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德勒兹 豆瓣 谷歌图书
Deleuze: La clameur de l'Être 所属 作品: 德勒兹
6.0 (8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兰·巴迪欧 译者: 杨凯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属于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系列。吉尔•德勒兹(1925-1995)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他被视为左翼尼采主义者,被看作是后马克思思潮的一份子。本书是吉尔•德勒兹的“敌人”——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著作,围绕着“大写的一”以及其他内容,巴迪欧以自己的 方式,对德勒兹的思想进行言说。全书分为十章,在书中,巴迪欧试着展示一种思想运动——抗拒、加速与减速、翻覆与逆转德勒兹的思想运动,以一种哲学家的本格方式。
这本篇幅不大的书可以同时视为德勒兹与巴迪欧哲学的简介,而且因为涉及德勒兹这个被巴迪欧一再拿来较量与挑战的同代哲学家,急遽升高了火线,成为一本当代法国哲学的“诸神战役”。必须有相当的配备与防护才能深入两位天神以巨大雷电互殛斗殴的战场。本书中的导演当然是巴迪欧,但从他扮演的、不无自我袒护的戏码来看法国当代哲学,在重重的硝烟与核爆粉尘中,20世纪最激进与最饶富趣味的思想无疑地已掀开特异的一个视角。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6 17:08:39 @2021-11-13 01:38:27
哲学
强力抗恶论 豆瓣
О сопротивлении злу силою
作者: 伊万·伊里因 译者: 张桂娜 2013 - 1
《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名著译丛:以强力抗恶》是伊里因的代表作之一,1925年在柏林出版。当时伊里因侨居国外,远离俄罗斯;但在精神与情感上,伊里因与祖国的联系似乎更为紧密,因为此时他可以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纯粹从精神层面反思俄罗斯的精神传统。他认为,俄罗斯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虚假的社会道德,是为俄罗斯民族招致灾难与毁灭的根源,而扫除俄罗斯知识分子在社会道德方面的迷信与偏见,恢复俄罗斯东正教古老的道德智慧,重建新的社会道德体系,将是俄罗斯精神复兴的前提。全书共22章篇幅,主要解决一个问题:追求道德完善的人是否可以使用外在强制手段去抵抗恶?
作者还指出,“以强力抗恶论”的合法限度在于抵抗和保护,而不在于进攻和报复,认为外在强制手段虽然不能彻底根除罪恶,但却能暂时使罪恶停止,从而保护个体生命和人的精神免遭毁灭和摧残。同时作者也强调了精神性的爱在对抗恶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4 20:29:18 @2021-11-13 01:38:21
哲学
斯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 豆瓣
作者: 娄林 主编 华夏出版社 2018 - 10
1918年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出版,标志着西方现代性危机发展到最激烈的程度。“西方的没落”自此成为表述西方现代性危机的一个新概念,在学界得到广泛接受。此文集为纪念《西方的没落》出版100周年而编,收入多篇关键的相关论文。旨在帮助国人深入理解西方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在如今中西文明愈发相与激荡的大潮中,提供一番借鉴。
早期现代政治哲学的构建者,如黑格尔、孟德斯鸠等人,不但共同塑造了西方现代文明的高峰,同时也埋下了西方现代文明危机的种子。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孟德斯鸠的历史哲学,都是早期政治哲学思想的代表,文集中分别收入关于二人的一篇研究论文。
20世纪的思想者施特劳斯对西方现代性给予了最深刻的反省,但其哲学思想和研究在西方主流学界并未得到应有的接受,本集选入一篇施特劳斯相关的研究论文,旨在表明,与施特劳斯相比,西方主流学界似乎拥有睿智的学院式的哲学思考,却对西方现代性问题缺乏真正锐利的反思。
【编辑推荐】
1918年,斯宾格勒出版《西方的没落》一书,提出他的“哥白尼式”发现:西方文明将和其他所有文明一样,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之途。
自此,如同巨石投入蚁穴,斯宾格勒一举成为“时代的哲人”。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曾表示,他想成为美国的斯宾格勒,不久以后他出版了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
让我们跟随研究者们一起,来理解斯宾格勒关于西方文明必然衰落的预言;也让我们跟斯宾格勒一起,来反思西方现代文明的基本品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高考完翻一翻中考完买的已经吃灰多年的斯宾格勒的神书…… @2019-02-03 12:29:10 @2021-11-13 01:38:16
