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集体行动的逻辑 豆瓣
所属 作品: 集体行动的逻辑
作者: [美] 曼瑟·奥尔森 译者: 陈郁 / 郭宇峰 格致出版社 2014 - 10
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的《当代经济学系列丛书》是中国现代经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林毅夫、樊纲、易纲、张军等当今中国经济学界的主力和领军人物,都是丛书的早年作者,正是丛书提供了他们最初的学术成长平台。2014年度格致出版社对丛书再作大规模整理和改版工作。曼瑟尔·奥尔森所著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即为此次旧籍新版品种之一。全书共分6章。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第2章考察了对不同规模的集团进行分析的含义,并得出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更有效率、更富有生命力这一结论。第3章考察了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第4章运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第5章按照本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最后一章提出了一个与第1章概述的逻辑关系相一致的新的压力集团理论。这一理论说明大的压力集团组织的会员制度和力量并不是游说疏通活动的结果,而是它们其他活动的副产品。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第二版) 豆瓣
所属 作品: 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
9.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赵鼎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 1
对于社会运动、政治运动以及革命的研究在国内一直未见专著。本书可以弥补这一空白。本书对社会运动与革命进行了界定并评述了其研究方法,综合论述了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阐述了集体行为以及情感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的宏观影响因素:变迁、结构以及话语。强调了国家在社会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对社会运动研究领域内的几个重要理论作了一定的评述。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社会运动是一种对抗性政治,而非社会病理行为。"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能维系自身,取决于于它对种种社会运动行为和话语的整合能力"这一关键问题。
可惜的是,某种威权政体永远是把民间运动或风波当作毒瘤来看的,zf与民众的关系被精简到二元对立的层面上来处理。
在这些当权者看来,能谈政治的群体只应该有一个,且能谈政治的人也应该只有那一小簇人。日常的政治事务被筛分成了改善治理与镇压反治理,某种构成国家合法性的话语或制度也仅仅被当作用来维持稳定与维系利益分成的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制度化完全成了笑话,一切的压力和矛盾只能诉求暴力和利益分成来解决,所有合法性行动和话语都由它们支配,什么都不再坚固。治理洪涝用堵不用疏的后果是现在只能不断拿泥巴来糊堤坝。何况,泥巴也快要用完了。 @2020-03-
社会学
政治与行政 豆瓣
所属 作品: 政治与行政
作者: 【美】弗兰克·古德诺 译者: 丰俊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8
该书及随书附赠的威尔逊《行政之研究》一文为现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开山之作,标志着西方公共行政学独立于政治学的开端,历来是公共行政相关领域读者的必读经典。古德诺在此书中对威尔逊提出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挥,共同形成了“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典范。同时,古德诺还对国家行政与政治、法律、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行政与立法、司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行政功能与体制之间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与社会学同游 豆瓣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A Humanistic Perspective 所属 作品: 与社会学同游
9.3 (57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L.伯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编辑推荐
《与社会学同游》作者提醒我们,学习社会学一定不要丢掉人文关怀。本书生动地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带领读者在社会学的世界里畅游。
商品描述
社会学是一场游戏:既有轻松的一面,可供消遣;又是思想挑战,要求游戏者有一定的素养。在《与社会学同游》书中,彼得•伯格以如椽之笔和酣畅的文字带领我们神游社会学的庄严殿堂。在这趟旅途中,我们将紧随作者去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去体会社会学的多重视角,关照社会学的多重性质。几个突出的主题是:“人在社会”“社会在人”和“社会如戏”。这部权威学者的经典著作宛若浓缩而精美的靓汤,带给我们丰富的人文主义营养。
名人推荐
在现代社会学的180年历史中,大多数人将社会学视为一门欲与自然科学比肩而产生的实证科学。但从齐美尔和韦伯起,有关社会学的人文主义思潮同样源远流长。作为现象学社会学创始人舒茨的学生,彼得•伯格有理由,也有信心通过对社会现实建构过程中主观意义的揭示,告诉我们与实证社会学所依赖的经验、数据、事实或有效性迥然不同的人文主义的社会学性质。这种人文主义性质既体现在我们如何看(see)这个世界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这一学科所蕴含的道德诉求之中。
——周晓虹(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人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2-27 22:39:55 @2021-11-13 01:51:33
社会学
现实的社会建构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实的社会建构
9.9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彼得·伯格 / [美] 托马斯·卢克曼 译者: 吴肃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现实的社会建构》是知识社会学的经典之作,也是社会建构论的扛鼎之作,更是社会学领域影响较大的著作之一。该书不仅将知识社会学的考察范围,从少数人关心的科学和理论知识,拓展到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用以指导行动的知识,而且以生动的笔法,揭示了作为“客观现实”和“主观现实”的社会,到底是如何构成的,又具有怎样的特性。
本书融汇了现象学的洞察与人文主义的关怀。对于矫治社会学理论的退缩,该书至今仍有警示和启迪作用。
本书出版于1967年,是社会学领域的一本经典,是一本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涂尔干的《自杀论》齐名的社会学经典。本书的问世,开启了社会科学领域一个跨学科的学派——社会建构主义。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社会学家总应该多问一个问题:人们所说的现实,究竟是哪一个现实?"
