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瘟疫之王 豆瓣
The Black Death: Natural and Human Disaster in Medieval Europe
作者: [英] 罗伯特·S.戈特弗里德 译者: 鹿妍 2022 -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只有鼠疫和霍乱。
鼠疫是名副其实的“1号病”。
是我们战胜了病毒,还是病毒放过了我们?
“这天灾人祸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其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书揭示黑死病的致命恐怖和绝处逢生:
近半欧洲人丧生,中世纪陷落终结;
却无心插柳,令现代文明变革的火种相继点燃。
※编辑推荐※
1.人类为传染病付出的,是信仰、经济、人命,甚或文明?大疫之下,社会何去何 从?
“也许要理解14世纪和15世纪——这道中世纪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分水岭,关键是要明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关于1347—1351年黑死病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影响,后人怎样夸张都不为过。大写的“The Plague”(瘟疫)甚至可以直接指代“黑死病”。
本书讲述黑死病的两面:一面是肇始400年噩梦,致死近半数欧洲人,社会常识分崩离析,愚昧荒唐大行其道,中世纪走向终结。一面是百废待兴,市民阶级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的火种竞相点燃,初显现代文明的曙光。
2.一部以方法立足脚跟,出版四十年后在今天仍被引为“学界共识”的黑死病研究专著。
作者有力的论据和清醒的判断并不过时,解释了400年鼠疫不断再燃的欧洲如何重生,对于任何想要了解黑死病和封建时代生活的人都十分有益。你无须阅读1000页的长篇大论,只要读300 页就可以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式历史著作,追溯了1347—1351年在整个欧洲大陆蔓延的臭名昭著的瘟疫暴发的原因和深远后果。历史学家利用修道院手稿和树轮年代学研究(树木年轮测量法)等多种来源,展示了老鼠、跳蚤传播的杆菌带来怎样的生态恐怖——每三个欧洲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死亡,无数村庄和城镇被消灭,并且动摇了中世纪社会和文明的基础。
※媒体推荐※
作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如何肆意地摆布人类。——《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以轻快刺激的风格描述了瘟疫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特别是其对医学界的影响。——《亚特兰大月刊》
本书代表学术共识,发人深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戈特弗里德对黑死病的审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以及我们最黑暗的过去。——《波士顿环球书评》
2022年10月20日 想读
大地的钟声 豆瓣
作者: [法] 阿兰·科尔班 译者: 王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9
本书是阿兰·科尔班分析、研究了19世纪约1万起与钟有关的事件后取得的成果。作者发现这些不寻常的事件背后存在着一个社会秩序和权力的体系。“钟”正是这一体系的一个结点,它支配乡村生活的节奏,确定其空间范围,决定集体和个人的身份,表现人们对土地的依恋。钟声构成一种语言,建立了一种交流系统,个体之间、生者和死者之间业已消失的联系有赖于“钟”得以传达和重建。钟还反映了集体的欢乐、火与血的威胁以及流行病带来的恐怖。各种集体的激情无不求助于钟声。同时,能否控制钟声的使用权成了乡村社会权力斗争支荡的焦点。本书具有法国年鉴学派的遗风,注重细节的真实,尤其注意对社会意识和民众心理的研究,村料翔实,以小见大,论述精当。其精微细致的研究方法会对学界多有启发。
2022年10月20日 想读
1789年大恐慌 豆瓣
La grande peur de 1789
作者: [法]乔治·勒费弗尔(George Lefebvre) 译者: 周思成 译 / 高毅 审校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 - 9
1789年7月和8月初,一股异乎寻常的恐慌蔓延整个法国,几乎无与伦比地展示了谣言的力量及其对整个社会造成的冲击。短短两星期内,在三分之二的法国领土上,一座座城镇和村庄相继沦陷,只因害怕“盗匪”来袭。据说,这群盗匪在乡间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恐惧的胁迫下,大批村社居民纷纷逃离家园,藏身近旁的树丛和森林。或者,他们匆匆纠集起来,在城镇外围拦起路障,试图抵御歹徒的袭击。在恐慌期间,最令人惊讶的事实莫过于——那些令人战栗的“盗匪”实际上从不存在。
本书作者勒费弗尔堪称20世纪研究法国大革命独一无二的大家,通过对法国国家档案馆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当代出版物和手稿的仔细研究,他对大恐慌作了旨趣迥异的描述和解释,并深入探讨了可能引发大恐慌的深层原因和背景因素。
这一著作不愧是对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大众心理和集体情感最卓越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之一,是一部史学经典,任何有志于了解历史上人类行为动机的读者都不应错过。
北京大学历史教授高毅审校并作序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荣休教授谭旋
法国鲁昂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米歇尔·比阿尔 专为此版作序推荐
2022年10月19日 想读
Slave Religion 豆瓣
作者: Raboteau, Albert J. 2004 - 10
Twenty-five years after its original publication, Slave Religion remains a classic in the study of African American history and religion. In a new chapter in this anniversary edition, author Albert J. Raboteau reflects upon the origins of the book, the reactions to it over the past twenty-five years, and how he would write it differently today. Using a variety of first and second-hand sources-- some objective, some personal, all riveting-- Raboteau analyz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African religions into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He presents the narratives of the slaves themselves, as well as missionary reports, travel accounts, folklore, black autobiographies, and the journals of white observers to describe the day-to-day religious life in the slave communities. Slave Religion is a must-read for anyone wanting a full picture of this "invisible institution."
