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各种史与神话
埃及神话 豆瓣
The Egyptian Myths:A Guide to the Ancient Gods and Legends
7.4 (19 个评分) 作者: [英] 加里·J.肖 (Garry J. Shaw) 译者: 袁指挥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1
一览古埃及神话系统
专业学者写就的神话入门读物
双色印刷,大量来自古埃及的雕像和壁画图片
《刺客信条:起源》背景设定地的众神和传说
………………
※编辑推荐※
在金字塔、亡灵书和法老的国度里,人们在对彼此讲述怎样的故事?
尼罗河岸的星空,夜幕降临后进入危险之地的拉神,塞特与荷鲁斯之间似乎永无休止的战争,末日来临时将要覆盖整个世界的汪洋……埃及人用这些故事向自己解释世界是如何运作的,他们真真切切地担心着太阳神拉的行程是否安稳,担心着荷鲁斯是否在与塞特的战斗中占了下风,因为这威胁到他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秩序。
这本由加里·J.肖博士撰写的小书将为我们系统地介绍古埃及的神话。古埃及神话的资料来源十分散乱,作者已经尽力为我们整理出了一个清晰的样貌。不论是对于普通的古埃及神话爱好者来说,还是对于古埃及历史的研究者来说,这本小书都为了解古埃及的神话系统提供了一个便捷的途径,并将引领读者踏上寻找“真实的古埃及”的道路。
………………
※内容简介※
古代尼罗河地区的居民是以怎样的目光打量其周遭世界的呢?手中这本简便的小书试图为我们描画出答案的轮廓。全书共三编,“诸神的时代”讲述了世界的诞生和演变,以及埃及诸神王的统治;“活人的世界”告诉我们埃及的神灵是如何在自然界中显现自身,以及埃及人是怎样与周围的不可见力量打交道的;“死亡神话”讲述了古埃及人对死后世界(即杜阿特)的信仰,以及他们将在其中经历的磨难及其最终的命运。
………………
※媒体推荐※
这本书用朴实且常常是幽默的方式来讲述神话故事,这很符合本书的气质。人类情感的整个图谱在书中都有展示,从太阳神的怒气到丧偶的伊西斯的悲叹……去尼罗河旅行的人拿一本添到自己的书库里是很合适的……躺在扶椅上读它会是一件有趣且惬意的事。
——《今日历史》(History Today)
大多数的神话书只是把手里的资料编成一些古代的故事了,而故事就仅仅是故事而已。但本书的作者绕到背后为我们讲述神话的背景,解释它们是怎样与普通埃及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的——从生到死,甚至是在死后。插图、图示、图画,还有出自纸草文献的异常吸引人的文段,描绘了诸神所展现出的活跃的力量,也描绘了诸神的生活是如何在各个神话故事里展开的。
——《密涅瓦》(Minerva)
肖的这本书是关于埃及神话的一部生动的导论,它在学术上是可靠的,有着轻松易读的写作风格,书中还有一些精心挑选的男神和女神的大量插图。
——《当代世界考古》(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非常精美……讲了很多不太常见的故事……还有那些更加为人所知的神话,这是一部关于错综复杂的古埃及神话系统的极好的导论,也是讲述古埃及人理解其周围世界的独特方式的极好的导引。
——《古埃及》(AncientEgyptMagazine)
2019年11月12日 已读
书封好看,书皮太磨手了拿着不舒服,觉得定价过高,加之内容不多,不建议如实体。这本内容有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著名的几位神,不太著名的提了几笔;第二部分是神与人界的交集,重点在环境和神的联系;第三部分写的死后世界杜阿特,但也只是点到为止,与其看这种像论文的长科普,不如自己读亡灵书。
a写作与参考物 a各种史与神话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鸟瞰古文明 豆瓣 Goodreads
L’Antiquité Retrouvée
9.0 (43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克劳德·戈尔万 译者: 严可婷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9 - 10
130幅城市复原图,重现古文明全景
借由细腻画笔,溯着时间之流,触碰千年前的繁华巨梦
以地中海沿岸为中心,横跨九大地域,近百座建筑群跃然眼前
它们是古代统治者雄心与抱负的见证
也是我们理解古希腊、罗马、埃及文明的最佳途径
🌟 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在信念与梦想中建构而成。
它们并不只辉煌于历史,其光芒也照耀了后世前进之路。
🌟 古代城市复原领域巨擘让-克劳德·戈尔万凭借集绘画、建筑与考古学于一身的天赋, 将那些化为尘土,颓成残垣的古老废墟重新修葺。
📕 内容简介
当我们阅读历史书籍,闭上眼睛想象古代人的生活时,最大的困难和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不是古代人的活动本身,而是他们活动的场所。失去场所的活动很快便脱离了我们想象的控制,背景的缺失让一切陷入失序,美妙和谐的图景转化成或滑稽或丑陋又失去连贯性的碎片。而古代城市复原图的重要作用便是:让我们回到现场,用想象力带着肉体,亲身体验历史。
