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 豆瓣
作者: 刘安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7
作者以敦煌吐鲁番文献、墓葬出土文书和墓志、日本古抄本等资料为切入点,对照传统的文献史料,对于中古中国的社会和文化进行深入而直观的探讨,集结成此本《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论述涉及国家礼仪、官制任命、军事边防、宗教、民间信仰以及官修书籍等众多方面的内容,是对于中古史的一部研究力著。
作者致力于敦煌吐鲁番学数年,对于出土文献运用精准纯熟,擅长于将新出的写本、墓志等新资料与传统史料相互对应论证,是采用二重证据法的佳范。本书中《中国中古时期衣物疏的源流》一文,曾被日本学者白须净真先生评价认为是同类研究中最高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有关《修文殿御览》的一系列梳理和探讨,则得到同领域研究者们的高度评价。
2023年8月17日 想读 大一时(),大三时()
文书·政令·信息沟通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邓小南 / 曹家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01
在传统中国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信息传递与政令指挥系统的运行,既落实了官僚责任制度,亦反映出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而信息与政令之基本载体,是当时上下流通的文书。相关问题的研究,将有效牵动对于政治体制运作、日常政治秩序、信息渠道建设等当面的深入探讨与研究。
2023年8月17日 想读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吴宗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11
本书从官僚政治制度的起源开始,一直写到帝国官僚政治制度的终结。在宋元以前部分没有作全面的铺叙,而是根据各个时期的特点,有重点地探讨一些问题。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免和其他有关论著重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些时期史料很不充分,根据我们目前的研究水平,对全面的情况很难做到准确的描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流传下来的文献材料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们在明的部分对有些问题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而在清朝部分则对当时的官僚政治体制和运作机制做了比较全面细致的描述,以期读者通过这一部分而对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有一个比较更加具体的了解。
2023年8月16日 想读
古籍版本学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黄永年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古籍版本学》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方法、参考书、雕版印刷的出现、书册制度、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等。
2023年8月16日 想读
中国通史 豆瓣 Goodreads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吕思勉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 4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史学论著之一,完成于1939年,分上、下两册。上册分门别类地叙述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下册按历史顺序叙述了政治历史的变革。本书此次列入《吕思勉文集》出版,以上海开明书店的初版为底本,吸收了杨宽、吕翼仁先生的校订成果,将原书的繁体直排夹注,改为繁体横排夹注,同时尽量保留了著作的原貌。
2023年8月14日 想读 学术章
美国的奠基时代 豆瓣
作者: 李剑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2
本书叙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近200年的历史,并将这个时期概括为“美国的奠基时代”,凸现了它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不仅重视政治、经济等传统史学所关注的内容,而且吸收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对北美社会演变的各个侧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书引证丰富,大量利用了各殖民地的档案和当时人的日记、书信、旅行记等原始文献,广泛吸收了美国和国内最近几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前沿进展。本书还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既重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又强调英格兰文化的主导作用,并对美国早期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2023年8月14日 想读 之前读得太粗疏了,再细读一遍
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 豆瓣
Die Deutschen und ihre Mythen
10.0 (6 个评分) 作者: 赫尔弗里德·明克勒 译者: 李维 / 范鸿 商务印书馆 2017 - 9
在德国历史中,神话总是与政治密切相关,如“红胡子”弗里德里希大帝会再度降临的传说、民族史诗《尼伯龙人之歌》、浮士德与魔鬼订约的故事、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轶事……由它们所衍生的神话在各个时期被用来解释不同的现实。“二战”之后,分裂的德国对于政治神话的解读又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本书采用宏大的历史分析方法,论述了德国近代以来的政治神话,尤其注重考察它的嬗变过程,它如何塑造德国人的民族个性,德国人独具怎样的力量以激励行动,德国的政治悲剧如何与神话联系在一起。本书不仅涉及德国人的历史和心态,还是一部关于现代政治的极富启发性的著作,见解独到,译笔流畅,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2023年8月14日 想读
Macaulay and Son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Hall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9
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s "History of England" was a phenomenal Victorian best-seller defining a nation's sense of self, its triumphant rise to a powerfully homogenous nation built on a global empire and its claim to be the modern nation, marking the route to civilization for all others. In this book Catherine Hall explores the emotional,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roots of Zachary Macaulay, the leading abolitionist, and his son Thomas' visions of race, nation, and empire. The contrasting moments of evangelical humanitarianism and liberal imperialism are read through the writings and careers of the two men.
