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吉尔·德·莱斯案 豆瓣
所属 作品: 吉尔·德·莱斯案
作者: [法] 乔治·巴塔耶 译者: 赵苓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本书为法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乔治·巴塔耶的经典学术专著。作者撷取十五世纪法兰西元帅吉尔·德·莱斯弑童血案,钩沉索隐、爬梳剔抉、追根溯源,从时代背景、家庭环境、性格因素、风云变化等角度综合分析,深刻揭露了造成吉尔·德·莱斯悲剧的诸多原因,也为读者勾勒出了血案复杂的历史真相。乔治·巴塔耶以详实的史料尽量客观地还原了当年教廷对吉尔·德·莱斯的审判,以现代的方式剖析恶的根源——不加抑制的兽性。在西方文化中,兽性因体现人性原初与自然的一面,也有其“神圣性”,与宗教信仰的神圣性形成两个极端。历史上誓死追随圣女贞德、战功赫赫的法国元帅,虐杀上百幼童的吉尔·德·莱斯,在大众眼中不过是混同于童话、传说中蓝胡子的恶棍,而在乔治·巴塔耶这里,却凝聚了“神圣性”最极端的两面。巴塔耶深刻剖析了人性中原初的兽性与理性的斗争和冲突,从而使得吉尔·德·莱斯这个人物成为历史上表现“兽性、性、死亡”的绝佳典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27 20:14:58 @2021-11-13 01:31:13
哲学 文学
迷宫中的将军 豆瓣 Goodreads
El general en su laberinto 所属 作品: 迷宫中的将军
8.8 (73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王永年 南海出版公司 2014 - 11
《迷宫中的将军》成书于八十年代末。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委内瑞拉的历史学家们一起进行了两年的调查。本作品描写了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命中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幻影般的最后一趟旅程。这趟旅程在信件与各种各样的回忆录中几乎没被提到,这恰好给了作者在历史真实的范围内创作自己的故事的自由。
作品中,玻利瓦尔在疾病困扰、心灰意冷和种种超出了他的控制的不利条件下,重访了河岸边的城市,重走了见证他起伏辉煌的战绩、满载着他曾经的抱负以及他所遭遇的同路人和遭受的背叛的道路,一直向远方的大西洋奔赴。
与此同时,读者从中可以真正感觉到玻利瓦尔这一历史人物在他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乃至作为个人达到最高点时的风貌。将军为了从西班牙独立而进行的斗争接续了他统一拉美大陆的未完成的梦想,然而最终他带着最大的失望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英雄叙事的典例――米诺斯迷宫――有人在迷宫口牵着一开始引导的线――叙事发展、返回、完结……将军呢?同样也是英雄叙事的典例。只不过,他――错综的迷宫――无人的牵引――反复地徘徊――故事周转地讲述――湮灭――不留线索地被遗忘和被提起…… @2018-04-11 22:41:17 @2021-11-13 01:30:57
文学
我的阿勒泰 豆瓣
所属 作品: 我的阿勒泰
8.6 (24 个评分) 作者: 李娟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 - 11
《我的阿勒泰》是李娟十年来散文创作的合集。全书分为记忆之中、角落之中和九篇雪三辑。原生态记录了作者在疆北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和感悟。全书文字明净,质地纯粹,原生态地再现了疆北风物人情,充满了朴野清新的气息。
十年前,作者在到处收集来的纸片上用密密麻麻的文字写下她的生活和感悟,投稿到新疆的文艺期刊。一些资深的编辑认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不可能写出如此清新而有才华的作品。但新疆作家刘亮程将她挖掘出来,她的**部作品以《九篇雪》为名结集出版,人们才开始知道有个新疆女孩叫李娟。此后,她的散文在《南方周末》、《文汇报》陆续刊登,完全是天才的笔触,引起了文坛的震惊。人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受过完整高等教育、阅读范围主要限于金庸、琼瑶、一直生活在疆北荒野之地的女孩,能够写出如此清新、活泼、充满灵性和生命力的文字。她的作品和图书相继荣获年度华文**散文奖,入评年度十大好书,很有可能将成为这个时代的散文经典之一。
在本次全彩精装插图版上市前,作者亲自对原作做了一些文字修订工作,同时,请来了自己的好友——在北疆生活多年、对阿勒泰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摄影师康剑老师为全书配上了精美插图,以飨读者。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16 12:30:50 @2021-11-13 01:30:37
文学
The Women Troubadours 豆瓣
