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所属 作品: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 豆瓣
Qu’est-ce que la critique? Suivi de La culture de soi 所属 作品: 什么是批判?/ 自我的文化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潘培庆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
- 4
- 编辑推荐 -
·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精彩的问答和讨论环节,福柯的机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现无余。
·本书编者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福柯的这两次演讲,时隔五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演变。此次同时发表这两次演讲不仅极富意味,也可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首次完整收录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以及演讲后精彩的问答和讨论环节,福柯的机敏和睿智在其中展现无余。
·本书编者参照福柯演讲手稿对两次演讲的文本进行了悉心校订,以期使福柯思想的面貌臻于完整。
·福柯的这两次演讲,时隔五年,期间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演变。此次同时发表这两次演讲不仅极富意味,也可为研究福柯晚期思想提供一把钥匙。
- 内容简介 -
本书收录了米歇尔•福柯晚期所作的两次演讲。
第一次演讲,名为“什么是批判?”,于1978年5月27日在法国哲学学会举行。福柯把自己的研究纳入由康德《什么是启蒙?》一文所开启的视角,把批判定义为一种伦理—政治态度,而此态度在于一种不被过度治理的艺术。
第二次演讲,名为“自我的文化”,于1983年4月12日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所作。福柯在其中把自己的研究定义为一种关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本体论,指出他对启蒙的看法和他对古希腊-罗马的分析有关。随后,福柯在伯克利分校还参加了三次讨论会,回顾了他哲学进程中的若干方面。
批判既可针对治理,也可针对自己。无论是质疑治理的批判,还是质疑自我的批判,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启蒙的精神。在此,我们可以看到本书编者把《什么是批判?》和《自我的文化》放在一起的用意。
词与物 Eggplant.place 豆瓣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所属 作品: 词与物
8.8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莫伟民
上海三联书店
2016
- 7
1966年发表的《词与物——人文知识的考古学》(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英译《事物与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更是被认为是结构主义时代取代存在主义时代的重要标志。它主要的论点在于:认为每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套异于前期的知识形构规则,而现代知识型的特征则是以 “人”作为研究的中心。这本书的问世使福柯成为一位知名的法国知识分子,但也因为“人之死”的结论而饱受批评。让·保罗·萨特就曾基于此点批判此书为小资产阶级的最后壁垒。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福柯在本书中运用历史话语分析(又称“知识考古学”)的手法对自文艺复兴以来直至20世纪的整个西方“人文科学”(Humanwissenschaften)的知识构成以及文化和知识史都作了细致入微的、富有创见和深度的梳理和剖析。他指出这里的人文科学指的是将“人”作为研究对象,将“人”设计并定义成某种认知构造物的科学,围绕这个对象而生产的人文科学,可被认可为真理话语。针对此“真理话语”,福柯试图从根本上驱除笼罩在当代知识形式的决定性条件之上的人类学主体主义的迷雾,批判了自笛卡尔、尤其自康德以来200多年西方哲学传统的先验意识哲学和主体主义。在《语与物》的最后一页,福柯写道:“人将被抹去,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脸。”
生产(第7辑)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郭晓彦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6
《生产(第7辑):生命政治:福柯、阿甘本与埃斯波西托》讲述了对于“生产”的关注,源自马克思主义传统,正是在生产环节,马克思发现了资本增殖的秘密。马克思之后,“生产”获得更丰富的内涵:文化领域是知识生产,精神领域是欲望生产,政治领域是权力生产,社会变成一个巨大的生产机器——而所谓“消费社会”不过是它的一个反讽性注释。“生产”,成为诊断当代社会的关键词。另一方面,“生产”这个词对于今日中国人而言似乎别具意味:我们曾经身陷“生产”之笼,如今,我们期待这个迷失在历史深处的词语重新获得活力。当然,词语自有其命运,我们所能做的也只是邀请。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生产”的内在语义,就是生成,流变,活力,它符合当代知识分子的气质:永不停息地思考和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产”是批判和思想的基本特征。
