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存在与事件 豆瓣
L'être et l'évènement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4
本书自1988年首版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当代哲学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著作,同时也让阿兰•巴迪欧成为今天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存在与事件》是巴迪欧对其哲学蓝图最全面的论述,他重新梳理了自柏拉图以降,经由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卢梭、拉康的欧洲哲学传统。在深度上,他的这个宏大的哲学蓝图足以与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的蓝图相媲美。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代表作。正是在本书中,巴迪欧提出了“数学=本体论”的命题,透过重新建立本体论来确立真理、事件、存在、主体的哲学地位,这可以说是近代哲学的全新开始。在左翼思想界,巴迪欧正成为今天思想界和学术研究之中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存在与事件》的出版正式宣告了一 个数学本体论的巴迪欧的出世。他充分吸纳了康托尔的集合论,尤其是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化定理、哥德尔的集合结构理论、科恩的力迫法和对康托尔连续统的命题的证伪等数学思想,从数学的维度来理解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新了唯物主义的基底。本书讨论了西方哲学的关键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斯,黑格尔,卢梭,海德格尔和拉康等,充分体现出巴迪欧是如何受益于整个柏拉图以降的欧洲哲学传统; 本书清楚展现了巴迪欧全部哲学计划的视野及目标,也让我们能够理解巴迪欧之于当代哲学的重要性。
2023年7月7日 想读
巴迪欧:关键概念 豆瓣
Alain Badiou: Key Concepts
作者: [澳] A.J.巴特雷 / [澳] 尤斯丁·克莱门斯 译者: 蓝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编辑推荐-
•首部以关键概念形式系统呈现法国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思想全貌的作品。
•汇集英语世界巴迪欧的主要评论者和翻译者对巴迪欧某个专门主题的研究文章,用这些作者的专长直接面对巴迪欧。
•与那种用“数字”来描绘巴迪欧著作的做法不同,本书用巴迪欧自己的用词来对待巴迪欧的思想。这样做乍一看来并不总是像在处理某些“概念”,但事实上却将巴迪欧的规划放在他自己的恰当的概念框架之中。
-内容简介-
阿兰•巴迪欧或许是依然健在的世界上最重要的哲学家。当代哲学家中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可以展现其论证和关涉的力度,或者像他那样铿锵有力地批判性地接入到当代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的争论之中。本书呈现了一份对巴迪欧全部思想的概览和导引。书中所收录的多篇文章,关注了巴迪欧思想的根基,他的“关键概念”——哲学、前提、本体论、主体、科学、爱、艺术和政治——以及与他的哲学有紧密关系的一系列思想家,包括柏拉图、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和德勒兹。
2023年7月7日 想读
内亚史 豆瓣 豆瓣
A History of Inner Asia
作者: [美] 斯瓦特·苏塞克 译者: 袁剑 / 程秀金 商务印书馆 2018 - 10
★图书亮点:
原著重印9版,一本畅销国外的内亚史著作
了解、学习和研究内亚史的“必备”参考书
★编辑推荐:
本书有助于填补历史文献领域的一个巨大空白,在对作为整体的内亚研究方面而言是一座里程碑。……本书对于大多数潜在读者可能一无所知的这一世界上重要区域的历史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学术性与可读性俱佳。
——D. O. 摩根(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英国历史评论》第115卷,第464期(2000年)
★摘录试读
公元622年,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很寻常的年份,没有大战和巨变产生。这一时期的主要强国,中国唐朝、波斯萨珊王朝和拜占庭希拉克略王朝(Heraclian)各自从最近的对抗中恢复过来,正忙于加强国力,或是为了迎接新的挑战。河中地区的小王公们正陶醉于他们自己繁华的弹丸之地乐不思蜀,而如有必要的话,他们也乐于承认突厥游牧民的宗主权。此时的突厥人建立了一个东起唐王朝北部边界,西至里海草原,绵延于内亚的强大汗国。与此同时,丝绸之路之上的粟特人和其他商人继续辗转于中亚,他们自古以来就从事着贸易,并将继续经商,直至中世纪末期。
