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权力精英 豆瓣
The Power Elite 所属 作品: 权力精英
作者: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尹宏毅 / 法磊 新华出版社 2017 - 2
《权力精英》于1956年春季的出版尤如一声响雷震惊了整个美国知识界。当时的美国,正处于战后的“繁荣时期”,大多数知识分子对美国作为自由民主国度的代表颇为得意,普遍认为在美国一个集团总会受到其他权力的平衡和制约,所以并不存在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但米尔斯却认为,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最主要的国家权力已经集中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且这三大领域彼此间渗透融合,这三种权力的掌门人——公司富豪、政治董事和军界领袖——共同组成了美国的权力精英,他们不仅有着类似的心理结构和社会习性,而且有着一致的利益,共同制定至少具有全国性效果的决策,是一个控制了集中权力的“小集团”。
本书涉及了广泛意义上的“精英社会学”(theSociology of Elites)中几乎所有重要的议题,因而可以被视为理解社会学中精英研究的一把钥匙,是米尔斯的又一部代表作。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26 06:13:09 @2021-11-13 01:39:11
社会学
文化与社会 豆瓣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所属 作品: 文化与社会
作者: [英] 雷蒙·威廉斯 译者: 高晓玲 商务印书馆 2018 - 9
◆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之作
◆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英国新左翼的奠基名著
···
【内容简介】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必读经典。
本书以“文化”以及围绕 其展开的“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为主题,分析了四十位活跃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中叶英国的著名作家和思想家。从伯克到休姆,从柯勒律治到奥威尔,通过分析他们对工业革命以及文化问题的不同论述,威廉斯梳理了文化观念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勾勒出了影响20世纪文化思潮的重要传统。
···
所有对英国思想史感兴趣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政治科学季刊》
《文化与社会》将包裹着现代政治学的各种意识形态层层剥离。这部从独立左翼的立场出发写就的关于英国1780—1950年“文化”概念的批评史,理应是当代价值讨论的核心。
——哈罗德·罗森伯格(美国作家、艺术批评家)
···
【编辑推荐】
◆雷蒙·威廉斯是20世纪中叶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战后英国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家、知识分子和文化行动主义者”,其研究架通了美学与社会经济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主流文学思想以及现代与后现代世界。
◆《文化与社会》是雷蒙·威廉斯的成名作,1958年首次出版后已多次再版并被译为多国文字,被誉为英国新左翼的开创性之作,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
◆本书围绕“工业”“民主”“阶级”“艺术”四个关键词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了一种知识考古式的回溯梳理,极为深入细致,从一个整体上寻找到最易被忽视的缝隙和肌理。
◆本书涉及四十多位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伯克、边沁、卡莱尔、柯尔律治、劳伦斯、艾略特、奥威尔……帮助大众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名家的理论和作品,一直以来也为相关领域的学生和学者提供着研究启发、理论支持和写作范本。
◆中文精装版首次推出,内封采用烙烫工艺,简约精美,排版舒朗清晰,值得收藏。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22 00:22:16 @2021-11-13 01:38:53
社会学
法西斯主义大众心理学 豆瓣
所属 作品: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
作者: (奥) 威尔海姆·赖希 译者: 张峰 上海三联书店 2017 - 11
本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本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经济理论为基础,同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对法西斯主义理论及其兴起、发展所内蕴和依靠的大众心理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藉此为入口,全面展示作者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以及生物物理学方面的理论。本书20世纪90年代曾作为徐崇温主编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丛书”中的一种出版,此次经原译者作相应修订后出版。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10 03:18:20 @2021-11-13 01:38:37
