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远方之镜 豆瓣
A Distant Mirror: The Calamitous 14th Century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巴巴拉·W·塔奇曼 译者: 邵文实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9
◆两度普利策奖获奖历史作家巴巴拉·塔奇曼最精致的作品
◆以前所未有的程度深入文明与野蛮交织的中世纪欧洲
◆忠实、完整、有趣地呈现中世纪历史的方方面面
···
【内容简介】
14世纪的欧洲包含了两个相互冲突的图景:这是一个属于十字军、大教堂和骑士制度的荣耀时代,也是一个堕入混乱与精神痛苦的世界。巴巴拉·W·塔奇曼从这一时期选择了一位贵族——昂盖朗·德·库西作为叙事载体,借此人的人生远望中世纪的百年战争、黑死病、奢靡盛宴、雇佣兵制度、残酷税收、农民暴动和教会分裂……最终,承载着那一时代的废墟被留在这里,静观着仿如宿命的人类历史。
···
【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历史是自立的,根本用不着理论支持。它就是让读者着迷了,它让他们得以如此接近过去的历史,这接近的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费正清
文笔优美、细腻,研究深入彻底……塔奇曼女士最擅长的便是复原历史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无人能出其右。
——《纽约书评》
塔奇曼在这本书中达到了她的顶峰……这是她最精致的作品。
——《华尔街日报》
内容广博,妙趣横生,精彩至极。
——《评论》
···
【编辑推荐】
1、本书作者是两度普利策奖获奖作家、备受费正清、约翰·肯尼迪、威廉·夏伊勒推崇的历史学家巴巴拉·W·塔奇曼,她的大众历史写作深受美国读者的喜爱。
2、在关于中世纪历史书籍中,写作者或从历史大事件着眼,在其中嵌入专深的研究理论;或落笔于宫闱秘史。本书的独特之处是将一个贵族昂盖朗·德·库西作为叙事载体,他既具备超出平民的生活广度,参与了那个时代诸多的历史大事,又使历史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本书极其细致地描写了中世纪生活的细节:童年和婚姻,金钱和税收,神职人员和宗教等,是历史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3、首次集结出版六部塔奇曼作品《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历史的技艺:塔奇曼论历史》《第一声礼炮:另一种视角下的美国革命》《远方之镜:动荡不安的14世纪》《愚政进行曲:从木马屠城到越南战争》,使读者得以领略这位历史写作大师的风采。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旧书新史 豆瓣
Old Books and New Histories: An Orientation to Studies in Book and Print Culture
作者: [英]莱斯莉·豪萨姆 (Leslie Howsam) 译者: 王兴亮 译 / 张翼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书籍的文化和历史学研究是一个种方兴未艾的学术方向,根植于历史学、文学研究和目录学这三个主要学科。它们分别视书籍为文化交易,书写文本和物质制品。本书为这个宏富,却有时混乱的领域提供了指引,以解释为何不同的学术方法在研究似乎相同的对象时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并得出彼此矛盾的答案。
它带来的启示是,文本会变,书籍易变,是读者最终制造了他们所需要的书籍。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结构人类学 豆瓣
Anthropologie structurale
作者: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张祖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发表的文章的合辑,代表了作者在人类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这些文章的选取和安排都是为了让不熟悉人类学的读者能够对这门学科的问题获得一个框架式的认识,而且,通过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介绍了人类学的发展方向和能够解决的问题本书讨论了民族学与历史学的关系,美洲印地安人社会的习俗和制度,人类学与语言学及心理学的关系,考察了人类学在社会科学整体中的地位,人类学的教学问题。阐释了这个学科的过去和将来,界定了人类学的工作领域,描绘了它所提出的问题的前景。

结构人类学(1)目录

第一部分 语言与亲属关系
第一章 绪论:历史学与民族学
第二章 语言学和人类学中的结构分析
第三章 语言和社会
第四章 语言学与人类学
第五章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跋语
第二部分 社会组织
第六章 民族学中的远古性概念
第七章 巴西中部和东部的社会结构
第八章 有二元组织这回事吗?
