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亲密关系(第5版) 豆瓣 Goodreads
Intimate Relationship 所属 作品: Intimate Relationships
8.8 (70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兰·米勒 / [美] 丹尼尔·珀尔曼 译者: 王伟平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 1
爱情是人类情感中最美妙的一种体验,古今中外关于爱情的伟大文学作品有许多,但从心理学角度对两性关系进行科学而系统总结的专著尚为数不多。
《亲密关系》从一出版,就立即获得了读者的普遍喜爱,不仅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首肯,更是得到普通读者的高度评价。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28 18:40:26 @2021-11-13 01:46:58
社会学
小镇喧嚣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小镇喧嚣
9.1 (22 个评分) 作者: 吴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2
基层迎检、开发纷争、征收税费、产业调整、征地“种房”、维权争利……“喧嚣”一词,释尽乡镇日常政治种种人事与结构交织碰撞的众声嘈杂。本书以后现代叙事策略,围绕基层政权、村级组织和农民在复杂的乡村权力场域中博弈共生的过程和状况,深度阐释了21世纪初中国中部地区某乡镇“乡域政治”的运作实践与支配逻辑。
本书出版十年来,获得学术界内外的广泛好评,被权威专家和普通读者誉为数十年来少见的以“抵近现场”“深度描写”的方式、以“比小说还精彩”的叙述来“复杂化理解”中国基层社会的作品。重读此书,不难发现,虽然它研究的是十多年前的乡镇,但是,对于“故事”背后种种复杂因素的颇有见地的理论探讨,让它在今天仍然极具启示。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24 19:31:03 @2021-11-13 01:46:53
社会学
公共场所的行为 豆瓣
Behavior in public places: notes o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gatherings 所属 作品: 公共场所的行为
作者: [美]欧文·戈夫曼 译者: 何道宽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代表作之一。在此,戈夫曼研究公共场所和半公共场所的行为,把人际互动分为无焦点的互动和有焦点的互动,重点区分了三种社会单位,即互动实体:面晤或邂逅、社会场合和社交聚会。本书的重点不在公共,而在行为;不在机构,而在个人。它既研究正常人的行为,又研究精神病人的行为。
与作者的其他著作一样,本书大量借助其个人在精神病院长期的考察和体验,用了大量的案例,对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的描述别具一格。总体上,本书在微观、个人层面上研究人的行为,多实证,少辨析。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24 08:49:14 @2021-11-13 01:46:50
社会学
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 豆瓣
THE JEWS AND MODERN CAPITALISM 所属 作品: 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
作者: 维尔纳·桑巴特 译者: 艾仁贵 译 / 宋立宏 校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本书是论述犹太人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开山经典。与马克斯·韦伯所认为的新教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不同,桑巴特通过本书强调了犹太宗教、犹太伦理的重要作用,指出资本主义从内到外无不充斥着犹太精神,从而提出别具一格的“桑巴特命题”:通过开展国际贸易、殖民开发、国家创建等活动,通过创立信用票据、证劵交易、广告手段、二手贸易等“现代”经济机制,并通过首倡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廉价出售、薄利多销等“现代”经济手段,犹太人不仅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外部结构,而且塑造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精神。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15 21:01:28 @2021-11-13 01:46:34
历史 社会学
独异性社会 豆瓣
Die Gesellschaft der Singularitäten: Zum Strukturwandel der Moderne 所属 作品: 独异性社会
7.8 (5 个评分) 作者: [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 译者: 巩婕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5
“对于一个正在全面转向独异性的社会,能说些什么呢?”
.
吃饭不只是求饱,而是要吃得“正确”“健康”;不参加“大众旅游”,而是要“旅行”;
工作不应该只为稻粱谋,而应该要有意义和乐趣;恋爱结婚不只是为了尽社会义务,而是要进一步发展个人,获得“全新体验”(比如育儿)。
.
如今的机构和个人,其兴趣和努力方向都只是追求独一无二,追求独异于人。这场独异性的狂欢,标志着现代社会的结构转型。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世界的未来。
.