正因对于不唯一现实的预设,某种本体论或对于起源的追溯在知识社会学这一领域被通通摈弃,一类事物发展所经历的过程才提上主要议程。对于过程的讨论,往往也不是遵循着线性的结构进行的,作者暗示,不同阶段总是重叠交互地进行,最后一作用于存在着差异的不同个体身上。
普遍的可能性规律与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间的辩证关系,是全书的主梁。"人创造了社会现实,又反过来被社会现实创造"绝不仅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它意味着社会身份、个人认同、旧体制坍塌和新体制建立、观念的剧变与稳定、日常或危机的语言交际力量等等一系列命题的原因。正是由于借由灵活的分析模型,作者才能摆脱陈旧学科定论的束缚,从而精准地经由直觉和干净准确的语言抓住社会建构的真相。 @2020-02
社会学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9.9 (17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商务印书馆 2010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将以二章来讨论家族、婚姻,另二章来讨论社会阶级。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2-01 20:23:41 @2021-11-13 01:50:25
社会学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勒佩尼斯 译者: 李焰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书的由来、内容、形式与风格: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沃尔夫•勒佩尼斯在法兰西学院欧洲讲坛(1991—1992)作出了经典阐释,《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一书即是该系列演讲结集而成。法兰西学院几百年来一直是欧洲最著名的科学机构之一,其欧洲讲坛享誉世界。
《何谓欧洲知识分子:欧洲历史中的知识分子和精神政治》专门阐释了近代意义上的欧洲知识分子的源起、类型和责任,以文艺复兴以来重要人物(涉及拉罗什富科、布丰、卡尔•冯•林奈、约翰•温克尔曼、圣伯夫、保尔•瓦莱里、马尔萨斯、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卡尔•曼海姆、马修•阿诺德、朱利安•班达、米歇尔•福柯、哈贝马斯、皮埃尔•布迪厄、乔治•康吉扬等)和重要思潮为线索,以知识分子的经典困境——“乌托邦与忧郁症”为主题探讨了社会的有序与无序;从博物学到自然史的变化,论及世界知识和自然界秩序的确立。贯穿其中的是欧洲精神政治的历史,并对当下知识分子的责任和使命作出深刻反思。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1-31 13:05:13 @2021-11-13 01:50:20
社会学
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
作者: [法]米歇尔·福柯 译者: 陈雪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本书是米歇尔•福柯在法兰西学院讲授的第二门课程。本课程延续了对知识意志的探讨,仍以法律和司法制度为基础作研究。继“尺度”之后,福柯以对于整个中世纪的制度的研究为基础,引入“讯问”的主题。该课程的目标在于:司法作为国家镇压机器产生,确立镇压体系,它的作用不再是像在中世纪一样保障财富的流通,而是通过对人民的隔离来达到制度的目的。惩罚变为监禁。在司法经济学中发生了改变,即从对财产的征收过渡到对人的隔离,同时指出知识—权力关系的模式,该模式构成中世纪司法制度的特点。《刑事理论与刑事制度》是福柯隔离“权力”问题之地,一方面是通过大法官塞吉埃对赤脚汉骚乱的镇压的戏剧化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从日耳曼法到现代性的开端之间的法律和司法制度的经济与认识论功能的分析。本课程对于司法制度作为权力行使之地提出了惊人的观点:镇压中的权力、权力与战争、权力与财产流通、权力—知识。这与法律的问题完全不同。司法处于权力分析的核心:权力关系在司法实践的核心相互联结、互相衔接:一方面是关于经济关系,另一方面是关于知识的形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可怕,宁原来出了啊 @2020-01-27 11:10:37 @2021-11-13 01:50:12
