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古代哲学的智慧 豆瓣
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 antique? 所属 作品: 古代哲学的智慧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 皮埃尔·阿多 译者: 张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1
哲学首先是一种活动,而不是静态的知识;
哲学是对智慧的爱,而不是智慧本身;
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在学院被教授的学问。
何为哲学? 学院传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通常是在理论和体系中演绎,而且往往在基督教蔑视“智慧”的偏见之下推理。
阿多是一个利用古代哲学来阐述自己思想的哲学家,在他看来,哲学是一种生活的经验,而不是一堆教条。他对于“何为哲学”这个问题,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回答: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甚至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以来,直到基督教初期,哲学总是来自为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待普遍世界观的方式,是对于与其他人共同生活的方式的主动选择。古代哲学因此不是一种体系,它是为“智慧”做的准备练习,是一种精神实践。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很厉害,坚持读完之后我直接昏死了过去……
一部古代哲学史不啻为一部自我关注的实践史,但实践却反而是通过多种封闭甚或形而上的手段进行。从早期苏格拉底的论辩提升到普罗提诺的灵性修炼,可以看得出此种传续的哲学越来越接近于成为一种新的的宗教、一种只为自我升华的孤僻手段,哲学之于世俗的联系变得非常缥缈。它自身,还有它提倡的理性和美德,成为了另一个“上帝之城”。
生命本身在被用温和的言辞轻蔑地逐渐否定,无怪乎尼采在《善恶的彼岸》里要激烈地批判苏格拉底。由此,也不难想到为何哲学的革变要从打破 笛卡尔直至苏格拉底 的老传统开始。
我们时代的人仍然津津乐道地谈论“爱智慧”、并把“智慧与美德”捧上神坛不过是因为他们被更多虚无的事情所占据。但之后呢?所谓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可能只是另一支恶臭的权柄罢了。 @2019-07-14 11:
哲学
知觉的世界 豆瓣
所属 作品: 知觉的世界
8.7 (52 个评分) 作者: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 译者: 王士盛 周子悦 译 / 王恒 译校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 - 5
1948年9-11月,梅洛-庞蒂应邀于法国国家广播电台做了关于知觉主题的七次演讲,本书根据其广播稿录音整理而成。
演讲所探究的主题,其核心不仅是梅洛-庞蒂的哲学,而且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现象学。梅洛-庞蒂否定了这样的观点:知觉是不可靠的,倾向于扭曲我们周围的世界,反而主张知觉与我们的感觉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正是依赖于此来弄懂这个世界。
通过对一系列主题——关于科学、空间、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动物的生命以及艺术——的精彩见解,梅洛-庞蒂探究得出这一具有指导意义的主题。自始至终,他坚持认为,知觉从来不是某种学会了然后就能适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他提醒我们,作为具有具身心智的生物,我们天生有知觉,并与其他动物以及婴儿一样,处于一种与这个世界产生持续、天然、不可预测的接触的状态。梅洛-庞蒂还借助于卡夫卡、动物行为,尤其是现代艺术,特别是塞尚的作品,提供了许多生动的例子。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可以称作是一本"惊艳"的宣言,梅洛庞蒂对于传统那封闭的经验观念有着不一般的理解和引导思路,而这又与其所表现出的社会与政治关怀息息相关。
在将之于事物的知觉拓宽后,一种时刻浮现的"未完成性"也被揭示出来。所见的 总是欢迎去 补全、解释的,而非提供一种定言后来对抗其它观看者的。"在执着于深入知觉世界时……我们摆脱了自身的局限,找到了合适的方式去凝视艺术作品、话语作品以及文化作品那自主而原发性的丰盈。"这不仅是在言说一种观看艺术的方法论,更是在言说一种观看历史与社会的方法论。
由此,批判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且将最终回归到理解。大众是一个集合了多个需要去积极理解的个体的大众,而不是同一的封闭大众。同时,大众与哲学家这样的对立关系本身就是可疑的。粉碎不变的自说自话,才是值得欣赏的姿态。 @2019-12-1
哲学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所属 作品: 时间的秩序
9.0 (152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21 10:40:06 @2021-11-13 01:41:36
哲学 科学
眼睛的故事丨聖神·死人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istoire de l'œil丨Divinus Deus suivi de Le Mort 所属 作品: 眼睛的故事丨聖神·死人
8.5 (29 个评分) 作者: [法]喬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 王春明 逗點文創結社 2018 - 4 其它标题: 眼睛的故事
- 內容簡介 -
「罪孽吸引著我,讓我如饑似渴地欲求著更為罪惡的東西。」
精液、尿液、血液,淋漓四濺
無法以「情色」解釋的狂暴之作!
