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各种史与神话
The Barbarian Empires of the Steppes 豆瓣
作者: Kenneth W. Harl 2014
The word "barbarian" quickly conjures images of Attila the Hun and Genghis Khan. Yet few people realize these men belong to a succession of nomadic warriors who emerged from the Eurasian steppes to conquer civilizations. It's a part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history that's often overlooked, but for an accurate view of how the world evolved, it's essential. Covering some 6,000 miles and 6,000 years, this eye-opening course illuminates how a series of groups - from the Sacae and Sarmatians to the infamous Huns and Mongols - pushed ever westward, coming into contact with the Roman Empire, Han China, and distant cultures from Iraq to India. Along the way, you'll learn how these nomads caused a domino effect of displacement and cultural exchange; meet fascinating figures such as Tamerlane, the "Prince of Destruction"; witness struggles to control the legendary Silk Road; trace the spread of Buddhism and Islam, and more. By looking past the barbarian stereotype, you'll understand who these people were, the significance of their innovations - which include stirrups, saddles, and gunpowder - and the magnitude of their impact. Of course, these warriors did wage campaigns of terror, and you'll hear many accounts of violence as well. Led by an award-winning professor, these 36 lectures provide new insights on how the world was shaped and introduce you to cultures and empires you've likely never encountered.
2020年5月26日 已读
内容像简史,读不太下去,再努力看看吧。觉得这种零散的内容目前还是中文的更好读,尤其是专业词汇多的情况下……过了一遍才知道要不是英文的绝对读不下去,货真价实快餐历史,就是高一老师给你全部内容过一遍,听完后什么都不记得的一本。准备明天整理一下推荐阅读,就这样吧。
a各种史与神话 teaching
维米尔的帽子 豆瓣
7.9 (25 个评分) 作者: 卜正民 译者: 黄中宪 理想国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7 - 7
《维米尔的帽子》是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的代表作。作者通过七幅油画、一件荷兰产的青花瓷盘上的细微之处,探寻其背后的世界。于是,我们可以在看似无关的普通器物中,看到荷属东印度公司兴盛的跨洋贸易,看到军官的毡帽里隐藏有寻找中国之路的热情,看到一条由欧美和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之河、烟叶数十年间便风靡世界各地。17世纪的人们,依托航海技术的发展,跳脱出囚困自己的周遭,想象并追寻万里之外的异域。他们赌上故乡,奔赴各地,将世界连为一体。一些普通人也被贸易旋风吹起,撒落到异国他乡。世界曾经孤立的的地区被连接成一个全球交流网络,这个变革没有人预测得到,也无人能够扭转。四个世纪以后的我们,对此恍若相识。
2020年5月23日 已读
通往世界的大门,推开后世界便连在了一起。希望往后也能记得读这本书时的感受,好像立于一段距离之外去看才能有的通透感。瓷器,烟草,奴隶,白银,一个波动掀起一片涟漪,像在下棋。内容其实是平日里听过的详细版,功底和调查足,切入点乍看无趣读完后则觉得是本书最大的亮点。
a各种史与神话 a艺术摄影食物建筑设计 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字的力量 豆瓣
The Written World : The Power of Stories to Shape People, History, Civilization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马丁·普克纳 译者: 陈芳代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哈佛大学16堂世界文学通识课
用16部改变世界的经典作品
揭开历史中的关键16幕
聚焦那些由诗文引发的帝国崛起、印刷机开启的权力角逐
-
【内容简介】
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的文学狂欢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与当地居民对话,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
-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不仅是一项关于文学在人类文明中重要性的广博、热情洋溢的研究,它还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关于字母、纸和宇宙飞船,关于无情的征服者、优雅的女官和实业家,关于追逐权力与梦想自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大转向》作者)
了解文学的来龙去脉,非常值得一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堂吉诃德》,再到《哈利•波特》系列,普克纳不仅向我们讲述了4000多年来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学作品,还带我们去认识那些创作了这些作品的人。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普克纳用类似于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的方式,将“讲故事”提升到了人类显著特征的高度。或许,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金融时代》(Financial Times)
普克纳的好奇心似乎无穷无尽,他不仅旅行于虚构世界,还周游真实世界……他的理想是“世界文学”,这个词来自歌德。这本书有着惊人的广博与动人的激情,堪称对这一理想的致敬。——《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2020年6月2日 已读
算是比较好读的通俗读物,不要有太高期待,但读完后也不会觉得失望。伊利亚特是口述,最初只有少部分人能识读文字,抄写员的地位很高,以斯拉和犹太教,富兰克林和印刷厂……内容丰富,觉得很适合高中生阅读,不知道读完后会不会对这本里提到的读物产生一些兴趣。另外剧透HP差评!
