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各种史与神话
别人的动物园 豆瓣
DER ZOO DER ANDEREN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扬·莫恩浩特 译者: 张骥 凤凰联动·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11
编辑推荐
柏林墙倒塌32周年纪念之作,德亚4.7高分热评,《明镜周刊》等媒体佳评如潮。
作者亲身多年走访、实地考据东西柏林两大档案室,翔实梳理一段隐藏于动物园琐碎日常中的战后德国大历史,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再现冷战期间东西两大阵营之间剑拔弩张的大国博弈。
笔法幽默深刻,如数盘点从二战末至冷战结束期间许多有关东西柏林动物园的精彩的奇闻逸事,把严肃的冷战时代化为一个个柏林人生动真实的日常。
精心收录23幅冷战年代东西柏林珍贵历史照片。
内容简介
20世纪60年代初,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在分裂的柏林,军备竞赛却以怪诞的形式上演着,动物园就是赛场。
在动物园界,大象是威望的象征。西柏林动物园园长科略斯要求市长维利·勃兰特增加大象数量,唯有这样才能打败东柏林动物园,这事关荣誉!在这种情形下,东柏林动物园园长达特被迫“予以还击”。
自此,一场持续近30年的动物园“军备竞赛”便拉开了帷幕,亦成为德国分裂的象征。
藏书的艺术 豆瓣
作者: [英]约翰·威利斯·克拉克 著 译者: 黄瑶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5
当藏书成为生活的日常,世界将得以重建。
一部2500年欧洲藏书物质文化史
20世纪图书馆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开创性著作
兴修建筑 神圣藏书 改进装置
创建制度 诅咒窃书 敬畏阅读
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研究员克拉克走访欧洲各地
从古代亚述、希腊和罗马的文献收藏室
到中世纪的修道院藏书室再到近代的公共图书馆
系统梳理了2500年欧洲藏书建筑的历史变迁
那些至今仍被借鉴的藏书建筑、阅读装置和借阅制度
记录了人类用非凡的毅力追求智识的闪光时刻
【内容简介】
《藏书的艺术》是一部2500年欧洲藏书物质文化史的开创性著作,作者为英国历史学家、剑桥大学研究员约翰·威利斯·克拉克。全书围绕欧洲的藏书建筑、藏书制度、藏书装置、藏书类别、藏书插画以及众多藏书故事而展开,作者采用诸多图书馆珍藏的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考察后的第一手数据信息,系统梳理了2500年欧洲藏书建筑的历史变迁和藏书文化的图像记忆,讲述了人们因追求知识和真理而写书藏书并为此兴修建筑、创设制度、改进装置和设计工具,这一系列行为如何潜移默化塑造了敬畏阅读和尊崇智识的社会文化。
【作者的话】
中世纪时期的藏书家和建筑师之所以会用令人嫉妒的关怀之心来保护自己的手稿,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书写成本高昂,还因为他们承认这些书籍中包含着我所说的个人因素:
他们在这些书籍中投入了人类的意识与感觉,
像对待自己会欣然礼待的客人一样礼遇它们。
——约翰·威利斯·克拉克(1901年9月23日)
这本书初看属于考古类,似乎并不实用,但令我高兴的是,它受到一些人物的重视,这些人物正好管理着现代化的图书馆。
——约翰·威利斯·克拉克(1909年2月9日)
【关于藏书和阅读的名言】
常读,常写,乃最幸福之事。
——古罗马著名宗教思想家、西方文明的精神导师、《忏悔录》作者 奥古斯丁
没有书本可学,任何人都会处于同样的状态:如果我静静地坐着,我的思想就会睡着;我的双腿若不移动,我的想象力不会自己飞扬。
——法国著名思想家、世界级随笔巨匠、《随笔集》作者 米歇尔·德·蒙田
需有一种不可亵渎的孤独才能进行的活动:阅读,幻想,悲伤,以及感官的愉悦。
——法国文学大师、意识流文学先驱、《追忆似水年华》作者 马塞尔·普鲁斯特
2022年5月6日 已读
内容从学术性强来说还挺丰富的,可以看出收集整理很用心,能给满点。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可读性不强,黑白插图的质量特别糟糕,极大程度影响了阅读体验,而且这么厚一本写书储藏的书,竟然没有自带的书签绳。觉得没必要特意购入,翻阅即可。
涉及到书架和书房的有些意思,为了减小占据的面积,书架做出改进,有锁带桌到只有礅座,还有书房的配套设备,可动式的书桌/阅览台很常见。
和艾柯那本小说一起读应该还不错。
a各种史与神话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为自然书籍制图 豆瓣
Picturing the Book of Nature: Image, Text, and Argument in Sixteenth-Century Human Anatomy and Medical Botany
作者: [日]楠川幸子 译者: 王彦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2
本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关于16世纪自然知识中的图像维度的扎实研究。在16世纪上半叶,学者们开始在自己的研究和著作中使用图像,作者首先探究了文艺复兴时期主导书籍印刷的技术、经济、艺术、政治条件。但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这些图像应该如何被使用,应该被赋以何种程度上的权威性,它们能够证成哪类真实,等等。作者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和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等为例,仔细追踪科学家们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并对当时印刷书籍中的图像、文本与自然知识的论证和传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展示出科学技术史中的一个独特侧面。
