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各种史与神话
海洋与文明 豆瓣 Goodreads
The Sea and Civilization: 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7.3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林肯·佩恩 译者: 陈建军 / 罗燚英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4
一部海洋视角的世界史,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本书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4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
※媒体推荐※
尽管地球表面的70%都被水覆盖,但历史叙述却一直是陆地中心论的。作者试图改变这一现状,将重心从陆地转向水域,带领读者通过海洋来纵观历史。无论对于资深的水手还是航海的门外汉来说,作者提供的资料都是十分宝贵的。
——《出版人周刊》星级推荐
有感于海洋世界的重要性在大众认知层面日益衰减,作者为我们带来了这部宏大的全球海洋史。这样一部内容全面而丰富的著作,必将构成海洋史研究领域的坚实基础。
——美国图书馆协会《书单》杂志
该书引人入胜,文采斐然,作者富有说服力地论证了海洋如何构成了一条通向现代世界的路径。
——美国《外交》杂志
该书包括丰富的史实与细节,从我们与海洋、湖泊、河流、运河之间关系的角度,讲述了人类历史的故事。
——《亚洲书评》
该书展现了出色的问题意识、优雅的文笔和百科全书式的视野。作者有力地提醒了我们,人类“乘船走向海洋”的冲动塑造了一切世代的全部文明。
——《华尔街日报》
毫无疑问,该书是目前为止最全面的一部海洋史。作者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讲述了海洋的故事,在当今的历史著作中,这种激情是十分少见的。
——《泰晤士报》
这是一部壮丽而全面的世界史,将我们从大洋洲的原始居民带入了集装箱时代。
——英国《每日电讯报》
这是一部最可读、最新鲜、最刺激、最全面、最敏锐、最富洞见而且最新的——简而言之是最好的——世界海洋史。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历史学教授 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
该书对全球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借助关于船只、风帆、风向、海流、航海技术及海洋法的大量知识,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部从吃水线视角观察的生动的世界史。
——斯坦福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卡伦·魏根
这是一个视角崭新且严谨有据的故事,阅读该书仿佛亲历一段令人欣喜的旅程。
——《达拉斯晨报》
………………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新讲述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以及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旨在揭示,各个人群、民族、国家与文明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水路通道,在塑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塑造着历史。作者展现了文明的兴衰与海洋之间的联系,引人入胜地叙述了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历程,谱写出一部关于航海者的史诗。
2019年5月24日 已读
内容很丰富,信息量大到偏学术,对个人来说可读性不强,有点儿提不起兴趣,尤其是船的制作部分。大概看了看,主要感想就是世界之间存在着的连续性。
a各种史与神话 天津人民出版社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 豆瓣
Sexe et pouvoir à Rome
作者: [法] 保罗·韦纳 译者: 谢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9
古罗马人享有哪些权利?他们与诸神有什么关联?古罗马的政治、社会关系是怎样的?他们如何看待结婚、离婚、同性恋与堕胎?对自杀、死亡又持何种态度?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一书收录了著名的希腊—罗马史研究专家保罗•韦纳发表在《历史》杂志上的多篇访谈和文章,内容涉及政治、死亡、性等话题。在保罗•韦纳娓娓的叙述中,读者将会看到与电影中完全不同的另一个罗马,另一种文明。
不含传说的普鲁士 豆瓣
Preußen ohne Legende
9.5 (18 个评分) 作者: (德) 塞巴斯提安·哈夫纳 译者: 周全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8
"普鲁士"早已烟消云散,但其对后世的影响至今在欧洲仍处处可见。它似乎集诸多矛盾于一身,既代表秩序、正直与宽容,也象征着军国主义。普鲁士王国强盛的时期,正是伟大的《德国民法典》从酝酿到诞生的时期。这个"理性国家"与这部"模范法典",堪称绝配。身为一名普鲁士人,《不含传说的普鲁士》的作者哈夫纳以客观而理性的笔触,回顾了仅存在两百余年的普鲁士在政治法律领域取得的成就,及其对今天的德国乃至世界的影响。
2017年7月8日 已读
简洁清晰,勾勒出一个大体的轮廓。翻译太好,说明原文同样好。慢慢找书填上头脑中的历史空缺吧。裂墙推荐。
a各种史与神话 北京大学出版社
伯罗奔尼撒战争 豆瓣 Goodreads
The Peloponnesian War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卡根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剧性、决定性和毁灭性可以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昨日世界 豆瓣
9.2 (12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史行果 作家出版社 2017 - 7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一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2017年8月25日 已读
站在放下,一切依舊是無法確定,所有的預兆都應被注意。
2017年8月25日 评论 08.25 - 世界多小。 茨威格还未看到和平的世界便去世了,死亡时一定不再动荡。 当今社会网络联接,想到有朝一日如果发生战争,网络肯定会被切断,那时的恐慌会更大吧。人们借助科技得到全世界,也必然要做好失去它的准备。 从此书中可对那个时代瞥上一眼,内心动摇,将自己迅速缩成渺小的一点,不慎惶恐。我说有朝一日要定居苏黎世,可能是对现在多余的担忧,然而身为一个有着被害妄想症(脑洞太大)的人,希望可以应对所有的危机。 风雨飘摇,居无定所的感觉在这本书里减弱了很多,可大凡了解一些这两场战争的人都会知道发生的事情是多么令人心痛。连在战争中歌颂和平也都不被允许的世界现在依旧存在着。 前部分所写的茨威格年轻时的故事相较尔后内容几乎是全然的快乐了。人们的经历大多活在自己心里,能够勾画着写出来真是很好的,我们能从中得到除了一个人外的世界消息,就如同尝了一口罐中的蜜般甜了。 内容五颗星,但这个版本纸透,阅读体验不大好。
a各种史与神话 a非虚构内容 作家出版社
创造世界史的海盗 豆瓣
作者: [日] 竹田勇 译者: 阿部罗洁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4
一口气读完的海盗发迹史
是谁最早将马铃薯和烟草带入英国的?
