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个人知识:朝向后批判哲学(重译本) 豆瓣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英]迈克尔·波兰尼 译者: 徐陶 许泽民 译 陈维政 校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11
波兰尼颠覆了传统客观主义科学观,把“人”作为科学参与的主体,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门类知识的考察,批判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观,通过对知识的隐默性、分立性与寄托性的强调,从而最终构建起了自己以“个人知识”为标识的认识论。波兰尼认为,相对于传统认识论所依托的可明确表述的逻辑理性,人的认知运转中还活跃着另一种与认知个体活动无法分离、不可言传只能默会的隐性认知功能,而这种默会认知正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和内在本质。
2023年6月2日 想读
社会民主主义的基础 豆瓣
Foundations of Social Democracy
作者: [德]托比亚斯·贡贝特等 译者: 郑春荣 / 袁亚妮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本书的主题是在21世纪,社会民主主义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它以哪些价值为基础;它追寻的目标有哪些;以及如何才能够践行这些目标。
2023年6月1日 想读
What is Intellectual History? 豆瓣
作者: Richard Whatmore Polity 2015
What is intellectual history? Those who practice intellectual history have described themselves as eavesdroppers upon the conversations of the past, explorers of alien ideological worlds, and translators between historic societies and our own, while their critics have often derided them as narrow–mindedly studying the ideas of dead white men. Some consider the discipline to b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cause it facilitate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programmes and facilitates their rational evaluation.
In this engaging and refreshing introduction to the field, Richard Whatmore begins by examinin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before dissecting its various methodological debates. He presents various alternative ways in which we should think about intellectual history, as well as presenting his own very clear definition of the field. Drawing on a wide range of historical examples, Whatmore shows how ideas – philosophical, political, religious, scientific, artistic – originated in their historical context and how they were both shaped by, and helped to shape, the societies in which they originated. He ends by casting a critical eye over the current stat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a brief discussion of how it might develop in the future.
2023年5月31日 想读
法语的历史 豆瓣
作者: [法]米歇尔·佩雷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23 - 1
本书是法语史的入门书籍,介绍了法语产生的“外部历史”,追溯了法语在各个世纪的演变历程。阅读后,读者会重新审视语言规范的概念,深切领会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爱一种语言就像爱一个人,就是希望它活着。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国大学生的语言学入门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变化进行思考,并提供必要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一种语言为何诞生、如何诞生以及如何变异和演变。本教材也可作为对法语的形成与演变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
第一部分 法语与历史 论述语言的“外部历史”:哪些历史事件、哪些决策造就了法语?这些事件和决策造就了哪种法语,是国王的语言,还是民众的语言?
第二部分 法语与语言变化 尝试通过法语史上的典型案例回答关于语言演变的问题,论述曾经影响了法语的几个重大变化:词汇变化、名词和动词在语义和句法上的变化、正字法的确立。
第三部分 历时语言学研究 评注不同时代的文献和文学文本,作为理论的例证,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语言在各个世纪历经的演变过程。
2023年5月31日 想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豆瓣 Goodreads
How to Read a Book