福柯:危险哲学家 豆瓣
Michel Foucault: Un philosophe dangereux? 所属 作品: 福柯:危险哲学家
作者:
[法] 阿兰•布罗萨 Alain Brossat
译者:
罗惠珍
漓江出版社
2014
- 11
众所周知,阿兰•布罗萨有着深厚的哲学功底,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从不泥古不化,而是在庞大的哲学传统与当代思考之间开辟了一条自如穿梭往来的蹊径。他“跟着福柯”一起探索,犹如进行了一场持续的“对话”。本书篇篇论文都贯穿了福柯所曾给出的线索,在哲学思想的探究上,注入了一股激荡与鼓舞的力量。此书简洁风格、典雅精装,阅读、收藏俱佳。
《危险哲学家》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布罗萨(Alain Brossat)的著作。这本书不是另一部福柯的研究,而是作者用“跟着他”(avec lui)的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作者表明该书既源于福柯的哲学体系,又不限于其给出的线索,而是以一种融合的方式加入了其他哲学元素,即以某个独特的时空环境,连接现实中某个问题,虽然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却在这种持续进行的对话中变得清晰、被探讨,进而被重构。
《危险哲学家》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布罗萨(Alain Brossat)的著作。这本书不是另一部福柯的研究,而是作者用“跟着他”(avec lui)的方式,并从中得到启发。作者表明该书既源于福柯的哲学体系,又不限于其给出的线索,而是以一种融合的方式加入了其他哲学元素,即以某个独特的时空环境,连接现实中某个问题,虽然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却在这种持续进行的对话中变得清晰、被探讨,进而被重构。
当下的哲学 豆瓣
Philosophie und Aktualität 所属 作品: 当下的哲学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蓝江
/
吴冠军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两位世界级思想家的对谈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各自的观点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怎样的一致性与分歧。这既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最具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
哲学是否应该干预世界?成问题的正是哲学本身,因为根据巴迪欧所言,哲学除了干预与担当外,什么也不是,哲学不会被学术性的学科所限制,它是陌生的、新的,它以“所有”的名义进行言说;齐泽克所相信的却正与人们期待的相反,他认为哲人必须介入,介入时代的诸种关键性问题中,但他无法为这种介入提供任何方向,这表明“问题问得不对”,他认为改变论争所使用的术语、把哲学定格为反常性与溢出会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
【学者及媒体推荐】
贯穿着这本书的问题,即哲人是否应该参与当下的事件并对之做出评论,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把它特别放在一个哲学性的样态中加以讨论,再来回答,已经是不够的了——哲人不仅应该阐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彼特·恩格尔曼,德国哲学家
·
如何能使哲学重新恢复它的真正志业,即作为一种伦理与政治介入的形式?在这场鲜活的、易读的论争中,两位欧洲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他们的答案,从中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以及分歧。
——皮特·丢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
·
本书对暴力与饥荒、爱与恨领域内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人去深入理解这两位世界级的激进思想家,他们重新审视了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通过一场智识辩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关于反抗专制政府权力与暴力的谈话。
——《纵览》(Spectrum)杂志
···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作者阿兰·巴迪欧和斯拉沃热·齐泽克均为目前国际上炙手可热的左翼哲学领军人物。在本书中,两位哲学家围绕“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这一经典命题进行写作与对谈。
3、本书包含三篇文章,前两篇为两位哲学家各自写就,后一篇为两人的对谈录,从多层面讨论哲学的地位问题,其中涉及时政、哲学史和文化现象等,极具思辨性和启发性。
···
【内容简介】
本书是巴迪欧与齐泽克针对同一问题所做对话的记录,包括两人各自的观点概述,以及一次激烈的辩论,从中可以看出两人之间存在怎样的一致性与分歧。这既是一封哲学讨论的邀请函,也是一份关于两位今天仍在写作的、最具争议的哲学巨擘之思想导引。