社会学
公共选择 豆瓣
作者: [美]戈登·塔洛克 译者: 柏克 / 郑景胜 2015
戈登·塔洛克(1922—2014),公共选择学派的代表性学者,寻租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本书精选了塔洛克已出版的学术论文和随笔,集萃成集,为了全面反映塔洛克各方面的工作成就,将这些论文和随笔分为十一部分:起源、多数决问题、需求显示过程、寻租、再分配政治学、官僚体制、社会的两难困境、社会成本问题、法与经济学、生物经济学、在公共利益之中。本书收集的论文从规范与实证两方面反映了公共选择学派的传统。书中还附有三篇短文,介绍了戈登·塔洛克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9 11:17:30 @2021-11-13 01:38:35
社会学
文化差异 豆瓣
Die Kul Turelle Unterscheidung
作者: [德] 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 译者: 杨俊杰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 - 6
《文化差异》作为豪格教授的代表作之一,集中体现了他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对文化问题、尤其是资本主义时代文化问题所作的思考。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当中,文化也无可挽回地被商品化,为资本主义所利用及占有。如何使文化发挥出其应有的批判性,让文化在商品化当中保持足够的清醒,坚决抛弃那种貌似抵抗实则合作的被驱使的可悲状态,便是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马克思主义思想者在资本主义时代需要思考的重要话题。《文化差异》共由九章组成,豪格教授充分发挥了扎实的学术研究功力以及犀利的批判思考能力,对当代各种主流的文化理论进行解析,对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文化理论进行弘扬,也对文化理论以外的文化实践问题作了十分精彩的处理。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9 11:07:07 @2021-11-13 01:38:32
社会学
文化记忆 豆瓣
Das kulturelle Gedächtnis: Schrift, Erinnerung und politische Identität in frühen Hochkulturen 所属 作品: 文化记忆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扬·阿斯曼(Jan Assmann) 译者: 金寿福 / 黄晓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5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系统提出“文化记忆”理论的经典之作。全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探讨了记忆(有关过去的知识)、身份认同(政治想象)、文化的连续性(传统的形成)三者之间的关系。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腊三种高级文化中,有关过去的集体图像如何构成,对民族身份的确定和强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文化记忆又是如何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这一理论不仅为认识不同文明成长的内部机制和兴衰根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有助于澄清有关记忆与历史之间关系的模糊概念,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定义历史真实性和客观性问题。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不得不说,安徽这张模拟卷子用的论述文确实是有水平…… @2019-02-04 10:59:13 @2021-11-13 01:38:20
文化 社会学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豆瓣
所属 作品: 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
8.9 (9 个评分) 作者: 黄庭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本书介绍批判教育学的起源以及主要理论观点,并通过鲍尔斯(Samuel Bowles)、葛兰西(Antonio Gramsci)、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及艾波尔(Michael Apple)的概念反思学校教育如何延续国家权力及阶级宰制。全书分成九个主题,通过对经典作品的介绍,作者希望能帮助读者掌握批判教育社会学的精髓,并进一步反思中国教育之中的不平等现象,为中国的教育研究开展不一样的道路。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2-03 07:10:23 @2021-11-13 01:38:12
