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巴黎的忧郁 豆瓣
所属 作品: 巴黎的忧郁
8.7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沙尔· 波德莱尔 著 / 贡斯当·勒布莱东 图 译者: 亚 丁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4
在这本散文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波德莱尔对肮脏、畸形的现实社会所进行的淋漓尽致、疾恶如仇的讽刺和挖苦,对传统、腐朽的世俗习气的无情鞭挞和猛烈抨击,读到诗人对美的向往和所做的引人入胜的描绘,还可以嗅到诗人某些寓意深刻但又难以捉摸的纤细的思绪。正像他自己所说:“这还是《恶之花》,但更自由、细腻和辛辣。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生活所迫,是多么良好的母亲,是智慧真正的主宰!无聊的野兽徘徊在大地上,是现代人类欲望的焦虑之子。然而,所有的缺与不缺都是妄想,获得与失去仅仅是在不断地迁移焦虑,而非解决它。真正不洁的、被视作忧郁本身的事物,才真正地中止了无聊又痛苦的迁徙运动。它本质地言说着人生,无所逃避却才知晓。 @2019-02-24 15:53:53 @2021-11-13 01:39:03
文学
理性的梦魇:弗兰茨·卡夫卡传 豆瓣
The Nightmare of Reason:A Life of Franz Kafka 所属 作品: 理性的梦魇:弗兰茨·卡夫卡传
作者: 【美】Ernst Pawel 恩斯特•帕维尔 译者: 陈琳 法律出版社 2013 - 8
《理性的梦魇:弗兰茨·卡夫卡传》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作者以翔实的资料与丰富的档案,结合卡夫卡的作品,运用细腻的文笔,分析叙述了这位“现代主义小说之父”极富神秘色彩的短暂人生。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好书可以用点严肃的封面吗…… @2019-02-23 21:30:25 @2021-11-13 01:38:59
文学
罗特小说集5 豆瓣
Hiob 所属 作品: 罗特小说集5
作者: [奥] 约瑟夫·罗特 / 刘炜 主编 译者: 林中洋 漓江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是《罗特小说集》第五卷,收入罗特的长篇小说《约伯记》。小说主人公门德尔•辛格是生活在东欧小城的虔诚犹太人,全家人靠辛格教希伯来语经书辛苦度日。最小的儿子梅努西姆不仅生来就患有癫痫病,而且一直处于痴呆失语的状态。大儿子参军后,二儿子逃到美国,辛格夫妇之后携女儿也移民到美国。随着一战的爆发,不幸接踵而至,二儿子在战场丧生,辛格的妻子突然离世,女儿也发疯进了精神病院。辛格的命运如《圣经》里的约伯一样,经受着灾难的考验。在他放弃了对上帝的敬畏和信仰,行尸走肉般地活着并打算返回家乡时,奇迹发生了——小儿子梅努西姆突然出现在眼前,他不再是那个患有癫痫病的痴呆,而是成了一位优雅迷人的年轻音乐家。
在这部小说中,罗特用诗一般深邃隽永的笔触,在《圣经•约伯记》的史诗映照下,将犹太人在20世纪的命运和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予以深刻呈现。罗特的《约伯记》叙述的虽然是特殊历史环境下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但它所展示的迷惘、寻找、悲怆和坚持却是人类所共通的。整部小说犹如一部感人至深的乐曲,在诗意而沉着的节奏推进下,涌动着地下暖流般的人文关怀和深切悲悯,在语言的洗练和叙事的纯熟上也达到了罗特小说的巅峰,实为20世纪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佳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一般通过犹太人哭丧作品 @2019-02-07 20:15:49 @2021-11-13 01:38:28
文学
昨日的世界 豆瓣 Goodreads
Die Welt von Gestern 所属 作品: 昨日的世界
9.7 (47 个评分) 作者: (奥)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4
作者以饱满真挚的感情、平实顺畅的文字叙述了他所认识的特定时期的各种人物,他亲身经历的社会政治事件,他对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感受,记录了当时欧洲从一战前夜到二战欧洲危局的社会现实,批露了世界文化名人鲜为人知的生活轶事,同时穿插了作者各种细腻的心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在时间的废墟之中不断奔走而的积累经验让人对一切将发生的分外敏感。不幸使人更加明智,又使人接近深渊。或许和平将会成为主旋律,但重新爆发的战争与苦难将让和平顷刻黯然失色,和平反过来却又难以抚慰动乱的苦痛。与其说茨威格偶遇了本雅明的弥赛亚时刻,倒不说历史天使无可违逆的腾飞让一切殊途同归 @2019-02-04 01:24:12 @2021-11-13 01:38:18
