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论李维罗马史 豆瓣
Discourses on the First Ten Books of Titus Livy
作者: [意]马基雅维里 译者: 吕健忠 商务印书馆 2013 - 2
马基雅维里(1469—1527),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历史学家,人文主义者。《论李维罗马史》是一部享誉世界的名著。该书是作者阅读李维《罗马史》前十卷的心得,结合他个人在佛罗伦萨的从政经验和对于意大利历史的观察,从中得出政治哲学的理念。在本书中,他告诫共和国的公民、领袖、改革家和奠基人如何自我治理,如何捍卫他们的自由,如何避免腐败。书中讨论了古代与现代的共和主义,在这里我们尤其可以看到其与亚里士多德政治主张的密切关系,也涉及了他对基督教的批判,显示了他本人对其时代世俗化与现代性的看法。
2023年6月10日 想读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 豆瓣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何新 商务印书馆 1997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一书是资产阶级历史学中关于这个重大的文化革命运动最重要的著作。他根据前人对意大利文艺复兴各方面的研究,和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穷年累月的探讨,建立起一个新的体系。这个体系遂成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对这个问题的正统理论。这部著作虽然最初出版于百年以前,它的德文本和各种翻译本一直风行不衰,不断有新版出现。这部中文译本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历史学和资产阶级的文艺思想都有很大帮助。
2023年6月10日 想读
诗学 豆瓣
9.2 (4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2023年6月9日 想读
哲学之诗 豆瓣
作者: 【美】戴维斯 译者: 陈明珠 2012 - 3
《哲学之诗:亚里士多德 解诂》内容简介:就形式而言,《诗学》是一部哲学之诗,就内容而言,《诗学》是一部诗之哲学。《诗学》本身非常哲学。“哲学”这个词的原初意涵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源于惊奇的对智慧的热爱,而《诗学》本身就是源于对“诗”之惊奇的探究,正如诗本身是源于对曰复一日平常生活的惊奇。《哲学之诗》对《诗学》的阐释是章句与传疏(包括必要的训诂)内在结合、深刻勾连、相辅相成的最佳尝试。作者多从《诗学》阐释史上的著名章节和段落入手,为我们细细发掘诗之哲学的精微奧义,最终完整勾勒出这部“哲学之诗”的清晰轮廓。
2023年6月9日 想读
叙述与认识 豆瓣
Narration and Knowledge
作者: (美)阿瑟·丹图 译者: 周建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阿瑟•丹图在历史哲学行内及美国哲学界都是颇响亮的名字,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哲学多个门类乃至文艺批评,其中尤以在艺术哲学方面的造诣享誉世界。本书是丹图处女作《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增补本。书中从分析哲学的角度研究历史哲学问题,探讨了实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关系、历史句子的意义、历史与编年的区别以及叙述之为一种解释等问题,被誉为“自科林伍德以来以英文写就的历史哲学论著中屈指可数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2023年6月9日 想读
忠诚与反叛 豆瓣
忠誠と反逆――転形期日本の精神史的位相
作者: [日本] 丸山真男 译者: 路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忠诚与反叛——日本转型期的精神史状况》是日本思想史家丸山真男生前亲自编纂的最后一部著作。
从最初计划到最终出版历时8年,丸山精心选取了从思想史角度切入分析日本近世近代转型期的6篇论文和2篇有关方法论的文章。最早的一篇问世于1949年,最晚的一篇发表于1977年,执笔时间横跨近30年。书中收录的论文都是独立的,但所涉的历史时期和关心的问题是一致的:从幕末到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期,面对日本被迫卷入国际社会、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状况,日本的各种认识主体在思想上是如何认识、如何应对的。
这是一部兼具战后知识分子精神气质,又充分展现学术研究者缜密分析能力的著作。用为本书写解说的川崎修的话说,是“最具丸山真男特色的著作”。
2023年6月8日 想读
中世纪晚期 豆瓣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Volume III
作者: [美] 埃里克·沃格林(Eric Voegelin) 译者: 段保良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政治观念史稿》全面揭示西方政治观念的历史脉络,是政治观念史与政治史结合的卓越尝试。
第三卷《中世纪晚期》深入挖掘中世纪后期上演的一场“文明的分裂”——对神圣帝国的热望逐渐消退,超越与内在、教会与政治、神性与人性、信仰与理性开始分道扬镳。
中世纪晚期的思想家都已经带有现代面目,他们无不诉诸个人权威和智识分析,以求理解作为一种权威理想的神圣帝国的消失。
与中世纪世界观在理论上的解体对应,西方宪政传统在政治实践领域开始形成,随之而来的是代表机构的存在与公共意识的增长之间的分歧。
2023年6月7日 想读
如何屠龙 豆瓣
HOW TO SLAY A DRAGON: A Fantasy Hero's Guide to the Real Middle Ages
6.3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凯特琳·史蒂文森 译者: 陈敬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6
出生在小村庄的你突然被选中去屠龙,这让你不知所措?别担心,这本“传说级”秘籍会手把手教你通关中世纪!