科学史家楠川幸子探究了在显微镜发明之前,图画在16世纪医学著作中的作用。以富克斯的《植物史论》、维萨里的《人体的构造》和格斯纳未出版的《植物史》等为例,楠川幸子认为,这些解剖学和植物学图像,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简单复制,也是一种多样化的视觉试验。本书也包含了许多精美插图。
——《自然》
极具权威性……作为致力于科学图像研究的书籍,楠川幸子的著作十分完美,图片的清晰与精美更为论证的流畅性与原创性增色。
——艾琳•里夫斯,《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在这里被讨论的所有作者,都对图画的使用及其与文本的结合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实践,做出了相当多的思考。对于楠川幸子和她的出版商,我们同样可以这么说,因为它是这个领域长期以来内容特别精美、插图特别丰富的著作之一。这部思想缜密、发人深思的研究,将会为研究科学史上图像与文本的关系、图像的角色与视觉证据的作用提供参考。它大有希望引领对16世纪文本与视觉科学的多元化与创新性的讨论。
——弗洛莱克•艾格蒙德,莱顿大学,《英国科学史研究杂志》
2022年1月22日 已读
读开头有点无聊,想着这不就是间接看零散史料,后面发现意外有趣,作者真的特别会收集并整理。卖不出去的学术书和希腊语,畅销的日历和祷告书,绘图员的工资远低于刻图人,成本的控制和“版权”的保护,植物学与解剖在那个时代都属医学,富克斯要求完整,格斯纳追求着鲜活,两位都是最早将图文结合在一起成书的作者……人类的幻想和实际之间原来曾有巨大的差距,有时会忘记这点,在达到当下前有多少人付出过努力。第一遍很多生的,可以翻第二遍,就是图的质量一般。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话 豆瓣 Goodreads
6.8 (26 个评分) 作者: 郑子宁 九州出版社 2021 - 1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2022年1月12日 已读 随手翻了一下,细碎零散太多,没有兴趣所以觉得并不好读,打不了分。以前也在想伯仲叔季用完了怎么办,原来是可以再后面加一个“少”,但更多的做法是将仲季之前都称为叔,到成年后再取字。
a各种史与神话 九州出版社
新闻的发明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News: How the World Came to Know About Itself
作者: [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译者: 董俊祺 / 童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早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人们就渴望信息。在前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谈话、八卦、庆祝活动、布道和公告来收集和分享新闻。印刷时代催生了小册子、期刊和最早的新闻纸,将新闻社区从地方扩展到世界。本书追踪了1400年到1800年四个世纪以来多个欧洲国家的新闻史,展示了控制新闻的力量,新闻在政治、宗教改革和社会事件中的角色,新闻的娱乐性和时效性,记者的可信度,以及人们在推开新闻的世界之窗后发生的改变。
今天,在一个被信息淹没的时代,人们如何在这种信息规模中相互沟通?读者或将在书中得到新的思考。本书荣获2015年哈佛大学金匠奖。
2022年7月14日 已读
作者说写的时候妙趣横生,读时同样。新闻也是根据传播媒介的变化在被逐渐发明中,最初信息的收集是分散的,可信消息的流入则集中在特定的家族和人手里,从顺路的带消息者到专门负责传递消息的信差,得益于邮政路线的开辟。小册子、报纸和期刊三部分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因而得以存在。所谓的新闻在当下这个时代,根据使用网络的不同方式,其实也和过去一样被分了层。将官方公告撕下来擦屁股的人被视作犯罪者,颁布不得擅自议论国王的法令,认为不是所有人都应当了解并有资格议论政事,由国家管理出版,如今的一切在过去看来大概都没什么新意,新闻也不算是新闻,个人发布的甚至比机构更真实。
第一部分以哈布斯堡为主,顺带翻了之前那本家族图谱,忽然有了兴趣,后面的部分是英法主角。熟悉欧洲历史就更好了,第二部分看得稍显混乱,4.5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哈布斯堡家族画传 豆瓣
The Habsburgs: Portrait of A Dynasty
作者: [英] 爱德华·克兰克肖 译者: 田婧 后浪丨大象出版社 2020 - 10
自哈布斯堡家族的首任皇帝鲁道尔夫一世于1273年开始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至1918年11月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卡尔退位,这个令人惊叹的家族统治欧洲的历史长达600多年。由此可见,哈布斯堡王朝的历史是欧洲近代史的核心,也是西方文化史和社会发展史的核心。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这个显赫的家族想方设法用帝国皇冠的神秘权威来支撑他们十分广阔的领土权力。这个家族的许多成员有着神秘莫测的品性,这使得他们作为君主卓尔不凡,也进一步塑造了他们手握强权的形象,即对天主教的顽固信仰和对帝国的执着追求。通过对哈布斯堡家族特别具有个性的成员的刻画,作者爱德华·克兰克肖探究了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的私人秘密,并逐步将之与欧洲史相关联。
2022年4月19日 已读
玛丽亚·特蕾莎之前的因为几乎不了解所以完全看不下去,觉得不如先通读wiki再翻这本。配图的质量和排版也太差了,不是搞个硬壳就行的啊喂!
