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 豆瓣
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France 所属 作品: 法国近代早期的社会与文化
作者: 【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 译者: 钟孜 译 / 许平 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7
本书收录作者1960年代至1970年代前期的八篇代表性论文,不少人将此书的出版作为新文化史的肇始,作者也由此奠定了其作为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的国际地位。本书以16世纪里昂地区新教徒的精神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视角,对当地印刷工新教徒的罢工、城市妇女、“嘉年华”民众聚会、知识阶层的文化认同等重要问题作了深描,期待深刻反映这一时期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风貌。作者犀利独特的学术眼光、超乎寻常的选择问题的角度、出人意料又出神入化的切入主题的方式、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叙述,都有助于读者读懂何为社会文化史,并了解其中史学研究范式演变的轨迹。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7 08:41:35 @2021-11-13 01:29:29
历史 社会学
认知与存在 豆瓣
所属 作品: 认知与存在
作者: (英)迈克尔·波兰尼 著 / (美)马乔里·格勒内 编 译者: 李白鹤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认知与存在》是由马乔里·格勒内在1969年编辑的一本论文集,其中收录了波兰尼在20世纪60年代撰写的十余篇论文。编者将这些论文按内容分为“社会和对社会的理解”“科学的本质”“意会认知”“生命与心灵”四个部分。在这些论文中可以看到,波兰尼运用他的意会认知理论,从新的角度对科学的历史和方法,对有关知觉、共相、归纳、身心关系等传统的哲学问题,对自然界的生命层级体系等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分析和探讨。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6 23:01:50 @2021-11-13 01:29:25
哲学 社会学
门口的陌生人 豆瓣
所属 作品: 门口的陌生人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姚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8 - 1
有史以来,战争暴力和极端饥饿的残酷生活所导致的难民,就已经叩响了他人的大门。对于大门后面的那些人而言,这些不请自来的客人,总是陌生人;而陌生人之所以往往引起恐惧、焦虑,仅仅是因为这些陌生人不为大门后的人们所理解。今天,我们发现我们自己面临这种历史的极端情况,我们的电视屏幕和新闻报纸充斥着关于“移民危机”的报告,渲染难民对欧洲各国的生活方式产生了破坏性的冲击。关于这种焦虑的讨论,已经引起了一次真正的“道德恐慌”——一种恐惧情绪——在大量的人口中扩散,他们担心这种邪恶会威胁社会的幸福安宁。 在这本小书中,齐格蒙特•鲍曼分析了这种道德恐慌的根源、表现和影响。他简要地剖析了今天的移民恐慌,指出了政客们如何利用这些广泛扩散的,特别是在已经如此之多的被剥夺继承权者和穷人之中广泛传播的恐慌和焦虑。他认为,相互孤立、修建隔离墙而非沟通对话的策略具有误导性。这种策略可能带来一时的安宁,但是从长期来看注定会失败。人类正面临危机,走出这种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承认地球上的不同人口部分日益相互依赖,并找到新的道路,使我们与具有不同意见和偏好的陌生人团结而合作地生活在一起。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2 12:47:54 @2021-11-13 01:29:12
社会学
流动世界中的文化 豆瓣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莉迪亚·鲍曼 / 戎林海 2014 - 10
在这本书里,作者追溯文化的概念的巡游,并检查其命运标志是经济全球化,移民和人口的交织的强大新势力的世界。他认为,欧洲可以发挥在振兴我们的文化的理解恰恰是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欧洲有着巨大的民族,语言和历史的多样性,是空间,另一个是始终一个人的邻居,其中每个是不断在名为从别人学习。
“文化”的目的是为改变,通过将最好的人类思想和创造力,以他们育“人民”的宗旨进行了访问代理。但是,在我们当代的液体现代世界,文化已经失去了它的宣教作用,并已成为诱惑的手段:它的目的不再启迪人,但勾引他们。文化今天的功能是不是满足现有需求,而且要创造新的,同时确保现有的需求永远保持未了。今天的文化比作自己的巨型百货里的货架上都挤满了那些每天更换称心如意的商品 - 只要足够长的时间,刺激欲望的满足是永远推迟。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2 12:47:37 @2021-11-13 01:29:11
社会学
现代性与矛盾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代性与矛盾性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邵迎生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以发人深思的崭新视角论述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争论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作者认为,现代性许诺为人类生活带来只有理性才能够提供的那种清晰性和透明性。但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而且我们现在也不再相信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愈来变的偶然性。以及各种选择、身份和生活筹划的无可挽救的矛盾性。现代性的许诺为何没实现?作者认为。答案在于许诺本身。在于所有试图履行这一许诺的尝试所表现出来的自我损毁性。正是在后现代时代。现代性筹划的自我损毁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后现代时代就是与矛盾性和解的时代。就是学会如何在不可救药地充满矛盾的世界上生活的时代。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2 12:47:10 @2021-11-13 01:29:10
