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致后代 豆瓣
8.6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2022 - 4
【编辑推荐】
※不幸消息的通报者对生死问题的小心回答
※布莱希特的戏剧作品在世界传播极广,而其诗歌造诣可以与里尔克比肩,是一位不容错过的诗人。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了生动的反应 ※诗人、翻译家黄灿然精心选译布莱希特全阶段代表作226首,语言准确精妙,优美流畅。
【名人推荐】
布莱希特是那种非常罕见的伟大诗人现象,对他来说诗歌几乎是一种日常探访和呼吸……毫无疑问本世纪上半叶两位伟大的德语诗人是里尔克和布莱希特。
——乔治•斯坦纳
布莱希特毫无疑问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诗人,以及可能是德国当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是唯一可以跟卡夫卡和布洛赫在德语文学里、乔伊斯在英语文学里和普鲁斯特在法语文学里比肩的诗人。
——汉娜•阿伦特
【内容简介】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是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戏剧家。其诗极度明晰,对二十世纪人类状况的经验作出生动的反应,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布莱希特也因此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最伟大的发明者和翻新者之一。
《致后代》收录了黄灿然精心选译的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226首,以年代为线索分为七辑,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
2023年7月14日 想读
佛罗伦萨颂 豆瓣
作者: [意]莱奥纳多·布鲁尼 译者: 郭琳 商务印书馆 2022 - 10
本书所收篇目,除《佛罗伦萨颂》等名篇之外,还包括《论骑士》《论财富》等布鲁尼的代表性作品。这些论著按政治论说、西塞罗新传、亚里士多德研究、论教会事务四类编排,并配有介绍相关文本的创作历史和政治背景的导读,无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力求尽可能地呈现布鲁尼思想的全貌。另外,本书还收录有著名学者韩金斯、格里菲茨合撰的布鲁尼思想导读,全面介绍了布鲁尼的生平与思想。
2023年7月13日 想读 北大图书馆居然还没有这本书
博丹与法兰西政治危机 豆瓣
作者: 朱琦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博丹是16世纪法国伟大的法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其思想理论体系庞大,横跨众多学科,集时代之大成。
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沃格林在其《政治思想史稿》中盛赞博丹“独一无二、无以伦比”,称其《国是六书》为“柏拉图《理想国》的现代版本”。博丹的主权思想是现代民族国家建国立法的理论基础,梅里亚姆在总结现代主权思想时评论道,博丹的主权思想“为17世纪和18世纪的专制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在更广的意义上,成为现代主权学说的基础”,甚至可以说,“现代政治学也是建立在他的学说之上”。主权思想也让博丹跻身世界最伟大的法学家。何勤华先生作《西方法学家列传》时将博丹列于第九位。本书以疏解博丹《方法》一书为线索,对照其他主要作品,结合博丹身处时代的混乱局面,展现作为16世纪的智识巨匠,博丹如何坚守自身的精神品质,承担起作为国家公民的重任,为国家面临的政治危机寻求应对之道。
2023年7月13日 想读
功过格 豆瓣
The Ledgers of Merit and Demerit:Social Change and Moral Order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作者: [美]包筠雅 译者: 杜正贞 / 张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功过格,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古代民间社会的善书,它通过列举善恶行为、量化功过等抽象概念来指导人们的日常道德实践。当时的士人和官员似乎把这种方法看作一种工具,它不仅有助于改善他们个人道德,也有助于教化百姓,巩固社会秩序。
本书集中研究明清嬗变时期功过格广泛流行的社会现象,是非中文世界第一部详细探讨该问题的专著。书中既利用了大量的第一手中文研究资料,同时也吸收了酒井忠夫、吉冈义丰、奥崎裕司等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功过格来考察精英阶层对于明清之际社会经济变化,诸如中央权威的腐败和低效、不断增长的商业化过程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理学一统局面的瓦解等等此类时代和社会变迁问题所作出的反应。
2023年7月13日 想读
想象西藏 豆瓣 谷歌图书
8.0 (5 个评分) 作者: 沈卫荣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本书是作者近十余年关于中西方对于西藏的想象之历史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研究的结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不断有西方学者以东方主义理论为批判武器,清算西方文化传统中以妖魔化、神话化西藏和西藏文化为特征的想象西藏的历史。作者不但以《西藏生死书》和密教在西方的流传为例,进一步批评和讨论了西方想象西藏的历史,而且率先用同样的学术方法对汉文化传统中有关对西藏想象的若干历史个案作了深入的讨论,揭示了造成汉藏佛教文化间种种误解的根源所在。
2023年7月13日 想读
归葬 豆瓣
歸葬:三至六世紀士族個體安頓與家國想像
作者: 李华 东方出版中心 2023 - 9
动荡年代,生命如此短暂,哪怕高门贵胄,死亡一来,也要“顾万物而遗恨,收百虑而长逝”,终于“扃幽户以大毕,诉玄阙而长辞”(陆机语)。一千多年后,终于有机会重启那扇“幽户”,面对灰烬式的遗存,还能不能读出曾经有温度的生命历程,来不及完成的人生遗恨?本书将“归葬”视为中国文化 “个案”,以六朝为背景,去理解中国人在终极安顿途中的文化再造:一项习以为常的“传统”如何被遗忘、被更改、被选择性保存?旧观念旧习俗对新社会的权力秩序、个人身份建构会产生哪些影响?中国人文化逻辑中的个体自由与家国想象如何产生与演变?