第三部分 巫术与宗教
第九章 巫师与巫术
第十章 象征的效力
第十一章 神话的结构
第十二章 结构与辩证法
第四部分 艺术
第十三章 亚洲和美洲艺术中的裂分表现方法
第十四章 一条体内充满鱼的蛇
第五部分 关于方法和教学的问题
第十五章 民族学中的结构概念
第十六章 第十五章的跋语
第十七章 人类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及其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插图目录

结构人类学(2)目录
第一部分 展望
第一章 人类学的领域
第二章 关于人的科学的奠基人让雅克·卢梭
第三章 迪尔凯姆对民族学的贡献
第四章 美国民族学研究署的工作和教训
第五章 无文字民族的宗教之比较
第二部分 社会组织
第六章 关于模型的概念:意义和运用
第七章 关于亲属关系的原子的思考
第三部分 神话和仪式
第八章 结构和形式:关于弗·普罗普的一部著作的思考
第九章 阿斯迪瓦尔的武功歌
第十章 温内巴戈神话四则
第十一章 星球的性别
第十二章 文化中的蘑菇
第十三章 相邻民族的仪式和神话之间的对称关系
第十四章 神话是怎样消亡的
第四部分 人文主义和人文学科
第十五章 对几份问卷调查的答复
一 三种人文主义
二 结构主义和文学批评
三 从一场回顾展谈起
四 1985年的艺术
五 都市文明与精神健康
六 我们这个时代的见证
第十六章 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科学标准
第十七章 文化的非连续性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 民族志和历史学面临的文化非连续性问题
二 抵制发展的三个原因
第十八章 种族与历史
一 种族与文化
二 文化的多样性
三 种族中心主义
四 远古文化和原始文化
五 进步的概念
六 静止的历史和累积的历史
七 西方文明的地位
八 偶然性与文明
九 文化之间的合作
十 进步的双重含义
参考文献
索引
插图目录
译后记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 豆瓣
作者: 高峰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是拉丁文学的经典,讲述了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领残留的本族人在海上漂泊多年,最终抵达意大利,奠定了未来罗马帝国的基础。维吉尔将罗马建国的传说加以文学的铺陈,并且将罗马内战时期的政治纠葛也写入诗中。这部史诗不仅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充分展现了奥古斯都一朝罗马政治和民族身份建构等多个重大问题。本书主要集中在史诗中所蕴含的政治和历史问题,包括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的关系、主人公埃涅阿斯的政治寓意、狄多女王这一形象的政治影射、史诗中的神灵如何折射奥古斯都时代的宗教观念等等问题。除了对史诗进行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分析之外,本书还将对20世纪影响很大的悲观主义解读、传统的“奥古斯都式”解读,进行分析和评价。
2023年5月21日 想读
中國古史學術史論 豆瓣
作者: 周書燦 河南人民出版社
本書對20世紀以來古史新證派等新史學流派有關商周制度、文化、民族等專題研究進行了較為縝密細緻的梳理、理性評判,對古史辨派、史料派、唯物史觀派等新史學流派的理論方法、學術思想等進行了深入的發掘與總結整理,對影響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的若干非學術因素進行了全面的揭示,初步勾勒出20世紀以來中國古史學術史的大致軌跡與總體面貌,具有重要的學術開拓性與前瞻性,對中國古史學術史若干專題研究具有重要的補白作用。該著作是蘇州大學2013年度研究生卓越培養計畫項目高水平新課程建設子項目“近現代中國古史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可作為中國史學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參考教材,對於中國史乃至中國文學、哲學等學科的學術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與推進作用。
2023年5月19日 想读
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 豆瓣
作者: 李贺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主要包括了李长吉歌诗王琦彙解、序、考、目錄、首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外集、眺文燮昌谷詩集註、序、凡例、卷一、卷二、卷三、卷四、集外诗、方扶南批本李长吉诗集、等内容。
2023年5月17日 想读
春琴抄 豆瓣
8.3 (22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郑民钦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6
《春琴抄》收录谷崎润一郎代表作《春琴抄》《痴人之爱》《各有所好》。
《春琴抄》中,学徒佐助侍奉商人之女春琴,随她学艺,两人产生了感情。但春琴跋扈任性,始终将佐助当作仆役。佐助不仅对此毫无异议,后来春琴被毁容,他甚至自己刺瞎双眼,只求永远保留心中春琴的美丽形象……