2022年10月18日 想读
现代社会学理论(第七版) 豆瓣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7e
作者: [美] 乔治·瑞泽尔 译者: 任敏 / 邓锁 2022 - 10
◎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 ◎
◎ 第7版中文全译 ◎
◎ 博观约取 入门佳作 ◎
◎ 快速全面了解西方社会学的案头书 ◎
▎ 编辑推荐
社会学理论经典教材,第7版中文全译,社会学专业学者倾力翻译。
视野开阔,细致全面,条分缕析,入门佳作。
聚焦社会学理论的现代发展 阅读此书就如进入社会学理论的万花筒:从社会学的萌芽到对后现代的反思,从结构功能主义到当代女性理论,从常人方法学到消费理论和全球化……
正文穿插“人物小传”,文末附章节总结,有助于掌握要点和温习反思。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乔治·瑞泽尔社会学理论系列著作中的一种,在美国乃至全球被广泛使用。相比于一些罗列冗长注释和艰涩概念的学术著作,本书更能有效地引导初学者一窥社会学的全貌。本书采用一卷本形式,将社会学理论家及其著作置于历史、社会与政治背景中,以轻松的写作风格,使枯燥的理论有趣、清晰,易于理解。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要性地介绍了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将其划分为以古典社会学为代表的早期阶段和以现代、当代社会学为代表的后期阶段;第二部分即“现代社会学理论:主要流派”为本书主体,占据了全书大约二分之一的篇幅;在第三及第四部分,瑞泽尔侧重强调自后工业社会以来社会学界整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分歧的努力,对现代性思潮的批判以及对全球化现象的特殊关注。
2022年10月18日 想读
最深切的感觉 豆瓣
The Deepest Sense
作者: [加拿大] 康斯坦丝·克拉森 译者: 王佳鹏 / 田林楠 2022 - 9
——媒体、专家推荐——
★克拉森是一位讲述感官历史的老手,技法娴熟。这本新书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她对工业革命的描述。
——《纪事报评论》
★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充满了引人入胜的观察,每个读者都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最深切的感觉》不仅通过关注触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漫长历史,而且通过将触觉引向一些重要的历史对话,实现了新的突破。
——理查德·纽豪斯
★对人类与触觉的关系在历史上的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叙述,并提供了大量信息。
——《出版人周刊》
★克拉森丰富的描述为她对这种亲密感觉的探索提供了极好的衬托。
——《图书馆杂志》
★克拉森雄辩地认为,触觉是最深刻的感觉,不仅因为它的文化意义延伸到遥远的过去,而且因为它的社会意义仍然嵌入现代性的核心概念中。作者表明,触觉的历史本身是反思性的:尽管它们只能从来源中推断出来,这些曾经可以触摸到的拥抱讲述了我们之间最深刻的联系的历史。
——《美国历史评论》
——内容简介——
从最轻柔的爱抚到最严厉的打击,触觉是我们体验世界的核心所在。现在,这种最深层的感觉首次成为广泛的历史探索的主题。《最深切的感觉:触觉文化史》这本书通过探索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基于触觉的生活经验,充实了我们对于过去的理解。这种亲密而感性的历史研究方法使我们有可能重新发现历史文 化的触觉基础及其塑造社会的特殊方式。
克拉森在书中探讨了各种触觉领域,包括中世纪城市的感觉;圣人遗物的触觉吸引力;痛苦、快乐和感情的社会历史;人类和动物之间的触觉联系;摔跤和比武等运动的剧烈刺激;消费文化的感官吸引力,等等。她深入研究了一系列重要问题,从社会交往中触觉的使用和禁止到现代国家对身体的约束,从城市景观的感觉变化到现代性中触觉的技术化。
通过康斯坦丝的描述,我们发现历史远不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主题,它能在顷刻之间触动我们。
2022年10月17日 想读
再造金山 豆瓣
作者: 费晟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2