▲喬治·巴塔耶踰越禁忌、挑戰道德的情色小說傑作
▲在愛欲與排泄中跨越禁制、獲致快感
▲超越《情色論》,大師喬治·巴塔耶最前衛小說
▲讓羅蘭·巴特、傅柯痙攣顫慄的閱讀體驗
「眼睛無法再承受太陽、性交、屍體與黑暗。」
《眼睛的故事》
在屍體旁、在汙穢的茅房、在教堂的懺悔室,在女孩的母親面前……輕狂無畏的少男少女,如獵犬般嗅出藏於肉體深處的欲望,搬演一場場失控春宮。當性愛遊戲變成殺意慶典,他們將迎接著何種結局?
「神父,我還沒有懺悔最可怕的罪行。」幾秒鐘的沉默。「最可怕的罪行就是我在和你說話的時候手淫。」又是幾秒鐘的竊竊私語,最後幾乎是喊出來了:「如果你不相信,我可以給你看。」
《聖神·死人》
令人害怕、厭惡的父親過世後,皮埃爾原以為能與敬愛的母親幸福度日,卻發現母親的真實模樣,和他以為的,全然不同……無法承受皮埃爾景仰眼神的母親,不僅耽溺於酒精與享樂之中,甚至設下一連串春宮陷阱,要把親愛的兒子推入欲望之深淵,以終身墮落成全彼此最深切的愛。
「皮埃爾,你很快就會知道什麼是無的放矢的激情──起初這感覺就像酷刑,然後是妓院般的快樂和無恥的謊言,最終則是澈底的沉淪和無休無止的死亡。」
- 推薦紀錄 -
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亦絢(作家) 專文導讀
「老實說,在五花八門A片充斥網路世界、網友都已經見怪不怪的今日,巴塔耶的情色故事仍然太離奇了。」──紀大偉(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傅柯,巴塔耶頭號粉絲,在瘋狂的研究中說過:『瘋狂是作品的缺席。』《眼睛的故事》已完美展現自身的缺席(absent),完全的缺席。是無法以情色文學框架去看待的,極致的文學作品。」──朱嘉漢(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歷史與文明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巴塔耶的寫作並不是真的要完全否定禁忌的存在。因為在他看來,越界只是對禁忌的邊界的超越,而非摧毀,正是通過這種超越或否定,使人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張生(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
「即使表面看來最令人費解的摘器官、玩器官,如果讀者能聯想到兒童的拆卸衝動(時鐘、娃娃),以及『若是器官可以拿取玩耍,父親就可以獲得新的眼睛』──那麼暴力還是暴力,怪異還是怪異──重重欲望卻如獅身人面之謎一般,並非毫無可能通往詩意、憂傷與美麗。這也就是巴塔耶式書寫,受到高度評價,並且至今仍會令人流連忘返之故。」──張亦絢(作家)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既然这是一个颠覆的世纪,那么寻求绝对真理也可以换一个方向。在巴塔耶借种种堕落者的口吻讲述情色和沉沦时,唯能看到的有痛苦和挣扎、纠结与对内在经验悖论的恐惧,却少有或根本没有对这一生活体验的内疚。由此即是言,救赎实际上从一开始便进行,而并非要上升、净化,把通达什么光明理性的东西作为最终救赎。
神依然是所崇拜的最高主宰,归根结底是因为神创造了人类,给了人类种种可能性,那么穷尽任何一种可能性,而不是刻意寻求某种对立,都是救赎自我,通达不可能的方式。
荒淫无度或许只是绝望与空虚,而能从其中体验到真实的快乐,便已然是充盈与希望了。
然而这并不比基督神话的圣徒殉道简单几分。
许多人都是在不上不下地活着。 @2019-06-19 17:39:57 @2021-11-13 01:41:33
哲学 文学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豆瓣
Life and Times of Post-Modernity 所属 作品: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基思·特斯特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 3
本书分六章:界限、特性/身份/认同、怀旧/恋乡、技术、责任、他人,将文学、历史、哲学融合到一起,探讨了当今社会中的生活、时间、意义及其全球影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19 11:55:23 @2021-11-13 01:41:31
哲学
西蒙娜·韦伊 豆瓣
Simone Weil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辛·杜·普莱西克斯·格雷 译者: 韩红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6
西蒙娜·韦伊(Simone Weil,1909—1943)是难以归类的:爱国者,神秘主义者,社会活动家,笃信体力劳动救赎价值的知识分子,渴望感性美的禁欲主义者,向往进入天主教会的世俗犹太家庭的女儿。三十四岁在贫病交加中离世,留下丰厚的思想遗产。这本小传不仅追溯了西蒙娜•韦伊在宗教、哲学、政治、社会等方面复杂的思想演变历程,还追溯了她从享有特权的巴黎高师学生到工会组织者、社会活动家、哲学家的转变。她的思想尖锐、率直、坦诚,而作为读者,赞同还是拒斥都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去碰触这个“有待成熟的”伟大灵魂。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17 17:00:05 @2021-11-13 01:41:22
哲学
强者的温柔 豆瓣
所属 作品: 强者的温柔
作者: [古罗马]塞涅卡 译者: 包利民 / 李春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 - 4