毫无疑问,古代城市复原图的绘制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本书作者让-克劳德·戈尔万及其团队用丰厚的考古学、建筑学知识,以及他出色的绘画天赋达成了目标。他用细腻的水彩画直接呈现了古地中海文明,从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了87个地区与城市,将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网打尽,其中不仅铕被各类史书反复提及的重要城镇,还有曾经辉煌一时却被人遗忘的诸多地方。每一幅图画都是成千上万条信息的结晶,甚至一幅图中浓缩了一座城市数佰年的历史,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通过眼前的复原图,凝视众多文明结晶,我们获得了观察历史的另一个视角,不失为一种有趣的智力体验。
👩 编辑推荐
☆130幅复原图呈现古地中海文明三千纪的繁华与梦幻
公元前2500年直到公元5世纪,时间横跨3000年。130幅复原图、配以文字精心介绍87个地区与城市,囊括巴比伦、迦太基、雅典、特洛伊、罗马等众多历史名城,将古地中海文明全景呈现。
☆古代城市复原图制作领域巨擘率领的专家团队,用纸笔精准重构历史发生之地
让-克劳德·戈尔万,建筑师,考古学家,曾指挥位于埃及卢克索的“法国·埃及·卡尔纳克神殿研究中心”逾10年,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CNRS)研究员,发表古代城市复原图数百幅,更有超过千幅作品被阿尔勒考古博物馆收藏。作者及其团队(历史学家、碑文研究者、建筑师、地理学家等)从事专业城市复原图绘制工作30年,每一幅复原图的背后都包含着千万条信息。
☆图文结合,详解城市历史与其建筑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对城市规划,城市主要建筑的来历、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详实说明,深入古代城市的肌理。无形的历史受肉于各有魅力的城市,变得可以被触碰、抚摸。
☆ 地中海古城版“清明上河图”,用艺术的手法呈现历史之美
冰冷的研究成果被转换成生动的水彩画作,错落有致的线条辅以层次分明的淡彩,宏大的景观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感官,让读者以苍鹰的视角看尽古地中海世界的繁华,又给予读者充足想象的空间,带领读者亲临其中,感受其美。
☆各色城市、各式建筑,多角度透视历史
历史不仅仅属于帝王将相,更属于芸芸众生;历史中的城市不仅仅有都城、重镇,也有着边境据点、乡野小镇。从帝王宫殿、神庙到普通人家、磨坊,本书所绘城市不仅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城,也有已湮没于历史长河中的地区,通过叙述后者平常而不失波澜的的生活,给人们另一个观察历史的角度。
2020年6月22日 已读
买来收藏还行,尝试了一个字一个字读,没读下去,大概是信息量太大,简写只够让人对过去的时代心生向往。而且数字标记看得太累,不如印两幅图,一副观赏,一副印解说。
希望十年后它不会发霉。
a各种史与神话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湖南美术出版社
千年楼市 豆瓣
作者: 李开周 花城出版社 2009 - 1
《千年楼市:穿越时空去古代置业》将古代的房产市场和古人的家居生活为您慢慢道来,向您讲述西周的地价、汉朝的房价、唐朝的置业秘笈、宋朝的购房流程、元朝的住房政策、明朝的装修方案,以及清朝的购房者怎样贷款,是时空旅行者去古代置业的必备指南。
2020年1月17日 已读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度量衡每代不同,楼市价格也在不断变化。买房手续繁琐,让人觉得尤其麻烦的还要问四邻与宗族,房牙和房虫的存在,包餐的住处叫做笊篱屋。有各类琐碎事例和豆知识,可以看出作者找了很多资料,读起来轻松。
a各种史与神话 花城出版社
亚历山大的征服与神话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森谷公俊 译者: 徐磊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19 - 11
2020年2月15日 已读
喜欢书中在介绍马其顿前从希腊世界和波斯世界开始讲起,对亚历山大的生平记叙平平、并不出彩,相较之下分析和总结倒更有意思。一直很在意亚历山大对自己的神化,读过这本后才知道这并非少见的。只是他的英勇与胜利或许让他看上去像极了神,可他终究是人。从前让我感叹“希腊人竟将自己的身体当作被驱使的武器么”,也即他在希法斯河与马利亚人的战斗中单枪匹马冲上城墙的一段是因被围困而做出的鲁莽行动。他也利用自己的神化维护自身的地位,建立并巩固自己的圈子,他也在与同伴克莱特的口角中失去理智而杀人并在此后三日不进食,他也拉拢人心并排除异己……这与我们所认为的理想帝王相差甚远,他在我心中的光环正在消失。通过这本还知道了有关他的传记之所以是在他本人死后做成并流传,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其他的王需要借用他确认自己王位合理性。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日报出版社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豆瓣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7.1 (40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德斯蒙德·图图 译者: 江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维。无论国家或是个人,勇于揭开历史的疮疤,挤出淤积其中的脓血,才能真正康复,真正迎接全新的未来。