作为英帝国最偏远也最晚开辟的殖民地,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自十九世纪以降迅速沦为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中的资源边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历史是世界史研究中基础非常薄弱的领域,本书利用环境史的新视角整合了之前零碎保存的史料,从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及生态变化的角度探讨澳新历史变化的特点,突破了传统国别史研究中重视政治经济话题,从而容易忽略地缘上较为次要的大洋洲区域史的局限。本书以澳新华人移民的经历与命运为线索,力求展现全球资本主义及西方殖民扩张中人口交流、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以及文化冲突之间的复杂互动。
2022年10月17日 想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2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酒神与世界城邦 豆瓣
作者: 罗峰 商务印书馆 2020 - 11
《酒神的伴侣》看似是欧里庇得斯回归传统的“翻案诗”,实则以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颠覆了传统。欧里庇得斯塑造的新酒神精神具有双面性:最和善又最可怕,和平又血腥,富有男子气又充满女人气。诗人力图以新酒神精神启蒙邦民并打造世界城邦,促使人人追求自由、平等和快乐。酒神欲通过重新野蛮化使世界文明化,借助外部不断的战争和内部甜蜜的教仪构建世界城邦,这种“平衡法则”却未必能带来终极自由与和平。笺注部分翻译了希腊原典《酒神的伴侣》及相关英、法文注释,译文力求信实通达;版本溯源详实,文本义理疏解详细,语词内涵考索清晰。
2022年10月14日 想读
人类学入门 豆瓣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约翰·奥莫亨德罗 译者: 张经纬 / 任珏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4
在现今这个多元世界中,学习文化人类学能让所有学生洞悉、探索我们置身其中的千差万别的世界。本书将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归结为11个问题,每章都以作者从事人类学研究的亲身经历开篇,并在文中进行详细剖析,生动地讲述了人类学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 方法,学会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这本激动人心的新书引出了文化人类学思考方式的核心方式,并通过十一个问题让它们浅显易懂,告诉我们如何通过这些问题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每个简短章节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并附有练习和课堂演示,是一本上佳的人类学通识教科书。
国家的视角 豆瓣 Eggplant.place
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C.斯科特 译者: 王晓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在这部内容丰富且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中,詹姆斯•C. 斯科特分析了在各个领域中,由国家主导的大型规划项目遭遇失败的例子。斯科特指出,当国家权力坚持推行简单的规划方案,而这种方案对复杂且不易理解之相关性尤显粗暴时,中央主控的社会规划项目就很难取得成功。进而言之,针对社会组织的设计要想获得成功,必须依靠这样一种认知:即地方知识和实践知识与常规知识和技术知识同等重要。作者列举了令人信服的例证,并质疑了“发展理论”,同时反对独裁权力主导的规划项目对国民价值、愿望和目标的忽视。“社会的清晰性提供了大规模开展社会工程的可行性,极端的现代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愿望,独裁的国家有实现这一愿望的决定权和行动能力,软弱的公民社会则提供了等级社会作为其实现的基础。”在作者看来,上述四个因素的结合,往往使得悲剧难以避免。
2022年10月12日 想读
后现代史学理论读本 豆瓣
10.0 (5 个评分) 作者: 彭刚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9
1973年海登•怀特《元史学》问世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学界产生强烈冲击,无论史学理论还是史学实践均深受影响,发生巨大变革。本书精选海登•怀特、卡洛•金兹堡等名家最具代表性的十五篇文章,就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中的诸多议题展开讨论,不仅是对该领域数十年发展的总结,也对历史哲学与历史实践本身进行了深刻反思。