作为一位斯多亚哲学家,塞涅卡命运多舛,主张坚强、不动心、甚至冷酷。这是“斯多亚”的教导给人的最重要的启示:做一个傲然独立的强者。另一方面,塞涅卡的文字中也可以察觉出一种“温柔”:塞涅卡对于人间的痛苦,对于情感的狂野与细微之处,对于人性的普遍弱点等,有一种极为敏感的体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位灵魂的医生。塞涅卡最痛恨的是对于人的生命和尊严的侮辱与伤害,他对于残暴尤其不能容忍,不遗余力地痛斥声讨。这从本选集中所选的《论愤怒》、《论仁慈》、《论恩惠》等文字中可以清楚看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17 16:48:09 @2021-11-13 01:41:21
哲学
罗兰·巴特的友谊 豆瓣
L’amitié de Roland Barthes 所属 作品: 罗兰·巴特的友谊
作者: [法]菲利普·索莱尔斯 译者: 孔燕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 编辑推荐 -
★1980年3月26日,罗兰·巴特的离世对我而言如雷轰顶。什么都说不出,什么都写不出。我因悲伤而麻痹。来电话了:“巴特去世了,您有什么要说的?”就是从那时起,我沉默了。我没有去他的葬礼。
★对巴特的想念,仅是想念他的存在方式、他的人。他会弹钢琴,他随手 就可以画出一幅画,他的书写(他蓝色的字迹,他写作的方式,让人赏心悦目),他的声音,他的嗓音,他的语调……有声音的我们身处何处?谁还拥有声音?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菲利普·索莱尔斯对友人罗兰·巴特的追忆录。索莱尔斯是法国著名的作家、批评家,曾参与创办知名的杂志《原样》,与巴特结下深切、诚挚的友谊。在本书中,通过丰富的鲜为人知的细节,索莱尔斯重构了巴特的生活、重述了巴特的思想。而经由这源于友谊的书写,20世纪法国的文化生活也得到了至为真实的勾勒。此外,本书还特别收录了巴特写给索莱尔斯的三十余封信件的手稿。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一辈子不出柜真是苦 @2019-06-17 16:04:38 @2021-11-13 01:41:20
哲学
论人的奴役与自由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的奴役与自由
作者: [俄]别尔嘉耶夫 译者: 张百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是别尔嘉耶夫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诚如作者所言,本书要解开“人”这个“最大的迷”,作者将现实的各个方面纳入其视域,对存在、上帝、自然、宇宙、社会、文明、自我、权利、国家、战争、民族主义、美感、艺术等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他始终坚持,自由高于存在,精神高于自然,主体高于客体,个性高于共相-普遍的事物,爱高于规律。
和那些动辄喜欢建立体系而对现实世界关心甚少的学院派哲学家相比,别尔嘉耶夫的思想中常常交织着两项因素:他既用学者的眼光看待个性、自由、创造等字眼,同时又有着悲天悯人的胸怀,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苦难的最下层人的生活保有深切的同情,两者互相交织,相辅相成,使得本书在严峻的理性之外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别尔嘉耶夫的文笔简练流畅,他惯于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本书既是作者对人的创造、生命和历史意义的探索,又是对整个世界的哲学沉思。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出新版了还行 @2019-06-14 17:42:48 @2021-11-13 01:41:10
哲学
差异与重复 豆瓣
Différence et répétition 所属 作品: 差异与重复
9.6 (9 个评分) 作者: [法]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安靖 / 张子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差异与重复》既是德勒兹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当代哲学的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对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批判的奠基之作中,德勒兹创造了大量概念,尝试将自己的观点体系化。他试图提出一种有别于同一性哲学、主体性哲学的自然哲学,其核心是纯粹差异和深邃重复这两个概念。同时,德勒兹在本作中倚重的思想资源也非常庞杂,既对柏拉图、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柏格森、克尔凯郭尔等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也讨论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精神分析、语言学、人类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理论上的巨大野心和思想上的驳杂,使得这部作品即使是在本就以晦涩著称的德勒兹著作谱系中也显得尤为困难和特异。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牛逼,出了 @2019-06-11 02:55:18 @2021-11-13 01:40:55
哲学
宗教与科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Religion and Science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素 译者: 徐奕春 / 林国夫 商务印书馆 2010 - 9
