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尔凯姆异世界同位体 - 标记
湖南人与现代中国 豆瓣 Goodreads
Provincial Patriots: The Hunanese and Modern China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裴士鋒 译者: 黄中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中国近代史上,湖南所产生的改革者、军官、革命家之多,居中国诸省之冠,但史学研究却鲜少对湖南进行连贯性的探讨。本书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而以湖南为中心,认为湖南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
湖南是具有独特性格的地区,……既为更大国家的建造付出心力,也孕育出自己的身份认同。本书以多不胜数的一手数据为基础写成,为发人所未发的一部力作。 ——拉纳•米特(Rana Mitter),《被遗忘的盟友》(Forgotten Ally)作者
湖南在中国历史舞台占有特殊地位长达一百多年,先是助政府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平乱之后大量湖南人成为封疆大吏,晚清改革时湖南成为主要的改革中心之一,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的成功湖南贡献甚大,而在毛泽东主政的中国则有多位湖南人跻身最高领导阶层。
——柯文(Paul A. Cohen),《历史三调》(History in Three Keys)作者
关于民族概念的中国如何由内往外发展出来, 至今只得到局部的探索。裴士锋的专题性作品,以令人信服的笔法说明地方根源与民族果实的关系。他笔下的湖南以新且有效的方式说明了从帝国到民国的转变。
——柯娇燕(Pamela Kyle Crossley),《满洲人》(The Manchus)作者
2022年10月4日 想读
庚子救援研究 豆瓣
作者: 冯志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庚子国变期间,京津沦陷,秩序大乱,南北交通中断,大量京官和难民危在旦夕。上海绅商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先后成立中国救济善会和东南济急善会,发起、组织和实施大规模的救援。
这是一次非常时期由上海绅商发起、各省疆吏合力促成的大救援,其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施救对象之众、效果之著, 史所罕见。
庚子国变及其庚子救援的发生,与19世纪中外贸易的南北差异有重大关系。以丝茶为主的出口格局使得从对外贸易中获利的主要是东南各省,因为丝茶产区主要集中于东南。近代化的西洋器物如轮船、电报等进一步加剧了南北之间的利益分化,东南因而更容易接受西洋器物与文明,北省反之。
久而久之,南与北,新与旧,俨然对立。进一步探讨,可以发现庚子救援虽然是以“东南官绅商民合力筹办”的形象面世,但本质上仍是以乡谊为基础的救援行动,李鸿章称之为“造端于各人各家亲友之相赈,扩充为同省同旗官民之普济”。庚子救援让以往潜而不彰的“省籍”意识浮出水面,成为清末新政时期“省界”意识勃发的前奏,而正是“省界”意识深刻影响了新政时期的社会和政局,并最终改变了历史。
2022年10月4日 想读
学术与制度 豆瓣
作者: 刘龙心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近年来后现代史学在中国颇受重视,西方相关作品之译作也受到知识分子欢迎,不过以后现代史学的问题意识来研究当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发展、特色与局限,本书应属首创之作。传统中国的思维模式与思想架构如何能与近代西方学术接轨,一直是20世纪以来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重大课题,过去虽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却乏人从制度(尤其是大学)建构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课题,本书深入地分析了西式大学引进中国后,在打破国学框架、重组知识结构乃至训练一批专业史家,进而建立一套专业学术规范等方面所扮演的重要功能。
本书不仅是一部史学史的作品,更具有学术史、思想史、制度史乃至教育史等多重面向,也可为其他学科找寻自身知识建构历程的借鉴与参考。
2022年10月4日 想读
历史的微声 豆瓣
作者: 王笛 2022 - 10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就是对书的评论,展示了历史学家王笛近四十年读史观察,也可以说是他的阅读史,就此可以窥见他对历史和现实社会的思考。发现“历史的微声”,也就是去倾听民众的真实声音。