产生了一些兴趣之后再读,就从“都谁谁啊”进入到把名字搞混的程度了……
a各种史与神话 大象出版社
化石 豆瓣
作者: [英]理查德·福提(Richard Fortey) 译者: 邢路达 / 胡晗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
《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是一本化石入门和古生物学研究方面的综合指南。资深古生物学家理查德?福提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化石是什么,化石如何形成,怎样对化石进行分类鉴定以及化石在我们理解地史进程和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分子古生物学等 新研究成果,福提在书中详细讨论了灭绝与演化、化石的经济价值(比如石油和煤炭)等问题,并为化石收藏者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全书配有全彩色插图以及来自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大量藏品照片,相信所有对生命演化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会对《化石:洪荒时代的印记》中的内容流连忘返。
书籍秘史 豆瓣
El infinito en un junco
9.0 (11 个评分) 作者: [西班牙] 伊莲内·巴列霍 译者: 李静 2022 - 4
♡一本写给所有爱书人的情书♡
♡走到时间与想象的尽头,深情讲述与书籍有关的传奇♡
西班牙现象级口碑书,2020年荣获西班牙最高文学奖项——国家散文奖!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文学巨擘略萨 盛赞: “我深信读过本书的读者,来世仍会继续阅读此书!”
【内容简介】
古欧洲的道路上,一群神秘的猎人在寻找一种无声的猎物——书。他们背负着埃及国王交付的秘密使命,要为他搜罗世界上所有的书,建造一座尽善尽美的图书馆。
书曾经无比稀有,令最有权势的人着迷,到如今,每天都有无数本书被印刷出来。书籍的诞生及变迁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本书将带你展开一趟穿越书的生命的旅程。从尼罗河畔的莎草纸,到亚历山大港的伟大图书馆,从游吟诗人的荷马史诗,到苏格拉底对书面文字的批判,从学习抄写的贵族子弟到替人朗读的奴隶,你将领略 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各种关于书的迷人故事。
互联网、电子书等新兴技术不断唱着书籍的哀歌,其实越新近诞生的物品,寿命往往越短暂。而已历经千年的书籍,可能还有漫长的生命。
【编辑推荐】
☞令人激赏、获奖众多的西班牙现象级口碑书:
西班牙销售400000册!版权售出30多种语言!
荣获2020西班牙国家散文奖、
2020西班牙全国书店推荐奖(非虚构类)、
2020何塞·安东尼奥·拉博德塔纪念奖、
2020马德里书店协会年度图书(散文类)、
2019西班牙国家广播电台“评论之眼”文学奖、
2019公民行动奖年度非虚构图书、
2019阿拉贡书籍之友协会年度图书“猫头鹰奖”、
2019促进拉丁研究国家奖!