传记 文学
检察大员 豆瓣
作者: 张小波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 2
《检察大员》主要内容简介:狱政大楼二楼西部的马蹄形办公室里,范典狱长正挥舞双拳训斥他的部下——一个脸涨得通红、垂手站在写字桌前的卷发小伙子。事情起因尚不清楚。只见这位头儿把地板跺得呼呼响,嘴里“大粪、狗屁”地咒骂着;更可怕的是,他还威胁要把眼前这位倒霉蛋的耳朵割掉:“……拿出去喂狗吧,事实上你用不着它们——对不对?别以为我总是说说而已。咔嚓、咔嚓,到时候就来不及了。”典狱长秘书在另一张写字桌上。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基于同样的职业体验,张和卡夫卡有着同样的对于权力的敏感与近乎厌恶程度的兴趣。权力的结构无法令人生畏,只有权力的表象才让人恐惧…表象往往会比其骨骼更加具有力量。一种诗性的但又徘徊不前的语言是卡夫卡所赋予他的,诗人和作家往往追求轻盈与救赎,而在这里,所有追求都是在淤泥里挣扎和睡去… @2019-02-01 19:51:11 @2021-11-13 01:38:09
文学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 豆瓣
Fictions du pouvoir :Littérature, modernisme et démocratie au début du xxe siècle chinois 所属 作品: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
作者: [法]魏简(Sebastian Veg) 译者: 杨彩杰 / 杜卿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 - 1
◆卡夫卡、布莱希特、谢阁兰、鲁迅、老舍
世界文学大师如何叙写中国
当下的我们又将如何抵达虚构中的现实
···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夫卡的《中国长城》、鲁迅的《阿Q正传》、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和老舍的《茶馆》这五部关于中国的虚构作品进行比较 研究。五部作品共同创设了一个虚构的中国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分段建造的长城、四川的好人、皇城中的外国人、江南的阿Q与北京的茶馆,均成为诠释中国之“20世纪初期的文学、现代主义和民主”关系的中国想象。
《阿Q正传》和《茶馆》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鲁迅把文学化约成充满绝望的、痛苦的、几乎不可传递的一声呐喊,老舍则隐隐呼唤着自我了断;而三部欧洲作家所创作的中国作品脱离了“异域情调”的陈腔滥调,成功超越文化差异,将有关中国的文学叙事纳入民主世界文学的整体当中。五部作品互相对照,体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弥足珍贵之处正在于它对民主世界不确定性的反思。
本书既将虚构视为一个人类学现实,又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学的分析,作者魏简邀请读者通过阅读,参与到一种新的阅读空间的创设行动中来。
···
我们惟愿未来对中国的虚构文学,以及关于中国的虚构文学的研究,能以魏简理据充足的讨论作为起点。
——苏源熙(Haun Saussy),耶鲁大学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
【编辑推荐】
◆本书极具创见与新意。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追溯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与欧洲文学,将文学、历史和政治思想研究相结合,空间跨度、学科跨度颇大;分别分析、并置对比了构建起虚构的中国空间的五个特殊文本,透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根本联系。
◆提出了富有创见的阐释。作者从虚构的民主实践与权力的虚构性质两方面阐释文学与虚构的关系,将虚构视为一种“行动”,它不只反思了作品内部反映出的民主,同时也反思文本自身的状态。这些阐释超越了单纯的“介入性文学”和“纯文学”之争,令人耳目一新。