伴随其璀璨文明和悠悠史载,在中国、波斯和拜占庭都出现过比当时统治王朝历史更古老的帝国。相对而言,突厥人直到最近,也就是公元6 世纪中叶才建立起他们自己的汗国。这个汗国并非是在那些脆弱并昙花一现的诸多游牧帝国基础之上而猛然崛起的。被现代史学称为突厥帝国的这个汗国从公元552 年延续到744 年,其疆域是一片相对狭长的横向草原地带,只是被阿尔泰山和天山山脉所支配的山链所阻断或环绕。这一疆域构成的地理特殊性也许在这个突厥汗国分裂成两部—长支和幼支的趋势中起着辅助作用。长支即阿史那王朝(Ashina Dynasty),统治着阿尔泰山脉以东地区,并以今天蒙古国西北部鄂尔浑河谷为中心,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部分被称为“东突厥汗国”(或“北突厥汗国”,一个令人困惑的名称,但对于中原来说,却容易理解,因为位于其北部)的缘故;幼支统治西部,以天山西部和七河地区为中心,因此也被称为“西突厥汗国”。
★内容简介:
内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央,在古代是众多游牧民族的定居地,向欧亚周边地区扩张征服的大本营,同时也是古希腊、波斯、中国、印度等东、西方文明相互沟通交流的媒介和纽带,多种宗教文化争奇斗艳之地,因此倍受众多学者的青睐,他们以不同的专业背景和视野从事内亚研究。由此,这一片区域亟需人们解读。美国著名内亚学和伊斯兰学者斯瓦特·苏塞克先生(Svat Soucek)的这本著作,侧重于宗教文化角度,主要对于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区的历史提供了简明扼要的介绍。该书描述了自在突厥汗国、唐朝争霸内亚的背景下,阿拉伯异军突起从西入侵内亚,并传入伊斯兰教以来,由此开启了内亚西部逐渐伊斯兰化和突厥化进程为开端,分别叙述第一个本土穆斯林王朝萨曼王朝,喀喇汗王朝、哥疾宁王朝和塞尔柱王朝三足鼎立,蒙古帝国统一内亚地区,帖木儿汗国、昔班尼王朝先后崛起,随后再度出现三足鼎立的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和浩罕汗国分庭抗礼局面直至被东扩的沙皇俄国所征服,历经俄(苏)统治,直至苏联解体五国独立。朝代年表与地图补充并佐证了文字。当代的焦点停留在这七个国家和地区,组成了欧亚大陆的中心: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中国新疆。自1991年起,对于这一区域的兴趣持续高涨,因为它引发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一定程度的争论。尽管关于这一区域的卷帙浩繁的作品先后涌现,但是对这一区域的简史尚未问世。斯瓦特·苏塞克这本历史书将填补这一空白,这对于任何想研究或访问这一地区的人们将绝对是必备的入门资料
2023年7月7日 想读
灯塔工的值班室 豆瓣
La chambre de veille
作者: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译者: 赵飒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本书是对法国“新史学”代表人物弗朗索瓦·阿赫托戈的采访实录。
阿赫托戈深受韦尔南、莱因哈特·科泽勒克、列维-斯特劳斯等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影响,将历史人类学引入自己的研究。书中,阿赫托戈回忆了个人的经历,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历史学家的定位、对时间和记忆的理解、对当下主义的判断、关于他者的思考,以及历史人类学在研究中的应用等。
在采访中,阿赫托戈还谈及对法国当代历史学家的品评,剖析了当代法国史学界的前沿问题,对时间和时间观念的流变、当代史、当下主义与古代史的联结等问题进行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论述。
《灯塔工的值班室》充分还原了轻松愉快的对谈场景,使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史学大家灵活的思维和深刻的思想,全面展示当代史学思想前沿人物的风采。
2023年7月6日 想读
政治学说史(上卷)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萨拜因 著 / [美] 托马斯·索尔森 修订 译者: 邓正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
畅销70年的大学经典
最新修订版 全新中译本
在本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治学说从理论上做了探讨,而且从历史的角度对古希腊以来两千多年的政治学说的形成、演变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上卷内容涵盖了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教会时代西方政治思想流变的主要脉络。该书内容广泛,史料丰富,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自1937年问世后,就被西方许多国家列为政治学教科书或必读参考书,在我国今天的政治学研究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此次根据最新修订版译出的全新中文本,在学术规范等诸多方面较之旧译本均有提高。