《痴人之爱》中,青年让治本想培养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将十五岁的少女娜奥密留在身边。娜奥密长大后,美丽任性、挥霍无度,并不是他想要的模样,却仍然令他不可自拔……
《各有所好》中,在丈夫斯波要的默许下,妻子美佐子与旁人发生了婚外恋情。两人有意要结束婚姻,却都想逃避责任,谁也不肯先走出打破困局的那一步……
2023年5月15日 想读
古典学还有未来吗? 豆瓣
Confronting The Classics: Traditions, Adventures and Innovations
作者: 玛丽·比尔德 译者: 汪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6
📕 玛丽·比尔德带你直面古典学的传统与创新 📕
👀 31篇辛辣书评,带你在古希腊罗马世界探险游览 👀
/ 这些书评非常理想地提供了对古典学的基本理解,它们不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所评论书籍的优缺点,还阐明了该领域当下研究方法的有时很棘手的细微之处……比尔德粉丝不可错过,这本书还会吸引到对古典学有一般兴趣的读者。
——《图书馆杂志》
/ 比尔德是我们所拥有的最棒的……古典学传播者。
——《周日独立报》
/ 有比尔德这样的斗士来揭露和推广,古典学未来可期。
——《每日电讯报》
📔 内容简介 📔
/ 本书原书名是Confronting the Classics: Traditions, Adventures, and Innovations,直译为《直面古典学:传统,冒险与创新》,中文书名来自她的序言《古典学还有未来吗?》。
/ 全书包括31篇关于研究古希腊罗马的著作的书评。作者玛丽·比尔德认为,尽管很多人认为古典学正在衰落,但每一代学者都提出了自己对古希腊、古罗马的新观点。她始终关切着这些讨论和争辩,并在本书中向我们呈现了古典学的学术传统和近些年的重新阐释以及新理论。
/ 在全书中她始终声称,古典学不仅关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罗马人,也关于我们自己,以及在这中间薪火相传的一代代古典学者、作家、艺术家、电影人,还有引用甚至挪用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政治家等等。
/ 我们需要直面这一学科,参与到讨论中来。该学科仍是各种观点激烈交锋的场所,而不是已经尘埃落定、可以被扫进故纸堆的。
2023年5月15日 想读
创造自然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ature
8.9 (46 个评分) 作者: [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译者: 边和 后浪丨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10
每个在求知路上经历过憧憬与困顿交织的人,都可以从洪堡身上看到:一个人,可以如何用尽一生的心智与激情——丈量世界,定义自然。
.....................
※编辑推荐※
☆ “人必须向往善和崇高、伟大的事物……其余的则交给命运。” ——亚历山大·冯·洪堡
☆ 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启发自他提出的“万物相互关联”
☆ 他比詹姆斯·洛夫洛克的“盖亚理论”早150多年提出“地球是具有生命的有机整体”
☆ 达尔文坦承,没有他的影响,自己不会踏上“小猎犬”号环球之旅,也不会想到写作《物种起源》
☆ 梭罗因为阅读他的著作而重新书写《瓦尔登湖》,并在康科德的峭壁之上感叹:“我的心灵与他同在。”
.....................
※内容简介※
18世纪的人类以“进步”为关键词,不断投身改造自然的热潮,可也逐渐失去了对自然的敬畏。在这一时期众多探究“如何理解自然”的科学家中,有一位浮士德式的人物:他的内心簸荡着不息的求知冲动,不仅渴望周游世界,更试图洞悉整个宇宙。深受启蒙思想影响的他,坚信客观实验之必要,但也重视个人的主观感受。他将科学与想象结合在一起,以“生命之网”的整体视角重新审视自然。他,就是亚历山大·冯·洪堡。
亚历山大·冯·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曾被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盛赞为“大洪水后真正伟大的人物”。他深入委内瑞拉的茂密雨林,穿越漫长的安第斯山脉,攀登当时公认最高的火山——钦博拉索山;他曾与同伴惊险地逃脱鳄鱼之口,目睹野马与电鳗的残酷搏斗,在重重树影间与美洲豹狭路相逢。他将对自然的崭新理解,融入对彼时政治局势的悉心体察,既为托马斯·杰斐逊带去详尽的考察资料,还影响了西蒙·玻利瓦尔的拉丁美洲革命。洪堡对世界的广博认识不但招致了拿破仑的嫉妒,更深度影响了歌德、柯勒律治、达尔文、梭罗、海克尔等诗人与科学家。洪堡究竟如何从一位怀有远游心气的少年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其观察自然的全新视角受到哪些影响的形塑?由此生成的整体自然观又如何在思想史的流变中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创造自然》中找到答案。
安德烈娅·武尔夫为写作本书重新追寻洪堡的足迹。她以生动的笔触和翔实的资料将洪堡的个人传记、旅行历险和自然观念的演变交织在一起,既揭示了他在科学史上的枢纽地位,也搭建起这位150多年前的博物学家与现代的联系。洪堡宛如一位21世纪的通才,带着远超同时代人的前瞻性视角,将敏感的心灵注入对奴隶制、环境问题与科研发展等的探讨。这位跨越科学与艺术的观察者,可以超越任何时代。
.....................