为什么18世纪作为咖啡之都的伦敦却以红茶著称?
英国间谍组织的雏形就是海盗?
英国的最高学府牛津大学也会和海盗扯上关系?
本书是国际政治学家竹田勇的新作,从海盗的角度分析了世界历史如何从中世纪进入近代,揭示了海盗在政治、经济领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是一本兼具趣味与史实的文化读物。 在这本书里,以英国为例,竹田勇根据史料揭开了海盗这一特殊群体与政治的关系,饶有兴味地向读者展示了在大航海时代与 政治经济转型期海盗的特殊作用。尤其将海盗与英国近代史、欧洲远洋贸易、对中美洲的掠夺与殖民相联系,从崭新的角度介绍了近代西方繁荣的开端与发展。
不列颠诸王史 豆瓣
作者: 【英】蒙茅斯的杰佛里 译者: 陈默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4
《不列颠诸王史》讲述了不列颠所有国王的事迹,从第一位国王布鲁图斯一直到卡德瓦罗的儿子卡德瓦拉德。《不列颠诸王史》内容丰富,叙述有条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不列颠,最美丽的岛屿,屹立在西面的大洋之上,位于法兰西与爱尔兰之间。它南北长达八百英里,东西跨越二百英里,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着一切生活资料。
2017年9月14日 已读
09年买的第一版,终于看了。安静看下来挺有趣的,大致了解没问题。最近在打FGO,看到熟悉的名字。还有更多需要学习的。
a各种史与神话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 谷歌图书 Goodreads Eggplant.place 豆瓣
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
8.2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朗西斯·福山 译者: 陈高华 译 / 孟凡礼 校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4)——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刘瑜专文导读“重读福山之一:历史的漫长终结”。
随着“冷战”结束,狂乱的二十世纪终于趔趔趄趄走到终点,福山重提过去几个世纪来伟大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人类历史是有方向的吗?如果是有方向的,它将通向什么样的终点?相对于“历史的终结”,我们正处身在哪儿?
在本书中,福山提出,有两大力量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一个是现代自然科学的逻辑,一个是黑格尔—科耶夫所谓的“寻求承认的斗争”:前者驱使人类通过合理的经济过程满足无限扩张的欲望,后者则驱使人类寻求平等的承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股力量最终导致各种专制暴政倒台,推动文化各不相同的社会建立起奉行开放市场的自由民主国家。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在“历史的终结处”,政治经济的自由平等,是否能够产生一个稳定的社会,让生活在其内的人得到“完全的满足”,抑或,“最后的人”被剥夺了征服欲的出口,不可避免地导致他们冒险一试,让历史重返混乱与流血状态?
