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被弃的意象 豆瓣
The Discarded Image: an Introduction to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Literature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C. S. 路易斯 译者: 叶丽贤 东方出版社 2019 - 11
本书是著名文学家、学者C.S.路易斯的最后一部学术著作。书的前身是路易斯在“二战”前后为牛津大学学生开设的“中世纪和文艺复兴诗歌导论”课程讲稿。路易斯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为主要样本,旨在勾勒其背后的思想文化形态,即作者所说的“中世纪模型”,并由此审视这个时期的文学特质。
《被弃的意象》不只是一部通识类的学术著作,更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记载了西方人在两千年的时间里构想和谐的世界秩序、为自己的灵魂寻找精神依归的历程,也蕴含了作者关于宇宙、文学、人生、时代、思维方式的洞见和领悟。此外,为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引文及思想背景,本书译者精心撰写了6万字平易翔实的注解。
2023年3月30日 想读
爱弥儿 豆瓣
Émile,ou De l'éducation
8.9 (2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雅克·卢梭 译者: 李平沤 商务印书馆 1978 - 6
《爱弥儿,或论教育》,系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的重要著作。此书写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
继十六、十七世纪荷兰和英国相继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十八世纪的西欧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更为深刻的资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时期。这种情况在法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当时,法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这句骄横的名言,就反映了这种专权状况。封建贵族和僧侣们凭借封建王权和神权对第三等级施加沉重的压迫,使整个第三等级其中包括资产阶级完全处于政治上无权的地位。在经济上,封建贵族和僧侣们拥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财政税收大权,残酷剥削和掠夺第三等级,特别是广大工农劳苦大众。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日益扩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种无权状况了。反对封建压迫,推翻君主专制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成了第三等级的共同要求。卢梭和其他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这一要求。《爱弥儿》一书则是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但是应该指出,这种分期以及把体育、智育和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
2023年3月29日 想读
托邦 豆瓣
作者: 叶健辉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 - 6
《托邦: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研究初步》讲述解放神学是一种与传统神学有很大不同的历史神学,解放神学可以被视为基督教与现代历史意识对话的一个后果。
具体而言,解放神学所关切的历史是以1968年为象征的世界性解放运动这个历史。由于1968年经验既指向以改变历史为职志的马克思主义,也指向决定选择穷人的拉丁美洲天主教会,解放神学既可以被视为基督教与马克思主义对话的一个后果,也可以被视为发生在拉丁美洲的第二次宗教改革。
《托邦: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研究初步》指出:今天,可以说这两个十九世纪老欧洲人的预言正在或者已经成为现实。世界正在走进太平洋时代。一个令人为之一震的事实是:在美国,说西班牙语的人口已经接近或甚至已经超过西班牙,西班牙语美洲与英语美洲之间古老的抗争还将继续。中国商人早已步入这个更大的、操西班牙语的、天主教的美洲,但中国知识分子却基本上依然将这个美洲视为与中国无关的世界。
《托邦:拉丁美洲解放神学研究初步》对解放神学的研究即志在拉近中国—拉丁美洲之间的文化距离,为理解太平洋时代贡献绵薄之力。
2023年3月29日 想读
史学原理 豆瓣
The Principles of History: and other Writings in Philosophy of History
作者: [英]柯林武德 译者: 顾晓伟 2023 - 1
柯林武德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历史哲学家之一,其遗作《历史的观念》为其赢得了无限声誉。而《史学原理》是柯林武德生前计划作为《历史的观念》的姊妹篇共同出版的另一卷历史哲学著作,并对其寄以厚望,甚至视为毕生之作。遗憾的是,柯林武德去世前只完成了写作计划的三分之一,且手稿始终未被后人发现。
199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宣布发现《史学原理》手稿,本书即根据这份手稿编辑而成,同时还增补了八篇柯林武德在20世纪30年代写作的未发表的手稿和笔记。在这些手稿中,柯林武德进一步阐发了他关于历史学的性质、对象、方法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德雷和杜森两位编者为本书撰写了长篇导言,对手稿的内容、编辑始末和所涉及的柯氏历史哲学思想之问题做了深入介绍。此次中文版的面世,将有助于中文读者更加全面地理解柯林武德的历史哲学思想,对于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具有重要价值。
2023年3月29日 想读
The Rediscovery of America: Native Peoples and the Unmaking of U.S. History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Ned Blackhawk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23 - 4 其它标题: The Rediscovery of America
A sweeping and overdue retelling of U.S. history that recognizes that Native Americans ar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merica
 
• A National Bestseller
 
“Eloquent and comprehensive. . . . In the book’s sweeping synthesis, standard flashpoints of U.S. history take on new meaning.”—Kathleen DuVal, Wall Street Journal
 
“In accounts of American history, Indigenous peoples are often treated as largely incidental—either obstacles to be overcome or part of a narrative separate from the arc of nation-building. Blackhawk . . . [shows] that Native communities have, instead, been inseparable from the American story all along.”—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Books to Read in 2023”
 
The most enduring feature of U.S. history is the presence of Native Americans, yet most histories focus on Europeans and their descendants. This long practice of ignoring Indigenous history is changing, however, with a new generation of scholars insists that any full American history address the struggle, survival, and resurgence of American Indian nations. Indigenous history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America.
 