8.2 (372 个评分) 作者: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译者: 郝明义 / 朱衣 商务印书馆 2004 - 1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大幅增订改写为新版。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2023年5月31日 想读
鄙视 豆瓣 Goodreads
Il disprezzo
8.1 (126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2023年5月30日 想读
读书不肯为人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本科生中国古代史论文选集 豆瓣
作者: 刘志伟 主编 / 曹家齐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本书精选2004届至2013届中山大学历史系本科生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18篇,内容主要涉及两晋至明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如两晋的清议与选士制度,南北朝通聘,晚唐两宋龙虎山天师道,宋代流刑考、湖广总领所财政体系、广西买马与西南边疆关系,明代漕运改革、嘉万财政与《万历会计录》编撰、刘元卿出处考量与《大学新编》编撰、高攀龙理学形象塑造,清代杭州城市管理、大庾岭路与南雄州虚粮、珠江三角洲盐场裁撤、清水江下游地区田赋征收,以及堡的演变与乡村组织等。
2023年5月30日 想读
政治中的理性主义 豆瓣
Rationalism in Politics
作者: (英)欧克肖特 译者: 张汝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在《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中,他深入系统地阐述了政治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政治哲学的本质与任务、流行的现代政治哲学的内在错误。他对近代政治中理性主义的独到分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近代政治的哲学病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的出版将有助于我国政治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2023年5月30日 想读
追忆 豆瓣
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7.8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宇文所安 译者: 郑学勤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3
宇文所安最富盛名、最“成功”的代表作,是其尝试把英语“散文”(essay)和中国式的感兴进行混合而造成的结果。初版于1986年。作者从汗牛充栋的古典文献中拣选了十数篇诗文,出其不意地将它们勾连在一起,通过精彩的阅读、想象、分析与考证,为我们突显了一个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意象和根本性的母题:追忆。
作者认为,作为一个含蕴丰富的思想和艺术行为,追忆不仅是对往事与历史的复现与慨叹,也寄寓着儒家知识分子追求“不朽”的“本体论”焦虑;更体现了 “向后看”这一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思维模式。
2023年5月27日 想读
无处安放的同情 豆瓣 Goodreads
Nahes und Fernes Unglück
7.3 (26 个评分) 作者: [德]汉宁·里德 译者: 周雨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0 - 1
莱比锡图书奖得主经典哲学著作;20余位欧洲哲学家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四个著名思想实验,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远处的灾难报以极大的同情,却对身边的不幸兴趣寥寥?世界被科技手段无限缩小,也把远处的不幸拉近到每个人身边。狄德罗相信五感的界限就是道德的界限,传媒技术将我们的感知力拓展到全球,让我们对千里之外的陌生人似乎也产生了道德责任;而卢梭认为人类的情感被距离拉伸时,必然会挥发、黯淡,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远处的灾难,正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身边的义务。
德国知名作家、莱比锡图书奖得主汉宁·里德引用了十八世纪以来的几个著名思想实验,巴尔扎克、卢梭、伏尔泰、亚当·斯密等启蒙精英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弗洛伊德、荣格等文学与思想巨擘跨越时空的思想交锋,掀起了一场关于世界大同的道德辩论。
2023年5月27日 想读
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豆瓣
作者: 辛德勇 中华书局 2009 - 9
秦汉时期的政区和边界,是中国历史地理学领域内研究历史最为悠久、同时也最具魅力的基本问题,曾有诸多中外优秀学者,相继做出探索,硕果累累,蔚为大观。不过,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能够梳理清楚。本书即在前人的基础上,将相关研究向前推进,且成果卓著。
2023年5月26日 想读 看了两汉州志新考的部分,写得真好
西汉侯国地理 豆瓣
作者: 马孟龙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2
2023年5月26日 想读 虽然历史地理文章是水出来的,但让我对自己选题产生了深切兴趣
魔术师 豆瓣 Eggplant.place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科尔姆·托宾 译者: 柏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 4
*《大师》《布鲁克林》作者科尔姆·托宾最新长篇力作
* 英国弗里欧文学奖获奖作品
* 入选《纽约时报》2021年十大历史小说
*《华盛顿邮报》《时尚》《华尔街日报》《彭博商业周刊》年度图书
……
还原一个充满欲望和秘密的托马斯·曼
跨越半个世纪的动荡岁月,令人眼花缭乱的家族史诗
真正的艺术家能否像其他人一样生活?
