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豆瓣
作者: David Armit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9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British Empire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British conceptions of empire for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David Armitage traces the emergence of British imperial identity from the mid-sixteenth to the mid-eighteenth centuries, using a full range of manuscript and printed sources. By linking the histories of England, Scotland and Ireland with th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h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ideology as an essential linking between the processes of state-formation and empire-building. This book sheds light on major British political thinkers, from Sir Thomas Smith to David Hume, by providing fascinating accounts of the 'British problem' in the early modern period,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stantism and empire, of theories of property, liberty and political economy in imperial perspective, and of the imperial contribution to the emergence of British 'identities' in the Atlantic world.
2023年4月17日 想读
A Companion to Eighteenth-Century Britain 豆瓣
作者: Dickinson, H. T. 编 Wiley-Blackwell 2002 - 11
This authoritative Companion introduces readers to the developments that lead to Britain becoming a great world power, the leading European imperial state,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most economically and socially advanced, politically liberal and religiously tolerant nation in Europe.
Covers political, social, cultur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history. Written by an international team of experts.
Examines Britain's posi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ther European nations.
2023年4月17日 想读
奥古斯都 豆瓣 Goodreads
Augustus
9.0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威廉斯 译者: 郑远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5
◆ 《斯通纳》作者约翰•威廉斯的扛鼎之作,获美国国家图书奖。
不同于《斯通纳》在蒙尘50年后才重回大众视野,《奥古斯都》一面世即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时隔40多年仍然受赞誉,且因《斯通纳》的畅销而为更多读者所了解和喜爱,是一部经时间洗礼而魅力有增无减的佳作。如果说《斯通纳》 是每一段人生的镜子,那么《奥古斯都》就是每一个灵魂的肖像。