※媒体推荐※
亚历山大·冯·洪堡是超越他时代的科学家,影响力仅次于拿破仑。但是在他的祖国——德国之外,洪堡的名字逐渐为众人所遗忘。武尔夫通过生动的笔触、翔实的研究重现了洪堡的探险之旅,也让我们重拾了洪堡富有远见的生态学观点。本书提醒每一个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对环境的每一次伤害都会造成灾难性后果。
——《纽约时报》
洪堡穿过两个世纪而来,其言行却犹如一位身处2015年的全能知识分子,为全世界现今的科学与社会讨论注入闪耀的智性光芒。受洪堡旅行日志的启发,《创造自然》有时候读起来像极了惊心动魄的探险小说。我想,不可能边读《创造自然》边对洪堡无动于衷。通过本书,武尔夫无疑使我们每个人都迷上了洪堡。
——耐撒尼尔·里奇,《纽约书评》
从俄罗斯到南美雨林再到喜马拉雅山,一位追寻自然的勇猛探险家……武尔夫将丁丁历险记般的精神注入《创造自然》,每一处丛林、每一条山脉和每一种危险动物都是洪堡勇敢探索的一笔笔注脚。真是关于一位绝妙人物的华丽颂扬!
——《卫报》
安德烈娅·武尔夫将19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重新带入现代读者的视野之中。武尔夫对洪堡之自然理念在后世科学思想史中的传播,剖析得令人震撼。武尔夫女士强调,今日的生态学家内心都住着一个洪堡。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敲响的警钟,洪堡的交叉学科思路于今日之很多现实问题的讨论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经济学人》
本书集合了个人传记、惊心动魄的旅行日志和思想史的传播。而这位给予我们所熟知的自然观的人物,不止值得重新推荐,更值得接受这个时代的礼赞。
——《大西洋月刊》
.....................
※名人推荐※
一部激动人心的探险故事!
——比尔·布莱森,《万物简史》作者,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评委会主席
安德烈娅·武尔夫是一名带有独特感受力与热情魅力的作家。她总能带我们穿越迷人历史,重新踏上植物学探索与科学发现的壮阔之旅。她的作品精彩纷呈,语言凝练老道,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智性光芒。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大灭绝时代》作者,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得主
《创造自然》是一部宏大、壮丽的探险之书,如此生动的写作与详尽的研究,真是一场地理学朝圣之旅、一部智性史诗。本书追溯了洪堡与西蒙·玻利瓦尔、查尔斯·达尔文、威廉·赫歇尔、查尔斯·莱尔、沃尔特·惠特曼、爱伦·坡、亨利·大卫·梭罗和约翰·珀金斯·马什等人的思想交汇。真是一本厚重的卓越之作。
——理查德·霍姆斯,《柯勒律治与奇迹年代》(Coleridge and The Age of Wonder)作者
.....................
※获奖记录※
首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年度思想奖
入选第十三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书单
入围第十三届文津图书奖
2017年豆瓣年度图书科学·新知榜单第1
2017年第一财经年度十大自然好书获奖作品
2017年《环球科学》最美科学阅读获奖作品
2016年英国皇家学会科学图书奖
2016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
2015年科斯塔图书传记奖
2015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卫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自然》《大西洋月刊》《新科学家》《独立报》《镜报》《星期日泰晤士报》2015年度好书
2023年5月14日 想读
西方旅行者的中国书写 豆瓣
A Century of Travels in China: Critical Essays on Travel Writing from the 1840s to the 1940s
作者: [英]顾德诺 / [英]茱莉亚·库恩 编 译者: 顾钧 等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 - 5
西方旅行者的书写塑造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形象,而他们对中国的先入之见也影响了自己看待中国的方式。本书探讨了从鸦片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多位知名的旅华游记作者在不同主题上对中国的印象,从书写中国的城市和风景,到欧洲人身处中国时所写的作品。通过研究不同的旅行者从各自的视角所描绘的这个古老传统大国,展示了西方人眼下的近现代中国是怎样的,以及当时的中国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各种适应现代化的努力。研究者通过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游记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使读者得以更透彻地了解这些游记的背景、角度和思想。
2023年5月14日 想读
如朕亲临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黄博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2 - 11 其它标题: 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
皇帝的颜值真的会影响国运吗?