你需要选择适合战斗的装备,学点儿防身的魔法或技巧,再找到一位适合你的导师。你得学会在冒险途中解决自己的食宿问题,但还得时刻提防狡猾的骗子和凶狠的强盗。你可以在酒馆里和看不惯的家伙打一架,但记得别和迷人的酒馆女招待走得太近。你要想办法在漫长的寒冬和海怪的袭击中活下来,但也要在火灾发生时伸出援手。你应该看得懂敌军来袭时烽火台上的信号,也该清楚救出公主后如何招待来为你庆贺的热情宾客。
中世纪历史学博士、青年学者凯特琳·史蒂文森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打造出专属于你的冒险故事。从衣食住行到社会文化,从平民斗殴到王位之争,历史上真正的中世纪正等待你亲身探索,看清它神秘光环下的真实面貌。
现在,是时候成为独一无二的英雄了。
★RPG式历史书,邀你亲身体验原汁原味的中世纪文化与生活:阅读也能角色扮演!还在新手村的你突然得到这样一本“保姆级秘籍”,手把手教你挑选行头、招兵买马、勇斗恶龙、拯救公主,一路打怪升级,成为真材实料的中世纪英雄。让你在成为英雄的冒险中无论遇到什么危机与险境都无所畏惧。
★冷知识浓度爆表,救火、洗衣、如厕、住宿……邀你亲身体验中世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到处都是木制房屋的中世纪如何应对火灾?冒险途中应该如何保持个人卫生?在酒馆和人起了冲突怎么办?如何在强盗横行的时代保证自己的财产和人身安全?并非人人都是贵族,平民的生活同样精彩。你从未了解过的中世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本书为你一一讲明。
★巨龙、海怪、精灵、独角兽……在真实世界里重新认识熟悉的奇幻元素:中世纪的人会不会时刻准备应对巨龙的攻击?市面上珍贵的“独角兽之角”究竟是什么?世界的边缘真的有食人族吗?中世纪的人真的相信魔法吗?中世纪对奇幻文学的滋养并非毫无依据,在冒险途中了解《冰与火之歌》《指环王》等巨作中恢弘世界的灵感从何而来。
★是中世纪专家也是游戏玩家,青年学者给你带来不严肃却不离谱的历史书:中世纪彩绘玻璃窗就是那个时代的漫画书;亨利八世的妻子里有一半都叫凯瑟琳,被砍头的妻子里也有一半叫凯瑟琳;抱怨烽火系统最凶的就是那些掏钱建烽火台的人……作者凯特琳·史蒂文森不仅是中世纪历史学博士、大型公共历史论坛“问问历史学家”的版主与答主,还是《文明6》《欧陆风云4》等游戏的资深玩家。轻松幽默、吐槽犀利、妙语连珠的她带你玩转这个神秘时代。
2023年6月7日 想读
当代占星研究 豆瓣
7.4 (17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汤普金斯 译者: 胡因梦 云南人民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9
本书为伦敦占星学院的指定教材,由伦敦占星学院创办人、当代占星权威苏•汤普金斯女士集三十年研究成果撰述而成。全书观点独到犀利,展现出作者对占星这门学问极富洞察力和启发性的理解。
本书架构严谨清晰,语言易于理解,诠释深入精微,其内容涵盖占星学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星座意义、宫位象征、相位图形、星盘解读,可用以检视人格模式、心理需求、情绪处理、人际互动、生涯发展等各个人生面向。
最难能可贵的是,本书译者系台湾著名演员、作家和心灵导师胡因梦女士,其译笔优美流畅,将重量级的专业论述演绎为精彩绝伦的札记,让人着迷而不忍释卷。总之,本书是理解占星精髓的入门指南,是广大占星爱好者进入严肃占星领域一窥堂奥的必备经典。
2023年6月6日 想读 学习一门手艺
书写与差异 豆瓣
作者: [法]雅克·德里达 译者: 张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 - 11
《书写与差异》是广受争议的法国当代思想家德里达的四部代表作之一。该文集收入了作者最早期的十篇重要论文,主题涉及哲学、文学批评、精神分析学、语言学、人类学、伦理学、神学等多个领域及其重要作者,具有跨学科、跨时代、跨文化的特点。作者思想的13个关键词解构主义、延异、印迹、疑难、事件、礼物、赌注、原书写、在场形而上学、毒药/解药、幽灵、擦除、场域都成形于该文集汇集的文本中,其中的11个已成为其解构策略的基本词汇与批评工具。这些篇章绝大多数是与当时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思想家的直接思想交锋,由于它们直接地、系统地质疑了本体论与在场形而上学的基础,与当时最有影响力的现象学、语言学、符号学、伦理学、心理分析,特别是深受结构主义影响的文学批评、美学、人类学等领域展开了对话,因而影响深远,其中与福柯、勒维纳斯与列维-斯特劳斯的对话可以说是当代西方思想史中的事件。作为德里达解构思想的奠基性作品,该文集也是理解其解构思想的工具箱。