这本《宗教与科学》,是罗素1935年的作品。出版的当时,就颇引人注目,到五六十年代,已多次再版,仍很风行。在罗素去世十年之后,再来读一读它,还是饶有兴味。 罗素是众所周知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但他不信上帝,对宗教神学持否定态度,他是一个非宗教主义者。罗素在这本书中,历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科学与神学的冲突和斗争,每次斗争的结局,总是科学战胜神学。宗教虽然始终不渝地为神学辩护,但它在科学进步面前,不得不一步一步退却,为上帝存在的论证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进行修饰和补缀。罗素的文采是负有盛名的,他的文章写得深刻而生动,机智又雄辩,他批判宗教神学的一些文章,很可以借用来作无神论宣传的材料。商务印书馆最近还出版了罗素另一本批判宗教的书:《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这是一本文集,收集了罗素从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十五篇文章,和《宗教与科学》可以参照阅读,对罗素的非宗教思想会有更全面的了解。列宁主张利用十八世纪老无神论者的作品,对千百年来深受宗教愚弄的群众,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看来唯心主义哲学家批判宗教神学的书,也不是不可以利用。我们对罗素这本书抱有兴趣,主要也在此。
当然,罗素终究是唯心主义者,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不彻底的。罗素对宗教辩护者提出的“科学是不够的”、“科学不讲价值”一类说法,承认是对的,罗素说,“价值”问题确实不属科学探讨的范围,而且他还进一步说,“价值”问题首先不是知识范围的问题,因而它不是凭理智可以解决的。在罗素看来,科学只讲真伪,不管善恶,涉及“价值”一类伦理问题,是没有客观标准的。人们对价值持不同的看法,和人们对食物有不同的口味一样。既然科学管不了“价值”、“善恶”一类伦理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是说伦理学不能成为一门科学,那么,宗教就有存在的余地和必要了。在这一点上,罗素和康德一样,限定知识的范围,给信仰留下地盘。罗素对科学的进步,持悲观主义的看法,虽然他肯定科学每战胜神学一步,就给人类带来一分幸福,减少人的“天生野蛮性”,但科学的发展,也给人类带来残杀手段更为厉害的战争灾祸,而且发展的趋势,将是愈演愈烈。人们在战争灾祸面前,遇到许多伦理方面的问题,这是科学本身解决不了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点上,科学又恰恰给宗教的存在创造了条件。罗素还认为,科学发展的本身,就向科学的决定论提出了挑战。他指的是量子力学关于微观粒子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自由选择运动方向的问题,微观粒子的运动的不确定性使决定论在论证上出了漏洞,给意志自由论和宇宙目的论的论证开了方便之门。罗素认为,在理论上对决定论和意志自由论都可以驳难,各自在理论上的论证都不能自圆其说,因此,罗素说这二者都是形而上学,都不是科学可以证实的问题。显然,这样又给宗教留有余地。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07 19:02:58 @2021-11-13 01:40:47
哲学
物体系 豆瓣
Le Système des objets 所属 作品: 物体系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法]让·鲍德里亚 译者: 林志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物品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跟物品有关。鲍德里亚试图对种类繁多的物品加以区分,并勾勒出一个物品的层级与体系。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家具代表一种系列,而古旧物品或者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则代表模范。普通人因为居住空间有限,只能选择可随意折叠、拆卸的现代系列家具,而只有少数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笨重、华丽的实木古典家具。
系列与模范的区分实际上是人的阶层的区分,是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分,也是一种符号和语言。对于那些资金有限又想占有奢侈品的人来说,分期付款或者信用贷款则是一种福音。过去先积攒财富,再购买奢侈品的模式被抛弃了,靠预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广为流行。当下,无所不在的广告依靠关心人的情怀推销各种模范、品牌。物品变成了一种消费能力的符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出于自由选择的购买因为消耗了未来预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变得不自由。于是,人们生产物品、消费物品,最终却被物品所奴役,被物品背后的资本所奴役。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6-07 06:51:34 @2021-11-13 01:40:45
哲学
救赎之星 豆瓣
所属 作品: 救赎之星