2023年7月6日 想读
中世纪政治思想史 豆瓣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The Middle Ages
作者: [英国] 沃尔特·厄尔曼 译者: 夏洞奇 译林出版社 2011 - 3
本书将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历史大致归于两种政府理论的斗争史,即原初权力在社会中的自下而上论,和源于超越神灵的自上而下论。厄尔曼以其足够的系统性,又具有充分现实关怀的理论框架,诠释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和法律。
2023年7月6日 想读
民族的神话 豆瓣
The Myth of Nations
作者: [美]帕特里克·格里 译者: 吕昭 / 杨光 2022 - 2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媒体/名人推荐
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纠缠混融的当下,这本有关欧洲中世纪早期族群演化的经典著作,在探索真知、道德警省和学科责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本极为出色的通俗作品。书中勾画了现代欧洲国民国家的源头,以及演化过程,再次证实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关国民国家的命题:它们是想象的共同体。它们的形成,罗马和基督教是两个关键因素。“蛮族从帝国里消失了,所以罗马人也绝迹了。”作者这句精彩的总结,试图说明,虽然现代国民国家其来有自,但它们与祖先的“家族相似性”都非常可疑。——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学术圈中的热议话题,同时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些争论与现代欧洲史的密切联系上。在思路的清晰度方面,这本书堪称典范,值得广泛阅读,它必然会引发学者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
2023年7月5日 想读
墨洛温王朝 豆瓣
Before France and Germany: The Cre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Merovingian World
作者: [美]帕特里克·J.格里(Patrick J. Geary) 译者: 郭建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10
2023年7月5日 想读
古代城邦 豆瓣
作者: [法国] 努马·德尼·甫斯特尔·德·库朗日 译者: 谭立铸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本书问世于1864年(同治三年、太平天国十四年),在这一年里,有好几位后来一度影响学问思想界的大人物出世,比如,德国的韦伯、英国的霍布豪斯、西班牙的乌纳穆诺以及后来成为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之一的席勒。这些人物无不表明,那个时候,欧洲的学术思想正前浪推后浪地向现代化迈进,与现代“学术规范”接轨。 而本书却似乎不合时宜地研究古希腊—罗马的“宗法”制度,全书共分五卷,前三卷依“信仰”—“家庭”—“城邦”的顺序论述古代的城邦政制,从而表明,古代的城邦政制基于宗教信仰和家族制度;第四卷论述古代的“平民革命”,第五卷论述古代城邦制度的消失。
2023年7月5日 想读
古代世界的终结 豆瓣
作者: [法]菲迪南·罗特 译者: 王春侠 / 曹明玉 2008 - 1
本书篇幅较大,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从3世纪罗马世界的政治危机、蛮族入侵、经济衰退、文学艺术颓落等等到罗马帝国崩溃之后社会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种种变化及其影响无不包含在内。此外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客观上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阅读书目。
2023年7月5日 想读
12世纪文艺复兴 豆瓣
作者: 查尔斯·霍默·哈斯金斯 译者: 夏继果 2022 - 9
12世纪是一个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时代。罗马式艺术登峰造极,哥特式艺术萌芽初露,方言文学蓬勃兴起,拉丁经典著作、拉丁诗歌和罗马法复兴,吸收了阿拉伯因素的希腊科学与希腊哲学复苏,第一批欧洲大学创立。本书重点关注12世纪的拉丁古典著作及其影响、新法学和更为多样化的历史编纂、来自希腊人和阿拉伯人的新知识及其对西方科学和哲学的影响,以及学术研究的新机构的兴起。我们发现,中世纪并非如想象中的那样黑暗与静止,中世纪展示着生命、色彩和变化,对知识和美好的渴望和追求,以及在艺术、文学和社会组织方面的创造性成就。
2023年7月5日 想读
北大政治学评论(第14辑) 豆瓣
作者: 燕继荣 商务印书馆 2023 - 3
