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豆瓣
7.6 (11 个评分) 作者: 朱苏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9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增订版)大致分成三编。第一编主要是关注一些社会和法律的热点问题,诸如言论自由和隐私权、婚姻法修改、刑事诉讼法修改、送法下乡、科技与法律以及司法审查和制度形成的问题。当然都只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试图从一个角度切人进行学理的然而可能对社会实践有影响的讨论。第二编的文字是对于法学自身的反思。最后一编的五篇是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2023年2月28日 想读
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 豆瓣
En resumidas cuentas: Antología
8.8 (20 个评分) 作者: [墨]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 / [墨西哥] 帕切科 译者: 范晔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11
在时间的尘埃中书写诗与永恒

在历史的废墟上思索人与现实



20世纪西语诗坛巨擘

西语文学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得主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 诗集

中文版首次引进!

备受卡洛斯·富恩特斯、奥克塔维奥·帕斯等大师激赏

《百年孤独》译者 范晔 精心编译

————

【编辑推荐】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语诗人之一,与定居墨西哥的阿根廷大诗人胡安·赫尔曼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并称为当代墨西哥诗坛三巨头,生前几乎拿遍西语文学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更于2009年荣膺有“西语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塞万提斯奖”。

※帕切科的诗在语言上平实自然,却包含深沉的现实关怀和历史忧思,备受包括富恩特斯、帕斯在内的诸多文学大家的推崇。《不要问我时间如何流逝》横跨诗人50多年的诗歌生涯,涵盖其一生的诗歌代表作,是帕切科最权威的诗选集之一,也是了解这位伟大诗人的绝佳入门。

※本书是帕切科的诗集首次被翻译为中文,由知名西语文学译者范晔编选、翻译,译文贴切、流畅,完美还原帕切科的诗歌语言。

————

【内容简介】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被公认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西语诗人之一,他与定居墨西哥的阿根廷大诗人胡安·赫尔曼以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克塔维奥·帕斯并称为当代墨西哥诗坛三巨头。帕切科的诗在语言上平实、自然,但包含深刻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思考,多以时间、自然、人类存在以及历史变迁为主题,将艺术的轻盈与现世的沉重完美结合在一起。

帕切科生前几乎拿遍西语文学界所有重要文学奖项,更于2009年荣膺有“西语文学诺贝尔奖”之称的“塞万提斯奖”,其诗备受诸多文学大家的喜爱和推崇。本书是帕切科首部中译诗集,由知名西语文学译者范晔精心编选、翻译,遴选出其文学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知名作品,全面呈现这位伟大诗人的诗歌足迹。

————

【名人推荐】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是墨西哥健在的(2009 年)最伟大的诗人,也是所有时代用西班牙语写作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卡洛斯·富恩特斯

“对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而言,时间是毁灭的化身,而历史是废墟的景观。”

——奥克塔维奥·帕斯

“帕切科获得的一切奖项都实至名归。他是墨西哥有史以来最不可或缺的诗人之一。”——费尔南多·德尔帕索(《帝国轶闻》)

“帕切科是那种可以将作品提纯到最高程度的作家。”——豪尔赫·博尔皮(墨西哥作家)

“他用笔写下了善良与谦卑,表现了兄弟般的博爱与誓约。”——西班牙胡安·卡洛斯国王

投诉
作者简介 · · · · · ·
何塞·埃米利奥·帕切科(José Emilio Pacheco,1939—2014)

墨西哥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墨西哥作家之一。其诗歌以简单直率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著称,备受卡洛斯·富恩特斯、奥克塔维奥·帕斯等大师推崇,柏林国际文学节曾称赞他为“当代拉美最重要的诗人之一”。2009年,因其崇高的文学成就而荣膺西语文学的最高奖项——“塞万提斯奖”。

