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把自己作为方法 豆瓣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8.1 (390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
吴琦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两代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 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年代,如何创造性地建设身边的小世界,在思想受困的社会,如何回答宏大的命题。
帝国与革命(上下) 豆瓣
Empire and Revolution: The Political Life of Edmund Burke
作者:
[英]理查德·伯克 (Richard Bourke)
译者:
梁雪
/
贾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 7
埃德蒙·伯克(1729年1月—1797年7月),爱尔兰的政治家、作家、演说家、政治理论家和哲学家。伯克多年在英国下议院担任辉格党议员,他生活在世界历史上最不平凡的时期之一,深入研究大英帝国在印度的重要性,争取与美国殖民地和解,并在三次欧洲战争中公开批评国家政策。他还主张在英国进行改革,并成为法国大革命大辩论的中心人物,因而被视为英美保守主义的奠基者。这部传记生动地再现了伯克的主要关切,推翻了其反对进步的传统形象,帮助我们重新思考伯克的思想遗产和那个动荡的时代,以及他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
边缘图像 豆瓣
Image on the Edge: The Margins of Medieval Art
作者:
[美]迈克尔·卡米尔
译者:
潘桑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 3
这是首部从历史和批评的角度探讨中世纪边缘艺术的专著。对中世纪的人们而言,边缘是双关、倒错和转化之地,是社会对立和心理冲突上演的场所。无论是常常出现在祈祷书页边的放肆无礼的丑角,还是教堂外墙上颇具嘲弄意味的滴水兽,都不在约定俗成的中心之内,而是身居边缘地带,孕育着反抗中世纪社会束缚的力量。
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迈克尔·卡米尔在分析了宗教主题和世俗抄本页面边缘的图像如何掩盖、模仿或以其他方式质疑文本的准确性之后,深入探讨了修道院、大教堂、宫廷和城市等数种主要的社会空间的边缘地带。通过关注“边缘性”在中世纪文化中的作用方式,卡米尔向我们展示了中世纪复杂的社会观念和边缘艺术中创新的真正来源,揭示了充满颠覆意味的这一艺术形式是如何维系霸权体系的。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豆瓣
作者:
David Lowentha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 1
In this remarkably wide-ranging book Professor Lowenthal analyses the ever-changing role of the past in shaping our lives. A heritage at once nurturing and burdensome, the past allows us to make sense of the present whilst imposing powerful constraints upon the way that present develops. Some aspects of the past are celebrated, others expunged, as each generation reshapes its legacy in line with current needs. Drawing on all the arts, the humanities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the author uses sources as diverse as science fiction and psychoanalysis to examine how rebellion against inherited tradition has given rise to the modern cult of preservation and pervasive nostalgia. Profusely illustrated,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past has ceased to be a sanction for inherited power or privilege, as a focus of personal and national identity and as a bulwark against massive and distressing change it remains as potent a force as ever in human affairs.
靡不有初 豆瓣
作者:
张源
2022
- 1
柏拉图戏剧对话四十二篇,可分为四幕二十八场,构成了一部雅典帝国兴亡大剧。
《巴门尼德》就戏剧时序而言排在第一位。公元前454年夏天,雅典帝国悍然将提洛同盟的金库转移到了雅典,当年7-8月间,泛雅典娜大节胜利举行。远在意大利的爱利亚学派对如日中天的帝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派领袖巴门尼德与芝诺到访雅典却寄身城外,在朋友的私宅中向年轻的苏格拉底传授与雅典民主制帝国盛行的多元哲学相对立的一元哲学。在伯里克利治下雅典民主制帝国登峰造极的关键时刻,巴门尼德及其哲学的到来,为帝国日后深陷“一”与“多”之间的思想纷争埋下了伏笔,而苏格拉底身为柏拉图对话的主人公,第一次登台亮相便是作为巴门尼德与芝诺传法的对象,其后的命运亦可知矣。