福山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当代思考,既是引人入胜的历史哲学教育,又是对人类社会及其命运这些最深刻问题的发人深思的探寻。
2020年3月20日 已读
#3强权运转靠意识形态与强有力的军事管控,崩溃则是因内部无法修复与外部的冲击共同造成,然而后现代的威权同样在诉诸民主的肯定。提到太多其他人的名字,我是否要从黑格尔等人的理论一点点读起呢,道阻且长努力吧。#6体会到了科学的重要性,它是世界之光,同时也是对于世界而言少部分人的灾难,因为自然科学不仅带来进步,也会带来冲突。而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好奇心,对安全感的需求和对经济、欲望的追求。#over推理逻辑严密,分析有但和黑格尔混了个眼熟。民主共和会在未来遍布世界吗,我是看不到那一天了,也没有人见过趋于完美的存在,所以即使读完,也并不对福山认为的“终结体制”抱有自信。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庞贝三日 豆瓣
I tre giorni di Pompei
7.4 (12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安杰拉 译者: 董婵娟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 4
《庞贝的三天》为读者展现的是被火山喷发彻底毁灭前的古城庞贝的“貌似真实的”恢复:地貌,建筑,城市规模,人们的生活习惯、交通方式以及快速有效地互通信息的办法。它将让读者逐一认识从那场史上最惨重的灾难中死里逃生的七个幸存者:他们的性别、名字、年龄、职业。它将为读者提供一条探察庞贝及其周边地区的真实、准确的路线: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贵族的庭院别墅、再到山坡上的农场……除此,它还将推翻人所共知的“庞贝因维苏威火山的喷发而被湮没”的定论并修正喷发的日期。该书是作者阿尔贝托?安杰拉通过对考古地的每一个最细微的发现加以精密的、科学的观察,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并且融合了火山学家、历史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家和法医学专家的研究和意见,献给世人的一部辉煌著作。
2017年10月7日 已读
有错别字,翻译不吐槽了。读时绝不能深入移情。毕竟描写的是死亡前与无能为力地眼睁睁地面对死亡或被突如其来的自然刀刃淹没的情景。绝对不会去看这样的灾难片。
近来偶有生活着的这颗生机勃勃的星球在浩瀚中转动显得那样渺小的场景在头脑中出现。所以,你球什么被更高级文明发现然后完蛋?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东汉的豪族 豆瓣
作者: 杨联陞 商务印书馆 2011
《东汉的豪族》一书是著名史学家杨联陞的论文集,以历史类为主,而历史类中又以其最擅长的经济史为主。其中《东汉的豪族》作为其早期代表作,此次收入为1949年后在内地首次再刊。杨联陞曾师从陈寅恪,又在美国学习并长期任教,其治学风格兼具中国传统史学和西方史学所长。他的著述既注重宏观,又关注微观,以小窥大,以点观面,读后经常带给读者学术思路上和现实观察上的诸多启发。本书除了收入历史论文外,还收入了杨联陞语言学方面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学术造诣。此外,杨联陞的书评素为圈内外所称道,本书此次也收入了他的一些书评。
2017年11月3日 已读
论文集锦。适合对历史有一般以上兴趣或偏专业的读。
忘记自己读过又看了一遍。眼睛:你能读懂。脑子:我的知识量跟不上啊。
a各种史与神话 商务印书馆
古代埃及帝国 豆瓣
作者: [美]温迪·克里斯坦森 2015 - 4
内容介绍
“历史上的帝国”丛书共计十二册,分别对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帝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述。每一册概述一个帝国或文明,探究其兴起与衰落的究竟、对后世的影响、其社会组织与日常生活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子,叙述脉络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是了解这些帝国或文明历史、社会与文化的入门读物。书中大量的知识栏展示了它们与今日社会的关联、至关重要的文献以及有趣的知识;全彩图片和地图、年表、词汇表、参考书目、拓展资料等内容又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探索空间。
本书讲述古埃及由史前时期向文明时期的过渡、国家的统一及其对外扩张,描绘出一幅清晰、生动的古埃及人的历史和生活画卷。书中解释了宗教在古埃及政治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地位的原因、谁处于埃及社会金字塔的顶端、埃及儿童玩哪些游戏,以及埃及最后屈服于罗马帝国的原因。
2017年11月19日 已读
pro不看,amateur看了记不住的书。内容是普通的继续,类似于历史标答的几个方面介绍,手感非常好。
a各种史与神话 商务印书馆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增订版) 豆瓣
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8.6 (4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斯蒂芬·茨威格 译者: 舒昌善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6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十四篇历史特写》(增订版)是以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7年最新版《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为底本,在对译者的以前两个中译版本(三联版及广西师大版)修订的基础上,补译了茨威格的另外两篇历史特写——《西塞罗》和《威尔逊的梦想和失败》。增订版于2009年6月北平第1版第1次印刷,本书为第1版第2次印刷,译者在“第2次印刷”的版本中又做了不少修改。
