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克里斯蒂娃自选集 豆瓣
作者: 克里斯蒂娃(Kristeva,J.) / 赵英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5 - 8
《克里斯蒂娃自选集》收录了法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文学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女士从《恨与谅》(La Haine et le Pardon,2005)和《时间的冲动》(Pulsions du temps,2013)两部文集中挑选出的九篇文章,文章问世于在1999年至2012年间,且大部分集中在2005年以后。所选文章内容涉及精神分析、心理学、美学、符号学、宗教、艺术史等诸多方面,对于我们了解克里斯蒂娃女士近年来主要关注的问题、研究她近年来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15 06:23:21 @2021-11-13 01:33:46
哲学 符号学
哲学的客体 豆瓣
作者: (法) 德勒兹 / G. Deleuze 译者: 陈永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读本通过六个方面的主题全面反映了德勒兹的思想:一、差异与重复;二、经验主义哲学;三、 游牧空间与机器;四、批评与欲望生产;五、逃逸的文学;六、内在性与存在的单义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9 12:32:52 @2021-11-13 01:33:40
哲学
激进哲学 豆瓣
作者: 阿兰·巴丢 著 / 陈永国 主编 译者: 陈永国 2009
《存在与事件》是阿兰·巴丢最伟大的著作,这部旷世之作是他哲学的里程碑:巴丢利用和涉及了自柏拉图以来的欧洲哲学传统,讨论了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黑格尔、卢梭、海德格尔以及拉康等关键人物的哲学。 本读本不但编选了《存在与事件》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还涵括了他的其他重要作品——哲学的再思考、德勒兹批判、恶的伦理学,整体呈现了阿兰·巴丢的哲学思想。
一存在与事件 二哲学的再思考 三德勒兹批判 四圣保罗:普世主义的基础 五恶的伦理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9 12:32:14 @2021-11-13 01:33:39
哲学
为什么长大? Eggplant.place 豆瓣
Why Grow Up? 所属 作品: 为什么长大?
8.7 (66 个评分) 作者: [美] 苏珊·奈曼 译者: 刘建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4
知名哲学家苏珊·奈曼在启蒙传统的脉络中,对成长与责任、从众随俗与个人自由展开思考,追问"哲学能否帮助我们找到一种与屈从妥协无关的成熟状态",讨论我们对世界本来是怎样与世界应该是怎样这两者的理解,是如何受到各种经验的深化或阻碍。成长本身就是一大理想--一个很难完全实现但绝对值得为之奋斗的理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8 12:41:24 @2021-11-13 01:33:38
哲学
明室 豆瓣
所属 作品: 明室
8.4 (26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赵克非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作者应《电影手册》杂志之邀写成的,在摄影评论界声誉卓著。巴尔特在书中选了十几幅过去的和当代的、著名的和无名的照片,穿插在文本之中,作为评说的对象。在书中,巴尔特不讨论摄影师与照片之间的关系,而以观看照片的人与照片之间的互动为考察的中心,构筑了自己关于摄影的理论框架。他把照片的意义分成两个部分:意趣(Studium)和刺点(Punctum)。前者是摄影师通过作品向观众所展示的可以理解和交流的文化空间;而后者则是照片中刺激和感动人的局部与细节,也即让人为之着迷和疯狂的地方。