社会学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豆瓣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The Changing Social Value of Children 所属 作品: 给无价的孩子定价
8.1 (14 个评分) 作者: 维维安娜·泽利泽(Viviana A. Zelizer) 译者: 王水雄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
1985年美国社会学界最有权威性的赖特·米尔斯(C.Wright Mill)奖年度作品
===========================================================
二十年前,泽利泽的著作在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点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美国,“泽利泽视角”(Zelizerian perspective)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学的复兴。泽利泽的著作深深地鼓舞了新一代学者,他们通过研究那些之前不被认为是“严肃的”经济现象,重新定义了经济社会学领域的界限。除了公司、网络和市场之外,研究重点转向家庭生产、日常货币交易、身体用品、护理工作和艺术等方面。
如今,泽利泽的影响力越出了美国。2005年在法国,她的作品由皮埃尔·布迪厄收入到Le Seuil系列中出版,受到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的欢迎。同样地,在阿根廷,2001年经济危机之后出现了一种研究日常货币交易的显著趋势。2010年,泽利泽的作品被翻译成西班牙语……总的来说,这些作品引发了对经济生活中的价值和评价问题的重新讨论,给大西洋两岸智识生活带来了持久影响。
——《思想生活》( La Vie des Idées)
===============================================================
本书关注的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关于儿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过程,即经济上无用而情感上无价的孩子的出现过程。通过透视儿童问题的巧妙视角,作者细腻探讨了那个时期人们对儿童死亡的态度的改变、童工立法的斗争、儿童工作的分化过程、儿童保险的推行、儿童意外死亡的赔偿以及儿童的领养与买卖等。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深刻的理论话题,这就是:孩子的社会文化属性,他们在道义上的“无价性”如何在市场机制的重重包围中穿越而出,形成一个非常规的市场,由非经济的标准来规则?从而最终指向一个更为深切的理论关怀:社会如何“大于”市场?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童年与儿童这一概念的起源本身就很耐人寻味,其登上历史的舞台…我们大致可以看作是家庭结构变动与人类情绪表达空间拓展所作用的结构。若是说,生命在19世纪的时刻里,被划出一个起始阶段来加以构建和推广,那么这其中——颇有标杆意味的关于儿童的“价值变迁”便很有观念战争的色彩了。
从有价且被与成人平等看待的童工…到无价又神圣的“儿童”的演变,看似是在将赤裸裸的人身金钱关系洗刷掉,但实际上只是把其中许多新的事物加以暧昧化了,神圣化和祛魅的行动实际上是在反复纠缠且同化着,未改变的仍然在悬置。给予孩子无限价值的评估相比一百年前给予精准劳务价值的评估并不见得进步多少,它们都是在用同样的手段支付。格里高利甲虫的寓言已经很好地讲述了这一不变本性的把戏。
作者本可以更加大胆地去讨论,不必如此谨慎。 @2020-01
社会学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 豆瓣
Nobody Left to Hate 所属 作品: 不让一个孩子受伤害
作者: (美)埃利奥特·阿伦森 译者: 顾彬彬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7