作者: [德] 弗朗茨·罗森茨维格 译者: 孙增霖 / 傅有德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13 - 1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3-21 23:48:34 @2021-11-13 01:39:36
哲学
罗森茨维格 豆瓣
Franz Rosenzweig,His Life and Thought
作者: [美]纳胡姆•格拉策 编著 译者: 孙增霖 漓江出版社 2017 - 1
罗森茨维格的一生便是一场巨大的精神探索,他深刻的哲学思想与犹太学研究完美融合在了一起。本书编者纳胡姆•格拉策曾师从罗森茨维格,见证了这位大师生命中的许多珍贵时刻,对罗森茨维格也有着最独特深入的理解。格拉策秉持弟子的谦卑与传记作者的客观公允,以最聪明、最适当的方式完成了这部解读罗森茨维格的引导性著作,那就是以罗森茨维格自己的著述来构筑他的生平历程和思想脉络。通过精心的编辑,格拉策在第一编用罗森茨维格的日记、书信、谈话记录来勾勒其人,在第二编通过其著作选编来呈现其思,两个部分互为佐证,将罗森茨维格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圣徒式犹太天才,以最大限度的真实呈现出来。
这是罗森茨维格研究和二十世纪犹太哲学研究的一部不可取代的必读书。
罗森茨威格是完全可以和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齐名的二十世纪大思想家,他的人生比维特根斯坦更离奇,他的重要性还尚未被广泛认知,但就像孤寂的卡夫卡注定会迎来他的时代一样,属于罗森茨维格的时代也必定会来临。
他在短暂的人生中虽然留下的著作不多,迈出的每一步思想的脚步却都是深思熟虑。从他在战壕里用明信片写作《救赎之星》,到翻译犹大•哈列维诗作,再到病中与马丁•布伯合作翻译《圣经》,他的人生轨迹就是思想的实现,知与行的合一更是在他命定的疾病中达到最完美的统一:长达八年的瘫痪,既是祝福也是考验,既是赞美也是反讽;他在此过程中保持了幽默、品位、挑剔、严苛,和对死亡边缘之生活的敞开状态。这一切都在格拉策这本忠实的记录中得到了保存。
本书是子午线译丛的一种,也是这套书中最有分量的著作之一,同已出的《潜能》一样值得研读收藏,也同《潜能》一样以精装的形式呈现给读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3-21 23:48:26 @2021-11-13 01:39:35
哲学
哲学是做出来的 豆瓣 Goodreads
The Practice of Philosophy: Handbook for Beginners 所属 作品: 哲学是做出来的
9.1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伊·F. 罗森伯格 译者: 张家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9
本书是作者对哲学初学者进行授课后形成的讲稿,初版于1978年,此后两次修订再版,本书即是作者生前最后一次修订的版本(1996年第三版)。本书受到世界很多大学哲学系的好评,被列为教材。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导论,本书纯讲哲学“技术”:什么是有效的哲学思考和论证;哲学论证的方法都有哪些;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分解问题、如何构建论证,如何批判地阅读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写作和论证,如何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形成哲学写作,等等。在讲解各种论证形式和方法时,作者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对有些例子的操作非常细致深入、一以贯之,很适合希望了解哲学“内功”的读者和哲学专业的初学学生。让读者意识到:知道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接受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参与到哲学工作中,才是做哲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跟上方法? @2019-02-22 06:20:34 @2021-11-13 01:38:55
哲学
普鲁斯特的空间 豆瓣
所属 作品: 普鲁斯特的空间
8.8 (5 个评分) 作者: [比利时]乔治·普莱(Georges Poulet) 译者: 张新木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 2015 - 3
乔治·普莱是比利时著名文学批评家,日内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通过研究莫里哀、普鲁斯特、福楼拜、蒙田等作家作品中对于时间性的感受,来探求每位作家的自我也即个人意识的表达方式。
普鲁斯特在其作品中,构建时间的同时,对空间的构建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构建空间等于构建时间。于是,作品中的时间常常采用空间的形式,其组成要素相互排列在空间中。通过物体、人物、名字等符号载体,通过位移和并列等组合方法,普鲁斯特最终将破碎分散的地点变形为一种符号化的美学空间。一系列的地点成为小说画卷的不同片断,分布于小说天地的各个角落,让主人公抑或读者通过对空间符号的消费,寻回和感受自己在生存空间中的归属。
《普鲁斯特的空间》一书从哲学和艺术角度出发,对《追忆似水年华》中的空间进行考察,揭示了普鲁斯特发现空间、认识空间和重建空间的历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2 23:45:33 @2021-11-13 01:38:45
哲学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豆瓣