a各种史与神话 中信出版社
大屠杀 豆瓣
The Holocaust: Roots, History, and Aftermath
作者: [美] 戴维·M·克罗 译者: 张旭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7
本书是一部系统、全面研究为什么犹太人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到几乎民族灭绝命运的著作,作者回溯了从犹太人起源一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的历史,清晰勾勒出了犹太人在西方文明进程中的地位起落——犹太教的兴盛与衰落、犹太人的形象如何被歪曲。20世纪希特勒(其个人的家世血统,也是历史悬疑)治下的德国推行的种族灭绝政策,使“大屠杀”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暴行。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纳粹德国的种族灭绝政策从思想起源、制度认可到实施的整个过程。
2020年6月5日 已读
个人难以理解起源于宗教的憎恨,但想到普通的立场不同也会造成根深蒂固的想法,也就不难体会到了。先前看巴勒斯坦因以色列的建立陷入纷争时觉得不该如此,如今觉得流离失所的犹太人也有想拥有属于自己故乡的地方,但驱赶走住在此处的人难道不是一种手段的重复么。可以肯定的是人类必将经历下一次屠杀,审判与宽恕,憎恨与爱,直到最后的最后之前,不会有一方获得完全的胜利。我无法看到了,惋惜多于庆幸。
a各种史与神话 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三帝国的兴亡 豆瓣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hird Reich
作者: [美] 威廉·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等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是美国著名战地记者、历史学家威廉·夏伊勒富有盛名的代表作,自1960年出版以来,始终是读者获得史学通识教育、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本。
经典史书,塑造思想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以下简称《第三帝国的兴亡》)起源于威廉·夏伊勒在欧洲和纳粹德国生活的真实经历,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缴获的德国文件、德国军官和文官的审讯记录和证词、幸存下来的日记和回忆录。虽然当时许多史学专家对威廉·夏伊勒提出质疑,认为时间沉淀不够长,不足以以客观角度撰写第三帝国的历史。但是,夏伊勒认为,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手资料能为写作者使用,加之他自己独特的亲身经历,促使他无论如何都要写下这段历史。《第三帝国的兴亡》出版后,在全世界范围热销,出版当年仅在美国就售出了200万册,此后加印不断,成为史上销量惊人的历史类畅销书。同时,图书界和史学界也给予了高度认可,《第三帝国的兴亡》先后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非虚构图书奖、凯里-托马斯非虚构图书奖。英国史学家、牛津大学历史系教授休·特雷弗-罗珀不吝赞美之词,说:“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记述客观,论断公正,结论无可辩驳。”60年来,这部史学著作始终在历史类图书的必读榜单占据重要位置,成为千万读者了解第三帝国历史的*读物。
中国史学通识读本,翻译界教科书
《第三帝国的兴亡》不仅在英语世界畅销,更影响了世界各国的读者。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读过东京创元社推出的日语版之后,曾写道“我对这本书入了迷,还有他的《柏林日记》”。1961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开始进行翻译,译者由当时任职于新华社的董乐山领衔,还包括李天爵、郑强、陈庭祐、沈苏儒、李奈西、周家骖、程祁昌、赵师传,译稿由董乐山校订终稿。中文版出版以来,成为国内史学通识读本,广受读者好评,在知识界、思想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译本更成为许多大学翻译课堂的教学范文。
译林新版,全新增订
2020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役胜利75周年、《第三帝国的兴亡》中文版出版55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推出精装上下册增订版,主要增订内容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对照英文原版重新校订译文,针对全书三千多条人名、地名,按照通行的译名法则进行修订;
2,补充近200张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对应,并增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地图8张,采用拉页装订,全景式展现真实的历史场景;
3,编写大事年表、主要人物小传,为阅读增加辅助资料。此外,精装版本印制由精装工艺一流的南京爱德印刷厂承印,保障实体书收藏级品质。