2018年7月20日 已读
还是很经典的,变换的文体(叙述,剧本等)很有趣。看了译后记才体会到更多,发现不仅是普通的记述,选取的这些都是特点(也或许是后人分析的?)。拜占庭攻克,菲尔德的海缆,苏特尔与旧金山,格鲁希元帅与滑铁卢……知道了新故事。其中斯科特的南极探险从前似乎学过。这些故事在我未满十岁时肯定很喜欢,如今不过是精简的短文罢了。
a各种史与神话 a小说诗歌虚构 a非虚构内容 三联书店
黑旗 豆瓣
Black Flags
8.0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比·沃里克 译者: 钟鹰翔 中信出版社 2017 - 1
全书分为“扎卡维的崛起”“伊拉克往事”和“伊斯兰国”三卷。当1999年约旦政府特赦一批政治犯时,没人意识到其中那个名叫阿布·穆萨卜·扎卡维的男人,后来会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恐怖组织的幕后策划者。2006年扎卡维在美军空袭中身亡之后,扎卡维的继任者巴格达迪力图实现扎卡维生前关于建立一个极端而保守的伊斯兰国家的梦想。在邻国叙利亚混乱升级之际,巴格达迪把暴力带入这个国家,并且在伊拉克成立了伊斯兰国,开始了更加惨无人道的暴力恐怖行径。作者沃里克还在书中介绍了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国家对伊斯兰国的对策、措施及成效,指出布什与奥巴马两任总统在中东问题上的种种错误之举。最重要的是,本书指出了我们的希望所在——伊斯兰国正在播下自我毁灭的种子。
2017年12月12日 已读
2017年12月12日 评论 12.12 - 在讀這本書前,我對遜尼派和什葉派的鬥爭略有耳聞,但總計來說對ISIS的了解僅限於“極端恐怖分子”‘和“毀壞了很多歷史文物&遺跡”這兩點。 閱讀過程中彷彿看到有人在地圖上擺旗。有時我們以為自己擁有全部,但竟對世界上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一隅都不甚了解,實感慚愧。平和的同時有些地方的人們和本身都在經歷著同實驗一般的瘋狂,遊戲和其帶來的感官刺激根本比不上分毫。 作為個體,大部分人都將生命看作最重,在此前提下活著、豐富生活。將他人的生命視若鴻毛(甚至不把對方當人看)是多麼殘忍的想法,因此生出的是這樣的極端分子。更難過的是我對此無能為力,我有時甚至連自己都沒辦法好好照顧,但當我有影響一切的能力時,又怎樣保證自己的決定是完全正確的呢?這個世界上本沒有全然的東西吧,所以像數學這樣無需思辨的學科是鍛煉理性的最佳方式,可理性也會束縛一個人,將其圈至狹隘的境地。從前感受不到感性和情商重要的我在今年終於瞥見了它的些許面貌。 人類在自己身上做實驗,希望到未來某一個日子(如果人類可以存活到那個時候)可以得到完美的答案。我大概看不到那天,非常非常遺憾。 書寫到15年初。記得前段時間看到消息,說已經解放了ISIS控制下的中心城市,目前不知道情況如何。 世界和平的願望太過高高在上,人人得償所願又非可能。怎樣才能做到至臻?我不知道,無念前行或許最好。←並不想貼上佛系標籤,還要很多事情有待思量。
a各种史与神话 中信出版社
狄更斯讲英国史(第一卷) 豆瓣
作者: [英国] 查尔斯·狄更斯 译者: 张珺怡 / 苏旻婕 青苹果数据中心 2013 - 11
《狄更斯讲英国史》是一本由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为自己的儿女所编写的一套历史书籍,最早于1851年1月至1853年12月连载在英格兰周刊《家庭箴言》(Household Words)上;当时狄更斯亦出任本杂志编辑。本书一共分为三卷,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格兰历史,其中也涵盖了部分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的重大历史事件。虽为历史书,但狄更斯使用了更为风趣、更具故事性的文学写作手法,并在史实的基础之上加以创造,将文中对话和人物情感塑造得惟妙惟肖,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一般的感受。此外,狄更斯一贯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和讽刺口吻依旧贯穿全文,而且通过讲述历代君王的沉浮,作者也表达了一种世事难料,繁华落尽,一切终将归为尘土的超凡心境,并引发读者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本书第一卷(既第一至第十四章)分为四个部分:撒克逊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入侵、诺曼征服,和盎格鲁-诺曼王朝在英格兰的巩固和发展。这一段历史见证了英格兰早期的动荡、分裂和统一,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现今英格兰的文化,这段历史可谓是必不可缺的奠基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卷的最后三章,作者特意描写了安热万王朝的崛起和衰落,解释了英法两国矛盾的根源,并为占据第二卷主导地位的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乌鸦之城 豆瓣
City of Ravens
作者: [美] 博里亚·萨克斯 译者: 翁家若 中信出版社 2016 - 4
【内容简介】:
《乌鸦之城》从伦敦塔内的乌鸦讲起,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我们对乌鸦乃至整个自然界的态度所发生的巨大转变,展示了乌鸦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中的独特魅力,由此勾连出了英国从中世纪到现当代的历史。
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文化故事揭示了我们的思维与文化是如何被乌鸦影响并定义的。如今的英国,它不仅仅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更成为了关乎国运的“神鸟”,同时在英国文化中也是一种对在困境中坚强存活的精神的比喻。人类在保护它的过程中也保护了自己的文化与传统。
【编辑推荐】:
◆乌鸦自古以来不管在何种文化之下都沉浸在神话、历史和传奇之中,让人无限着迷。这个典型意向在中西方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金乌”是太阳的别名。在美洲的原住民中,乌鸦是危机的拯救者。在北欧,乌鸦却成为思想和记忆的化身……
··············································································
◆传说英王查尔斯二世曾经非常惧怕一则预言:如果乌鸦飞离伦敦塔,英国将会灭亡。你一定想不到,1944年的二战时期,相传一只乌鸦侦查到了伦敦上空敌军轰炸机的事件。而事实究竟是怎样呢?作者在《乌鸦之城》中一一阐释了那些有关乌鸦与伦敦传奇故事的来龙去脉。将一个角度独特的伦敦历史呈现了出来。
··············································································
◆全球文化史研究专家结合渊博的学识与迷人的传奇故事为我们追溯了伦敦塔与乌鸦的历史,揭示了这个神秘的动物背后所隐含的符号权利以及其真正的魔力所在。
【媒体推荐】:
博里亚•萨克斯是一位令人喜爱的作家。他的研究不仅涉及英国著名神话故事的起源,也展示了乌鸦这种动物的神奇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能支撑古老的传说,也能激发新的故事。——《泰晤士报》
进入博里亚•萨克斯的世界,会发现他是一位十分值得尊敬的学者,作者成功的厘清了若干年间人类与这种神秘鸟类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纽约日报》
《乌鸦之城》为我们理解伦敦这座世界名城的近代史和神话传说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同时也对神话本身、对人类与动物之间不断变化着的微妙关系提供了精彩的解读。——罗纳德•霍顿教授,“英格兰遗产组织”理事会成员
极权主义的起源 豆瓣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9.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娜·阿伦特 译者: 林骧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10
《极权主义的起源》的主要分析对象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类政治大灾难——极权主义。包括德国的纳粹主义和苏联斯大林的大肃反。极权主义(totalitaf-ianism)这个词最早出现于1925年,一般认为是意大利法西斯党人的创造,强调国家权力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与控制。
2019年9月10日 已读
快一个月,终于读完了,大概写了几句书评,但远不能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通透地描述了犹太仇恨、帝国主义与极权,虽然其中也不乏个人观点,总体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书,是我如果需要吃得更深需要靠外力帮助的那类。
2019年9月1日 评论 8.13-9.01-9.10 - 第一部分主要了解到了犹太人的地位。政党针对种族可以是策略的一种(实现扩张,摧毁旧的);无权但有钱/高高在上而提不出政策的人会让人感觉无用,非剥削的财富和被剥削者间缺乏联系;他们是拥有特权的人,同时又是非国的欧洲民族,因此更脆弱、更容易被作为对象。“人们总认为权力等同于经济能力,之后又发现经济与工业能力只是现代权力的先决条件”,著名的德雷富斯案。 第二部分描述并剖析了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大陆平静下的纷乱景象。 扩张是当时的趋势由于个人资本需要保护,容易从中推出个人利益和公众利益相联,权力与资本相辅相成/种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中由于英德都打败过法国[是当时唯一一个黑人也拥有权利的国家]因此相似,都反对自由平等博爱)。民族思想与国家思想在帝国主义中有所背离(当时运动相对于政党具有优势)。无国籍人士的存在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很耐人寻味,人权的存在是社会法律规定的(这也是犹太人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的原因),作者个人是认为参与政治生活及其重要,并认为无国籍人士若散落在社会中会带来危害、动摇整个儿社会秩序。 电子版看得有点儿晕,考虑入手纸质书方便做笔记。
a各种史与神话 a社会考古人类学 三联书店
从历史中醒来 豆瓣
作者: 孙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8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作者孙机新作