书中另配有14幅精选的图片。
2020年2月21日 已读
序言是为了吻合书名吧,读上去跟潦草又没有深度不如不写。看了两章,人类大量残害自己的同类的事在百年间不断发生,虽说希望以后不要再重现,but who knows...读完,除了揭露人类的罪行没什么内容。在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上讲述出真相(自己的错误)能够得利,在其他事情上宽恕也可令人得到心中的平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我觉得这是一件不必去勉强的事,也不需呼吁,最多建议。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断臂上的花朵 豆瓣
The Strange Alchemy of Life and Law
8.3 (24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奥比·萨克斯 译者: 陈毓奇 / 陈礼工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8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3)——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光,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 “英雄救美”。
南非宪法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宪法。作为宪法法院法官,萨克斯以其特殊的个人经历与对宪法深刻而又温情的解读,剖析各种跨族群、跨国界的司法争议,确保每一个人,不论善恶,都能享有新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并获得真正的自由。书中处处可见他对“人性尊严”的坚守。他期盼种族大和解、为弱势族群的权利据理力争、统合法律论辩与人文关怀、笃信“人就应当被当人对待”的理念。几乎对每一个涉及宪法层面的案件,他都给出了更符合宪法价值的论辩意见,他的每一段判词都是他释宪工作折射出来的思考记录。更重要的是,这些意见并未受限于法条规定的形式与逻辑推理,而是着重凸显了他身上浓重的人文主义色彩。正是这些努力,使南非这片被认为不可能孕育宪法正义的土地生发出了“人性尊严、平等、自由等最先进的思想”,从而实现了社会转型。
2020年2月23日 已读
后半部分有可读性,尤其是判例。人们认为法官是根据逻辑做出判决,但更多的其实是经验。国与法应当是共同保护人民的存在,而不是站在同一立场压迫人。比图图主教那本好看。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艰难时代 豆瓣
HARD TIMES:an oral history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作者: [美]斯特兹·特克 译者: 王小娥 中信出版社 2016
美国最权威的口述史作家、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之一、
美国人的集体记忆、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代表作
《卫报》评选史上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全面再现经济危机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大萧条亲历者的第一手记录,时间跨度超过半个世纪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新闻周刊》等联合推荐
这本书是特科尔的经典之作。它讲的不只是大萧条,更是一个时代、一种情绪,一个悲喜交加的故事。任何一个想了解美国为什么成为现在的样子,我们如何一路走来的人,都该读读这本书。——阿瑟·米勒
随便翻开一页,丰富而生动的记忆就倾泻而出。每一页都是如此,根本无法停下。——《国家观察》
一部价值难以估量的记录。——《纽约时报》
美国最权威的口述史作家、最受欢迎的电台主持之一、美国人的集体记忆、普利策奖得主斯特兹·特克尔代表作
《卫报》评选史上100本最佳非虚构书籍