◆在任何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而本书所研究的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节点对中国读者来说,亦是关注焦点。本书不仅为中国读者再次理解鲁迅、老舍等名家及五四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理解那个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年代的政治思想和历史现实提供了新的资料、启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2-08 18:17:01 @2021-11-13 01:37:27
文学 社会学
落叶(全两册) 豆瓣
所属 作品: 落叶集
作者: [俄] 瓦西里·瓦西里维奇·罗扎诺夫 译者: 郑体武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罗扎诺夫被人称为疯人、怪人、狂人,他的随想录《落叶》是一个混沌的文本,里面有诗,有哲学,有故事,有日记,也有文学批评。他在书写自己的思想时极为随便,有的是在鉴定古币时,有的是在列车上,在周围尽是妓女的城外大街上,在花园里仰望天空时,在法院里等待书记员时……罗扎诺夫在这些时刻不仅没有放弃思考,而且也不放过写作,他在稿纸或标语的背面,在信封和名片上,在鞋底上,写下了一些不相干的句子,在旁人看来,这些话无异于呓语、梦话。罗扎诺夫是一位充满批判激情的思想家,他十分珍惜那些“出人意料的呐喊”,记录下这些声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2-02 01:56:27 @2021-11-13 01:37:19
哲学 文学
20世纪俄罗斯文学 豆瓣
作者: [俄] 符·维·阿格诺索夫 主编 译者: 凌建侯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 1
20世纪俄罗斯文学,ISBN:9787300037219,作者:(俄)符·维·阿格诺索夫主编;凌建侯[等]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2-01 18:28:43 @2021-11-13 01:37:17
文学
罗特小说集1 豆瓣
所属 作品: 罗特小说集1
8.9 (7 个评分) 作者: [奥] 约瑟夫·罗特 译者: 吴慎 漓江出版社 2018 - 6
约瑟夫•罗特是长期被国内忽视的德语作家,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亚于卡夫卡和穆齐尔。漓江出版社的《罗特小说集》以多卷本的形式陆续出版,收入罗特的大部分优秀小说作品。《罗特小说集》的出版必将改写国内的相关文学史。
本书是《罗特小说集》第一卷,收入罗特的长篇小说《百日》。本书是罗特为数不多的一部历史小说,他用恢宏而又细腻的笔触,通过拿破仑大帝和浣衣宫女安吉丽娜的两种不同视角,描绘了拿破仑“百日王朝”的起起伏伏以及那个时代的风云际会。在这部作品中,罗特以诗一样的语言娓娓道出了社会动荡转型时期大人物的苦乐悲喜,以及个体的命运与时代洪流间的交汇碰撞,堪称一个时代的挽歌。
 编辑推荐
约瑟夫•罗特是德语作家里具有世界级水准的优秀人物,受到茨威格、爱伦堡、库切、纳丁•戈迪默等诸多名家的推崇。国内对其作品的译介虽早有涉及,但仅限于两本,没有更深入全面地进行,以至罗特的名字在国内读者中还较为陌生。本卷收录的罗特代表作《百日》之前在国内尚未有中译本出版,对外国文学研究者和爱好者来说确为填补空白的福音。
《罗特小说集》收入了约瑟夫•罗特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罗特的创作之路和写作特点。这套丛书正是秉持漓江出版社深度研究世界优秀文学的一贯宗旨,向国内读者译介被长期忽略的优秀作家,率先出版其代表作品,以飨读者,并引发相关阅读与研究热潮。当20世纪发生的一切成为历史后,我们重读罗特笔下的故事,则能对那个时代、那场战争灾难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应能更好地理解罗特作品中人文精神和人文传统所载有的价值和意义。
 名家评荐
罗特的作品全面描绘的人类悲剧远非现代小说技术能够企及。没有其他当代作家——包括托马斯•曼——能够接近他的全面。罗特已达峰顶。
——纳丁•戈迪默(南非作家,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您无法想象,我多么迫切地想同您谈话……如果有一天我们能聚在一起畅叙心曲,那将是很有意义的。
——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
在罗特的长篇小说里,阳光和空气都很充分。
——伊利亚•爱伦堡(著名苏联作家)
缅怀失去的过去,忧虑无家可归的未来,是奥地利小说家约瑟夫•罗特成熟作品的核心。罗特深情地回望奥匈王朝,把它当作他唯一曾有过的祖国。
——库切(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约瑟夫•罗特是20世纪文坛上最值得敬爱和最激荡人心的作家之一。
——马塞尔•莱希-拉尼茨基(当代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约瑟夫•罗特在国内的译介并不充分,此前有一些作品的中文译本零星出版。本次由漓江出版社组织出版的《罗特小说集》包括了作家不同创作时期的作品,有助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罗特的创作之路和写作特点。
