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吉尔·德·莱斯案 豆瓣
所属 作品: 吉尔·德·莱斯案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赵苓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乔治·巴塔耶的经典学术专著。作者撷取十五世纪法兰西元帅吉尔·德·莱斯弑童血案,钩沉索隐、爬梳剔抉、追根溯源,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性格因素、风云变化等角度综合分析,深刻揭露了造成吉尔·德·莱斯悲剧的诸多原因,也为读者勾勒出了血案复杂的历史真相。乔治·巴塔耶以详实的史料尽量客观地还原了当年教廷对吉尔·德·莱斯的审判,以现代的方式剖析恶的根源——不加抑制的兽性。在西方文化中,兽性因体现人性原初与自然的一面,也有其“神圣性”,与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形成两个极端。历史上誓死追随圣女贞德、战功赫赫的法国元帅,虐杀上百幼童的吉尔·德·莱斯,在大众眼中不过是混同于童话、传说中蓝胡子的恶棍,而在乔治·巴塔耶这里,却凝聚了“神圣性”最极端的两面。巴塔耶深刻剖析了人性中原初的兽性与理性的斗争和冲突,从而使得吉尔·德·莱斯这个人物成为历史上表现“兽性、性、死亡”的绝佳典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27 20:14:58 @2021-11-13 01:31:13
哲学 文学
当代美学 豆瓣
L'estetica contemporanea
作者: [意]马里奥·佩尼奥拉 译者: 裴亚莉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 - 2
《当代美学》以生命、形式、知识、行为这四个概念开篇,作者马里奥·佩尔尼奥拉循着源自这四个概念的美学反思路线,讨论了从狄尔泰到福柯(生命美学),从沃夫林到麦克卢汉、利奥塔(形式美学),从克罗齐到古德曼(知识美学),从杜威到布鲁姆(行为美学)。第五条路线是有关情感的,从弗洛伊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拉康、德里达到德勒兹。第六章还介绍了亚洲美学思想,以及西方美学的衰落。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23 14:20:59 @2021-11-13 01:30:53
哲学 美学
命名与必然性 豆瓣
Naming and Necessity 所属 作品: 命名与必然性
9.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索尔·克里普克 译者: 梅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9
《命名与必然性》讲述事物是怎样被命名的?这取决于名称的起源和历史,而不取决于被命名对象的偶然特性。丘吉尔之被命名为“丘吉尔”,不是因其本人的种种特性,而是因其父母的命名以及从此别人这样称呼他而建立的历史传递链条。这就是作者的历史的、因果的命名理论。哲学史上向来认为,凡先验的都是必然的,凡后验的均为偶然的。作者却指出,先验之于必然一如认识论之于形而上学,不仅有后验必然的知识,还有先验偶然的知识。这就是作者向传统理论提出严重挑战的先验偶然和后验必然的理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22 01:07:36 @2021-11-13 01:30:51
哲学
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 豆瓣
Wittgenstein on Rules and Private Language 所属 作品: 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
作者: [美] 索尔·克里普克 译者: 周志羿 漓江出版社 2016
克里普克这本解读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著作,是维特根斯坦研究文献中的必读书。本书是该著作在国内的第一个中译本。如书名所示,这份解读是围绕著名的“私人语言”和“规则”问题来展开的。克里普克表示,是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独特的论证方式抓住了他,促使他以这本书的形式,来一步步厘清对维特根斯坦论证过程的理解。
克里普克是维特根斯坦少有的杰出读者之一,他谦逊地声称在这本书中自己的主旨是跟随维特根斯坦的步骤,忠实呈现《哲学研究》中重要问题的展开思路,在解决自己的疑惑的同时,帮助其他哲学专业的师生更深入地理解维特根斯坦。事实上这本书深深地打上了克里普克自己思想的烙印,既可以看作是《哲学研究》的辅助读物,毫无疑问也是研究克里普克在逻辑学、数理逻辑和哲学领域建树的必读之作。
子午线译丛第一辑中出版了阿兰•巴丢的《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是巴丢对维特根斯坦前期著作《逻辑哲学论》的专题解读。克里普克这本书则是对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哲学研究》的解读。这两位著名的哲学家在维特根斯坦的巨大阴影下,谨慎地截取了他思想的一个部分严阵以待,当然这必定基于他们对维特根斯坦整体思想的把握;作为杰出的解读者,也必定在思想对弈中显示出其自身的不凡功力和思想特色。
就像读巴丢那本书一定要手边放一本《逻辑哲学论》一样,读《维特根斯坦论规则和私人语言》,这部传说中的“克里普克斯坦”,也一定要像克里普克建议的那样,和《哲学研究》一起读。这本书既适合哲学系教师在开设《哲学研究》专题课时使用,也适合那些雄心勃勃的读者在打算独自攻克维特根斯坦著作时参考。
两本书,不,四本书可以同时并置案头,细细对比深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22 01:07:15 @2021-11-13 01:30:50
哲学
法兰克福学派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兰克福学派
作者: (德) 魏格豪斯 译者: 孟登迎 / 赵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1