2023年6月6日 想读
红字 豆瓣
7.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纳撒尼尔·霍桑 译者: 苏福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小说以殖民地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以当时严酷的清教视为罪不可赦的一桩“通奸罪”为核心展开情节,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与这桩“罪行 ”有关的四个人物的精神世界。胸口上别着鲜红A字(Adultery——“通奸 ”一词的首字母)的赫斯特·普林经过长期赎罪而在精神上获得自新,那个耻 辱的字母竟逐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标志。迪梅斯戴尔牧师则长期遭受信仰和良心的折磨,终于从狂热的宗教活动家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敢于担当的男子汉。赫斯特的丈夫奇林沃思本是个皓首穷经的学者,却在复仇心理的驱动下完全丧失了人性。而“通奸”生出来的小波儿则活像个野性未驯的异教精灵。小说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层层深入地探究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各种道德、哲理问题,全书以监狱和蔷薇开场,以墓地结束,充满丰富的象征意义。
本书写的是一段婚外恋情中三个主要人物的命运。少妇海丝特·白兰犯通奸罪,但是她拒绝说出她的情人是谁,于是加尔文教政教合一机关惩罚她带着红色A字示众。在受罚的过程中,她对其他不幸的人表示出深切的同情,她的许多善行逐渐使她赢得人们的尊敬。海丝特的同犯,年轻的清教徒牧师丁梅斯代尔深受良心谴责,最后鼓起勇气承认了自己的罪责,并死在海丝特的怀里,获得了道德上的自新;海丝特的丈夫则因被复仇的烈火所围困,变得如魔鬼般疯狂,在道德上完全堕落,也毁掉了自己的生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探讨法律上的罪恶和道义上的罪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罪恶在哪里?”、“谁是真正的罪人?”这样的道德问题。
2023年6月4日 想读
流动的博物馆 豆瓣
作者: 李德庚 2020 - 1
本书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后博物馆”概念与今天的“泛博物馆”现象为背景,主要关注博物馆展览在今天发展中的两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叙事性的增强以及与世俗社会的交融关系,而论述的重点则集中在与这两种变化相适应的展览叙事的结构与形态上。该书共有八章,以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地向读者介绍分析了博物馆在形态、功能、主题、内容等方面的变化,并以专业理论为支撑,探索当代与未来博物馆多元的可能性。
博物馆的诞生 豆瓣
作者: [英]托尼· 本尼特 译者: 段吉方 / 陈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3年6月4日 想读
法国大革命反思录 豆瓣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作者: 【英】埃德蒙·柏克 译者: 冯丽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
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几乎迫使当时的每一个知识分子都要站在它面前表明自己的态度。柏克晚年的压轴大作《法国大革命反思录》即以充满激情而又酣畅淋漓的文笔,猛烈攻击了法国大革命的原则。在他看来,那些原则看似在维护人权和自由,实则空洞、危险,是对人权、自由、宪政以及维系欧洲文明的传统的践踏。他深入剖析了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症结,准确地预言了随后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并在革命初期就预料到法国大革命必定以某种军事独裁作为终结。本书是保守主义经典著作,柏克也借此确立了其保守主义奠基人地位。
2023年6月4日 想读
大屠杀与集体记忆 豆瓣
The Holocaust in American Life