1933年到1945年,被称为“第三帝国”的纳粹德国迅速兴起又急速覆亡。威廉·夏伊勒自1925年起开始观察纳粹活动,以亲身经历与采访手记,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缴获的大量秘密文件、军事命令、私人日记,以及纽伦堡审判席上的供词和证言等,全景式描绘了希特勒德国的历史。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根植于海量历史文献,以无所不包的视角,呈现出阿道夫·希特勒的个人生活全史、纳粹党兴起的历史渊源和掌权过程、德国各方政治势力的角逐、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大战役的转折等历史场景。书中描绘了纳粹德国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次重要行动的制定过程与行为细节,生动地塑造出戈林、戈培尔、希姆莱、德国军中反对派代表施陶芬贝格、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等一大批地位、性格迥异的正反面人物,不仅忠实还原了历史事件,更对人性的各个层面进行了展示与挖掘。作者威廉·夏伊勒以亲身经历的独特视角、新闻写作练就的出色文笔,以及对素材的深耕细读,为这部历史著作注入了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力。
2020年6月11日 已读
对涉及到细节的军事与政治并不怎么感兴趣,残忍的人,可怕的事件,被浪费的时间,哪怕要对付共同的敌人国与国之间也依旧在博弈……想起PKD写过结果相反的小说,比起“已发生”,“本可能”反倒更吸引人——当然,仅限虚拟。
a各种史与神话 译林出版社
卢旺达危机 豆瓣
作者: [法]热拉尔·普吕尼耶 译者: 赵俊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6
本书论述了卢旺达19世纪到21世纪的历史发展,尤其侧重于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前后的历史。本书是当代研究卢旺达历史与大屠杀研究的经典之作,先后出了7版。
2020年6月15日 已读
还是不倾向于极端,也不认为屠杀能在任何情况下得到适用。一种曾被认为寻常的手段,在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难道不应该被背弃,并非因为他不文明,只因人们不该因立场不同而被抹杀,在千百万中相遇中总有一种能让敌人拥抱。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世纪的英雄与奇观 豆瓣
Héros & Merveilles du Moyen Âge
8.3 (14 个评分) 作者: [法] 雅克·勒高夫 译者: 鹿泽新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0 - 5
史学大师的匠心之作
带你漫游中世纪的心灵世界
◎ 编辑推荐
☆具有代表性的中世纪意象,向读者细细讲述了这些意象的演变历程和基本特征,带读者漫游那个奇伟瑰丽的中世纪世界。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讲述中世纪意象的历史书籍。意象涉及图像和文本,它培育和构建了传说与神话,并通过创造形象、借用形象,推动了社会的运转和思考。可以说,中世纪的意象世界是培育现代西方文化的土壤之一,各类意象在这个世界中诞生、改变。作者挑选了中世纪意象世界中具有代表性的两类意象——英雄与奇观来介绍该领域。英雄包括亚瑟王、查理曼、熙德、梅绿丝娜、女教皇若安等等,奇观则包括主教座堂、防御城堡和回廊内院。就算在现代世界,中世纪的意象依然富有生命力,它们经常出现在流行文化之中。
作者雅克·勒高夫是声名卓著的史学大家,但是本书的语言绝不枯燥乏味,这位大师俨然一位风趣的导游,带读者穿行在意象世界中。本书配有大量出自古代手抄本的插图,让中世纪的意象世界以更鲜活的姿态出现在读者眼前。对于渴望了解中世纪的读者来说,此书是一场不可错过的文化盛宴。
◎ 媒体推荐
雅克·勒高夫没有试图从全局描述中世纪的意象,而是通过对特定的奇观或英雄人物的精细而深入的研究,在基础上研究它。——法国《历史》杂志
2020年9月3日 已读
词条性的介绍,内容比较简略,但还是挺有意思的。印象中的吟游歌手是流浪者,没想到最早一批是贵族,梅绿丝路和白娘子是否有联系(各大陆的神话和传说拥有一定相似性是什么造成的),沉醉在爱情中的梅林陷入了永恒的睡眠正是令人悲伤,伊索尔德和特里斯坦与圣杯同为中世纪两大传说,女教皇乔安原来是虚构的,现在可以将其当作女性主义的存在而在当时却是为阻止女性进入教会创作出来的故事。查理曼的墓被挖过好几次,他有过几任妻子,和姐姐生下的罗兰也成为传说。现实会成为虚构存在的一部分,而久远的虚构会成为一种象征,在现实中被利用,比如查理曼奖。
P.S. 书有股味儿当了两三天才透得差不多,运输以压到了边角。感觉做成硬壳卖高不如做小本定个稍低的价格,插图也够看的(就是如果没活动并不推荐购买的意思)。
a各种史与神话 四川文艺出版社
现代法国的起源:旧制度 豆瓣
les origines de la France contemporaine
作者: [法] 伊波利特·泰纳 译者: 黄艳红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14 - 4