哲学是否应该干预世界?成问题的正是哲学本身,因为根据巴迪欧所言,哲学除了干预与担当外,什么也不是,哲学不会被学术性的学科所限制,它是陌生的、新的,它以“所有”的名义进行言说;齐泽克所相信的却正与人们期待的相反,他认为哲人必须介入,介入时代的诸种关键性问题中,但他无法为这种介入提供任何方向,这表明“问题问得不对”,他认为改变论争所使用的术语、把哲学定格为反常性与溢出会是一种有效的做法。
···
【学者及媒体推荐】
贯穿着这本书的问题,即哲人是否应该参与当下的事件并对之做出评论,是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在我们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问题。把它特别放在一个哲学性的样态中加以讨论,再来回答,已经是不够的了——哲人不仅应该阐释世界,更要改变世界。
——彼特·恩格尔曼,德国哲学家
·
如何能使哲学重新恢复它的真正志业,即作为一种伦理与政治介入的形式?在这场鲜活的、易读的论争中,两位欧洲最具挑战性的思想家,对这个问题提供了他们的答案,从中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一致性以及分歧。
——皮特·丢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教授
·
本书对暴力与饥荒、爱与恨领域内的知识分子的角色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我相信这本书能够激励更多人去深入理解这两位世界级的激进思想家,他们重新审视了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通过一场智识辩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场激动人心的关于反抗专制政府权力与暴力的谈话。
——《纵览》(Spectrum)杂志
···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作者阿兰·巴迪欧和斯拉沃热·齐泽克均为目前国际上炙手可热的左翼哲学领军人物。在本书中,两位哲学家围绕“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地位”这一经典命题进行写作与对谈。
3、本书包含三篇文章,前两篇为两位哲学家各自写就,后一篇为两人的对谈录,从多层面讨论哲学的地位问题,其中涉及时政、哲学史和文化现象等,极具思辨性和启发性。
立法者与阐释者 豆瓣 Goodreads
Legislators & Interpreters :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所属 作品: 立法者与阐释者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洪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11
齐格蒙·鲍曼是本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本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达了知识分子角色从立法者到阐释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以及相应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本书旨在揭示现代型世界观及现代性知识分子策略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揭示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这种世界观及其策略遭到挑战,并且部分地为另一种被称作为后现代型世界观及其策略所取代。
本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达了知识分子角色从立法者到阐释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以及相应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本书旨在揭示现代型世界观及现代性知识分子策略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揭示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这种世界观及其策略遭到挑战,并且部分地为另一种被称作为后现代型世界观及其策略所取代。
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 豆瓣
Eroticism, Expenditure, and General Economy: Selected Writings by Georges Batail 所属 作品: 色情、耗费与普遍经济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汪民安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乔治·巴塔耶是法国后结构主义的先驱,是当代法国思想的一个重要策源地。他踏着尼采的足迹,对主体、知识、理性、功利性生产和基督教展开了摧枯拉朽的批判,这一切明示了下一代天才知识分子——福柯、德里达、鲍德里亚、克里斯蒂娃——的道路。巴塔耶令人眩晕的博学、神秘主义趣味和对语言表意的神经质般的拒绝,使他的文本像一道隐密的深渊,但却对各种理性和道德的僭越投上一层光亮。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 (卷二) 豆瓣
