界最早的全球貿易基地。
這座港市的誕生與全球貿易的興起,深深塑造了近代亞洲,
也改變了西班牙、日本與中國這三個前現代國家-------
西班牙人抵達菲律賓之後,約1580年代起,在馬尼拉與墨西哥之間打造出跨太平洋的蓋倫帆船貿易,最早的全球貿易就此誕生。這個全新的格局,同時牽動了三個前現代國家:西班牙帝國、安土桃山至德川時代的日本,以及明代中國,在三地之間形成「聯動歷史」。
其中,馬尼拉是個交叉點。長崎、福建、臺灣、亞洲與墨西哥的城鎮,經由馬尼拉相連成網絡。西班牙人曾在基隆和平島建立據點,試圖吸引中國和日本商人前往,再將貨物運往馬尼拉。許多漢人與日本人曾視馬尼拉為海外新天地,特別是被幕府驅逐的日本天主教徒。透過馬尼拉,我們可以看到國家之間、中央與地方的角力、新型態的外交協商、海外移民聚落的發展,原住民的反抗與合作等等,與活躍在其間許許多多跨文化的行動者們。
奧地利新銳歷史學家碧兒姬.特倫─威納精通多國語言,運用西、葡、日、中、英文史料,「聯動歷史」的研究方法,呈現出以馬尼拉為中心的跨文化交流,拓寬我們對近代亞洲歷史的認識,是僅看單一國家史所無法獲得的視野。
《海上傭兵》作者鄭維中推薦語:「本書是敘述近代早期馬尼拉市的發展史。作者特倫─威納教授應用了全球史寫作的「聯動歷史(connected history)」範式,以層次分明、條理清楚的方式向讀者展示馬尼拉市的誕生與興起,是如何在全球、區域、在地的各自的歷史脈絡中,以一種風雲際會的方式發展起來。她不但應用了英語、漢語、日語、西語、葡語世界的最新歷史研究成果,與各國史家對話,還深入採用第一手史料來支持並申論其發現,並以生花妙筆細緻地描寫了馬尼拉市作為近代早期全球化城市的特殊風貌。」
臺大外文系教授鮑曉鷗推薦語:「如果今天東亞的國際關係複雜到難以解釋,那麼十七世紀的國際關係也是同樣複雜難以理喻。本地的行動者很近似,都是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在它們各自轉型的過程中,必須和外來的西方國家與利益相交涉,特別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碧兒姬.特倫─威納教授從樞紐城市馬尼拉的視角切入這個議題,馬尼拉由於和美洲的關係,在當時是東亞最重要的文化和經濟轉口港之一。這本書的翻譯對臺灣讀者而言是大好消息,不只因為書中綜合了過去幾十年來在這個主題上產生的無數學術研究,更是因為這本書策略性地將臺灣放回了這個脈絡當中。」
編輯小語
過往受到史料語言限制,諸多著作難以呈現近代亞洲發展全貌。鄭維中《海上傭兵》運用荷、日、中文史料,讓我們鳥瞰十七世紀東亞海域商貿情形;本書作者特倫─威納,則進一步使用西、日、中、葡、英等史料,呈現日本、中國、菲律邊之間海域的歷史,並往回推溯至十六世紀。因此這本書能擴大我們對早期臺灣史的認識,讓我們接觸到十六、七世紀臺灣剛開始與各方勢力相遇時,亞洲海洋上的動態。
本書也突破過往對大航海時代「西方衝擊,亞洲回應」的舊史觀,凸顯日本、福建商人這些舞臺上的主角。本書將日本、福建商人、西班牙放在「馬尼拉體系」、亞洲互動的脈絡中看,讓我們對各方歷史得到嶄新而有趣的認識!例如,原來德川家康、豐臣秀吉、伊達正宗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戰國大名,也和西班牙人有互動。海上貿易影響他們的世界觀與行動選擇。
這本書對臺灣的讀者,還有一層特殊的意義。在日治時期,臺北帝國大學的南洋史講座,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等學者曾經有不少研究成果。特倫─威納這位瑞典學者,承接了臺北帝大南洋史講座的關懷領域,書中也引用不少村上直次郎、岩生成一的研究。因此這本書可說是延續了這個史學傳統,並在當代學界中繼續開展。這是當代全球史的最新發展,也是跨國、跨語言交流和研究中產生的新成果。
2023年2月18日 想读
发明个体 豆瓣
Inventing The Individual:The Origins of Western Liberalism
8.6 (9 个评分) 作者: [英]拉里•西登托普(Larry Siedentop) 译者: 贺晴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一部思想史、心理史和精神史的杰出著作。作者引领我们走过一段两千年的旅途,始于古代城邦,终于文艺复兴。讲述了一个新的、平等的社会角色——个体是如何出现并逐渐取代了家庭、部落和种姓而成为社会组织的基础。同时,以西方文化基础中的一些共通概念(如“自由”“平等”)为基础,将古典时代与中世纪作为切入,追溯了西方自由主义的起源,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构建西方社会、政府的相关概念的演变。
2023年2月18日 想读
新编剑桥印度史(第一卷第五分册) 豆瓣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The Mughal Empire
作者: 约翰·F.理查兹 译者: 王立新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4 - 1
《新编剑桥印度史:莫卧儿帝国》详尽描述了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历史上最辉煌时期之一的莫卧儿帝国从1526年初创,历经其对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控制,再到它在1720年瓦解的历史全貌。书稿以时间为经,以各个历史时期的军事、政治、田赋、宗教等内容为纬,在集中关注莫卧儿诸帝军事成功及其领土扩张动态的同时,作者也考虑到了他们在田赋、货币和军事组织方面的制度革新,意识形态的嬗变,以及皇帝们和伊斯兰教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莫卧儿帝国特有的扎吉尔体系制度,探究了莫卧儿印度同早期现代世界的联系。
2023年2月17日 想读
椿树峁 豆瓣
作者: 谢侯之 中华书局 2022 - 7