◆ 如果人生没有退路,至少可以选择义无反顾。
纤弱的少年,忽然被卷入残酷的权力之争——“是命运抓住了我,而我选择不躲开它的怀抱。”命运成就了奥古斯都,而奥古斯都将这个名字铸成了永恒。
------------------------------------
本书以书信体形式写成,其中也夹杂了日记、回忆录、会议记录、军事传单等,借罗马众人之笔描绘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一生。
奥古斯都本名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公元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养子和继承人。这个男孩纤瘦的身影在空旷的操场上缓缓而行,方向不定,好像要找出一条路来——他向谋杀者施援,与旧友为敌,和对手结盟,使派系之争横行的罗马恢复了自由。36岁时,屋大维获得尊号“奥古斯都”。
奥古斯都全力维护着罗马的秩序与和平,甚至将自己的独生女称作“我的小罗马”。凭着对这二者的爱,他在权谋倾轧的罗马世界中义无反顾地前行着……
--------------------------------------
威廉斯重新创造了罗马帝国——从尤利乌斯•恺撒之死到奥古斯都的生命终点,从一个病弱的男孩到一个在远征中险些送命的病弱男人再到一个貌似冷酷无情的统治者,宫廷、元老院和人们尔虞我诈。他采用书信体和多视角,末了所有的声音如拼贴画一般融汇于主人公身边。
——美国国家图书基金会
沉浸于《屠夫十字镇》《斯通纳》和《奥古斯都》——特别是《奥古斯都》——就是进入一位能工巧匠的建筑,他无畏地直面人生的危机与救赎。
——《洛杉矶书评》
这个世界令人着迷,它的复杂、奢华、政治犬儒主义、民众的轻信以及暴力酷似我们自己的世界。
——《纽约客》
在美国作家所写的历史小说中,这是一部卓越之作。
——《华盛顿邮报》
《斯通纳》和《屠夫十字镇》的读者会在这里遇到一个他们所不知的全新的约翰•威廉斯:《奥古斯都》是一部设定在古罗马的书信体小说。他在自己的后期小说中还能展现全新形象并获得高度评价——是一位难得的天才。
——The Millions网站
一部极广阔又极精细的小说,两方面相辅相成,无一失色。
——《金融时报》
《奥古斯都》让人欲罢不能,充满生气。
——《巴黎评论》
如果有人已准备好暂且把现代道德观放在一边并获得一点关于自己的知识,这部关于一位老皇帝的小说会让你颇有启发……这位让人震惊的美国作家展现了遥远的生命如何酷似我们自己,这就是他的天才之处。
——《新政治家》
2023年4月17日 想读
克苏鲁神话 豆瓣
Cthulhu Mythos
7.3 (148 个评分) 作者: [美] H.P.洛夫克拉夫特 译者: 姚向辉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6 - 11
《克苏鲁神话》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最具影响力的恐怖小说体系,作者是H.P.洛夫克拉夫特——或者“爱手艺”。
假设你的脚边有一只蚂蚁在爬,你不会在意有没有踩死它,因为它太渺小了,是死还是活,对你来说没有分毫影响。在“克苏鲁神话”中描述的远古邪神的眼中,人类就是那只蚂蚁。
洛夫克拉夫特所倡导的“宇宙主义”,即人类远非世界的主宰者,在尚未探索的未知宇宙中,隐藏着超乎想象、不可名状的恐怖真相,只是见上一眼就能让人陷入疯狂或者死亡。正如作者本人所述:“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情感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
本书收录了“克苏鲁神话”中极具代表性的10部中短篇小说,包括《克苏鲁的呼唤》《大衮》《黑暗中的低语》《敦威治恐怖事件》等,随手翻开一个故事,唤起你内心深处对黑暗的恐惧。
“在拉莱耶他的宫殿里,沉睡的克苏鲁等待做梦。”
繁星已经抵达特定的位置,旧日支配者即将重现人间。
2023年4月16日 想读
中国方术正考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李零 中华书局 2006 - 5
本书是李零教授的代表作之一,第一次结合考古材料,系统总结了中国早期的方术知识对中国科技史、中国思想史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此次新版,李零教授作了全面修订,并撰写了“新版前言”说明他研究方术的初衷,讲述对中国期宗教传统的独特认识从李零教授的文学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打通古今中外的学术情怀。