文物学家、考古学家孙机叙谈古代文物,唤醒沉睡在博物馆中的千 年古物,讲述古代社会生活,把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基本知识介绍给读者大众。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豆瓣
Alexander of Macedon 356-323 BC: A Historical Biography
9.1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格林 译者: 詹瑜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3
追寻亚历山大的脚步,直面这位伟大征服者的内心世界
.....................
※编辑推荐※
仅仅是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就可以唤起无穷的想象力,然而这是一个我们过于熟悉,但实际上又知之甚少的名字。他令年轻的恺撒羞愧满面,激发了后世从穆罕默德二世到拿破仑等一系列的伟大的征服者,他把希腊文化带到东方,又在从埃及到阿富汗兴建了一系列名为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从阿拉伯到印度等地,到处都有他的传说,然后亚历山大究竟是谁,他是纯粹天才的产物还是环境的造物?本书将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马其顿,从一切的起源开始讲起,让我们追随这位伟大征服者的脚步,踏上通往撒马尔罕之旅,寻找位于世界边缘的大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众多亚历山大传记中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亚历山大学术史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成果,一方面对传统史料做出了别具一格的选用和甄别,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亚历山大的一生。在书中,他拨开了围绕在亚历山大身上的诸多迷雾,让读者得以窥视这位世界征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了一位集军事天才、独裁者和伟大领袖于一身的人物。彼得·格林曾在雅典教学多年,十分熟悉希腊的地理状况,多年翻译古希腊诗歌的经验让他具备了出色的文学素养,因此,前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世界的风貌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一部充满活力、高度可读的传记……在这些热情洋溢的叙述中,这段历史栩栩如生……格林剥去了各种浪漫传奇故事的外衣,把这位奥威尔式的暴君的本质暴露出来。在他的叙述中,亚历山大无止境地追求绝对权力,最终导致他脱离了现实。
——《出版者周刊》
极为出色的人物研究……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叙事中,充满了阴谋、战斗、签订又被撕毁了的协议……本书行文流畅,叙事紧凑,文字清晰,格林对原材料的使用驾轻就熟。书中浸透了格林对那段绚丽、癫狂、辉煌的时代的历史感,在那个时代,一个躁动不安的金色半神把希腊主义永远地刻进了历史和传奇之中。本书极为出色地传达了亚历山大令人惊叹的一生。……极为了不起的传记——同时还是对古代世界的权力政治的优秀研究。
——《科克斯评论》
当你阅读彼得·格林的让人着迷的亚历山大传记时……你会感觉到这个神话一般的故事的每一条谜线都被揭开……对古代世界的充满虚荣的帝国式夸耀的叙述,格林采取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修正主义立场。
——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每个时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都会不停地把亚历山大的故事按照一系列的英雄模式来塑造,也一直在重新塑造。不过,根据彼得·格林这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传记,这些神话完全可能比亚历山大本人更让人仰慕。
——埃里希·西格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2018年12月27日 已读
特别棒。之前只看过文学对他的描述,捕捉到的都是正面评价与拥有滤镜效果的故事,现在跟着这本走,体会到了战争当中的腥风血雨。很难想象他出征后几乎没有回到马其顿,而是一直在外征战。人名和地名其实挺拗口,就和作者所说研究古希腊历史最令人头疼的就是重复的名字太多,但也读完了,随着章节前进,我愈发感到疲惫,但他的生命力依旧在眼前闪耀着,直到最后的瞬间,直到他死去之后——“我预见了自己盛大的葬礼竞技会”。最后提出了史料选用问题,衡量标准骑士多样,从前是根据性格,现在则结合实际情况,但依旧有许多扑朔迷离的地方,实在令人惋惜。记录下的一切具有多少真实性,又有多少是虚构的?这种不确定与迷惑性非常值得令人回味,未来看现在又会是怎样的?科技让人们能在网路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记录残骸,这一切或许也是整理过后的吧。