社会学
工作、消费、新穷人 豆瓣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所属 作品: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8.6 (8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仇子明 / 李兰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0 - 6
穷人如何成为穷人、被看做穷人,取决于与他们同在的“我们”——既非贫穷也不富有的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我们如何赞许或者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这些“如何”投射了关于我们自身的现实。
当生产者的社会转变为消费者居多的社会,穷人意味着完全不同的事:“成为穷人”曾经的意义来源来自于失业,今天,它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有缺陷的消费者(flawed consumer)的困境。
鲍曼在本书中回顾了工作伦理的起源,现代社会的转变,福利状况的影响和穷人被社会化生产以及文化界定的新路径,并提及穷人与贫穷可能的未来。他勾勒出在当代穷人的故事里被忽视、过度解读和被隐藏的部分,并试图回答:贫穷能够用普遍公认的方法来对抗和征服吗?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2-12 12:45:39 @2021-11-13 01:29:09
社会学
立法者与阐释者 豆瓣 Goodreads
Legislators & Interpreters : On Modernity, Post-Modernity and Intellectuals 所属 作品: 立法者与阐释者
8.9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洪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 11
齐格蒙·鲍曼是本世纪后半叶欧洲的一位重要的社会学家。本书是他的代表作。
本书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达了知识分子角色从立法者到阐释者的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以及相应的截然不同的两种策略。本书旨在揭示现代型世界观及现代性知识分子策略所产生的历史条件,揭示出在何种社会条件下这种世界观及其策略遭到挑战,并且部分地为另一种被称作为后现代型世界观及其策略所取代。
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 豆瓣
作者: [美]艾尔伯特·鲍尔格曼 译者: 孟庆时 2013 - 7
本书从中世纪开始,描述了科学技术,科学方法,经济发展以及宗教对现时代产生的重大影响,着重说明所谓的 现代规划利用技术与经济这两个利器,造成了“一种以侵略性的现实主义,有条理的普遍主义和意义含糊不清的个人主义为特征的社会秩序”,这种社会秩序中的人 变得冷漠,消极,不负责任,愠怒不快,自私自利,精神空虚。作者提出应实行“后现代现实主义”,即恢复小社区的务实精神和富有韧性的精神,鼓励公众从事庆祝活动。
全球化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全球化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郭国良 / 徐建华 商务印书馆 2013 - 9
本书是一本专论全球化问题的学术著作。全球化是当前使用颇多的一个词。作者从全球经济创造“在外地主”的方式入手,详尽剖析了全球化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对经济、政治、社会结构甚至对我们的时空概念的影响。通过理性的、透彻的分析,作者断言,全球化既有联合,又有分化,在富人与穷人之间筑起一道日益扩大的鸿沟。全球化带来的不是我们预期的混合文化,而是一个日益趋同的世界。
2022年1月11日 已读
第二章尤其精彩,规划城市管理……城市邂逅空间的消失……对观监狱等等概念的搭建,文笔也很生动……
最后结论不出所料,全球化的趋同果然是朝向政治小团体操纵的生命政治的集约化 @2017-12-11 22:29:21 @2021-11-13 01:28:41
社会学
现代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现代性
8.9 (36 个评分) 作者: 汪民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6
没有哪个词比现代性这个词的解释更加纷繁多样的了。一般来说,现代性是16世纪以来首先出现在欧洲的社会事实和观念事实。但是,按照姚斯的考证,现代(modernus)一词在公元五世纪就出现了,这个词旨在将刚刚确定地位的基督教同旧的异教的罗马社会区别开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一词就意味着现在和过去的断裂。它在欧洲的反复使用,就是为了表现出一种新的时间意识,就是要同过去拉开距离而面向未来。它“把自己理解为新旧交替的成果”。[1]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历史上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现代――在查理大帝时代,在12世纪,在启蒙时期,都会出现这样急于摆脱过去而欣喜地拥抱当前和未来的现代。这样的现代为求新的意志所主宰。但是,现在通常说的现代,在时间断裂的意义上,只是针对中世纪。只是在同中世纪剧烈的对照中,只是在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同中世纪全面决裂的背景下,现代性才萌芽,它自身的独特性才斩露头角。
……这本小书从现代性的各个层面着手――这毫无疑问是考虑到了叙述的方便。事实上,现代性必须被视作是一个历史化的复杂的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在其中,必定是牵一发而动千钧。它像一艘巨轮一样,从16世纪开始慢慢驶离了完全由上帝宰制的那个中世纪码头。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 豆瓣