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学术杂志以及大众媒体上发表的书评,其中在权威刊物《美国历史评论》(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亚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发表的英文书评,皆是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本书是作者读书评论的第一次结集,细读罗威廉《救世》《红雨》、卡洛·金斯堡《奶酪与蛆虫》、罗伯特·达恩顿《屠猫记》、史景迁《王氏之死》、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卡尔·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等史学名著,思考人类的历史、文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本书第一部分“读书就是自我塑造”和最后一部分“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是专门为本书所写,尚未在其他任何地方发表过。
作者绘制了十九幅人物插图,传达出那些海登·怀特、费正清、史景迁、孔飞力、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等杰出学者的神韵和思想的力量。
2022年10月4日 想读
文化与社会 豆瓣
作者: 雷蒙德·威廉斯 译者: 吴松江 / 张文定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神话与仪式 豆瓣
作者: 段晴 2022 - 10
五块神秘的毛毯,三行难解的于阗文,十年破解寻真之路
丝绸之路研究最新成果,西域古语言专家、季羡林高足段晴的重要遗著
古毛毯编织出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恩基都、伊什塔尔、赫尔墨斯、佩尔塞佛涅等多民族神祇一齐登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神话叙事
--
段晴教授是位非常特殊的学者,她是季 羡林先生最重要的学术传人之一,也是中国丝绸之路考古独一无二的古语言支撑者,与西域密切相关的梵文、佉卢文、于阗文、粟特文、叙利亚文等,她都能解读,这些学问在中国应该说是独一无二的冷门绝学,她可谓是当代中国继承“绝学”并无私奉献自己一生的标杆式人物。段晴教授因病于今年三月去世,她的离世震动了学界,很多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人,都在纪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学者,也是在纪念她为我们留下的、求真不息的学术精神。
这样一位绝学专家,在离世前完成了她最重要的作品,就是这本《神话与仪式》。这本书看起来是个小题目,但实际上背后调动了大量不同学术背景的资源——不仅充分利用了历史语言学对多种语言比并辨析、分流溯源的方法,还融汇了图像分析、考古发现、神话民俗、历史文献的相关研究,可以说,这本书是最尖端的“绝学”,具有极高的原创性。同时,此书还是一部把“以小见大”的学术思路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作品,通过几幅特殊的于阗毛毯,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自古以来我国新疆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形态。这样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独树一帜的,它站在了西域研究学术创新的最前沿,是只有段晴教授这样的绝学专家,才能做得出来的学问。
--
新疆,是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和东西文化的交汇点,也是世界上出土古代纺织品最集中的地区之一。2007—2008年,挖玉人在新疆和田的山普拉找到了几幅毛毯——氍毹。这些氍毹色彩鲜艳,其上织有古代于阗的文字与图案,仿佛诉说着昔日传诵在于阗故地的传说。
本书是北大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教授段晴,针对和田出土氍毹展开的一场解密之旅。利用历史语言学和图像分析等方法,作者破解了氍毹上于阗文的含义、解读出氍毹图案上的苏美尔、希腊神话,由此揭示氍毹“起死复生”的主旨,并将之与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龙鼓传说”相结合。氍毹上的神话叙事与其所供奉的人祭祈雨仪式,使古代于阗文明独特的宗教信仰——苏美尔女神伊楠娜崇拜——得到了充分呈现,凸显出新疆作为多文明汇集之地的得天独厚。
这项研究是名副其实的“绝学”,而段晴教授自2008年投入到山普拉氍毹研究,至今已逾十年。本书忠实保留了她十年研究的整体历程:从灵光一现的猜想,到大胆细致的成说,其间伴随着她不断的自我扬起与自我推翻。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见证了一位学者孜孜不倦寻找答案的求真精神。
2022年10月2日 想读
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 豆瓣
作者: 余欣 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 6
本书是2010年11月6-8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的“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与制度”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