Ned Blackhawk interweaves five centuries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histories, from Spanish colonial exploration to the rise of Native American self-determin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is transformative synthesis he shows that
 
• European colonization in the 1600s was never a predetermined success;
 
• Native nations helped shape England’s crisis of empire;
 
• the first shot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were prompted by Indian affairs in the interior;
 
• California Indians targeted by federally funded militias were among the first casualties of the Civil War;
 
• the Union victory forever recalibrated Native communities across the West;
 
• twentieth-century reservation activists refashioned American law and policy.  
 
Blackhawk’s retelling of U.S. history acknowledges the enduring power, agency, and survival of Indigenous peoples, yielding a truer account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revealing anew the varied meanings of America.
2023年3月28日 想读
The New Imperial Histories Reader 豆瓣
作者: Stephen Howe Routledge 2009
"The New Imperial Histories Reader" brings together a sample of some of the key articles and debates which have shaped the field of Imperial History. This book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where the first section book seeks to explain new imperial history, influences from outside history and some of the intellectual battles that have been contested in the area. Part two looks at a number of themes that have been influential in new imperial history - feminism, sexuality, globalization, ecology, post-colonialism. Part three looks at various countries in turn - India, the Caribbean, Africa and the Middle East and finally part four looks at the impact of imperial history in terms of contemporary global politics. This collection is the perfect companion for any reader interested in empires and global history.
2023年3月26日 想读
The Absent-Minded Imperialists 豆瓣
作者: Bernard Port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1
The British empire was a huge enterprise. To foreigners it more or less defined Britain in th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Its repercussions in the wider world are still with us today. One might expect this to have been reflected in her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is the first book to examine this assumption critically against the broader background of contemporary British society. Bernard Porter, a leading imperial historian, argues that the empire had a far lower profile in Britain than it did abroad. He argues that though Britain was an imperial nation in this period, she was never a genuine imperial society.
2023年3月26日 想读
The British Empire 豆瓣
作者: Sarah E. Stockwell (ed.) John Wiley & Sons 2008 - 1
This volume adopts a distinctive thematic approach to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mperialism from the eighteenth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It brings together leading scholars of British imperial history: Tony Ballantyne, John Darwin, Andrew Dilley, Elizabeth Elbourne, Kent Fedorowich, Eliga Gould, Catherine Hall, Stephen Howe, Sarah Stockwell, Andrew Thompson, Stuart Ward, and Jon Wilson.
Each contributor offers a personal assessment of the topic at hand, and examines key interpretive debates among historians
Addresses many of the core issues that constitute a broad understanding of the British Empire, including the economics of the empire, the empire and religion, and imperial identities
2023年3月26日 想读
原浮士德 豆瓣
作者: [德]歌德 /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陈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 - 5
《原浮士德》形成于一七六八年至一七七五年间,系歌德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第一稿,彼时歌德年仅二十余岁。歌德去世后半个多世纪,在魏玛宫廷女官路易丝•封•戈希豪森(Luise von Göchhausen)的遗物中,埃利希•施密特(Erich Schmidt)发现了一本九十四页没有标题的四开本笔记本,里面有一部《浮士德》的誊写稿,经确认是歌德《浮士德》的早期版本。这部流传下来的《浮士德》早期作品后来被冠名为《原浮士德》或称《浮士德初稿》。该剧以诗歌和散文形式写成,自成一体,是青年歌德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浮士德》版本与创作历程的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浮士德》在国内有五十多种译本,但《原浮士德》一直未译成汉语,是《浮士德》汉译和歌德研究的一大遗憾。本书根据德国雷克拉姆出版社权威版本首次译出,译者参照手头丰富的研究资料,撰写了前言,添加了必要的注释。
2023年3月24日 想读 给我这种文盲一点小小的扶贫震撼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豆瓣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作者: 施坚雅 主编 译者: 叶光庭 / 徐自立 中华书局 2000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明清时期城市历史与社会结构等内容的论文集,共编入中、美、英、法、荷、日、德等国的论文19篇。书中引证了部分散落在国外的词谱和地方志史料,并采用计量方法设计大量图表以兹论证,对中国区域历史地理的研究具有方法论意义和借鉴作用。
2023年3月22日 想读
杰斐逊传 豆瓣
作者: (美) 约瑟夫·J.埃利斯 译者: 杨彬 / 卢晶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2