范晔

七七年七月生,象寄门下临深履薄堂仓皇右使。猫科动物之友。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译有《百年孤独》《万火归一》《致未来的诗人》《未知大学》《三只忧伤的老虎》等西语文学作品数种。
2023年2月28日 想读
Selden Map與東西洋唐人 豆瓣
作者: 陈宗仁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22 - 11
在英國牛津大學的Bodleian圖書館裡,收藏一幅東亞古地圖,被遺忘了數百年,直到2008年才被「重新發現」,在國際學界頗受關注,此即本書討論的Selden Map。全圖長約1.5公尺,寬1公尺,內容渉及明朝中國、日本、臺灣以及現今的東南亞各地。
全圖有著中國傳統地圖的華麗風格,也有西方地圖對準確性的重視。本書系统性地分析全圖各個局部的描繪與知識來源,指出繪者應是菲律賓群島的唐人,全圖繪製於1610年代,呈現十七世紀唐人眼中的世界圖像,而這種圖像是十六世紀以來東亞海域各種勢力互動、交流下的產物。
2023年2月27日 想读
行者诡道 豆瓣
作者: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周兵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1518年,葡萄牙海盗在地中海上抓捕了一位北非外交官,他叫哈桑·瓦桑,来自菲斯,正奉苏丹之命出使土耳其。这是海盗们头一次抓到身份如此显赫的穆斯林,如获至宝,将他敬献给教皇利奥十世。哈桑·瓦桑被关押在罗马圣天使堡。一年多后,他表示愿意改变自幼抱持的信仰,皈依基督教。教皇亲自施洗,并为他改名约安尼斯·利奥。改变信仰大概只是哈桑/利奥为获自由的权宜之计。在意大利生活九年之后,他销声匿迹,很可能伺机回到了他成长和热爱的北非伊斯兰世界。
滞留意大利期间,哈桑/利奥以基督教世界的欧洲读者为对象,撰写了一部《非洲寰宇地理志》,回忆和记录自己早年出使埃及、土耳其、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各地的见闻经历。这是中世纪欧洲的第一部非洲地理志,出版后风靡一时,甚至塑造了此后数百年间欧洲人对非洲和伊斯兰世界的认识。
在本书中,著名新文化史家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利用手抄本、档案和同时代人物的著述等种种资料,对哈桑/利奥这一身处16世纪两大对立思想世界的夹缝之中的历史人物,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研究。
————————————————————
“博学而富有想象力……因其新锐的史学技艺,戴维斯教授已成为当今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中的标杆性人物。她能从乏善可陈的档案材料中开掘发人深省的洞见,她在人类学和文本批评方面的技巧堪称出神入化,她擅长从个别历史人物的人生与经历中提炼广泛的历史认识,这一切都使得戴维斯教授堪称当世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The New York Sun
2023年2月27日 想读
全球视角中的全球史 豆瓣
Global Perspectives on Global History:Theories and Approaches in a Connected World
作者: [德]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 译者: 董欣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 - 10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家对跨国和全球性的历史研究方法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围绕这种新的跨界运动的讨论范围仍然有限,关于全球史的任务、责任和潜力的理论交流基本上局限于国家或地方的学术界。在这本开创性的著作中,多米尼克·萨克森迈尔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与地方流动、知识社会学和等级制度的新观点,作为历史实践的内在组成部分,来纠正这种不平衡现象。他以美国、德国和中国为主要个案,反思了不同的全球史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其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他认为,史学的这种新的全球趋势需要得到相应增加的跨国对话、合作与交流的支持。
2023年2月27日 想读
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豆瓣
作者: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译者: 李雪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8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一部历史哲学著作。书中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创造性地提出轴心期理论,他宏观对历史进行分期,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其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为一间歇期,公元前800到公元200年为轴心期,而他强调轴心期的重要性,提出每一次人类历史的飞跃都要回顾轴心期即复兴。
2023年2月27日 想读
高乡与低乡 豆瓣
作者: 谢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7
《高乡与低乡:11—16世纪太湖以东的区域结构变迁》以宋元时期太湖以东区域历史为例,尝试对“地域开发政区增设”模型作出更丰富的阐释。有关地域历史中行政区划变动的问题,曾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上世纪中叶,谭其骧在继承中国沿革地理学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政区历史地理的研究视野他在《浙江省历代行政区域—兼论浙江各地区的开发过程》一文中指出,县一级政区的增设可以成为研究地域开发史的一个切入点,因为一个地方创建县治,表明该地开发己臻成熟,如果考察较大地域范围内新县析置的序列,就有可能揭示该地域开发的空间趋势。这种富有启示的分析逻辑或可概括为“地域开发—政区增设”。
2023年2月26日 想读
无政府 豆瓣 Goodreads
The Anarchy:The Relentless Ris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作者: [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m Dalrymple) 译者: 陆大鹏 / 刘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 8
本书讲述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历史。在作者看来,英国征服印度,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东印度公司——一个以伦敦某个只有五个窗户的办公室为总部的不受制约的私人公司,来实现的。1600年12月31日,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该公司王家特许状,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实际上这个特许状给予了它对东印度贸易的垄断权。在100多年的时间里,东印度公司就从一个商业贸易企业变成印度的实际主宰者,不仅从事贸易,还拥有军队,在将势力扩张到整个南亚次大陆后更是对其进行殖民统治。然而,权力变大之后,它对英国的政治体制也进行了侵蚀,特别是英国议会受其影响最大,其中一些正直的议员对其发起了挑战和限制。而在印度,东印度公司的残酷剥削以及对当地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漠视,导致于1857年爆发了席卷印度全境的兵变行动,东印度公司的土著部队对该公司倒戈。1858年,它最终被解除行政权力。
本书是一部对商业力量与王权关系的研究之作。它审视了公司如何对政治,以及政治如何对公司施加影响。它也考察了权力和金钱如何滋生腐败,以及商业和殖民化的方式为何以及如何总是步调一致。西方帝国主义和企业资本主义总是一同诞生,且都是现代世界诞生之源。
