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小说诗歌虚构
云中命案 豆瓣
Death in the Clouds
6.3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史晓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0
普罗米修斯号航班从巴黎飞往伦敦……
坐在9号座位上,赫尔克里·波洛能够方便地观察到机舱里的乘客们。在他右手前方的一个位置上坐着一位漂亮的年轻女孩,显然正迷恋着对面的男子。在他的前方,13号座位上,坐着一位伯爵夫人,此人不太会掩饰自己使用可卡因的习惯。在走道另一面的8号座位上,一名侦探小说家正在为一只招惹他的黄蜂而烦恼。
波洛没有料到的是,坐在他后面的2号座位上的女人蜷成一团——她已经死了。
地海奇風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娥蘇拉·勒瑰恩 (Ursula K. Le Guin) 译者: 段宗忱 繆思 2007 - 1
均衡從何處開始傾斜?龍與人的關連、生者與亡者的糾纏,種種謎團,智者皆無法解釋。唯有受噩夢所困的術士、無法蛻變成龍的龍女、平凡農婦、身不由己的異國公主,掌握了關鍵……
術士「赤楊」擅長修補東西,但這項能力很可能是毀滅的能力。他每晚夢見亡妻站在生死之界的矮牆旁呼喚他,而矮牆也逐漸被亡魂拆除。如果牆破了,亡魂將入侵地海世界。赤楊向曾是地海大法師的格得求助,格得指點他去找地海真王黎白南。但是這項於遠古時代便犯下的錯,該如何修補?
在第四部《地海孤雛》中,勒瑰恩重新思考前三部中性別與權力的結構問題,在這部接續的新作中,她更重新深刻探討魔法與更基本的問題之間的關連:生與死;慾望與均衡的兩難,在這部地海終曲中劃上完滿的休止符。
得獎記錄:
.1969年波士頓全球號角書獎
.1979年路易斯.卡洛書架獎
.中國時報2002年開卷年度好書
.地海六部曲其餘得獎紀錄:1971年紐伯瑞銀帶獎、1972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童書獎、1990年星雲小說獎、2002年軌跡獎最佳選集與最佳中篇小說、世界奇幻獎。
名人、媒體推薦:
娥蘇拉.勒瑰恩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之一。──村上春樹
想像力豐富,風格上乘,超越托爾金,更遠勝多麗絲.萊辛。勒瑰恩在當代奇幻與科幻文學界中,實已樹立無人可及的範例。──哈洛.卜倫
娥蘇拉.勒瑰恩在這部優異的三部曲中創造了龍與魔法的「地海世界」,已然取代托爾金的「中土」,成為異世界冒險的最佳場所。──倫敦週日時報
一如所有偉大的小說家,娥蘇拉.勒瑰恩創造的幻想世界重建了我們自身,是放了心靈。──波士頓全球報
她的人物複雜,令人難忘;文筆以堅韌優雅著稱。──時代雜誌
勒瑰恩是科幻小說界的重量級作家之一,她的這部作品同時具有經典及入門的意義,值得細細品讀。──廖咸浩(台大外文系教授)
同樣寫巫師、談法術、論人性,看「哈利波特」乃知其然,而讀「地海」則知其所以然。「地海六部曲」情節緊湊,意喻深玄悠遠,搓揉東方哲思,兼及譯文流暢,讀來彷入武俠之境,令人沈陷迴盪。二十世紀美國青少年幻想小說經典作品,你不能擦身而過。──劉鳳芯(中興大學外文系助理教授)
關於事物的精確真言,必同步投影出其所未言。勒瑰恩透過地海世界的傳奇言說,投影出榮格與道家的思想神髓,引領我們重新思考自然、想像、年齡與個體轉化的形變過程。當代讀者的冥思之海中,將因地海傳奇而重塑勇氣、正義的形象,感受語言魔力與俗民神話的力量。──龔卓軍(中山大學哲學所助理教授)
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好書、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00年奇幻文學必讀榜首
本書特色
這次,勒瑰恩要修補的是西方卡耳格帝國與內環諸嶼的隔閡!隨著政治婚姻下嫁的異國公主帶來的,不只是異國傳說中隱藏的知識,還有不受地海魔法拘束的自由心靈與勇氣!