2023年4月14日 想读 围棋课老师推荐的🤔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法]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 / 弗朗索瓦·多斯 译者: 顾杭 / 吕一民 商务印书馆 2016 - 7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克里斯蒂昂·德拉克鲁瓦、弗朗索瓦·多斯、帕特里克·加西亚等人就19和20世纪法国史学发展的情况所写的一部通论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系统地讨论了年鉴学派的成长、兴盛,以及年鉴学派之后史学的新进展的情况。
2023年4月13日 想读
发明历史 豆瓣
Der Gallische Krieg: Geschichte und Täuschung in Caesars Meisterwerk
作者: [德] 马库斯·绍尔 译者: 翁庆园 2022 - 10
内容简介
公元前58~前50年,恺撒对高卢发动了残酷的战争,此战主要目的是建功扬威,可他的做法遭到元老院强烈反对。压力之下,擅长笼络人心的恺撒写下了《高卢战记》。这件流传两千年、让欧洲高中生又爱又怕的文学瑰宝,彼时还主要是一份面向罗马公众的精心辩白。恺撒为何能操纵读者?书中哪些地方避实就虚、粉饰现实,哪些地方又微言大义、暗作褒贬?古典文学教授绍尔比照史实,深入剖析恺撒在体裁选择、视角转换、修辞技巧上,如何巧妙而隐秘地合法化其行为、美化其形象、升华其军功,从而赢得古今读者的支持。
编辑推荐
★“人不可尽信恺撒所写的东西。”——《阿斯泰利克斯历险记》
★ 军事与文学双料天才的“包装”之道
本书是以传世名作《高卢战记》为对象的一份相当精彩的文本研究,深入剖析恺撒的七(八)卷本征战随记如何“发明”历史、笼络人心。“既是纪实报道,同时又是文学活动和政治行为。”作为一部古典文学作品,《高卢战记》的艺术性让人着迷;作为一部史书,《高卢战记》更是对以希罗多德、修昔底德、李维、塔西佗乃至同时代人西塞罗等为代表的历史书写的一次发扬和革新。
马库斯·绍尔的这部研究著作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历史条件”,主要介绍在恺撒之前以及在恺撒执政时期,罗马总体的政治环境及潜在的变革动机,例如贵人派和平民派、元老院和平民大会的矛盾,土地与税收政策,农民的贫困和军人的安置问题,三头统治的权宜计策和对任何独裁倾向的警惕,等等;也介绍了罗马贵族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及恺撒本人异于常人的冒险性格。作者分析这些客观环境和主观因素如何共同作用,促使恺撒为了自身政治利益作出征战高卢的决定。
第二部“来自北方的消息——恺撒的战记”是全书的核心部分,清晰地区别“统帅恺撒”和“作家恺撒”两个角色。通过分析《高卢战记》的“随记”(commentarii)体裁,揭示恺撒借纪实形式,暗藏个人褒贬的做法;并观察空间/人物/情节设计、话语引用方式,以及在叙事里插入的风俗志等元素,感受文本是如何成为宣传工具的。
第三部分为结语和《高卢战记》每一卷的内容总述、批注等富有阅读和参考价值的附文。
全书的文本批评沿用了经典的叙事研究方法,即以视角、速度、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为分析对象,没有标新立异,但是逻辑清晰、结构完整、文风灵动,非常适合对恺撒其人及罗马向元首制过渡时期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在富有层次感的论述中,读者可清晰地观察到恺撒的政治意图和高超的文学手法,也非常直观地看到共和国晚期的社会风俗、价值观,理解为何《高卢战记》一经成书便成为史书中的经典,为何恺撒顺理成章地成为与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比肩的欧洲最伟大的统帅。
2023年4月13日 想读
从记忆到书面记录 豆瓣
From Memory to Written Record: England 1066-1307
作者: [英] 迈克尔·托马斯·克兰奇 译者: 吴莉苇 2022 - 10
《从记忆到书面记录:1066—1307年的英格兰(第三版)》集中讲述了从1066年诺曼征服到1307年爱德华一世统治结束的这段时期,英格兰文化从口头文化向书写文化转变,即英格兰读写能力的变化。本书分为“记录的制作”和“有读写能力者的心态”两部分。作者以记忆在英国法律程序中的使用开始第一部分,重点讨论了文件的数量、种类、书写方式和保存情况。在第二部分中,作者追溯了文化心态的发展,即为什么读写的势头减缓,中世纪的人们为何宁愿接受口头表达或记忆胜于书面记录。对此,作者提出了三个阻碍读写能力发展的因素:心理上的、文化上的,以及使用的语言的多样性。
2023年4月13日 想读
生态帝国主义 豆瓣
作者: Alfred W.Crosby 译者: 张谡过 商务印书馆 2017 - 10