☞文字优美出众的历史散文,宛如一部迷你悬疑剧:想收尽天下藏书、建立世界图书馆的埃及国王;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山海的书籍猎人;将书视为珍贵礼物送给情人的凯撒;在战乱中躲藏在图书馆,烧书取暖的避难者, 还有图书管理员、流动书商、抄书人、陪人读书的奴隶……讲述那些因为书而发生的动人历史故事,每一节都是一出引人入胜的迷你剧;作者对书的深情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精美装帧,值得收藏:艺术设计,优雅精装,封面独特烫金工艺; 值得每一位爱书人收藏。
考古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ree Stones Make a Wall:The Story of Archaeology
8.0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埃里克·H.克莱因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10
了解考古学、人类的历史与文明的经典入门书
考古学界领军人物、“最受欢迎的考古学图书奖”得主倾力之作
带你踏上考古环球旅行
在密林中寻找巨大的玛雅遗址,穿过秘密隧道走向失落的神庙……
真实的考古故事,比探险电影更精彩
——
【内容简介】
1922年冬天,霍华德•卡特成为第一个窥见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陵墓的人,他眯起眼睛,凑在他打开的小洞上,借着蜡烛的微光往里面看。到处都能看到金子的闪光。挖掘行动的赞助人卡那封伯爵拽着卡特的衣服,连珠炮似的问道:“你看见什么了?你看见什么了?”卡特费尽力气才说出:“我看见了奇妙的东西。”
古老而美丽的事物令人颤栗,吸引着一代代人接近它们、挖掘它们。
这本书涵盖世界上二十余个主要的考古胜地,以及重要的考古发现,我们将看到埃及法老的黄金面具,希腊帕提侬神庙里的大理石雕,墨西哥丛林中的祭献品……这些文物将尽可能客观地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过着怎样的生活、创造过怎样的文明,其中的一些文明又为何走向毁灭。
这也是一群“寻宝者”——考古学家——的传奇故事。1872年,谢里曼为寻找特洛伊,在土丘上挖开伤口一般的大沟;20世纪60年代,以色列人亚丁带领考古队攀上马萨达陡峭的山顶,用筛子筛了约3.8万立方米的泥土来寻找文物;2010年,这本书的作者克莱因与“太空考古学家”萨拉•帕卡克凝视卫星图像,在田野中发现公元2世纪罗马“铁甲团”的兵营遗址。
书中还展示了不断进化的考古技术,比如空中勘察、激光雷达、碳-14测年法,它们让更多遗址被发现,也让文物说出更多故事。作者还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回答了普通人的常见疑惑:你怎么知道在哪里挖掘?你怎么知道某件东西年代有多久?你找到的东西归你吗?
就这样,考古的故事带领我们向人类历史的上游跋涉,并为我们带来关于未来的启示。
——
【名人推荐】
极其好读……一些读者或许会突然想要冲出门去,拿上铁锹和铲子,冲向一个土丘或者垃圾堆。——《华尔街日报》
在过去的两个世纪,考古学已经成为人类最伟大的学科之一。它不断拓展着人类对历史的认知,以及我们对人类多样性的了解。克莱因是这个卓越领域的领导者,并且他懂得如何把故事写得准确而欢乐,这也是读者之幸。——罗伯特•福尔德,《国家邮报》
克莱因写得清晰易懂、富有信息量、满怀热情,为我们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还带来了一些工作现场的个人经历……作为一部新颖、价值卓越的考古学入门,这部书可以看作一项成功。——彼得•琼斯,《大众古典学》作者
有趣并且涉猎广泛。——《新科学家》
克莱因是一个老道的考古学家,在这部关于伟大考古发现的非虚构作品中,他让历史栩栩如生。从庞培到特洛伊,克莱因为观察这些著名挖掘提供了专业的视角。他不仅带你走过历史与发现,还想你呈现挖掘是如何组织的。如果你对考古学家是如何工作的感兴趣——包括在哪挖、如何挖等等——那你会迫不及待地想拿到这本书。——拉谢尔•卡特,图书部落
这部书拉着你的手,带你踏上一场神奇的考古环球旅行。你将看到有名的考古学家,探索传奇遗址,并且看到使用了前沿科技的新发现。考古学充满趣事,你一定要读一读《考古的故事》,这是一部由讲故事的高手写成的书。——萨拉•帕卡克,2016年TED大奖得主
《考古的故事》是一个富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对这一领域的伟大发现的记录,快节奏而且令人着迷。这部书的读者都将被它吸引,无论他们的知识背景是什么。——乔迪•马格内斯,《圣地考古学》作者
在这本前沿、好读的考古学入门书中,埃里克•克莱因——世界上至为重要的考古学家之一——让人们可以一窥神秘而激动人心的考古学的幕后。读者将会看到世界上的著名遗址和发现,以及学到如何找到、挖掘它们,以及足不出户地为古物确定年代。——坎迪达•莫斯,《迫害之谜:早期基督徒如何虚构了殉难故事》作者
我爱这本书!《考古的故事》是一本伟大的读物,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一部极其精彩的著作。——肯尼思•L.费德,《正确的过去:人类史前史入门》作者
克莱因讲述了文明与考古学的精彩历史——他对这一主题的知识是首屈一指的。——罗伯特•R.卡吉尔,《打造〈圣经〉之城》作者
一幅关于考古学前世今生的迷人画卷。这部书补充了学科内的空白,并且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将考古学呈现在普通大众面前。——雷切尔•哈洛特,《圣经,地图与铁锹》作者
2022年5月11日 已读