谁想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读《独异性社会》。
.
一部伟大、沉遂的成功之作,以应对社会的无所适从。
.
一本特别的书,别出心裁地抓住了我们的时代。
.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全局性理论。
.
【获奖】
作者凭借此书的研究获2019年莱布尼茨奖
.
获2018年莱比锡欧洲图书奖提名
.
获2017年巴伐利亚图书奖
.
2019年3月15日,世界奖金最高的科学奖项莱布尼茨奖(2019)公布,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获奖。莱布尼茨奖评委会给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评语是:当 今时代最重要的、最具独创性的社会学家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将凭借其出色的研究工作荣获莱布尼茨大奖。他广泛而细致地研究了现代西方社会的结构转型,并结合了自己对日常生活、工作、消费和数字主体化的社会学观察。
.
【内容简介】
独异才是王牌,不凡方获推崇,普遍标准之物没有吸引力。过着平凡日子的普通人被看作千篇一律的面孔。万事万物的新准则,就是品位不凡、人生精彩的“真”主体,还有那些 无可替代的货品、文化活动、社团和城市。晚现代是独异性的狂欢。
基于这一论断,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仔细研究了21世纪初以来,独异化进程在经济、劳动、数字技术、生活方式和政治各领域的表现。他意在提出一种现代性理论,借助这种理论,他揭示了这一进程如何与社会的文化产业化紧密交织,揭示了这一进程的矛盾式发展动态,也揭示了它的背面。独异性社会不单单承认胜利者;它还制造着各种不公、悖论和失败者。一本具有指导意义的书。
.
【媒体评论】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全局性理论。“
——时代周刊
.
“一本伟大、沉遂的成功之作,以应对社会的无所适从。“
——南德意志报
.
莱克维茨的理论很诱人。要建设框架性的社会话语,是绕不过它去的。
Friedhard Teuffel, 明镜日报,.2017年10月23日
.
简而言之,莱克维茨的《独异性社会》让我们一览晚现代经济、文化、政治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Dieter Schnaas, 经济周刊,2017年10月14日
.
《独异性社会》第一次以清楚、可信的方式展现了那些决定我们共同生活的东西。
Meredith Haaf, 南德意志报,2017年10月26日
.
《独异性社会》是本季最热门的新书之一。
德国电视二台,“视角”栏目,2017年11月3日
.
《独异性社会》为一场辩论做了一番有作为的总结发言。这是一场关于晚现代普遍适用的规则、价值,以及综合情况解决之道的讨论。
Mirko Schwanitz巴伐利亚广播电视台2017年11月2日
.
读莱克维茨的新书对读者是有挑战的。无可争辩的是,很多的见解、还有一些出色的描绘和杰出的叙述都摆在了他们面前。
Wolfgang Knöbl, soziopolis.de, 2017年11月14日
.
莱克维茨写了一本特别的书,别出心裁地抓住了我们的时代。
Tobias Becker, 明镜周刊文学版2017年12月/2018年1月
.
到处是冲突和新的阶级——因为文化!有位社会学家为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总体理论框架。
Alexander Cammann, 时代周报,2017年11月23日
.
谁想了解我们的时代,就必须要读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的书。
Svenja Flaßpöhler, Deutschlandfunk Kultur 2017年12月30日
.
《独异性社会》中的理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来自莱克维茨在劳动、数字化、生活方式和政治等领域所做的研究。这一理论可以解释未来几十年,因为它把以往互不相干的领域都综合起来进行思考。
Michael Schikowski, immer-schoen-sachlich.de 2017年10月26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9-09 16:11:19 @2021-11-13 01:46:20
社会学
反穀:穀物是食糧還是政權工具?人類為農耕社會付出何種代價?一個政治人類學家對國家形成的反思 豆瓣 谷歌图书
Against the Grain : 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s 所属 作品: 作茧自缚
8.5 (11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James C. Scott) 译者: 翁德明 麥田 2019 - 6 其它标题: 反穀
★當代最重要的政治人類學家詹姆斯.斯科特全新著作。★顛覆過往對國家與文明成形基本假設,提出今日國家建立的各種想像。★《紐約時報》《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同聲讚譽!