作者: Bogin, M. 1980 - 3
This is the first twentieth-century study of the women troubadours who flourished in Southern France between 1150 and 1250 the great period of troubadour poetry. The book is comprised of a full-length essay on women in the Middle Ages, twenty-three poems by the women troubadours themselves in the original Provencal with translations on facing pages, a capsule biography of each poet, notes, and reading list.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1-06 12:48:29 @2021-11-13 01:30:10
文学
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 豆瓣
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tome 1 : Du Côté de chez Swann 所属 作品: In Search of Lost Time
9.1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马塞尔·普鲁斯特 译者: 徐和瑾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追忆似水年华(第1卷):在斯万家这边》内容简介: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在法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小说创作中实现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成描写为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他改变了小说的传统观念,对日后形形色色新的小说流派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划时代巨著,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最重要的小说之一,与《尤利西斯》并称意识流小说的巅峰。这部小说以清新灵动的独特艺术风格,借助超越时空的潜在意识,使逝去的时光在他笔下重现,从中抒发对故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安德烈·莫洛亚曾说过:“普鲁斯特简单的、个别的和地区性的叙述引起全世界的热情,这既是人间最美的事情,也是最公平的现象。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我们一如既往地在每一日重蹈我们平淡无奇的生活之路,我们仍然活下去的原因并不是肉体的疲倦和怠惰的反抗,而是心灵不停的言说。我们活在各种各样的自心的触动之中,它们搭建成了我们瞻望的一座座高塔。我们的生活就是途径它们的旅程……
@2018-01-05 22:43:26 @2021-11-13 01:30:06
小说 文学
布莱希特戏剧集(全三册) 豆瓣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1 - 3
收录布莱希特重要作品18部,时间跨度涉及到他艺术生涯的各个时期,戏剧体裁也涵盖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全面地反应了这位伟大的戏剧家的卓越艺术成就和创作历程。具体剧目为《伽利略传》、《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三毛钱歌剧》、《人就是人》、《屠宰场的圣约翰娜》、《卡拉尔大娘的枪》、《阿吐罗·魏发迹记》、《马哈哥尼城的兴衰》等。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28 12:56:35 @2021-11-13 01:29:54
文学 艺术
存在主义咖啡馆 Goodreads 豆瓣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Freedom,Being,and Apricot Cocktails 所属 作品: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莎拉·贝克韦尔 译者: 沈敏一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2
巴黎,1933年……
三位朋友正坐在蒙帕纳斯大道上的煤气灯酒吧里喝着杏子鸡尾酒。其中一个叫雷蒙·阿隆的年轻哲学家,正在向同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盛赞一种他在德国发现的新鲜哲学——现象学。“你看,”他说,“如果你是一个现象学家,你可以谈论这杯鸡尾酒,然后从中研究出哲学来!”