巴尔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作者在《明室:摄影札记(罗兰·巴尔特文集)》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已经不局限于摄影这个讨论对象,而是突破到更大的文化领域,尤其在文化与社会的关系上,发人深省。同时,《明室》与其说是一篇讨论摄影的论文,不如说是巴尔特自己的情感大写意,在该书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浓厚的情感体验,这也正是《明室》别具一格的地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合影留念”……绘画是在摹仿和戏言着种种景象,它说谎和坦白的语气都令人大动感情,而忘记了其它的什么……相片却是捕捉着真实的光影,那在时间的溪水中攸忽划过的苇草…总有人牵挂着这片刻泛起的涟漪,于是寻到了怎样无言的还原,留下“念”― X 存在、经历过……于是相片在还原什么倒不必想了… @2018-05-13 01:42:48 @2021-11-13 01:33:35
哲学 艺术
符号帝国 豆瓣
所属 作品: 符号帝国
8.1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尔特 译者: 汤明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66年,罗兰·巴尔访问日本。此后,他又两次到访东京。对巴尔特而言,日本之旅充满想象、体验以及愉悦。“我得到了一种完美的、强烈的、既深沉又微妙的快乐。”在1970年成书的《符号帝国》中,巴尔特把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均看做是日本文化的各种符号——语言、膳食、游戏(柏青哥 )、城市、文具店、诗歌(俳句),甚至眼皮,这些“能指符号”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意义。在巴尔特看来,日本文化现象的精髓便是具有禅宗意味的空无性。追随巴尔特独特的思想脉络,在全书26篇随笔式的叙述中,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巴尔特作品中鲜有的文学格调,体会苏珊·桑塔格所说的“巴尔特也是位唯美主义理想者”,也可以对日本社会及其背后的文化本质有崭新的认识。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空泛连接着确切……”熙熙攘攘的世界中,唯一向我们显影的便是凸显出符号的痕迹的种种物与面孔。它背后是什么呢?有即是无,多即是少,盈即是空,一切符号的意义都是挂悬着的轻柔的趣味,私隐私现。不必思虑味是何入,色是何形,只需要躺卧和走动,就能体验符号的组图与羹。宁静、爆裂,共同止步。 @2018-05-04 22:45:41 @2021-11-13 01:33:29
哲学 文化
自我与历史的戏剧 豆瓣
The Self and The Dramas of History 所属 作品: 自我与历史的戏剧
作者: [美] 莱因霍尔德·尼布尔 (Reinhold Niebuhr) 译者: 方永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8
《自我与历史的戏剧》出版于1955年,被评价为尼布尔最为理论性和最深刻的著作。
序言中作者坦言,书中对自我的分析受到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我与你》的影响。第一部分论及人的独特性,作者把人视为一种不断“对话”的存在,生活在与自我、他人的对话之中;自我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也生活在历史的戏剧之中。第二部分,作者结合传统历史思想资源,批判经验文化以及对人性的错误认识。第三部分,论及财产、等级和正义问题,共同体的整合,以及个体和集体的命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4-30 02:42:53 @2021-11-13 01:33:26
哲学
福柯的最后一课 豆瓣 谷歌图书
La dernière leçon de Michel Foucault. Sur le néolibéralisme, la théorie et la politique 所属 作品: 福柯的最后一课
6.6 (11 个评分) 作者: [法]乔弗鲁瓦·德·拉加斯纳里 译者: 潘培庆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 - 5
编辑推荐
·米歇尔·福柯在“生物政治的诞生”一课中对新自由主义所作的分析,在法国左派阵营内造成了不小的震动:是否福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正在变成一个自由主义者?他的这一课不是表明他自1980年代初即开始进入一条危险的道路?这位在1968年5月之后代表激进左派的主要人物,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正在“向右转”?
