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各种史与神话
瘟疫之王 豆瓣
The Black Death: Natural and Human Disaster in Medieval Europe
作者: [英] 罗伯特·S.戈特弗里德 译者: 鹿妍 2022 - 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甲类传染病只有鼠疫和霍乱。
鼠疫是名副其实的“1号病”。
是我们战胜了病毒,还是病毒放过了我们?
“这天灾人祸深刻地改变了欧洲,其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书揭示黑死病的致命恐怖和绝处逢生:
近半欧洲人丧生,中世纪陷落终结;
却无心插柳,令现代文明变革的火种相继点燃。
※编辑推荐※
1.人类为传染病付出的,是信仰、经济、人命,甚或文明?大疫之下,社会何去何 从?
“也许要理解14世纪和15世纪——这道中世纪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分水岭,关键是要明白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无助。”关于1347—1351年黑死病对欧洲乃至全人类的影响,后人怎样夸张都不为过。大写的“The Plague”(瘟疫)甚至可以直接指代“黑死病”。
本书讲述黑死病的两面:一面是肇始400年噩梦,致死近半数欧洲人,社会常识分崩离析,愚昧荒唐大行其道,中世纪走向终结。一面是百废待兴,市民阶级崛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的火种竞相点燃,初显现代文明的曙光。
2.一部以方法立足脚跟,出版四十年后在今天仍被引为“学界共识”的黑死病研究专著。
作者有力的论据和清醒的判断并不过时,解释了400年鼠疫不断再燃的欧洲如何重生,对于任何想要了解黑死病和封建时代生活的人都十分有益。你无须阅读1000页的长篇大论,只要读300 页就可以了。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侦探式历史著作,追溯了1347—1351年在整个欧洲大陆蔓延的臭名昭著的瘟疫暴发的原因和深远后果。历史学家利用修道院手稿和树轮年代学研究(树木年轮测量法)等多种来源,展示了老鼠、跳蚤传播的杆菌带来怎样的生态恐怖——每三个欧洲人中至少有一个人死亡,无数村庄和城镇被消灭,并且动摇了中世纪社会和文明的基础。
※媒体推荐※
作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昆虫和啮齿类动物如何肆意地摆布人类。——《纽约时报书评》
作者以轻快刺激的风格描述了瘟疫的社会和经济影响,特别是其对医学界的影响。——《亚特兰大月刊》
本书代表学术共识,发人深省。——《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戈特弗里德对黑死病的审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以及我们最黑暗的过去。——《波士顿环球书评》
2022年11月20日 已读
教科书风格的介绍,定义和影响两方面都娓娓道来,还夹杂了描述天花、麻风等疾病的边角料,第一次看黑死病相关的内容,很有意思。
一座城市每天都有上百人去世,人口下降30%及以上,带来了一系列改变。一部分人追求享乐,另一部分人避世居住,阶级发生变动,医生拥有了律师与富商的地位,不少神职人员放弃履行职责,劳动力供不应求,西欧农民拥有了更多自由,变得富裕,人少环境也变好了,东欧却出现了农奴制,长子继承制愈发普遍,政府的应对没有太多成效,它一次又一次复燃。黑死病包括三种鼠疫,这个称呼十五世纪才有,大流行的结束,也是中世纪的结束。