《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是德语世界中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著作!《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全面描述法兰克福学派这一学术群体从魏玛时期建立“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到该所成员流亡美国以及战后返回德国,直至1970年代初期的这段历史,呈现了理论发展的过程以及学术环境和社会政治的背景。《法兰克福学派:历史、理论及政治影响(套装共2册)》通过评论性传记对学派的主要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洛文塔尔、弗洛姆、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刻画,由此展现出一幅法兰克福学派迁延发展的生动画卷。
未发现的自我 豆瓣
所属 作品: 未发现的自我
7.6 (5 个评分)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张敦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 - 3
《未发现的自我》内容简介:精神分析学说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创立的。弗洛伊德最初是作为神经病学家和精神科医生来从事研究的。其研究对象主要是歇斯底里症患者。他发现歇斯底里症的根源主要不是由于生理的原因,而是在于深刻内在的心理因素。他将这种存在的心理因素归结为儿童期被压抑的性意识,并由此创立了“无意识性本能学说”,认为神经症的发作就是性意识的长期压抑最后总爆发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他的发现加以总结,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最富创见的心理学说,并将这一学说全面推广到哲学、社会、宗教、文化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0 12:54:01 @2021-11-13 01:30:21
哲学 心理学
荣格文集 豆瓣
作者: [瑞士] 卡尔·荣格 译者: 冯川 改革出版社 1997 - 4
目录 :
编者序
荣格生平著作年表
本能与无意识(1916)
分析心理学的基本假设(1931)
现实与超现实(1933)集体无意识的原型(1934/1950)集体无意识的概念(1936)
现代人的精神问题(1928/1931)
心理学的现代意义(1933)
创造的赞美诗(1912)
美学中的类型问题(1921)
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1922)
心理学与文学(1930/1950)
《尤利西斯》:一段独白
毕加索(1932)
精神分析与灵魂治疗(1928)
纪念理查·威廉(1930)
心理学与宗教(1937)分析心理学中的善与恶(1959)
附录:重返精神之家园:荣格评述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0 12:53:52 @2021-11-13 01:30:20
哲学 心理学
象征交换与死亡 豆瓣 Goodreads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所属 作品: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波德里亚 /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车槿山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讲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仿造”、“生产”和“仿真”这三种不同的仿象,它们分别对应于价值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和结构规律。作者通过分析劳动、时尚、身体、死亡、诗歌语言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指出仿真原则现在已经替代过去的现实原则支配着一切,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精神分析学,在今天都已成为守法的革命,丧失了有效性和激进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反馈赠中的馈赠可逆性、牺牲中的交换可逆性、循环中的时间可逆性、摧毁中的生产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书写中韵语言单位和价值的可逆性。这一巨大而同一的形式是毁灭与死亡的形式,它可以在仿真的极限,终结线性的时间、语言、经济和权力,这就是象征交换。这是唯一与代码结构暴力等值的象征暴力,只有这种悖论的理论和实践才能触及今天的超级现实并给予它致命的打击。
编辑推荐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新版)》是让•波德里亚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名人推荐
《象征交换与死亡》无疑是波德里亚最重要的著作,对于现代与后现代争论具有关键意义,也标志着他本人的后现代转向。要理解波德里亚在其思想最丰产时期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激发力,就不能错过本书。
——道格拉斯•凯尔纳
众多后现代文化的绘图者都不敢贸然离开20世纪话语中熟悉的浅水区,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筛选出一些基本的变化,波德里亚却向着未标明的当代深水区做最精妙的“虚拟”潜入,他为我们提供了满怀热情地探索后现代状况中最重要的新事物的模式。
——尼古拉斯•楚尔布拉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07 13:11:51 @2021-11-13 01:30:16