2023年7月13日 想读
士人走向民间:宋元变革与社会转型 豆瓣
作者: 王瑞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7
一部宋元史领域研究的开创性之作,从宋元之际金榜题名后的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探索宋元社会转型,以及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的基础,揭示中国历史走向。大学问出品
聚焦南宋至元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变革,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走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虞云国、黄宽重、李治安、平田茂樹、龚延明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宋元史领域研究的开创性之作。作者以“宋元变革”为视角,从宋元之际士人精英的命运切入,展现了他们金榜题名后不得不面对“千人竞渡”、仕途升迁艰难的局面,在这个背景下,许多科举及第的士人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做官转为经商、教书、经营田产、出家等,流向开始多元化。书中案例鲜活,史料详实,作者将宏观勾勒与个案考察结合,展示了宋元变革下社会转型的种种样相,探索了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的基础,从大历史视野将唐宋变革与宋元变革上下连贯,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进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1.虞云国、黄宽重、李治安、平田茂樹、龚延明等宋史、元史学术名家一致推荐。
2.一部宋元史领域的开创性之作。本书深掘学术界向来较少触及的宋元议题,作者提出的“宋元变革”论,发展了日本学者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主张向下看历史,探索宋元社会转型,揭示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形成之基础,以及中国历史的走向,为宋元明转型之说提供坚实而有创见的新观点。
3.以登科及第后的士人命运为切入点,从中窥见宋元社会的转型。南宋时期的读书人金榜题名后,就能马上任官吗?士人在面对仕途升迁难的局面时,该何去何从?对宋元时期的读书人而言,宇宙的尽头还是“编制”吗?经商、教书、经营田产、为吏、出家……士人流向多元化,并引领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4.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兼具。本书在个案的微观研究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建立跨朝代的宏观论述。聚焦南宋至元的二百多年的历史变革,从大历史视野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走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
5.史料详实,案例剖析精彩、生动,语言流畅、可读性强。通过对杨万里、周必大、黄公望、赵孟頫、管道升等人的命运展开分析,可以窥见他们面对“千人竞渡”“员多阙少”等局面时,为追求仕途升迁而奔波忙碌之窘相。作者的语言细腻流畅,见解独到而富有启迪。
6.装帧设计紧扣主题。图书封面以《十八学士于志宁书赞卷》《南都繁会图卷》为素材,封面中士人形象在主要位置,体现了士人引领社会转型,繁荣了民间的方方面面;而没有全部展露的脸部,则表达了士人流向“变”的不确定,给人一种思考。
【名家推荐】
本书在结构上,既有大笔如椽的宏观勾勒,又有扎实严谨的制度分析,还有细针密线的个案考察,令宋元变革的历史场景有血有肉而可征可信。在表达上,知性睿智的评骘议论,细致生动的人物摹写,跳脱不羁的行文风格,让宋元变革的历史叙事情理兼具而文采斐然。凡持历史的假设是多元开放之见者,可期开卷有益,启悟匪浅。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虞云国
本书是一部在个案的微观研究基础上,以开阔的视野,建立跨朝代、宏观论述的典范著作。本书深掘学术界向来较少触及的宋元议题,为宋元明转型之说提供坚实而有创见的新观点,是微观研究与宏观视野兼具、引领开展此一研究议题的开创性论述。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兼职研究员 黄宽重
这是一部读来饶有旨趣的好书。它以江南为基本场景,聚焦社会知识精英——士大夫,讲述剖析诸多生动鲜活的个案,揭示二百年间士人根植乡土、观念变化,以及儒学发展等面向,从“大历史”视野将唐宋变革与宋元变革上下连贯,勾勒中国社会由南宋历元、进入明清、走向近代的步履。笔调清新,文采飞扬,见解独到而富有启迪。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研究会前会长 李治安
谨此推荐王瑞来的著作。目前,在中国史学界提出“唐宋变革论”“两宋分期论”“宋元明变迁论”“明末清初分期论”等各种论述时代变化的议题。其中不足之处,则是缺少论述从南宋至元演变的成果。本书运用这一时期多种多样的史料,从“文化史”的视角进行了考察。内藤湖南的历史学尽管论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各种变化,其核心还是一直从“中国文化”的演变着眼的。北宋的文化经由南宋至元是如何发展的,本书正是从“唐宋变革论”的提倡者内藤湖南未能完成的议题入手,展开了精彩论述。
——大阪公立大学教授、日本宋代史研究会前会长 平田茂樹