……
◎ 内容简介:
《魔术师》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德国边远小城吕贝克拉开帷幕,男孩托马斯·曼在那里成长,父亲保守,受礼教约束,母亲来自巴西,迷人而难以捉摸。年轻的曼向父亲隐瞒了他的艺术抱负,向所有人隐瞒了他的性取向。他被慕尼黑最富有、最有教养的犹太家庭吸引,娶了这家的女儿卡提娅,生了六个孩子。
在意大利度假时,曼对在海滩上遇见的一个男孩产生渴望,并写下《死于威尼斯》的故事。陪卡提娅在瑞士疗养时,他又迷惑于使人无法离开的高山氛围,写下《魔山》。他成为当时最成功的小说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人们反复期待他的政治表态。他逃离德国,前往瑞士、法国,再到达美国。他的漂泊最后结束于苏黎世以南的基尔希贝格。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家庭传奇,背景跨越半个世纪,历经第一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的崛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托宾精心打造了一个复杂但富有同情心的作家形象,他一生都在与自己内心的欲望、家庭和他们所经历的动荡时代斗争。
……
和科尔姆·托宾所有了不起的作品一样,《魔术师》也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杰作——好读,渊博,充满世俗烟火气,会意,完成度高。
——理查德·福特
《魔术师》是了不起的杰作。读完你会相信,曼本人也会赞同这一看法。
——约翰·班维尔
当代没有哪位小说家能像科尔姆·托宾那样深刻而优美地用小说表现艺术创作,也没有哪位小说家能像科尔姆·托宾那样很好地表现想象与欲望的纠葛……读他的作品是我们的文学能提供的最深刻的乐趣之一。
——加思·格林韦尔
这是一部雄心勃勃的作品,托马斯·曼人生中的私密部分和关键部分得到了巧妙的平衡。故事中的这个男人,成年后的所有时间几乎都在书桌旁,或是与妻子饭后散步度过。就是从这种静止的生活中,托宾塑造出一部史诗。
——《卫报》
《魔术师》不是传记,而是一部艺术作品,是对一个变革世纪的情感反思,聚焦了一个努力站稳脚跟但被变革之风吹得摇摇晃晃的人。
——《泰晤士报》
2023年5月25日 想读
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 豆瓣
作者: 朱孝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作者长期从事世界史教学科研之心得,对初涉世界史研究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展开论述,既细致入微,又提纲挈领;既现身说法,又视野开阔;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例说明……旨在加强学生资料搜集、问题分析、独立思考和理性研究的能力,进而掌握独立研究所需的能力及撰写学术论文应掌握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成为史学研究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是学习研究世界史的学生们必备的一本书。
2023年5月24日 想读
《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 豆瓣
作者: [意] 洛伦佐·瓦拉 译者: 陈文海 译注 2022 - 7
《<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是瓦拉所有作品中受众面最广、冲击力最强的一部。该书以极具个性的文风、恣意张扬的语言和融通广博的学识,通过内证法和外证法相结合的方式,确证《君士坦丁赠礼》绝无可能出自君士坦丁一世之手。该书既是近代西方历史文献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一篇以教皇为批判对象的讨伐檄文。因其言辞暴烈、影响巨大,该书曾长期被教廷列为“禁书”。
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谱系中,瓦拉一直是最复杂、最显眼、最另类的人物之一,是人如其文、文如其人的双向自洽典型。他不仅在众多文化领域中留下印迹,而且又以恃才傲物、率性无忌、屡生事端而闻名。
瓦拉每到一处,都与论战为伍,从《<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中,读者就可以强烈感受到瓦拉辛辣犀利的言辞和旁征博引的才华。他激烈揭批罗马教会伪造的《君士坦丁赠礼》并对罗马教皇展开辱骂性批判而名延后世。
本书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在瓦拉之前,对《君士坦丁赠礼》的质疑都是从文本以外的材料出发;直至瓦拉的《<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在注重外围证据的同时,又凭借历史学、语言学、古钱币学以及教义教理等方面,将“内证法”与“外证法”结合在了一起。此后,现代意义上的西方历史文献学才开始逐步发展。
译注者陈文海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 译文完美再现了原书完美生动形象、辛辣机智的文笔。此外,陈教授还凭借其学术背景,对文本做了丰富的注释,更好帮助身处东方文化环境的读者理解本书及其所在的历史文化背景。
2023年5月23日 想读
启蒙的三个批评者 豆瓣
Three Critics of the Enlightenment : Vico, Hamann, Herder
8.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马寅卯 / 郑想 译林出版社 2014 - 11
该书首次掘取以赛亚·伯林思想史研究项目中的三块宝石,通过对启蒙运动的三个批评者的共情视角和深层解读,阐释了这一充斥着过度科学思维的运动是如何遭到反对的。这三位批评者所做出的贡献均无与伦比,维柯确立了人文科学,说明了它何以必然与自然科学不同;赫尔德开创了民粹主义、表现主义 和多元主义(伯林把这一观念发扬光大);反理性主义的哈曼则点燃了浪漫主义之火,这一重要的运动在对启蒙运动的反对声中发展壮大。
无论是维柯还是赫尔德的研究者,都将对伯林感激不尽。
——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听众》
《北方的巫师》给人带来愉悦的惊喜……尽显伯林本色。笔锋刚健、激情澎湃,资料与观点都极其丰富。