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II: Mille Plateaux 所属 作品: 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 千高原修订译本法国哲学研究丛书学术译丛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加塔利代表作人类学上海人民外国哲学【正版新书】
9.3 (1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费利克斯·加塔利
/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0
作为《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续作,本书将前作《反—俄狄浦斯》中已然肇始的思想实验向更为开放而宽广的领域推进:地质学、生物学、史学、神话学、数学,等等,都成为真正的思想—“根茎”的蔓生之地。而盘踞于传统思想模式中的种种“层”、“编码”、“超越性平面”、“纹理化空间”等,则伴随着这场激动人心的实验进程而渐次烟消云散。全书散布着一座座流播强度的“高原”,而多元性、异质性的连接则成为它们之间彼此沟通的横贯线。但在乱花迷人眼的表象之下,全书却流淌着纯正的哲学血液,因为它所致力于的正是德勒兹一以贯之的信念:哲学,就是概念的创造,就是新思想方式的创生。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豆瓣 Goodreads
Deleuze and Guattari's 'A Thousand Plateaus': A Reader's Guide 所属 作品: 导读德勒兹与加塔利《千高原》
7.7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尤金·W.霍兰德
译者:
周兮吟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千高原》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菲利克斯·加塔利合著的作品,也是二位作者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即是对此一经典著作的导读。
在书中,尤金·W. 霍兰德首先概述了《千高原》的成书背景,并对《千高原》的主题作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在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文 本阅读”中,作者将《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分解为五类,并逐一对之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不时穿插对原书段落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此的独到解读。
德勒兹与加塔利声称,构成《千高原》的诸多高原可依任意顺序阅读。任何一次对全书的阅读都可能产生某种线性阅读,正如每一次依和弦表所做的即兴演奏都会带来诸多可能的演绎中的一个线性的演绎。因此,让我们跟随本书作者的指引,开始即兴阅读《千高原》。请记住,这一阅读只是众多可能的阅读中的“一种”,不是意在提炼出《千高原》的意义,而是要表现并阐明它的某些潜质。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五类:
1 认识论问题。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绝对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纯粹的内在性”?“根茎”高原、“ 平滑与纹理”高原最直接地处理这一“问题”,“游牧学”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最适合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 本体论问题。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 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为开放系统的一个动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如此这般地理解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它怎样给我们的社会变化带来更好的前景?最直接而又全方位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是“道德地质学”高原与“迭奏”高原——前者主要处理无机层的问题,而后者则主要处理异质成形层的问题。
3 人类学问题。第三类问题可以被称作人类学问题,但仅仅在结构主义(反人文主义)的意义上关涉“ 象征秩序”:人类的生命形式是怎样以象征的方式占据异质成形层的;人类的社会自我组织是如何通过符号来实现并在符号中获得反映——怎样通过语言、货币与图像来实现的? 在此,相关的高原是“ 语言学公设”、“符号的机制”、“颜貌”和“捕获装置”高原。
4 伦理问题。人类个体要如何自我组织,才能与他人一道尽可能地实现既有成效又愉悦的去层化? 这里最切题的显然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无器官的身体?”高原; 但“一匹狼还是一些狼”、“三则短篇小说”和“生成”高原也同样处理伦理“问题”。