感觉可以加入好望角系列的一本,但这么好读的竟然做个硬壳,拿着好不舒服。
a各种史与神话 光明日报出版社
染墨的指尖 豆瓣
Inky Fingers : The Making of Books in Early Modern Europe
作者: [美]安东尼·格拉夫敦(Anthony Grafton) 译者: 陈阳 2022 - 3
从弗朗西斯·培根到巴拉克·奥巴马,历代思想家和政治领袖都曾经抨击人文主义者是不爱劳动的书呆子。而在这本赞美书籍制作的书中,享有盛誉的历史学家安东尼·格拉夫敦介绍了书籍制作过程中的诸多凌乱而复杂的细节,并邀请我们将近代早期欧洲的学者视为勤奋的劳动者。他细致入微地展现了造就书籍黄金时代的体力和脑力劳动——编纂笔记、誊抄并修正文本与校样、筹备复本——他让我们看到,学者们的勤勉如何塑造了那些影响深远的书本、专著和伪书。

《染墨的指尖》追溯17、18世纪的人文主义文本研究方法的转变,探究神学争论对16世纪学者所产生的、既是支持也是制约的影响。格拉夫敦在人文主义传统与智识创新、文本学习和工艺知识之间、在手稿与印刷品之间建立了全新的联系。

最重要的是,格拉夫敦明确了一点:书籍制造的基本细节对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思想的生命力取决于双手的劳动。
2022年12月6日 已读
校对曾被重视,出版时会被特别提出,并成为书商竞争的方式。卜测的存在。如今的字帖可追溯至抄写文本的时代,缮写是一份工作,并且因掌握古代字母的人不多,一度是繁重工作,书写的范本或许还能让人声明远扬。涉及宗教的几篇没怎么看进脑袋里,残念。
正好在看小书虫,顺手捞回来了,以为是讲印刷的,但跨度意外大,可以说涉及到书的各个方面,在调剂与研究之间摇摆,内容则好像在从灰尘里打捞上来的,从五分之一的注释中就能看出,发现看过他的另一本,也是内容庞杂到觉得写它的人还蛮辛苦的。虽然读完后依旧对人名感到陌生,也算是走过了一趟旅途。纸的手感特别好。
a各种史与神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魔物的诞生 豆瓣
Monsters of the Gévaudan: The Making of a Beast
作者: [美]杰伊·M.史密斯 译者: 林剑锋 2022
【亮点推荐】
☆全景式新文化史典范力作,在社会变革前夕的历史中重新讲述“狼人”故事的原点。1760年代,“长尾巨爪”的怪兽缘何出现在穷山恶水的热沃当?它是凶猛嗜血的野兽还是邪恶残忍的狼人?它为什么杀死了那么多受害者,为什么偏爱女性和儿童的肉?这一发生在边远之地的离奇事件如何变为传奇,引发上至国王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举国关注并流传至当代欧美的流行文化?
☆以微知著,从想象的魔物身上窥见真实的旧制度众生相,全面考察18世纪中叶各个阶层的风俗和心态:生活贫瘠、愚昧迷信但又勇敢自救的山野村民,深感自身统治岌岌可危而急于展示爱民之心的国王,在七年战争中落败希望挽回颜面的贵族,欲以天降怪兽之说维护宗教正统性的主教,追求新闻刺激以满足读者猎奇需求的媒体报人,对奇异生物万分好奇的博物学者,追求巨额赏金和封号的职业猎人,意图捍卫热沃当荣誉的地方官员……他们共同制造了怪兽的传奇。
☆破除去昧化、断裂式的启蒙神话,展现一个精英与大众、城市与乡村、公开与私下、理性与迷信、国家与地区、世俗与宗教、官方真相与地下谣言、科学与巫术胶着暧昧的前现代社会。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罗伯特·达恩顿&法国史大师威廉·多伊尔&动物史名家陈怀宇联袂推荐!