哲学 社会学
自识与反思 豆瓣
所属 作品: 自识与反思
作者: 倪梁康 商务印书馆 2002 - 2
开卷伊始,首先要向读者表明的是:这是一部哲学书。而在说到“哲学”时,笔者每每会感受到两种不同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笔者认同一个古老的传统,亦即像乔治·米德那样深信,“一个时期的哲学总是解释这一时期最可靠的知识的尝试”。但笔者同时也认同哲学的当下处境,即认同鲁迪格·布普纳所陈述的一个事实:“哲学随着年龄的增长似乎变得越来越谦逊。它的历史越长,破灭的希望越多,哲学表现得便越是矜持。”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情绪贯穿在此项研究的整个进程中。对此心有灵犀的读者,或许在阅读本书时会萌发诸多的同感。
接下来还要说明,这里所尝试的是一项概念史或问题史的研究。它带有一个方法与内容上的双重现象学思路轨迹:在研究方法的意义上,它是对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便提出的所谓“文献史应当成为问题史”之要求的顺应:这里所进行的是对一个哲学问题、并且是对近代欧洲哲学基本问题发展历史的追踪研究。除此之外,它还在课题内容的意义上应和了马克斯·舍勒的一个未竟意向,即撰写一部“关于人本身的自身意识的历史”;它应当是一部“人类自身意识在历史的突出点上随着新的跃进而完成的成长上升的历史。”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07 10:44:49 @2021-11-13 01:30:13
哲学 现象学
历史与阶级意识 豆瓣
所属 作品: 历史与阶级意识
9.2 (8 个评分) 作者: [匈牙利] 格奥尔格·卢卡奇 译者: 杜章智 / 任立 商务印书馆 1992 - 10
本书贯穿了必须恢复被第二国际的领袖们所遗忘和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哲学意义的思想。在书中,作者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后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本质是具体的总体的范畴”、“历史的本质在于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物化”等一系列概念、表述并使“阶级意识问题”在本书中占据相当主要的地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02 22:40:44 @2021-11-13 01:30:07
历史 哲学
启迪 豆瓣
所属 作品: 启迪
9.1 (14 个评分) 作者: [德] 汉娜·阿伦特 编 译者: 张旭东 / 王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8
德国文化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西方思想界的地位和影响,自六十年代以来一直蒸蒸日上,目前已毫无疑问地跻身于二十世纪最伟大作者的行列。而在这一小群杰出人物之中,本雅明又属于更稀有、更卓尔不群的一类。对此,早在六十年代末,当“本雅明热”横跨大西洋在北美登陆之际,汉娜·阿伦特就在她为英文版《启迪》(Illuminations,纽约,一九六八年)所作的长篇导言中详加阐述。
本书具体收录了:《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张旭东》、《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汉娜阿伦特》、《论尼古拉·列斯克夫》、《论波德莱尔的几个母题》等文章。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自己生活中真正的戏剧,这是我们真正衰老的原因。我们脸上的皱纹登记着激情、罪恶、真知灼见的一次次造访,然而主人却又总是不在家。” @2017-12-27 22:41:31 @2021-11-13 01:29:51
哲学
分析哲学导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分析哲学导论
作者: 黄敏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9 - 8
《分析哲学导论》内容简介:学会析哲学,做分析哲学,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分析哲学“不可爱”。想从分析哲学中得到快乐,需要一种能在数学中看到美的眼光。学会分析哲学,混个脸熟是行不通的。要能够回到常识的层次,需要像雕刻家一样既能用艺术家眼光审视整体,又能把手中石匠的刻刀落到每根线条的实处。
《分析哲学导论》从教你如何“用刀”开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7 06:49:28 @2021-11-13 01:29:50
哲学 导论
海德格尔与传统 豆瓣
作者: 维尔纳·马克思 译者: 朱松峰 / 张瑞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并不仅仅对海德格尔哲学进行评述,而是试图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存在、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传统界定的意义的阐释,达到澄明存在、本质以及人的本质的基本特征的深层含义的目的,这也是海德格尔试图做到的,进而形成或许能够超越海德格尔的思考成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6 12:18:59 @2021-11-13 01:29:48
哲学
上帝·死亡和时间 豆瓣
作者: [法]勒维纳斯 译者: 余中先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 11