《北大政治学评论》》(PKU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连续出版物,秉持推动中国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学术宗旨,倡导严谨治学,鼓励理论创新,关注实证研究,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政治学、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的最新代表性学术论文和评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此为《北大政治学评论》集刊第14辑,以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为主题,分为“柏克思想研究”“国家理论研究”“政治思想史”“学科对话”“书评”五个栏目。
2023年7月5日 想读
给我自由! 豆瓣
Give Me Liberty!: An American History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坎里克·方纳 (Eric Foner) 译者: 王希 商务印书馆 2011 - 1
方纳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之一。与其代表作《自由故事》不同,《给我自由》在结构、内容、材料和写作风格等方面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给我自由》提供了一部结构完整、内容丰富、叙事连贯的美国历史故事,也更为全面、充分和细致地表现和反映了“新美国史学”在美国史不同分支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同时,在谋篇布局、主题设计、内容和材料取舍等方面,作者刻意追求“新美国史学”与传统史学之间的平衡。能够使读者不经获取一种更完整、更客观、更有包容性的美国史知识,而且能够得到一种对我们耳熟能详的美国历史事件、思想和人物的新的、更令人信服的历史解读。
2023年7月1日 想读
平原上的摩西 豆瓣 Goodreads
平原上的摩西
8.0 (327 个评分) 作者: 双雪涛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16 - 6
本书是双雪涛的第一部中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10篇作品,小说风格不一,题材有校园成长类,奇人故事类,侦探悬疑类,作者的笔调朴素,冷峻又有文字表面按捺不住的恣意,叙事从容冷静的背后蕴含着人物内心的不平静、简单事情的不平凡。
在近乎平静的风暴中,每个人都被命运所驱逐。
尤以《平原上的摩西》一篇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小说讲述由一起出租车司机被杀案揭开的陈年往事——艳粉街的少年成为刑警负责侦查12年前的旧案,嫌犯渐渐指向儿时邻居家的父女,刑警深陷其中,随着调查的深入,他本人很可能就是案件的参与者……
双雪涛的作品大开大阖兜兜转转转,而又回归平淡,这既是对世界的理解,也是内心的宽恕。
2023年7月1日 想读
历史上的大帝国 豆瓣
Brève histoire des empires: Comment ils surgissent, comment ils s'effondrent
作者: [法] 加布里埃尔·马丁内斯-格罗斯 译者: 陈煦 / 常绍民 校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4
帝国如何诞生,帝国如何消亡?
以东方视角为人类历史的根本问题提供创意解答
2000年帝国兴衰的全球简史中,和平发展与武装战争交织的人类历史主线
==========================================
这本小书中跨越多重时间与空间,从公元前6世纪的亚述帝国写到2012的美国、欧洲与中东……作者以细腻而清晰的表述及其野心,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人文的进步,抓住帝国成功和消亡的主要原因。
——吉·拉马尚,法国鲁昂大学历史系荣誉教授
----------------------------------------------------------------------------
亚述、波斯、古罗马、中国、土耳其、蒙古、莫卧儿、印度……世界历史上曾诞生出无数庞大的古代帝国。其中有些昙花一现,有些四分五裂,有些帝国的精神遗产延续至今。
帝国如何诞生?帝国又为何毁灭?这构成了人类2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主线。作者受到中世纪伊斯兰哲学家、历史学家伊本·赫勒敦的启发,围绕“暴力与和平”的主题来探索帝国兴亡的缘由。
帝国的时代看似与我们如今生活的世界并无不同,帝国的行政与财政结构一应俱全,成功将老弱妇孺置于帝国的保障之下,用文明和规章将世界从暴力野蛮中解放出来。但帝国社会围绕和平发展而放弃武装的同时,又饱受财务重担与边疆蛮族的内外侵扰,直至帝国的消亡。
帝国初创依赖暴力建立强权,到物质文明鼎盛期的崇尚和平、解除武装,直至帝国末路统治者骄奢淫逸,使权力易主。伊本•赫勒敦眼中的帝国存续无法嘲过三代人的时间,以赫勒敦的精彩论述为框架,作者将这一理论延伸至涵盖亚、非、欧三大洲的整个人类历史。最后,他也向帝国时代之后的现代世界提出疑问,工业革命后,帝国逐渐被众多民族国家取代,在看似和平的人口定居的世界中,全球化、老龄化与人口迁移会构成新的不稳定因素吗?世界强国是否会如同历史上的大帝国一样走向陨落?