社会学
春之祭 豆瓣
Rites of Spring: The Great War and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Age 所属 作品: 春之祭
8.7 (9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译者: 李晓江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8
☆《环球邮报》《纽约时报》优秀图书
☆延龄草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莱士•K. 弗格森奖获奖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力作,反思自由与反叛、艺术与战争,重新理解社会思潮与世界大战的关联。
☆揭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叩问深陷焦虑与动荡的今日世界。
《纽约时报》 《环球邮报》 《出版人周刊》……全球顶尖媒体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本书获誉】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一部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 豆瓣
Fictions du pouvoir :Littérature, modernisme et démocratie au début du xxe siècle chinois 所属 作品: 在虚构与现实之间
作者: [法]魏简(Sebastian Veg) 译者: 杨彩杰 / 杜卿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9 - 1
◆卡夫卡、布莱希特、谢阁兰、鲁迅、老舍
世界文学大师如何叙写中国
当下的我们又将如何抵达虚构中的现实
···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谢阁兰的《勒内·莱斯》、卡夫卡的《中国长城》、鲁迅的《阿Q正传》、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和老舍的《茶馆》这五部关于中国的虚构作品进行比较 研究。五部作品共同创设了一个虚构的中国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分段建造的长城、四川的好人、皇城中的外国人、江南的阿Q与北京的茶馆,均成为诠释中国之“20世纪初期的文学、现代主义和民主”关系的中国想象。
《阿Q正传》和《茶馆》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其中鲁迅把文学化约成充满绝望的、痛苦的、几乎不可传递的一声呐喊,老舍则隐隐呼唤着自我了断;而三部欧洲作家所创作的中国作品脱离了“异域情调”的陈腔滥调,成功超越文化差异,将有关中国的文学叙事纳入民主世界文学的整体当中。五部作品互相对照,体现出现代主义文学的弥足珍贵之处正在于它对民主世界不确定性的反思。
本书既将虚构视为一个人类学现实,又对其进行社会历史学的分析,作者魏简邀请读者通过阅读,参与到一种新的阅读空间的创设行动中来。
···
我们惟愿未来对中国的虚构文学,以及关于中国的虚构文学的研究,能以魏简理据充足的讨论作为起点。
——苏源熙(Haun Saussy),耶鲁大学教授,美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
【编辑推荐】
◆本书极具创见与新意。从研究方法上看,本书追溯了20世纪初期的中国与欧洲文学,将文学、历史和政治思想研究相结合,空间跨度、学科跨度颇大;分别分析、并置对比了构建起虚构的中国空间的五个特殊文本,透视文学与政治之间的根本联系。
◆提出了富有创见的阐释。作者从虚构的民主实践与权力的虚构性质两方面阐释文学与虚构的关系,将虚构视为一种“行动”,它不只反思了作品内部反映出的民主,同时也反思文本自身的状态。这些阐释超越了单纯的“介入性文学”和“纯文学”之争,令人耳目一新。
◆在任何时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都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而本书所研究的20世纪初期这一历史节点对中国读者来说,亦是关注焦点。本书不仅为中国读者再次理解鲁迅、老舍等名家及五四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理解那个生死存亡、内忧外患年代的政治思想和历史现实提供了新的资料、启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2-08 18:17:01 @2021-11-13 01:37:27
文学 社会学
文明的进程 豆瓣
Über den Prozeß der Zivilisation 所属 作品: 文明的进程
8.2 (8 个评分) 作者: 诺贝特·埃利亚斯 (Norbert Elias) 译者: 王佩莉 /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埃利亚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
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和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作品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10-24 20:54:14 @2021-11-13 01:36:49
社会学
神风特攻队、樱花与民族主义 豆瓣 Goodreads