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美国第三任总统,美国精神的立法人。《独立宣言》中,他写下了美国革命最响亮的几个字:人人生而平等。杰斐逊代表了很多美国人世世代代解读、宣扬的美国理想——天赋人权、个人自由、最小政府、古典自由主义,乃至美国的民主文化和美国梦。在众位美国国父中,杰斐逊是与众不同的理想主义者,他近乎天真的理念既定义了美国,却也为美国带来了种种争议或灾难。
“托马斯•杰斐逊还活着”——这是约翰•亚当斯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作者埃利斯认为,时至今日,杰斐逊的精神依然活着。杰斐逊曾被富兰克林•罗斯福誉为“自由的使徒”,是美国对抗法西斯暴政的精神指引;冷战期间,美国用来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武器,也可以上溯到杰斐逊那里。
与此同时,很多美国人认为杰斐逊是彻头彻尾的伪君子。作为一名政客他过分天真、心口不一、玩弄权术。他倡导平等自由,却纵容奴隶制,终其一生都是个奢侈无度的奴隶主;把联邦党人的建设性举措诬为君主制的复辟,并在担任总统后大举清算联邦党人……人们绝不缺少仇恨杰斐逊的理由。
这就是人们眼中的杰斐逊,一半是圣人、一半是野兽。他是美国的斯芬克斯。《杰斐逊传》选取杰斐逊一生中的五个关键时段,深入杰斐逊神秘、难解的内心,并且透过杰斐逊美国革命遗产和国家精神内在的多样与紧张。
2023年3月22日 想读
分化与突破 豆瓣
作者: 黄春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是对14—16世纪英国农民经济史所做的系统研究。作者从探讨农奴制和庄园制度的解体、农民经济的确立出发,对农民家庭经济中的家庭与份地、种植与畜牧、消费与市场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继而揭示了租地农场和工资劳动者各自的属性。在吸收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农民学、人口学等等学科成果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起源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呈现出一幅转型时期英国农民经济分化与突破并存的生动画面。
本书的研究与写作获得了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的资助。
本书追溯了中世纪各种经济结构的典型形态及其以后的发展变化,并注重把各社会结论的法律形式与其对经济的影响结合起来,把有关农民学的各种理论和对英国农民经济的实际考察结合起来,把个案研究成果之利用和宏观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在英国农民经济的研究中提出了重大的问题,并且给予了自己的回答。——马克垚
2023年3月22日 想读
阴翳礼赞 豆瓣
陰翳礼讃
8.0 (122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6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六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阴翳礼赞》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其他各篇也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行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2023年3月22日 想读
辨色视朝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李文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11 其它标题: 辨色视朝:晚清的朝会、文书与政治决策
清代的政务运作,可体现为文书的流转过程,而最重要的政务文书题本与奏摺,又是朝会的主要内容。朝会与文书,是政治决策的要素及具体的呈现。君臣天不亮便须进入理政与朝会程序,这被清人概括为“辨色视朝”。 本书尝试疏通晚清时期中央政府的政务流程与决策过程中诸多细节,包括清代三种朝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政务文书的产生和流转过程,垂帘听政、训政、归政时期皇太后、皇帝、军机处各自的权限,晚清的“廷议”,新政时期内阁与军机处的改革,辛亥革命前后两次责任内阁的区别,尤其注意对重要史料的细致解读和细节的深入挖掘,从制度史的视角,探讨晚清高层政治决策的特征。
2023年3月21日 想读
The Sense of the People 豆瓣
作者: Kathleen Wils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8
This book demonstrates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people', the empire, and the citizen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popular politics. Pioneering in its focus on provincial towns, its attention to the imperial contexts of urban politics and its use of a rich and diverse array of sources - from newspapers, prints and plays to pottery and tea-cloths - it shows how the wide-ranging political culture of English towns attuned ordinary men and women to the issues of state power and thus enabled them to stake their own claims in national and imperial affairs.
2023年3月21日 想读
A New Imperial History 豆瓣
作者: Wilson, Kathleen 编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6
This pioneering collection of essays charts an exciting new field in British studies, 'the new imperial history'. Leading scholars from history, literature and cultural studies tackle problems of identity, modernity and difference in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and the empire. They examine, from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the reciprocal influences of empire and culture, the movements of peoples, practices and ideas effected by slavery, diaspora and British dominance, and ways in which subaltern, non-western and non-elite people shaped British power and knowledge. The essays move through Britain, America, India, Africa and the South Pacific in testament to the networks of people, commodities and entangled pasts forged by Britain's imperial adventures. Based on ground-breaking research, these analyses of the imperial dimensions of British culture and identities in global contexts will challenge the notion that empire was something that happened 'out there', and they demonstrate its long-lasting implications for British identity and everyday life.
2023年3月21日 想读
面圣 豆瓣
作者: 王化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1
本书以宋代的奏对活动为切入点,分析宋代君臣之间信息交流的途径,以及制定决策的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对宋代皇权政治做了重新审视。
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侧重分析皇帝与除宰辅之外的臣僚,是如何通过奏对,进行信息交流的。下篇重点分析皇帝与宰辅大臣如何经由面对面讨论,对已经获得的信息加以处理,最终做出决策。
作者着眼于权力的运行实态,力求结合宏观论述与微观研究,将宋代皇权放到立体的历史场景中加以考察,以揭示其复杂微妙的特性。
2023年3月19日 想读
现代史学的挑战 豆瓣
作者: 中国美国史研究会 译者: 王建华 / 杨宇光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 10
每年年底,通常在12月28日,美国历史协会行将卸任的主席都要发表一篇“告别演说”。他们或归纳史学界的现状,或总结历史研究的趋势,或阐释本人所关心的具体课题。本书就是1961——1988年美国历史协会主席的演说集。
2023年3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