---
【内容简介】
1764-1765年,法国中南部热沃当地区一名女子险遭野兽残害。事后她声称,攻击她的那个怪物来自丛林深处,既像狼,又像人。此后大半年中,又有数十人被类似生物袭击,多人死伤。人们的恐惧迅速蔓延至全法国乃至全欧洲,热沃当的野兽也进入了法国民间传说。围绕这一奇怪、异常的怪兽事件,法国史学者杰伊·M.史密斯在本书中做了全景式的文化史研究,展现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交替之际法国的社会、知识、文化和政治面貌。他关注的焦点并非怪兽是什么,而是事件背后的意义,即什么样的力量使热沃当怪兽事件轰动全国。他从重建贵族荣誉、报刊媒体的推动、启蒙时代的蒙昧三个视角把握这一事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最终揭示出贵族、媒体、教会等出于各自的目的,携手催生了热沃当的怪兽传奇。
---
【著译者简介】
杰伊·史密斯(Jay M. Smith),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学教授,专攻近代早期法国史,以研究贵族政治文化著称,代表作包括《荣誉文化》《18世纪的贵族》《魔物的诞生:1760年代法国热沃当怪兽事件》等。
林剑锋,浙江大学法国史博士。
---
【相关评论】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历史、哲学、宗教学院与国际语言文化学院合聘副教授 陈怀宇:
“怪兽”与“狼人”的传说对欧美流行文化有着深远影响,从近年一些相关主题影视作品的大热可见一斑。热沃当怪兽事件无疑提供了一个重要历史文化背景。这部史学佳作以这一事件为个案,运用娴熟的历史技艺从多角度、多面向揭示了法国启蒙时代人与动物之间的跨物种冲突,抽丝剥茧式分析了当时自我与他者、传统与现代、科学与宗教、自然与超自然、中央与地方、城市与乡村、民众与贵族、信仰与启蒙、战争与政治、情感与风俗、口耳相传与新闻媒体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相信每一位读者都将深受启发。
浙江大学历史系长聘副教授 汤晓燕:
热沃当的怪兽是法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民俗故事,直至事件过去数百年之后的20世纪,仍有电视剧、漫画以及小说沿用这一题材,尽管对于严肃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不是值得深究的题目。但是,史密斯却独辟蹊径,深入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去探索平常不过的事件演化为巨大的传奇的原因。他在貌似通俗的山野故事背后看到,贵族、媒体以及教会出于各自的目的,何由携手“制造”出了一只震惊全国的“怪兽”。
新文化史领军人物、哈佛大学荣誉教授 罗伯特·达恩顿:
史密斯仔细检查怪兽事件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惊人的集体错误意识案例。 他展示了人们被怪兽吸引而来,浮想连连,而这些想法有着丰富、多样的心理环境。
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法国史名家、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历史学教授 威廉·多伊尔: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尝试,将热沃当野兽的故事放在了一个更广阔的框架中……普通读者以及学者们都会发现史密斯的分析引人入胜。
2023年4月24日 已读
因为望月知道了这一事件,这本大致是在罗列,拼凑起了一份还算完整的地图。
其中提到一个男孩,由于在这一事件中他对野兽的追击而受到关注,成为主教和国王之间权力争斗的一部分。男孩获得嘉奖,拥有了贵族姓氏并成为只有贵族才能进入的军校的学员,但到如今也不过是一份记录上英年早逝的存在,当时人们的注意力很快被其他转移……听播客时了解到在报纸与电视刚出现的年代,也曾有过描绘类似于当下人们低头看手机场景的讽刺画,忽然觉得我对这一电子设备或许不需要那么排斥,应当平常心看待。
“即便是在最好的年景,这一岧峣之地上面黄肌瘦的居民也总是不停地与自然的力量做斗争。”
a各种史与神话 上海书店出版社
众神降临之前 豆瓣
The Indus: Lost Civilizations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安德鲁•鲁宾逊(Andrew Robinson) 译者: 周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2021 - 4