Histoire du structuralisme 所属 作品: 从结构到解构(上下)
作者: [法] 弗朗索瓦·多斯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5
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的时代,法国知识界激情燃烧的岁月。法国知识分子经历了痛苦的磨难。他们曾经喜怒哀乐,他们曾经悲欢离合,他们曾为卑迪斯科者鸣冤叫屈,他们曾为刽子手高唱赞歌……总之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总之是曲折动人的感情,总之是惊涛骇浪的思想,总之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强烈共鸣。思想的来龙去脉,人物的恩恩怨怨,思潮的跌宕起伏,道德路的波折坎河……尽在其中矣,他们最终创造一个崭新的知识王国,重绘了人类的知识地图,改变了世界的知识走向,成为20世界最具冲击力的思想之源。
主体解释学 豆瓣
L'Herméneutique du sujet 所属 作品: 主体解释学(精)/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佘碧平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主体解释学》内容简介:如果我是画家,要给福柯画一幅人物肖像,那我一定挺犯难的。因为福柯善变,在思想方面,尤其如此。这倒应了“人”一词的拉丁文原意,即“人”(persona)是透过(per)面具发出的声音(son),换言之,人是隔着面具说话的。综观福柯复杂多变的一生,他不仅如此,而且还不时变换着面具,发出不同的声音。
福柯是个腼腆的人,平日话不多,也不善交际。据说当年在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教书时,他与德勒兹、利奥塔等人都是同事,而且办公室也紧挨着,但是相互之间却绝少串门、聊天。其实,福柯喜静,爱呆在很少有读者光顾的索尔舒图书馆里查阅档案资料,读书与记笔记。有时疲劳了,他就出去遛大街,碰上熟人,也只是寒暄几句,然后又回去工作。这种工作狂的作风是巴黎高师培养出来的,它一度让少年福柯精神几近崩溃,两度试图自杀。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豆瓣 Goodreads
所属 作品: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第二版)
9.7 (23 个评分) 作者: 周黎安 格致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8
中国在过去30年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其中,有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是关注于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然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时,不难发现许多国家的政府表现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中国的地方政府有这么高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国是如何解决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作为问题的?但是,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粗放型增长、收入分配不公、地区差异、环境污染、官员腐败、地方保护主义等等,这些问题如何与官员激励和政府治理模式联系在一起呢?本书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了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26 12:07:21 @2021-11-13 01:28:14
你国 社会学
开放中的变迁 豆瓣 谷歌图书
所属 作品: 開放中的變遷
9.5 (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探讨1840至1956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宏观结构的变迁的最新著作,观点新颖并富挑战性。作者不同意海内外的流行见解,即把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视为传统社会的断裂,而认为共产党建立的政权不过是传统的某种变构。作者企图超越国共两党和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解释,用大量史料证明,传统深层结构如何左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其实是超稳定结构在对外开放条件下的行为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风云变幻、扑朔迷离,本书则简明清晰地勾画出社会变迁的主线,以新的视角来考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26 11:19:49 @2021-11-13 01:28:13
你国 社会学
兴盛与危机 豆瓣
所属 作品: 兴盛与危机
8.9 (18 个评分) 作者: 金观涛 / 刘青峰 法律出版社 2011 - 1
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由于本书观点在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海内外学术界也普遍受到关注,一般认为是中国十年改革时期重新诠释中国历史的最重要理论著作之一。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26 11:18:20 @2021-11-13 01:28:12
你国 社会学
建筑与现代性 豆瓣
所属 作品: 建筑与现代性
作者: [比利时] 希尔德·海嫩 译者: 卢永毅 / 周鸣浩 商务印书馆 2015 - 4