Kamikaze, Cher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 所属 作品: Kamikaze, Cherry Blossoms, and Nationalisms
9.1 (25 个评分) 作者: 大贯惠美子 译者: 石峰 商务印书馆 2016 - 10
二战末,尽管日本正面临战败,为什么一万多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兵”自愿加入“神风特攻队”的行列?在这部关于日本极权主义意识形态中象征主义和美学的角色的迷人研究中,大贯惠美子展示了国家如何操纵日本人历史悠久的樱花的象征,来说服人们为天皇“如美丽的飘零的樱花”那样死去是一种荣誉。
依据从未用英文发表的日记,大贯惠美子描述了这些年轻人的痛苦,甚至是对帝国意识形态的反抗。这些神风特攻队员们热情地献身于世界主义的知识传统,因此他们不是以军事眼光来看待樱花,而是视之为一种痛苦的美丽以及他们悲剧性信仰生活的未解心结的象征。以日本为例,作者重新理解了象征交流、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实际的运作。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本雅明的"政治审美化"概念在本书中得到了最为丰富的阐释。
政治审美化的目的是如此地清晰——它们将能提供行为最终动机的一系列观念符号进行再创造,从而拓展其意涵,使其如同八爪鱼一般,可以对任何个体都产生强烈的影响。毕竟"没有完全被洗脑的人,也没有完全独立的人",可以超脱于社会而彻底独立行事的人根本不存在。
同时,再造后的符号也因其所指的含糊性变得威不可测。那些罪恶与贪婪的意图经由复杂的象征转喻后,民众便难以国家策略背后的真实动机。符号的误识由此产生,而误识中包含的超越性价值难以被人拒绝。即使那几位队员博览群书,通晓种种真相和谎言,他们也仍然无法跳出这个迷局。
传统只能在谨慎地改造后予以利用,而试图生造甚至颠覆传统者,往往只会让所有有根基的信仰彻底瓦解。宁国人当今普遍犬儒堕落,原因为何已不必多说… @2021-
社会学
都市欧洲的形成 豆瓣
所属 作品: 都市欧洲的形成
作者: [美]保罗•霍恩伯格 / 林恩•霍伦•利斯 译者: 阮岳湘 商务印书馆 2009
该书系统地勾勒出1000年至1994年欧洲城市化进程的轮廓,同时向读者阐释了对于城市建筑者的成果以及“高度便利”的城市生活的理解。全书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前工业化时期:11-14世纪;第二部分,原工业时代:14-18世纪;第三部的:工业时代:18-20世纪。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6-27 10:52:51 @2021-11-13 01:34:53
社会学
必须保卫社会 豆瓣
Il faut défendre la société 所属 作品: 必须保卫社会(精)/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必须保卫社会》中福柯勾勒出“惩戒”权力的一般草图,即通过惩罚机关的监视技术、规范性的制裁等,个别地运用于肉体的权力,从而勾画出“生命权力”的轮廓。福柯随后对“政府性”进行了追问,这个权力通过国家理性和警察的装置与技术,从16世纪开始运转。《必须保卫社会》完全可以成为当时权力的政治问题和种族的历史问题的相交点、会合处和联接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不错,以统治权―二元对立的社会向统治关系―一元合整的内部普遍性社会的过渡可见,种种政治话语的更新较之经济―技术要求才更是生命政治的诞生之原因,资本主义与主权国家的交叉互存关系往往被遮盖了。从民族到人口与从人民到公民,正是君主制的完成及向现代性的过渡。你国只不过是压缩了这一时间。 @2018-06-25 12:32:24 @2021-11-13 01:34:42
哲学 思想史 社会学
蒙塔尤 豆瓣
所属 作品: 蒙塔尤
9.0 (14 个评分) 作者: 埃马纽埃尔·勒华拉杜里 译者: 许明龙 / 马胜利 商务印书馆 2007 - 5
蒙塔尤是法国南部讲奥克语的一个牧民小山村。1320年,当时任帕米埃主教(后为教皇)的雅克·富尼埃作为宗教裁判所法官到此办案。在调查、审理各种案件的过程中,他像现代侦探一样发现和掌握了该山村的所有秘密,包括居民的日常生活、个人隐私以及种种矛盾、冲突等,并把它们详细记录下来。法国著名学者勒华拉杜里以历史学家的敏感和精细发现和利用了这些珍贵史料,并以现代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再现了六百多年前该村落居民的生活、思想、习俗的全貌和14世纪法国的特点。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一个重要的启发―“命运”的心态与封闭、重复、循环、无生成、有终点的世界观是相切紧密的。蒙塔尤的人们在抛却性爱的、秽语的、恪谨的种种相关规矩,而其所奉祭的宗教与其说是信仰,不如说是他们给世界边界的描边。他们只需要精神上夯实的城墙,而在其城中,却是难以想象的丰富充实―生活与死亡的叙事 @2018-05-27 22:50:40 @2021-11-13 01:33:58
历史 社会学
暴力 豆瓣 谷歌图书
Violence: A Micro-sociological Theory 所属 作品: 暴力
8.0 (7 个评分) 作者: 兰德尔·柯林斯 (Randall Collins) 译者: 刘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6