整本书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闻所未闻,特别多从来没听过的人和地点,格外庞杂,只能粗略读完,没沉浸到作者叙述的故事中去。了解了碳14,可能是最大收获,可能会翻第二次。有更多配图就好了。
“另一方面,1991年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冰人”奥兹、1993年发现的“西伯利亚公主”(Siberian princess)和1995年在秘鲁发现的“冰少女”胡安妮塔(Juanita the Ice Maiden)都是在严寒的条件下保存下来的。”
“一个6到7周的挖掘季的收获需要学者研究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发表研究成果。”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中信出版社
王座上的幽灵 豆瓣
Ghost on the Throne:The Death of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Bloody Fight for His Empire
作者: [美]詹姆斯·罗姆(James Romm) 译者: 葛晓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亚历山大大帝去世时年仅32岁,当时他的帝国疆域从西方的亚得里亚海一直延伸到今天东方的印度。在一个不同寻常的妥协下,他的两个继承人——有智力障碍的同父异母的哥哥腓力三世和他的遗腹子亚历山大四世共同摄政。但亚历山大的六位马其顿将军,受他们内心对权力欲望的驱使以及在亚历山大把王国“给最强的人”的传说的刺激下,开始争夺霸权。亚历山大的前希腊秘书,后来成为将军的欧迈尼斯或许是他们最引人注意却又被视而不见的对手,欧迈尼斯成为了岌岌可危的王室命运的决定因素。詹姆斯·罗姆,巴德学院的古典文学教授,通过考古成果与文献研读,为读者呈现为取得希腊最伟大帝国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残酷斗争。
2022年7月26日 已读
这名字不比俄国小说更不顺口吗,没有一点儿mania肯定看不下来,对看着挺开心的自己产生了质疑,我真的对亚历山大感兴趣吗?写得比较流水帐,介绍了下背景,划分了一遍势力,逐步推进但是戛然而止。以前不知道苏被处死还有当时与斯巴达交好的两个领袖都是他学生这个背景,雅典受挫因而他成了替罪羊。可能史料真的太少,很多都是推断,还想继续读相关的内容!
a各种史与神话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母乳主义 豆瓣
Lactivism: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Hippies and Yuppies,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
8.0 (15 个评分) 作者: [加]考特妮·琼格 译者: 张英杰 2022 - 6
【编辑推荐】
★回顾育儿方式的变化潮流,探究母乳喂养如何从个体选择演变成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
“自1995年以来,没有哪项大众哺乳倡议对女性的偏好和选择表示过支持。”
在极端的母乳喂养倡导者眼中,母乳喂养是一项强制要求、一场道德运动、一种区分好父母与坏父母的方法,甚至是缓解社会矛盾的安慰剂,却独独不再是母亲喂养孩子的其中一种方式。
★透过十数位哺乳期母亲的真实经历,深入反思母乳喂养文化中的社会问题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不过,也从来没有哪个时代的所有女人都给孩子哺乳。”
世上约有15%的女性患有泌乳衰竭或乳房发育不全,并非所有女性都能泌乳,也并非所有女性都能分泌出足够喂饱孩子的乳汁。顽固地拒绝接受这一生理事实,不论对母亲还是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残忍。
★职场歧视、道德绑架、公共设施不足、社会福利缺失、疾病与疼痛……直面哺乳期母亲被忽视的困境
“基本上每一位和我谈过上班吸奶问题的女性都经历过不快或尴尬;她们都说自己经常遭到同事的批评或嘲笑,而且他们往往把这种批评和嘲笑装作是玩笑话。”
母乳喂养的背后,是大量的母亲们难以正常生活、正常工作的无数个日夜,可她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她们为此遭遇的种种不公与困境,却鲜有人提及。比起强调让婴儿喝母乳,正视这些付出与遭遇才更能真正地为母亲和孩子们带来福祉。
★以医学研究成果和大量统计数据,客观分析母乳优劣,破除“母乳神话”
“新生儿父母希望找到一种‘万灵丹’来保护他们娇贵的宝宝,但母乳喂养并不是这种‘万灵丹’。”
在利益驱使下,母乳被各方利用巧妙的话术,吹捧成了包治百病的“液体黄金”。然而以平均概率计算,母亲们花费几千上万个小时给婴儿哺乳,才能预防一例耳部感染或肺炎,预防各种慢性病乃至癌症的作用更是无稽之谈。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2号作品。
医生、专家、媒体,甚至你的长辈和伴侣,都在强调母乳相对奶粉的优势,“每个妈妈都应该给孩子哺乳”也已成为共识。然而母乳喂养对母亲,尤其是职场妈妈造成的困扰却被忽视了:不完整的睡眠、价格不菲的哺乳用具和服务、生理上的忧患、在公共空间哺乳的尴尬、职场的骚扰和歧视,还有更重要的——来自社会、亲属、以及自我的德道压力。
本书作者考特妮·琼格是一个选择哺乳的母亲,在与其他年轻妈妈交流哺乳的经历时,看到了在母乳喂养被上升为公共卫生问题的背景之下,母亲们遭遇的各种困境。她广泛研究大量文献资料,走访医学专家、研究人员、母乳喂养倡导者和十数位母亲,展现了母乳从个人选择转变成德道义务的过程,呼吁社会各界关于母乳喂养的讨论能够回归理性,卸下母亲们的道德枷锁,将喂养方式的选择权归还母亲。