“中古文史之学”,是亦古亦今、亦新亦旧、亦中亦西的学问。近百年来,在新材料和新理论的推动下,海内外学界运用文献、考古、艺术相结合的方法,融烁古今,会通中西,取得了丰硕的成 果。然而在学术全球化的今天,如何重建解释性框架?如何开拓新疆域?如何寻求和实践新工具?国际共同研究和代际学术对话是否可能?活跃在中古史前锋线上的学者各自有着什么样的思考?为了能更加深入地讨论这些国际学界共同关切的基本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主办了这一学术会议。
会议旨在推动两个对话:中外对话,即促进大陆、港台、日本、欧美活跃在学术前沿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代际对话,即推动196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坚学术力量与1940-50年代出生的著名学者之间的对话。会议有来自海内外中国中古史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提交了25篇报告,涉及出土文献辑考、仪式与制度析、宗教社会史、学术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史研究诸多领域,并邀请了8位国际知名学者担任评议人,以一种新的学术“生成模式”实现了中古史研究者的国际交流,促进了学术取向有所异同的两代学者间的代际对话,这些新求索和新风雷,将生成新的“大地之肖像”,汇入新世代历史学的学术脉络之中。
此次结集,将所提交的论文修订本辑为“中国中古文史之学研究的方法与前景”、“出土文献所见学术与信仰”、“国家祭祀、礼仪空间与礼制呈现”、“历史书写、祥瑞灾异与政治架构”四编出版。
2022年9月30日 想读
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 豆瓣
古代中国と皇帝祭祀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 金子修一 译者: 肖聖中 / 吳思思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金子修一先生在皇帝祭祀研究方面的通论作品。从郊祀、宗庙、明堂、封禅及即位礼仪等具体制度入手,对汉唐间的皇帝祭祀进行了通贯性的考察。重视汉唐间各王朝对皇帝祭祀的不同运用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如西汉后期郊祀与宗庙制度的成立,南北朝时期在郊祀方面突出的正统之争,唐代皇帝祭祀中祝典性质的强化等,均显示了皇帝祭祀与时代传统之间的密切互动。作者自1970年代以来致力于从国家祭祀和礼制层面,探究中国古代皇帝制度乃至东亚王权的特质所在,在日中学界均有深远影响。
2022年9月30日 想读
中古官修史体制的运作与演进 豆瓣
作者: 聂溦萌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4
汉魏以来,史学独立,汉唐之间史书种类与数量的繁荣、私撰史学的发达广受关注。然而即便私人撰写的史书,若以王朝为记载对象,也必然包含官方因素。本书避免官修、私撰对立的视角,注意到官方常规化的修史体制改造了王朝史编纂的大环境,也使纪传史体裁发生了变化。
本书提出“官修史体制”的概念,指一套由制度保障的资料收集、整理、编纂机制及相关职官设置。在汉魏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的官修史体制逐渐将政务运作、文书与历史编纂的关联性变得制度化、惯常化。本书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考察。一是在纪传史的横截面中探讨体裁模板与史源如何相互适应,围绕四夷列国传、孝义类传、一般臣僚传记与相关政务运作的联动进行了讨论。二是考察纵向的史料加工编纂过程的发展,讨论了东晋与刘宋、十六国与北魏的修史,观察编年、纪传共同参与的史书编纂过程。
在研究方法上,本书将历史学与文献学相结合,既关注历代修史的史事、制度的记载,也重视对史文结构、体例、史源、改编过程的分析,彼此印证,别开生面。
2022年9月28日 想读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 豆瓣
作者: 陈高华 / 陈智超 等 中华书局 2016 - 11
《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第三版)按照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殷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金西夏、元代、明代和清代这些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种类、来源、内容等,对各个时期重要的史料及其使用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其史料价值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在体例结构上与原有版本一致,并在原先的基础上增加了近些年新发现、整理的史料成果,修订了原书中的不妥之处,学术价值极高。
作者简介
2022年9月28日 想读
书写者、武士和国王 豆瓣
Scribes, Warriors, and Kings: The City of Copán and the Ancient Maya
作者: 威廉·L.费什 译者: 孙瀚龙 / 张森 2022 - 9
在现代洪都拉斯境内的科潘曾经是古典期玛雅文化的伟大城邦之一。它在热带雨林里隐匿了将近一千年后,直到19世纪时才被重新发现。在这里,探险家们发现了被毁弃的神庙、广场和比新大陆任何一处遗址都要多的象形文字和雕塑纪念碑。但那些石头是沉默的,那些文字是未被释读的,究竟是谁统治着这个古代城邦?而它又繁盛了多久,最终又是何以灭亡?