※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6本,裸脊锁线,附大事年表、精美插图
 这本精心创作、配有精美插图的图书对印度河文明做出了很好的介绍……作者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最新研究资源的介绍、简洁但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让这部新作品成为了这方面研究的重要大众作品。——《选择》
【编辑推荐】
古印度文明广为人知的历史始自吠陀时代,而吠陀时代以前,在印度河流域,还曾经出现过一个 “印度河文明”。1924年,印度考古调查局局长的一篇文章使该文明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内,他在这篇文章中称,“考古学家们极少能够有机会……可以偶然发现一个被世界遗忘已久的文明的遗迹。看上去,此时此刻,在印度河平原上,我们就站在新发现的门槛上”。
·
本书是印度河文明的专著,在这里它不再是作为一个引言或者起源出现,也并非只有只言片语的叙述,作者鲁宾逊以严谨、精炼的语言为我们一一展示了与印度河文明考古工作相关的成果。时至今日,印度河文明出土的印章上的文字、字符依然没有被破解,在这个文明周身环绕了太多的谜团,也正因如此,它的魅力在沉寂4000年后依然不减。
·
【其他推荐】
鲁宾逊的新书内容丰富而有说服力……书中每个章节介绍了这个引人入胜的文明的一个面向,从宗教、社会、艺术、贸易、农业,到起源、消失、再发现……这本书是对印度河文明的全面记述,文字简明、易于阅读,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读物。
——《当今世界考古学》(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
《印度河文明》一书写作上乘,读之津津有味……在未解之谜面前,鲁宾逊采取了公平的态度和审慎平衡的判断……此书是关于印度河文明的又一具有价值的著作。
——伊尔凡陀•马哈德万,印度河文字研究专家
·
安德鲁•鲁宾逊为世界上最难解的古代文明之一绘制了杰出的肖像。在这一过程中,他毫不费力地跨越了数个不同学科,展示出相当高的学术水平。此书对印度河文明及其文字、宗教信仰和复杂的历史遗产进行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展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一个繁荣的城市文明社会。他把印度河文明和民族从历史的暗影中寻找出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对古代文明感兴趣的人,都应当读一读这本言辞优美、论证缜密的文明档案。
——布赖恩•费根,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
·
·
·
【内容简介】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入侵印度河谷,当时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印度西北部的这个地区曾是一个堪与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媲美的文明中心地带。公元前2600—前1900年,印度河文明繁荣了半个千年,但之后却神秘地衰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近4000年的时间里都不为人所知。直到20世纪20年代,英国和印度的考古学家才发现了它的遗迹。今天,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挖掘之后,有人认为这里是印度文明的开端,它的出现将南亚次大陆的文明史开端整整向前推移了1500年。
·
印度河文明地区曾拥有同时代最繁荣的城市文化,与波斯湾地区进行着活跃的海上出口贸易;甚至拥有可与20世纪相媲美的街道规划和排水系统,包括世界上第一个厕所;而该文明最大的疑团——晦涩难懂但颇具美感的书写系统——仍旧在吸引着无数学者竭力破解……
圣彼得堡 豆瓣
ST PETERSBURG: Three Centuries of Murderous Desire
作者: [美]乔纳森·迈尔斯 译者: 吴莉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俄国近现代史的绝佳缩影
面向西方承载俄国荣耀,被身份与名字的戏剧性变化反复拉扯
在这座梦想之城,信息与真相始终供应短缺
============================================================