全面再现经济危机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 大萧条亲历者的第一手记录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黑色星期四”,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美国和全球从此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本书通过对数百人的访谈,以第一手资料反映了经济大萧条是怎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当年的苦日子又是如何的在如今的咀嚼下回味无穷的。特克尔采访了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和艺术家到农夫、工人等各个行业层次的人。
普遍的不安全感笼罩之下,从工人到巨富,无人幸免。无论政客、囚犯还是普通人,都肯在特克尔的小录音机面前侃侃而谈。本书甫一出版,即在美国造成轰动。 特克尔的口述史不仅为美国建立起一部持续、宽广、自下而上的平民史,他本人成为芝加哥城的显著标志和美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2020年2月25日 已读
判断了自己对口述史并无兴趣了,各种各样的人,相似或不同的经历,人类存在的意义大概就是为了最终完蛋吧(雾)。
a各种史与神话 中信出版社
地中海世界与罗马帝国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本村凌二 译者: 庞宝庆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
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古代地中海世界,是由罗马帝国完成统一的。到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是包含着多种可能性的世界,统一之前风俗各异的传统世界再次复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古已有之的世界。从古至今,人们都把罗马帝国的衰落作为镜子,比照自己所处的时代。如此繁荣的文明衰退了,有什么经验教训值得我们的世界借鉴呢?
2020年3月6日 已读
是我期待过高了,应该想到这一套都是简史,罗马那么多年用一本来说大概也只能做到这种程度。比较喜欢介绍罗马前描写其他几个帝国的部分,尤其是对亚述的叙写,弥补了部分空白。对王和更替的介绍就比较短小,多神信仰让人感到了开放感,也产生了宗教是人造物的感觉(君士坦丁真的看到十字架了吗),分析衰败原因提出了“或许并非是古代史衰败”的观点,最后的小传和时间表不错,可供查询。
*对于不叫的杜鹃,织田信长会杀了它,丰臣秀吉会想办法让它叫,德川家康会再等等。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日报出版社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豆瓣
9.1 (15 个评分) 作者: 孙机 中华书局 2014 - 7
孙机先生山东青岛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以自己的讲座为基础,加以润色丰富,形成《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内容包括物质文化的十个方面,如饮食、冶金等等。书中 的线图为孙先生亲手绘制,很多内容都经孙先生起例发凡,对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对入门者更是浅显易懂。
2020年3月13日 已读
不是五星全因超过我的脑容量,通读下来觉得可用作查询,而极其详尽的介绍由于缺乏实物加上配图不足而没法记住。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华书局
故宫物语 豆瓣
故宮物語:政治の縮図、文化の象徴を語る90話
6.0 (7 个评分) 作者: [日] 野岛刚 译者: 张惠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3
彩图呈现 | 台北故宫珍宝物语
八卦掌故 | 四个故宫历史钩沉
第一篇「话文物」,讲述《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图》《快雪时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36件标志性馆藏的故事。不只写文物本身,更写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写战时的颠沛流离,写战后的阴差阳错。
第二篇「谈故宫」,每一话都围绕着与故宫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事件,特写故宫的过去。“故宫的历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文化反映了中国所有的东西,中国人也通过文化反映了自己的历史和命运。”
第三篇「访昔人」,是四个故宫的历任院长与名人专访记录。借这些与故宫命运深深勾连的人物之口,揭露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人类砍头小史 Eggplant.place 豆瓣