2017年12月31日 已读
這本算是補充吧,已經沒了當時閱讀系列的熱情,劇情略弱,然而故事依舊很圓滿。
a小说诗歌虚构 繆思出版
菲利普·迪克作品集(全5册) 豆瓣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迪克 译者: 陈灼 / 许东华 译林出版社 2013 - 10
《少数派报告》内容简介:
《少数派报告》结集科幻鬼才菲利普•迪克最具代表性的九个短篇:《第二代》、《冒名顶替》、《规划小组》、《少数派报告》、《战争游戏》、《啊,当个布洛贝尔人!》、《死者的话》、《全面回忆》和《电子蚂蚁》。菲利普•迪克以其独特的文风和光怪陆离的想象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独树一帜。他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很多故事的架构都勘称一绝。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内容简介:
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民到外星球,就可以为每个人自动配备一个仿生人帮助其生活。仿生人不满足于被人类奴役的现状,想方设法逃回地球。
主人公里克•德卡德是一名专门追捕逃亡仿生人的赏金猎人。在一次追捕行动中,里克遭遇了新型仿生人前所未有的挑战。九死之后,能否一生?在与仿生人的接触和较量中,里克发现自己对仿生人的看法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这种改变究竟是福还是祸?
《尤比克》内容简介:
乔•奇普为格伦•朗西特的反超能咨询公司工作,保护人们免受通灵师和先知的心灵窥探。在一次前往月球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朗西特的行动组遭遇埋伏,朗西特身亡。行动组成员迅速将朗西特的遗体送往苏黎世的亡灵馆冰冻冷藏,并试图与他的大脑取得联系。然而,不仅没有成功联系上朗西特,行动组成员还发现,钱币、香烟等物品均在发生退转,时光似乎在倒流。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高城堡里的人》内容简介:
《高城堡里的人》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流吧!我的眼泪》内容简介:
10月11日,杰森•塔夫纳还是一个拥有三千万粉丝的大明星;10月12日,他却躺在一家破旅馆的房间里,还被抹去了所有个人资料。在一个缺乏身份证明就是犯罪的国度里,他不得不在混沌中摸索,全力追踪事实真相。
《流吧!我的眼泪》描述了一个国民警卫队和警察专制统治下的社会,内中交织着名人效应、基因改造、时空扭曲和泛滥毒品,探索了爱和人性的本质。于1975年获得坎贝尔奖,并获雨果奖和星云奖提名。
2017年12月30日 已读
涉及到易經卜卦的很有趣,《尤比克》提升了一星。看完這套也算在《機器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之後對PKD做了一個更深入的了解。在二十一世紀也會有作家在去世之後出名嗎?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南十字星共和国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费·索洛古勃 / 瓦·勃留索夫 译者: 刘开华 / 周启超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2
俄国象征派中短篇小说的精华结集,收入费·索洛古勃、瓦·勃留索夫和安德列·别雷三位著名诗人、小说家的作品十九篇。
费·索洛古勃在其小说创作中将梦幻、魔幻的层面与现实、自然的层面糅合得水乳交融,将文学的假定性痕迹、虚构性品质深深地掩藏起来,使小说的叙述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 中不动声色地过渡。
瓦·勃留索夫“写情境的短篇小说”,其关注点集中在事件的“奇特性”上面,作者不关心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不是独立自主,人物形象随情节而动。
安德列·别雷在西方被看作20世纪俄国小说家中最杰出的天才,他的小说甚至被视为“划时代”的现象。
索洛古勃“用平稳而带有教训味道的语调讲述最恐怖和最荒诞的事物”。——霍尔索森
勃留索夫是“俄罗斯最有文化修养的作家”。——高尔基
别雷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家”。——雅·尚达
2017年12月21日 已读
一开始以为是幻想,挺有趣的,没进到情境中,后面的篇章越来越恐怖、现实。翻译得挺好,让人体会到了美感。
a小说诗歌虚构 浙江文艺出版社
英伦魔法师 豆瓣
Jonathan Strange & Mr Norrell
8.3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苏珊娜·克拉克 著 / 波西娅·罗森堡 图 译者: 韩慕照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5 - 2
“两位魔法师,现身英格兰。前者畏惧我出现,后者久把我期盼……”
公元1806年,英格兰在抗击拿破仑的持久战中八面受敌,实践派魔法师早在几百年前就已销声匿迹。然而,研究过往光辉历史的学者们发现,尚有一位实践派魔法师——诺瑞尔先生在世。此人深居简出,然略显身手,举国上下无不 为之惊叹。移居伦敦后,他唤美妇人起死回生,召幻影舰队威慑法寇。他一贯瞻前顾后、小题大做,怎奈后生可畏——乔纳森•斯特兰奇初出茅庐,已崭露头角。该生风华正茂、一表人才、意气风发,方方面面与诺瑞尔截然相反。自此,两位伟大的魔法师之间斗争不断、险象环生,比起英法两国之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二人各怀执念,暗中更染指黑魔法,哪知一切实为作茧自缚,前途凶险难料。
2017年11月17日 已读
以男性为主角的故事,穿插了温情,人物性格突出,作者肯定还有没写的脑洞。特别喜欢结局,因为这个HE其实可以给五星的,然而……翻译偏网络小说风格,如果大噶特别喜欢还是读原作好,另外手上的第二本的白封面竟然印到了第三本的油墨,用力大一点就会听到咔嚓声以为裂了……裁边粗糙,堪比摊上甩卖。
a小说诗歌虚构 湖南文艺出版社