作者: [美] 彼得·诺维克 (Peter Novick) 译者: 王志华 译林出版社 2019 - 4
本书考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屠杀犹太人事件在美国如何被描述和纪念,从战后年代的低调处理,到1990年代的“大屠杀热”,反映出不同时代中,集体记忆如何因变化的风气以及当前需要被设计和修改,而族群谋求生存的主题贯穿其中。作者对人们不假思索接受的观点提出反思,关注其对道德实践的影响,强调认识历史的复杂性。
本书作者彼得·诺维克曾以《那高尚的梦想:“客观性问题”和美国历史学界》获美国历史学年度最优秀著作奖。在《大屠杀与集体记忆》中,他再次挑战固有观念,引用哈布瓦茨理论,考察了美国犹太人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屠杀事件的认识变化,指出:历史地理解某物就得认识到它的复杂性,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观察它;就得了解当事人的动机和行为充满歧义,包括道德的歧义。而集体记忆从根本上说是非历史的,甚至是反历史的。对集体记忆做出反思,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历史智慧。
2023年6月4日 想读
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 豆瓣
作者: [法] 保罗·利科 译者: 王文融 商务印书馆 2018 - 3
《时间与叙事》三卷集是保罗·利科继《活的隐喻》之后又一部探讨语义创新现象的力作。本书是《时间与叙事》的第三篇(第二卷)《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它对应于第二篇《历史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皆在扩展、深化、充实和开放亚里士多德的情节安排概念;在模仿活动Ⅱ的范围内,探讨在虚构叙事(此处专指文学作品)中时间塑形的特征和手段。
2023年6月3日 想读
以书会友 豆瓣
作者: 阿比盖尔·威廉姆斯 译者: 何芊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在十八世纪的英国,由于印刷业的蓬勃发展,书籍成为自我提升、家庭娱乐和邻里社交的重要工具。《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聚焦十八世纪英国中产阶层的阅读生活,关注他们如何获取并阅读书籍,阅读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以及大众阅读偏好与书籍出版甚至是文学体裁发展间的互动。作者用文学性的笔触,重现了十八世纪的阅读场景,进而使我们窥见当时的社会心态与文化风尚。《以书会友:十八世纪的书籍社交》入选《华盛顿邮报》50本“受欢迎的非虚构图书”,是一本优秀的、有深度的书籍史著作。
2023年6月3日 想读
记忆,历史,遗忘 豆瓣 谷歌图书
La Mémoire, l'Histoire, l'Oubli
作者: [法] 保罗·利科(Paul Ricoeur) 译者: 李彦岑 / 陈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9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记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历史学家和哲学家的关注。在《记忆,历史,遗忘》一书中,法国哲学家保罗·利科在细致研读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笛卡尔、康德、哈布瓦赫与诺拉等诸多思想家的基础上,考察了记忆、历史与遗忘三个主题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以现象学方法来处理历史与记忆之术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重新讨论历史知识的本质及其真理问题来评述史学家最近撰述的著作。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在历史条件下,把遗忘作为记忆的一种情形的必要性,以及思考是否可能存在着与快乐记忆相平行的快乐遗忘。
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在求学期间,曾参与本书的编辑整理工作。
2023年6月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