【媒体推荐】
“琼格提出了一些深思熟虑的观点,反对将(母乳喂养)视为母亲们最或唯一可接受的选择。”
——《出版人周刊》
“她向读者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重新流行母乳喂养的现代世界……以确凿的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简单的哺乳如何通过使用吸奶器变成机械过程,并提供可销售的商品:母乳……这是对许多‘当代母乳喂养文化陷阱’冷静而深入的分析。”
——《柯克斯书评》
“(琼格)揭露的真相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但也许最有趣的是琼格敏锐地观察到,人们如此热情地宣传的并不是真正的母乳喂养——即用母乳喂养婴儿——而是将母乳作为一种产品。这给各种收入水平的职场妈妈们带来了压力,她们不得不在不具备理想条件的环境下吸奶。然而对她们和她们的孩子最有利的,实际上是带薪产假(或者仅使用配方奶)……琼格敏锐的分析和幽默让读者沉浸其中。”
——《纽约时报》
“一部高度可读的作品……琼格提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论点:如果女性应该对自己的生殖活动有‘选择权’,那为什么她们不能选择如何哺育自己的孩子?”
——《旗帜周刊》
“(琼格)的研究非常广泛……本书阐述了妇女的选择如何变成了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义务。在美国,一些政策巩固了落后的科学,损害了妇女的权利。”
——《货架意识》
“琼格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分析,揭示了不同群体如何解读‘乳房是最好的’的口号,以反映他们自己的议题。”
——《华盛顿邮报》
2022年7月13日 已读
非常简单地刷了一下。本文的主题是:不一定要用母乳喂养,应当量力而行。搜集了包括实验数据和历史事件等资料,说明了不少人认为是绝对的情况或许并非是正确的,可能是各方的推动才造就了一个众人以为正确的选择。
a各种史与神话 广东人民出版社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6.2 (23 个评分) 作者: 鲁西奇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6
喜,一个普通人,生活在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代。他比秦始皇嬴政大三岁,死于始皇帝完成统一中国大业之后四年,是楚国故地的一个基层小吏。鲁西奇教授凭借众多相关材料,在考证与辨析的基础上,试图拼接出一个作为人的喜,想象自己站在喜的位置上,借助他的眼睛去看他所处的那个世界。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秦代基层政治,也可以看到仅仅留下姓名的“黔首”,在战场给母亲兄长写信求助的士兵,抽丝剥茧侦破杀人案的基层官吏,承担沉重徭役的男女老少,到官府控告子女并威胁要杀死他们的“慈父”,等等。
2022年8月7日 已读
八百年没碰过古文了,觉得读着很新鲜,整合起来是很厉害的考据,因为真的有形成一整个世界。印象最深的果然还是信的部分,还有提到的一些案例,对于具体的引用分析,因为对那段时间不大感兴趣,也就没有品尝到太多趣味。平均可能十行一个不认识的字,感觉自己是文盲的瞬间,不停在查读音,可看完后就又忘了……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日报出版社
革命与霓裳 豆瓣
作者: 汤晓燕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 - 4
汤晓燕所著的《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记述了:女性与服饰,看似与革命、政治相去甚远,但不论是法国旧制度晚期的汹涌暗流,还是大革命时代梢纵即变的政治局势,法国女性服饰无不被卷入历史的洪流,记载着非同寻常的时代里人们的情感与心态。
性别研究、表象研究是当前史学领域的前沿阵地。汤晓燕所著的《革命与霓裳(大革命时代法国女性服饰中的文化与政治)》从这两个角度出发,考察法国大革命期间法国女性的时尚服饰,深入细致地分析时尚文化与政治事件、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机制。作者立足于图像实证材料,从2万多幅图片中选取资料,以图为证,给人以直观印象;同时运用西美尔和布尔迪厄等社会学名家的理论学说,通过服饰材料和外观的改变,来探究其背后的政治文化变迁。
2022年8月19日 已读
好看的,以后看舞台剧的时候,会注意到的部分就更多了。时尚是流动的,对于着装的禁令也一直在变动,想到当下也存在的相关事实,会从一种负面的角度想到这个世界依旧保留着过去的痕迹。另外有些图只写了拍摄地,很别扭。
a各种史与神话 浙江大学出版社
法国之魂 豆瓣
Notre-Dame, The Soul of France
作者: [法]阿涅丝·普瓦里耶(Agnès Poirier) 译者: 张恒杰 译 斯坦威出品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1 - 1
看到火焰中的巴黎圣母院时,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会产生深刻的痛惋之感,为什么巴黎圣母院会让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人们都为之动容?是什么使巴黎圣母院成为一个国家的灵魂和人类成就的象征?