《现代法国的起源》分为三部分,即旧制度、大革命、新秩序,本书即第一部分,讲述的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前的社会总体状况,并以史诗般的全景式手法,描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表现,其中包括高层、中层、下层、公共知识分子、军队等社会群体的活动状况,生动地再现了大革命爆发之前,即将喷发的火山潜伏在一潭死水下的沉闷肃杀的社会态势;或者说,本书描述是,一个曾经称雄欧洲大陆的强国,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暴力革命的临界点。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不同之处在于,《旧制度与大革命》采用的是理论分析的方法,更像社会分析报告;而本书采用的是实证主义方法,除了社会分析,还有大量真实而令人震惊的社会情境叙述,它不是自问自答式的告诉读者“为什么”,而是通过叙述让读者自己明白“为什么”。
★本书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姊妹篇,“人类文明史上百大经典著作”之一;
★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完美结合的巅峰之作;
★“红楼梦”式的全景式描写,鞭辟入里的社会分析,深层次解读社会转型的艰难与曲折、从改革到革命的狂风暴雨式的突变;
★称雄欧洲大陆的法兰西帝国,为什么在一夜间迅速垮台?为什么繁荣与变革反而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青年学者黄艳红翻译,国内首次推出中文无删节平装普及全译本;国外政商学界精英人士必读书;
2020年6月21日 已读
吃着卜卜米看完了,也难怪那场革命跨越了几百年,经久不息地出现在各处,必须说书中的部分内容有种既视感,历史有时是它自身不同形式的重复上映。文笔非常好,感谢作者和翻译,其他几本加入购买list。
a各种史与神话 吉林出版集团
豆瓣 Goodreads
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
8.8 (13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格雷伯 译者: 董子云 / 孙碳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债》内容简介:尽管负债是现代经济体的基础,但是在经济思想史中“债”一直是一个未被充分研究的概念。所有的经济学著作都认为,货币的出现取代了复杂的物物交换,使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这种观念存在的问题在于——没有半点证据支持这种说法。
通过对作者对传统的经济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货币并不是以物物交换的替代者的形式出现,它原本是以一种度量尺度、一种抽象物的形式,同时也作为人类之间的关系(债务与义务)出现的。在5000年前,人类已经在使用复杂的信用体系而不仅是物物交换来进行商品交易。信用体系的存在远远早于硬币和货币的出现。他在书中指出,在没有货币的年代,人们并不“易货”,他们互相馈赠,有时以进贡的形式,有时会在晚些时候得到回赠,有时则是纯粹的礼物。货币的出现不是为了方便交易,而是埃及等古国或苏美尔的神职人员为更有效地收税或计算财富而创造出来的。价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场应运而生,它们吞噬了人类社会原本拥有的一切温情脉脉。是金钱让责任和 义务变成债务,欠债还钱的常识腐蚀了人类彼此关爱的本性。格雷伯认为,一旦我们理解了债务的社会起源,就会乐于在条件发生改变时重新协商债务问题,无论他是抵押贷款、信用卡债务、学生贷款、还是整个国家的债务。
在书的最后,格雷伯开出一剂“药方”:免除所有国际和消费者债务。“这会奏效,因为它不仅能打打消除人们切实的苦难,而且提醒人们,金钱并非妙不可言,还债不是道德的核心,这一切都是人为的安排。”
2020年10月27日 已读
后半部分读起来稍微有些混乱,是我自己的缘故,不是作者知识量太大的原因。从一个很新的角度讨论了货币和债务,让人产生了以一种“啊这的确是人类造出来的玩意儿”的感叹。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信出版社
汉密尔顿传 豆瓣
Alexander Hamilton
9.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恩·彻诺 译者: 张向玲 / 高翔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6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人生跌宕起伏。他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制宪会议、又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参与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政府体制的建立。这既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个人故事,也是一幅美国成长的全景画面。他对美国的影响,恐怕要比许多总统还要深远。汉密尔顿集思想家和实干家于一身。他和詹姆斯·麦迪逊是美国制宪会议的主要推动者,他们的作品《联邦党人文集》堪称美国宪法精神的经典诠释。作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和新政府架构的主要建筑师,汉密尔顿设计了能让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平稳运转的整套机制,包括政府预算体系、国家长期债务体系、联邦税务制度、中央银行、海关系统和海岸警卫队。凭借这些举措,他为“行政能力”设定了一个极高的标准,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如果说是杰斐逊谱写了美国政治论述的必要华丽诗篇,那么可以说是汉密尔顿拟就了美国的治国术散文。汉密尔顿被称为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先知。