帝王肖像与王朝政治有着怎样的关联?
帝王的“角色扮演”如何深刻地影响皇权运作?
----------------------
* 编辑推荐 *
凝视帝王肖像,寻找背后的故事与意义
剖析御容故事,再现两宋的政治与外交
王瑞来、包伟民 倾情作序
虞云国、仲伟民、段玉明、王东杰、鲁明军 联袂推荐
#独辟蹊径:一部别致的宋代历史
通过帝王肖像,绘制出一幅有趣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
原来,“看脸”竟如此密切地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兴亡。
#看图说话:艺术史与政治史的互动
艺术史中的帝王肖像画,被重新放回到波澜壮阔的宋代政治史中。
为政治赋予了艺术的表现力,给艺术提供了政治的现场感。
#肖像故事:仪式背后的权力博弈
帝王肖像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意义与社会影响。御容肖像的绘制与安放、御容殿的创建与迁转,无不透射出皇权运作对于稳定政治秩序的重要意义。
#角色扮演:宋代皇帝的Cosplay
处于权力之巅的帝王,也有诸多困扰无奈,尤其是两宋的帝王。他们渴望位列仙班、渴望成为先贤圣人。若现实不允许,那就在宫廷画师的笔下“过把瘾”。
-----------------------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一部有关宋代政治史和艺术史的通识读物。作者黄博围绕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与逸事,看图说话,分析考辨,绘制出一幅别致的宋代政治生活画卷。全书以轻快的文笔驾驭严谨的学术主题,拥有象征意义的宋代帝王肖像,在两宋的外交往还、军事对峙中发挥了“如朕亲临”的神奇效果,更在北宋的败亡离散中,催生出一幕幕“誓死保卫御容”的动人故事,体现出帝王肖像的视觉展示对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同时,透过御容殿的迁转与重建,以及皇帝肖像对神仙与先贤圣人的“角色扮演”,揭示了仪式背后皇权与士大夫、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为宋代政治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兼具学术严谨性与阅读趣味性。
-----------------------
* 名家推荐 *
这是一部别致的著作,一部用帝王的肖像记载串联起来的宋代政治生活史。构思新奇,出人意表。大量围绕着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逸事乃至传说,都被黄博融为一炉,打破历时与共时,不限地域与疆界,叙事时空交错,如同一个个蒙太奇画面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学术话语可以写得这样秀色鲜活,直让人亲近。
——王瑞来(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黄博的这本《如朕亲临》,我喜欢。本书挖掘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历史生活侧面,条析宋人关于“御容”的各种制度,梳理两宋帝王的“御容”绘制,从试图装扮神仙,到努力出演先贤圣人“哲人王”的角色转变,黄博用轻快的笔调,在横与纵两个维度上绘制出了一幅前人不太关注的历史场景,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丰富了我们对它的理解。
——包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在帝制时代,君主肖像画具有无可替代的政治意义、文化内涵与社会影响。著者开拓性地融汇政治史、美术史与社会史的视野与方法,以貌似庄严的帝王像为绾结的线索,以生动有趣的故实为镶缀的璎珞,独运机杼地编织出天水朝别具一格的政治生活图卷。叙事于史有征,章法错落有致,文笔飞扬流宕,洵为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史学佳构。令人披阅之下,不禁击节而赞:帝王像也有如此出彩的对照记!