哲学
马基雅维利的喜剧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 陈少明主编 2006 - 1
目录
论题:马基雅维利的喜剧
喜剧药方:马基雅维利的《曼陀罗》
作为艺术大师的食客
称号的变化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问题
先知与法官
古典作品研究
马基雅维利与但丁
古文今刊
但丁对佛罗伦萨的憎恨及其语言的“佛罗伦萨性”
思想史发微
邹衍遗说考(上篇)
旧文新刊
认识和表达
譬喻与修辞
书评
布鲁门伯格的《近代的正当性》
罗马天主教与政治哲学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3 12:28:06 @2021-11-13 01:38:15
哲学
犹太教中的柏拉图门徒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2007 - 4
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3 12:27:44 @2021-11-13 01:38:14
哲学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 豆瓣
作者: 刘小枫 / 陈少明 主编 译者: 赵卫国 等 华夏出版社 2009
《海德格尔的政治时刻》内容简介:重拾中西方古典学问坠绪,不仅因为现代性问题迫使学问回味古典智慧,更因为古典学问关乎亘古不移的人世问题。古学经典需要解释,解释是涵养精神的活动,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择:宁可跟随柏拉图犯错,也不与那伙人一起正确(西塞罗语)。举凡疏证诠解中国古学经典,移译西学整理旧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与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寻回精神的涵养,不负教书育人的人类亘古基业。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3 12:27:13 @2021-11-13 01:38:13
哲学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 豆瓣
Historisch-kritisches Wörterbuch des Marxismus 所属 作品: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
作者: [德]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 主编 译者: 俞可平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Historisch-kritisches Wörterbuch des Marxismus)由德国柏林“批判理论研究所”组织编纂,600余位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专家参与。辞典收录1200余条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意义重大的词条,涵盖马恩著作的核心概念,增补有反映新型历史问题的词汇。词条由权威专家执笔编撰,附有文献来源信息,供读者查阅。大辞典以它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资料平台。为纪念马克思诞生200周年,北京大学会同商务印书馆组织专家学者编译出版《马克思主义历史大辞典》的中文版。《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第一卷系总目卷,名为“从国家的消亡至先锋队”。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31 16:23:01 @2021-11-13 01:38:07
哲学
敞开 豆瓣
L' aperto: L'uomo e l'animale 所属 作品: 敞开
7.8 (12 个评分) 作者: [意]吉奥乔·阿甘本 译者: 蓝江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2
人类历史的终结是一个事件,一个已经被从圣保罗到本雅明的弥赛亚主义、从黑格尔到科耶夫的辩证学家所预言和宣告的事件。谁是即将来临(或业已降临)的走向终结的历史的主人公?人是什么?人如何登上舞台?然后人是如何在众多动物中成为主人和保持其首要地位的?
在《敞开》中,吉奥乔•阿甘本认为,人一直被看成自然的有生命力的身体和超自然的、社会的或神圣的因素的神秘结合体,我们反过来必须将人理解为把人性与动物性从实践上和政治上分开的结果。
从古希腊人和弥赛亚思想家,经由18世纪现代科学分类学和人类学的起源,再到20世纪人文主义的黄昏,阿甘本追溯了整个思想线索。他发现人的特殊地位是由西方思想中的“人类学机制”生产出来并加以巩固的。在古代和现代的版本中,人类学机制通过在人与动物之间制造一种绝对差异,让整个机制得以运转:一方面,让人凌驾在动物与环境之上;另一方面,相对于海德格尔所说的人类特质向一个世界的敞开而言,动物性从根本上被排斥在外。在阿甘本的考察中,他聚焦于人与动物之间的这个区分之槛,这个状态既不是动物生命,也不是人的生命。这就是“赤裸生命”的状态。这个人类学机制一旦停止,就会为即将来临的哲学和政治铺平道路,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16 23:41:04 @2021-11-13 01:37:59