2023年8月9日 想读
Civilising Subjects 豆瓣
作者: Catherine Ha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2 - 5
How did the English get to be English? In "Civilising Subjects," Catherine Hall argues that the idea of empire was at the heart of mid-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self-imagining, with peoples such as the "Aborigines" in Australia and the "negroes" in Jamaica serving as markers of difference separating "civilised" English from "savage" others.
Hall uses the stories of two groups of Englishmen and -women to explore British self-constructions both in the colonies and at home. In Jamaica, a group of Baptist missionaries hoped to make African-Jamaicans into people like themselves, only to be disappointed when the project proved neither simple nor congenial to the black men and women for whom they hoped to fashion new selves. And in Birmingham, abolitionist enthusiasm dominated the city in the 1830s, but by the 1860s, a harsher racial vocabulary reflected a new perception of the nonwhite subjects of empire as different kinds of men from the "manly citizens" of Birmingham.
This absorbing study of the "racing" of Englishness will be invaluable for imperial and cultural historians.
2023年8月9日 想读
死屋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House of the Dead: Siberian Exile Under the Tsars
9.1 (40 个评分) 作者: [英]丹尼尔·比尔 译者: 孔俐颖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6
《古拉格群岛》前传,俄国流放制度的溯源之作!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丹尼尔·比尔运用19世纪的新闻报道、官方报告和俄国小说,为读者呈现出了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残酷性及其囚犯悲剧性又鼓舞人心的命运。
☆近代俄国史上诸多大人物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列宁都有流放西伯利亚经历,流放制度如何塑造近代俄罗斯民族的心灵以及影响俄国历史的命运?
☆2017年英国坎迪尔历史奖大奖作品,入围2017年沃尔夫森历史奖、2017年普希金俄语图书奖和2017年朗曼-今日历史图书奖,被评为《泰晤士报》、《旁观者》、《BBC历史》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西伯利亚被称为“没有屋顶的大监狱”。从19世纪初到俄国革命,沙皇政权将超过100万名囚犯及其家人流放到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本书生动刻画了普通罪犯和政治激进分子、农奴制和村庄政治的受害者、追随丈夫和父亲的妻子与孩子的历史,以及逃犯和赏金猎人的历史。
本书启用了俄罗斯欧洲部分和西伯利亚档案馆中大量此前不为人知的一手资料,讲述了沙皇俄国奋力管理其可怕的刑罚殖民地的故事,以及西伯利亚对现代世界的政治力量的重大影响。
⊙媒体&名人推荐
☆表述精湛,扣人心弦……全书生动描述了种种关于罪与罚、赎罪、爱和可怖暴力的惊人与悲伤故事。书中人物包括专制者、杀人者、卖淫者、英雄。这是一部绝妙的佳作。
——西蒙·塞巴格·蒙蒂菲奥里
☆我们很难去想象这个在沙皇统治时期地狱般的西伯利亚刑罚殖民地。这部历史著作描绘了一幅生动、恐怖的图景……该书极其引人入胜,富于真实事例和逸闻轶事。
——大卫·阿罗诺维奇,《泰晤士报》
☆关于沙皇统治时期西伯利亚流放制度的杰出新历史著作……令人信服地将西伯利亚置于19世纪俄国乃至欧洲历史的中心。
——《经济学人》
☆采用了大量资料……这些丰富的材料,造就了这部有着细微细节的历史著作……它把“西伯利亚”这个名字的可怕之处变得如此生动、如此清晰。
——《纽约时报书评》
2023年7月29日 想读
人、风俗、意见与时代之特征 豆瓣
Characteristicks of Men,Manners,Opinions,Times
作者: [英] 沙夫茨伯里 译者: 李斯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 3