洪伯邑(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專文導讀王驥懋(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宋世祥(國立中山大學人科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李明璁(社會學者、作家)、阿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專業推薦
兩河流域文明的開展,起源於農業社會。高度文明的開始,背後有農業社會支撐?
作者認為,無論是農業或大規模定居本身都不會促成國家形成。中東農民在終年耕作的農村出現以前,就已經開始栽種農作物;從游牧轉變為大規模永久定居的原因,主要取決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提供豐富的野生植物和水中生物等食物來源,而不是因為人類開始從事農業。
他表示早期國家的形成是由一群極具野心的統治者,將農業與定居社群強迫結合的結果。國家的形成始於濕地區域,例如肥沃月彎這種蘊含面積廣大的肥沃土壤,糧食產量不但足夠供應給居民,單一作物也能以較小的空間儲藏,更重要的是方便國家控管和徵稅。
但這些剛萌芽的農業國家型態也極為脆弱,經常分裂成更小的政治實體或完全崩潰。史考特認為,研究人員往往忽略考古記錄中的「瓦解」,其中包括居民對戰爭、稅收、傳染病和作物歉收忍無可忍的可能性。
作者借鑒過去和最近二十年的考古研究,表明六千多年前出現的農耕從某些方面來看並非進步的過程。例如生活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終年忙碌於耕作的農村或早期農業社會,這種轉變讓他們犧牲了原本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取而代之的是長時間勞動、家畜傳染病、營養不均、收稅徵兵等代價。他也未將狩獵和游牧生活方式描繪成烏托邦的制度,而是仔細觀察兩者的優缺點,提供讀者更全面的觀點:進入農耕並不是人類選擇了一種比較合理或簡單的方式生存,更應該說選擇了另一種同樣困難的方式生存,文化也從此改變。
人類並未因從狩獵到農耕,而擺脫嚴峻的生存難題!
今年最吸引人的非小說類讀物……強力推薦,讀來十分有趣。——泰勒.科文(Tyler Cowen),《紐約時報》專欄主筆
本書從農民的、懷疑的觀點看待國家的形成……他最著名的作品《國家的視角》已成為政治學家的試金石,相當於對中央計畫和「極端現代主義」的激烈批評……本書將那些想法延伸到遙遠的過去,並利用現有的研究成果來論證我們的歷史不是線性進展的,而且時間軸也複雜許多,此外他也論證標準版本的因果關係是錯誤的。——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英國記者、作家
作者提供了一種替代傳統敘述的方式,這種方式更加引人入勝,尤其是他屏棄了對人類成就的沾沾自喜。他的描述不在對過去提出蓋棺論定的說法,但肯定比我們所習慣的論點更加準確。——史蒂文.米森(Steven Mithen),英國雷丁大學教授
忘掉遠古飲食:斯科特一路證明了肥沃月灣早期的游牧民族如何比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城市中那些被奴役的神廟建造者更健康、更快樂、更具生產力。——詹姆斯.惠普爾(James Whipple)
這是一本重要的書,它講述的內容和大家習以為常的說法如此不同、如此對立,所以應該到處為人所知。作者對證據的介紹如此完整,以至於傳統的論述不再站得住腳。此外,作者的文筆非常好:清晰、明確、平易近人,偶爾閃耀出溫柔的幽默,以方便論述繼續鋪陳。讀這本書是種知性享受。——喬治.蓋勒(George Gale),《後設科學》(Metascience)
作者以鷹眼般銳利的目光觀察工業革命之前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變化……這是以正確書寫歷史的方法寫出來的歷史。——巴瑞.康利夫(Barry Cunliffe),《衛報》
此書以高漲的熱情寫出,流露獨特才華……作者直截了當揭露了我們祖先為了文明和政治秩序所付出的巨大代價。——沃爾特.謝德爾(Walter Scheidel),《金融時報》
該書對「文明崛起」的主題進行徹底和挑戰性的審視,特別關注那些在傳統歷史論述中通常被忽略的組成要素、民族和議題。——艾莉森.貝茨(Alison Betts),澳洲雪梨大學考古學系教授
這本書很吸引人,很有創意,每一頁都使人獲得新知。才華橫溢。詹姆斯.斯科特是個傳奇。——提姆.哈福特(Tim Harford),《親愛的臥底經濟學家》(Dear Undercover Economist)作者
作者在《反穀》中呈現出兼容並蓄之知識分子的形象,他運用大量的資料來推翻我們對國家形成和文明的基本假設。——愛德華.梅利洛(Edward D. Melillo),《熟悉土地上的陌生人》(Strangers on Familiar Soil)作者、美國阿默斯特學院副教授
《反穀》不僅是一種反傳統的論述,也是局外人對於農業制度演變以及美索不達米亞第一批國家之定見的懷疑反應。作者關心的是城市的勞動者、農民和野蠻人以及抵抗統治者的力量。些研究美索不達米亞以及其他早期國家的人都應關注他的研究。——諾曼.約費(Norman Yoffee),《早期城市比較研究》(Early Citie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編輯
