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情色論 豆瓣
L'Erotisme 所属 作品: 色情
8.5 (12 个评分) 作者: 喬治‧巴代伊 Georges Bataille 译者: 賴守正 聯經出版公司 2012 - 4
內容簡介:
情色是無言的、情色是孤寂的。
所謂情色,可說是對生命的肯定,至死方休。
情色所有作用的目的在於直搗生命最內部的核心處,直至令人停止心跳。
戰爭並非君王或某一民族藉著征服累積己身財富的手段;戰爭是場擺闊的侵略性洋溢行動。.褻瀆一面與神聖的純潔面結盟,另一面則與神聖的淫穢面有染。
世俗世界的邪惡與神聖的魔鬼掛勾,良善則與神奇結盟。
法國大師巴代伊逝世50年後,我們終於可以公開閱讀、討論──情色
沒有巴代伊,不會有這本震撼人類世界的《情色論》!
沒有巴代伊,我們看不到今天的
傅柯、德希達、羅蘭‧巴特、李歐塔、布希亞……!!
情色是問題中的問題。
在所有問題中,情色最神祕、最普遍、也最遙遠。
──喬治‧巴代伊
人異於禽獸者幾兮?
在從動物進化到人類的過程展中,
性與死亡為何成為人類文明所特有的兩大禁忌?
亂倫禁忌是否真是出自優生學的考量?婚姻與交換女人/禮物又有何人類學上的關聯?性是否等同情色?性、暴力、與死亡為何老是糾纏不清?男人為何偏愛美女?什麼是脫「俗」入「聖」的情色?18世紀法國薩德侯爵驚世駭俗的情色作品有何意義?
喬治‧巴代伊的重要論述《情色論》,從人類勞動史與宗教史的角度切入,企圖從禁忌與踰越的辯證中建構出一套情色理論,可算是巴代伊一生思想的縮影。對作者而言,情色絕非如一般所想像,是個輕浮議題;相反地,情色所涉及的是生命存在的核心課題,是對存在巔峰的探索。我們想要誠實面對人生在世的根本問題,就必須正視情色的赤裸真相。
情色是巴代伊對人生關鍵時刻、態度的寫照。就其狹義意義而言,情色是人類性禁忌下的產物,是人類面對性禁忌的踰越舉動。廣義而言,情色則代表著人類踰越其先天存在侷限與後天人為禁忌、脫「俗」入「聖」、不斷探索生命各種可能、追求極致(內在與外在,甚至與死亡息息相關)經驗的企圖;這也是為何巴代伊說情色是對生命「至死方休」的探索、肯定。
一言以蔽之,身為文明人的你/妳如果對性感興趣,為慾求不滿所困擾,對極致經驗有所好奇,對性禁忌的踰越/愉悅有著憧憬,卻又對情色再現作品中性、暴力、死亡「三位一體」的現象感到迷惑,亟思超脫一己自我的侷限、探索存在的顛峰,一窺生命的赤裸真相,《情色論》將為你/妳揭開其神秘面紗。
巴代伊是有史以來首位以嚴肅的態度有系統地探討情色議題的思想家。他一生的作品涵蓋層面相當廣泛;除了小說、詩歌、電影劇本的創作外,也發表文學與藝術評論、討論神祕宗教哲學、社會學的論文、甚至還出版過與經濟學、徽章學相關的專論,但他的終極關懷卻非「情色」莫屬。這種以情色為代表的異質論述可說上承自薩德「踰越寫作」的傳統。
《情色論》是巴代伊的代表作之一,全書展現了情色在巴代伊整個思想體系脫「俗」入「聖」的獨特觀點,因為對他而言,情色絕非是個輕浮議題;相反的,情色所涉及的是生命存在的核心課題,是對存在巔峰的探索,具有深刻的人生意涵。在不同場合中,巴代伊雖曾以「異質學」、「排泄學」、「神聖社會學」、「內在經驗」等不同用語指涉其思想,但在晚年則宣稱其所有作品可以「情色」一詞涵蓋、代表。
《情色論》從人類勞動史與宗教史的角度深入地切入,企圖從禁忌與踰越的辯證中建構出一套情色理論。在巴代伊的眼中,性與死亡跟獻祭、節慶一樣,迥異於以工作為取向、著眼於累積的理性「世俗」生活,是屬於著重花費、消耗的非理性「神聖」時刻。因此,性與死亡成為巴代伊在討論情色時所一再出現的子題。對巴代伊而言,情色是人類存在中許多看似矛盾,實則不斷辯證,甚至相依相存現象──生與死、禁忌與踰越、世俗與神聖──的最佳注腳。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关于情色的思考只有在理解辩证观念的基础上才成为可能,而它又并非绝对的肯定与否定,而是一种中性的状态―对禁忌本身的持守与跨越的同时行进、使欲望与世俗的生活妥协、有序地进行放纵…从而逐渐靠近真正的对生命的超越,这也便是情色与圣洁同源的原因,它们都是超越的起源。宁静与激情都是缺一不可的 @2018-10-17 17:04:41 @2021-11-13 01:36:37
哲学
无尽的书写 豆瓣
作者: 夏可君 2006
该书用细部切割的方法,从创作起源入手,进行一场严肃的艺术探源。作者对画家田流沙艺术创作的内在流变和外部形态的解构式剖析,对现代绘画的一个较为完整的阐述,无论语言文字还是观念渗透都是相当迷人,让人耳目一新。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0-06 21:39:48 @2021-11-13 01:36:29
哲学 艺术
无身体的器官 豆瓣
Organs Without Bodies 所属 作品: 无身体的器官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吴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8
☆☆这一回,知名段子王、炫酷哲学家齐泽克诞生出了德勒兹的孩子。
☆☆齐泽克与德勒兹之间的“相遇,而非对话”。
☆☆对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的颠覆,对一些“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的抨击。
☆☆“本书献给那些假想的自由的神奇时刻,也献给那些被回到‘正常’现实所困扰的希望。”
☆☆关键词:齐泽克☆德勒兹☆黑格尔☆俄狄浦斯☆精神分析☆希区柯克
==============
在这部极具争议的作品中,一位文化理论巨人沉浸在一位法国思想巨人的思想中。