2022年10月12日 想读
文献综述写作 豆瓣
作者: [美] 何塞·L. 加尔万 / [美]梅丽莎·C. 加尔万 译者: 齐心 2022 - 10
本书是美国上百所大学论文指导课程教材,是一本讲授文献综述写作方法的完全指南。作者何塞·L. 加尔万曾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在39年学术生涯中,他总结出一套多步骤写作方法,并将其运用到文献综述写作中。
本书内容分为文献检索、文献分析、综述初稿撰写、综述终稿准备四个部分。从对原始文献的分类开始,详细讲授了浏览电子资源、选择检索主题和文章的步骤;分析定量和定性文献、整理笔记的技巧;准备写作、撰写初稿、使文章连贯的方法;以及吸纳反馈意见、编辑完善初稿、准备参考文献列表的准则。此外,作者还提供了11个文献综述写作范例供读者模仿学习。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类文章作为学期论文的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撰写期刊论文和基金资助申请报告的研究者,以及讲授学术写作课程的教师和指导论文写作的导师。
对于要求撰写学期论文的大学生,本书可为他们提供详细的、循序渐进的指导,告诉他们如何进行文献检索和文献分析,如何综合已有研究报告,写出一篇观点独到、结构紧凑的文章。
对于开始撰写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学生,撰写学位论文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他们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冷静和逻辑,大大减轻焦虑感。
对于撰写期刊论文和申请基金资助的文献综述者,本书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所需的文献综述的概貌和关键部分。
对于讲授学术写作课程,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大学教师,本书是最佳教材。
以下特点使得本书在教授分析性写作(analytical writing)的教科书中独树一帜:
组织结构遵循写作过程中系统而自然的步骤。
侧重撰写针对原始研究的批判性综述。
基于定义了 21 世纪大学图书馆的新数字环境。
按照撰写文献综述过程中的顺序组织各种步骤和准则,并用大量学术期刊实例进行说明。
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一套有助于顺利完成文献综述的特定技巧。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1.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生院院长,将文献综述写作的全过程掰碎了讲给你听,近40年学术生涯智慧凝结,独家心得倾囊相授,文献综述领域权威指南。
2. 1999年首次出版,第7版全新修订,作者女儿倾情加入,只为帮助在数字图书馆背景下成长的你,顺利检索、分析和综述最有价值的研究文献。
3. 畅销全球20余年,被美国上百所大学选为写作类指定教材,美国亚马逊社会科学研究热销排行榜第9名、心理学研究方法热销排行榜第2名、医学心理学研究热销排行榜第1名。
4. 运用多步骤写作方法,完整解密文献检索、分析、撰写和修改奥秘,31步环环相扣,分解文献综述整个过程,115条准则简明扼要,击破文献综述写作痛点,让文献综述变成一次轻松愉悦的学术旅程。
5. 正确引用文献,避免剽窃风险,完美解决学术写作后顾之忧,为你的学术生涯铺平道路。
6. 不知如何引用原始资料?没有批判性分析思维?第一手的资源才是最可靠的,有自己的观点才是好的文献综述!颠覆你的僵化习惯,打造全新的写作模式!
2022年10月12日 想读
布迪厄:关键概念(原书第2版) 豆瓣
Pierre Bourdieu: Key Concepts 2e
8.3 (9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尔·格伦菲尔 译者: 林云柯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8
-编辑推荐-
★ 法国社会哲学家皮埃尔•布迪厄被公认为是20世纪杰出的思想家之一。在他5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布迪厄研究了大量的主题:教育、文化、艺术、政治、经济、文学、法律和哲学。在这些研究中,布迪厄发展了一系列高度专业化的概念,这些被他称为“思想工具”的概念,被广泛用于揭示当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 本书以一种传记结合具体材料的视角,逐一探讨了布迪厄最重要的概念,并在每一章中对它们作了专题研究。这样的结构和行文风格尤为适合初学者使用。