《人、风俗、意见与时代之特征:沙夫茨伯里选集》内容简介:自然神论事17世纪产生于英国的一种宗教思潮,它在17、18世纪具有理性精神和自由思想的英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中影响甚巨,并且从英国传播到整个欧洲大陆,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根源。自然神论的基本特点就是强调宗教信仰的理论依据,如果说16世纪宗教改革的显著特征是用信仰的权威来取代教会的权威,那么17世纪自然申论的显著特征就是用理性的权威来取代信仰的权威。自然神论构成了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上帝与牛顿之间的重要中介,它是理解西方社会从一个宗教氛围浓郁的文化环境向一个理性精神勃兴的文化环境过渡和转化的关键。这套“自然神论译丛”将对17、18世纪英国自然神论者的经典著作和资料汇编进行系统性的翻译出版。
吴梅村诗集笺注 豆瓣
作者: (清) 吴伟业 撰 / (清) 程穆衡 原笺 2020 - 6
吴伟业,字骏公,晚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江左三大家”之一。所撰《梅村集》著录于《四库全书》,为清人别集之冠。他的诗早年才华艳发,清丽芊眠;晚年遭逢丧乱,激越苍凉。不少作品脍炙人口,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惟吴氏生逢易代,其诗多吟咏时事,又喜用典,若无笺注,很难获解,故自《梅村集》梓行后,即陆续有人为之笺注,其中清程穆衡笺、杨学沆补注的版本被公认为最佳。本次整理,即以清保蕴楼抄程笺杨补本为底本,以黄丕烈士礼居抄本为校本,诗歌部分并校以《梅村家藏稿》,标点排印,以飨读者。
2023年7月27日 想读
第三帝国的语言 豆瓣 Goodreads
Lingua Tertii Imperii
8.3 (10 个评分) 作者: [德] 维克多·克莱普勒 (Victor Klemperer) 译者: 印芝虹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9
“言语有如微小剂量的砷,一段时间以后就会发生作用。”犹太人、语文学者克莱普勒在可怖的生存环境中、在德累斯顿的犹太人居所里记下了他的观察——第三帝国时期,语言是如何走向堕落的。作为一部诞生于恐怖年代的经历之书,本书以骇人而真实的方式呈现出纳粹统治残忍的日常性。
这本“世纪之作”既是历史书写的杰作,也是一流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位语言和文学家在无望的纳粹时代实施的自我拯救,令所有的历史书籍在它面前相形见绌。
“在我的日记本里,LTI这个符号最初是个语言游戏,带有模仿戏谑的意味,然后很快就成为一种仓促的记忆的紧急救助了,作为在手帕上系的一种结扣,没过多久,它又成为那全部苦难岁月里的一种正当防卫,成为一种向我自己发出的SOS呼叫。”
——维克多﹒克莱普勒
2023年7月25日 想读
蜀汉政权的派系变动研究 豆瓣
作者: 任婕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重点论述的是蜀汉政权中的三大政治派系——以诸葛亮、庞统等荆州旧属为代表的荆州派,以李严、法正为代表的东州派和以谯周、黄权等益州本土世家大族为代表的益州派几十年间政治权力、地位此消彼长的政治关系史。这三大政治派系面和心异,面对外敌、内政,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既有合作又有角逐。魏军将领邓艾之所以能够在绵竹关以数千疲惫之师击败蜀军统帅诸葛瞻以逸待劳的数万精锐,造成蜀汉政权的迅速灭亡,究其原因,后主刘禅的昏庸无能固然难脱干系,但是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的角逐内耗,致使国力衰弱、军心民心涣散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从政治派系关系的角度切入、深入考察蜀汉政权的灭亡之因,这正是这本专著研究的目的,也是其最大的价值所在。
2023年7月22日 想读
离开学术界:实用指南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Leaving Academia: A Practical Guide
8.4 (5 个评分) 作者: Christopher L. Caterine /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 译者: 何嘯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9
“其实你是想离开的”——对于大多数学者而言,离开学术界的最大障碍或许就是承认这一点。

据估计,93%的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的研究生无法获得终身职位,但许多人仍然将终身教授的职位视为自己博士学位获得成功的唯一结果。在这样的学术就业市场危机中,《离开学术界》帮助研究生和任何学术领域的学者在高等教育界之外找到满意的职业。本书简短而务实,为准备寻求新机会的客座讲师和兼职讲师、陷入“终身教席陷阱”的学者、对非学术工作感兴趣的研究生,以及希望更有效地为学生和担任临时教职的同事提供支持的学者提供了宝贵建议。

克里斯托弗·卡特林在获得弗吉尼亚大学的古典学博士学位,并于杜兰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最终决定离开学术界,在一家全球咨询公司找到了工作。本书中,他将自己在这段为期两年多的求职之旅中学到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在此期间进行的150多次信息访谈、对12位离开高等教育界后进入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的采访,浓缩成这本拿来就能用的指南书。

书中的建议涵盖了极为广泛的主题——从自我评估、探索职业选择、建立人脉关系、丰富职业履历、培养技能,再到简历制作、面试准备、如何将自己的专业技能翻译给非学术人士、适应新职场,等等;甚至也包括了情感方面,尤其是很多学者都会经历的——褪去学者身份的挣扎、恐惧、羞耻与悲伤。
2023年7月20日 想读
东鞑纪行 豆瓣
作者: [日] 间宫林藏 译者: 黑龙江日报(朝鲜文报)编辑部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 商务印书馆 1974