2023年2月25日 想读
历史语言学 豆瓣
作者: 吴安其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本书稿是高等院校历史语言学科的教材。历史语言学以语言结构的历史演变为研究对象,经历了19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和20世纪的结构主义历史语言学两个阶段。本教程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理论与方法,研究了“方言和亲属语”、“语言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生学关系”等专题,下篇则对印欧语、汉藏语及南岛语的比较和分类进行了阐述。整个教材纲目清楚,语言简洁,是一本比较理想的专业课教材。
2023年2月24日 想读
时间与他者 豆瓣
Le temps et l’autre
8.2 (21 个评分)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译者: 王嘉军 拜德雅 |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讲稿集结×清晰易读★★
本书由1946—1947年伊曼努尔•列维纳斯在哲学学院所作的“时间与他者”系列讲座的速记稿整理而来,具有难得的清晰性和易读性,可谓是列维纳斯最易阅读的一本著作。
★★思想过渡×代表著作★★
本书既接续了1947年出版的《从存在到存在者》的论述,又预演了1961年出版的《总体与无限》的关键性思路,是这两本重要著作之间的过渡,勾勒出连贯的思想发展路线,被公认为是作者的代表著作。
★★一个目标×四个论题★★
本书呈现了该系列讲座的目标——时间并不是孤立和单一的主体的所作所为,而是主体和他者的关系本身——并围绕于此展开了四个层层递进的论题:
(1)实存的孤独
(2)享受和日常生活中的超越
(3)死亡的绝对他异性及其昭示的时间与他者之关系
(4)爱欲和生育作为另一种时间与他者的关系,及其对死亡的战胜
-内容简介-
本书由列维纳斯的四次讲座演化而来,是作者早期和中期两本重要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和《总体与无限》之间的过渡。在本书中,列维纳斯进一步阐述了时间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的生成,时间性即社会关系本身这一在《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就已显现的思想。列维纳斯的思想艰深、语言晦涩,但本书的结构却很具系统性,逻辑层次的推进也非常清楚,相比于他的其他著作,本书确是入门的最佳选择之一。
2023年2月24日 想读
中美洲史 豆瓣
Central America: A Nation Divided,Third Edition
作者: [美]拉尔夫·李·伍德沃德 译者: 王诗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本书介绍了中美洲从16世纪至当代的历史。中美洲各国具有相似的特点,比如相似的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类似的被殖民历史、相近的文化传统等等。基于这些共同特征,中美洲各国彼此间交往密切,本可以形成统一的行为体,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美洲各国走向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作者指出,外部殖民者“分而治之”的干预策略,以及中美洲各国彼此间的竞争甚至是冲突的关系,是中美洲分裂的主要原因。作者认为,虽然中美洲各国的历史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是中美洲民众面临的问题和处境具有很多相似之处。政治上的各自为政也限制了这些国家在社会和经济上的联合,这些国家仍存在着组成一个单一国家联合体的潜在可能。
2023年2月23日 想读
The Temple of Memories 豆瓣
作者: Jun Jing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 10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olitics of memory in the village of Dachuan in northwest China, in which 85 percent of the villagers are sur named Kong and believe themselves to be descendants of Confucius. It recounts both how this proud community was subjected to intense suffering during the Maoist era, culminating in its forcible resettlement in December 1960 to make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ajor hydroelectric dam, and how the village eventually sought recovery through the commemoration of that suffering and the revival of a redefined religion.
Before 1949, the Kongs had dominated their area because of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wealth, and, above all,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Confucius, whose precepts underlay so much of the Chinese ethical and political tradition. After the Communists came to power in 1949, these people, as a literal embodiment of the Confucian heritage, became prime targets for Maoist political campaigns attacking the traditional order, from land reform to the “Criticize Confucius” movement. Many villagers were arrested, three were beheaded, and others died in labor camps. When the villagers were forced to hastily abandon their homes and the village temple, they had time to disinter only the bones of their closest family members; the tombs of earlier generations were destroyed by construction workers for the dam.
---------------------------------------------------------------------------------------------
Review