2020年7月21日 已读
算是跟风看了,发现我对一个人如何成为现在的模样比较感兴趣,对于描述他早年的生活还是看得挺开心的,另外体会到了美利坚各联邦大于国家一直是常态。政治博弈部分读得有些没意思,无非嘈杂,不过有给人一种建立比起管理更容易的错觉。觉得这本还是有偏向称赞他的,对于他的对手是倾向于负面的评价。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浙江大学出版社
多瑙河畔 豆瓣
DANUBIA:A Personal History of Habsburg Europe
作者: [英]西蒙·温德尔 译者: 于江霞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9 - 2
蓝色多瑙河流经的区域勾勒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帝国。从中世纪末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国度虽然未曾赶超鼎盛时期的神圣罗马帝国,且国界变化无常,但其统治时间之长、统治疆域之广,为大多数王室家族所不及。这是一个王朝的历史,也是它所统治的许多人的历史,他们分属不 同民族,使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信仰,生活在不同的王国或邦国,在双头鹰这个象征符号的周围环绕了数百年之久。
西蒙•温德尔摒弃了传统的历史写作模式,拨开笼罩从神圣罗马帝国到后世德意志帝国的神秘沉闷的迷雾,带领读者沿着多瑙河走过哈布斯堡家族统治下的领土。他不仅呈现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还展示了各地的风土人情,以及与人物相关的趣闻逸事,让读者时而驻足窥探幽暗的教堂,时而穿过童话中的森林和古堡,时而徜徉于长长的画廊,时而在音乐中的海洋中畅游,时而为不幸的皇室婚姻唏嘘不已,时而置身于叛乱或迫害中不知所措。这一切逐渐汇入强韧的历史主线,先是掀起数个高潮,最终缓缓落下,留下今天多瑙河畔的面貌,而历史磨洗的痕迹永远不会褪去。如今的欧洲,从语言到宗教,再到政治和文化,无处不渗透着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影响。
为何神圣罗马帝国松散的统治模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却彻底终止于德意志统一之前?回天无力的哈布斯堡家族为何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又退出历史舞台?通过运用复杂程度适宜的史料,以多维度感知刺激读者思考,作者很好地证明了帝国不同部分的差异由来已久且成因复杂,由此让帝国解体和王朝覆灭的命运变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东京百年史 豆瓣 Goodreads
Tokyo from Edo to Showa, 1867-1989
8.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赛登施蒂克 译者: 谢思远 / 刘娜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8 - 9 其它标题: 东京百年史:从江户到昭和,1867-1989
不管哪种语言里,都很难找到一本书像日本研究专家、翻译家爱德华·赛登施蒂克对东京历史的经典叙述那样,不仅充满了一个城市及其国民的精神,而且渗透着作者的智慧。在这部不朽的名著中,作者凭借其对日本文化的渊博知识和深厚理解,以引人入胜的独特视角追溯了东京是如何从幕府将军的古老都市,历经明治、大正时代的沧桑巨变,转变为现代化大都市的。在带领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穿梭于百年东京的街头巷尾,感受它的各个街区如银座、日本桥等地兴衰沉浮的同时,通过各种令人惊叹的细节、详实的史料以及对日本文化的敏锐洞察力,揭示了近代日本为何能在积极吸收西方文化,成为世界强国之后,仍能将古老的传统文化延续至今的奥秘。
2020年8月7日 已读
读得还挺开心的,作者叙述得很详细。城市的发展历史就好像一首永远不会结束的交响曲,直到最终来临之前没人知道自己处于第几章。
a各种史与神话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狮心王理查 豆瓣
Richard I
作者: [英] 约翰·吉林厄姆 译者: 黄明浩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8
耶鲁英国君主史系列著作之一
理查一世研究专家整理英格兰、法兰西与穆斯林编年史家留下的记述
重现英国历史上最后的骑士王
◎ 编辑推荐
☆理查一世,绰号“狮心王”,可能是威廉征服以来英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君主,也可能是英国历史评价变化幅度最大的国王。作为英格兰君主,理查一世在位十年,却仅在英国待过六个月。他领军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与另一位传奇君主萨拉丁在东方勇猛战斗。他又在归国途中被俘,后以巨额赎金被赎回。