2023年6月27日 想读
新自由主义简史 豆瓣 谷歌图书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9.2 (5 个评分) 作者: 大卫·哈维 译者: 王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2
或许在未来的历史学家看来,1978年至1980年这几年是世界社会史和经济史的革命性转折点,因为正是在这几年中,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经济实践的理论开始占据主流地位。
新自由主义认为,通过建立一个以稳固的个人财产权、自由市场以及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制度框架,能释放个体企业的自由和技能,从而最大程度上促进人的幸福。
自1970年代以来,松绑、私有化、国家从许多社会供给领域中退出,开始变得司空见惯。从前苏联解体后新成立的国家到老牌社会民主制和福利国家,几乎所有国家都接受了某种形式的新自由主义理论。另外,支持新自由主义的人们如今都身居要位,影响遍及教育、媒体、公司董事会和财政机构、政府核心机构和那些管理全球财政和贸易的国际性机构。也就是说,新自由主义作为话语模式已居霸权地位,它成为我们许多人解释和理解世界的常识的一部分。
那么,新自由主义打哪儿来,它又是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泛滥的,对这个政治经济学故事的批判性考察,将为我们确认和建构另一种未来政治和经济安排的可能,提供一个框架。
2023年6月27日 想读
2666 豆瓣
9.0 (78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赵德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
美国全国书评人协会最佳小说奖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之首
《时代》周刊年度最佳小说
《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小说
《旧金山纪事报》年度50部最佳小说
《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纽约杂志》年度十佳小说
美国Amazon 年度编辑选书 读者最爱十大书籍
25年来百部最佳西语小说
新千年最佳小说
2666的五部分讲述了五个独立又彼此呼应的故事。第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讲述四个来自欧洲不同地区(英法西意)的文学评论家,因为共同喜欢及研究一位德国作家阿琴波尔迪而成为朋友进而成为情人的故事。几人得知阿琴波尔迪曾在墨西哥现身时,便共同前往。这个部分的基调很平静,甚至有轻喜 剧般的轻松可人。但进入尾声时,气氛开始诡异起来,有很强的梦幻色彩。
第二部分《阿玛尔菲塔诺》是举家迁居到墨西哥的智利教授的故事。在第一部分里他曾是几位评论家的向导,因为他宣称曾与阿琴波尔迪有一面之缘。这一部分里,几位评论家已不见踪影,只留下这位日渐迷幻的教授,他不只能听到死人对自己说话,更是在某天效法杜尚,把一本偶然发现的几何学著作挂在自家的晾衣绳上,看风吹动书页。这部分也交待了教授的妻子迷恋上一位疯诗人抛家弃女的情节。这部分的情绪相对来说超现实,很迷幻。气氛压抑诡谲。甚至配有一些另人费解的图示。
第三部分《法特》,一位纽约《黑色黎明》杂志的黑人记者,因同刊的拳击口记者遇害身亡,接替那人来到墨西哥报道一场拳击赛。在这里,他结识了一批各地媒体同僚,还遇到阿玛尔菲塔诺的女儿。他逐渐地了解到在这个墨西哥北方城市圣特莱莎发生了多起杀害妇女的案件,手段残忍,抛尸荒野,他想进行报道,但困难重重。这部分写法上非常写实,叙述简洁有力。特别之处在于(也贯穿于2666全书),线性叙事之间,穿插有非常多的“离题”之言,比如法特乘飞机时听乘客讲的一段海上求生故事,寻访某人时在教堂听到的大段个人独白,某个美国导演的八卦等等。再如前文那晒书的杜尚,也特书了一段。这部分的结尾交待法特在某人帮助下到监狱找一个这些连环杀人案的嫌犯采访,可在见到那人时,却不知道该问些什么了。
第四部分《罪行》可说是全书的高潮部分。这部分看似警方档案,因为按时间顺序记录了自1993年1月到1997年12月,每月甚至每周发生的一起或多起杀害妇女案件,简明扼要,某时某地某人被谁谁发现,死状如何,衣物怎样,周遭环境,死者有否确认身份,法医学检测死因是何,有否嫌犯,警方又是怎样处理的。当然其间穿插了警方故事,贩毒集团背景,政治人物干预,来自FBI的侦探,亵渎教堂的“忏悔者”,能预言未来的女巫师,监狱中呼风唤雨的嫌犯(此嫌犯与第三部分结尾那位巨人嫌犯联系起来),等等。这部分“警方报告”的罗列,让人震惊愤怒,继而失望无奈,直到只能接受这现实的残酷。对读者而言,阅读这部分将会是一次极为震撼的心理过程。
第五部分《阿琴波尔迪》回归开篇引入的悬念人物,他出场了。这个部分甚至可作为独立的历史小说阅读,讲述了阿琴波尔迪的一生,他的出生,成长,贵族家的用人生活,参军,二战,与家人失散,目睹酷刑,成为战俘,耳闻屠犹亲历,开始写作,一家汉堡出版社社长的高度认可关注甚至是资助,传闻其极有可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隐姓埋名混迹于欧洲各地,再到遇见家人,直到决定去圣特莱莎那个充满死亡的墨西哥北方小城。这部分的情绪悠然回荡着一首哀伤的歌曲,尽管一些细节的震撼力并不比第四部分弱,然而这更是一种尽在不言中让人既恐惧又哀伤无奈的调子。