5 政治问题。我们要如何把人类生命形态理解为社会性的自我组织,才能使它既能解释畜群行为又能解释集群(猎群)行为,既能解释压抑的专制暴政又能解释外向扩张的经济帝国主义,既能解释严苛层化的约束又能解释去层化的逃逸?“游牧学”、“微观政治与节段性”高原最为直接地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其他许多高原也会处理这个“ 问题”,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在书中,尤金·W. 霍兰德首先概述了《千高原》的成书背景,并对《千高原》的主题作了深入浅出地介绍;在本书最重要的部分“文 本阅读”中,作者将《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分解为五类,并逐一对之进行了详细阐述,书中不时穿插对原书段落的引用,展现了作者对此的独到解读。
德勒兹与加塔利声称,构成《千高原》的诸多高原可依任意顺序阅读。任何一次对全书的阅读都可能产生某种线性阅读,正如每一次依和弦表所做的即兴演奏都会带来诸多可能的演绎中的一个线性的演绎。因此,让我们跟随本书作者的指引,开始即兴阅读《千高原》。请记住,这一阅读只是众多可能的阅读中的“一种”,不是意在提炼出《千高原》的意义,而是要表现并阐明它的某些潜质。
《千高原》是一部非凡之作。按德勒兹与加塔利的话说,它是如根茎般写就的。《千高原》中的十五座高原所提出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五类:
1 认识论问题。思想该如何运作才能与宇宙共思,而不是去思考宇宙,因而就能加速我们栖居之所的相对解域,有时足够幸运的话,甚至达到绝对解域的无限速率,或者“纯粹的内在性”?“根茎”高原、“ 平滑与纹理”高原最直接地处理这一“问题”,“游牧学”高原的一些部分处理皇家科学与游牧科学以及公理体系和问题体系之间的差异。其目的是要发展出一种最适合通过生成来把握存在,通过潜在来把握现实的思想图像。
2 本体论问题。宇宙以及其中的生命如何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它们既是变化的结果,同时又总是对未来的变化敞开怀抱。 我们怎样才能依据生成来理解存在,依据差异而不是同一,来将存在理解为开放系统的一个动态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如此这般地理解世界到底有什么好处?它怎样给我们的社会变化带来更好的前景?最直接而又全方位地处理这个“问题”的是“道德地质学”高原与“迭奏”高原——前者主要处理无机层的问题,而后者则主要处理异质成形层的问题。
3 人类学问题。第三类问题可以被称作人类学问题,但仅仅在结构主义(反人文主义)的意义上关涉“ 象征秩序”:人类的生命形式是怎样以象征的方式占据异质成形层的;人类的社会自我组织是如何通过符号来实现并在符号中获得反映——怎样通过语言、货币与图像来实现的? 在此,相关的高原是“ 语言学公设”、“符号的机制”、“颜貌”和“捕获装置”高原。
4 伦理问题。人类个体要如何自我组织,才能与他人一道尽可能地实现既有成效又愉悦的去层化? 这里最切题的显然是“怎样使自己成为无器官的身体?”高原; 但“一匹狼还是一些狼”、“三则短篇小说”和“生成”高原也同样处理伦理“问题”。
5 政治问题。我们要如何把人类生命形态理解为社会性的自我组织,才能使它既能解释畜群行为又能解释集群(猎群)行为,既能解释压抑的专制暴政又能解释外向扩张的经济帝国主义,既能解释严苛层化的约束又能解释去层化的逃逸?“游牧学”、“微观政治与节段性”高原最为直接地处理这个“问题”,当然其他许多高原也会处理这个“ 问题”,只是不那么显而易见罢了。
福柯 / 布朗肖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Foucault shaw brown
8.5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
[法] 莫里斯·布朗肖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4
- 3
HardCover. Pub 2014-03-01 henan university press This book mainly michel foucault my imagination Maurice shaw brown;The outside world thought michel foucault;Theory of friendship Maurice shaw brown. etc.
导读拉康 豆瓣
Jacques Lacan 所属 作品: 导读拉康
8.7 (47 个评分)
作者:
(英)肖恩·霍默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9
雅克·拉康是最富挑战性与争议性的当代思想家之一,也是自弗洛伊德以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分析学家。拉康理论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诊疗室的范围,从而波及到了诸如文学理论、电影理论、性别理论与社会理论等不同的学科。本书不但完整地涵盖了拉康的学术生涯,而且还针对一些拉康的概念以及他关于这些概念的作品而为读者提供了一部通俗易懂的导读,这些概念包括: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 想象界(Imaginary)与象征界(Symbolic)
•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阳具的意义(meaning of the phallus)
• 主体(subject)与无意识(unconscious)
• 实在界(Real)
• 性别差异(sexual difference)
肖恩·霍默(Sean Homer)把拉康的作品定位在了当代法国思想与精神分析历史的语境之中,因而他的这本《导读拉康》是对于这位极具影响的理论家的一部理想的导读。
万物的签名 豆瓣
Signatura Return 所属 作品: 万物的签名
8.0 (8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尉光吉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3