在他的尖锐的风格中,齐泽克将德勒兹的作品与俄狄浦斯和黑格尔连接在一起。这二者,正是这位法国哲学家试图远离的。
齐泽克颠覆了一些德勒兹主义的概念,其目的是探索电影《搏击俱乐部》和希区柯克的作品中的“无身体的器官”。
最后,他抨击了他所认为的“特别时髦”的德勒兹主义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会把德勒兹变为当今“数字资本主义”的理论家。
齐泽克用他超凡的能力和无所畏惧的论证,致力于重建一个比我们所知所想的更为真实,也更激进的德勒兹。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0-01 05:12:23 @2021-11-13 01:36:19
哲学
分道而行 豆瓣
A Parting of the Ways: Carnap, Cassirer, and Heidegger 所属 作品: 分道而行
9.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弗里德曼 译者: 张卜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930年代以来,哲学分裂为两大阵营:在英语世界盛行的分析传统和在欧洲大陆流行的欧陆传统。本书通过一个关键性事件考察了这一分裂的起源:1929年在瑞士达沃斯,卡西尔和海德格尔之间的争论。参加这一分水岭事件的还有逻辑实证主义的代表,维也纳学派的卡尔纳普。 作者解释了哲学分歧是如何与政治事件交织在一起的。海德格尔和卡尔纳普都将他们的哲学努力与个子的激进社会观相联系。卡尔纳普属于左派,海德格尔属于右派,而卡西尔则属于自由派的共和主义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9-23 20:19:50 @2021-11-13 01:36:18
哲学
存在与事件 豆瓣
L'être et l'évènement 所属 作品: 存在与事件
作者: [法] 阿兰·巴迪欧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4
本书自1988年首版出版以来,已经成为当代哲学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著作,同时也让阿兰•巴迪欧成为今天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哲学家。《存在与事件》是巴迪欧对其哲学蓝图最全面的论述,他重新梳理了自柏拉图以降,经由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卢梭、拉康的欧洲哲学传统。在深度上,他的这个宏大的哲学蓝图足以与海德格尔和德勒兹的蓝图相媲美。
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代表作。正是在本书中,巴迪欧提出了“数学=本体论”的命题,透过重新建立本体论来确立真理、事件、存在、主体的哲学地位,这可以说是近代哲学的全新开始。在左翼思想界,巴迪欧正成为今天思想界和学术研究之中不可绕过的一个环节。《存在与事件》的出版正式宣告了一 个数学本体论的巴迪欧的出世。他充分吸纳了康托尔的集合论,尤其是策梅洛-弗兰克尔公理化定理、哥德尔的集合结构理论、科恩的力迫法和对康托尔连续统的命题的证伪等数学思想,从数学的维度来理解存在的问题,从而更新了唯物主义的基底。本书讨论了西方哲学的关键人物: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斯,黑格尔,卢梭,海德格尔和拉康等,充分体现出巴迪欧是如何受益于整个柏拉图以降的欧洲哲学传统; 本书清楚展现了巴迪欧全部哲学计划的视野及目标,也让我们能够理解巴迪欧之于当代哲学的重要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7-28 02:13:59 @2021-11-13 01:35:32
哲学
自我技术 豆瓣
9.5 (24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汪民安 编 译者: 汪民安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本卷结集的文章主题是自我技术,自我技术决定了个人如何把自己构建成为自身行动的伦理主体。对古代人而言,这意味着:人们是怎样改变自我的?改变自我的目的、技术、影响何在?对自我技术和自我文化变迁的考察,构成了福柯晚年思考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塑造了晚期福柯一种典雅的语言风格。
(本套福柯文选共有三本,编选的文章,横跨福柯思想的整个领域,自六十年代的文学研究到生前的最后一期访谈,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福柯思想全貌。其中,有些文章之前未有中文译本,更凸显了本文选内容上的独特性和价值。)
福柯的思想的力量和影响是令人惊讶的,同时也将是永恒的。
——爱德华·赛义德
福柯的方法既带有极端的科学辨别力,又保持有对“科学”的极端的距离;这是对我们的知识传统的第一次冲击。
——罗兰·巴特
如果福柯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这是因为他出于历史之外的原因而利用了历史:就像尼采所言,因为人们希望一个时代将要来临,就反对这个时代,于是对这个时代产生影响。