本书的亮点是抓住了宋代入元发生的重大社会变革——宋元变革的把手,这是中国古代史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这项研究成果的贡献,让学界对近世中国的审视,不再停留于“唐宋变革论”,而是进一步向下引向宋元至明清的社会转型。这在中国史研究之域,具有引领作用。
——浙江大学宋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龚延明
王瑞来先生提倡的“宋元变革论”的内涵是怎样的?它与20世纪初内藤湖南提倡的“唐宋变革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官职数量减少,而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涌现了大量的科举及第者,但是金榜题名后的士人却不能马上任官,不得不面对改官难、入官时“千人竞渡”“员多阙少”的局面,大量仕途艰难的士人何去何从?对宋元时期的读书人来说,宇宙的尽头还是“编制”吗?士人们是“学而优则仕”还是“读书不求官”?元朝一度停废科举,那些社会精英的心态和职业取向发生了什么变化?士人精英的多元流向对社会、文化,甚至对明清地域社会、乡绅社会的形成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
本书一一揭晓谜底的同时,也让您从全新的视角理解宋元社会,以及南宋以后的中国历史之走向。
2023年7月11日 想读
古希腊史学中帝国形象的演变研究 豆瓣
作者: 吕厚量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21 - 4
在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的近千年中,对帝国形象的描述、分析、评判与反思始终是贯穿古希腊史学传统的一条明确线索;由于古希腊史学在文艺复兴以来的近现代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作品所塑造的帝国形象也在构建近现代西方学者与公众对帝国的认识与记忆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典史学语境下,波斯帝国是希腊世界*重要的对外交往对象之一和作为希腊文明参照物的“他者”;而从公元前2世纪起,随着罗马逐步将整个希腊化世界纳入帝国行省统治的模式,罗马帝国逐渐成为后期希腊史家关注的重点和地中海世界整体史的载体。波斯与罗马构成了古希腊史学中*重要的两大帝国形象,也是本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
2023年7月11日 想读
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
9.0 (6 个评分) 作者: [英]艾伦·麦克法兰 译者: 管可秾 商务印书馆 2008 - 7
本书讨论工业革命前五个世纪英格兰社会的性质,以及英格兰与欧洲其余国家的关键差异。作者依据他本人对英格兰若干教区的详细研究、其他学者的各种地方性专题研究、历史人物的日记、法学文献、外国的史料,检讨了马克思、韦伯、麦考莱及当代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基于英格兰案例而提出的社会变迁的大框架。作者陈述了一种意见:对于英格兰的历史,一直存在着一种根本误读,并由此而影响了对于英国和美国现代社会的理解,也影响了关于工业化前提的当前理论。
2023年7月11日 想读
The Rule of Moderation 豆瓣
作者: Ethan H. Shag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9
Why was it that whenever the Tudor-Stuart regime most loudly trumpeted its moderation, that regime was at its most vicious?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argues that the ideal of moderation, so central to English history and identity, functioned as a tool of social,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power. Thus The Rule of Moderation rewrites the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England, showing that many of its key developments - the via media of Anglicanism, political liberty, the development of empire and even religious toleration - were defined and defended as instances of coercive moderation, producing the 'middle way' through the forcible restraint of apparently dangerous excesses in Church, state and society. By showing that the quintessentially English quality of moderation was at heart an ideology of control, Ethan Shagan illuminates the subtle violence of English history and explains how, paradoxically, England came to represent reason, civility and moderation to a world it slowly conquered.
