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死亡与右手 豆瓣
Death and the Right Hand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伯特·赫尔兹 / Robert Hertz 译者: 吴凤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8
罗伯特·赫尔兹的代表作《死亡与右手》集中体现了他的学术思想,至今仍是从事仪式研究和两元对立象征研究的必读参考书。 《死亡与右手》是象征人类学早期的一部经典著作,它由两篇独立的论文构成。在第一篇《一项关于死亡的集体表象的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对于集体意识来说,死亡在通常的情况下是将死者从人类社会中排除出去,实现他从可见的生者世界向不可见的死者世界的过渡。与死者的停尸期相对应的是其在世间的亲属们的服丧期,其间,死者状态的改变对应着生者状态的改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死亡在人们的内心构成了一个既分离又整合的双重的痛苦过程。在第二篇《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一文中,作者通过对集体表象的比较研究证明,右手之优越于左手,并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由人类机体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右手与左手的二元对立,是原始思维中固有的神圣与世俗的二元对立的一个特例和结果。
2023年4月10日 想读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23年4月9日 想读
特伦托1475 豆瓣
作者: [美]夏伯嘉 译者: 胡芷妡 商务印书馆 2023 - 1
✧一曲犹太人命运的挽歌
✧著名历史学家夏伯嘉倾力之作
【编辑推荐】
反犹主义有着漫长的历史。本书采用微观史的叙述手法,以15世纪意大利特伦托的一场血祭审判为案例,叙述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三个犹太人家庭遭遇冲击、破碎并湮没在历史中的命运。作者使用了大量一手史料,冲破了多种语言互译的困境,真实还原了审判中人物的思想、话语与行动。读者可以看到真相被扭曲的过程,虚构的官方故事成为主流叙述的始末,以及血祭谋杀成为犹太人罪名的惊人历史。
【内容简介】
1475年,意大利特伦托一名两岁男孩西蒙失踪,当地官员随即展开调查。随着小西蒙的尸体在当地一个犹太人家庭被发现,三个犹太人家庭的命运从此便被改写。经过一系列酷刑、审讯、调查与营救活动,特伦托犹太人的悲惨命运,震动了整个欧洲。
反犹主义是笼罩在欧洲上空的一团阴云。在小西蒙事件之后几百年,欧洲的犹太人一直处于被排斥的状态,直到“二战”期间酿成巨大的悲剧。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夏伯嘉以一手史料耶希瓦手稿为叙述的根基,在其生动而细腻的笔下,教士、执法官、医生、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反犹主义对中世纪犹太人甚至中世纪社会的影响。
2023年4月7日 想读
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 豆瓣
作者: John Mandeville 译者: Charles Moseley Penguin Classics 2005 - 8
在线阅读本书
Immediately popular when it first appeared around 1356, The Travels of Sir John Mandeville became the standard account of the East for several centuriesa work that went on to influence luminaries as diverse as Leonardo da Vinci, Swift, and Coleridge. Ostensibly written by an English knight, the Travels purport to relate his experiences in the Holy Land, Egypt, India, and China. Mandeville claims to have served in the Great Khans army and to have journeyed to the lands beyondcountries populated by dog-headed men, cannibals, Amazons, and pygmies. This translation by the esteemed C.W.R.D. Moseley conveys the elegant style of the original, making this an intriguing blend of fact and absurdity, and offering wondrous insight into fourteenth- century conceptions of the world.