Severd HISTORY of HEADS LOST&HEADS FOUND
7.6 (43 个评分) 作者: [英]弗朗西斯·拉尔森 译者: 秦传安 海南出版社 2016 - 7
人类的头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在五种官能中,单单是头部就掌控了其中的四种,它严密地包裹住大脑,并且拥有整个身体最富有表现力的肌肉群。
头是人类极具区别性的特征,将我们的内心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尽管头拥有如此超群的能力,但也经历过黑暗时期,在人类历史上,主要表现为斩首或割取敌人首级。无论是一些西方的收藏家对干缩头颅的需求激发了大屠杀,还是二战中美军士兵把日本人的残肢送回亲人身边,无论是杜莎夫人将被斩首的罗伯斯庇尔的头做成塑像,还是达米恩•赫斯特在停尸房拍那些被砍下来的头颅,无论是盗墓骨相学家还是痴迷于头骨的科学家,人类学家弗朗西斯•拉尔森探究了我们这种对被砍掉的头颅的一种可怕的迷恋,并对此进行了严肃深入且有趣生动的探究。
本书研究充分,文辞极为精妙,其发现影响深远。当然,不可避免地具有黑色幽默性质,每章中关于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披露描绘技巧娴熟,又异常扣人心弦。此外,本书还会经常挑战读者关于文明与野蛮、西方世界与“其他世界”、暴力与医学、宗教与礼教之间的二分式理解。
2020年3月27日 已读
对头颅的追逐中也刻印了文化的痕迹。骷髅的符号在如今也被运用,上个世纪的战争中当作纪念品的头颅,海顿被盗走的头让人想起剑桥里边沁的那颗。这种在当代被大多数人认为残忍的收藏最初是胜利的象征,尔后作为研究,头颅比人们以为的距离我们更近。它是生命吗,人的生命由什么构成,核心是古埃及认为的心脏,还是拥有着大量神经的头颅呢?生命的奥秘一时无法解开,或许只能说“它就是如此”。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海南出版社
定西孤儿院纪事 豆瓣
9.4 (76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花城出版社 2007 - 3
定西专区是甘肃省1958年到1960年饥荒的重灾区,灾难的三年过去,定西专区紧急成立了一个专署儿童福利院,接纳了几百孤儿。同期,定西专区的各县、镇、重灾县的各人民公社都成立了儿童福利院或是“幼儿园”。这些大大小小的儿童福利院收容了大约五千左右的孤儿。 杨显惠在本书中以忠实史料事实和当事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一个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独特性的作品。完全是白描的手法,纪实性的语言,平实的语调,将一幕幕饥饿与死亡的惨烈情境撕裂在人们眼前。
宽容 豆瓣
Tolerance
作者: [美国] 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译者: 吴奕俊 / 陈丽丽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6 - 6
【内容简介】
《宽容》一书出版于1925年,是房龙的代表作之一。当时作为通俗历史学家的房龙在美国已是家喻户晓。他用手中那只有魔力的笔,生动地描绘了在西方文化最显著的脉络——基督教文化的发展中,人类是怎样不断与“不宽容”做着斗争。《宽容》是一部宗教的历史,一部宽容与不宽容的历史,也是一郜人性血腥与进步的历史。在本书中,作者用生动睿智的语言讲述了漫长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以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为依据,以社会和人是否宽容为标尺,用轻松的方式来揭示真理,主张宽容与和平,倡导思想解放。此书是关于宽容和自由思想的经典之作。
【编辑推荐】
相比较去发现、接触、理解新事物和观察世界的新方式,武断、保守和固执看起来更加“安全”并且“轻松”。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每当有人身先士卒,他们最先遇到的阻碍往往是来自人类内部的。
即便是今天看起来最为“圣洁”的希腊也逃不过“偏见”的枷锁——苏格拉底,这个在西方文化历史上第一个发现“个人良知”的人,因信念选择饮鸩而亡;随后是差点被赶出国境的“异端”亚里士多德;接着,骄傲的罗马人在得到无尽美酒和无穷的奴隶后,终于开始颁布法典:禁止任何传教活动。
桎梏于此正式开始。
《宽容》中载满了关于“不宽容”的描述,人类因为固执、无知和利益而无法克服自身的恐惧,没办法进入一个真正多元、健康、完善的世界。书名恰好是对人类文明进程中一切“不宽容”的绝佳反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对“宽容”最有力的呼唤。
为了那一天,我们可能要等一万年,也可能要等十万年。
但是,只要人类战胜自己的恐惧,这一天就不会遥远。
2020年3月30日 已读
整理书堆,大致翻了一下,发现自己比两年前知道更多,稍微有些开心,但也更能感受到“不宽松”的存在。由于愚蠢,由于无知,由于自私,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在重蹈覆辙,三戒之殇会有落幕的一天吗?