——吉尔·德勒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权力关系、宰制关系、策略、真理游戏、形式主体,这些含混的概念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得到了回应,并最终一同指向康德四问的终极问题――人是什么?如其所见,真实的权力关系是治理与反抗的双面硬币,我们意象中的权力―宰制,不过是其一个变种。仍然在用“过度―适度”来描述治理关系,不过是没读懂福柯 @2018-07-29 11:59:13 @2021-11-13 01:35:31
哲学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豆瓣 谷歌图书
Nesnesitelná lehkost bytí 所属 作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9.4 (62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许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它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读者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灵与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它帮助我们消除记忆的感动和疼痛,让它变得如水般清淡,而后逐渐因着新的味觉而变得令人作呕,完全不记得记忆独特的滋味。一切都是会疲倦的,会被耗尽的。沉重来源于激情,来源于反抗,恰恰是淡然才带来轻盈,带来威胁生命本身存在下去的轻盈。魂魄逃逸非解脱而是疲倦 @2018-07-16 23:53:46 @2021-11-13 01:34:52
哲学 文学
必须保卫社会 豆瓣
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 所属 作品: 必须保卫社会(精)/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必须保卫社会》中福柯勾勒出“惩戒”权力的一般草图,即通过惩罚机关的监视技术、规范性的制裁等,个别地运用于肉体的权力,从而勾画出“生命权力”的轮廓。福柯随后对“政府性”进行了追问,这个权力通过国家理性和警察的装置与技术,从16世纪开始运转。《必须保卫社会》完全可以成为当时权力的政治问题和种族的历史问题的相交点、会合处和联接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不错,以统治权―二元对立的社会向统治关系―一元合整的内部普遍性社会的过渡可见,种种政治话语的更新较之经济―技术要求才更是生命政治的诞生之原因,资本主义与主权国家的交叉互存关系往往被遮盖了。从民族到人口与从人民到公民,正是君主制的完成及向现代性的过渡。你国只不过是压缩了这一时间。 @2018-06-25 12:32:24 @2021-11-13 01:34:42
哲学 思想史 社会学
历史与反复 豆瓣
歴史と反復 所属 作品: 历史与反复
作者: 【日本】柄谷行人 译者: 王成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1
《历史与反复》是一部尝试运用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的历史分析方法透视世界近代史,透过文学文本的解读来观察日本明治时期以来的近代化历程和思想话语空间的著作,反映了作者对马克思理论的最新探索,以及对文学和历史的全新思考。作者认为,历史的反复(重演)是存在的,但反复的并非事件而是结构。面对复杂而不透明的21世纪,我们有必要通过对历史的结构分析来预测和思考未来。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柄谷认为,历史发生的先决结构已经决定了历史按照何种状态在一定区域内反复,而令人费解的是,他试图通过近似的年份事件之周期性重复来构建一种函数样的历史循环体系,并搬出了已经陈腐的经济三周期。以矛盾的反复新生与成长和事物在历史上所谓锚定的位置进行分析,可以说是难以信服的旧式黑格尔辩证法 @2018-06-22 06:25:17 @2021-11-13 01:34:37
历史 哲学
Husserl's Legacy 豆瓣
作者: Dan Zahavi OUP Oxford 2017
https://global.oup.com/academic/product/husserls-legacy-9780199684830?cc=dk&lang=en
Dan Zahavi offers an in-depth and up to date analysis of central and contested aspects of the philosophy of Edmund Husserl, the founder of phenomenology. What is ultimately at stake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ical analyses? Are they primarily to be understood as investigations of consciousness, and if so, must they be classified as psychological contributions of some sort? If Husserl is engaged in a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ical project, is