·本书作者试图为这一系列质疑提供一个全新的且原创性的分析。在作者看来,当福柯决定就新自由主义的传统讲一课时,他其实逾越了知识界中的一条深深的界线;而福柯的巨大勇气就在于把由知识界左派设立的象征性栅栏击得粉碎,尤其是那个反对新自由主义传统而表现为激进的左派。
·如何去突破左派一系列陈词滥调般的“分析模式”,如何去设想一种新的观察话语并创造一种新的批判理论,如何恢复皮埃尔·布迪厄所谓“左派的极端自由主义传统”计划?作者正是希望通过重读福柯论述新自由主义的文章来回应他所谓“再创左派的任务”。
内容简介
福柯在其晚年关于新自由主义讲课,给左派人士留下了诸多疑问和不解,以至于有人不愿多讲,甚至回避。事情过了几十年,年轻的法国学者拉加斯纳里公开站出来为福柯打抱不平,试图恢复福柯本来的激进左派真面目,这是本书的由来。
但本书不止步于此,其深层的意旨则是要对新自由主义重新进行审视、剖解。通过重读福柯这一课的微言大义,作者指出,福柯的用意在于提供方法,在于将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工具,以此来换一种思路,质疑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质疑权力、法律、国家、解放等传统概念。
如何由此出发去建构一种并非反动的政治,去重新发明一种左派的激进自由主义传统,去重新表述批判理论的话语,去设计一种解放实践?我们需要倾听的正是“福柯的最后一课”。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作者实际上并没有抓到问题的关键,新自在他眼中,甚或是在福柯眼中,是近代才异军突起以提供一种新图景的思想。殊不知其要素:自然法,先验人等理念相连着何等形而上学传统。后世的法哲学和政治哲学其实是在反叛和镇压着原初的政治神学传统。新自实质是在无意中复兴和改造其压抑的传统,此为实际进路。 @2018-04-16 22:44:01 @2021-11-13 01:33:04
哲学 社会学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
作者: [德] 马丁·海德格尔 著 / [德] 英格丽特·舒斯勒 编 译者: 赵卫国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本书是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解读,主要为讲座文稿,对黑格尔乃至海德格尔的哲学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被收入海德格尔《全集》第32卷,主要是对《精神现象学》前两部分“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详细解释,是海德格尔解释黑格尔分量*重的著作,可与第5卷《林中路》中《黑格尔的经验概念》对《精神现象学》“导论”的解释相互补充。而对于《精神现象学》这个部分的研究,也正是国内黑格尔研究所欠缺的。海德格尔通过解释而阐发他自己的思想,可以使我们充分领会海德格尔本人解读和解构哲学史的一般思路,同时挖掘出蕴含在黑格尔思想中的现代西方哲学的要素。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4-14 17:07:20 @2021-11-13 01:33:03
哲学
巴塔耶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美]斯图尔特·肯德尔 译者: 姚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乔治·巴塔耶的生活是个悖论。因其与莫里斯·布朗肖、米歇尔·莱里斯和安德烈·马松、雅克·拉康和科莱特·皮诺的友谊而闻名,又因为与安德烈·布勒东和让-保罗萨特的争执而声名狼藉。作为公共生活的教父而闻名,就像尼采,伟大的隐士。因他匿名的色情小说而闻名。最出名的是他是那个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家。虽然他全部作品的不同部分仍然存在大量未知。 巴塔耶生活在反对中。他是生活在天主教国家的神秘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他激烈反对他的时代典型的知识分子潮流:超现实主义、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国社会学派,同时保留和整形他们的重要课程。实际上,从艺术到社会学、心理学、神学和经济学领域巴塔耶都做了重要贡献。他成为下一代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最有影响的话题。更重要的是巴塔耶引起了二十世纪思想和文学领域的后结构主义革命。 斯图尔特肯德尔提炼一个引起争论的作家的生活和工作,成为简明又丰富的传记,展现出巴塔耶及其时代的张力和矛盾。既吸引人又有可读性,对跨学科文化和知识分子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本书十分有价值。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那么,是戏仿与倒置在为耗费服务,还是相反?神圣―既可以嘲弄地戏仿以搬抬出新的圣器,又可以在性高潮的迷幻和巨额的礼物中吞噬掉。神圣终是在滑向临死的欢愉,或许说,人在降生之际就进入了临死,有生之年所做的不过是在安眠前夜的采摘和即刻吞吃,时不时地因痛苦挣扎,时不时又突然呼气,狂欢。 @2018-05-19 23:29:26 @2021-11-13 01:33:00
传记 哲学
九鬼周造著作精粹 豆瓣