當代反傳統的政治論述大師出版了一本關於文明起源的書。總歸一句,這書非讀不可。——大衛·溫格羅(David Wengrow),《文明是什麼造成的?》(What Makes Civilization?)作者
這是一本探討定居生活起源、農耕、國家以及農業和游牧社會之間關係,出色、容易閱讀又具高度原創性的作品。——J. R.麥克尼爾(J. R. McNeill),喬治城大學環境史教授


出版社 麥田 (城邦)
最低工资 豆瓣
作者: 戴维·纽马克 / 威廉·L·沃斯切 译者: 王年咏 / 郭虹霞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6 - 3
《 工资:政策效应与新共识》精妙绝伦地整合了低工资立法的就业与分配效应的最新实证文献,它对低工资的立法史、支持者与反对者的立场以及低工资立法对所有人的影响方式,作了原始察终的透彻评析。《 工资:政策效应与新共识》是任何有志于研习劳动力市场者的必读之作。
特权 豆瓣 Goodreads
Privilege: The Making of an Adolescent Elite at St. Paul's School 所属 作品: Privilege
8.2 (42 个评分) 作者: 西莫斯·可汗 译者: 蔡寒韫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是一部参与式观察研究的范本,作者通过考察一所美国精英高中的日常,研究精英意识和行为是如何一步步在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知识易得的情况下,这些年轻人在接纳美式勤奋观的同时,不再比拼知识的占有。他们淡化了对“高尚情趣”和“你认识谁”的重视程度,取而代之关心一个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在这个世界里扮演的角色。这条成为精英的道路很特别,奇妙地结合了当代文化习俗和古典价值观。像圣保罗和常春藤这样的院校看上去越来越不像一个排外的游艇俱乐部,而是越来越接近我们多样性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包含细致具体的社会规则的微观世界。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多样性不等于流动性,精英们正是在用一种习以为常的"开放"态度去掩盖实际存在却愈发深化的社会平等。
如果说布迪厄的研究是共时性地去宏观解构精英阶层存在的各类资本和交互关系,那么本书作者则是结合自身经验,从小角度历时性地剖析精英层级所发生的文化认同等变革。人为建构的封闭的文化与仪式之隔阂——随着大众媒体的兴起和社会文化运动趋于瓦解,充足的信息及对信息广泛接受的"淡定"品格成了新的特权,精英阶层转型为通过纳入性排除的方式获得话语权,从而实质上扩大了自己的统摄范围。
就,举个例子,你以为自己读着隔三差五满减促销的明星学者的言论印刷品是在毒力撕烤社会弊病,实际是你早已落入了规训圈套——因为家庭优渥的小蝙蝠也爱看这些,而且行动力比你强得多。武器的批评永远是第一位,你天天读被规训的社科淆有几把用啊。 @2020-11-03
社会学
走私如何威胁政府 豆瓣
Contraband: Louis Mandrin and the Making of a Global Underground 所属 作品: 走私如何威胁政府
作者: (美) 迈克尔·卡瓦斯 (Michael Kwass) 译者: 江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全球化的影响之一——一个繁荣并且充满叛逆的地下世界的发展——却渗透到了本土的政治领域当中,产生了革命爆发之前的严重冲突和辩论。这种纷争不仅是简单地给君主制国家施压,增强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呼声,它还直接推动了大革命的爆发及其进程,因为劳动阶级和精英阶层所发起的相互影响的运动颠覆了旧制度的组织机构,建立起了新的社会政治秩序。
18世纪中期,马德林的冒险旅程触发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安全举措:市镇加强了自身的防御力量,骑警开始认真地巡逻道路,包税公司官员展开了带有军事色彩的情报刺探活动,设置了空前数量的岗哨,王室军队的特种军队也开始在东南部地区追捕匪帮。这些力量能够被部署用于打击走私者表明了这一时期国王政府维持治安的力量增长的程度。
18世纪非法贸易的发展促使法国这个君主制国家进行了重大的机构改革。正如我们所了解的,国王政府增加了包税公司的治安权力,使之成为欧洲大陆上规模第一且最强大的准军事力量。它也通过强化刑法典和创制由包税公司资助的新的特别法庭——这些特别法庭被用于起诉史无前例地大规模出现的走私者——彻底重组了刑事司法系统。
在法国大革命前夕,商业繁荣,消费革命出现,这刺激了在政府之外的地下组织的建立,并且,随着法国殖民地的不断开拓,这个由马德林创建的地下世界也延伸到了全世界,控制了兴旺一时的黑市贸易。本书讲述了马德林建立、发展这个地下商业帝国,且最终被捕判处死刑的经历。不仅是一部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全球性黑社会组织的传记,更展现了贸易体系刚开始全球化时期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肉体与石头 豆瓣