◆阿甘本关于方法的回溯式反思
◆“神圣人”系列从“谱系学”回归“考古学”的转折之作
···
【内容简介】
对方法进行反思,对阿甘本来说意味着一种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它是一种执着的思想形式,它的途径是暴露、检视和阐明那依然晦暗、没有形成主题、甚至没有被说出的东西。因此,保持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也就是回归、甚至发明一种与一个“由相似和交感、类比和对应的密网支撑起来的世界”相协调的方法。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提及大量的作家和主题,这是为创造一门超越符号学或者说解释学而进行的探索的范例。
本书是阿甘本对三个有关方法的特殊问题的评论:范式的概念、签名的理论,以及历史和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是阿甘本以跨历史的方式、从跨学科的视角仔细建构起来的。在文本中,阿甘本始终在致敬米歇尔·福柯,他重新思考并有效地利用福柯的方法,来重新表述他剔出的这些概念的逻辑。
···
【媒体推荐】
《万物的签名》是最高智识水准的结晶。
——康纳·奥迪尔《哲学评论》
·
阿甘本的感觉、叙述和思考都特别迷人。
——《政治评论》
···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阿甘本是当今世界的顶级学者之一,其著述跨越政治哲学、法理学、神学、本体论、艺术、语言、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他的博学广识以及他对政治哲学的独特贡献,获得了包括拉克劳、奈格里、齐泽克等许多同代思想家的由衷敬佩。
3、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谈论包括马塞尔·莫斯、恩佐·梅兰德里、马克·布洛赫、乔治·杜梅齐尔等在内的大量作家和主题,本书代表了阿甘本思想轨迹的转折——与福柯相反,从“谱系学”回归“考古学”。
◆“神圣人”系列从“谱系学”回归“考古学”的转折之作
···
【内容简介】
对方法进行反思,对阿甘本来说意味着一种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它是一种执着的思想形式,它的途径是暴露、检视和阐明那依然晦暗、没有形成主题、甚至没有被说出的东西。因此,保持考古学意义上的警惕,也就是回归、甚至发明一种与一个“由相似和交感、类比和对应的密网支撑起来的世界”相协调的方法。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提及大量的作家和主题,这是为创造一门超越符号学或者说解释学而进行的探索的范例。
本书是阿甘本对三个有关方法的特殊问题的评论:范式的概念、签名的理论,以及历史和考古学之间的关系——这些概念是阿甘本以跨历史的方式、从跨学科的视角仔细建构起来的。在文本中,阿甘本始终在致敬米歇尔·福柯,他重新思考并有效地利用福柯的方法,来重新表述他剔出的这些概念的逻辑。
···
【媒体推荐】
《万物的签名》是最高智识水准的结晶。
——康纳·奥迪尔《哲学评论》
·
阿甘本的感觉、叙述和思考都特别迷人。
——《政治评论》
···
【编辑推荐】
1、本书属于“左翼前沿思想译丛”,该译丛收录了巴迪欧、阿甘本、齐泽克等一批卓越的欧陆思想家在过去二十年间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
2、阿甘本是当今世界的顶级学者之一,其著述跨越政治哲学、法理学、神学、本体论、艺术、语言、美学、文学等学科领域,他的博学广识以及他对政治哲学的独特贡献,获得了包括拉克劳、奈格里、齐泽克等许多同代思想家的由衷敬佩。
3、阿甘本在这部简短却密实的著作中谈论包括马塞尔·莫斯、恩佐·梅兰德里、马克·布洛赫、乔治·杜梅齐尔等在内的大量作家和主题,本书代表了阿甘本思想轨迹的转折——与福柯相反,从“谱系学”回归“考古学”。
歧义 豆瓣
La Mésentente,Politique et philosophie 所属 作品: 歧义
作者:
[法] 雅克·朗西埃
译者:
刘纪蕙
/
林淑芬
…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5
- 1
在什么方面平等与不平等呢?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因为这正是难题之所在,也是政治哲学之所在。
——亚里士多德
歧义并非错误认识,因此不需要知识的补遗;歧义亦非错误理解,因此并不要求词语净化。歧义的情况是,在争执说话内容的意义时,已经构成了话语情境之理性本身。
“话语之可能性条件”的整体,说明了人之所以是政治动物的基础。
——朗西埃
朗西埃强调治安和真正的政治间的分界线为何总是模糊混淆而备受争议的。比如说,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无产阶级”可以被解读为“没有分的组成份子”的主体化,其将自身所遭遇的不正义提升并且接受普遍性的终极检验;同时,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将促成“后-政治”理性社会之创制的操作者。我们的欧洲传统中包含了一系列对此政治时刻的否认──对于政治冲突之真正逻辑的否认。朗西埃在《歧义》一书中发展了对于这些否认的辨识方式,而这本书可以被视为他最杰出的政治思想著作。
——齐泽克
——亚里士多德
歧义并非错误认识,因此不需要知识的补遗;歧义亦非错误理解,因此并不要求词语净化。歧义的情况是,在争执说话内容的意义时,已经构成了话语情境之理性本身。
“话语之可能性条件”的整体,说明了人之所以是政治动物的基础。
——朗西埃