2023年4月7日 想读
写作与救赎 豆瓣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德] 瓦尔特·本雅明 译者: 李茂增 / 苏仲乐 东方出版中心 2017 - 8 其它标题: 写作与救赎(增订本)
本雅明思想以纷繁奇诡、变幻莫测著称,而救赎思想则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
《写作与救赎(本雅明文选增订本)》以救赎为视角,收录了瓦尔特·本雅明文学批评方面的重要文献,试图展示救赎思想在其文学批评领域中的运行轨迹,并管窥本雅明思想全貌。
本雅明的文学批评对象无一不是西方现代文学巨擎,如歌德、荷尔德林等,他们同时也是诊疗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思想家,因此,本书实际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幅解读近现代西方思想、文学的地形图。
2023年4月5日 想读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2023年4月5日 想读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豆瓣
作者: Jeremy Munday Routledge 2001 - 5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is an introductory textbook providing an accessible overview of the key contributions to translation theory. A very wide variety of text types is analyzed, including a tourist brochure, a children's cookery book, a Harry Potter novel, the Bible, literary reviews, a technical text, and a football report.</P>
2023年4月5日 想读
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 豆瓣
作者: 刘复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5
唐宋之际,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是肇端于中唐而兴盛于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新儒学者鄙弃传统经生拘守注疏的习气,将眼光心思转向对儒经义理的探索,以用之于社会实践。新儒以复兴周孔之道、致君尧舜之业为旗帜,在各个领域掀起了复兴儒学的热潮,波属云委,终于走向兴盛的坦途。本书力图从不同侧面揭示这一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展现变革时代中的壮阔画卷。
本书脱胎于刘复生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徐中舒教授,副导师吴天墀教授,1990年于四川大学通过答辩。1991年收入“大陆地区博士论文丛刊”,由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本书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版的基础上作全面增订。增订本对文津版的讹误作了校勘,少数章节标题有所改动,注释改为页下注并做了补充。“宋学”与“儒学复兴”是本书涉及的两个基本概念,新撰前言中,对二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梳理和交待。内容的叙述有所充实,补充了荆公新学和苏氏蜀学的内容。增补了结语,对“儒学复兴运动”的五大核心问题和它努力达成的目标作了概括的总结。另外增加有申论两题,一是“五德转移”学说及其终结问题,再是天命观从传统“灾异论”到“天命即天理”的嬗变,两题皆与北宋中期儒学复兴思潮密切相关,以政治道德取代政治神学是儒家政治文化的一大转变,故而申论附之于后。
2023年4月4日 想读
人类的情感 豆瓣
Geschichte und Gefuhl. Grundlagen der Emotionsgeschichte
作者: [德]扬·普兰佩尔 译者: 马百亮 / 夏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快乐、愤怒、厌恶、恐惧、悲哀和惊讶,跨越了文化隔阂,是所有人都有的情感。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大众传媒时代,从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到奥巴马写给女儿们的信,从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到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情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催化作用,不同文化在不同时期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亦存在差异,但关于情感这个古老而又新鲜的研究领域其实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
☆情感是什么?谁可以有情感?
☆情感是与生俱来的,还是一种社会建构?
☆情感到底有没有历史,它们是否是人类学的常量?
☆情感史是当前争论异常激烈的领域之一,本书是一本介绍此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不仅总结了现有的研究成果,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本具有启发性且出色的书。——《南德意志报》
扬•普兰佩尔在他的书中讲述了恐惧、骄傲、报复心、愤怒以及热情如何影响了世界上的大事件,令人印象深刻。——《科学画报》
通过这本清晰的非虚构书籍,普兰佩尔提供了一种令人着迷的对情感世界及其探索的见解。——《大脑与精神》
从亚里士多德到镜像神经元,普兰佩尔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情感研究之旅……它会化解某些对情感史不屑一顾的史学家的怀疑态度,它也将激起普通读者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历史为何如此有趣。——《近代史杂志》