"One of the best local ethnographies to date on post-reform China. . . . Conceptually sophisticated yet undiminished by unnecessary jargon, the book provides one of the most readable and intelligently framed accounts of change and continuity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Anthropologists and historians will find themselves rewarded by this nuanced examination of social memory, ritual life, and the traumatic recent history of a remarkable village."—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This gem of a book takes the study of Chinese village culture to new levels of theoretical sophistication, ethnographic nuance and literary evocativeness. . . . There are many fine books that tell similar stories of the devastation of rural communities during the Maoist era. Dachuan is different only in that the depth of its tragedy was several degrees worse than most. But what makes Jun Jing's book unique is his discovery of a way to probe the meaning of such a history for the villagers."—China Quarterly
"All audiences can enjoy the universal subjects of the book—children and food. . . . Feeding China's Little Emperor's is useful both for anthropologists or those looking at social change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The China Business Review
"In 1961 the entire village of Dachuan was destroyed when it was submerged under a reservoir created by a newly constructed hydroelectric dam. . . . In Jun Jing's beautifully written account,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e reveals how the villagers tra
2023年2月23日 想读
Nature and Empire in Ottoman Egypt 豆瓣
作者: Alan Mikhai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4
In one of the first ever environmental histori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Alan Mikhail examines relations between the empire and its most lucrative province of Egypt. Based on both the local records of various towns and villages in rural Egypt and the imperial orders of the Ottoman state, this book charts how changes in the control of natural resources fundamentally altered the nature of Ottoman imperial sovereignty in Egypt and throughout the empire. In revealing how Egyptian peasants were able to use their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local environments to force the hand of the imperial state, Nature and Empire in Ottoman Egypt tells a story of the connections of empire stretching from canals in the Egyptian countryside to the palace in Istanbul, from the Anatolian forest to the shores of the Red Sea, and from a plague flea's bite to the fortunes of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states of the early modern world.
啟蒙是連續的嗎? 豆瓣
作者: 王汎森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20 - 1
從晚清到五四前後,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巨變期之一。在這個巨變期中,「戊戌」、「辛亥」、「五四」是三個高峰,其中「五四新文化運動」更是一個改變思想氣候的晴天霹靂,影響之廣大、深遠,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少有能及。
本書收錄作者王汎森橫跨二十年的五四研究文章,圍繞討論「五四新文化運動」,除了講五四本身,同時也儘量涉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前」、「後」、「左」、「右」;「前」指的即是與「起源」有關的部分,「後」指的是五四之後「主義時代」的來臨,探索「主義時代」如何為當時失去方向、感到茫然困惑的青年人提供一套新的藍圖。而所謂「左右」,則是指這個運動本身在實際歷史中擴散、浸染、薰陶,在生活、氣質、心態、人生觀、時間觀,乃至習癖、偏好,或對於事物優劣好壞的判斷等各方面的影響。作者冀能透過本書,探索這個巨變時期的心靈世界中,各種思想元素交互錯綜的意義。
2023年2月23日 想读
十日谈 豆瓣
Decameron
6.9 (11 个评分) 作者: [意] 薄伽丘 译者: 王永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4
《十日谈》(1348—1353)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作品开头有个序曲,叙述了在佛罗伦萨瘟疫流行的背景下,十名青年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时所发生的事情。十个青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讲了一百个故事,故名《十日谈》。每篇故事长短不一,内容包罗万象,而人文主义思想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
2023年2月22日 想读
瞧,这个人 豆瓣
Ecce Homo: How One Becomes What One I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德]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6 - 4
作为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后世对尼采的评论毁誉不一。出于对自己成就的认可,这位目空一切的天才和疯子写了自己的传记,让后人得以理解他的学术轨迹和人生历程。在这本书里,尼采以自己的主要著作为线索对自己的思想主张加以描述,因而这本书为尼采本人及其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学和传记性的材料。尼采在书中严厉地抨击了道德、灵魂、精神、自由意志和上帝。
2023年2月22日 想读
他者的眼光 豆瓣
作者: 罗伯特·莱顿 译者: 蒙养山人 华夏出版社 2005 - 7
在这部内容新颖的著作中,罗伯特·莱顿回顾了曾经启发过世界人类学者之研究工作的各种观点,对理论提供了简明扼要的分析,并回顾了这些理论被导入人类学争论的过程。开篇便阐释了由霍布斯、卢梭、马克思和涂尔干等人提出的经典理论观点;随后的章节讨论了功能主义、经构主义、互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概要最后还描述了社会生态学与后现代主义争论的范例。莱顿教授有详细的案例研究勾勒出了各种理论观点何以形成对特定的人类社会充分而有说服力的描述。
2023年2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