基于在科潘遗址持续了一个世纪的研究,本书全面展示了玛雅文字是如何被释读的,并以最新的墓葬发现解开了科潘的历史之谜,其中主要描述了科潘从兴起到繁盛的国家之路、它的盛世与衰落,以及它最终的灭亡。本书将全面展示古代科潘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国王和他的人民与祖先建立沟通的放血仪式,城邦的统治者参加的神圣球赛,以及书写者留下来的如此详尽的关于他们时代的记录。科潘精美绝伦的建筑、雕塑和玉石制品在本书的插图和照片中得以充分地展示。
这是一本以丰富的一手材料和持续进展的考古新发现颠覆我们对于古代玛雅认知的好书,也是一本将消失的科潘带回现实世界的佳作。
2022年9月28日 想读
事邦国之神祇 豆瓣
作者: 朱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 9
西晋以降,历代王朝的礼仪制度皆采取五礼的架构。作为五礼之首,吉礼以制度化的祭祀礼仪为主体,是帝制时代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本书深入把握吉礼制度的内在逻辑,从大祀、中祀、小祀的纵向结构和祀天神、祭地祇、享人鬼、释奠先圣先师的横向结构出发,主要通过三祀制度、郊祀礼仪、太庙祭祀、释奠礼仪等方面的内容,来检讨唐至北宋吉礼的变迁,并且探究其在中国礼制史上的位置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此项研究揭示了唐至北宋时期吉礼体系的连续性,从中亦可看到吉礼制度与政治秩序、权力观念、思想学说、宗教信仰之间的复杂关系。本书以制度史研究为本位,兼顾制度与思想的互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可望对中国古代礼制研究起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2022年9月27日 想读 仪式和礼制永远都很有魅力
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 豆瓣
7.0 (6 个评分) 作者: 逯耀东 中华书局 2006 - 9
魏晋处于汉唐帝国之间,是一个解构与重组的时代。在解构与重组的过程中,许多矛盾现象杂呈,最显著的是儒家思想失去其原由的权威地位,原来在经学笼罩下的其他学术,纷纷脱离经学的羁绊而独立。但由于史学和经学的关系过于密切,所哟史学独立的步履缓慢而迂回。但在史学主流的编年和纪传二体之外,却出现了一系列非儒家价值体系的新史学写作形式。不过,这许多新史学写作形式的思想根源与社会基础,都深植在魏晋时代之中。逯耀东教授以其多年治魏晋史学的经验,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与流变,对这个问题作了较深层次的探讨与分析。
逯耀东教授从事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馀年,范围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擅长历史随笔、文化散文的写作,一生勤于著述,笔耕不辍,历年所撰史学论集、散文集二十馀种。本书为逯耀东教授研究魏晋史的代表作,广为学界所知。该书着重考察这一时期史学主流之外出现的一系列非儒家价值体系的新史学写作形式,并结合中国传统史学的发展流变,探讨这些新史学写作形式的思想根源和社会基础。
2022年9月26日 想读
史学理论手册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 [英]萨拉·富特(Sarah Foot) 译者: 余伟 / 何立民 格致出版社 2017 - 7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2022年9月25日 想读
當代歷史學新趨勢 豆瓣
作者: 許雪姬等 聯經 2019 - 3
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
臺灣第一本全面談論當代歷史學新趨勢的專書
在時間推移下,歷史學研究也隨著時代背景而發展出與前一個世代截然不同的研究趨勢,《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著重於目前史學研究的熱門與前瞻議題,使讀者更能領略史學研究趨勢如何隨時代背景演變。
當前的歷史學趨勢可歸類為全球視野、帝國與國家、跨文化交流、環境與歷史、「科學、技術與醫療」、情感、歷史記憶、「閱讀、書籍與出版文化」、大眾史學、新史料與歷史書寫。《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內容既含括最新的研究趨勢,也有過去十幾年來的數個重要課題的新發展,像是性別史、思想史、科學史。
除了以當前的前瞻與熱門課題為主,《當代歷史學新趨勢》另一特色就是凸顯當代青年學者的觀點。雖然參與撰寫的作者橫跨老中青三代,但主要以剛投入歷史學術社群擔任副教授、助理教授或助理研究員者居多,希望能透過這些新興研究者的學術觀點,完整地反映出當代史學研究趨勢的走向與變化。
2022年9月25日 想读