2017年3月10日 评论 9.10 - 最初看到豆瓣只有一个评论时我是想要拒绝购买的,但是那个人讲这个版本的设计是TA见过同本书中最好看的,于是入手。读了开头几章已有四分感动,六分欣喜。房龙在历史,宗教,文学三方面的造诣跃然纸上,三者还有哲学被串成了一条完整的线。 宗教的残忍/不宽松是我近几年才愈发深刻感受到的。 一个又一个人的思想都被作者用引人入胜的文字写出来。看完后简直让单知道些名字,有些从未听过的自己无地自容。可以说这本书是荐书的开始,为了容分了解作者思想要补一堆书。就说这么多吧,其余的线下写。 2020.03.30 整理书堆,大致翻了一下,发现自己比两年前知道更多,稍微有些开心,但也更能感受到“不宽松”的存在。 由于愚蠢,由于无知,由于自私,一百年后的今天人们依旧在重蹈覆辙,三戒之殇会有落幕的一天吗?
a各种史与神话 a宗教哲学脑袋里的思索 a非虚构内容 江西人民出版社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 豆瓣
Who Got Einstein's Office? Eccentricity and Genius at 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作者: 埃德·里吉斯 (Ed Regis) 译者: 张大川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6 - 4
《谁得到了爱因斯坦的办公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大师们》以世界著名研究机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为背景,撷取了一批为20世纪科学发展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工作、生活片断。这些科学家包括相对论的创立者、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天才数学家、逻辑学家哥德尔,现代计算机之父冯·诺伊曼,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细胞自动机大师沃尔弗拉姆,美籍华裔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等等。作者以当代若干重大的科学发明和发现为线索,以生动的笔触,将自己亲赴实地采访获得的大量鲜活资料串连在一起,让读者从另一视角领略当代科学发展的概况,感受科学巨匠们的个性和魅力。
2020年6月16日 已读
书名比较噱头,主要是在科普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前世今生(富尔德兄妹出资,弗莱克斯纳牵线)和一些在里面待过的科学家与研究者的工作和八卦。学者也是人啊,不单沉浸于研究,也会插手管理事务。
作者很厉害的是将一些看名字显得很高深写得通俗易懂,读来挺轻松的,虽然关上书后名字基本不记得了。
P.S 想到了《玻璃球游戏》
a各种史与神话 a科普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载驰载驱 豆瓣
作者: 孙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 - 8
书稿选取孙机先生中国古代车马文化的研究成果,共八篇,包括《始皇陵2号铜车对车制研究的新启示》、《中国古代独辀车马的结构》、《中国古马车的三种系驾法》、《商周的“弓形器”》、《唐代的马具与马饰》等。通过对实物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展开研究。通过对车舆各个细节、部位的探讨,作者提出了中国古代车制发展的三个阶段说,这为中国古车本土起源说提供了很有力的证据,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20年4月5日 已读
太多生僻字,应该也不算生僻字,只是对车马零件没有了解,导致阅读不畅。整本读完感到驾驶车马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由于流行跪坐,马蹬在汉代进不了玉门关,所以乘马车多,到明清又惯常乘轿。这种演变是怎么来的,贴膜人口增加及其他有无关系呢。
a各种史与神话 上海古籍出版社
刺蔣 豆瓣
作者: 鄭自才 / 張文隆 允晨文化 2018 - 1
2020年4月24日 已读
看的是纪录片,在想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肯定还不到它的百分之一。惊讶于我从不知道的事,或许得多亏人类对利益和关系的衡量,片子中的主角们才得存活,并最终回到故乡。很想看到当政治犯这个概念成为过去时的世界,当代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网络之上说了太多话,而现实中做的事是否少了许多呢。片中一位支持刺杀的人说希望通过激进的方式让人们觉醒,反对的人则说刺杀会带来太多无法预料的连锁反应。有些人不明白这样做的理由,有些人却已在这样做。社会在矛盾之中发展,但我想完美的政府构型在漫长的几千年中并未出现未来也不会出现,可能最终只能指望人人臻于完美,做不到的话不满与混乱还将继续,可若做到了又会变得怎样呢?
a各种史与神话 允晨文化
历史是什么? 豆瓣
What Is History
8.2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译者: 陈恒 商务印书馆 2007 - 6