作为一系列问题的回答,作者从大火之夜开始,带我们重新经历了巴黎圣母院历史上的各个决定性时刻。
从1163年的角石铺设开始,亨利四世与天主教的恩怨;拿破仑的加冕典礼;维克多·雨果19世纪保存大教堂的运动; 奥斯曼男爵的巴黎重建计划;经典电影《巴黎圣母院》;戴高乐的感恩庆典,等等。
谨慎者与大胆者,真诚者与机会主义者,历史学家与激进分子,虔诚者与世俗主义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一场文化大战。这些都在书中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看第一章又想哭又想笑,这种抒情描绘,不知道的还以为已经过去一百年了,所有活着的人都像是早死了一样。想哭是大概从中体会到了一丝从未拥有过的爱着一个庞大存在的情怀。可以说有些虚幻。人们是在为建筑还是在它身上凝结的记忆哭泣和祈祷?以前从没听说过有文物建筑主任的存在。
纸质书复建第一本结束。内容大概是百科的扩充,不得不结合历史内容,主题是“她一直在那里”。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罗马和平 豆瓣
Pax Romana: War, Peace and Conquest in the Roman World
作者: [英]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 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译者: 薛靖恺 2022 - 4
罗马和平是真和平还是帝国的谎言?
●编辑推荐
细致剖析围绕罗马和平产生的各种观点和争论。
建立中正平衡的评价体系,全面讨论罗马和平到底给人民带来了福祉还是只是侵略者的幌子。
●媒体推荐
这位著名的古代历史学家给出了“罗马帝国是如何发展和运作的引人入胜的描述”。
——《科克斯书评》
奥古斯都的统治处于阿德里安•戈兹沃西对罗马帝国主义强有力的重新评估的核心。戈兹沃西以其关于罗马军队和罗马战争的著作而闻名,他还为 一些最伟大的罗马将军撰写了生动的传记,因此对他来说,和平可能是一个令人惊讶的话题。但罗马和平并不和平,或者说不是我们所知的那种彻底的和平……在经历了史前和古典社会的暴力之后,罗马的和平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平静。很难说当时到底有多平静,但罗马和平提供了一个有分寸的答案,我们可能会对此心存感激。
——格雷格•伍尔夫,《华尔街日报》
戈兹沃西从罗马建国开始讲起,涵盖了一千多年,一直到帝国在西方乃至更远的地方衰落……一本有用的书,一本容易读的书……强烈推荐。——《选择》
戈兹沃西文辞优美、学识渊博、对考古材料和文献一样得心应手、精于在轶闻和史实之间作比较,他向读者指出了罗马统治通过强有力的保护、正直的公义和混合的经济利益而成功的许多例子。——J. E. 伦登,《标准周刊》
●内容简介
自从公元前27年建立元首制之后,一直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再没有陷入长时间内战,境内相对安宁。然而,罗马人首先是征服者、帝国主义者,用武力夺取了一个从东部的幼发拉底河一直延伸到西部的大西洋海岸的庞大帝国。他们制造的和平是由军力和统治带来的,而不是与邻国共存。罗马人咄咄逼人,冷酷无情,在他们创建帝国的过程中,数百万人死亡或被奴役。
但罗马和平是真实存在的,不仅仅是皇帝们的夸耀。帝国的一些地区在很多代人的时间里再未经历过重大战争。那么,罗马和平到底是什么,对那些被罗马人统治的人来说,它意味着什么呢?