哲学
仪式思维 豆瓣
所属 作品: 仪式思维
作者: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 译者: 吕捷 商务印书馆 2006
马里奥·佩尔尼奥拉就是当今意大利哲学界最突出的人物之一。在意大利思想家比较年轻的一代中,他可算是一位主导人物,而且在广义美学框架内,发展了一套创新、富于想象力及批判精神的文体。
本书是马里奥·佩尔尼奥拉众多著作中被翻成英文的第二本。不但如此,本书还非常独特,因为它实际上包含了20世纪80年代中意大利出版的两部著作的精华:这两本书即是《模拟社会》和《过渡》。本书内容涉及到性、死亡和世界,主要展现了佩尔尼奥拉哲学中的重要概念:过渡、表现和没有神话的仪式。
本书为“新世纪美学译丛”中的一本。阅读本书,不仅让人欣赏到佩尔尼奥拉的思想,而且还必将掀起新的思潮,为我们指引出以当代意大利哲学界为代表的、欧洲大陆哲学与美学理论里的崭新方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14 12:12:55 @2021-11-13 01:37:56
哲学
日常生活批判 豆瓣
Critique de la vie quotidienne 所属 作品: 日常生活批判
作者: [法] 亨利·列斐伏尔 译者: 叶齐茂 / 倪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8
列斐伏尔结合超现实主义、法国的黑格尔主义、尼采和存在主义等思潮,用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推进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批判。所谓异化,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交换价值超越、脱离使用价值的社会,一个为生产而生产而不是为日常生活而生产的社会,这就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活意义消失的异化现象。前工业社会中人对自然、暴力统治的直接恐惧不见了,人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无法逃脱的符号化、抽象化、功能化时代。列斐伏尔把日常生活的琐碎细节作为其分析的出发点和指引,这一日常生活经验为商品侵入,被非本真遮蔽,但它呈现为抵抗和更新社会生活的基础。日常生活具有可能性,可能性这一列斐伏尔常用的词语蕴含了变革的需求,他始终坚持,今天的社会解放一定是总体性的,是日常生活的节日化、艺术化与瞬间化。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05 20:42:29 @2021-11-13 01:37:46
哲学
葛兰西 豆瓣
Language and hegemony in Gramsci
作者: [加]彼得·艾夫斯 (Peter Ives) 译者: 李永虎 / 王宗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语言学思想研究的深入,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重要代表人物葛兰西的语言观开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本书从语言学视角,对葛兰西霸权思想的由来、核心概念的语言学意蕴、葛兰西语言观与现代结构主义语言学之同异比较、对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等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见解。这些探讨有助于发现一直被忽视的葛兰西霸权思想的语言之维。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1-05 20:41:31 @2021-11-13 01:37:45
哲学
叔本华暮年之思 豆瓣
作者: [德] 叔本华 译者: 齐格飞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叔本华暮年之思》收录了叔本华生前未公开的两部作品,《老之境》与《自我拷问—沉思录》。这两部作品都是他孜孜不倦地工作到去世前的“秘密”手稿,《老之境》耗费了叔本华8年心血,从1852年4月动笔直到去世为止,全部记录在札记中。《老之境》中大部分篇目的内容短小精悍,密布着插入语、改动段落与替换语句,是他晚年的收成。他把这份收成播撒在了他更新出版的各本著作里。《老之境》是一本老来充满智慧箴言的著作,但叔本华与世界的对峙并没在这部书里终结,其中有对犹太人的贬低和蔑称,愤怒地挞伐泛滥成灾的乐观主义,还讲了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如敲桌子占卜、美洲唤魂术、通灵神谕等。
《自我拷问—沉思录》以希腊文为标题,短短的篇幅里有叔本华对自己的懦弱、胆怯、神经质的坦诚与讽刺,乃至无奈,是一本回溯自我与挖苦自我的传记,类似于深剖内心的“忏悔录”。他分析了自己无法与任何人相处,无论是在集体中还是与人独处,平等的人际关系着实令他难受,所以不结婚。成名后,他的身旁聚集着仰慕与崇拜他的年轻人,但这并没有驱散他与生俱来的孤独感;相反,他对人类的厌恶日甚一日,对自己恪尽职守即将完成自然所赋予的使命——教导人类何谓幸福,感到欢欣鼓舞,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使我老走向彻底的丧逼的人…… @2018-12-08 18:14:19 @2021-11-13 01:37:26