——虞云国(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对历史进行抽象或粗线条的论述容易,对历史细节的描述和研究最难,还原历史的真实更难。历史去我们愈远,我们对历史真实细节的了解愈少。正是因为历代史学家对历史真实细节的不懈追求,才使古老的历史学常写常新。本书以宋代皇帝的御容画像为切入点,讲述宋代历史及宋辽金之复杂关系。选题之巧妙,文笔之细腻,对历史人物解剖之准确,对历史细节还原之真实,实远胜于一般的通论性著作,也比专深的研究论著更具吸引力,可谓慧眼独具。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帝王肖像与王朝政治既是一个很新的学术课题,也是一个有相当难度的课题。如何在扎实的学术基础上将史学著述写得并不面目可憎,且又不至落入戏说,则是史学书写方式长期的难题。该书以丰富的材料占有为基础,以坚实的学术研究为依托,并以富有趣味的书写方式娓娓道来,极富阅读快感,在学术与书写两方面都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为史学著述的另类书写带来了一种新的范式。
——段玉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
除了专业的艺术史学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因素似乎很少激起足够的关注。黄博此书从人们忽焉未察的历史细节入手,雄辩地证明了视觉展示之于皇权运作的重要性,令读者惊讶地意识到,“看脸”竟如此密切地关系到一个时代的兴亡。全书学术价值极高,而文笔晓畅,事例鲜活,读来妙趣横生,而又启人深省。法国史家保罗·韦纳曾以艳羡地口吻提到有一种社会喜欢“把学问弄得人人都爱看”,我想,黄博这本书就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通向这种社会的桥梁。
——王东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半个多世纪前,法国作家马尔罗(André Malraux)在《无墙的博物馆》一书中已敏锐地指出,博物馆体制及与之相应的艺术史论述是如何抽离了历史上肖像的功能,将其变成“绘画”的。黄博这本书与一般的艺术史研究和艺术史叙事的区别正在于,他将原本存在于博物馆和艺术史著述中的帝王肖像画重新放回了波澜壮阔的宋代政治文化史当中,从而以更加立体和能动的方式展现了这些肖像画的生成、风格及历史角色等。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次“图像证史”的写作实验,同时也不忘提醒我们,到底什么是肖像,什么是肖像画。
——鲁明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策展人)
2023年5月14日 想读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 豆瓣
作者: 衣俊卿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比较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面貌,择取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流派,包括卢卡奇、科尔施、葛兰西、布洛赫所代表的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以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弗洛姆、哈贝马斯等人为核心的法兰克福学派,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在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流派和代表人物的理论时,尽可能尊重研究对象的思想的完整性和本来面目,在文献资料选择以及概念和观点表述上做到了清晰、准确、完整,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列入“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并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本次修订在初版的基础上增补了近年来的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如已成为热点的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这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常读常新、生生不息的理论资源。
2023年5月13日 想读
从灵光殿到武梁祠 豆瓣
作者: 缪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10
汉代画像研究是中国美术史中的显学。武氏祠及其所属的孝堂山祠—武梁祠派画像,同时也是汉代研究的显学。
缪哲教授近年的研究集中于利用考古出土的墓葬材料,重建西汉中后期及东汉早期的汉代帝国艺术,对现存汉代画像艺术进行了全新的历史诠释,本书是其集成之作。
书中在集中探讨了《天帝图》《祥瑞—灾异图》《孔子师老子》《周公辅成王》《楼阁拜谒图》与《车马(卤薄)图》等一系列核心主题之后,更进一步得出结论:中国早期艺术史上,商周纹样传统向汉唐状物传统的转折,完成于两汉之交;转折的外部动力,是汉帝国的意识形态构建与传播。此后以人物叙事为主要内容的状物性绘画,成为统治近千年的新艺术传统。
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轴心时代”。其发生、发展、确立的过程,仍是一个未被讲述的故事。本书是作者计划中的“中国绘画传统的诞生”三部曲之第一部。它所呈现的,是这故事的高潮:绘画传统在两汉之交确立的经过与制度机制。通过辨认、撷取山东平民墓葬画像中的“皇家因素”,作者对汉代新兴的帝国艺术的基本轮廓,作了可信的复原,并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礼仪及意识形态动力。
2023年5月13日 想读
荷马史诗·奥德赛 豆瓣
9.0 (3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荷马 译者: 王焕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6