Lenin, Hegel, and Western Marxism: A Critical Study 所属 作品: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
作者: 凯文·安德森 译者: 张传平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列宁、黑格尔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一种批判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列宁论黑格尔和辩证法、第二部分:1914—1923年列宁论革命的辩证法、1954年至今:列斐伏尔、科莱蒂、阿尔都塞和杜纳耶夫斯卡娅、参考文献、索引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0 13:28:29 @2021-11-13 01:38:41
哲学 政治学
东方—西方 豆瓣
作者: [意] 奥尔苏奇 译者: 徐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本书是意大利学者安德里亚•奥尔苏齐(Andrea Orsucci)参与“尼采的藏书与阅读”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全书分四大部分,分别考察了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产生时期的语文学阅读和人种学研究、尼采80年代作品中的权力和宗教、尼采的古希腊图像,以及尼采与反犹主义话语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考证和比较,作者追踪了尼采与他那个时代的人种学、民族学、生物学、古典学等诸多领域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详细地为我们揭示了尼采的知识构成中的若干重要方面。这些研究显示,尼采的跨学科兴趣始终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即现代欧洲人和现代欧洲文化是怎样来的;对不同专业知识的开放态度和吸收实践,帮助尼采在试图更好地看清欧洲文化这个“错综复杂的构成物”的同时,能够具备更加锐利的“超越欧洲的目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0 13:23:08 @2021-11-13 01:38:40
哲学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讲座 豆瓣
作者: [德] 贺伯特·博德 译者: 戴晖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本书是讲座文字,以黑格尔的逻辑学为索引,阐明了《精神现象学》各个章节中的逻辑关系及其整体发展,使《精神现象学》成为把握近代哲学历史进程的“拓扑学”,同时也说明了后黑格尔时代的思想主题乃至现代意识形态的历史渊源。
2013年12月4日,德国当代伟大的思想家贺伯特·博德教授(Prof.Heribert Boeder)于奥斯纳布吕克(Osnabrueck)去世,享年85岁。博德教授1928年生于德国阿德瑙(Adenau),1954年在弗莱堡大学以关于柏拉图早期对话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海德格尔是其主要老师。1958年赴剑桥考察,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成员。1959年11月回到弗莱堡,1960年1月完成教授资格论文《根据和当下作为早期希腊哲学的追问目标》,随即于弗莱堡大学任教。1972年任德国布伦瑞克大学教席教授(Ordinarius)。1988年任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教席教授,1996年底退职,退职演讲为“理性关系建筑学地恩”。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0 13:22:15 @2021-11-13 01:38:39
哲学
德勒兹与政治 豆瓣
所属 作品: 德勒兹与政治
作者: [澳]保罗·帕顿 译者: 尹晶 / 张璟慧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4
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挑战性的思想家之一,是后结构主义思想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在人文学科和日益广泛的社会学科中,德勒兹的作品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其作品与政治理论的关系及其对传统政治观念的挑战却很少受到关注。保罗•帕顿清晰、准确、简洁地综合了德勒兹的所有著作,从早期的著作如《尼采与哲学》到较晚近的《什么是哲学?》,还包括其核心著作如《差异与重复》和《反俄狄浦斯》等。帕顿揭示了德勒兹对后结构主义政治思想的重要性,并极为清楚地讨论了德勒兹作品中的基本概念,如差异、权力、欲望、多元体、游牧、捕获和解域等。《德勒兹与政治》展现了德勒兹与现代社会、政治理论以及一系列实际政治关切中的主要问题具有相关性,并首次全面概述了德勒兹与政治思想的关系。本书的概述易于理解,且极富吸引力,介绍了德勒兹这位大思想家著作中的基本主题。对于任何德勒兹研究者以及学习政治、哲学、社会学、历史、人类学、精神分析、文学、电影、文化和后殖民研究的学生而言,本书都是必读之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原来《导读德勒兹》的封面玩的是这个封面上的照片的梗 @2019-02-09 11:06:41 @2021-11-13 01:38:31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