2018年12月27日 评论 12.18-12.27 - 断断续续读完了,其实不算长,但书中亚历山大走过的路太长,虽然读完觉得疲惫,但远不止他走过的一半。这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虽然他在世时的评价并不好,有关他的传记都是在他死后三百年时才写下(也因此使得他成为了传奇式的人物),但这并不与他的传奇性相悖。被意识到就足以说明了这点,或早或晚并不重要。这本几乎是在描写战争,对他的感情方面笔墨不多,只提到了五个人:赫菲斯提昂,巴勾勒斯,罗克珊娜,还有一个大流士的女儿和阿塔XX的女儿,但整本的内容已经十分丰富,感情方面已经通过温血了解得足够多了。 整本书中让人十分惊讶的一点是从开头到最后他的受伤总是能很快好,当读到他成为国王后的那一战被削掉头骨时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他的父亲腿部受伤成为瘸子,之后失去了一只眼睛,而亚历山大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多次受伤,自己亲手拔箭,独自爬上梯子攻城结果受重伤,硬撑着上马后昏厥......这些人当身体是玩具吗,难道那么容易愈合?很难想象这是多强的生命力,好像要弃一切于不顾只为了燃烧着的理想。前期我挺喜欢他的,甚至萌生过买一座头部塑像的想法,到后来经过的战役越多,他的性格愈加丰满时人性当中那挣扎痛苦的一面便暴露了出来,在他自认为是神的那一刻我便不爱他了,但那时我才真正地记住了他。他的面具不断剥落,正逐渐成为真正的样子。 P.S.虽然只读了这本,但个人认为他最后是被暗杀的。 12.18 亚历山大的母亲奥林匹娅斯(Olympias)属于莫罗西亚王朝一系,他们认为自己是阿基琉斯(Achilles)的后裔;父亲腓力二世(Philip Ⅱ)则属于阿吉德王朝,他们认为自己属于赫拉克勒斯之后,称自己为“宙斯之裔”。两者尤其是前者对年幼的亚历山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亚历山大出生那个月(7月20日)腓力二世27岁,他的将军帕美尼翁(Parmenio)在一场决战中获胜赢得了大片土地,他的赛马参赛者在奥林匹亚赛会上得了第一,或是因着胜利太多,他只庆祝了最后一件事。 12.19 看到令人心潮澎湃。文艺作品和历史性的记录还是不一样,在高斯模糊、马的鬃毛的触感与流淌着的内心波动之下真实而冷冰冰的现实竟会那样吸引着我。喀罗尼亚战争上终于得以与其父并肩的王太子,觉得自己应该是卡里亚公主的夫婿人选还派人去传话结果被父亲斥责的亚力山大(其中带着怎样的缺乏安全感的幼稚心理呢),自己父亲婚礼的酒宴上说出嘲讽之语的王太子,被放逐时放言要邀请生父参加母亲再婚婚礼的王太子,还有刺杀现场的他(还没看到这部分)……哭了,这是什么样的大戏啊,可就算这样也依旧没能还原全部的事实。史实太少太遗憾了!!! 喜欢他的原因之一是那并非与身俱来的自信。坚信自己为神的后裔,或是传言中同他出征波斯前Olympias所说“神的孩子”这个秘密,他的心中必然有一部分是坚信的。冒出“De l'audace,toujours de l'audace,encore de l'audace”时发现自己能读懂结果真的是法语啊。对自己的妹妹说“我看不出她为什么不能也利用她的王室身份捞一些好处”时带着的轻描淡写感太棒了。原来“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是第欧根尼”的真实性原来并不大。顺说那时雅典的新年是如今的七月,啊,真是神奇,说来以一月作为新年是何时的事情呢。 12.20 格拉尼科斯河一战前凭着使命感要立马过河的他最终选择了帕美尼翁的方案,还好此时帕美尼翁拥有更多的控制权否则真的会是开局就输的结局吧。历史往往是一次次偶然酿造的必然,由小积累到大。比如腓力被保萨尼阿斯刺杀一事,推测是亚历山大与其母做了幕后推手,各种真实却依旧扑朔迷离。真想亲历一下整件事情的谋划。在一个道德与认知完全不同的社会当中,对于“爱”的基本定义(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行动或期待)与当代的相似程度有多高呢? 12.25 波斯国王竟然有由365个从全国挑选来的女子组成的嫔妾团ORZ巴比伦的胜利庆典中贵族的妻子和女儿竟然还会去跳餐后脱衣舞,难道此时的女性都是财产吗! 12.26 黑面的克雷托斯和亚历山大吵架太好笑了(虽然最终以前者丧命而告终),国王拿苹果砸属下依旧是极其马其顿风格的。前者的朋友把他往外拖,后者的朋友则按住他,但结果依旧令人惋惜……亚历山大对付菲塔罗斯和阿里斯特涅斯的手段其实不怎么高,因此让人觉得他内心缺乏一种安全感,当然带着摆脱(处死)他们的念头,但他更是要为了证明自己的怀疑才这样做的。 12.29 赫菲斯提昂(Hepharstion)原来并不是聪颖的,而且他还是个暴脾气,带着贵族的娇生惯养,由此看来他与亚历山大有“臭味相投”的一面。奥林匹娅斯在信里诋毁了那么多人,赫菲斯提昂是否是仅有的几个没被怀疑的人呢。“停止和我们争吵……如果你坚持这样做,我们也无所谓……”中的“我们”这个词太两位一体了,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亚历山大所说的“他也是亚历山大”。他死后亚历山大建的五层楼高花了10000塔兰特的天价火葬堆并将治疗他的医生订在十字架上,更让人惊讶的是亚历山大移平了阿斯克勒庇俄斯(医神)在埃克塔巴那的神庙,而罗克姗娜在赫菲斯提昂去世一个月后就怀孕了一事更令人觉得意味深长。 Note: 不甚了了/纤介之矢/肘腋之患/辎重/雉堞/胸墙/蕞尔 Borboros-barbaros 粗野和原始 欧律狄刻女儿的结局史无明文 喀罗尼亚-凯菲索斯河边的亚历山大橡树 戈尔狄昂之结 阿卡纳尼亚的腓力(Philip of Acarnania)愿意为他治疗 菲拉勒珊德尔(Apollo Philalexander)即为爱亚历山大之意 德卡德拉克马(decadrachm)即十德拉克马之意 墨尔卡特(Melkart)意为“城市之王”,是提尔城的守护神并被当作提尔王族的祖先 阿契美尼德王朝 迦勒底祭司 长着愤怒种族的蓬乱头发的恶魔 赛米拉米斯女王(Queen Semiramis) “狡猾而喜好撒谎和推诿的雅典民众领袖会发现,他们遇到了一个比他们更能言善辩、更蛊惑人心的诓骗大师。” “......同时成为高贵的国王,强大的枪手。” “要永远做最优秀者,做诗人中最杰出者。” “希腊人要去以平等相待,独立感——无论多么虚幻——是他们最为关切地;与之相反,亚洲人只相应、或者说尊崇严厉的威权——这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民政事务官员的信条。” “对希腊人来说,人神之间的鸿沟并不如我们今天这么大,而且很大程度上由’英雄‘,即那些后来获得神明地位的半神话的卓绝之士填补上了。” “De l'audace,toujours de l'audace,encore de l'audace.” “为了知晓那些或未可知之事,我们踏上了通往撒马尔罕的金光大道。” “所有手握绝对权力的独裁者都会陷于精神上的孤独,他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创造了自己的真理:这是一条令人压抑的铁律。” “当我母亲再婚时,我会邀请你去参加她的婚礼的。” “那位波斯人向他掷来一只标枪,力气之大不仅刺穿了盾牌,而且穿透了胸甲。” “有天晚上,他和贴身侍从落在了大部队的后头,这主要是因为亚历山大年迈的导师吕西马科斯坚持要与他们同行,又没法跟上他们的步伐。