勒维纳斯在与两位同代智者海德格尔、布洛赫以及传统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特别是康德有关死亡与时间的对话中,发展,深化了连接死亡与时间关系的思考:从死亡出发考虑时间,而不是在时间的网面上铭刻死亡。随后,他反用海德格尔的判断:如果哲学一开始就混淆了上帝与存在,那不是因为后者被遗忘,而首先是因为前者被遮蔽了,因此,思想的任务就是要把上帝从本体神学的影响下解放出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4 08:40:02 @2021-11-13 01:29:45
哲学 现象学
瓦尔特·本雅明 豆瓣
所属 作品: 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
作者: [美]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 译者: 吴勇立 / 张亮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 2
作为本雅明研究专著,本书简要介绍了德国文学批评家与哲学家、犹太学者瓦尔特•本雅明的生平,评述了本雅明的主要思想及作品,而重点介绍和研究了他的思想体系、理论观点的形成。作者旨在将本雅明著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系统、完整的解读,“对本雅明迂回盘旋、秘不示人的思想轨迹的主要轮廓进行批判的重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4 01:46:10 @2021-11-13 01:29:43
哲学
本雅明思想肖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本雅明思想肖像
作者: 刘北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7
1940年9月26日,为躲避盖世太保的迫害,本雅明从法国逃亡到西班牙边境时自杀身亡,时年四十八岁。他的好友、戏剧家布莱希特得知消息后沉痛的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一个真正损失。”本雅明生前四处漂泊,事业坎坷,身后才逐渐被重新发现,引起西方知识界的瞩目。如今,本雅明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思想家,其论著丰富的解释力吸引越来越多学者的目光,俨然成为重审现代性与欧洲文化史的关键节点。本书正是在此基础上,追访本雅明跌宕起伏的一生,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文化长卷。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4 01:45:36 @2021-11-13 01:29:42
传记 哲学
福柯思想肖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福柯思想肖像
7.3 (6 个评分) 作者: 刘北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4
作为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福柯及其著作影响世界学术界甚广。他侧重边缘历史的研究,为西方当代文化的发展重新建立了坐标。其知识考古、系谱学、知识-权力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依旧具有重大的影响。福柯的个人经历也颇值得关注,他与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的政治运动紧密结合,在风云变幻之间勾勒出那段时间法国学界的气象;他的同性恋形象也使他迥异于其他学人。本书取精用宏,叙事生动,为中国读者了解福柯打开了一扇大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4 01:44:56 @2021-11-13 01:29:41
传记 哲学
总体与无限 豆瓣
Totalité et infini: essai sur l'extériorité 所属 作品: 总体与无限
10.0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朱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著名现象学家列维纳斯的代表作,是其前期思想的核心,对现象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本书中,列维纳斯把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哲学视作一种总体哲学。这种哲学以作为总体的存在为最终的意义来源,抹杀作为个体的个人的意义与价值,充满了对于他者的暴力。与这种总体哲学相反,列维纳斯通过对面容的现象学分析表明,在面容中呈现出来的他人标志着绝对的外在性,是真正的无限,不可还原为内在性。他进而证明,自我与他人的伦理关联既先于自我与他人的存在关系,也先于自我与对象的存在关系。在此意义上,伦理学先于存在论。本书最终表明,自我与他人之间有着一种不可还原的非同一性,自我与他人的面对面是存在中的终极关系。因此,哲学必然是“多元论”的,世界的本原是多元,是每一个表达着的自我。这多元之间则通过作为主体性的善良而最终走向和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7 05:50:21 @2021-11-13 01:29:27
伦理学 哲学
内在体验 豆瓣
所属 作品: 内在经验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尉光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6
此书为巴塔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为其 “无神学大全”三部曲的第一部。该书出版于二战期间,是巴塔耶治疗肺病期间智力劳作的产物,他的主要哲学概念——耗费、逾越、祝祭、神圣情色,他有关生命、死亡与内在体验的沉思,均赖此书得以深刻展示。其观点振聋发聩,曾令萨特大为惊愕,著文批判。在《内在体验》中,巴塔耶的行文方式深受尼采及克尔凯郭尔影响,他以哲理名言、思考札记形式构建全书,用饱含激情的方式表达他对生命、死亡和内在体验的思考,妙笔生花,富于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