★ 看 点1:帝王意志
任性又专横的奠基人彼得大帝、怠惰又虐待成性的安娜一世、奉行享乐主义的伊丽莎白一世、文化和性欲上都如狼似虎的叶卡捷琳娜大帝、疯子保罗一世……
权谋、欲火与疯狂交织,细致考据,披露沙皇与贵族的宫廷百态
★看点2:平民血泪
城市的建造由狂妄的野心驱使,数十万灵魂死于建都之中
迅速崛起,生计艰难,快速衰败,又痛苦重生……
这座辉煌城市里,一群坚韧且有抵抗力的人民与每一种厄运都战斗过
荒谬怪诞,才是构成这座城市的定义性观念
★看点3:名匠名作
海军部、夏宫、奇巧馆、叶普罗金的城市规划、拉斯特雷利的斯莫尔尼大教堂、法尔科内的“青铜骑士”、费尔腾的大艾尔米塔什……
天灾与战争,秩序与混乱,百幅珍贵插图再现梦想之城的跌宕起伏大师辈出、杰作涌现,一窥俄国文学与艺术的璀璨历史
★看点4:文化荣耀
文学:普希金、果戈里、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
音乐:格林卡、柴可夫斯基、斯特拉文斯基、肖斯塔科维奇……
舞蹈:瓦尔贝里、尼金斯基、帕夫洛娃、卡尔萨维娜……
他们那革新性又总是反常乖戾的创造,充分体现了一座不可能之都的精神。
===========================================================
关于圣彼得堡,他们说:
俄国面向西方的窗口——普希金
这个星球所有城市里有着ZUI奇异历史的ZUI奇异的城市——陀思妥耶夫斯基
真正的俄国人,对圣彼得堡来说是个陌生人——卡萨诺瓦
圣彼得堡总像是座不可能存在的都城,从俄罗斯西部边缘涅瓦河的冰冻雾气和被洪水淹没的沼泽地中崛起。它是一个古老国家的新兴首都。1703年,在其魅力四射的创建者——虐杀成性的自大狂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纯粹的意志之下,圣彼得堡建成了,其炫目却混乱不堪的名声很快被早期统治者的残酷统治塑造出来。
这座城市拥有一系列不同化身——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再回到圣彼得堡——是个恒常充满矛盾的地方。它是通往欧洲与启蒙思想的窗子,但众多俄国的荣耀都在这里开创:它的文学、音乐、舞蹈,以及某一时段的政治愿景。它孕育了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帕夫洛娃和努里耶夫等艺术天才。然而,在光彩夺目的宫殿、童话般的舞会和迷人的花园外,数千人的鲜血曾泼洒在城中积雪的街道上。它是战争和革命的温床,是被围困和挨饿的地方,是统治者渴望权力的暴行的熔炉。
作者乔纳森•迈尔斯的描述从1698年开始,追随彼得大帝的脚步探寻城市的建立。他将圣彼得堡的历史划分为三幕剧,以此讲述圣彼得堡从沙皇专制迈向现代化的历史变迁,重现这座荒谬却又灿烂的城市长达三百年的戏剧场面。这座城市的复杂和失常,其难以言说的致命魅力,正来源于其对人性赤裸又残酷的呈现。进入21世纪,此时——又一次地——它的命运悬而未决。
===========================================================
“在所有城市中,没有哪个比圣彼得堡更像一部小说……迈尔斯讲述了这个故事。”
——Peter Pomerantsev/《俄罗斯实境秀》作者
使本书与众不同的是迈尔斯的行文有着绝对无法抗拒的冲力,这种冲力以他对主题的强烈依恋为动力。这是一个由如痴如醉的作家讲述的故事……他对事实、评论和观点的冲击性串联构成了一个耀眼的城市的夺目的历史。
——Marina Vaizey/The Arts Desk
影像般的讲述……向我们展示了帝国首都的戏剧性、荒诞、辉煌和悲惨,如何找到自己的方式以融入俄罗斯ZUI好的小说、歌剧和绘画中……迈尔斯揭开了包裹这座城市的神话的层层面纱,同时也从未忽略它那萦绕心头的魅力。
——Daniel Beer/《卫报》
这部非凡的著作重现了一个摄人心魄的地方。优美的行文使它生动鲜活……风格令人愉悦且荒诞感强烈……
——《泰晤士报》年度历史图书
一段辉煌的历史。对一座奠基于梦想和沼泽之上的城市的政治和文化研究,巧妙地将高雅文化与恶毒腐败浓缩一体。……迈尔斯巧妙地打造和揭露他所谓“荒谬”之城的混乱特征,在这里,“梦想是远大的,信息和真理是短缺的”。
——《观察者》
《圣彼得堡:三百年的致命欲望》创作了这座荒诞而辉煌的城市的戏剧……它追随着暴君、臣民、颠覆者、艺术家、情人和企业家,圣彼得堡先把自己变成一件巨大的艺术品,接着演变成革命的熔炉。故事一直延续到今天,此时,又一次地,这座城市的命运悬而未决。
——《英国评论》
古埃及《亡灵书》 豆瓣
作者: 金寿福 译注 译者: 金寿福 商务印书馆 2020 - 7
★古埃及《亡灵书》经典读本,汉语世界首次从古埃及文字直译,原汁原味。
★精彩导论,解读《亡灵书》该怎么读。
★了解埃及文化的必读之书,来自古埃及人自己的叙述!
★200余幅象形文字图片附于相应章节,力求与译文内容相对应,神秘感翻倍增加!