从全球视角和环境视角考察历史,是史学研究的新亮点。克氏的这本生态史名作,是以生态史研究在历史学界享有声誉的少数几本著作之一。克罗斯比在书中明确表示了从生态和地理的视角探索历史上欧洲全球扩张的目的。他提出,欧洲人之所以在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广大地区成功殖民,不仅因为他们把欧洲的技术、政治经济制度、文化带到了那里,更因为他们造成了这些地区生态环境的欧洲化,他们带去了旧大陆的动物、植物和疾病,这些生物挤占了各地土生土长的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许多物种甚至民族,惨遭灭。从而为欧洲人在这些地区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成功移民奠定了基础。本书获得国际史学界几项大奖,作为当代生态史名著,其影响力还超出了史学的范畴,被越来越多热心生态问题的普通读者所关注。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对旅行日记比较感兴趣
无形之手 豆瓣
8.5 (4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与米沃什、辛波斯卡一脉相承的波兰诗歌大师扎加耶夫斯基诗歌新作;
-
★一位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诗歌大师:他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的灰烬之中,却言说着21世纪里真实的恐惧和迟疑的希望;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布罗茨基对其赞誉有加,称之为 “抒 情诗女神与历史女神在他的诗中深刻对话”,“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得以完美统一”;
-
★著名批评家桑塔格称其诗中有着“复杂的天真、天才的天真”;
-
★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潜心精译;精致口袋本,轻巧便携。
-
【内容简介】
《无形之手》是扎加耶夫斯基2011年的诗集。全书分三个部分,根据所涉主题精心安排。除了延续他以往惯常的诗歌主题之外,跟更年轻时的作品相比,本部诗集中明显多了一些回忆/往事的成分,因而更显个人化,更显深度。在这本集子里,扎加耶夫斯基的声音仍然是那么平静、温和,却多了一些伤感、疲倦的基调,特别是他多次写到了死亡,诗篇的终结处,常常呈现出一种巨大的沉默。特别是有几首诗,是诗人对他的童年、家庭、早年生活的回忆,朴素的文字里饱含了深情与敬意,令人动容。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三卷本) 豆瓣
Main Currents of Marxism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莱泽克·科拉科夫斯基 译者: 唐少杰 等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5
科拉柯夫斯基这三卷书是目前全世界公认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权威书籍。全书三卷于1978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洋洋130万言。该书阐述了自19世纪40 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间马克思主义诸代表人物、主要流派及学说的理论发展,是迄今为止西方学术界论述马克思主义史的体系最庞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著作,奠定了作者在当今西方“马克思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
这套书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史到马克思,恩格斯过世後的马克思主义各阶段的演变,都有清楚的交代。科拉柯夫斯基本人在这三卷书中也有他本人独特的见解,所以它们不单是一套研究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更是一套解释马克思主义史的书籍。
该书是目前国际范围内最有影响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研究著作,不仅占有文献翔实,理论分析系统,而且是各种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史中收录流派和人物最多的著作。因此,该书出版后,很快就被译成德文、荷兰文、意大利文、塞尔维亚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法文、日文等多种文字的版本,是国际上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影响重大、被普遍关注的文献。