★ 这些概念如何能被运用于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这是本书编者修订此书所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在新版中加入了一个全新的部分——“应用”。在这里,作者不仅为我们总结了布迪厄的一些方法论原则,还从布迪厄的视角出发,给出了一个能够指导研究的实践框架,对于那些即将成为研究者的人来说,这为他们在研究中运用布迪厄的那些基本要素提供了依据。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生平,理论和实践”、“场域理论:超越主观性与客观性”、“场域机制”、“场域状况”和“应用”。这些部分中的各章都将探讨布迪厄最重要的一些关键概念,如习性、场域、资本等。这些关键概念不应被视为孤立的实体,它们都是彼此错综相联的,共同构成了布迪厄所研究的社会语境的结构和状况。
本书的每位撰稿者都将从自己的视角来思考并撰写一个特定的概念。整本书将包含如下内容:
• 讨论各个概念的定义:布迪厄是如何定义它们的。
• 各个概念的历史与背景。
• 与该概念相关的其他作家,以及他们对该概念的定义与布迪厄有何不同。
• 布迪厄在何时何处使用这些概念,以及为什么如此使用。
• 这些概念在他的著作中是如何发展的,同时是如何与其他学科,比如人类学和哲学等发生联系的。
• 这些概念如何适配和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主题,以及为什么能够这样运用,同时还包括如此操作所引发的其他问题。
每一章节既可以被视为对每个概念的阐释,同时也是对该概念的评估。通过这种方式来探讨这些概念,为思考和解释布迪厄提供了基于个人的视角和相应的契机。
2022年10月12日 想读
低垂之眼 豆瓣
Downcast Eyes: The Denigration of Vision in Twentieth-Century French Thought
9.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杰伊 译者: 孔锐才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21 - 8
-编辑推荐-
★ 首部以“视觉”为中心的法国思想史,全面考察法国“视觉中心主义”的兴亡
☆ 极具学术想象力的跨学科研究,百科全书式的“视觉”话语大全
★ 理解“视觉中心主义”的历史,洞悉充斥着图像与监视的21世纪
☆ 作者马丁•杰伊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对视觉的推崇,在西方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从柏拉图、笛卡尔直到启蒙运动,视觉往往与清晰、秩序和理性相关联。随着摄影、电影的出现,视觉更晋升为现代感官王国的领主。然而,来自法国的现代思想家——萨特、梅洛-庞蒂、福柯、拉康、巴特、德里达——也以各种方式质疑视觉的霸权地位:从印象派到超现实主义,从现象学到精神分析,从结构主义到后现代分析……
本书为读者展现了“视觉中心主义”如何被撼动的历史。凭借其杰出的材料整合能力,作者将眼花缭乱的批判整合进宏大的思想史议题,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呈现出法国思想史。
-媒体推荐-
一本宝贵的书……对于任何想要聚焦20世纪知识生活的人来说,杰伊的这部权威历史著作是必读之作。
——《艺术论坛》
杰伊对20世纪法国视觉态度的探索,成就了这部令人印象深刻且严谨可靠的作品……杰伊的许多材料来自典籍,他对此进行了有说服力的综合。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本书所展示的学术成果让人眼花缭乱……它的出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知识事件。
——《十月》
每一个想教授20世纪思想课程的人都该拥有这本书。
——《现代史杂志》
就其冷静的观察基调而言,这本令人惊异的书是一次穿越思想史的感伤之旅。
——《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
2022年10月12日 想读
西方现代思想史 豆瓣
European Intellectual History Since 1789
9.3 (10 个评分) 作者: 罗兰・斯特龙伯格 / 刘北成 译者: 刘北成 / 赵国新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 1
本书中文版是由作者本人授权的唯一完整版本,是威斯康星・密尔沃基大学资深教授罗兰・斯特隆伯格的扛鼎力作。本书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风行欧美大学,90年代新版问世,续写流行神话。斯特龙伯格教授以高屋建瓯的历史眼光、激越昂扬的文字表述、犀利透彻的哲理分析,生动而简约地勾勒了近500年来西方思想的全景画卷。...