就这样,20世纪影响最广泛也最深远的哲学运动发端了。受到启发的萨特,将现象学与他那种法式的人文主义情感结合在一起,创立了一门全新的哲学思想——现代存在主义。
在本书中,英国著名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将历史、传记与哲学结合在一起,以史诗般恢弘的视角,激情地讲述了一个充满了斗争、爱情、反抗与背叛的存在主义故事,深入探讨了在今天这个纷争不断、技术驱动的世界里,当我们每个人再次面对有关绝对自由、全球责任与人类真实性的问题时,曾经也受过它们困扰的存在主义者能告诉我们什么。
流动的飨宴 豆瓣
所属 作品: A Moveable Feast
作者: [美国] 欧内斯特·海明威 译者: 王民生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6
《海明威全集:流动的飨宴》是海明威生前写成并经他亲自修改的最后一部作品。在《海明威全集:流动的飨宴》中,海明威回忆了1921年一1926年他和第一任妻子在巴黎的一段艰辛而又愉悦的生活:初涉作家生涯、窝咖啡馆写作、与文友闲扯、赌马、忍饥受饿、逛塞纳河畔旧书摊、在莎士比亚书店借书,与菲茨杰拉德邂逅并和乔伊斯、庞德等人擦身而过……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待我年老也把自己的故事这样写出来……会不会也很有意思呢 @2017-12-05 22:41:16 @2021-11-13 01:28:46
文学
狄奥尼索斯颂歌 豆瓣
Dionysos-Dithyramben 所属 作品: 狄奥尼索斯颂歌
作者: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译者: 孙周兴 商务印书馆 2016 - 7
《狄奥尼索斯颂歌》(Dionysos-Dithyramben)收入科利版《尼采著作全集》第6卷,是尼采作品中比较罕见的抒情诗集。也是尼采精神崩溃的前几天,亲手编定的最后一部文稿, 令尼采忧虑的是某种“世纪之交”的症状再次来临,继宗教改革和“思想界的平民主义”之后,“现代性”旗号下前呼后拥的文化“世界主义”大有把知识界弄成“五光十色印象”大卖场的危险。现代人对“真理”的理解离希腊人奠定的基础已经太远了。
尼采认为诗不可没有韵,但主张用韵自由,并批评普拉滕和荷尔德林的诗韵律过于齐整,缺少飘逸之气。尼采诗艺娴熟,至少《狄俄尼索斯颂歌》在现代性与传统之间不让人觉得复古,而大胆以概念入诗,雅词俗词一起登堂入室,令人想到希腊抒情诗第一人阿基罗库斯不拘一格的诗风。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04 12:38:41 @2021-11-13 01:28:43
哲学 文学
流星雨 豆瓣
所属 作品: 流星雨
8.6 (3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9
本书共分为两大部分:一是演讲,这部分,三毛讲述了她和荷西的相识、相知、相恋、结婚等故事。也有三毛的一些经历以及她的写作生活;二是采访,收录了李琼丝和夏木对三毛的专访。最后,还会随书赠送给读者两张由三毛说书点评的CD两张。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真好啊……读的时候还是初中 @2017-12-02 21:05:56 @2021-11-13 01:28:34
文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豆瓣 谷歌图书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Second Edition) 所属 作品: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8.9 (32 个评分) 作者: (英)特雷·伊格尔顿 译者: 伍晓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 1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初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评论西方世纪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作者将起自俄国形式主义的纷繁复杂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革命梳理出从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从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美学以及精神分析理论三条主要的发展脉络,对其产生和流变、问题和局限进行了深入分析。
金蔷薇 豆瓣
Золотая роза 所属 作品: 金蔷薇