备受赞誉的历史学家阿德里安•戈兹沃西讲述了帝国创建的故事,揭示了罗马人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开始控制世界上这么多地方的,并询问罗马和平的良好形象是否属实。通过作者全面的讲述,我们得以对罗马和平的性质有一个更加全面而中正的认识。
2022年9月13日 已读
汗青堂系列真的是有一点儿兴趣只会觉得一般,除非已经了解了很多,才会特别投入、读得很开心。在阅读关于现实的内容时,会想强迫自己去吸取,因此小说没有门槛。还有两本,暂时不打算拆开了。
半年过去了,有想看的部分,又拆了一本,发现两本里的译名,甚至没统一……又翻到年表,真的要昏过去。三本是同一个作者,就算译者不同,但要打包在一起卖,好歹校对统一一下译名和格式吧?
a各种史与神话 广东旅游出版社
古罗马的日常生活 豆瓣
Una giornata nell’antica Roma:Vita quotidiana,segreti e curiosità
8.3 (15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廖素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1
从公元115年的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早晨开始,阿尔贝托•安吉拉(Alberto Angela)引领读者在古罗马城进行一次非凡的探险之旅。此时罗马帝国正处于权力的顶峰。帝都罗马更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性大都会。从富丽的多穆斯到拥挤的公寓大楼,从嘈杂的罗马集市到宏伟的帝都浴场,巴西利卡中的唇枪舌剑,斗兽场里的殊死拼杀,罗马人的酒会、游戏、习俗、禁忌,甚至隐秘性事,等等等等,均呈现在作者笔下。讲述古罗马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很少有一本书能够使读者如此接近帝国首都的日常生活。作者凭借天才的讲故事能力,并基于丰富的考古发现,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旧制度与大革命 豆瓣
L'Ancien régime et la Révolution
7.8 (6 个评分) 作者: [法]托克维尔 译者: 冯棠 商务印书馆 2013 - 3
本书是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研究著述。书中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既论述了大革命的开创性和决裂性,又论述了它的连续性,认为大革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本书对大革命以来法国历史的反复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是研究法国大革命时期历史的必读书。
以罗马之名 豆瓣
In the Name of Rome: the Men who Won the Roman Empire
作者: [英]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译者: 敖子冲 2022 - 4
从15位名将的征战历程看罗马的兴衰
●编辑推荐
历数15位名将及其职业生涯,重现古罗马的为将之道和军团的征战历程。
讲述罗马由城邦到帝国,由兴起到极盛最终衰亡的壮阔历史。
●媒体推荐
一部可读性极高的军事史概要。戈兹沃西对该领域掌握得十分透彻。——《今日历史》
引人入胜。是我读过的关于罗马军队和将领的最好的书。——艾伦•梅西,《观察者报》
●内容简介
罗马帝国的创立和维持都有赖于军事力量。罗马从一个意大利的小城邦发展成跨越亚非欧三个大洲的帝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率领军团作战的指挥官们,是他们采取的战略战术赢得了胜利,保卫和缔造了罗马。同时,他们也见证或影响了罗马军队和政治体系的发展进程。本书详细介绍了包括西庇阿、恺撒、贝利撒留在内的十五位罗马著名将领,探讨了他们征战的历程和取胜的原因,并以此追溯了罗马的兴起、扩张和衰落,从与迦太基的对决,到公元6世纪为了赢回帝国西部的最后一搏。
2023年1月30日 已读
以后真的再也不能因为打折就对汗青堂出手了,看书名觉得会感兴趣,但你应该想想你真的能看进去罗列的史实吗?哪怕勉强读到了凯撒,还是不行。
吐槽的在另一本了。
a各种史与神话 广东旅游出版社
漫长的余生 豆瓣 Goodreads
8.2 (10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2 - 7
公元466年,宋明帝刘彧与在寻阳称帝的侄子刘子勋二帝并立,内战几乎波及刘宋全境,继而演变为与北魏之间的战争。生于南朝中层官僚家庭的王钟儿被卷入了这场战争,家破人亡,两年后被掠入平城皇宫成了一名普通宫女,时年三十岁。可是她的命运却偶然地与“子贵母死”制度发生了联系,身处权力斗争漩涡中的她,先后以宫女和比丘尼的身份成为抚育两代皇帝的关键人物,竟在北魏宫廷生活了五十六年之久。

罗新教授利用墓志等史料讲述了王钟儿漫长而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并以她的眼睛去看她身处其中的时代,把皇帝、后妃、外戚、朝臣、宦官和宫女都还原为具体的人,看到他们面对权力时的喜悦、疑惧、张狂、绝望……随着王钟儿人生故事展开的,还有从献文帝、孝文帝到宣武帝、孝明帝近八十年的北魏历史,当然也有被时代的惊涛骇浪席卷的许许多多人。

我们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是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不真切的。
2022年11月17日 已读
和同期宣传的鲁的那本区别在于,没一直引用,并且一直在描绘大的时代。多少有些不是偏离看到宣传和书名后想看的内容。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日报出版社
女性与权力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8.6 (175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