朗西埃强调治安和真正的政治间的分界线为何总是模糊混淆而备受争议的。比如说,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中,“无产阶级”可以被解读为“没有分的组成份子”的主体化,其将自身所遭遇的不正义提升并且接受普遍性的终极检验;同时,它也可以被解读为将促成“后-政治”理性社会之创制的操作者。我们的欧洲传统中包含了一系列对此政治时刻的否认──对于政治冲突之真正逻辑的否认。朗西埃在《歧义》一书中发展了对于这些否认的辨识方式,而这本书可以被视为他最杰出的政治思想著作。
——齐泽克
视觉机器 豆瓣
所属 作品: 视觉机器
7.3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保罗·维利里奥
译者:
张新木
/
魏舒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8
《速度与政治》的作者维利里奥努力要定义一种图像的新型逻辑。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还存在一种逻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的时代,它与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电影的时代,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代性的终结本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足够了解传统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主宰光学电影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种反常逻辑的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这正是保罗·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如今要回答的问题,他试图澄清再现手法演变的意义。在这种再现中,城邦的“公共空间”突然让步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一实时在场将替补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空间。
编辑推荐
《视觉机器》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新技术与图像新型逻辑的重要文集,共收入五篇文献:《地形失忆症》《不及一幅图像》《公共图像》《天真的摄像机》《视觉机器》。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再现手法的演变,它由绘画、雕塑和建筑时代的形式逻辑,到摄影和电影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反常逻辑。在今天这个由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而开启的时代中,城邦中的“公共空间”突然让位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个真实时间将替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空间。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澄清其意义。
确实,在不同的技术旁边,在图像的后勤旁边,还存在一种逻辑和传播的时代,它们标示了近来的历史。
形式逻辑的时代,就是绘画的时代、雕刻和建筑的时代,它与18世纪同时结束。辩证逻辑的时代,就是摄影的时代、电影的时代,或可称之为照片的时代。
反常逻辑的时代,就是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而一道开启的时代。似乎到了20世纪之末,现代性的终结本身就由公共再现的逻辑终结来标示。然而如果说我们足够了解传统绘画再现的形式逻辑的现实,并且在低等程度上了解主宰光学电影再现的辩证逻辑的现状,那我们只能很困难地理解这种反常逻辑的潜在能力,即视频通信、全息摄影或合成图像的潜能。这正是保罗·维利里奥这部《视觉机器》如今要回答的问题,他试图澄清再现手法演变的意义。在这种再现中,城邦的“公共空间”突然让步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一实时在场将替补主体与客体的真实空间。
编辑推荐
《视觉机器》为法国著名哲学家保罗·维利里奥(Paul Virilio)关于新技术与图像新型逻辑的重要文集,共收入五篇文献:《地形失忆症》《不及一幅图像》《公共图像》《天真的摄像机》《视觉机器》。在这些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再现手法的演变,它由绘画、雕塑和建筑时代的形式逻辑,到摄影和电影时代的辩证逻辑,进而发展到当今时代的反常逻辑。在今天这个由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而开启的时代中,城邦中的“公共空间”突然让位于“公共图像”,即实时在场的反常图像,而这个真实时间将替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真实空间。作者试图回答这些问题,并澄清其意义。
蒂里希选集(上下) 豆瓣
作者:
[美] P.蒂里希(Paul Tillich)
/
何光沪 选编
1999
- 1
这本《选集》中各篇著作的内容,读者已经可以读到;而对它们的理解,也许会是一个无尽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之长河中,我的理解只是小小的一勺。因此,在这里我不想(也许是不能,同时也不必)对各篇的内容逐一评述,而只想对某些编排的考虑和相关的背景稍加介绍,然后再对蒂里希的生平及其思想中的某些主题稍作评述,以期能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些许帮助。