9.1 (99 个评分) 作者: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译者: 戴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者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上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活动、探讨文学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学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了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使每一位读了《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得到极大的启发。本书以新颖优美的文笔塑造的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具有无可抗拒的强大的感染力,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象,催发人们博爱的美好感情。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凡读过《金蔷薇》者,无不称赞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并且肯定该书在自己文学创作的道上起过重要作用。相信这本书今天依然会给读者以诸多教益。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2017-12-01 12:49:13 @2021-11-13 01:27:58
小说 文学
都柏林人 豆瓣 Goodreads
Dubliners 所属 作品: 都柏林人
8.8 (117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21 12:23:02 @2021-11-13 01:27:56
小说 文学
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 豆瓣
所属 作品: 日本文学史序说(上下)
作者: 加藤周一 译者: 叶渭渠 / 唐月梅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 9
《加藤周一作品:日本文学史序说(套装上下册)》是日本文学史,同时也是日本思想史,也可以说是以日本人的思考方式来表现的文学的历史,它强烈地意识到,日本文化与文学是东北亚文化与文学的一部分。《加藤周一作品:日本文学史序说(套装上下册)》尽可能超越文化的差异,运用国际性、知识性的社会所能理解的概念,来分析并叙述日本各个文学时代的作品及作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12 23:52:24 @2021-11-13 01:27:34
文学
都兰趣话 豆瓣
所属 作品: 都兰趣话
作者: [法国] 巴尔扎克 译者: 施康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都兰趣话(套装全3册)》原题《趣话百篇》,是一部《十日谈》式的短篇故事集。作者假托此乃都兰修道院中保存的文稿,专为娱乐庞大固埃主义者而整理出版。实际上这些故事全部是巴尔扎克的手笔,只不过利用了十四至十六世纪的背景和题材,模仿了十六世纪的语言和拉伯雷那种大胆直率、生猛鲜活的文风。巴尔扎克是拉伯雷的崇拜者。在他看来,惟有拉伯雷的风格最能体现法国高卢民族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庄重典雅、矫揉造作的文体,却将法国人天生的快活坦率阉割殆尽。因此,他在从事《人间喜剧》这一宏伟建筑的同时,又模仿拉伯雷的文笔写了这样一组轻松调侃的故事,既为自己开心,也为博读者一笑。虽说是模仿之作,然惟妙惟肖既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就称得上是难能可贵的艺术品了。
本故事集原计划写一百篇,十篇一组,共分十卷。第一、二、三卷分别于一八三二、一八三三和一八三七年出版,后七卷一直未能完成,仅在作者遗稿中发现了一些断章残篇。
《趣话》的内容多涉人间风月、男女私情,然而在种种轻浮的玩笑和粗鄙俚俗的言词掩盖下,却不乏鞭辟人里的讽刺和对人类美好情感的颂扬。与作者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宣布的创作原则相反,这些故事似乎从未接受“宗教与王权”这两种“永恒真理”的照耀,因而高级教土、王公大臣往往成为椰揄、挖苦、批判、揭露的对象,受到极不恭敬的对待。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在那个物质与种种感官体验艺术都很匮乏的年代,人们只能从性与爱情之中寻找欢愉……一系列体裁,行动――战争、宴会、丰收、播种、远航、拓荒都可以作为性爱描写的喻体……性在文艺复兴,这个第一次开发快感的时代,是真正充盈的……之后,性越来越匮乏和隐蔽,以至于成为了无聊的刺激脏话和发泄口径。 @2018-08-28 17:11:25 @2021-11-13 01:22:06
文学
假面自白 豆瓣
仮面の告白 所属 作品: 假面自白
8.5 (9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三岛由纪夫 译者: 唐月梅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1