Flesh and Stone: The Body and the City in Western Civilization 所属 作品: 肉体与石头
作者: [美] 理查德·桑内特 译者: 黄煜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7
本书是部从城市形成和发展与人类生活互动视角切入的另类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传统史学研究框架,独辟蹊径,聚焦于人类身体和城市这两大要素,考察了人类文明演进,确立了复原人类文明史的架构。
在桑内特的架构中,人类自希腊以来的城市发展史被浓缩概括为三种身体形象,分别以身体的不同器官来命名,相应再现了三个重要时段的身体体验与城市形象的相互关系。第一种类型命名为“声音与眼睛的力量”:以具体社会生活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时代人们如何以声音和眼睛来参与城市生活、塑造城市形象,以及城市的形态如何规训f着人们的身体行为;这些身体行为在城市空间的展示,从具体的角度反映了希腊和罗马的意识形态和文化风尚。第二种类型称作“心脏的运动”,主要是探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理念和身体的体验,以及这两对矛盾如何体现在城市空间方面。第三种类型称为“动脉与静脉”。作者认为,哈维对人类身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发现,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理念的改变。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道路犹如人身体中的血液的动脉和静脉,而循环系统成为城市结构中最中心的设计。强调畅通、迅速和舒适构成了迄今为止的现代城市设计的模式,而这种设计给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排斥了人的身体对城市的参与和在公共空间的停留。过去的公共空间不存在了,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意识,人们的感觉和感受的能力越来越弱,舒适和快速是以麻木人的心灵和同情心为代价的。
通过这三种类型的描述,桑内特试图告诉我们,文化在创建和利用城市空间方面曾经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现在的城市理念却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们心灵的麻木。人类只有重新回归身体,回归感觉,才能真正恢复被现代城市文明所排挤掉的人的身体和文化,这是本书写作的目的,也是本书所得出的结论。
本书出于对现代文明的忧思,从另类视角阐述了历史和现代发展,涵盖历史学和社会学,视野开阔,观点新颖,颇具参考和借鉴价值。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27 02:08:55 @2021-11-13 01:45:51
文化 社会学
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 豆瓣
Le Chant des Nations : Musiques et cultures en Europe 1870-1914 所属 作品: 国歌:欧洲民族国家在音乐中的形成
作者: [法]迪迪埃·法兰克福 译者: 郭昌京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7
音乐可以调控大众,音乐为波澜壮阔的社会爱国运动做着准备,而音乐家则扮演国家英雄的角色。颂歌、歌剧、小调伴随着革命或公民运动。音乐的国家主义功能在1870年战争后增强,此时,欧洲各国之间的认同感加强。音乐反映一国人民灵魂,传递归属感的思想在到处发展。民间创作此时兴起。音乐对抗帝国的审查,伴随着独立运动和武力征服的胜利。音乐不再是世界性的艺术,而成为民族性的艺术。1914年,伴随着音乐的喧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迪迪埃·法兰克福在这里带我们深入欧洲文化的源头,分析、揭示音乐和歌曲对大众的影响。
男性妥协 豆瓣
所属 作品: 男性妥协
7.3 (21 个评分) 作者: 蔡玉萍 / 彭铟旎 译者: 罗鸣 / 彭铟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7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ward)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26 10:07:54 @2021-11-13 01:45:47
你国 社会学
Beijing Garbage 豆瓣
作者: Stefan Landsberger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9 - 4