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2020年4月28日 已读
并非要追求全是史实,不去评价的道路,历史本是经历史学家拣选出的,将过去与现在结合在一起的事实,也就带有主观性,因此历史并非全然客观。卡尔批伯林挺狠的(说伯林和另一位教授将某位已经被历史遗忘的人“鞭笞得像要复活一样”),后者强调不能忽视偶然且历史的决定因素是个人,前者则认为有因果,举了一个喝醉酒的男性开刹车有问题的车撞死了一位喜去买烟的人的例子,死者的死并不能归咎于他喜欢抽烟),觉得两个人的想法对照看会挺有趣的。总之是本平易近人的有关历史的论述书,叙述很文科感,只是翻译读起来并不是太通畅,重看的话会去读原版。另外好奇为什么认为循环理论是没落社会特有的思维方式,有什么相关研究么?
a各种史与神话 商务印书馆
波兰史 豆瓣 Goodreads
Poland: A History
8.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扎莫伊斯基 译者: 郭大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9
客观讲述波兰千年不屈不折的沧桑历史
波兰共和国外交部长作序推荐
◎ 编辑推荐
☆内容涵盖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至波兰重新统一走入现代
☆英国波兰裔历史作家富有激情地全景展现了波兰一千多年的奋斗史
☆展示波兰人民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内容简介
在一般人眼中,波兰这个国家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无论是肖邦的《波兰永不亡》还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都给人们心中留下了凄怆悲惨的印象。就波兰历史而言,三次惨遭瓜分的经历与纳粹德国侵略者的残酷暴政也为这个国家蒙上了“失败者”的色彩。但事实上,波兰这个国家也有着伟大的过往与充满希望的现在。本书就从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起,讲述了波兰这个国家一千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
波兰裔英国历史作家亚当·扎莫伊斯基以生动和充满激情的方式铺展开这部历史画卷,分析讲解波兰历史中的诸多史实,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中来讨论。之后,作者走入当代,为读者展示了在波兰人民历尽艰辛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又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 媒体推荐
可读性极强。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颇有价值,令人大开眼界。
——《独立报》
新颖、独特且精彩易读……对于那些对波兰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是完美的入门读物,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深知波兰的读者来说,本书也能够引起一些有益的思索。
——安妮·爱普尔博姆(Anne Applebaum),《旁观者》
一部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波兰历史……想要驾驭波兰独特非凡的发展轨迹,作者需要既保证可读性,又不乏学术笔触。扎莫伊斯基完美地达成了这两点要求。
——《每日电讯报》
角斗场外的绅士 豆瓣
Release Your Inner Roman: A Treatise by Marcus Sidonius Falx
作者: [英] 杰瑞·透纳 译者: 高瑞梓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4
★★★
比《罗马人的故事》更扎实、更有趣的罗马史通俗读物
《罗马史研究入门》作者刘津瑜推荐
……………………
◎ 编辑推荐
★ 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杰瑞 • 透纳别出心裁的历史拟真作品。从历史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再现当代古罗马的制度与文化。
★ 打破学术高墙,文字清晰好读,让读者自在游走于古罗马与当代之间。罗马人有着清晰的目标,并且为了达成目标,会采用极度高效的手段。这种直截了当取得所需的方法,如今看来仍有启发;研究者透纳教授的评述提供文化背景、资料出处,将读者带回当代的价值观。
★ 美国德堡大学古典系教授、《罗马史研究入门》作者刘津瑜推荐,《金融时报》《独立报》《伦敦书评杂志》鼎力推荐
……………………
◎ 内容简介
以古罗马贵族的视角来看,我们大概都要算野蛮人。的确,直到今天,我们还为罗马人曾经的伟大而深深折服。