著名分析哲学家艾耶尔在论述20世纪哲学时,对于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及其代表,辍笔略过,原因就是他认为自己无法再改进柯氏上述著作中所作的有关阐释了。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风景与记忆 豆瓣
Landscape and Memory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西蒙·沙玛 译者: 胡淑陈 / 冯樨 译林出版社 2013 - 10
•跨越三个世纪和四大洲的风景之旅、历史和艺术之旅,以自然元素木、水、石分篇,内容丰富而结构恢弘,有光影、有色彩、有气味……生动再现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风景体验。
•作者西蒙•沙玛因多部扛鼎之作和纪录片《英国史》《艺术的力量》而蜚声国际。《风景与记忆》曾获W.H.史密斯文学奖,被评为美国《时代周刊》年度好书之一。
•彩图32面,黑白图片200多幅,包括许多名画和雕塑,图文并茂引人入胜。
本书探讨了神圣或神秘的河流、森林和高山等对文化想象力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人们被自然所塑造的程度不亚于他们塑造自然的程度。本书不是把风景作为孤立和个别的现象,而是作为连续的全景,视角跨越欧洲和美洲、东方和西方,融合个人记忆和群体经历,涵盖诗歌、传说、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等诸多方面,从多样的风景体验中挖掘出深层文化记忆,重寻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精神纽带。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路徑 豆瓣
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作者: 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 译者: 林徐達 / 張瀠之 桂冠圖書公司 2019 - 10
二戰後,全球各地的殖民地捲起一波獨立運動的浪潮,並在接下來幾十年內,勢不可擋的一波又一波成為形式上獨立的國家。去殖民化的反思風起雲湧,過往人類學與殖民主義過從甚密的關係,無所遁逃的被一一挑出、批判與指責。面臨人類學正當性的危機,以及整個田野環境劇烈的轉變,在這樣的氛圍下,二十世紀最後的二、三十年間,許多人類學家紛紛對於什麼是人類學?什麼是田野工作?提出相當深刻的反思,人類學這門學科也在這樣的反思下逐漸轉變。
《路徑:20世紀晚期的旅行與翻譯》(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是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強調旅行(travels) 與接觸(contacts)才是未竟的現代性研究中關鍵的場域。它的研究主題無遠弗屆,但如果要說有個共通的主題,那便是人類的位置 (location)是由移動與靜止所構成。本書集結的文章,企圖了解人們在各地間的移動行為,在這些來來去去的行為中,可以找出哪些世間的生存與互動的技巧?對於多元的未來又能構成何種資源?本書集結的文章只是拋磚引玉,企圖追蹤新、舊地圖,以及各式各樣人們的過境歷史,無論這些移動是自願或非自願。本書關切人們在移置(displacement)間所形成的差異、交錯的文化經驗,這個愈趨緊密 連接、但非同質的世界的結構與可能性。
「博物館作為菁英主義與固定性的符號,正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激增:從新國家首都到美拉尼西亞部落,從被遺棄的英國礦坑到全球性大都會區的族群社區。在地∕全球的接觸區,形塑認同與文化轉移的現場,或是封鎖和跨越的領域裡,這些機構都是「文化」差異下模糊未來的縮影。
「我們不可能擺脫特定的種族和文化、階級和種性、性別與性、環境與歷史的結構。這不是被選擇或被迫存在的家鄉,而是作為世界旅行的場域:這是一項困難的邂逅與對話的機緣。任何關於一致性或普世性價值的新舊觀點,都沒有辦法解開文化政治的難題。田野工作,並不是在地生活,而是一連串旅行中的相遇。每個人都在移動,幾世紀以來都是如此:在旅行中定居,而「根源」(roots)永遠先於「路徑」(routes)。
「如此多重的定位是否僅是另一種後現代斷裂的症狀?人類學能否重塑成一個多樣路徑化的田野論壇,不同脈絡的知識可以參與批判性對話,對立卻彼此尊重?人類學可否培育出一種文化批判的影響力,在當中延伸其研究規則?答案仍不清楚,強力的、新穎有彈性的、中心化的勢力依舊存在。「田野」遺產在這門學科訓練裡依然強勢,並且帶有一種——或許具生產力的——深度模糊。