phenomenological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then distinctive in some way, and what kind of metaphysical import, if any, might it have? Husserl's Legacy off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re overarching aims and ambitions of Husserlian phenomenology and engages with some of the most contested and debated questions in phenomenology. Central to its interpretative efforts is the attempt to understand Husserl'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Zahavi argues that Husserl was not a sophisticated introspectionist, not a phenomenalist, nor an internalist, not a quietist when it comes to metaphysical issues, and not opposed to all forms of naturalism. Husserl's Legacy argues that Husserl's phenomenology is as much about the world as it is about consciousness, and that a proper grasp of Husserl's transcendental idealism reveals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factic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02 11:57:12 @2021-11-13 01:34:22
哲学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豆瓣 谷歌图书
Die philosophische Hintertreppe 所属 作品: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
6.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威廉·魏施德(Wilhelm Weischedel) 译者: 李文潮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4
哲学通识教育入门读物
半个世纪以来接引三代德国青年步入哲学殿堂;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名哲学家叶秀山先生作序推荐
……………………
◎ 编辑推荐
► 涉及哲学家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和生活故事,行文风趣幽默
► 一本难得的优秀哲学通俗读物
► 本书是指引读者登堂入室的哲学小品,以后楼梯的意向来指引读者接近哲人,思考哲学。
► 后楼梯不是人们进入住宅的常用通道,不像前楼梯那样明亮、洁净,而是缺少装饰、缺乏陈设,甚至还有些冷清。但它却可以引导读者真正进入哲学的大门,去寻找住在阁楼上的哲人。
► 哲学后楼梯充满神秘和诱惑,踏上它是场思想历险,既新奇又刺激。
……………………
◎ 内容简介
《通向哲学的后楼梯》从哲学家的生平轶事出发,用幽默有趣的方式介绍了34位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本书经由“后楼梯”,穿堂入室,呈现的不是正襟危坐的教科书知识,而是随性真实的伟大心灵。作者像与老朋友聊天那样,不拘一格,开怀畅谈,将他有关哲学的所思、所想娓娓道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哲学的殿堂,感受哲学的魅力。
……………………
◎ 媒体/名人推荐
魏施德先生在更容易和更直接地理解伟大哲学家方面,进行了令人惊喜的探索。这本小书通过后楼梯,穿堂入室,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哲学家的作品。
——《明镜周刊》
魏施德先生如数家珍地谈论了他所熟知的三十多位哲学家,从泰勒斯到维特根斯坦,每位都尽量介绍他的生平事业、生活习性,包括某些平常不太注意的有趣故事,并从这里引入哲学思想——当然也是用尽量轻松、有趣的笔法来介绍。这就是从“后楼梯”的“后门”进去,因此可以不拘一格,开怀畅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叶秀山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01 06:19:39 @2021-11-13 01:34:19
哲学 文化
铃与哨 豆瓣
Bells and Whistles: More Speculative Realism 所属 作品: 铃与哨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格拉汉姆·哈曼 译者: 黄芙蓉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实在论在21世纪的“思辨转向”催生了当今哲学界炙手可热的思潮——思辨实在论。这一思潮针对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反实在论的哲学根源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批判。