在受动作片电影和畅销惊悚小说影响而产生的流行误解中,在社会科学家的常规解释中,暴力往往与贫困、种族或意识形态仇恨、家族疾病等特定情况联系在一起。本书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出发,借助视频录像、民族志调查,近距离研究暴力真正发生时的情况,引导读者进入真实而令人不安的人类冲突世界:从军队暴力、警察暴力、家庭暴力、校园欺凌、抢劫、运动暴力到武装冲突,进而揭示了暴力动力学,解释了为什么暴力通常会是对弱者的暴行、为何通常会在众人面前进行仪式性展览,或进行秘密恐怖袭击和谋杀;以及为什么少数人能够操控暴力;最后则提供了应对乃至消除暴力的方法。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19 20:39:36 @2021-11-13 01:33:55
社会学
模仿律 豆瓣
所属 作品: 模仿律
作者: (法)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译者: 何道宽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 1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G.Tarde)最早对模仿进行研究,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一书。他认为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并提出了三个模仿律:
1 下降律:社会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人士的倾向
2 几何级数率: 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一旦开始,便以几何级数增长,迅速蔓延。
3 先外后内律: 个体对本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的模仿与选择,总是优先于外域文化及其行为方式。
知情权的兴起 豆瓣
The rise of the right to know: politics and the culture of transparency, 1945-1975 所属 作品: 知情权的兴起
作者: [美]迈克尔·舒德森 译者: 郑一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3
美国的国父们并未支持人民的知情权,并未支持政府信息公开、医生向患者坦陈病情、商品标签讲述商品实情、公布工程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这些事是在我们的时代才出现的。“透明”这一观念兴起于20世纪50-70年代(远在互联网诞生以前)。它是一些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记者、“看门狗”团体和一些社会运动培育出的果实,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机构对批判的倡导为它提供了养分。
在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信息自由法》的颁布、超市商品商标改革、国会立法“阳光”改革、“环境影响评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无党派性和分析性新闻报道的增多等有助于开启信息公开实践的个案,并指出,它们让“知情权”进入了政治生活并改变了传统的代议制民主制度——对政党和选举的关注减少、公民参与政治的方式增多、政府受到全年不断的监督、政治与社会以及公与私之间的界限变模糊。“知情权”的兴起标志着民主自治进入了新时代。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8 12:09:05 @2021-11-13 01:33:37
社会学
欧洲同性恋史 豆瓣
所属 作品: 欧洲同性恋史
7.5 (8 个评分) 作者: [法] 弗洛朗斯·塔马涅 译者: 周莽 商务印书馆 2009 - 4
本书除了揭示英、法、德三国处理同性恋问题的不同模式,还告诉大家同性恋问题并非只是性爱史的一个次要部分,它在社会形态和表现的历史上自有其地位,它作为一种吸引或反感的作用揭示一个社会的幻想和恐惧。当然,作者并不企图仅仅借助性爱来解释两次大战之间的阶段、纳粹问题和二战的发生。显然,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本书也不同于心理学史,尽管有时借助心理分析的假设也能说明问题。作者认为同性恋史研究应该把舆论的恐惧和政府的恐惧区别对待,也许应重新估量性幻想在社会想象中的分量。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5-01 09:35:27 @2021-11-13 01:33:28
历史 社会学
洁净与危险 豆瓣
Purity and Danger: An Analysis of Concepts of Pollution and Taboo 所属 作品: 洁净与危险
8.8 (5 个评分) 作者: 玛丽·道格拉斯 译者: 黄剑波 / 柳博赟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8 - 1
本书是人类学名著。作者从圣经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洁净”与“肮脏”的理解入手,利用象征分析手法剖析人类的思维特点,并关注象征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对应。在各社会文化系统中,洁净与污秽是属于更大的分类系统中的一部分。污秽是社会规范和秩序的违背,而污秽意味着危险,危险就是跨越不该跨越的界限而造成的恐惧。而脏(危险)的清除,即禁忌的产生、仪式的举行、犯罪的惩罚,是重新确立原有秩序、维系社会规范的手段。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8-04-28 17:08:58 @2021-11-13 01:33:20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