——刘炜(《罗特小说集》主编)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因着不甘心而得以见证的梦想的死灰复燃却仅是昙花一现,如同烟花闪耀过后便冷滞。对话在文本中是最弱的存在,罗特知道自己在写作的是什么――每个人孤立、自负、满盈、不切实际、矛盾、激烈的幻想与苦恼,而非连贯的叙事有关于转瞬即逝的激情的书写,只能据由激情登记在人们的面孔与心灵之上的签名进行 @2018-11-09 04:11:18 @2021-11-13 01:37:02
文学
囚鸟 豆瓣 Goodreads
Jailbird 所属 作品: 囚鸟
8.2 (45 个评分) 作者: [美] 库尔特·冯内古特 译者: 董乐山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 - 6
联邦最低限度安保措施成人改造所里,颓唐的小老头儿瓦尔特·斯代布克正在等待领他出狱的狱卒。

在他过去的人生中,他曾是斯拉夫移民的儿子,哈佛大学毕业生,前共产党党员,前联邦政府官员,“水门事件”的涉案者……

不久他还将获得一个新的身份,神秘的……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岁月与爱过的人不一定要仔仔细细顺着漫长的时间河流拖拖沓沓地讲下来,记忆总是会选择性地分类和遗忘的,最后剩余的要么显得怪诞,要么直接是个笑话,于是所有行将就木者都同意要在回忆时要心平气和,不然会按捺不住杀了自己的冲动。许多人一辈子都是在笼子里扑腾,从一个陷阱走入另一个,怎么不可笑呢 @2018-10-31 17:39:20 @2021-11-13 01:36:54
文学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所属 作品: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8.7 (51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什么是人?或是说,什么“应该”是人?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今,人与动物的差别被压缩到了最低――所谓的心灵、智慧、爱的能力都成为可期望通过技术来发明的。“不正常的人”成为了被重新接纳的人,其又是先锋―人的范式终于可以付诸于实践―向着同一迈进。自我是否还能存在呢?是的,献给人类的哀悼之花 @2018-10-25 21:42:48 @2021-11-13 01:36:41
文学
巴赫金全集(全7卷) 豆瓣
作者: 巴赫金 译者: 钱中文 / 白春仁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 - 6
『第一卷』 论行为哲学、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文学作品的内容材料与形式问题、弗洛伊德主义批判纲要
『第二卷』 生活话语与艺术话语、文艺学中的形式主义方法、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哲学
『第三卷』 长篇小说话语、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长篇小说话语的发端、史诗与小说
『第四卷』 言语体裁问题、文本问题、人文科学方法论
『第五卷』 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巴赫金访谈录
『第六卷』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0-16 16:24:28 @2021-11-13 01:36:34
文学
堕落论 豆瓣
墮落論 所属 作品: 堕落論 [Darakuron]
7.8 (28 个评分) 作者: [日]坂口安吾 译者: 高培明 雅众文化/新星出版社 2018 - 7
以无赖之姿对抗陈旧日本社会规范
以犀利笔触道出战后日本社会症结
备受三岛由纪夫激赏 与太宰治齐名
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大师
“伟大的退步主义者”坂口安吾代表作品
~~~ ~~~
坂口安吾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人物,《堕落论》是其代表作品。本书收录其17篇代表性随笔和评论文章,既有对日本文化的自我感受,也有对战后日本社会的深刻剖析,以及对文学的严肃探讨。坂口的文章精准而犀利,其观察力如同手术刀一般,总能一下戳破事物表面的虚饰,直抵其核心与本质。这些文章曾在战后百废待兴的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对年轻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坂口曾被《读卖新闻》评为“最贴近年轻一代的战后作家”。
~~~ ~~~