1999年,美国科罗拉多科伦拜恩校园发生枪击事件。两名备受同学欺凌的高中生携枪入校,杀害13名师生后饮弹自杀。这起血案震动全美。此后美国各州陆续出台“反欺凌法”和治理措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认为这些治标不治本,他透过悲剧事件的现象,剖析了校园欺凌发生的根本原因:学校和班级中的高度竞争、小团体密布、充满排挤的氛围。书中提出了两类方法,外围干预和根源干预,力图促进学生的互相合作、互相支持、互相尊重,揭开了共情的面纱。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共情都至关重要。全书短小精悍,给出了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迫切需要的实践方法,并以亲切的口吻娓娓道来。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同情心与共情能力的根本是“共”与“同”,只有良好的合作氛围与互相理解和欣赏的环境才能培养出富有健全情感的人。如此,我们便会发现,信奉弱肉强食法则但却满嘴讲同理心的人是多么虚伪——内卷式竞争导出的一直是零和博弈秩序,它只允许统治与奴役,得利与俱损,本来就容不下互相尊重且平等互待的氛围,因为它非要决出一个支配一切的胜者。由此,某地区屡屡发生魔幻互害事件而始终得不到缓解也就不足为奇了。
共情从不是一个内省道德问题,而是一个真切的公共培养问题。实质上缺乏包容、鼓吹荣辱的集体主义只会诞生出最为极端的利己主义——毕竟我们明白,合作从来都应当是自发的。
合作精神的认知先于竞争意识的认知会让竞争更具有良性反馈,但如果反过来,竞争则趋向于恶性,合作也只会沦为笑谈。然而某国的人还大都没意识到这些。 @
社会学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 豆瓣
作者: 周宗伟 2007 - 3
《高贵与卑贱的距离:学校文化的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内容共分四章,分别为“差别”、“控制”、“对抗”、“抉择”,也即反映了学校文化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被生产利用的四个不同过程。第一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差别利用及制造的过程进行分析。以学校为核心的整个教育体系是实施社会控制的一个重要机制,第二章主要对以学校为核心的教育行为中的“控制”问题进行考察。在反映学校文化的日常生活中,各种控制与反控制的对抗技术总是被教师与学生灵活机巧地运用着。第三章主要对学校文化中的这种抵制术进行深入剖析。对于社会的控制,作为个体的人时常处于“两难”的状态,人们不得不通过一种观念的“换算”权衡利益得失,以便做出合适的选择。第四章即描述了学校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换算”与“选择”现象。在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种教育的理想。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20-01-04 17:02:28 @2021-11-13 01:49:32
社会学
我们的孩子 豆瓣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 所属 作品: 我们的孩子
8.7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帕特南 译者: 田雷 / 宋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7 - 5
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里,寒门为什么再难出贵子?为了回答这一问题,理解美国社会的贫富两极分化是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生活机遇的,哈佛大学帕特南教授组织研究团队,以数年之功,追踪访问了生活在美国各地的107位年轻人,呈现出美国社会在过去大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图景,书写了一则关于“美国梦之衰落”的警世恒言。
正如《纽约时报书评》所言,“读罢此书,没人还能相信美国还有机会平等这回事。”帕特南用“以点带面”的叙述方式,生动地展示了美国社会在过去半世纪以来日渐扩大的“阶级鸿沟”。在《我们的孩子》一书中,帕特南依次讨论了穷孩子和富家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全方位差距。中上阶级的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给予引导、提供资源,而寒门子弟,不仅是经济上“穷”,还更有可能生活在残缺不全的破碎家庭,成长过程中无法得到父母双全的关爱或在隔代教养的环境中长大。全书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贫富阶级之间的“剪刀差”——在家庭结构、父母教育方式、学校教育、邻里社区内都有鲜明的反映。在这个生而不平等的时代,仅仅谈机会均等都是不公正的!