普兰佩尔对一个蓬勃发展的分支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这个日益具有影响力的分支学科感兴趣的学者来说,本书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普兰佩尔为读者提供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广泛的参考书目以及富有成效的研究前景。——史学家苏珊•J.马特(Susan J. Matt)
2023年4月4日 想读
广阳杂记 豆瓣
作者: 刘献廷 中华书局 1997
《广阳杂记:清代史料笔记》为“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的一种,为清初刘献廷(1648——1695)撰,共五卷,此书不编类,是随手记录之作,内容涉及“礼乐、象纬、医药、书数、法律、农桑、火攻、器制”等,以“杂”为特征。所记翔实可信。但此书论识精当,记述精细,固不可以“杂”而略之。
2023年4月3日 想读
历史 豆瓣
Historiae
9.8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希罗多德 (Herodotus) 译者: 徐松岩/译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4
人类壮举与斗争的首部记录
所知世界各民族的全部真知
希罗多德被誉为“历史之父”,他首创的历史叙述体例、开阔的世界观和持平的民族观,以及史料搜集和批判的精神,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历史》对于古典时代城邦制度、泛希腊的民族意识、波斯帝国沿革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必赘述。同时它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古代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被后世学者分为九卷。作者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接着集中记述古代“世界大战”——波希战争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西塞罗
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H. 巴恩斯《历史编纂史》
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J. T. 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
希罗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学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希腊的精神在其反历史的倾向上趋于僵化而束缚了它自己。希罗多德的天才战胜了这种倾向,然而在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永恒不变的对象的追求却逐渐窒息了历史意识,并且迫使人们放弃了希罗多德式的、对人类过去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希望。——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在波斯危机之前,历史对于广大希腊人来说只代表地方和家族的传统。“自由之战”给希罗多德带来了一个希腊人能感受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历史性启迪。这些战争向他展示了一个共同命运,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高于城邦的共同命运;而且它们还给了他东西碰撞这个戏剧性主题。因为希罗多德,历史的精神内核在希腊降生;而他的著作,以九缪斯之名分卷,则真正成为了克丽奥的首唱。——理查德•杰布(英国古典学家)
2023年4月3日 想读
从海洋看历史 豆瓣
海から見た歴史:東アジア海域た漕ぎたす
作者: [日] 羽田正 / [日] 小岛毅 译者: 张雅婷 / 陈健成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3 - 3
【编辑推荐】
★ 在东京大学副校长、紫绶褒章获得者羽田正教授的组织下,集结数十位学者,发挥超强的史料搜集和整合能力,以大量细节充实展现亚洲东部这片过去被人们所忽略的蔚蓝海域。
★ 跳出国别史的限制,将航海、商贸、造船、交通网络、港口、移民、技术、信仰变迁、政治角力、文化交流等纷繁的线索,编织成清晰的海域交流脉络图。
★ 与许多人以为的不同,中国不止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在鲸波浩渺的的海域中,在浮槎万里的大海彼岸,从黄海、南海到日本内海,从朝鲜、琉球、日本到越南、菲律宾、印尼……中华文明的发散、流播与落地生根,深刻影响着古代东亚文明的交往与对话。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撷取了近代以前三个不同的百年(1250—1350、1500—1600、1700—1800),观察以黄海和东海为中心,北至鄂霍次克海、南至南海的欧亚大陆东边海域,梳理了基于海洋而产生的人员交流、港口与海洋贸易,技术、信仰、文化的传播等,以素描般的全景图方式,重现各个时代的海域及周遭环境的特征。叙事上打破了将陆地视为历史描述重点的传统思维,引领读者从海洋这个新的角度观察中国历史的侧面,探索东亚历史与海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2023年4月2日 想读
抄工与学者 豆瓣
Scribes and Scholars:A Guid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Greek and Latin Literature
作者: 【英】雷诺兹(L. D. Reynolds) / 【英】威尔逊( N. G. Wilson ) 译者: 苏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版由牛津大学发行于1991年,已经是第三版。所涉时代始自希腊化时代,迄于文艺复兴末期,两位作者可以说面面俱到,也提供了自古代至现代之前的扼要学术史。
《抄工与学者》勾勒了希腊拉丁文献传播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古昔先贤在文献保存与传播方面的工作和影响,并从文本传承的角度展现了教育史、学术史以及文化史的一些侧面。
2023年4月2日 想读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豆瓣
作者: 杨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是杨宽先生探讨古代陵寝制度史的成果汇编,共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了春秋战国之际陵墓的起源情况以及战国中期以后至唐宋明清陵寝制度的变迁;中编是关于古代陵寝制度若干专题的探讨;下编“古代陵寝和陵园布局的研究”则着重介绍了秦始皇陵园和秦汉陵墓的布局结构,是结合实地考察而得到的成果。