★看古埃及人写的书,了解真实的古埃及
这本书简直包罗万象!关于神、关于人,关于死亡、关于重生,关于神秘的咒语、关于世俗的生活,甚至关于“如何与神讨价还价”…… 应该说没有什么资料能比《亡灵书》更准确的表现古埃及文化了,因为其中的内容都来自于古埃及人自己的叙述!本书更是来自著名埃及学家金寿福老师源于埃及文字的直译,绝对准确、翔实。
★古埃及文化,一本书从入门到精通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者,著名埃及学家金寿福老师在导论部分对《亡灵书》的形成和发展、古代埃及人的来世观念等相关背景内容做了系统的介绍。每篇经文后面都附有详细的题解,对于经文的内容和意义和相关文化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书后还附有名词释义,对经文中出现的神名、地名和概念都做了必要的解释。即便是埃及文化的小白,也可以轻松阅读本书,并系统地获得最为准确、真实的信息。
★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
在人类探索生命奥秘和生活价值的漫漫旅程中,古代埃及人堪称无畏和执着的开路先锋。他们试图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建立一种联盟,共同征服死亡。《亡灵书》的经文饱含古埃及人对生命的热爱、对永生的追求、对死亡的憎恶。尽管他们恐惧死亡,但是仍旧保有对于“未知的来世”的美好希望,就像经文中所说的“死亡只是另一场冒险的开始”。
★神秘的魔法之书
《亡灵书》的经文除去埃及人关于来世的生活想象外,更多的是神秘的咒语:木乃伊制作师处理死者尸体时使用的咒文,葬礼时由祭司念诵的祷文,旨在促使死者复活的各种供品的名单,为死者应对冥界鬼神而提供的密码和暗号,等等。尽管如今我们知道这些咒语可能并无实际用处,但读起来韵律优美又饶有趣味,充满古拙瑰丽的想象,其中自带的神秘氛围让人对埃及文化心生向往。古埃及《亡灵书》中包括200余幅古埃及文字图片以及大量示意图画, 附于相应章节的经文译文之后,力求象形文字原文及配图与译文内容相对应,神秘感翻倍增加!
★古埃及贵族来世生活指南
古埃及人留恋尘世的生活,他们对不朽的渴望其实只是想回到衣食富足的人间,对于他们来说,最好的来世是在另一个地方继续现世的生活。《亡灵书》中有不少篇幅描写的是古埃及贵族们关于来世生活的想象,从中可以看到有关于他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他们要喝大麦和小麦酿制的啤酒和牛奶,吃面包、烤牛肉、鹅肉和糕点,划船通过河流……他们将来世呼吸的空气都在其中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甚至还要继续享受在世时的情爱快乐,这可以说是一份由古埃及人自己撰写的古埃及贵族生活指南。
★世俗而努力的埃及人
为了能通过重生考验,享有来世生活,古埃及人可以付出一切!他们希望能借助所有能够想象得到的方式征服死神:古埃及人在经文中赞颂神灵,许诺会奉上丰富的贡品;偶尔也威胁神灵,说自己知道他们的弱点;有时候古埃及人还会说自己本身就是神灵,甚至面对有些神灵的时候直言自己是神灵的爸爸或者儿子……看着他们在经文中和神灵讨价还价、斗智斗勇,有时还企图用各种方式逃避审判,可真是为了成功重生,闯关斩将、无所不用其极。
2023年3月22日 已读
是谁把我的巴关在墓地里不让我去奥西里斯的国(跑来跑去)谁啊(仰天长啸)是不是你(揪住图特的衣领)说啊是不是你(狠狠盯着哈比)我救过你们这些神你们哪一个没受到我的帮助我起到了那么多作用拉你看看我帮帮我啊(翻来覆去)我这么伟大我是荷花我是蛇我是神的亲戚我不通过审判转世谁转世(狂怒)奥西里斯你多么公正我会歌颂你(大猩猩捶胸口)奥西里斯你就是恶魔你绝不可能惩罚我(疯狂)(蠕动)(阴暗地爬行)我要转世谁都阻止不了我(继续奔跑)
a各种史与神话 商务印书馆
飞鸟·奈良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二卷) 豆瓣
飛鳥・奈良時代―日本の歴史【2】
6.8 (14 个评分) 作者: [日]吉田孝 译者: 刘德润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内容介绍
公元607年,推古天皇正式委派小野妹子等人作为遣隋使来访中国。从此,日本处于东亚动荡的历史背景下,竭尽全力吸取大陆的先进文明,克服诸多困难,建立起独特的律令制国家 。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两百年间的动乱,日本普及佛教,制定律令,大化改新,直到迁都平安京。 “岩 波日本史”第 二卷《飞鸟·奈良时代》生动地描绘了这段历史。
------------------------------------------------