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大风将尘土和几个中学毕业生,卷到黄土高原的椿树峁。在这里,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爱上了喝烧酒,吃臊子面;他们在雨里读巴尔扎克,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假说……这些经历给他们饥饿、寒冷、迷茫的苦难岁月以慰藉和希望。乡民的善良真朴,打动了怀揣不同梦想的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也在对高原的敬畏中,理解了渺小与永存。
作者运用了纯正地道的陕北方言,既显示了与那一方水土无法割舍的情感关联,也很好地再现了陕北地区的风情生活画卷。
编辑推荐
1.生动有趣
对于人生中那段特殊经历,作者既无哭天喊地,也无激情燃烧。他善于把平淡生活中的场景描写得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如因为饿而导致的一系列关于吃的故事,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笑中含泪。
2.直击心灵
读完本书,会让您感动于陕北淳朴善良、豪放热情的乡民;感动于一群灵动可爱、渴求知识的孩子;感动于那些在逆境中执着于改变命运的青年,“即使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机会,也要做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3.文笔优美
作者写景如身临其境,叙人物如闻其声。文心通透,文笔优美。有刻意处却无雕琢迹,其意其情淋漓尽致。书中还运用了当地方言,生动再现了陕北地区的风情生活画卷。正如读者评论说:“陕北的味道太足啦,婆姨、老汉、碎娃、队长、书记一路道来沒啥刻意,个个都活生生的,让人感觉是亲临其境。厉害!
2023年2月16日 想读
Dying Planet 豆瓣
作者: Robert Markley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5 - 9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Mars has been at the centre of debates about humanity's place in the cosmos. Focusing on perceptions of the red planet in scientific works and science fiction, "Dying Planet" analyzes the ways in which Mars has served as a screen on which humankind has projected both its hopes for the future and its fears of ecological devastation on Earth. Robert Markley draws on planetary astronomy, the history and cultural study of science, science fiction, literary and cultural criticism, ecology, and astrobiology to offer a cross-disciplinary investigation of the cultural and scientific dynamics that have kept Mars on front pages since the 1800s.Throughout "Dying Planet", chapters on science and science fiction interweave, enabling Markley to illuminate each arena and to explore the ways in which their concerns overlap and influence one another. He tracks all the maj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s, from observations through primitive telescopes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rough data returned by rovers that landed on Mars in 2004. Markley describes how major science fiction writers - H. G. Wells, Kim Stanley Robinson, Philip K.Dick, Edgar Rice Burroughs, Ray Bradbury, Robert Heinlein, and Judith Merril - responded to new theories and new controversies. He also considers representations of Mars in film, on the radio, and in the popular press. In its comprehensive study of both science and science fiction, "Dying Planet" reveals how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Mars have had crucial consequences for understanding ecology on Earth.