★格拉汉姆·哈曼——思辨实在论思潮的核心成员之一——早年怀着阐释海德格尔哲学的初衷,从《存在与时间》中的“工具-分析论”出发,发展出了思辨实在论的其中一条理论进路——对象引导哲学。
★作者哈曼作序为不甚熟悉这一学说的中国读者介绍了其理论背景和历史渊源。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格拉汉姆·哈曼于2010—2013年所作的16篇博文、采访与演讲。这些文章按时间顺序编排,每篇独立成章,这些章节虽不能构成一部结构完整著作的有机部分,但其中会反复论及以下内容:
• 胡塞尔的现象学
• 海德格尔的工具-分析论
• 麦克卢汉的“冷媒介”与“热媒介”学说
• 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在本书中,哈曼用一种亲切的笔触和诙谐的文风,介绍了当今哲学界风头正盛的思潮——思辨实在论,及其亚种——对象引导本体论,这是他从1992年便投身其中的学术志业,那时,他第一次试图开创一种对海德格尔的新的解读方式。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30 06:31:03 @2021-11-13 01:34:14
哲学
奇遇 豆瓣
L’avventura 所属 作品: 奇遇
8.3 (6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 编辑推荐 -
★如果爱欲和奇遇亲密地融为一体,这不是因为爱情把意义和合理性赋予了奇遇,而是相反,因为只有一种具备了奇遇之形式的生活才能真正地遇见爱情。
★爱情总是没有希望的;然而,也只有在爱情中,希望才会浮现。这就是潘多拉神话的终极意义。希望, 最后的礼物,仍被关在魔盒里,这意味着,它并不等待它在世界中的真正实现。
★每个人都身陷于一场奇遇,每个人都因此不得不和代蒙、厄洛斯、阿南刻、厄尔庇斯打交道。它们正是奇遇——堤喀——每每向他呈现的面孔——或面具。
★由此出发,我们遭遇奇遇的五个神奇瞬间:命运、语言、影像、存在、政治。
★在这本洗练的小书里,我们既可读到本雅明式隐秘激情的回响,也可读到海德格尔式深层思索的振荡。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著名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一部精彩的生命哲思著作,在其中,古典学、诗学和哲学的变奏被他巧妙地织为一体。本书共分五章:魔神(Demone)、奇遇(Aventure)、爱欲(Eros)、事件(Evento)、希望(Elpis)。阿甘本从古典诗文和现代哲学中采撷材料,条分缕析地揭示了五者之间的关系。尤为精彩的是,阿甘本将其还原为代蒙(魔神)、堤喀(时运之神)、厄洛斯(爱神)、阿南刻(定数之神)、厄尔庇斯(希望之神)这五位神灵,并对它们进行了生命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考古分析。而这一研究,生动又深切地观照了生命的运动形态,特别是爱的历险。本书以阿甘本擅长的散文短章写就,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30 06:30:10 @2021-11-13 01:34:13
哲学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豆瓣
Wittgenstein’s ‘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 A Reader’s Guide 所属 作品: 导读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9.1 (7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M. 怀特 译者: 张晓川 拜德雅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逻辑哲学论》是维特根斯坦在世时正式出版的唯一一部哲学著作,它改变了20世纪上半叶的哲学方向,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对该书中观点的透彻理解是全面把握维特根斯坦卓越思想的关键环节。本书对这部异常艰涩和难读的文本提供了一个清晰而详尽的导引,希冀给予研读原著的读者以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为有心钻研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的朋友而写的一本导读书,其目的是让读者能在研读《逻辑哲学论》时予以参考。在本书中,作者发展出一套特定的讲法,给出了他本人对《逻辑哲学论》整体结构的描绘,回顾了写作《逻辑哲学论》的哲学和历史背景,并就书中的关键段落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作者尤其注重梳理的,不只是维特根斯坦说了什么,还包括他那种格言体说理方式背后所隐含的论证。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30 06:29:26 @2021-11-13 01:34:12
哲学