2023年7月11日 想读
The Formation of a Persecuting Society 豆瓣
作者: R. I. Moore Blackwell Publishing Limited 2007 - 1
The tenth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ies in Europe saw the appearance of popular heres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quisition, the expropriation and mass murder of Jews, and the propagation of elaborate measures to segregate lepers from the healthy and curtail their civil rights. These were traditionally seen as distinct and separate developments, and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which their victims presented to medieval society. In this stimulating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87 and now widely regarded as a a classic in medieval history, R. I. Moore argues that the coincide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se and other minority groups cannot be explained independently, and that all are part of a pattern of persecution which now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make Europe become, as it has remained, a persecuting society. In this new edition, R. I. Moore updates and extends his original argument with a new, final chapter, ldquo;A Persecuting Societyrdquo;. Here and in a new preface and critical bibliography, he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a generationrsquo;s research and refines his conception of the ldquo;persecuting societyrdquo; accordingly, addressing criticisms of the first edition.<br/><br/>The tenth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ies in Europe saw the appearance of popular heresy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nquisition, the expropriation and mass murder of Jews, and the propagation of elaborate measures to segregate lepers from the healthy and curtail their civil rights. These were traditionally seen as distinct and separate developments, and explained in terms of the problems which their victims presented to medieval society. In this stimulating book, first published in 1987 and now widely regarded as a a classic in medieval history, R. I. Moore argues that the coincide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these and other minority groups cannot be explained independently, and that all are part of a pattern of persecution which now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make Europe become, as it has remained, a persecuting society.In this new edition, R. I. Moore updates and extends his original argument with a new, final chapter, "A Persecuting Society". Here and in a new preface and critical bibliography, he considers the impact of a generation's research and refines his conception of the "persecuting society" accordingly, addressing criticisms of the first edition.
2023年7月9日 想读
The Evolution of Medieval Thought 豆瓣
作者: David Knowles Longman Group United Kingdom 1988
A famous text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commentary by Brooke and Luscombe. It reveal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ought of the Medieval Schools of philosophy and that of the Greek philosophers. The new edition has been fully revised, updated and corrected.
2023年7月9日 想读 对哈斯金斯的扩展
贵族的危机 豆瓣
The Crisis of the Aristocracy, 1558-1641
作者: [英]劳伦斯·斯通 译者: 于民 / 王俊芳 2022 - 8
1558-1641年是英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本书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英国贵族的经济活动、与宫廷的关系、家庭模式和婚姻习俗、宗教信仰、文化教育以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社会生活场景,揭示了英国贵族在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逐渐衰落的内在原因以及贵族性质的变化。英国贵族并不是注定消亡的阶层,而是面对危机有自我更新的意志与途径,这个阶层的上下跃动,正是英国社会发生变革,走向资本主义文明的缩影。
2023年7月7日 想读
社会变迁中的贵族 豆瓣
作者: 姜德福 2004 - 5
本书把16—18世纪的英国贵族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从构成与特征、数量与流动、社会特征、社会地位与作用四个方面入手,展示了英国贵族在社会整体结构变迁中的地位与命运,揭示了社会转型与贵族阶层演变的互动关系。