1808年,在俄国南下、日本北进于千岛群岛南段、库页岛南部发生直接冲突的时代背景下,间宫林藏当年两次奉派到库页岛侦查(他谓之“踏察”),基本任务是看俄国人的边界究竟何在,怎么个状况。第一次踏察,他和另一人分头走库页岛的东西海岸;第二次则是他的独角戏,从北海道出发,渡海后顺着库页岛西海岸航行北上,度过一冬后,次年夏天横渡鞑靼海峡(后来也称间宫海峡)登上大陆,抵达黑龙江下游一个名叫德楞的地方,这里有满清官员的夏季行署和贸易市场。然后,他浮黑龙江而下至出海口,南航顺穿整个鞑靼海峡,最终回到北海道,行程历时14个月。《东鞑纪行》就是此行的“踏察报告”,记录了一路的地理、人文的亲历和听闻。
2023年7月20日 想读
龙与狮的对话 豆瓣
作者: 王宏志 东方出版中心 2023 - 6
◎黄克武、黄兴涛、李雪涛、罗新、章清、邹振环一致推荐
◎首部从翻译角度研究马戛尔尼使团的著作
◎改写中英关系史的研究图景,为近代中国翻译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与典范
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
◎名人推荐
本书从翻译的角度切入,探讨乾隆年间马戛尔尼使华,细致地分析双方译员招聘、翻译的误会与操弄、外交议题的折冲、后续的接洽等,立体而生动地呈现了中英关系史上的一桩关键事件。无论在议题选择、史料搜集、分析手法、观点提出等方面,本书都可谓翻译史研究的典范之作。
——黄克武(“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翻译在早期中西关系史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尽管如此,本书对马戛尔尼使华过程中各种翻译问题的出现与应对之揭示,多语种文书的搜集与解读,种种考述与论析之细致、全面和深入,还是令我吃惊。这是一部视角独特的外交史力作、一部体现政治较量和文化对转的翻译史精品,也是探索环环相扣、挑战不断的“翻译事件史”书写路径之结晶。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这是一部通过翻译研究对中英关系史进行重构的巨著,而这一研究涉及人类历史上地域最宽阔、结构最复杂的政治体——中华帝国和大英帝国的相遇。正是通过鲜为人知的对翻译的研究,王宏志教授向我们提供了充满智慧和独创性的新观点。中国近代史其实也是一部跨文化的翻译史,其中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正是构成现代学术的最重要的特征。
——李雪涛(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全球史研究院)
本书将马戛尔尼使团在翻译上所面对的独特难题,首次放到翻译史的背景下来认识,不但改写了 18—19 世纪中英关系史的研究图景,更成功揭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主题——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翻译研究具有超乎寻常的重大作用。
——邹振环(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2023年7月19日 想读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 豆瓣
7.4 (8 个评分) 作者: 侯旭东 商务印书馆 2005 - 11
《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内容简介:中国历史分期问题,迄今尚无定论,这是坏现象,也是好现象。这正好促使中国历史研究者,特别是中国社会和政治史研究者,对中国社会历史作更深入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与发展,我们策划组织了《中国中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并把它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社会史和政治史,是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主流,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史应该是研究中国史的主流。
2023年7月18日 想读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何元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按照编年体记事,详细记录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并且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代表了希腊古典史学的水平。
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史学经典著作,可谓了解和研究世界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的必读著作,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受众面。较之国内已有的两个译本,该译本的突出特点是:从古希腊原文翻译,避免了其他译本的很多错误;并有大量研究性注释,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译注者近五六年来一直从事该书翻译和相关研究,不断检验译文的准确性,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保证了该译本的翻译质量和学术水准。
2023年7月18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