◎日本的国家框架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飞鸟•奈良时代,日本经历了大化改新,推行了律令制,初步确立国家框架,在整个东亚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展现了蓬勃的发展面貌。
◎佛神共存,影响千年。这时期,佛教开始引入和传播,天照大神传说成为天皇正统之法理源头,天皇制度开始逐步确立,日本开始有了城市(都城)。
◎《飞鸟•奈良时代》是“岩波日本史”第二卷 ,日本古代史专家吉田孝代表作,刘德润倾情翻译。
★名人推荐
飞鸟·奈良时代,天皇制尚未稳固。这两百年是激荡不已的时代。日本列岛上首次出现了京城(城市)。近代之前(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国家与社会结构、文化的基本框架,都是在平安时代达到成熟的,但这些雏形早在奈良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这是一个混沌未开却异常活跃、朝气蓬勃的时代。
——吉田孝(日本古代史专家、《飞鸟·奈良时代》作者)
2023年4月6日 已读
这个系列完全就是糟糕的简史代表,完全忘记了看过第一卷和第二卷开头。不了解和了解一点的根本是走马观花,了解了的则不必看了……
a各种史与神话 新星出版社
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三卷) 豆瓣
日本の歴史【3】:平安時代
6.2 (10 个评分) 作者: [日] 保立道久 译者: 章剑 新星出版社 2020 - 5
自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开始,日本进入平安时代。从八世纪末到十二世纪末的四百年间,京都的宫廷贵族们享受着荣华与奢靡,然而大大小小的政治纷争从未间断。本书《平安时代》为“岩波日本史”第三卷,以平安时代的三十一代天皇的承继和姻亲关系为主轴,细述了皇室、贵族、武士等各方势 力内部和相互之间围绕着王权的争夺而出现的对立和抗争,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平安时代历史的全新视角。
作者保立道久立足于政治史视角,同时兼及社会经济史和对外关系史,将平安时代天皇在即位后颁布“新制”与“德政”的传统作为关键线索,“以天皇家的历史为中心来描述平安时代”,描述了这段波澜壮阔、绚丽多姿的四百年历史。
------------------------------------------------
◎解读平安时代的全新视角,了解日本平安时代必不可少的书目。平安时代是日本文学和文化大放异彩的年代。历来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文化关注者众,对社会经济和政治所知者少,但不了解后者,前者研究就无法深入。本书即是对这一不足的补充,探究了平安时代“鲜为人知”的一面。
◎可读性和情节性强,展示了“另一种平安时代断代史”。本书聚焦天皇家和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势力的斗争,不仅有菅原道真、平将门、崇道天皇、崇德天皇为代表的“平安时代四大怨灵”,还有“应天门之变”“保元之乱”“平治之乱”等政变——不但从政治层面还原其来龙去脉,而且从社会和民众心理的角度进行剖析,展示了平安时代的独特面貌。
◎书中论述了《源氏物语》的历史真实原型,深度探究了《枕草子》和《源氏物语》的作者不和的真实政治背景。二人在宫廷中分别侍奉的定子和彰子,虽然同是藤原道长的女儿,但因嫁给了不同的天皇而分属不同的势力。历代天皇之间的矛盾反映在摄关家内部。
大汉帝国在巴蜀 豆瓣
7.5 (6 个评分) 作者: 饶胜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2
北大历史系教授张帆、得到App创始人罗振宇推荐
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的三国史著
用“讲政治”打通三国乱局的蜀汉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三国时蜀汉政权的兴衰脉络为主线,以流畅的笔触激活那段历史。在一个生动的历史流程里,凸显出那些人与事的意义,在一部断代史的著述里照应“通古今之变”的史学追求。本书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围绕天命、合法性与政治兴亡这一主题做了通透的论述,对一些争议性的问题——诸如衣带诏的真伪、《隆中对》的得失、襄阳之战的明暗折冲、夷陵之战的败因、永安托孤的迷思、孙刘联盟的政治问题、诸葛亮北伐的战略检讨等——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修订版除了在行文上更形精炼,对李严案、姜维复国之谋等细节也作了补充性的分析。
★媒体推荐