哲学
成人之年 豆瓣
所属 作品: 成人之年
作者: [法]米歇尔·莱里斯 译者: 东门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1
这是一部自传,但它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自传,书中记述了作者对过去的记忆,梦境与图像,以及性的困惑,在这里我们找不到他的生平事迹,有的只是数不清的生命片断。看似繁杂的文本既不以时间为序,也没有什么内在逻辑,但这些片段的指向只有一个,就是弄清楚自己,并通过认清自己而给“人”下一 个准确的定义。这种忏悔录式的文本将作者最隐私的内心世界暴露在读者面前。
莱里斯试图通过这种办法重新确立自己与亲人、朋友和周遭世界的关系,使之不再有任何虚伪与矫饰。他不惜冒着众叛亲离的危险,因为“如果写作仅仅是美的、不痛不痒的、不冒风险的;如果写作这个行为没有与斗牛士面对公牛锋利犄角相当的东西;如果写作带来的只是芭蕾舞鞋似的虚幻浮华,写作这件事是不是无甚价值?”对他来讲,文学更应该是一种反向的“介入”,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用文学来介入这个现实的世界,而是将作家自己完全毫无保留地介入到文学中去。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巴塔耶好基友,推一下 @2018-12-08 18:07:43 @2021-11-13 01:37:25
哲学
落叶(全两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落叶集
作者: [俄] 瓦西里·瓦西里维奇·罗扎诺夫 译者: 郑体武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罗扎诺夫被人称为疯人、怪人、狂人,他的随想录《落叶》是一个混沌的文本,里面有诗,有哲学,有故事,有日记,也有文学批评。他在书写自己的思想时极为随便,有的是在鉴定古币时,有的是在列车上,在周围尽是妓女的城外大街上,在花园里仰望天空时,在法院里等待书记员时……罗扎诺夫在这些时刻不仅没有放弃思考,而且也不放过写作,他在稿纸或标语的背面,在信封和名片上,在鞋底上,写下了一些不相干的句子,在旁人看来,这些话无异于呓语、梦话。罗扎诺夫是一位充满批判激情的思想家,他十分珍惜那些“出人意料的呐喊”,记录下这些声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2-02 01:56:27 @2021-11-13 01:37:19
哲学 文学
古代诺斯替主义经典文集 豆瓣
作者: 张新樟 编 译者: 张新樟 东方出版社 2017
本文集依据诺斯替教派的历史谱系、思想类型、和文体三个层面整理和翻译了迄今为止发现的几乎全部狭义诺斯替经典,包括教父们反异端著作和新约伪经中保存下来的残片、短文、以及最近几十年来考古发现的诺斯替原始文本的科普特译文,其中包括整部著名的《那戈.玛第书册》。本书采纳和综合国际学界已有的经书收集、翻译、诠释成果,每个文本都依据原文和多种语言译本对照翻译,对其写作背景、风格、精神义理予以详细说明,是一部系统全面的诺斯替经典注释校订版。
诺斯替经典文献最大限度地打破门户之见,有意识地从两个角度融合和提炼了古代地中海世界宗教哲学流派中的治疗型智慧:一是通过对人的意念状态的细致入微的分析触及人们精神疾患的根源;二是通过对当时流行的各种宗教观念、教条和迷信的诊治探究宗教病的根源。从心身疾患治疗学的角度对诺斯替主义文献进行整理和批判,可以为我们这个时代应对精神问题、调整不正常的社会意识状态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诺斯替经典文献与古代巫术、魔术、神智学、法术、秘仪、鬼魔学、占星学等宗教现象,与古代晚期的犹太教和基督教,以及与斯多亚派、新毕达哥拉斯学派、新柏拉图主义等哲学学派都有极深的因缘,诺斯替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类型对后世政治思想也有深远影响,因此这部文集对于那些对宗教神秘主义修行和比较宗教学感兴趣的学者、对于那些研究基督教、犹太教、希腊或罗马哲学宗教思想的学者,乃至于对于那些关心思想史和政治哲学的学者而言,都是一部重要的参考文献。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2-02 01:46:53 @2021-11-13 01:37:18
哲学
观察者的技术 豆瓣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所属 作品: 观察者的技术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纳森·克拉里(Jonathan Crary) 译者: 蔡佩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5
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虚拟现实的时代!观看技术的新变化意味着什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全新的视觉世界?