《普罗泰戈拉》在全部柏拉图对话中列第二,与位列第一的《巴门尼德》恰成反对:随着雅典帝国中后期寡头派与民主派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同情贵族-寡头派政治立场的)哲人苏格拉底与(支持民主派意识形态的)智者普罗泰戈拉两相对峙,哲学一元论与多元论的斗争方兴未艾。
在爱利亚学派后人与苏格拉底的谈话中,巴门尼德被尊称为“我们的父亲”(《智者》241d),在雅典上流阶层的大聚会上,普罗泰戈拉向众人自称“论年纪可以做你们的父亲”(《普罗泰戈拉》317c)。这两位“父亲”的精神斗争,贯穿柏拉图戏剧对话始终,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生涯与政治生活的起点,也是柏拉图创造的世界的开端。
《巴门尼德》就戏剧时序而言排在第一位。公元前454年夏天,雅典帝国悍然将提洛同盟的金库转移到了雅典,当年7-8月间,泛雅典娜大节胜利举行。远在意大利的爱利亚学派对如日中天的帝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派领袖巴门尼德与芝诺到访雅典却寄身城外,在朋友的私宅中向年轻的苏格拉底传授与雅典民主制帝国盛行的多元哲学相对立的一元哲学。在伯里克利治下雅典民主制帝国登峰造极的关键时刻,巴门尼德及其哲学的到来,为帝国日后深陷“一”与“多”之间的思想纷争埋下了伏笔,而苏格拉底身为柏拉图对话的主人公,第一次登台亮相便是作为巴门尼德与芝诺传法的对象,其后的命运亦可知矣。
《普罗泰戈拉》在全部柏拉图对话中列第二,与位列第一的《巴门尼德》恰成反对:随着雅典帝国中后期寡头派与民主派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同情贵族-寡头派政治立场的)哲人苏格拉底与(支持民主派意识形态的)智者普罗泰戈拉两相对峙,哲学一元论与多元论的斗争方兴未艾。
在爱利亚学派后人与苏格拉底的谈话中,巴门尼德被尊称为“我们的父亲”(《智者》241d),在雅典上流阶层的大聚会上,普罗泰戈拉向众人自称“论年纪可以做你们的父亲”(《普罗泰戈拉》317c)。这两位“父亲”的精神斗争,贯穿柏拉图戏剧对话始终,这是苏格拉底哲学生涯与政治生活的起点,也是柏拉图创造的世界的开端。
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 豆瓣
Tom Paine and Revolutionary America
作者:
[美]埃里克·方纳
译者:
杨钊
2022
- 9
一位出生于英国底层工匠家庭的小人物,如何成为了18世纪大西洋革命的重要推手?
他何以在美国独立事业中如日中天,又为何在法国革命中险些丧命?
他的作品及思想在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美国史大家方纳教授带你走进18世纪共和主义与激进主义勃兴的革命年代,遇见一个更加真实而复杂的潘恩!
《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是当代著名史家埃里克·方纳的成名作之一,自出版以来就成为研究美国早期史的必读经典。作者深受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史以及美国“新劳工史”的影响,试图从潘恩的生平际遇和多本著作出发,将潘恩的思想话语(尤其是社会平等主义和改善经济的激情)与为美国独立而进行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对美国革命时期政治观念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进行深入探析,有力推动了学界对于潘恩形象及其时代的重新认识。本书采用“跨大西洋视角”来研究革命史,不仅精彩揭示了潘恩及其思想如何深刻影响革命时期的美国,而且细致考察了英法美三国对潘恩动态且多样的接受情况。
他何以在美国独立事业中如日中天,又为何在法国革命中险些丧命?
他的作品及思想在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产生了哪些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美国史大家方纳教授带你走进18世纪共和主义与激进主义勃兴的革命年代,遇见一个更加真实而复杂的潘恩!
《潘恩与革命时期的美国》是当代著名史家埃里克·方纳的成名作之一,自出版以来就成为研究美国早期史的必读经典。作者深受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史以及美国“新劳工史”的影响,试图从潘恩的生平际遇和多本著作出发,将潘恩的思想话语(尤其是社会平等主义和改善经济的激情)与为美国独立而进行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对美国革命时期政治观念与社会结构的关系进行深入探析,有力推动了学界对于潘恩形象及其时代的重新认识。本书采用“跨大西洋视角”来研究革命史,不仅精彩揭示了潘恩及其思想如何深刻影响革命时期的美国,而且细致考察了英法美三国对潘恩动态且多样的接受情况。
Narrative Of The Captivity And Restoration Of Mrs Mary Rowlandson 豆瓣
作者:
Rowlandson, Mary
Alan C Hood & Co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豆瓣 Goodreads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作者:
Edward W. Said
Vintage
1994
- 5
Synopsis
Following his profoundly influential study, "Orientalism", Edward Said now examines western culture. From Jane Austen to Salman Rushdie, from Yeats to media coverage of the Gulf War,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is a broad, fierce and wonderfully readable account of the roots of imperialism in European culture.