2023年2月14日 想读
女性主义全球史 豆瓣
7.9 (7 个评分) 作者: [英]露西·德拉普 译者: 朱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3
※一部纵横两百五十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
※呈现身处不同时空的各色“女性主义者”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梦想和行动※
《今日历史》2020年度历史图书 |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公共历史奖得主犀利之作
本书是英国历史学家露西·德拉普所写的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文化史著作。
作者打破传统的欧美中心主义模式,从全球性视角切入,以梦想、思想、空间、物品、外表、情感、运动、歌声等关键词为研究聚焦点,以点带面,绘制了纵横两百多年、跨越世界各大洲的女性主义全球史。全书探源了不同的女性主义梦想;讨论父权制及其他术语如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种种性别模式,由此找出女性主义的理论来源;将女性主义置于工作场所与礼拜空间,探讨女性主义的空间问题;聚焦女性主义物件,透过徽章、海报、服饰等日常用品,突出女性主义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并将其延伸至女性服装与时尚包装下的“外表”;同时还探究了女性主义引起的种种情感。
作者既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女性主义观点与女权运动,也密切关注那些为性别不平等而奋斗的个体女性的人生。通过放大曾被忽视、被淹没的声音,绘制女性主义的世界性图景,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与女性主义历史的丰富关系将如何启迪人类共同的未来,它也让我们看到女性主义的最终追求应当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性别与取向的人都可生活如意的世界。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在众多女性主义历史中,德拉普的叙述独一无二。《女性主义全球史》以全球性视野与全新方式再现人们或熟悉或陌生的女性主义组织、运动、活动者与障碍。随意翻开一章,尽情享受每一页中丰富思想的自由奔流。——邦尼·G. 史密斯,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研究专家
德拉普运用女性主义的概念来展现女性主义运动者如何政治化横跨两百五十年、遍及六大洲的性别不公正问题。她关注诸多女性主义冒险的盲点与共谋关系,也能认识到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共鸣。
——南希·A. 休伊特,性别史与女性主义研究专家
德拉普对二十世纪形成的各种女性主义运动进行梳理,写成了这部简明而详尽的历史,让这段多元的历史拥有了共同的愿景与声音,但并不强加虚假的团结统一。——卡拉·琼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副教授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主义全球发展史的丰富而广博的著作,创新性地运用一系列素材来探索跨越时空的女性主义运动丰富、多样、激进的根源。这本书是女性主义史学的胜利,展现了世界各地想象女性自由的无数不同方式——那不是T恤上一句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的——珍妮弗·汤姆森,巴斯大学讲师
这是一部非凡而精彩的全球反性别不平等斗争的历史。这本书不仅通过女性主义者的思想和运动,还通过她们的梦想、歌声、愤怒及其运动的物质维度——她们的灯笼裤、徽章和面纱,她们的避难所、工作场所和含混的中间地带,生动呈现了女性主义者的各种斗争。——汉娜·道森,伦敦国王学院准教授
德拉普的章节构成了一段以环形而非线性的方式穿越时空的旅程——就像旋转木马,起起伏伏与前进一样,都是旅行的重要部分。每一章都能在地理上和时间上找到自己的路径——构成了一场囊括窥器与头巾、砸窗与歌唱、灯笼裤与爱好者杂志的盛大演出。不过,德拉普并非在赞颂。她旨在书写一部批判性历史,评估各种方法和策略的利与弊。她很清楚,各项女性主义活动并不能就此消除由阶级、种族、殖民主义或公民身份导致的不平等。一些女性的梦想是其他女性的噩梦……德拉普考察了数起类似的发人深省的事件,以此警醒当代及未来的女性主义者小心重犯过去的错误。——《纽约书评》
德拉普展现了那些在妇女运动的历史传承中被遗漏的女性主义者,其中有些人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参加运动的资格……《女性主义全球史》探究“女性主义”概念本身的内涵,并让读者有机会思索女性主义运动的复杂性、由明显的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导致的女性主义内部的分裂,以及被遗忘和被忽视的女性主义者的经历。这本书丰富了关于社会建构的论述,突出了包容的重要性以及采用单一视角必然会导致的偏见。抛开对女性主义的讨论,德拉普分主题的论述方法也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能听到的声音之外,还有更多未被听到的声音——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经验教训。——《国际妇女研究杂志》