2023年7月7日 想读
海洋全球史 豆瓣
作者: [德] 米夏埃尔·诺尔特 译者: 夏嫱 / 魏子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6
地表的四分之三都为海洋和湖泊所覆盖,因此水球一词要比地球贴切得多。随着人们对全球史观的兴趣日益增加,海洋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科学史发掘了航海学测定地球经纬度的漫长历史。文学研究描述了往昔文学作品中的海洋概念和意象。社会史为码头工人、水手和海盗作传。经济史关注全球贸易和航运的历史。而环境史则致力于研究海洋、海啸,以及污染和全球变暖等生态变化。由此,过去主要由艺术、文学和哲学塑造出的海洋,便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面貌。
该书将着力研究海洋在历史中扮演的不同角色。首先,在人口迁徙和物质及非物质的交换中,海洋同时起到连接与隔绝的作用,带来的变化也终将波及那些没有漂洋过海的人。其次,与海洋打交道深深地影响了人类社会。无论是长在海底的,游在海里的,还是船只运来的,大海一直在为人类提供着生存物资。再者,人类和社会还赋予了海洋不同的角色:生命之源,交流之途,生死战场,渴望之所或是记忆之境。
2023年7月7日 想读
英国经济社会史文献学著作指南 豆瓣
作者: 张乃和 东方出版社 2020
本书主要分三大部分。 第一编是有关英国经济社会史文献学的一般著作述评、导读和指南。这类著作主要包括以核心术语、年代学、语言历史学、度量衡史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工具书等。第二编是英国经济社会史文献学专题著作的述评、导读和指南。这类著作主要包括婚姻、家庭与人口专题;土地产权、“三农”与城乡关系专题;疾病、医学与社会救助专题、城市工商业、市场与国家专题等问题。最后是附录。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针对英国一般历史文献学的学术期刊进行述评、导读和指南,同时兼顾到了数据库。这部分还将针对Gale Scholar以及其他主要国际数据库公司的产品进行述评、导读和指南。其中,3大断代数据库(早期英语图书在线、18世纪藏书在线、19世纪藏书在线)和2大专题数据库(法律史全文数据库、经济史全文数据库)是重点。
2023年7月7日 想读 想读
Living with the Dead in the Middle Ages 豆瓣
作者: Patrick J. Gear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95 - 1
Whereas modern societies tend to banish the dead from the world of the living, medieval men and women acccorded them a vital role in the community. The saints counted most prominently as potential intercessors before God, but the ordinary dead as well were called upon to aid the living, and even to participate in the negotiation of political disputes. In this book, the distinguished medievalist Patrick J. Geary shows how exploring the complex relations between the living and dead can broad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medieval Europe. Geary has brought together for this volume twelve of his most influential essays. They address such topics as the development of saints' cults and of the concept of sacred space; the integration of saints' cults into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patterns of relic circulation; and the role of the dead in negotiating the claims and counterclaims of various interest groups. Also included are two case studies of communities that enlisted new patron saints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Throughout, Geary demonstrates that, by reading actions, artifacts, and rituals on an equal footing with texts, we can better grasp the otherness of past societies.
2023年7月7日 想读
S/Z 豆瓣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10
在这本书中,巴尔扎克的一篇不太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被罗兰·巴特切割成了561个基本语言单位,分别被纳入到了五种代码系列里,并在93个单元中得到了详细分析。这种做法几乎可以算得上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文学作品或文本最具有科学色彩的研究了,甚至于这 仍然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唯一一种这样从事学研究的理论性著作了。《S/Z》在内容上呈现为两种罗兰·巴特独有的区分,一种是基本的研究材料,一种是结论性的警句与格言,在这二者之间,是他所常用的符号学及结构主义的阐释工具。
众所周知的是,这是一本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它既是罗兰·巴特文学思想的一次发展,也是所谓的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的一个里程碑。而这所谓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就是罗兰·巴特从过去那种单纯地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语言及文学理论,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完整的对象,当作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和总体性的精神现象来看待的指导思想,转变成了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形过程,更多地呈现为片断性、发散性和游戏性特征的解构观念,文本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游戏对象,而且它自身就处于游戏活动之中。这次罗兰·巴特在基本文学思想观念上的著名转变,已经被写进了无数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里。今天,对于这本被许多当代中国学人认为是迟到了的、在其思想价值上经贬值的著作,在经过一番研读之后,我们应该认识到,思想,或如罗兰·巴特本人所说的那样,即思想的可写性,是需要技术的。
2023年7月7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