文化理论与大众文化导论 豆瓣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9.4 (32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翰·斯道雷 译者: 常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1
本书是国际知名文化研究学者约翰斯•道雷所著之经典教材,在西方学界产生的影响经久不衰,是公认的媒介与文化研究领域最为权威的综述性著作之一。
本书对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历史、传统及当下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广涉文化主义、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诸多的社会科学思潮,梳理了国际学界对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文化研究、媒介研究、大众传播学、文艺批评以及新闻学等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阅读、参考的重要文献。
2022年9月25日 想读
符号学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赵毅衡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原理编扩展了一百年来符号学发展的理论基础,融合中西方符号学理论,建立一个可用于分析人类意义活动的符号学体系;推演编具体讨论了符号在人类文化中扮演的复杂作用,让读者理论与应用兼得。该著作是应有符号学理论分析文化的典范。符号学作为文科公分母,必须应用于更为广大的文化及多媒介文本。这本著作强调创新,也强调符号学理论的分析应用,将独创的符号学理论系统地应用到文化研究。
秦汉国家祭祀史稿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田天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
本书首次提供了一份对秦汉国家祭祀的全面、综合的研究。作者抓住了这一时段的特殊性,在研究中关注祭祀活动的地理特征,很好地诠释了秦汉国家祭祀的空间意义。本书对秦汉国家祭祀变迁,及其与地理格局的变动、与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有精彩的分析。
——唐晓峰
秦汉时期的国家祭祀是个值得深入开掘的研究课题,不仅需要读书,也要学会跑路。田天具有深厚的文献功底和广阔的地理视野。她曾从我问学,并一起外出调查,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研究。我想,她的著作,无论对中国的历史地理,还是中国的宗教传统,都是一种新视角。
——李零
本书对秦和西汉国家祭祀的具体制度,各祠畤的位置、祭祀对象等一系列问题做了细致考证,对国家权力结构、政治地理格局、学术思想等相关因素也进行了分析,勾画出秦汉国家祭祀变迁的基本框架。全书思路清晰,言之有据,论述有深度,也有分寸。
——陈苏镇
2022年9月20日 想读
勘破狐狸窗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吴真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11
狐狸窗,是日本民间至今流传的一种手诀。当人类遭遇狐狸嫁女、妖怪作魅等怪异现象时,赶紧用八根手指头搭成一个菱形的狐狸窗,置于眼前。透过狐狸窗你就能看见,那些粼粼点点的鬼火,其实是朝圣的狐狸们拿着提灯,列队前往狐狸王国的首都,东京王子稻荷神社。作者十年来,多次往返中国、日本,实地考察、调研日本民俗,做自己喜欢的研究,并且寻访珍本善书。因此,名为“勘破狐狸窗”,是回到历史现场,看破被既有历史叙事遮蔽的迷雾,形成一种“祛魅”的视角。书中,作者分梳了“人事”与“书事”两个范畴,在细密寻访中,将它们各自奇妙的经历与发现,呈现给读者。在书中,既有寻访“被鲁迅记忆抹去的敷波先生”,也有“饮食中的夏目漱石”;既有“日本早的中国道观实地调查”,也有中国民俗学鼻祖钟敬文留日生活的一览与“日本民俗调查计划”。
2022年9月20日 想读
北宋晚期的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方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北宋哲宗、徽宗朝(1085-1125)的政治史。为避免将政治史简化为政治斗争史,本书从政治体制与政治文化入手,重新梳理了北宋晚期纷繁复杂的政治演变过程,进而试图理解中国古代王朝政治的特质。首先,全书始终围绕宋代“士大夫政治”这一大主题,说明其多层次的理想在北宋后期政治实践中逐渐异化的过程,而前人多所强调的党争、腐败等北宋晚期的政治困境,就是这一异化的副产品。其次,本书从技术与观念的层面,说明了帝制政治在北宋晚期展现的弹性与多元性,而非某种固定的趋势,这也是为了跳出泛论君权强弱大小的思路,寻找理解王朝体制的新方式。
2022年9月1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