2013年,帕特南曾因“深化了我们对美国社区的理解”而得到总统颁布的国家人文勋章。本书在此意义上又是一次学术的跃进,它更生动地展示出美国社会的全幅图景:当寒门子弟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是徒劳时,美国梦已碎。对于当下的中国人而言,这本书以手术刀般的锐利所进行的批判,是我们千金难买的经验和教训。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_x000d_该书本是一本平平无奇的论著,可它对每一个案例的细致整理使读者能在极其真实的语境内思考现实。换言之,我读到的不只有一些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还有六十多年来整个美国的失落。
_x000d_每个国家培育下一代在模式上都存在很大差异,而普特南抓住了美国教育最为的重要环节——公共生活——来进行教育及阶层代沟形成的相关探讨。教育依赖于公共生活,不完备的教育容易让公民的责任感缺失,凝聚力下降,且易形成深化的隔阂感与偏见。社区秩序的瓦解与公共空间的衰落肇始于经济环境的变革,而它们严重地破坏了公共生活,让教育走向恶性循环,使缩小贫富差距这一发展目标逐渐流产。普特南的热心,不仅有教育上的思量,更有整体社会发展的思量。 @2020-10-10 00:09:37 @2021-11-13 01:49:31
社会学
大众科学的文化意义 豆瓣
所属 作品: 大众科学的文化意义
作者: [英]罗杰•库特 译者: 张卫良 / 施义慧 商务印书馆 2011 - 11
颅相学是研究性格的大脑科学的综合理论,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最受人们欢迎的“自然知识”。库特对这个生物思想体系的普及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分析这门科学对于维多利亚社会从知识团体到工人阶级自由思想家和欧文社会主义者的影响。受到近年来历史和社会科学研究著作的影响,以及福柯、批判理论和文化人类学的影响,本书关注的中心问题是科学在城市工业社会整合时期所具有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本书第一次对科学在工人阶级激进派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翔实的资料基础上,揭示了在前达尔文时代的英国,科学已经对大众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2-27 17:19:45 @2021-11-13 01:49:17
社会学
外乡的高雅艺术 豆瓣
High Art Down Home: An Economic Ethnography of a Local Art Market
作者: [美国]斯图尔特·普拉特纳 译者: 郭欣然 译林出版社 2019 - 11
一部关于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趣味盎然的文化人类学作品,从中你可以发现,原来伟大的艺术家也必须在柴米油盐之中,找到艺术行走于人间的道路。
也许世界上没有任何商品像艺术品那样难以捉摸。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并不由其材质、形式和劳动成本决定,而取决于一群富有激情的社会和文化行动者。这些艺术家、收藏家、交易商和策展人的生活反之受到艺术品价值的影响,而他们是如何应对这样一个无形的市场的呢?
斯图尔特·普拉特纳避开了聚光灯笼罩的艺术高地,转而将注意力投向更具典型意义和本土色彩的圣路易斯圈。在崇高艺术理想与迫切生存压力相互纠缠的圣路易斯,艺术市场的主要参与者讲述了他们在与同行和市场互动中所受到的挫折与回报、约束与激励,揭示了他们在艺术品价值创造的神秘过程中各自发挥的作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1-15 14:13:51 @2021-11-13 01:48:11
社会学 艺术
舌尖上的历史 豆瓣
An edible history of humanity 所属 作品: 舌尖上的历史
8.2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汤姆·斯坦迪奇 译者: 杨雅婷 中信出版社 2014 - 7
在人类历史中,食物是许多重大改变的背后主因:社会改革、政治改组、土地竞争、工业发展、军事冲突,以及经济扩张。《舌尖上的历史》这本生动的作品,就是在告诉大家,因为食物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如何改变和塑造我们今日的社会和其游戏规则。无论古代或现代,食物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力一样强大。本书结合各种领域的观念,从基因到考古、从人类学到经济学,并且把食物看成科技产物的成果,成为一本从食物写人类历史和文明发展的作品。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藏书阁打卡】
在高屋建瓴地指点江山之前,多数治国能才们往往回避且忽视掉了一个重要问题——战争或建设的历史大厦下,支撑一切的食物地基是如何搭建起来的。食物革命是人类一切形式的革命的母亲,为了最基本的存续、繁衍、生物本能的味觉渴求乃至之后的文明化分工、创造权力关系、发展它类产业,舌头与胃的满足总是作为压舱石摆在各种活动的首位。精神总是难以战胜物质——文明兴盛的时代往往也是衣食富足的时代。人类自始至终仍旧无法真正摆脱吃的影子。在其中,不仅是有热量互动的声音,更有军队补给、物种象征、品种单一造成的破坏、意识形态等等不新奇但不普及的思路。本书的全球史视角和广泛的认知视野令人耳目一新。
或许,相比理解人类社会,理解人类与食物及因之食物延伸出来的种种关系才更为重要。精神?物质?先问问你肚子里的面包再说。 @20
历史 社会学
中国龙的发明 豆瓣
所属 作品: 中国龙的发明
作者: 施爱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龙的子孙”、“龙的传人”⋯⋯类似的说法耳熟能详。可这些说法究竟是怎么来的?中国何时和“龙”牵扯上的关系?在近四百年间,西方人又是如何看待我们“中国龙”的?这些看起来是常识、但又说不清的问题,将会在本书中找到非常详尽有趣的解答。