☆在英格兰、法兰西、穆斯林史家的笔下,在不同时期的人眼中,在传说中,有不同的狮心王。本书作者约翰·吉林厄姆通过整理英格兰、法兰西与穆斯林编年史家留下的记述,为我们还原了这位金雀花王朝的国王。
◎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上的诸多伟业中,独一无二、冠绝英格兰诸王的理查一世都扮演着积极的主导角色,任何一位君主都未曾面临过他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中面对的种种艰巨挑战。数个世纪以来,理查也因他的十字军功绩被视为最伟大的国王之一,然而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家们却开始对理查严加指责,认为他疏于管理内政,将他视为一位冒失的统治者和不称职的丈夫。
在这部权威著作中,约翰·吉林厄姆教授详细研究了导致理查评价褒贬不一的种种原因,并对理查治理国家的情况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令人信服的新观点。本书还附有一份经过更新的参考文献列表,以供读者查阅。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的中世纪史著作,吉林厄姆不愧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
——尼古拉斯·文森特,《泰晤士报文学增刊》评论
这部著作对传统观念进行了令人信服的修正……堪称中世纪政治史研究著作的典范。
——斯科特·L. 沃格,《不列颠研究季刊》
一部大师之作……作者综合运用多种史料的能力令人惊叹。
——西蒙·亚罗,《教会史研究期刊》
约翰·吉林厄姆无疑是最杰出的理查传记作者……这是一部令人信服的绝佳著作。
——S. D. 丘奇,《英国历史评论》
一部关于英格兰最著名十字军统帅的权威传记。
——R. N. 斯旺森,《释义时代》
2020年11月4日 已读
也买了几本,读了几本,这下算是彻底认清汗青堂系列并不是我想要读的。我想读的是故事,不需要太多细节的,带有情感的叙述性故事,而非总结和白描。
a各种史与神话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 豆瓣
Das Mittelalter Geschichte und Kultur
6.9 (11 个评分) 作者: [德] 约翰内斯·弗里德 译者: 李文丹 / 谢娟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 9
中世纪并不黑暗,这片沃土孕育了现代欧洲
人物,细节有血有肉,纵论历史大势,高屋建瓴
◎ 编辑推荐
☆欧洲“中世纪”是什么样的时代?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如果说中世纪看似黑暗愚昧,那如何能孕育出近代欧洲的理性、人文、商业和开辟新世界的闯劲?
☆德国学者约翰内斯·弗里德着眼于历史结构,将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与时代大势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中世纪欧洲的政治和教会格局、宗教生活、艺术以及古典文化和理性精神的复兴历程。
◎ 内容简介
从法兰克人的崛起开始,弗里德用不同个人的经历来展开关键性的主题,这些人物包括教宗、国王、学者、传教士或商人。借此,弗里德叙述了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一千年的政治、社会、宗教、经济和科学发展。如查理大帝统治下的欧洲政治、文化和宗教革新;查理四世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及布拉格宫廷的文化事业;还有英法百年战争和圣女贞德的故事。作者也考察了更宽广的政治和知识潮流,从教宗权、教会大分裂的冲击,到君主制的新理论、法学,再到学术和科学的兴起。
在中世纪,欧洲一直存在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尝试,逐渐形成了精神文化的整体,打下了现代各国家的基础;君权与教权相分离,创造了市民的自由;人们探索着新的领域,从科学研究到发现遥远的国度。中世纪将欧洲引向了通往现代世界的道路。
◎ 名人推荐
这个所谓黑暗的时代从未如此光明和多彩。
——德国《时代周报》
该领域的专家写出的一部综合著作,一部读来非常愉悦的全方位的作品。
——《文学》杂志
弗里德的知识广度惊人,他对这个历史时期的热情令人钦佩……那些对中世纪抱有真正热情的人会因这部雄心勃勃的辩护之作激动不已。
——丹·琼斯,《星期日泰晤士报》
2020年12月11日 已读
断断续续读了好久,读完后只能说自己对中世纪的了解实在太少。作者的描绘破除了“黑暗的中世纪”这一概括性的总结,让这个历史时期流动了起来。
最近有些读不下去书,好像什么停滞了,困扰中,希望明年到来可以找回状态。
a各种史与神话 九州出版社
炼金术的秘密 豆瓣
7.8 (9 个评分) 作者: 劳伦斯•普林西比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8 - 7
《炼金术的秘密》是研究炼金术史的世界级权威劳伦斯·普林西比的最新著作。它学术性与普及性兼备,甫以出版便赢得了广泛的国际赞誉。该书考察了炼金术从希腊化时期至今的发展与演变,揭示了炼金术在科学以及文学、美学、戏剧和宗教等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重现了许多著名配方,使读者能够近距离接触炼金术的实际工作,堪称了解炼金术的最佳读本。
2020年11月16日 已读