《名著名译丛书 荷马史诗·奥德赛》是以特洛亚战争传说为题材的“系列史诗”中惟一一部传世的“返乡史诗”。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亚城之后,率领自己的军队渡海回国。途中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历经十年飘泊,随行同伴全部遇难,只有他在女神雅典娜的佑助下,坚韧不拔地孤身一人回到久别的故乡。
2023年5月13日 想读
哥特艺术 豆瓣
Gotik: Bildkultur des Mittelalters 1140 - 1500
作者: [德] 罗尔夫·托曼 (Rolf Toman) / [德] 布鲁诺·克莱恩 (Bruno Klein) 译者: 李珮宁 / 李为尧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3 - 3
“我们的心总是处在忙碌状态,而且不幸的很少全然独处,所以人类创造图像以寻求内在的抚慰。因此,当我们亲眼目睹一幅绘画作品时,总会触及内心深处并将那份感动反映到我们眼前的作品上。”这段文字记录在13世纪一份最受欢迎的中世纪布道书中,而这段话受欢迎的时期正好切合本书所谈论的时间:哥特时期。在这段以视觉为主的年代,更多的是透过图像来帮助传达,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视觉文化的价值。
《哥特艺术》作者采用全新的现代视觉方法,以独特的视角将艺术品还原到它所处的历史语境中,去探寻创作它们的初衷,研究那些给石头关注生命的哥特艺术家们及其作品,那些象征神圣的艺术品中所蕴藏的道德的真理,以及在那个神秘而庄严的时代宗教与社会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较于那些兼具百科与学术性质的艺术史论著而言,作者摒弃了包括建筑、绘画、雕塑及工艺品在内的不同艺术流派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传统,突破教科书式离散的架构及叙述方法,以一种生动而特别的组织形式,新鲜而充满感性的文字,跨越时间与领域的界限,还原哥特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探讨建筑、绘画、雕塑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有趣的是,尽管时代是严肃的,但作者的叙述是轻松的。他以漫谈的方式向人们徐徐讲述了一段有关“哥特”的历史故事,展现了自12世纪至16世纪这近400年间哥特时期欧洲社会丰富的艺术生活及社会形态。
而阿希姆·贝德诺兹,这位将自己定义为“神圣处所的守望者”的天才摄影师,用他的相机成功地记录了当时这些艺术品最珍贵的原始画面。此次,他利用复杂先进的拍摄技术,最大限度清晰直观地再现了那些平日无法看到的艺术品原貌。他试图引领读者尽可能地“靠近”艺术品,甚至带来超越现实的感官享受。翻开每一页,扑面而来的震撼力如身临其境一般,酣畅淋漓地展示了艺术品的魅力。
在资深艺术史论编辑罗尔夫·托曼地带领下,德国专业团队10年心血凝结于此,在这近700幅精美图片中,不仅有整页或全跨页的显著的作品细节,甚至还有多幅长达四页的连续折页,可谓完整勾勒出哥特时期的艺术图景,为读者展示了万物濒于幽暗的哥特时期神学艺术的光辉。是为《哥特艺术》。
2023年5月12日 想读
爱伦·坡哥特小说集 豆瓣
作者: [美国] 埃德加·爱伦·坡 译者: 肖明翰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 - 9
《爱伦·坡哥特小说集》——把心理探索与道德探索完美地结合,来表现人物灵魂深处的善恶冲突,是哥特小说成功的因素之一。本书体现了这一特点,具有特别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023年5月12日 想读
古道 豆瓣
The Old Ways
9.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译者: 王青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古道》是剑桥学者罗伯特·麦克法伦2012年所作,他类游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他行走于英国各种道途,记下一路上的所见所思,言说这些道路和他自己的故事,它们如何通往英国之外的世界和她们所构成的脉络。他的散文机智优雅、精巧而不晦涩。他所做的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将哲学和文学覆盖到他的步行旅程之中。这最终是一本关于人和地方之间关系的书,他探究的是我们是如果被我们所经过的风景所塑造
2023年5月12日 想读
捍卫历史 豆瓣
In Defense of History
8.3 (7 个评分) 作者: 理查德·艾文斯 译者: 张仲民 / 潘玮琳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2
在《捍卫历史》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在本书中,艾文斯从史学史的角度展开讨论,辅以其本人大量的实际研究经验,旁征博引、参照比对,既很好总结与反思了以卡尔与艾尔顿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乃至19、20世纪的史学史与史学思想,还讨论了材料、证据、因果关系、客观性等关键的历史概念及其意义变化,有理有据地反击了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进攻。艾文斯强调历史学是一门经验主义的学科,它更关注知识的内容而非本质,历史学家若是足够小心谨慎,客观的历史知识既是可以期望的,也是能够获得的。可艾文斯本人亦非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反对者,他指出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产生了许多有益影响,历史学家应该将这些有益的影响贯彻到当下的历史研究中。
目 录 :
导论
第一章 史学史
第二章 历史学、科学与道德
第三章 史家及其事实
第四章 材料和话语
第五章 历史中的因果关系
第六章 社会与个人
第七章 知识和权力
第八章 客观性及其局限

进阶阅读书目
索引
译后记
2023年5月12日 想读
镜与光 豆瓣
作者: [英] 希拉里·曼特尔 译者: 刘国枝
2023年5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