2023年4月2日 想读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 豆瓣
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 From More to Shakespeare
作者: [美]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译者: 吴明波 / 李三达 2022 - 10
★★重构文艺复兴的知识世界,开启文艺复兴研究新范式★★
★★往返于美学奇想与历史反思,带来持续的智识冲击,挑战我们的思想陈规★★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代表人物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经典开山之作,T. S. 艾略特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彻底改变了批评的格局★★
重读《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了这个极度迷茫的时代的许多痕迹。特别是在我目睹强势的邪恶力量决定碾压所有反抗之时;在我试图阐释,他们以陌生人为目标,操纵后者所感受到的威胁,由此巩固权力之时;在我不安地感知到,那些反对这种权力的人亦体现了它的某些突出特征之时,这些痕迹十分明显。——斯蒂芬·格林布拉特
-媒体推荐-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自1980年初版发行以来,给人们带来了持续的智识冲击。格林布拉特这本经典之作带领读者频繁往返于美学奇想与历史反思,在文学现代性的话语中重构了文艺复兴知识精英的世界。——霍米·巴巴(Homi Bhabha)
前一天我们还在给学生们讲授索然无味的文艺复兴文学,第二天《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就出版了,突然间,文艺复兴研究蔚然成风,成了一个令人激动的全新的研究领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批评的格局——它令人信服地表明,社会人类学和精神分析是理解文艺复兴文学文本的基本工具。我想不出自T. S. 艾略特以来有谁的文学批评能产生这样的影响。——莉萨·贾丁(Lisa Jardine)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一部人文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它启发了两代学人用一种焕然一新的眼光阅读书籍,践行阅读所得。时至今日,书中的论点一如其首次提出之日,持续挑战着人们的思想陈规。——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
任何读过格林布拉特对莫尔、廷代尔、怀特、莎士比亚等人的描述的读者,都会被这种人性化的、富有共感之情的阐释模式所打动,并从中获得启发。格林布拉特以优美清晰的散文笔法,敏锐而细致地绘制了这些“人物画像”,书中的每一个句子均展现了其主题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小哈利·伯格(Harry Berger Jr.)
-编辑推荐-
★本书主题是从莫尔到莎士比亚的自我塑造。作者起初试图理解“人类自主性在建构身份时扮演的角色”,但最终无奈屈服于一个福柯式的论断:“人类主体本身……是特定社会中的权力关系的意识形态产物”。莫尔是教会的产物,廷代尔是国家的拥趸,怀特臣服于绝对主义国家;斯宾塞拥抱国家权威,马洛在对权力的不懈反抗中构建自我,莎士比亚则表达出对权威的颠覆性服从。就此而言,自我塑造亦是自我毁灭。或说,他们热切地融入制度与权威,由此塑造自我认同,但这般努力最终往往取消了作为个体的自我,因此造成了自我的丧失。
但无论是作者格林布拉特还是本书关注的六位人物,他们都明白:“我是我自己身份的主要制造者”是一种无法放弃的幻觉。即使自我被认作一种虚构,放弃自我塑造就是放弃追求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固执地坚持的自我,就是死亡。
★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开山之作
“人类学的解释必须更多关注社会成员对其经验的解释性建构,而非习俗和制度的机制。与这一实践密切相关的文学批评必须意识到它的地位是解释,它的目的是将文学理解为组成特定文化的符号系统的一部分;不管多么难以实现,它的正确目标是文化诗学。”文学“并不通向内在生活,而是作为内在生活而存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16世纪的生活和文学的探察。斯蒂芬·格林布拉特研究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文学人物——莫尔、廷代尔、怀特、斯宾塞、马洛和莎士比亚——的自我身份的结构,他论证了,在现代早期,支配着身份生产的知识的、社会的、心理的还有审美的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对该时代的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是文学史、文学批评领域的经典文本,无论是对文学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来说,还是对所有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和新历史主义批评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文艺复兴时期的自我塑造》都是一本必读佳作。
2023年4月2日 想读
无事生非 豆瓣
Much Ado About Nothing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莎士比亚 译者: 解村 2016 - 3
“莎士比亚全集·英汉双语本”系列书由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合作推出,根据皇家版《莎士比亚全集》翻译而成,英汉对照。《无事生非》围绕求婚主题并行两条线索,讲述了两对情侣恋爱、求婚,后走向婚姻殿堂的经历。
2023年4月1日 想读
近代中国史事钩沉 豆瓣
作者: 杨天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 9
杨天石先生的新著《海外访史录》,是一本好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奇书。
好在什么地方呢?奇在什么地方呢?