「本書的集結,正是希望可以打破這種困境。當歷史的現實被理解為一連串未竟的邂逅時,我們是否可能將自己置身於某個歷史的定點,講述一則有條理的全球故事?什麼樣的圓滑、包容與自嘲可以增進彼此的瞭解?在交錯但非同質的現代性中,翻譯在不同路徑中具備何種條件?我們能否為「旅行的西方」找到新或舊的出路?面對諸如此類的疑問,《路徑》這本書努力抱持著某種希望,以及一種清澈的不確定性。」
本書架構
本書計分為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由多篇書寫風格迥異的文章組合而成,討論的議題跨越多種界線,從旅行筆記、博物館展示、文化評論、人類學理論反思、區域政治、閱讀拼貼……等。克里弗德自陳,這樣的「書寫與拼貼」手法是有意為之,目的是企圖鬆動對文化常識性的看法,揭露人類學田野工作與書寫再現的片段與過程。這種不講求各篇章書寫的一致性與連貫性,正符合本書的主題─路徑,克里弗德正是希望大家更正視與關注人類學旅行、接觸與反思的部分,而人類學知識就是經過這樣的過程產生出來。
第一部「旅行」,第一章是克里弗德在一場研討會發表的演講與討論,從旅行的文化切入談及許多人類學重要的概念:民族誌的階級觀念、局內人和局外人、邊界、翻譯、政治經濟的推力與拉力……等。第二章透過文獻的閱讀,講述一個世紀前一位才華洋溢卻英年早逝的人類學學者丁康的故事,丁康在一九二〇年代於美拉尼西亞萬那社進行十四個月嚴峻的田野工作之後,便死於瘧疾。正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自己寫過一本書,他的書都是由別人整理他的田野筆記與書信而出版,卻更能瞥見實際田野遭遇的狀況與過程。克里弗德有意讓我們去看見與反思這個過程。第三章從空間來談田野工作、旅行、以及人類學訓練,結合大量民族誌與人類學理論的閱讀,很正規與綿密的學術書寫與反思,試圖突破與鬆動對人類學田野工作僵固的想像。第四章其實是克里弗德對兩本書的閱讀與交錯引 用的拼貼,第一本書是美國陸軍上校與地理學家約翰·韋斯利·鮑威爾 (John Wesley Powell)以划船漂流過科羅拉多河大部分河段所做的 河流與峽谷探勘,鮑威爾湖的名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是典型白種 男人英勇探險的書寫。第二本書是非裔美籍女同志作家奧德雷·洛德 (Audre Lorde)的自傳書寫,強調的是她的非典型與非正常:胖、視 障、女同志、黑人、移民後代。克里弗德刻意的交叉剪輯、拼貼、並置,章節主題是:白種族群。
第二部「接觸」,第五、六、七章都呈現出一九九〇年代轉變中的博物館,反思博物館與殖民主義的關係已經成為必須具備的敏感度,反應在博物館的展示與政治,以及與(在地)原住民族的合作關係。更細緻的對於文化的接觸、轉譯、詮釋與再現,以及當中蘊含的權力關係,必須有更深刻的思考。第八章是旅遊筆記,透過旅遊來接觸文化遺址與當地原住民已經成為越來越普遍的形式。當地原住民用什麼態度與方法來面對旅遊市場?有沒有能力來因應?遭遇的影響是什麼?是當代越來越重要的議題。克里弗德記錄下九〇年代在墨西哥帕連克遺址的旅遊接觸與反思。
第三部「未來」,關注廿世紀以來大規模離散與移民現象。第九章和第十一章都是關於移民的拼貼,可以有多種解讀。前者透過一九九〇年代波斯灣戰爭背景下的夏威夷中國移民,提出「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什麼?我們往何處去?」的質問。後者透過英國佛洛伊德博物館,瞥見佛洛伊德所收藏世界各地的古董與小物,以及他身為猶太人為規避納粹種族清洗而遷居,透過博物館展示對物件的重新組合、詮釋與拼貼,而有更多開放性的意義與反思浮現。第十章透過大量民族誌與理論的閱讀討論離散的概念與想像。第十二章針對美國加州的羅斯堡(Fort Ross)─現已改建成對遊客開放的遺址公園─從數段殖民歷史、全球資本主義與原住民族的存續……等面向,進行各種反思與對話。這本書也就結束在美國西部區域政治的討論中。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 豆瓣
WHEELOCK'S LATIN, 7th Edition
作者: [美] 弗雷德里克·M.韦洛克 译者: 张卜天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3
首选拉丁语入门教程
古文阅读中的全面语法训练
...................
※编辑推荐※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文世界的首选拉丁语入门教程
☆共四十课内容,课程编排松弛有度,内容紧密而不繁重,对初学者严苛而体贴
☆大量原始或改编的拉丁文文句或选段,将罗马人思想感受的血肉与词形、句法和词汇的基本骨架紧密结合
☆ “词源点滴”和“欢乐拉丁语,有用拉丁语”部分提供诸多罗曼语派生词和有趣的拉丁语周边知识
☆对自学者极为重要的自测练习与答案
☆新版增加“墙上的书写”部分,提供大量附有配图或照片的原始庞贝墙刻,侧面展示古罗马人的生活和读写能力
...................