Following his profoundly influential study, "Orientalism", Edward Said now examines western culture. From Jane Austen to Salman Rushdie, from Yeats to media coverage of the Gulf War,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is a broad, fierce and wonderfully readable account of the roots of imperialism in European culture.
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豆瓣
作者:
西安碑林博物馆 编
文物出版社
2008
- 10
《纪念西安碑林九百二十周年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要内容:此次会议本着“扬厉文明,表征历史,深化学术,促进交流,以西安碑林及其文化内涵为引擎,拓展碑刻研究的多元空间”的宗旨,凭借西安碑林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感召力,雅集了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香港地区,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80余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共襄盛举。
此次会议均堪称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会议不仅侧重在碑刻与中古史学的研讨领域,同时也探究到碑刻与文献学、石刻与文化艺术史,及金石拓本和碑学稿本等范畴。以著名学者冯其庸教授为首的38位学者的演讲,由辛德勇、陈尚君、陆扬、张国刚、韩升、陈弱水等知名教授组成的12位执行主席的点评,以及荣新江教授的总结述论,大多以西安碑林及其内涵为驱引,广泛而深入地拓展了碑刻与历史文化研究的多元空间,从而对相关学术研究的进步给予了切实而有力的助推。
此次会议均堪称一次高规格的学术盛会,会议不仅侧重在碑刻与中古史学的研讨领域,同时也探究到碑刻与文献学、石刻与文化艺术史,及金石拓本和碑学稿本等范畴。以著名学者冯其庸教授为首的38位学者的演讲,由辛德勇、陈尚君、陆扬、张国刚、韩升、陈弱水等知名教授组成的12位执行主席的点评,以及荣新江教授的总结述论,大多以西安碑林及其内涵为驱引,广泛而深入地拓展了碑刻与历史文化研究的多元空间,从而对相关学术研究的进步给予了切实而有力的助推。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 豆瓣
9.6 (55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09
- 3
卡尔维诺从三个方位写这本书:作家、读者、批评家。就其观点的成熟度而言,他这时已来到生命的最后期。作为作家他有特别的阅读需要,作为读者他有极大的好奇心和胃口,作为批评家他有独特的眼光和行文。三者结合起来使他写出这本高密度的小书:几万字即能纵横古今世界文学,梳理一条条綫索, 把不同倾向不同风格的作家一串串连接起来,使我们在文学的迷宫中豁然开朗,眼前一亮。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这本小书不是具体谈论某位作家某些作品,而是谈论不同作家的共通点和差异性。这些作家和作品都成了卡尔维诺阐述他的论点的例子,而他的论点又都是长年累月阅读这些作家和作品之后形成的。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似乎综合了卡尔维诺自己在书中推崇的各个特色:既轻快又准确,既形象又繁复。
大发现四百年 豆瓣 谷歌图书
Clash of Cultures
作者:
(美) 布赖恩·M.费根
译者:
乔苏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3
在欧洲,这被称为大发现时代。
对世界其他地方来说,这通常意味着奴隶制、流行病、文化与种族灭绝,以及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高贵的野蛮人,低劣的食人族,热忱的传教士,无畏的探险者,贪婪的商人……
这是一个西方文明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在多种非西方社会建立统治,并期望这种支配永久保留的故事。
世界顶级考古学家、国际公认的世界史前史研究权威布赖恩·M.费根,讲述四百年间九种非西方社会创伤般的文化变迁,探索文化的冲突留给我们的教训。欧洲人和他们接触的众多非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关系,文化变迁的进程持续影响着当代社会,人类能否真正超越对他者的偏见,摒弃不平等的固有观念,创造一个更公正的社会?