到了夜里他们迷路了,一个个在寒夜中瑟瑟发抖;而那些飘忽不定的敌人的营火就在不远处闪烁着。亚历山大以印第安侦察兵的风格,独自跑出来,悄悄地溜到最近的营帐,用刀杀了两个土人,然后拿着一支大火把跑了回来。这样,他们生起了自己的火堆,勉强过了一夜,次日早晨他们便和其他人会合了。这个故事(假设是真的,因为太不可思议了)所表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无端的个人冒险,而这种个人冒险在亚历山大的整个征战生涯中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确实让人钦佩,但万一那些阿拉伯山地游击队员中有一个反应稍稍敏捷一点,那又会发生什么呢?有时候,我们很难说在什么情况下勇敢会蜕变成纯粹无谓的不负责任。在黎巴嫩冰雪中的挥剑一击很可能就会改变整个希腊历史的走向。” “由于他死前再也没能踏上马其顿的土地,这些秘密也就随之进了坟墓。” “高加美拉一役摧毁了他的勇气,而他再也没能恢复过来。” “不管怎样,这些快活的、喜爱奢华的巴比伦人考虑到(理由很充分),合作总比遭受提尔城的命运来得好,于是便想方设法让马其顿军队度过了一个足以让他们终身难忘的月假。军官和士兵都住在豪华的私人宅院,在那里他们绝不缺乏美食、好酒和女人。无数热情的良家女子加入了巴比伦的名妓群,其中还包括上层人士的女儿和妻子。(餐后的脱衣舞似乎非常流行。)她们会向客人们展示通常的观光景点,包括传说中的空中花园——这是一座石阶式的树林和灌木园,是亚述国王为他的妻子修建的,她是伊朗人,很怀念家乡的森林和高地。” “亚历山大不动声色地告诉他们,在山口等着,’然后从他的手中接受钱款‘。他派克拉特洛斯带着精锐分队爬到隘道之上的高处。在黎明之前,亚历山大通过一条少有人知的山路下山,快速袭击了几个还在睡梦当中的乌克西亚村庄。接着,他朝山口发起了进攻。守兵全无斗志,都逃到了山里,结果被克拉特洛斯的部队歼灭了。自此,乌克西亚不再勒索而开始进贡——每年 100 匹马、500 头役畜和 30000 头绵羊。” “亚历山大把烟火未绝的废墟抛在身后时,恐怕不知道他的纵火之举已经使波斯波利斯永垂不朽了。” “......亚历山大也不能例外。从现在开始,那为数不多、敢于当面批评他的朋友,经常要为他们的正直而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状态大大助长了国王身边那些更为阿谀奉承的侍臣的粗鄙吹捧;而反过来,这也加剧了亚历山大潜意识中对伟大的幻想。于是,愤恨者便生发了各种阴谋,而阴谋的泄露或传言则引爆了亚历山大潜藏着的所有多疑情绪。公元前 330 年,这一进程尚未开始。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加之国王越来越沉溺于饮酒——事情却以惊人的速度接连爆发。” “这意味着国王把征服与探险本身就当成一种目的,当成人的自然状态;同时也意味着他预计这种状态将在未来 20 年里基本保持不变。” “正如奥雷尔·斯坦因爵士(Sir Aurel Stein)所说,亚历山大应对此事时的“毅力、技巧和勇气,恐怕只能在传说中神一般的英雄身上找到,而非凡尘的领袖所能拥有。” “高加美拉一役以少胜多,重要的是结果。而在杰赫勒姆河一战中,从最初的英明部署到最后智取波洛斯骑兵的计谋,亚历山大都充分展现了他战术上的灵活和机智,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如此出色过。” “然而正如阿里安提醒我们的那样,’他的行为总是跟他当时口头上钦佩的正相反‘。” “最后,自负且傲慢的赫淮斯提翁给她写一封私人的责备信,用的是御用复数’我们‘。信的结尾是这么写的:’停止和我们争吵,也别再生气或恐吓。如果你坚持这样,我们也无所谓。你知道对我们而言亚历山大比什么都重要。‘” “阿斯克勒庇俄斯在埃克巴塔那的神庙被夷为平地——这是一个神对另一个神的快意报复。无论在天国还是在人间,亚历山大对失职行为都绝不姑息。”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亚历山大的性格形成了刻板的印象,进而’以证据是否与他们的人物描述相一致为依据来选择接受或拒绝‘。”
a各种史与神话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 豆瓣
作者: 赵翰生 2010 - 7
《中国古代纺织与印染》内容简介:中国是养蚕治丝的发源地,历代生产的丝织物,以精湛的制作,高超的技艺,使中国一直在世界上享有“东方丝国”之称。中国传统的、高水平的丝织技术,对世界文明曾经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2022年1月20日 已读
汉代前中心位于齐鲁地区,函时时丝织技术已很精湛(马王堆为例,强度堪比军用降落伞),织品可作为价值衡量工具交换,晚唐起中心南移(唐前经夹纬,唐后纬夹经),南方量多,北边质量高,至宋形成了以南方为主的中心。
a各种史与神话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9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19年12月5日 已读
没看下去,是听完的。一个离我们很近又很远的时代和地方的故事,大楼轰然倒塌后,留下来的是个人的故事,星星点点存在着,也将永远存在。虽然内容只是调查后的整合,但此前几乎没有认真读过USSR的相关内容,也很少听人对什么表达过充满细节的怀念,因此从感情上令人耳目一新。
a各种史与神话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