※内容简介※
《韦洛克拉丁语教程》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语世界最受欢迎的拉丁语教材,初版于1956年,很快因其严密的组织结构、清晰的叙述讲解、循序渐进的设计安排、适中的难易程度以及其中收录的丰富的古代文献而被誉为“拉丁语学习的标准著作”。全书分四十课,系统讲解拉丁语的基本语法,通过丰富的词汇学习、众多的英语词源研究、英拉句子互译和古典拉丁语作家原文赏读,来锻炼拉丁语学习者使用单词的灵活性和精确性,培养其观察、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加强对语言形式、清晰性和美的感受;并通过探讨战争、友谊、未来、生老病死等发人深省的主题来学习古典作家的思想和技艺,分享他们的人文主义传统。
新版对每课的语法部分作出了重要修订,并新增一些原始阅读材料,开辟了有关庞贝墙刻的新版块,致力于使本书更加完善和丰满。
...................
※名人推荐※
听说韦洛克(Wheelock)的著名拉丁语教程将要在中国出版,我感到非常兴奋与欣慰。2002 年以来,我在北京教授拉丁语和古希腊语,但始终没有找到令我满意的拉丁语语法教材、文选和拉汉词典。《韦洛克拉丁语教程》终于能满足这个迫切需要。对学习西方哲学、文学、法律、历史或宗教的大学生和学者来说,这部教科书的出版是一件重大的事,因为拉丁语是一切西方知识的“大门”,而韦洛克也算是自学拉丁语的最好资料之一……我很高兴可以推荐它,希望它成为很多大学生的读物。
——雷立柏,奥地利古典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拉丁语综合教程1课本 豆瓣
Lingua Latina per se illustrata: Pars I familia Romana
作者: [丹] 汉斯·亨宁·奥尔博格 译者: 李慧 编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8
《拉丁语综合教程1课本》全书课文是关于公元2世纪时居住在罗马城附近的一家人的故事,内容包括父母和孩子、主人和奴隶、古希腊- 古罗马文化、学校、军队、医疗、商业、农业、娱乐活动等方面,共分35 章,近2000个常用单词。内容全部为拉丁语,避免其他语言的翻译。每章课文后有一段简明的语法讲解(GRAMMATICA LATINA)以及三道练习题(PENSVM)用来巩固课文理解和语法知识。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什么是知识史 豆瓣
What is the History of Knowledge?
8.4 (5 个评分) 作者: [英]彼得·伯克 译者: 章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3
知识的历史是什么?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揭示了知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与科学史、思想史、文化史和知识社会学的区别。著名史家彼得·伯克首先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印度、东亚、欧洲、美洲和伊斯兰世界)广泛撷取范例,讨论该领域学者最关注的核心概念,继而梳理了"信息"转变为"知识"的"加工"过程,最后指出了当前该学科面临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尝试为之提供解决的方案。本书对于所有学习历史和人文学科的学生,以及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都是必读的。
2023年4月12日 想读
非凡抄本寻访录 豆瓣
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Manuscripts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 译者: 林国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 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
★ 2016年达夫•库珀非虚构文学奖获奖作品
★ 甲骨文X企鹅图书联合推出
★ 通过伟大抄本领略千年欧洲史中不为人知的隐秘部分
【本书简介】
伟大的抄本是欧洲文明和历史中隐秘的星。想要接触它们,就需要进入鲜有人能够进入的秘密花园。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为我们打开了秘密花园之门,邀请我们与他一同踏上这条他花了一生精力探索的学术之路。
《非凡抄本寻访录》探访了十二份精美的欧洲中世纪泥金装饰手抄本,是一场深入中世纪社会的非凡旅行。
从无与伦比的《凯尔经》抄本到知名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抄本,作者克里斯托弗·德·哈梅尔全方位地介绍了各份抄本的制作过程、时代背景、面世后的经历;追溯了这些非凡手稿是如何被制作、复制、谁拥有它们又是谁非常渴望得到它们,以及这些手稿如何卷入政治、为何被视为绝美之物,甚至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
2023年4月11日 想读
蒙塔尤 豆瓣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译者: 许明龙 / 马胜利 商务印书馆 2007 - 5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和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2023年4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