史学本是古老的学问。在世界史学中,中国史学又是一个资深的老前辈
,国人常常引以自豪。自豪之故,只相信老店,对后起的分店、支店、不免有点怀疑。“在海外研究中国,骗洋人!”类此的话,不想听到,而又常常听到。
杨先生写此书,旨不在驳斥这种论说;但是
2023年3月31日 想读
危机将至 豆瓣
The Impending Crisis: America before the Civil War, 1848-1861
作者: [美]戴维·M.波特 译者: 高微茗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3
【内容简介】
美国内战到底为何而战,是北方出于良知解放黑奴,还是基于对宪法的理解而被迫应战?
为什么共和党的林肯当选总统会让南方撕裂宪法,下定决心离开联邦?
美国内战是否不可避免?它所形成的伤疤在经过了一个半世纪之后是否已经痊愈?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是美国历史学家、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戴维·波特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后经由他的同事整理出版,40几年来仍然是美国内战研究不能绕过去的经典之作。
作者将我们的注意力从1861—1865年美国内战的战场转到内战之前的13年。在那13年里,身处历史现场的人没有一个能预料到美国将发生一场导致62万人丧生的内战。相反,1848年的美国,与革命硝烟浓烈的欧洲形成鲜明对比,正沉浸在美墨战争的胜利和获得西部大片领土的民族主义狂喜之中。然而,整个联邦的隐忧也接踵而至……
战争的胜利和领土的扩张反倒让南北双方在接纳新成立领地的问题上造成了分歧,继之而来的是双方都从宪法和过去的法案中寻求支持或反对在新领地施行奴隶制的根据。内战爆发之前,跨洲铁路的修建、西部淘金浪潮、逃亡奴隶如何处置、约翰·布朗起义,以及最高法院对奴隶制的态度,每一个时事热点都会成为南北双方及各政党在宪法权利、联邦-地方关系、奴隶制合法性等辩论上产生更大分歧的引爆点。最终,上述分歧无法调解,内战爆发。
--------
“见识美国”丛书,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陆续推出——
《危机将至:内战前的美国,1848—1861》 [美]戴维·M.波特
《平等之路:美国走向种族平等的曲折历程》 [美]迈克尔·J.克拉曼
《法塑美国:15个标志性国会法案及其影响》 [美]丹尼斯·W.约翰逊
《美国革命的激进主义》 [美]戈登·伍德
《亚裔美国的创生》 [美]李漪莲
《百年抗争:美国女权运动史》 [美]埃莉诺·弗莱克斯纳、艾伦·菲茨帕特里克
《美国女性的权利:政策争论与性别角色》 [美]多萝西·E. 麦克布赖德、尼娜·A.帕里
《五月花:美国文明的开端》 [美]纳撒尼尔·菲尔布里克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美]伯纳德·贝林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关于美国历史和美国内战至今仍然绕不过去的重磅之作;危机笼罩下的美利坚,如何滑向死亡,内战又如何成为美国的“第二次建国”。
--------
▶ “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美国史专家、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埃里克·方纳评价这本书是“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自出版以来,收获赞誉无数,至今仍是关于美国内战绕不过去的一部著作。普利策奖得主C.范恩·伍德沃德称这本书是“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南方历史杂志》评论这本书是“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
▶ 重新审视美国内战的重大话题。
美国内战,难道只是为黑奴而战?林肯当选总统为何会引发南方脱离联邦?内战一定不可避免吗?美国的危机怎么一步步积累,变成难以收场的灾难?