现代性 豆瓣
8.9 (47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汪民安先生的《现代性》一书完成于2004年,最初收录在一本现代性选编文集和一套关键词丛书中,后于2012年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自出版以来,这本小书深受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获得了诸多好评,因而在旧版售罄之际,南大出版社推出了这一新版本。
-----------------------------------------
★ 汪民安教授阐释“现代性”的经典小册子,“一本书的意义不取决于它的篇幅,也就是说不取决于在这本书中写出了多少句子,而是写出了怎样的句子”(汪民安)。
★ 一本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认识现代性的入门读物,向读者揭开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
★ 多年来深受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喜爱,为诸多高校文学、美学等专业推荐阅读图书。
=======================
【内容简介】
“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征,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洛克等的现代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脉络。随后作者结合吉登斯、盖尔纳等人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最后作者综合前几章的论述,分析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的现代性的冲突所在。
汪民安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眼光独到,以清晰的逻辑和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这本《现代性》堪称认识现代性的极佳入门读本。
2022年10月9日 想读
弑君者 豆瓣
The Tyrannicide Brief: The Story of the Man Who Sent Charles I to the Scaffold
作者: [英] 杰弗里·罗伯逊 译者: 徐璇 新星出版社 2009 - 4
查理一世发起内战,使得十分之一的英国人在战争中丧生。1649年的议会却找不到一个有才华和勇气的律师来起诉自称高于法律的国王。约翰•库克最后临危受命,以清教徒的虔诚和对公民自由的热爱挑战“君权神授”,把国王送上法庭和断头台,英国从而告别了推翻君主制。然而他个人的命运,却是在查理一世被砍头的11年后,被查理二世五马分尸弃于市。
国际知名的人权律师杰弗里•罗伯逊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揭开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史实。作者主张,国王因为有罪而被审判,对他的处决是建立议会主权的必要,而对弑君者的审判却是被当权者一手操纵,那些牺牲者应被视为国家的英雄。
约翰•库克牺牲了生命,从而使“暴政”成为一项罪名。他对查理一世的审判,开了审判对自己的人民发动战争的国家元首的先河,是对皮诺切特、米洛舍维奇、萨达姆•侯赛因进行审判的先例。这部大作是当下全球许多重大问题的启示录。
本书荣获2007年度美国律师协会 “银法槌奖”(Silver Gavel)(银法槌奖是美国律师协会最负盛名的一项奖项,主要奖励给那些帮助美国民众理解法治和司法制度的优秀“普法”作品,包括电影、戏剧、广播和电视节目、报刊文章、书籍和网站等,1958年该奖首次颁发,迄今已有50年历史。)
赞语
迷人的书,极具启发性,悲悯之作。
任何相信法律之无畏与独立的人都不该错过的经典好书。
——《泰晤士报》(The Times)
那些鲜血横流的可怕日子被杰弗里•罗伯逊生动地再现了出来,这是本好书:严谨的研究,优美的文笔,精美的插图。这是一部开天辟地的作品,约翰•库克是十七世纪中期的历史关键人物,而这是他的第一部传记。更重要的是,杰弗里完美地展现了强大王权受法律审判的整个过程。
——《星期天先驱报》(Sunday Herald)
这本书为一位真正伟大的无名英雄正名,他是罕见的法律改革家……令人鼓舞,探究英国内战的全貌。
——《旁观者》(Spectator)
太引人入胜了……对法律问题条分缕析,对历史全局有着精准的把握。
——《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有着文学作品的阅读愉悦,优雅又热烈,原汁原味的历史。
——《观察家报》(The Observer)
杰弗里•罗伯逊用法庭辩论的智慧来写作,有专业的历史学家难以企及的洞察力。
——《文学评论》(Literary Review)
目录:
中文版代序一 陈婉莹
中文版代序二 贺卫方
中文版自序
前言
开篇:要不是运气……
第一部分:革命
第一章 一个平民
第二章 斯特拉福德、船舶税和自我探寻
第三章 受制的国王
第四章 清廉的律师
第五章 独立派想拥有什么
第六章 穷人的处境
第七章 罪恶的鲜血
第二部分:共和国
第八章 天罗地网
第九章 法网恢恢:库克的指控
第十章 审判国王
第十一章 别了,君主统治
第十二章 国王已死
第十三章 一张白纸
第十四章 护国体制
第三部分:复辟
第十五章 扶不起的阿斗
第十六章 最后时刻
第十七章 “他们看起来全都垂头丧气”
第十八章 对约翰•库克的审判
第十九章 与上帝同行
第二十章 国王万岁
后记
附录
附录1 在查理一世死刑判决书上签字的59名法官(按签字顺序)
附录2 年表
附录3 资料来源说明
附录4 人名表
译后记
2022年10月8日 想读
版本源流與正史校勘 豆瓣
作者: 聂溦萌 / 陈爽 编 中华书局 2019 - 11
本书汇集的研究主要是依托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而展开的。这些文章大多以细致的文本校勘为基础,在版本源流的视角下对正史版本问题进行考察。其成果不仅是修订工作的保障,同时,与尾崎康先生《正史宋元版之研究》重实物鉴定的取向相得益彰,集中展示了正史版本研究这一传统学术领域的最新进展。
2022年10月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