首先应该说明,本《选集》编入的著作,基本上是全篇完整地采用,而未作任何删节(唯《系统神学》未收齐五部,但已收入的三部除”导论”之外,也未作删节)。这种打破“节选”惯例的做法,是由这些著述的特点所决定的。蒂里希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而体系完整。他的著述不是那种即兴的零碎感想之积累,而是一种周密的理性思维之行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不但会破坏整件艺术品似的著作之完美,还可能致使读者跟不上其思维行进的步伐,从而无法理解其几何推理似的完整的意义。
本《选集》的编排方式,是写作年代顺序与著作形式类别二者混合的方式,即是说,把入选著作按形式分成三大类(短小的著述、讲演或讲道、大部头著作),每一类中各篇著作又按写作年代排列(有一些也不得不按出版年代排列)。这既是为了不破坏某些著名的系列性著述(即本选集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在逻辑,不破坏对之理解所需的连续性,也是为了读者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毕竟,比如说纯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在《系统神学》第二部与第三部之间插进几篇短著和一些讲道辞,看起来是很别扭的。
首先应该说明,本《选集》编入的著作,基本上是全篇完整地采用,而未作任何删节(唯《系统神学》未收齐五部,但已收入的三部除”导论”之外,也未作删节)。这种打破“节选”惯例的做法,是由这些著述的特点所决定的。蒂里希在表达思想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逻辑严密而体系完整。他的著述不是那种即兴的零碎感想之积累,而是一种周密的理性思维之行进,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不但会破坏整件艺术品似的著作之完美,还可能致使读者跟不上其思维行进的步伐,从而无法理解其几何推理似的完整的意义。
本《选集》的编排方式,是写作年代顺序与著作形式类别二者混合的方式,即是说,把入选著作按形式分成三大类(短小的著述、讲演或讲道、大部头著作),每一类中各篇著作又按写作年代排列(有一些也不得不按出版年代排列)。这既是为了不破坏某些著名的系列性著述(即本选集第二编和第三编)的内在逻辑,不破坏对之理解所需的连续性,也是为了读者阅读和检索的方便。毕竟,比如说纯粹按时间顺序排列而在《系统神学》第二部与第三部之间插进几篇短著和一些讲道辞,看起来是很别扭的。
从存在到存在者 豆瓣
所属 作品: 从存在到存在者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列维纳斯
译者:
吴蕙仪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从本质上说,存在是奇特的,它撞击着我们,如黑夜一般,将我们紧紧地裹挟,令我们窒息,痛苦万分,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就是存在之恶。如果说,哲学就是存在之诘问,那它就已经意味着对存在的担承。如果说,哲学不仅仅是这个诘问,那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超越这个诘问,而不是去回答它。超越存在之诘问,所得到的并非一个真理,而是善。 ——埃马纽埃尔·列维纳斯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本书为“彼岸人文译丛”中的一本,所进行的是一项准备性的研究。它纵览了一系列十分宽泛的研究主题,涉及善之难题、时间以及作为向善之运动的与他人之关系。 从1947年至今,书中那些由中心主题il y a衍生而来的叙述,甚至完成这些叙述的结论,都一直在各自层面上保有其意义。然而,某些言说可能过早地阐发了il y a概念可能的拓展。因此,请允许我们指明那些经过拓展至今都还能引起我们重视的要素,如作品第一章中作者对其尝试着进行了现象学分析的懒惰、疲惫、努力。它们都被il y a形式的存在(etre)打上了冷漠、恐怖而又挥之不去的烙印。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il y a本身的描述,以及对其非人的中性(neutralite)的反复强调。克服这种中性的途径就是实显(hypostase),可以说它令比否定更强大的存在(etre)臣服于诸存在者(etres),令实存(existence)屈服于实存者(existant)。《从存在到存在者》中的绝大部分描述都在试图趋近这种实显,这种“置放”(position)。
人性的,太人性的 豆瓣
所属 作品: 人性的,太人性的
9.0 (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杨恒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 8
《人性的,太人性的》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100周年而写,同时也出自作者对早年崇拜的音乐家瓦格纳的失望情绪。全书用格言体写成,分两卷。第一卷共九章,从各方面探讨了世界与人生的基本问题。第二卷的两个部分《见解与箴言杂录》和《漫游者和他的影子》,继续作者在第一卷中开始的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及其影响下的西方文化的全面批判。作者一方面肯定人性中值得肯定的方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的这种弱点和缺点,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作者寄希望于“自由精灵”,也就是能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