--------
▶ 大量一手资料,全景呈现内战前的美国。
美墨战争、西部扩张、太平洋大铁路、地下铁道奴隶逃亡,诸多热点事件都涵括在内,全面描述了美国从意气风发的1848年走向长达四年内战的整个过程。
--------
▶ 写作严谨,观点深刻。
书中的论述涵盖联邦与地方交锋、国会与总统交锋、法院与普通民众交锋,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整个美国政治运作的模式,并且明白,内战前的美国危机在本质上,是美国国体和政体的全面危机。
--------
【名人推荐】
一位杰出历史学家的杰出作品。
——C.范恩·伍德沃德(C. Vann Woodward),美国历史学家、普利策奖得主
与近期诸多美国历史著作相比,《危机将至》延续了伟大的历史创作传统。它的担忧是哲学性的,它提出的问题是那类被人们的新趣味淹没的问题。本书尝试探讨政治进程的本质以及历史因果关系的基本模式,在这些问题上,波特的见解深刻而有见地。
——埃里克·方纳(Eric Foner),美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德威特·克林顿历史学讲座教授
----------------
【媒体评论】
宏伟壮丽。一位伟大的美国历史学家的经典之作。
——沃尔特·克莱蒙斯(Walter Clemons),《新闻周刊》
戴维·M.波特的杰作《危机将至》是一部关于美国内战前史的扛鼎之作。
——《内战史研究》(Civil War History)
现代学者对美国内战前史颇具说服力的阐释。
——《南方历史杂志》(Journal of Southern History)
对内战前美国的经典研究。
——《美国前景》(American Prospect)
2023年3月30日 想读
历史的真相 豆瓣
Telling the Truth about History
8.0 (5 个评分) 作者: 乔伊斯·柯普尔比 / 林恩·亨特 译者: 刘北城 / 薛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9
1960年代以来,美国历史学遭遇到后现代主义的冲击,历史学的求真功能受到质疑。 历史究竟是应该用来激发族裔文化自豪、自信还是应该传授有关往昔的客观事实?历史必须一再重写以消除种族与性别的成见,还是应该超越当今混乱的政治社会议论之上?传授一贯的国家历史是民主政治必须的吗? 面对一连串问题,本书通过对“历史真相”问题的重新思考,正面回应了这些危机。作者考察的并不仅是美国史学史,“而是把史学史、历史哲学和社会文化思潮、社会变迁结合起来”,既肯定了历史学的求真功能,又没有否定一部国家历史的必要。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构建了历史学的根基,并提出了重建多元文化的美国史的具体设想。 本书在当代国际史学理论界享有盛誉,曾被广泛用作历史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
2023年3月30日 想读
德意志贵族 豆瓣 谷歌图书 谷歌图书
作者: 陆大鹏 Shanghai ren min chu ban she 2022 - 10 其它标题: 德意志贵族:一个群体的生活、历史与命运
德意志贵族怎样应对纳粹?容克贵族阶层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有什么联系?法国大革命如何开启德意志诸侯的“陪臣化”命运?
本书综合德语、英语世界的各类研究、专著、访谈等资料,将德意志贵族作为主线,细致刻画这一群体在历史长河中的前世今生及跌宕起伏的生活与命运,并由此作为切入点,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欧洲政治和文化的演化。同时,全书对贵族体制的体系机制做了非常系统的呈现和解析,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日常生活各个角度对德意志贵族的方方面面做了深入透视,是一本德意志贵族百科全书。
2023年3月30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