读完后炼金术在我脑袋里算是袪魅了,之前我一直将它当科学和传说的结合,可能因为追求着点石成金这样的结果所以梦幻般的传说部分还多一些,现在发现只是人类知识的不完善的时候进行着的化学实验……不得不说有点儿失望。
这本内容还是少了,没看很过瘾。在想这种梳理一种存在历史的书是因为大部分人类的脑容量和精力有限,无法自己一一了解才会存在的么,不过假设有人能活很久很久,比如吸血鬼,可能也不一定会对这些感兴趣。有知识渊博的也有游手好闲的,从群体的角度看和生命长短无关吧。
封面好好摸,是我喜欢的。
a各种史与神话 商务印书馆
印尼 Etc. 豆瓣
Indonesia, Etc.:Exploring the Improbable Nation
7.8 (20 个评分) 作者: [英] 伊莉莎白·皮萨尼 译者: 谭家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0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13,500座岛屿组成,住着360个族群,说看719种语言。它不仅拥有丰富的天然资源,也是一个有着无与伦比的文化多样性与异质性的国家。印尼长年饱受殖民剥削与冲突战争蹂躏,拥有复杂的殖民经验与艰辛的现代化历程,加上其地理特征所导致的多种族、 多语言、多宗教的特性,要理解它殊为困难。伊丽莎白·皮萨尼曾先后以驻外记者和艾滋病流行病学家的身份周游印尼诸岛,深入观察和理解这个神秘多变、处于现代与传统的奇妙交汇处的国度,并深入剖析印尼近代史、政治制度、种族宗教认同、僵化官僚体制,以及传统的“黏稠”文化,将游历中所见所闻的零星片段逐渐拼凑成一幅完整的印尼画像。
2020年11月20日 已读
只能通过这样的文字了解一个陌生的国度,才知晓它的丰饶与混乱。作者身为非当地女性,才能进入许多当地女性无法到达的地方,这好似是田野调查里经常出现的情况。在这个被困在人的欲望中而无法动弹的地方,人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有些人是感到痛苦的,这样就忽然能理解迫不及待想要移民的朋友了,的确是我过得还不够难而又没有善于察觉的心,很多存在可能都在忍受范围内,这是好还是不好呢?不知印尼人读这本书时会不会体会到这里的人读何伟的感受,我感觉到了作者对印尼的爱,是否当地人也会有这样的爱。
a各种史与神话 三联书店
被统治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7 (53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2021年3月25日 已读
只想问我自己为什么又买了汗青堂系列,看书名都觉得“啊我会喜欢”,真读起来只能提起3个兴趣点(满点10),拖拖沓沓看完了,写得很细致,人制博弈永不会结束。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国华侨出版社
记忆之场 豆瓣
9.8 (6 个评分) 作者: [法]皮埃尔·诺拉 译者: 黄艳红 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
*当代法国史学界里程碑式的历史著作。
*1993年法国最高国家学术奖——法兰西学术院戈贝尔大奖获奖作品。
*2016年傅雷翻译出版奖入围作品。
*“lieu de mémoire”(“记忆之场”)这一概念因此被收入法国语文词典。
*从文化-社会史语境中回溯历史,写作手法精彩具故事性,是讨论历史与记忆问题不可错过的作品。
*本中译本从原书5000页135篇中精选了11篇;全译本翻译出版工作正在进行。
内容介绍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深具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询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çaise)。
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了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本书自2015年出版推出后广受欢迎,此次推出精装本,在装帧升级的基础上,对译文也做出了再次审校。
媒体评价
这本书的作者们——法国当代一些最卓越的知识分子,运用“记忆之场”的概念,探讨了诸如凡尔赛宫的象征意义、查理曼大帝不断变化的遗产、记忆在构建历史方面的重要性以及法国地区主义的无所不在等一系列主题……值得那些对法国引以为豪的国家认同感兴趣的人阅读。
——Publishers Weekly(《出版人周刊》)
剖析、解释和赞扬法国人对自己过去的迷恋的一次最宏大、最雄心勃勃的尝试。
——Los Angeles Times(《洛杉矶时报》)
它大胆、卓越、雄心勃勃,旨在书写一部新的法国历史,一部不是政治或社会的,而是文化和知性的历史。
——Library Journal(美国《图书馆杂志》)
一项伟大的成就。
——The New Republic(《新共和》杂志)
《记忆之场》也许是关于法国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的历史文献之一。……这一史无前例的系列作品是在法国的民族身份经历关键性的变革、法国正挣扎着为自己下定义的时候写成的。……从整体上看,这一系列非同寻常的作品记录了法国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以及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记忆之场》英文版介绍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主题和内容还蛮宏大的,但读起来不是很痛快,比较易碎,大概是论文,又或者是法语翻过来的感觉?知道了以前不怎么了解的环法,作为一个有着失落的身份认同感的人,读这类的时候总想找到归属,但意识到这点,现在其实已经是了吧。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南京大学出版社