Kuki Shuzo: selected writings
作者: [日] 九鬼周造 译者: 彭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九鬼周造运用现象学、存在主义、辩证法、结构主义等西洋的分析方法,对一直被认为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日本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建构起了逻辑性地解读日本文化的理论框架。其方法和结论对今天日本思想界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本书收录了九鬼周造的三篇主要作品《“粹”的构造》(『「いき」の構造』)、《偶然性的问题》(『偶然性の問題』)、《人与存在》(『人間と実存』),以及数篇与日本文化相关的随笔。三篇主要作品分别对日本人的审美观、偶然性、人的存在意义进行了探讨,集中展现了这位杰出学者的主要学术成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4-04 20:59:20 @2021-11-13 01:32:57
哲学
爱的多重奏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爱的多重奏
7.9 (9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巴迪欧 译者: 邓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9
《爱的多重奏》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与《世界报》记者尼古拉•特吕翁以 “爱”为主题的公开谈话录。巴迪欧批判西方流行的“爱”的观念,坚持某种理想主义,而这背后映现的也是他所主张的哲学观与关于更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设想。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是呢……唯有amor,是从偶然与相遇递变为命运和坚守的事物,能担负起爱的只有辛勤的劳作,妄图从爱之树上摘取果实之人是永远无法让它发芽一毫的……彼此相离,彼此又仍然念念不忘,是否应该让疲倦的灵魂停驻休息呢……要宣告什么呢……声音的颗粒咏歌的夜啊…… @2018-03-30 22:42:13 @2021-11-13 01:32:55
哲学
爱与意志 豆瓣
所属 作品: Love and Will
作者: [美] 罗洛·梅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8
在书中,罗洛•梅以思想家的敏锐和热忱,以高屋建瓴之气度,妙趣横生地描绘了人类本能之一的爱与意志的科学规律,从心理学、社会学、未来学的深度与广度,剖析了各种病态的爱欲。
作者还阐述了许多基本的和富有吸引力的概念:爱、性、死亡、原始生命力、意志、自由、意向性、选择、决意、冷漠等。其中最难得的是,作者40年前对爱与意志困境的剖析,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仍极具启发意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24 12:55:14 @2021-11-13 01:32:52
哲学
普鲁斯特与符号 豆瓣
所属 作品: 普鲁斯特与符号
9.3 (11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吉尔·德勒兹 译者: 姜宇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4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作者一反传统的现象学式解读把《追忆》视为一种“反逻各斯”,其中不再存在一个超越一切认知经验的主体自我,而是一个被动接收世界之符号客体,从而对西方哲学的经峻阐释体系提出挑战。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本书是对普鲁斯特的名著《追忆似水年华》的一种全新解读,书中具体包括了:符号的类型、符号系统中的多元化、《追忆》的层次、三种机器等内容。本书见解独到,语言精辟,读来既发人深省,又趣昧盎然。本书自1964年初版后受到广泛关注,多次再版,是作者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23 21:29:00 @2021-11-13 01:32:51
哲学
圣保罗 豆瓣
Saint Paul: La Foundation de L'universalisme 所属 作品: 圣保罗
作者: [法] 阿兰·巴丢 译者: 董斌孜孜 / 林草何 (注释 解说词) 漓江出版社 2015 - 1
阿兰•巴丢将西方思想史上几位具有特殊意义的思想家称作“反哲学家”,他们是圣保罗、帕斯卡、卢梭、克尔恺郭尔、尼采、维特根斯坦和拉康,由此构成了巴丢的反哲学家系列。本书是《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的姊妹篇,是对圣保罗的专题研究。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巴丢从哲学而非宗教的角度,严格立足于保罗的文本,深入探析了保罗对于达成人类间的普遍关联的重要思想贡献;从对保罗生平与学说的独特阐释中,为我们挖掘了一个作为诗人思想家、斗士和反哲学家的圣保罗的新形象。无论从思想史还是基督教研究来看,本书都不失为一部发人深省的开创性哲学著作。