文笔优美,读之使人忘倦,同时又出自职业历史学者之手,没有坊间通俗历史读物常犯的虚构、夸张、过度演绎之类毛病。——张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大义所在,情怀所在,终究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拿我们耳熟能详的三国历史来说,就包含了这么一条主线。让我们跟着饶胜文先生的《大汉帝国在巴蜀》回到历史现场。——罗振宇,得到App创始人
2023年4月24日 已读
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翻开的一本,哪怕只知道几个人的名字也可以读得津津有味,不过在一半的时候就开始疲惫,古往今来政治上的试探与交战总让我回肠九转,但接下来还是得读一读现代政治方面关于合法性的论述。
“陈登对刘备非常敬重。陈登曾对陈矫论天下人物曰:‘夫闺门雍穆,有德有行,吾敬陈元方兄弟;渊清玉絜,有礼有法,吾敬华子鱼;清修疾恶,有识有义,吾敬赵元达;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王氏之死 豆瓣 Goodreads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7.3 (6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景迁 译者: 李孝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9
《王氏之死》篇幅不大,再现的是清初山东郯城、淄川农村人民的贫苦生活。主角之一王氏不堪生活的重压,与人私奔,最后却惨死在丈夫手下。
本书作者则一向偏重在文学性的叙事,试图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在僵化的史料背后,重新塑造或捕捉逝去的时空和人物的生命。以资料而论,《郯城县志》和其他几个地方的方志,是本书的重要依据。本书使用的第三种资料《聊斋志异》,属于虚构的小说,作者大量使用来建构清初山东地方民众的心灵图像,从今天文化史研究的立场看来,这种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并治一炉的手法,反而显现了作者的创意和先见之明。通过一幅幅鲜明的图像和具体的描述,我们才真正进入我们曾经靠着抽象的概念徘徊其外的乡村世界,真正走进这些人的生活和他们的苦难与梦幻之中。
翦商 豆瓣 Goodreads
8.2 (121 个评分) 作者: 李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0
本书主要讲述华夏文明的萌生与转型。从距今四千年前夏朝(二里头文化)的出现,到三千年前商朝的灭亡、西周建立,时间跨度一千余年。
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华北地区形成了杀人献祭的原始宗教。第一王朝夏朝(二里头)也沿袭了这种人祭文化,并在随后的商朝登峰造极。周族僻处西部,本没有人祭传统,但他们曾投靠商朝,为商朝捕猎用于献祭的羌人。周文王因受到商纣王怀疑,被作为人牲拘禁在殷都,最后,文王的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献祭。文王学习了商人的易卦占算技术,发展出《易经》的卦、爻辞体系——记录周文王亲历和认知的诸多事件,最终目的是推算“翦商”的战略。
武王灭商后,曾模仿商人的人祭行为;武王死后,由周公辅政,彻底禁绝了人祭宗教,销毁了有关商代人祭的文献记录,并制造出一套没有人祭的理想化历史叙事,以及基于“德”的世俗政治与道德体系。
周公的这些举措,开创了新的华夏文明。五百年后,孔子编辑儒家“六经”,系统整理周公的理论成果。周公和孔子塑造了儒家学派,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代。
概而言之,本书借助考古材料和传世文献,梳理了上古人祭风俗产生、繁荣和消亡的全过程,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再现了古人(周人)为终结商朝和人祭风俗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们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认知。
2023年4月30日 已读
虽说很多推测,这套人祭相关的丰富内容还是有些意思的,但不感兴趣,我就读得很痛苦,还跳过了易经的一章,感觉可以加入汗青堂系列……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诸神的复活 豆瓣
作者: 宁稼雨 2020 - 7
本书以中国历史上九个最为经典的神话故事——女娲神话、精卫神话、嫦娥神话、西王母神话、大禹神话、鲧神话、刑天神话、蚩尤神话、共工神话,以及神话的文学“移位”成果——神魔小说《西游记》为个案,探流中国神话的历史文化意义和文学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