本书是剑桥大学古典历史学教授、专攻罗马史的杰瑞 • 透纳先生的另一本关于古罗马史的历史VR作品。他所虚拟的法尔克斯先生,除了善于管理奴隶,还是一位典型的古罗马贵族。法尔克斯先生很以自己罗马上层人士的身份骄傲,他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改善生活的各个方面,释放出深藏体内的罗马气质,把自己从野蛮人变成体面的罗马人。透纳先生依然担任他的评述者,将法尔克斯的话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解释,从而削弱他某些夸大的作态和糟糕的自圆其说。
2020年6月6日 已读
很好读的一本,纸质的手感很好,都让人想买全这个低音系列了。现在也依旧有人将各种东西搅拌在一起后敷在自己身上,奇奇怪怪的,科学不能够解释其效用,也得不到答案,医学有时也是主观的吧。又在想人们信奉神明或许只是想得到永恒的爱。
“生命为何,分明是只需要阳光、大地与诗歌就能满足的东西。”
“来吧,让我们举杯。”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敌人与邻居 豆瓣 Goodreads
Enemies and Neighbors: Arabs and Jews in Palestine and Israel,1917-2017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布莱克 译者: 王利莘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
1.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最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巴以冲突可以说是最棘手的地区纷争,牵动全球,却似乎始终无解。1917年英国政府《贝尔福宣言》发表已过去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敌人与邻居》从奥斯曼帝国末期,首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说起,一直讲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2017年,从头梳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的百年纠缠,透视地缘、国家格局的变化。
2. 以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学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现历史全貌
作者伊恩·布莱克是《卫报》资深记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在新作《敌人与邻居》里,他依托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现场报道,既用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下的上层决策过程,又以现场报道的视角,还描绘普通阿拉伯人、犹太人在冲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3. 平衡呈现冲突双方观点,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共同认可
《贝尔福宣言》、《皮尔报告》、以色列建国、六天战争、联合国决议……百年历史上的所有大事,在冲突双方那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里的罪人;一方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则意味着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巴以双方各说各话,对话难以展开。《敌人与邻居》平衡呈现双方的观点,讲述客观事实,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之间找到了中间立场,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认可,让人看到,双方或许有希望基于共同认可历史展开对话。
4. 研究巴以冲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赞誉奖项众多
因为分歧难以弥合,所以书写巴勒斯坦问题历史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其中一方的视角。《敌人与邻居》以其公正平衡获得巴以双方学者的认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因此获得众多奖项赞誉。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将《敌人与邻居》列为年度好书。它的细腻、平衡、客观获得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的学者尤金·罗根、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认可。
2020年5月20日 已读
在跨越百年时间中的片段叙事,对故土追寻的脚步永不会停止,但是否到最后只剩下人们之间的冲突与争斗呢……看着很不愉快的一本,在双方立场中都能找到共情但无法站在任何一边。
a各种史与神话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