Why do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iming to curb the proliferation of garbage in Beijing and its disposal continue to be unsuccessful? Is the Uberization of waste picking through online-to-offline (O2O) garbage retrieval companies able to decrease waste and improve the lives of waste pickers? Most citizens of Beijing are well aware of the fact that their city is besieged by waste. Yet instead of taking individual action, they sit and wait for the governments at various levels to tell them what to do. And even if/when they adopt a proactive position, this does not last. Official education drives targeting the consumers are organized regularly and with modest success, but real solutions are not forthcoming. Various environment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re at work to raise the level of consciousness of the population, to change individual attitudes towards wasteful behavior, but seemingly with little overall effects.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9-08-24 16:48:33 @2021-11-13 01:45:42
社会学
空间与政治 豆瓣
所属 作品: 空间与政治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勒菲弗 Henri Lefebvre 译者: 李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本书详细阐述了勒菲弗尔本人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模型”,深入地探讨了“空间”当中的“权力”关系和“权利/反抗”模式,对“空间关系”这一晚近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作全面考察。
马克思主义与城市 豆瓣
Marxism and the City
作者: [美] 艾拉·卡茨纳尔逊 译者: 王爱松 2013
由于在东欧失败,在西欧受损,并且缺乏博学或通俗的支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统治指南已经衰落。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书?虽然即使在资本主义和民主国家里,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和批评资源,但为什么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城市?作为社会和实践理论,在其整个发展的时间跨度中,马克思主义对城市谈论得相对较少。此外,在20世纪末,城市本身已经变得蔓延开来、模糊不清(像伟大的可汗地图集最后儿页上的城市),甚至也许走到了根本没有构成一个有意义的范畴的一步。
城市景观 豆瓣
作者: [美]马歇尔·伯曼 译者: 杨哲 2018
纽约时代广场百余年来以其多元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美国文化的特点。在《城市景观(纽约时代广场百年)》一书中,作者马歇尔·伯曼以其个体回忆和社会评论交互穿插的方式,借助电影、摄影、文学、流行音乐、电视当然还有百老汇音乐剧,揭示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富饶灯光是如何阐释了一系列跨越广泛的主题和插曲,将艾森施塔德镜头下的纽约时代广场,巴斯比·柏克莱、约翰·施莱辛格和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纽约时代广场以及杰罗姆·罗宾编舞中的纽约时代广场一一展现。这部文化随笔性质的作品,以富于启示的符号学阐释,将纽约时代广场现实景观的另一面生动而深刻地投射出来。
资本的秘密 豆瓣
所属 作品: 资本的秘密
作者: [秘鲁] 赫尔南多·德·索托 译者: 于海生 华夏出版 2007 - 2
《资本的秘密》讲述很多经济学家甚至社会学家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西方(比如美国,西欧甚至日本)都取得了极大的成就,而它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停滞不前,发展中国家面对资本市场,就像隔着一层透明玻璃,怎么都进不去,这是为什么?德·索托一语道破真相,因为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建立起把资产转换成为资本的机制,所以他们缺乏资本。