本书最好和《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一起阅读,因为它们同属于阿兰•巴丢“反哲学家”这一理念的开拓性成果,很多概念可以相互参照。较之《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本书写得更富激情和现实意义。巴丢丝毫不掩饰对圣保罗的赞誉与崇敬,并用文本的力量向我们佐证了这份崇仰的坚实基础。经过巴丢的解读,保罗书信的多层意义得以彰显。读者可以通过此书加深甚或改变对圣保罗、《圣经》文本、哲学乃至信仰的认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18 17:00:14 @2021-11-13 01:32:49
哲学
政治与历史 豆瓣 Goodreads
Politique et histoire, de machiavel a mark cours a l'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1955 a 1972 所属 作品: 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阿尔都塞著作集)/精神译丛[Politiqueethistoire,demachiavelamarkcoursal'ecolenormalesuperieurede1955a1972]
9.2 (8 个评分) 作者: [法] 路易·阿尔都塞 译者: 吴子枫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既是阿尔都塞在巴黎高师开设的哲学史课程的讲义,也是一份卓绝的理论工作的珍贵记录。通过讲授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18世纪法国哲学与政治、黑格尔、直到马克思的现代思想历程,阿尔都塞把“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事业落实于对理论文本进行精彩、深邃而细腻的解读之中,致力于通过“极端的思考”,在思想史上发掘与汇聚一条“唯物主义的潜流”,揭示马克思理论革命的历史渊源。
火的精神分析 豆瓣
La psychanalyse du feu 所属 作品: 火的精神分析
8.0 (16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杜小真 / 顾嘉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通过对火的分析,把知识与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08 12:38:37 @2021-11-13 01:32:39
哲学
水与梦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水与梦--论物质的想象(精)/巴什拉文集
8.5 (8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顾嘉琛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在水的表面形象之下,有着一系列更加深刻、越来越强烈的形象。在形式的想象之下,读者会在水的实体中,识别出一种亲近,这种亲近极不同于火或土的“深度”给人造成的亲近。当读者具有了在物质本原中对某种深度的认识时,他最终会理解水也是一类命运,不再仅仅是流逝的形象的无为的命运,即永不会终止的梦的无为命运,而是一种不断地在改变着存在实体的根本的命运。
人们不会在同一条河流中洗两次澡,因为,人在自身的深处具有流水的命运。水确是那种过渡的本原。它是在火与土之间的本质的本体论变化。许给水的存在是一种眩晕的存在。它每分钟都在死去,它的实体中某种东西在流逝。每日的死亡不是火光冲天的火的旺盛的死亡;每日的死亡是水的死亡。水不断地在流淌着,水往下流着,它总在水平的死亡中消亡。水的死亡比土的死亡更令人沉思:水的苦难是无止境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08 12:37:44 @2021-11-13 01:32:38
哲学
梦想的诗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梦想的诗学
作者: [法] 加斯东·巴什拉 译者: 刘自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4
巴什拉一贯将梦想和诗的意境渗透于思想中,在本书中他进一步将现象学方法引用到想象及诗学中来。他强调想象和形象的认识论价值,认为它们是开拓未来的:任何一次意识领悟都是一次意识的增长、一次光明的增长、一次心理连贯性的加强。
巴什拉在研究中采用了当代精神分析的成果,然而他的思想更接近荣格的深层心理学。为了深入探索人类的心灵,他进入到人类幽远的童年时代,即远在科学出现以前感性与理性合一的年代。他思考炼金术、思考古代哲学思想中鲜为人知的各个方面,比如阴阳二元性的学说,关于宇宙基本元素水、火、气与土的物质想象。巴什拉笔下阴柔阳刚的“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引导我们领略魅力无穷的梦想的诗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3-08 12:37:15 @2021-11-13 01:32:37
哲学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