法老的宝藏 豆瓣
THE PHARAOH’S TREASURE
作者: [美]约翰·高德特 译者: 陈阳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5
编辑推荐
★ 莎草纸是文明诞生的助产士,切断了束缚文明发展的脐带
★ 纸张是第一个让人类的智力、创造力、表现力甚至道德得以发展的重要媒介创新,它至今仍被视为全球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 莎草纸是zui古老的纸张,起源埃及,传遍世界,4000年的莎草纸演变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
★《纽约时报》《科克斯书评》《出版人周刊》《书单》等媒体盛赞
★ 富布赖特研究学者、资深纸草学家约翰•高德特,40年呕心之作,研究足迹遍布亚非,为莎草纸正名
★ 结合戏剧性、悬疑性和娱乐性,妙趣横生,精彩纷呈
——————————
纵观漫长的人类历史,我们一直在寻找分享信息的新方法。这种天生的冲动导致我们在岩壁上、棺木上和石板上刻字。而莎草纸的出现,使我们记录和传递信息的能力爆炸式提升,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可以在尼罗河两岸,乃至整个文明世界交换思想。
本书旨在改变人们关于莎草纸既有的刻板印象,讲述莎草纸还是世界上常用信息传播媒介时所发生的故事。莎草纸并不易碎,而是一种持久耐用的书写载体。在古代和中世纪时期,以莎草纸为载体的书籍和文件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使用寿命,这种耐久性使得类似拿戈玛第抄本这样古老的物品得以保存,平民、学者、国王都视莎草纸为珍宝。书中的故事揭示了莎草纸不仅仅是我们古代历史的遗物,更是理解思想和信息如何从古至今塑造人类的关键。莎草纸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
媒 体 赞 誉
关于古代社会公共和私人生活的中心媒介的生动讲述。一次关于遥远过去的神圣旅行。
——《柯克斯书评》
一部信息丰富、研究扎实、语言生动的佳作!
作品体现了作者的叙述能力,他首先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其次是一名渴望分享知识的热情的植物学家。他的写作非常权威和透彻,对作品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做了充分的解释。他并未以仿佛很熟悉的口吻谈论那些著名人物,以示自己知识渊博,而是详细解释了“谁是谁”。我常戏称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名义上的无纸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广大读者,尤其是现在的学生们,应该学习有关纸、历史学、植物学、技术和政治的知识,并从中有所收获。
——亚伯•克里科里安(Abe Krikorian)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经济植物学学会主席
一本好书!尼罗河流域的各个地区见证了人类的发展,本书则详述了这种发展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尤其是在古埃及。高德特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事实、神话与通俗易懂的文字,使读者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深入了解这个地区的古代史和当地人的生活。
——埃多•麦高恩博士(Dr Edo McGowan)
冰淇淋 豆瓣
作者: 劳拉•韦斯 译者: 肖开荣 漓江出版社 2014 - 8
软式冰淇淋、意式格拉图、印度考飞,或者以色列冰淇淋,在世界各地的餐厅里,或是自家的冰箱里,你总能找到其中一款。曾经贵为精英阶层专属的饮品,如今已演化为最受欢迎的大众食品。
你知道美式冰淇淋和意式冰淇淋有什么区别吗?日本的冰淇淋又有什么特点呢?在《吃的全球史:冰淇淋》中,劳拉•韦斯带领我们走入冰淇淋绚丽的历史之旅,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东京,让读者领略这一美味绝伦的饮品走向全球美食的精彩历程和动人故事。
本书将令人爱不释手的美味饮品与历史典故精妙结合,读来令人陶醉,定会让读者在冰淇淋小贩欢快的叫卖声陪伴下流连忘返,让你等不及看完本书,就想吃冰淇淋。
 编辑推荐
“吃的全球史”系列丛书是美食从书的典范。该系列丛书简洁明快、富有韵味,配以生动有趣的故事、精美的插图以及数十个食谱,便于读者“亲自操作”,适于推荐给钟爱美食人士和研究人员使用。
——罗伯特•席泽马, 纽约《村声》杂志美食评论员
一部极具诱惑力的美食回忆录,充满异国情调。全书纵览全球,色彩缤纷、香甜润滑、味感十足,配以不可多得的精美插图,以快节奏编排,精巧便携,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 《芝加哥论坛》
2021年2月10日 已读
一本简略的书,从书架里找出来完全不记得有读过,这次读完后也不记得内容,可类比于一个周末读完XX史。用来做什么宣传手册或许还行。
a各种史与神话 漓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