都柏林人 豆瓣 Goodreads
Dubliners
8.8 (120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詹姆斯·乔伊斯 译者: 王逢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9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爱尔兰作家、诗人。1882年2月2日出生于都柏林,1941年1月13日卒于瑞士苏黎世。他是意识流文学的开山鼻祖,其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成为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他一生颠沛流离,辗转于的里雅斯特、罗马、巴黎等地,多以教授英语和为报刊撰稿糊口,又饱受眼疾折磨,到晚年几乎完全失明。但他对文学矢志不渝,勤奋写作,终成一代巨匠。《都柏林人》是詹姆斯·乔伊斯久负盛名的短篇小说集,称得上20世纪整个西方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了。1914年出版,置景于二三十年代的都柏林,截取中下层人民生活的横断面,一个片刻一群人,十五个故事汇集起来,宛若一幅印象主义的绘画,笔触简练,错落成篇,浮现出苍凉世态,遥远、清冷,然而精致,是上上之品。
2017年11月9日 已读
我对那个时代还缺乏了解。读有一个特定背景短篇小说集真的很痛苦,我步履维艰地走在文字上面,心脏似乎被捏住,胃部也在抽搐。一个个故事读尚且如此艰难,写时又是怎样的呢?里面的人物是无数人的拼接,一点点凑起来,缝合得天衣无缝。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豆瓣 Goodreads
The Lost Salt Gift of Blood
9.0 (241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译者: 陈以侃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6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所收入的七个故事,有少年渴望摆脱家族在海岛世代挖煤的命运而在成年之际离家远行,有人到中年的大学教师回忆少年时他那心怀壮志但困居海岛打鱼为生的父亲,有散居各地的大家族在老祖母96岁生日之际齐聚老祖母寡居的海角……这些故事勾画了男女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 紧密的纽带和难以逾越的鸿沟,既温柔又残酷。
这些故事都发生在新斯科舍省布雷顿角那些严酷的风景中,写的都是复杂、神秘的人心。它们被记忆和传说浸润,被海水和鲜血冲刷,而这些海水和鲜血,都曾流淌于同土地和海洋漫长的搏斗中;麦克劳德颂扬的是一种和自然世界的深情交融,以及面对变迁、面对爱与失去,多少世代之间某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很难想出还有谁能写出具有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般魅力的小说。
——爱丽丝•门罗
和福克纳或契诃夫的作品一样,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短篇小说既是地域的,又是普世的,而且,我也认为它们是不朽的。
——迈克尔•翁达杰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自1976年出版以来,已经成了加拿大的经典。这些怀着深厚情感考究雕琢出来的短篇,背景都设在布雷顿角……但读者不会感觉他在描绘异域奇事,或在创造狭隘的地域文学,反而,他们会想到一些与之亲近的世界。……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的布雷顿角无处不在。任何人只消跨一步便能进入。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因为这些故事的音调、节奏控制得极好,也因为麦克劳德擅于处理纯正、真实的情感,它们渐渐越来越出名……当代潮流和现代反讽,他都不感兴趣。他的故事天才之处就在于,他使笔下的虚构世界没有时代局限。
——科尔姆•托宾
2017年11月8日 已读
2017年11月8日 评论 11.08 - 11.07 讓人趴到桌上閱讀的精妙短篇,彷彿透過紙面見到世界。可以知道作者的心血體現在哪些情節上,得意之句也躍然紙上…………完美。 11.08 我读完了。每个故事彼此相似,读者也能从每个故事里找到现实的影子,代际之间的隔阂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的力量要将人留下又的同时又将人推出去......充满了力量的故事,在心里点起了膨胀的火球,我正在很努力地控制它,不让它浸染我自己,以至于更加难过。 作者像是——或我认为他——确实把自己困在了这些文字描绘出的海岛的生活中。希望他写完这本后可以释然离开,不再让记忆像是盘旋的白鹰般将过去桎梏着,无法逃离。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不存在的骑士 Goodreads 豆瓣
Il Cavaliere Inesistente
8.8 (203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吴正仪 译林出版社 2012 - 4
《卡尔维诺经典:不存在的骑士》是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这三个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个阶段,关于人如何实现自我的经验:在《不存在的骑士》中争取生存,在《分成两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在《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这是通过对个人的自我抉择矢志不移的努力而达到的非个人主义的完整。
模范军人阿季卢尔福,存在于一具空空的盔甲之中,却是完美骑士的化身,唯有他使铠甲具有意义。当他名扬天下的业绩被挑战、被质疑、将被抹杀的时候,他的存在还能成立吗?