自我解释学的起源 Eggplant.place 豆瓣
L’origine de l’herméneutique de soi: Conférences prononcées à Dartmouth College, 1980 所属 作品: 自我解释学的起源
8.0 (9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6
-编辑推荐-
☆福柯晚期讲座集第二本,拜德雅持续增量中!☆
• 从古希腊时期德尔斐“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到基督教于4-5世纪所发展出的一种新的自我技术——“述说自己”,再到现代科学对自我的探查,西方文明对于自我本质的追究从未间断。
• 福柯注意到自我的形成和演变史中所蕴含的中断,而这正是福柯在这两次演讲中试图揭示的由基督教的诞生而导致的重大变化,这一变化甚至决定了后来西方自我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所及,直至当下。至此现代自我、现代主体得以诞生。
• 关于自我和主体的思想是福柯理论中一以贯之的内容。自我如何形成,使用了什么技术是他一直追问的议题。福柯在达特茅斯学院的这两次讲演,简明扼要,不失为进入其主体理论的一篇导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于1980年11月17日和24日在达特茅斯学院所作的两次演讲:“真相和主体性”与“基督教和坦白”。
此外,两篇与这些演讲同时的文字也收录其中。
第一篇根据同年10月23日在伯克利分校所举行的公开讨论会整理而成,福柯在讨论会上谈及了坦白、自我技术等话题,并回答了相关提问。
第二篇来自迈克尔·贝斯于同年11月3日对福柯的采访。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29 06:37:57 @2021-11-13 01:34:11
哲学
米什莱 豆瓣
所属 作品: 米什莱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 译者: 张祖建 2008 - 1
这是罗兰·巴尔特的第二部著作,是一本研究法国历史作家米什莱的专著。但是,这本书不谈米什莱的经历和思想发展,也不追求通过历史或心理根源去解释什么,而是力图找出其人全部作品中的结构性主题。巴尔特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完整的米什莱。正如后者以独特的文笔再现了历史一样,巴尔特也以独特的结构主义方法重建了一个米什莱,从而开辟了文学批评的新天地。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过去的时间更像是色彩斑斓的拼图,无趣的历史学家总是试图在编码碎块后才去拼凑,米什莱却是直接点染出拼图如同地壳板块的主题,让它们自行亲密地碰撞和归结。阴性的、爆裂的、血液、女人、麻醉品、种种草药、革命宴会,它们成为死去的时间名副其实的主角。历史学家是盗墓者,窥品不为人知的疼痛和甘甜 @2018-05-19 11:49:32 @2021-11-13 01:33:50
哲学 文学
S/Z 豆瓣
所属 作品: S/Z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屠友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S/Z》是一本标志性的理论著作,它既是罗兰·巴特文学思想的一次发展,也是所谓的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的一个里程碑。而这所谓的标志性的里程碑,就是罗兰·巴特从过去那种单纯地运用符号学和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相关语言及文学理论,把文学作品当作一个完整的对象,当作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和总体性的精神现象来看待的指导思想,转变成了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种文本,一种文本的动态构形过程,更多地呈现为片断性、发散性和游戏性特征的解构观念,文本不仅是一种特有的游戏对象,而且它自身就处于游戏活动之中。这次罗兰·巴特在基本文学思想观念上的著名转变,已经被写进了无数的文学理论教科书里。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15 12:36:42 @2021-11-13 01:33:49
哲学
流行体系 豆瓣
所属 作品: 流行体系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敖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流行体系》是贯穿巴特前后期思想、具有转折上独特地位的著作,而且从研究(1957-1963年) 到出版(1967年) 历时十年。它强调以符号学理论为背景的建构方法,把流行服装杂志作为一种书写的服装语言来分析,由此解答了流行体系既是不断变异又是永恒回归的双重个性,并且认为服装作为交流工具,我们的穿着方式是根据我们时代的惯例表达我们对于自己想要成为何种人所怀的希望。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15 12:36:09 @2021-11-13 01:33:47
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