太宰治被视为圭臬,而坂口安吾则渐渐被大家遗忘,就像石头浮在水面,叶子却沉下去的事情一样。——三岛由纪夫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让我看看他是原生的怪物还是畸形的复合体 @2018-09-21 15:04:52 @2021-11-13 01:36:15
文学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豆瓣
所属 作品: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
9.8 (21 个评分) 作者: [俄] 契诃夫 译者: 汝龙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5 - 1
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收入作者脍炙人口的佳作,集中体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
契诃夫的显著特色是他能够从最平常的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他高度淡化情节,只是截取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但他不陷入日常生活的“泥沼”,恰恰相反,他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形象常常升华为富有哲理的象征。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契诃夫不重于细致交待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求从人物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其内心活动和变化。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意志的消磨与晕头转向呀……生活向人类敞开的永远是种种平淡无奇与一个个没有意外和惊喜的结局,以及之后毫无断裂的延续。戏剧化在文本中降到了最低的程度,以至于让人们不得不去面对生活最本质的重压与无言的宽慰。他讲爱情,要叙说到它怎么庸俗和冲淡才罢休。他写死亡,要书写到它怎么被遗忘才止步。 @2018-09-20 18:38:44 @2021-11-13 01:36:14
文学
枉然的柔情 豆瓣
作者: [法]苏利·普吕多姆 译者: 胡小跃 2018 - 8
本书收入苏利•普吕多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近200首,涉及宗教与科学,艺术和爱情等诸方面。诗人把早年不幸的感情经历注入诗中,创作出大量优秀的情诗,如《献词》《忧虑》等等,意象卓绝,文字清丽,同时受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影响,升华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进而形成个性鲜明的独特诗风,在群雄逐鹿的法兰西诗坛脱颖而出。
译者在饱读普氏诗作的基础上,撷取其中精华,译成《孤独与沉思》一书,于20世纪90年代推出,曾在读书界风靡一时。本书由《孤独与沉思》增补而成,增加了《抒情诗与诗》及《枉然的柔情》中的一些作品,书名也由法文而来,同时调整了部分篇目,对原先译文作了较大程度的修订,更适合新一代读者的阅读口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9-01 22:30:35 @2021-11-13 01:36:03
文学
最后之人 豆瓣 Goodreads
Le dernier homme 所属 作品: 最后之人
8.8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莫里斯·布朗肖 译者: 林长杰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最后之人》是布朗肖在文学版图上设置的又一座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宫,是他思想的转折点。向“零度写作”的转变是通过对“最后之人”的叙述实现的。“最后之人”是尼采意义上的末人,他以一张毫无表情的脸面对着黑格尔百科全书的知识体系与大循环封闭之后的历史境况。在上帝死去之后,对死亡和终结本身的描述是对残剩之物的肯定,不再有否定,在那里,一个人在场却已没有任何人了;在那里,甚至死都是不可能的,知识已是对不可能性的经验,是非知识了!
自从这个词得以受我运用,我即表达出一直以来我心中对于他的想法:他是那最后之人。事实上,他与其他人几无任何差异。他是比较隐淡,但并不谦逊,不说话便显得专横。或许应该默默地将某些想法套用到他身上,再由他自己将之轻轻地甩弃……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KAIROS
KAIros
Kairos
Kairo...
Kair......