《观察者的技术》无疑是关于该话题极具启发性的作品之一。
乔纳森•克拉里向我们展示出,在19世纪早期,人类同样经历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视觉革命:从“暗箱”到“立体视镜”。由此,人类之眼成了“现代之眼”。然而,观察技术的转变并不是单纯在技术层面上的革新,其背后还纠缠着对人类身体的崭新理解、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变迁、商品经济的勃兴以及哲学思考的演变等诸多错综复杂的因素。总之,被科技史进步叙事所遮掩的裂痕,就此揭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1-10 21:17:27 @2021-11-13 01:37:10
哲学 艺术
Man 豆瓣
作者: Arnold Gehle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8 - 10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0-29 16:07:32 @2021-11-13 01:36:58
哲学
导读德勒兹 豆瓣
Gilles Deleuze 所属 作品: 导读德勒兹
8.3 (27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 科勒布鲁克 译者: 廖鸿飞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 - 8
这本书针对20世纪最激动人心和最富有挑战性的知识分子吉尔•德勒兹提供了一个总览性的导读。
德勒兹的写作涵盖了文学、艺术、精神分析、哲学、基因学、电影与社会理论。他也创造了思考和写作的全新风格,他坚称新的思想模式能够转变生命。
在本书中,克莱尔·科勒布鲁克通过德勒兹自身提 及的目标和问题来解读他的著作,这些问题包括:创造的问题、未来的问题与生命的加强。
在对德勒兹的概念和理念提供导读的同时,《导读德勒兹》还向学生们展示了他的著作是如何对文学文本提供新的解读方式的。因此,这本书对任何文学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导读。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德勒兹的眼界近乎远古先知,万物的语言与符号是其先天性地表达自身生命力的一种裂口,他用生成的力量直接取消了所谓意义的存在,主体也随之泯灭。一切事物都具有其张力与维度和差异性回归的权力,且自身之内不断生成标示存在的自我的仿像,整个宇宙的有边但无际恰是阐述了这一主题,哲学史真正连贯起来 @2018-11-04 12:07:40 @2021-11-13 01:36:56
哲学
导读弗洛伊德 豆瓣
Sigmund Freud 2e 所属 作品: 导读弗洛伊德
8.7 (17 个评分) 作者: [英]帕梅拉·瑟齐韦尔 译者: 李新雨 拜德雅丨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5 - 11
·编辑推荐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著作,可谓渗透了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乃至当代文化的几乎每一个领域。《导读弗洛伊德》的作者帕梅拉•瑟齐韦尔把精神分析的理论及其之于现代思想的意义置入相关的语境和背景下来加以研究和解释。对于弗洛伊德著作的发展及其所产生的反响,本书第2版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包括:
•追溯弗洛伊德在其事业生涯期间的著述背景及其思想发展;
•探究弗洛伊德作品中的诸多悖论与矛盾;
•聚焦于精神分析作为一种解释性策略,且特别关注于它对文学和文化理论的影响;
•考察新近针对弗洛伊德的强烈抵制反应,且力主精神分析的持续关联性。
这本导读由于鼓励并使读者有准备去着手弗洛伊德原文的阅读,从而保证了所有层面的读者都会发觉弗洛伊德思想的有效性、挑战性乃至持续关联性。
·内容简介
第1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早期的医疗实践。在这期间,他治疗了很多中层和中上层阶级的女患者,正是这些病人的癔症性疾病致使他发展出了精神分析的理论。
第2章介绍了弗洛伊德最早的几本书,以及其中涉及的有关解释的问题——《释梦》涉及梦的象征意义,《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涉及诙谐的意义,而《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则涉及口误、过失、遗忘的字词等的意义。
弗洛伊德确信,性欲和早期的童年发展之于神经性疾病以及我们每个人是困扰亦或无忧地长大成人而言的重要性。他的《性欲三论》在1905年发表,从而给精神分析对于性欲发展的重视设定了日程,这部分内容会在第3章详细探讨。
第4章会讨论几例著名的个案研究,它们均带有引人眼球的匿名,诸如“狼人”、“鼠人”和“小汉斯”等。这些研究往往看起来更像心理惊悚小说,而非枯燥的医学报告。
从1910年代中期开始,弗洛伊德便试图把他的心灵理论系统阐述成一套逻辑连贯的设想或计划——他假设了“自我”(ego)、“它我”(id)与“超我”(super-ego)三种范畴,以帮助说明他在心灵的不同功能之间看到的分裂。第5章将探讨弗洛伊德在其整个事业生涯中所绘制的不同心灵地图。
直至1939年弗洛伊德逝世以前,他都不断地在艺术、文学、战争、恐惧、精神分析的方法论,乃至文化、社会与宗教的起源等主题上进行写作。第6章概述了弗洛伊德有关文明与社会的结构的主要思想。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精神分析是且将一直是一场尝试性的对话,其具有的种种概念我们只能作为假设来接受――尽管可信与符合程度不同。在分析对话之中,使理论符合经验事实,并有助于其不断地发掘和破译自身,是理论真正的目的,客观对话者在其中失去了身体/物理医学中的绝对权力,它更像是互相疗伤:毕竟医生病人在此皆为人 @2018-10-23 22:15:19 @2021-11-13 01:36:46
哲学 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