本书整体上探讨的是以“龙形象”为代表的中国,从近古到近代的政治观念与文化困境。龙是和中国古代帝王政治密不可分的形象,也是自16世纪传教士入华以来向海外不断演绎、变形的民族符号,最终成为国家象征。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实在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冲突下的产物。作者正是从这一冲突出发,直面不同时期西方视野中不同的龙形象问题。
本书的最大特色除了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来绘制“文化地图”,还在于运用大量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新材料”——223幅稀见图片。图片的新异惊奇让人目不暇接,其对国人形象的种种演绎,又让人心生悲愤。
酒神的抗爭 豆瓣
作者: 黃國鉅 天窗出版 2019 - 5
香港瀰漫著絕望、悲觀、無力感,以至犬儒主義、失敗主義盛行。黃國鉅於本書嘗試從四個方面思考香港的命運,提供哲學上、思想上和精神上的出路:
如何理解極權主義,明白這怪物的本質和運作方式?
分析香港式犬儒主義,探索心靈,以及如何克服?
藝術如何能幫我們處理負面情緒,辨認真假?
尼采的酒神精神,又能給與我們什麼啟示?
本書以坦誠的態度、深邃的哲思、無比的勇氣,直視恐怖、黑暗和絕望,從而走出深淵,每個對香港感到彷徨迷茫的人都應該讀。
黃國鉅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亦是劇作家。書中一一剖析香港現時的絕望氛圍,令人認清極權政府操作方式,也提醒我們面對每天各種支持政府的荒謬言論時,需要以獨立思考,以藝術的真誠精神,才能放長雙眼,不陷於犬儒,更為清醒理智地應對。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10-07 01:58:45 @2021-11-13 01:47:16
社会学
Playing War 豆瓣
作者: Sabine Frühstück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7 - 7
In Playing War, Sabine Frühstück makes a bold proposition: that for over a century throughout Japan and beyond, children and concepts of childhood have been appropriated as tools for decidedly unchildlike purposes: to validate, moralize, humanize, and naturalize war, and to sentimentalize peace. She argues that modern conceptions of war insist on and exploit a specific and static notion of the child: that the child, though the embodiment of vulnerability and innocence, nonetheless possesses an inherent will to war, and that this seemingly contradictory creature demonstrates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In examining the intersection of children/childhood with war/military, Frühstück identifies the insidious factors perpetuating this alliance, thus rethinking the very foundations of modern militarism. She interrogates how essentialist notions of both childhood and war have been productively intertwined; how assumptions about childhood and war have converged; and how children and childhood have worked as symbolic constructions and powerful rhetorical tools, particularly in the decades between the nation- and empire-building efforts of the late-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ies up to the uneven manifestations of globalization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wenty-first.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豆瓣
所属 作品: 黃土與中國農業的起源
作者: 何炳棣 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69 - 4
中國歷史很多課題之中,最基本而又最困難的一個,莫過於中國文化的起源。在中國文化起源這個異常廣泛的課題之中,中國農業的起源是一個重要的專門課題。
中國農業起源於黃土區域。為比較深刻瞭解中國農業的起源,治史者必須對黃土區域的古自然環境有正確的認識。本刊上編將近代中國科學界對黃土多方面研究的結果,作一極簡單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編和下編的必要科學背景知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29 09:28:02 @2021-11-13 01:47:00
历史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