Kai.........
Ka............
K...............
..................... @2018-09-02 00:47:23 @2021-11-13 01:35:51
文学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豆瓣
Erasmus Von Rotterdam:Triumph Und Tragik 所属 作品: 鹿特丹的伊拉斯谟
8.6 (11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4
我几个月来像走投无路似的进行自我保护……我选择了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作为自己的救星。他中庸、明智,被夹在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恰似我们今天被夹在各种对立的政治运动中一样。他处境艰难,但并不孤立……这给了我些许安慰。
——1933年12月9日,斯蒂芬·茨威格致赫尔曼·黑塞
但愿我能在这里简明扼要地说清楚:是什么使我们觉得,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被忘却了的伟大人物在今天仍然弥足珍贵,而且恰恰是在今天……
—— 斯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作为一位犹太裔作家,其作品在1933年纳粹上台即遭禁,其在萨尔茨堡的寓所被无端搜查,以致他不得不流亡国外,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最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伊拉斯莫……小心谨慎,博学多识 敏感……永远持折衷的立场 谁也不愿意冒犯……温柔,但又伪善 在一些事情上有着异想天开的理想……但往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 让易怒的人想要立刻把他击碎……但是他的弱不禁风又令人不忍…… 从不与人过分亲近……但身边总是围着许多仰慕者 他孤独吗……没有人知道 @2018-08-17 19:46:29 @2021-11-13 01:35:49
传记 文学
On Nietzsche 豆瓣
论尼采 所属 作品: On Nietzsche
作者: Georges Bataille(乔治·巴塔耶) / Stuart Kendall(Introduction) 译者: Stuart Kendall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6 - 7
Georges Bataille wrote On Nietzsche in the final months of the Nazi occupation of France in order to cleanse the German philosopher of the stain of Nazism. More than merely a treatise on Nietzsche, the book is as much a work of ethics in which thought is put to the test of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ushed to its limits. At once personal and political, it was written as an act of war, its publication contingent upon the German retreat. The result is a poetic and philosophical and occasionally harrowing record of life during wartime.
Following Inner Experience and Guilty, On Nietzsche is the third volume of Bataille s Summa Atheologica. Haunted by the recognition that existence cannot be at once autonomous and viable, herein the author yearns for community from the depths of personal isolation and transforms Nietzsche s will to power into his own will to chance.
This new translation includes Memorandum, a selection of 280 passages from Nietzsche s works edited and introduced by Bataille. Originally published separately, Bataille planned to include the text in future editions of On Nietzsche. This edition also features the full notes and annotations from the French edition of Bataille s Oeuvres Completes, as well as an incisive introductory essay by Stuart Kendall that situates the work historically, biographically, and philosophically."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8-08 21:46:40 @2021-11-13 01:35:40
文学
黑暗中的女人 豆瓣
作者: 吴雅凌 华夏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以古典肃剧世界作为思考的参照点,实际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女性类型在西方文明史中不同时代所呈现出的形形色色的样貌。她们名叫潘多拉,安提戈涅或阿佛洛狄特。她们从古希腊神话诗和肃剧世界中走出来,摇身变成二战期间在巴黎舞台上演出的女主角,或二十一世纪女性当代艺术展的女创作者。她们是中世纪晚期的神话诗书写者,是欧洲文明史上最早以写作谋生的职业女作者。她们是十九世纪末成就现代雕塑的转变因而也导致自身毁灭的女雕塑家。她们是二十世纪的女思想者、女智识人和女小说家。克里斯蒂娜•德•匹桑、卡米耶•克洛代尔、西蒙娜•薇依、玛格丽特•杜拉斯。她们的目光触及哲学、诗歌、戏剧、小说、艺术、电影等等不同创作领域。她们的生命轨迹离不开创作这一据说是让人类最有可能与神接近的动作。创作是她们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与此同时,女人身份与创作者身份在她们身上的撕裂似乎也比其他人明显。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7-25 12:09:01 @2021-11-13 01:35:29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