上世纪20~30年代的批判理论,如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了对于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复杂而精深的批判研究。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实践与这一丰富的传统同时发展,但却基本上独立于此传统之外。本书作者希尔德·海嫩通过探讨现代性、栖居和建筑学之间的关联性,试图填补在现代运动的话语与现代性文化理论之间存在的鸿沟。一方面,她从批判理论的视角展开对建筑学的讨论,另一方面,她通过与建筑学的连接,修正了批判理论的地位。她将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场域进行考量,这一场域建构了日常生活,也包含了现代性固有的主要矛盾,但她争辩道,建筑学仍有某种能力采取一种批判立场来面对现代性。除了展开关于建筑、现代性和栖居间关系的理论探讨,此书也是建筑学学生了解批判理论话语的导读,为此,有关瓦尔特·本雅明、恩斯特·布洛赫、特奥多尔·阿多诺以及威尼斯学派(塔夫里、马西莫、卡奇亚里)的章节就不能被孤立地阅读了。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豆瓣
Intellectual and manual labour : a critique of epistemology 所属 作品: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作者: [德] 阿尔弗雷德·索恩-雷特尔 译者: 谢永康 / 侯振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3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是《当代学术棱镜译丛·经典补遗系列》之一,是索恩雷特尔哲学研究的代表作,书中凝聚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理论的毕生探索的结晶。
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西方历史的认识论》中,作者力图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结合起来。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23 06:44:32 @2021-11-13 01:28:00
哲学 社会学
白领 豆瓣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所属 作品: 白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周晓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
本书一部论述20世纪美国新中产阶级的著作,1951年出版后被誉为“具有远见卓识的启迪之作”。它在首次出版之后的这些年里,成了该领域的经典之作,并不断地吸引着新的读者。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一,本书能让我们了解美国中产阶级兴起与该阶层变化的历史;其二,它能校正国人对中产阶级种种不正确的估量,起码打消人们对中产阶级成长和作用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巴黎神话 豆瓣
所属 作品: 巴黎神话
作者: [法] 帕特里斯·伊戈内 译者: 喇卫国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最全面的巴黎思潮史、最动人的文化艺术史
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巴黎通史,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
寻梦者的天堂,朝拜者的圣地,昔日的神话城市,多民族的怀旧之都
《巴黎神话》一书精彩极了,是作者毕生阅读思考的结晶。文章精微敏锐,见识高明,而且带有绝妙的反讽。书里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称引、一针见血的评论以及关联。——尤金·韦伯
巴黎是各种社会思潮与新思想的发源地,是世界的神话之都,是历史的伟大见证者。巴黎的每座桥梁、每座广场都代表着其辉煌的历史。纵然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以及欧斯曼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改造,这座城市也仍然延续着文化的传承,记忆着巴黎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
《巴黎神话》用神话学的方法为我们阐述和分析巴黎的社会文化史。它以极具魅力的方式介绍了外国人、法国外省人以及巴黎人想象中关于巴黎的神话与魔幻,刻画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与衰退。它洞见深刻,信息丰富,文笔优雅,阐明了无尽变动的城市活力中交叉着的集体想象和个体想象,描述了人们心目中真实的巴黎和想象中的巴黎,为这座永远迷人的城市贡献了杰出的新篇章。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19 07:41:43 @2021-11-13 01:27:49
社会学
生命直观 豆瓣
Lebensanschauung 所属 作品: 生命直观
作者: 齐美尔 译者: 刁承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8
西美尔毕生追寻学术与个体的自在,他把认识确定为“自由飘荡的过程”,把康德的先验论学说运用到史学上,分析具有历史意义的时代现象。其“生命概念”同样包括活动-流动之物(正在生成的形式)和静止-结晶之物,即从生命中被凸现和显露出来之物(成型的生成),认为生命的“超验”同时也是其“内在的”必要性。作为其代表作,格奥尔格·西美尔著的《生命直观(形而上学四论)》既呈现了思辨的张力,又让人领略到生命个体的无限可能。
本书是是作者从生命体验的角度审视形而上学的佳作,分为生命之超验、转向理念、死亡与不朽以及个体法则,认为死之所以让生命沉沦,似乎是为了让生命内容的永恒性释放出来。当不朽性成为众多有深刻思想之人的渴望时,它的意义就是自我能够彻底摆脱个别内容的偶然性。作者充满睿智的思考,无疑对现代社会反思现代病具有针砭之功。
2022年1月11日 想读 @2017-11-14 22:57:31 @2021-11-13 01:27:38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