2023年6月26日 想读
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 豆瓣
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尔·贝克尔 译者: 何兆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1931年在耶鲁大学所做的斯多尔斯讲座的文稿。这本才华横溢、妙趣横生的小书提出:伏尔泰、休谟、狄德罗和洛克等通常被视为近代意识形态先驱的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他们所缔造的“理性时代”实际上远不是理性的。这些哲学家从中世纪的舆论气候出发,以 新的材料重新建造了另一座奥古斯丁式的“天城”。 本书出版后,在学界引起轰动,被《美国历史评论》誉为20世纪思想史上的经典著作之一。
2023年6月23日 想读
历史与记忆 豆瓣
History and Memory
作者: [英国]杰弗里·丘比特 译者: 王晨凤 译林出版社 2021 - 2
★记忆史研究的指导之书。凝聚历史学家的普遍关切。
★廓清“历史”与“记忆”,以历史书写对抗遗忘。
★著名历史学者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力荐。
【内容介绍】
近年来,“记忆”已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记忆”一词既代表着一个新的、独特的研究领域,又代表着一种崭新的途径,借之可以将历史概念化,成为更普遍的探索领域。本书针对关于记忆的各种探讨和理论,提供了容易进入又发人深思的引介,所涉及的主题凝聚着历史学家的普遍关切。全书关注记忆在所谓历史过程中的角色,考察了个体与集体之间、作为遗存的记忆与作为重构的记忆之间,以及记忆与历史作为各种回顾性知识形式之间的关联。
【学者推荐】
个体抑或人群,都有赖于对自身过去的认知,而形成身份认同。记忆与历史都有关过去,却彼此颉颃、重叠而又纠结。杰弗里•丘比特此书,对这一复杂论题的处理,足够清晰而又深切,既是进入这一论域的可信导引,又是深入研究的可靠参照系。
——彭刚,清华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
在记忆史成为历史研究新宠的当今,依然有许多问题并无定论。比如什么是历史?什么是记忆?这两个相联系的概念是重叠得多还是区隔得多?历史把记忆作为研究对象是回到“当下主义”吗?作者从廓清“历史”和“记忆”两个概念开始,审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梳理关于上述问题的不同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读来很受启发。应该说,这是一部清晰又实用的记忆史的指导书。
——沈坚,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
【编辑推荐】
近三四十年来,记忆已经成为历史研究的核心议题。关于记忆,存在着种种纷繁的意象。作者问道:我们是将记忆视为结构性框架、生产性过程,还是一连串图像?是将它描述为已逝的碎片,还是连接过去与当下存在的线缕?是将它比作一张刻印头脑中过去经历的蜡版,还是一间储藏图像的仓库,抑或是一座迷宫、一幅全息图像?在这些意象之间做出的选择,为我们往后的思考设定了轨道。
在历史学界所谓“记忆的转向”(turn to memory)的大背景下,杰弗里•丘比特的这部作品堪称记忆史研究的指导之书。一方面,作者不吝笔墨,大力厘清“历史”和“记忆”这两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术语,为全书叙述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作者本人的专攻领域虽为现代史,在写作此书时却并不囿于一己研究经验,而是在主题遴选上着眼于历史学家的普遍关切,写出一部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值得一读的力作。
2023年6月21日 想读
历史与记忆 豆瓣
作者: (法) 勒高夫 译者: 方仁杰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 6
记忆在社会界、文化界和学术界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对历史编纂的基本形式产生过巨大影响。不过记忆转化为历史的过程却颇为不易。本书收入《过去/现在》、《古代/现代》、《记忆》、《历史》四篇专题论文,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反思历史学,深入探讨人类经过的“客观的”历史——或日人类创造的或日奴役人类的“客观的”历史——与历史学科之间的关系,对史学与记忆进行思考与解释,体现出为了探究真相所需要的深邃的和反思的精神,证明了历史是一门科学。它具备一切科学的特征和一切专业的特征。这对我们关注史学前沿最新动向具有借鉴意义,有利于中国史学充分借鉴西方最新学术路径。
2023年6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