裙带资本主义 豆瓣
Crony Capitalism: Corrup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 Korea and the Philippines 所属 作品: 裙带资本主义
6.8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康灿雄 (David C.Kang) 译者: 李巍 / 石岩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为什么所有关于亚洲经济发展的文献都没有触及韩国的金钱政治问题?怎样才能同时理解韩国一方面在1997年之前的高效发展状态,另一方面又在1998年至1999年暴露出了腐败泛滥和低效无能的问题?“政治”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本书中,康灿雄阐明了两个论点。第一,在韩国和菲律宾,都是政治而不是经济考虑主导了政策制定。第二,在政府和商业精英所形成的一个小而稳定的组合中,如果双方保持势力的均衡,那么,金钱政治确实能降低交易成本并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集中关注政商之间以优惠政策换取贿赂的交易,康灿雄认为政治博弈驱动政策选择,技术官僚面对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政治干预,无法保持自主性,同时,商业精英和政治精英为谁获得租金而角力。即使在韩国,腐败也远远超出想象——腐败已经严重到令人无法回避的地步;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此作出解释。
公共的男人,私人的女人 豆瓣
Public Man, Private Woman:Women in Social and Political Thought 所属 作品: 公共的男人,私人的女人
作者: 〔美〕让·爱尔斯坦 译者: 葛耘娜 / 陈雪飞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男性与女性,公共与私人,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中两对相互对反又极具张力的关键词。本书的上半部,作者细致分疏了西方传统思想与女性思想之间的关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圣·托马斯、马基雅维利、卢梭、黑格尔、马克思等学者在此问题上的看法——恰恰是这些思想资源,构成了20世纪以来激进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精神分析等女性主义流派的存在前提,而这也是本书下半部的着力所在。在呈现社会与政治思想中女性历史的同时,作者针对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政治冷漠与女性主义的极端激进,进行了深切而痛彻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中国当下的女性问题来说也正是必须的。
不正常的人 豆瓣
Les anormaux 所属 作品: 不正常的人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钱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在本书中,福柯为我们勾勒出了“不正常的”人的谱系。他认为“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他们由历史上的三种人转变而来:一是“畸形人”,它不是指生理上有缺陷的人,而是对法律构成了障碍,使法律陷入困境的案例;二是“需要改造的人”,即某些桀骜不驯者,不服从管教,拒绝纪律的要求,等等;三是“手淫的儿童”,福柯认为,应从身体快乐原则出发,批判压抑理论,并将矛头指向对儿童的性进行干预的权力系统。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主体关系的重大转折是从医学的突破和重塑开始的。我们知道,医学和神学是同主体关系最为密切的两种知识——它们都有讲说身体与理智能力的权柄。然而,当医学的声音越来越清晰时,过往神学的话语就被镇压了,大权旁落于医学之手。
个人历史?家族遗传与记忆?事件和伤痕?不不不,这并非是医学对主体独特的新发明,它只是在唤醒过往人类难以言说的现象,并教起新的语言,使曾经隐隐沉睡的观念和事物觉醒并以独有的姿态站立罢了。
如果说权力的诉求源于一种社会不断产生的普遍意识,那么能够澄清此物便可以使权力繁殖甚或是泛滥。以物质决定意识的本体论观念来观察历史所发生的,便不难理解医学为何既能继承又能镇压神学的话语。
“不正常”的背后不再只有圣经教义的划分和论说,它的“保护伞”已然是整个现代主体话语。知识与权力之间互哺,并共同生育 @2019
哲学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