三岛由纪夫的成名作,发表于1949年,中篇小说,通过倒错的内向型自白来对内心进行理智的探索,从一种社会心理的压抑出发,来对抗传统的道德、秩序和价值观的束缚。作品的特色在于内外交错、不拘泥于事实,完全凭主人公的意识轨迹构成。
作品首先叙述“我”的出生和家庭状况,而后将读者引入“我”五岁时光怪陆离的内心世界,进而描写“我”青春期大胆的心理。“我”对天生的孱弱感到羞愧,恋慕强健而富于野性的体魄,立志进行精神上的自我锻炼,但肉体的成长总令人不满。战时,“我”怀着尝试恋爱的心态接近异性,终于和同学之妹园子恋爱,但却因为感到自己能力不足而导致关系结束。战后,园子与别人结婚,但“我”却试图仍与她偷偷约会,尝试完全舍弃肉欲的精神恋爱。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你对平乏的日常感到绝望吗?没有死亡的威胁,也没有救赎的迎合。一切都毫无新意,不容任何僭越边界的幻想停留……
战争的阴云下,三岛慵散地给自己标出一个个可能的终点,他在废墟中漫不经心地穿梭时,所看到的尸体或灰烬都在为他证明——你享受着末世的日常,而这让他颇感些许解脱,无论是园子还是亲戚的姊妹,短暂的爱与交合都有着可以轻易摆脱它们的借口。
三岛迷恋死亡的部分原因或许就在于此。他在书中常言,他是个对于生存腻烦的人,许多事物只能勾起他未履行即熄灭的欲望。如果自己是欲望的主体,那么当这欲望被点燃时,自己也会随着其燃烧逐渐化为灰烬,一切不是干净的让人羡慕吗?而这样的自燃又不应是刻意的,享受的成分也会随之被剥夺。于是,日常无头绪地辗转写就了一生,假面掩盖的不是矛盾,而是令人恐惧的空虚和无聊。 @202
文学
高老头 豆瓣
所属 作品: 高老头
9.2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巴尔扎克 译者: 傅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 3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唉,读完难过得很。许多人终生为善只是因为没运气等上考验他们良心的深渊,拉斯蒂涅即使挣扎了一番,最终也禁不住在高里奥的墓前看着脚下的巴黎,浮想联翩,暗暗立志要和这个社会碰一碰——他好似陀翁笔下的那个写完了结局的阿廖沙,在证明了自己的良心后又经不住心头的不安,终于去拥抱堕落。不错,有一位伏脱冷般的撒旦导师,对每个不甘平凡的人可谓是祸福皆有,而这取决于你对自己灵魂的估价。
高里奥年轻时可也是贱卖过自己的灵魂,囤压粮食的事情写得很清楚。那么晚年这一遭算不算报应呢?只能说,一个人在决定行恶后只要残存一点良心,那么这点良心便会在日后把他的所有不安与愧疚剥离出来,让他因此被反噬,吃亏受苦,而非因其得到救赎。巴只相信人的坚强与脆弱才能决定命运,他藏着没明说的是,良心如若足够坚强也会获胜,邪恶但有脆弱就会毁灭 @
文学
玩笑 豆瓣 Goodreads
Žert 所属 作品: 玩笑
8.8 (61 个评分) 作者: [捷克] 米兰·昆德拉 译者: 蔡若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 6
“我也同样清楚,一旦越过那条界线,我就不再晚了,我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不知什么样的人。这种可怕的变化使我担战心惊,所以我一直在强烈的失落感中拼命寻求爱情。这种爱情,应该让我能继续生活在往昔与今日一致的爱情憧憬、爱情理想之中,因为我不愿意把我的生活从中间分割,我要它自始至终贯穿如一。
个人历史除了它本身的发生之外,也还告示什么吗?尽管我抱着怀疑,但我仍然残留着一丝非理性的迷信,例如坚信落在我身上的一切事件总有它的含义,它表明某个东西;还有生活通过它本身的历史,在向我们说话,给我们渐次揭示某个秘密,它就像一幅字谜画让你去猜,我们所经历过的各种历史同时组成一部生活的神话,而这一部神话中就藏着解开奥秘和真理的钥匙。这是幻觉吗?可是甚至是真实可信的,但我无法抑制想要持续不断地解开我自己生活之谜的愿望。”
---摘自本书
--------------------------------
作者介绍:米兰·昆德拉(1929~ )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
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任何人都无力挽回已铸就的过失,但一切过失却都将被遗忘。"时间会摆平一切,可它又往往连什么都摆不平……昆德拉想说的就是这个,原谅他人往往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向他人复仇也同样是不可能的事情。你经历的足够漫长的岁月劝你不要再理会多年前的瓜葛,可你那创口久久不消的心灵又不允许一切这么了结,于是各种各样的事情最后都在不了了之中了结,感人至深的一笑泯恩仇与畅快淋漓的重磅复仇都变得像是童话中才会出现的事情……
那么,我们过去的仇人和爱人对于现在的我们而言又能算什么呢?可能他们的重要地位仅仅源自于其构成了我们自己的"共同史"的一部分。回望过去并不像是在同记忆亲密接触,而像是在茫然地观看一段并不完全属于你的历史,谁都有理,就连当下的自己都可以拒绝过去的自己。于是,你唯一能记住的也只有"遗忘"这件事…… @2021-03-17 21: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