对世界其他地方来说,这通常意味着奴隶制、流行病、文化与种族灭绝,以及大规模的社会和经济变革。
高贵的野蛮人,低劣的食人族,热忱的传教士,无畏的探险者,贪婪的商人……
这是一个西方文明通过武力或其他手段在多种非西方社会建立统治,并期望这种支配永久保留的故事。
世界顶级考古学家、国际公认的世界史前史研究权威布赖恩·M.费根,讲述四百年间九种非西方社会创伤般的文化变迁,探索文化的冲突留给我们的教训。欧洲人和他们接触的众多非西方社会之间存在一种复杂且不断变化的关系,文化变迁的进程持续影响着当代社会,人类能否真正超越对他者的偏见,摒弃不平等的固有观念,创造一个更公正的社会?
拉丁文帝国 豆瓣
Le latin ou l'empire d'un signe
作者:
[法] 瓦克
译者:
陈绮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随着罗马帝国打遍天下的拉丁文,曾经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虽然罗马帝国瓦解了,但拉丁文深厚的文化和知识宝库依然让这种语言流传至今。拉丁文孕育了许多文明的种子,它的文字深深影响了西方世界的各种语言,至今,所有生物物种的学名仍然以拉丁文命名。
文艺复兴运动后,拉丁文在16 世纪获得史无前例的重视。天主教教会决定以拉丁文作为礼仪语言,学校也以教拉丁文为主,西方世界沉浸在拉丁文的世界中。虽然当时各地方言日益抬头,拉丁文仍以其优异的文化传统屹立不摇。拉丁文是各种方言词汇之母,是学习西方语言所无法规避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讲求效益的近代社会出现,西方世界面临了一场语言的大革命。虽然各界领袖极力拥护拉丁文,声称拉丁文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源,但仍不敌实用性的挑战。如今拉丁文不再独占教会礼仪,学校也不再强制学习拉丁文,但仍有些许学生投入拉丁文的怀抱,缅怀那份文明源头的历史。本书资料丰富,分析透彻,将带你重温拉丁文及西方文化的近代史。
本书讲述了拉丁文从16 世纪复兴到20 世纪中期衰落的历程,讲述了它如何在此期间从文化上团结起整个欧洲,就如同汉语维系着中国一样。欧盟的命运令人忧心,但诚如《卫报》所说:“就某种不同寻常的严肃角度而言,我们要想从欧洲的过去中读到它的未来,不妨看看这本迷人的《拉丁文帝国》。”
文艺复兴运动后,拉丁文在16 世纪获得史无前例的重视。天主教教会决定以拉丁文作为礼仪语言,学校也以教拉丁文为主,西方世界沉浸在拉丁文的世界中。虽然当时各地方言日益抬头,拉丁文仍以其优异的文化传统屹立不摇。拉丁文是各种方言词汇之母,是学习西方语言所无法规避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讲求效益的近代社会出现,西方世界面临了一场语言的大革命。虽然各界领袖极力拥护拉丁文,声称拉丁文是人文主义教育的根源,但仍不敌实用性的挑战。如今拉丁文不再独占教会礼仪,学校也不再强制学习拉丁文,但仍有些许学生投入拉丁文的怀抱,缅怀那份文明源头的历史。本书资料丰富,分析透彻,将带你重温拉丁文及西方文化的近代史。
本书讲述了拉丁文从16 世纪复兴到20 世纪中期衰落的历程,讲述了它如何在此期间从文化上团结起整个欧洲,就如同汉语维系着中国一样。欧盟的命运令人忧心,但诚如《卫报》所说:“就某种不同寻常的严肃角度而言,我们要想从欧洲的过去中读到它的未来,不妨看看这本迷人的《拉丁文帝国》。”
荷马笔下的诸神与人类德行 豆瓣
Homer on the Gods and Human Virtue: Creating the Foundations of Classical Civilization
作者:
[美]彼得·阿伦斯多夫(Peter J.Ahrensdorf)
译者:
张娟
The Muse Learns to Write 豆瓣
作者:
Havelock, Eric A.
Yale Univ Pr
1988
- 7
Planters, Merchants, and Slaves 豆瓣
作者:
Trevor Burnard
/
特雷弗·伯纳德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