对女性主义历史的全面挑战……这本书细致入微地记叙了女性主义的深层分裂及其内含的种族、性别和阶级等级化……这本书对批判性的女性主义全球和跨国史的主要贡献是,它以创造性,且常常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了女性主义的模式……《女性主义全球史》成功地颠覆了现有史学。德拉普不以时间顺序而以不同主题探讨女性主义思想与运动的方法,为今后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开辟了创新性的新起点。——H-Soz-Kult(德语世界历史学家重要的在线交流和信息服务平台)
2023年2月14日 想读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本书为法国新浪潮电影之父巴赞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的结集,涉及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话题,是研究巴赞和当代电影美学的必备读物。在电影理论史上,巴赞的电影理论是一座卓越的里程碑,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他宣扬的摄影影像本体论和真实美学也形成了与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电影美学体系,开拓了电影研究的领域。正是由于巴赞的努力,电影才成为严肃的研究课题。作为巴赞电影理论的经典代表,《电影是什么?》从问世之初就受到电影从业者和广大影迷的好评,被誉为“电影的圣经”,也为巴赞赢得了“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崇高荣誉。
2023年2月13日 想读
如何共同生活 豆瓣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怀宇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7
《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是罗兰·巴尔特为法兰西学院所授课程和所开研究班准备的讲义。从内容上看,《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的,主要是从古代到较近时期宗教生活中的“小群体”修道者们是怎样在保持“个人节奏性”的情况下共同生活的,涉及独居隐修、聚集修道、配对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特征”、饮食制度、领地概念、居住条件和体距要求等。第二部分是在这一授课期间开设的研究班内容,说的是“何谓支配一种话语——关于有精神投入的言语的研究”,涉及言语活动的力量、强度和使用时间等。从谋篇布局上看,《罗兰·巴尔特文集:如何共同生活》主要是由作者从几部书籍中选取相关素材“拼合”而成的,这种“引经据典”的做法正是对符号学“互文性”概念的绝好实践。
2023年2月12日 想读
朱生豪情书全集 豆瓣
8.6 (30 个评分) 作者: 宋清如 / 朱生豪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3 - 2
1932年秋,朱生豪在之江大学与宋清如相识,两人志趣相投,相知相许。1933年,朱生豪毕业后,两人两地分隔,开始近十年的苦恋之旅,以书信交流情感,倾诉相思。朱生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唯有在给宋清如的信中,笔下生花,滔滔不绝,俏皮、苦恼、纠结、幽默等跃然纸上,洋溢着浓郁的青春气息。在信中,朱生豪无话不谈,聊理想、谈人生、诉爱情、倾泄喜怒哀乐,读书、品电影、交流诗作、切磋译事……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对宋清如无限的思念和爱慕。笔能生情,笔下闪烁着一颗火热的心。他的灵魂从笔端流出,装入信封,飞入她的心中。从1933年到1942年两人结婚,到1944年朱生豪去世,这些情书见证了传奇而悲壮的爱情。正是由于伟大的爱情和患难与共的知己,才成就了一代译莎巨匠。
本书手稿经朱生豪后人朱尚刚先生整理并授权。全书共收录朱生豪情书308封,全面展示了朱生豪当时写作的手迹和心迹,是迄今遗留的保存最完整的朱生豪情书手稿。
2023年2月11日 想读
女子教育 豆瓣
作者: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 译者: 李博婷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1
《女子教育》包括《教女有感》和《真实的故事》。沃斯通克拉夫特在《教女有感》中对十八世纪英国社会的性别概念和女性教育提出了强烈批评。她反对观赏性的专门针对女性的教育科目,宣扬两性应接受相同的教育,并采用自然和理性的育人标准。
在儿童故事集《真实的故事》中,她认为,针对儿童的读物要在更现实的背景中传达出正直、仁慈和节俭的价值观。她对生活和文学中的伪饰极为厌恶,本书的初衷就是为了揭露那些不称职的父母。
2023年2月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