——迈克尔·罗森,《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以赛亚·伯林最为关心的是要理解反启蒙运动的现代思潮。这些关于反启蒙思想家的文章堪称经典,同时也阐明了他自己对于理性在政治中之地位的观点。一本必读之作。
——马克·里拉,哥伦比亚大学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怎么没标过这本书,不应该啊
梦游进入新世界 豆瓣
Sleepwalking into a New World: The Emergence of Italian City Communes in the Twelfth Century
作者: [英]克里斯·威克姆 译者: X. Li 2022 - 3
【编辑推荐】
★我们所拥有的熟悉的叙事,被一位大师级的历史学家用精湛的研究予以重释。
克里斯·威克姆堪称中世纪史学家中的领军人物,他数十年来研究意大利城市的功力,在每一页上都显而易见。
——帕特里克·格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威克姆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西欧文明内核(城市公社)的理解
威克姆无比清晰而有力地表明,公社制度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兴起,并不像一些人曾经认为的是革命者所为,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适应。
——托马斯·比森(哈佛大学)
★假若“差序格局”是中华文明的端口,那么, “城市公社”就是西欧文明的内核。
不仅如此,因中世纪城市公社—巴黎公社—人民公社这条线索,也意味着不了解公社,就无法完全理解20世纪的中国史。
【名人推荐】
如果有一本书需要写,那就是本书。
在这里,我们所拥有的熟悉的叙事,被一位大师级的历史学家用精湛的研究予以重释。
威克姆无比清晰而有力地表明,公社制度在中世纪意大利的兴起,并不像一些人曾经认为的是革命者所为,而是从实用主义出发,对社会和经济变化的适应。
——托马斯·比森(哈佛大学)
这本书重新处理了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优雅,简明,而且极具分析力和解释力。
威克姆慷慨地承认历史学家先前的研究,但谨慎地避免得出既定的结论,他对米兰、比萨和罗马的比较令人豁然开朗。
——金蒂·纳尔逊(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本书没有出现城市自由、原始民主和初生现代性这类通常与意大利公社崛起相关的神话,取而代之的是对危机的防御性反应、战争、即兴的创造和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威克姆以一位天才社会历史学家的技艺,雄辩地描述了这一过程。
——爱德华·彼得斯(宾夕法尼亚大学)
【内容简介】
在许多中世纪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的现代性叙事中,意大利城市公社凭借其自下而上的合作方式、对君主制的脱离、制度上的创新,以及带世俗气质的文化,堪称世界迈向近现代的踏脚石之一。但在作者看来,这种诠释缺乏对细节的充分思考,犯了一项根本性错误,即对历史的目的论式的解读。
作者选择米兰、比萨、罗马作为个案研究,考察了在11世纪和12世纪意大利王国的解体过程中,城市公社这种中世纪欧洲最早的非君主制政体之一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试图表明,这些城市的精英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创造一种全新的东西,而是在“梦游”中进入了一个新世界。
可以说,本书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中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创新之一的理解。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法国革命论 豆瓣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7.4 (13 个评分) 作者: 柏克 译者: 何兆武 / 彭刚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颇有似于20世纪初俄国的十月革命,几乎迫使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第二年柏克晚年的压卷大作《法国革命论》随即问世,书中以充满了激情而又酣畅淋漓的文笔,猛烈地攻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埃德蒙·伯克读本 豆瓣
作者: [英]埃德蒙·伯克 译者: 陈志瑞 / 石斌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 11
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埃德蒙·伯克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英美保守主义的思想大师,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他不仅很早就跻身文坛,而且两度进入政府,担任下院议员,并成为英国18世纪下半叶辉格党的领袖人物和主要发言人。伯克的政治信念在于英国“光荣革命”的传统,即限制王权、反 抗专制暴政、争取和捍卫自由并逐渐确立社会秩序和宪政制度。 本书收集了伯克的代表作:《为自然社会辩护》、《对崇高与美两种观念之根源的哲学探讨》和《法国大革命感想录》等,并作了精彩导读。
2023年5月22日 想读
俄国思想家 豆瓣
Russian Thinkers
9.3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彭淮栋 译林出版社 2001 - 9
这本书是一部系统阐述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生活命运和思想状况的学术著作。作者拣取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如赫尔岑、巴枯宁、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全面分析其思想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并将其置于整个俄罗斯和欧洲的历史背景之中。
2023年5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