纯真年代 豆瓣
The Age of Innocence
8.7 (9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迪丝·华顿 译者: 吴其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1
纯真年代》是美国著名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曾获得1921年普利策奖。书中主要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那是华顿度过童年与青春的地方,她在那儿长大成人,进入社交界,订婚又解除婚约,最后嫁给波士顿的爱德华•华顿,并度过了婚后的最初几年。时隔40年后,作为小说家的她回顾养育过她也束缚过她的那个社会,她的感情是复杂的,既有亲切的眷恋,又有清醒的针砭。
一个自杀者的传说 豆瓣
Legend of a Suicide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范恩 译者: 潘爱娟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 - 8
《一个自杀者的传说》是美国当代作家大卫·范恩在国际上一举成名的代表作。小说由五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构成,但这六个故事的编排有其自身清晰的逻辑脉络,绝非随意的集合。整部小说的主线是叙述者罗伊·费恩的父亲与别人有染,家庭破裂,两度离婚,后来他在阿拉斯加的一座无人小岛上买下一间木屋,请儿子罗伊去那里住一年,他们的生活条件日益恶劣,也导致父子关系渐趋紧张。
作者的故乡阿拉斯加大地,成为这六个故事构成的拼贴画最理想的背景,也映照出作者不安的内心。阿拉斯加的冰冷酷寒与荒野,以及侵噬人心的伤痛,在文字冰层下微微发光,美丽、残酷,却又散发出一种奇异的温暖。
浮世画家 豆瓣
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
7.6 (80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马爱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5
《浮世画家》是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获Whitbread奖并进入布克奖短名单。 《浮世画家》同样以主人公的回忆为基调,以非凡的小说技巧生动地展现了主人公的回忆与思考,写作笔法含蓄委婉,耐人寻味。主人公曾是位显赫一时的浮世绘画家,随着二战日本的战败,他才恍若大梦初醒:原来整个日本民族的过去竟是在为一种荒诞虚幻的理想献身,他的艺术理想也真如其名称一样毫无根基,虚浮于世。
2017年10月29日 已读
時代縮影,略顯倉促,但似乎部分過於用力反而顯輕。讀完讓人有些悲傷,但過程中——身為與這樣愛國心的受害者因地緣連接在一起的人——也痛苦著。我知道寫作描繪風格因人而異+我或許因各種因素有先入為主的印象,但翻譯過來後接續描寫出的大片場景和對話的確很日風,能夠讓人想到拍成電影的樣子。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垮掉的一代 豆瓣
6.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垮掉的一代》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它久被封存而今又首次被发现。
作品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生前过着颠沛不定生活的作家,其未发表的剧作的节选却被登载在一份男性时尚杂志《最佳生活》上。
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杰克及其朋友们酗酒、赌马与吸毒的一天,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当时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又不乏颓废,全剧本穿插着对宗教的讥讽和对现实的反叛。“《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在回到佛罗里达家中的一个晚上写就了这个剧本”,凯鲁亚克的传记作者和朋友杰拉德·尼科西亚说。
虽然这个剧本从来没有出版或上演过,不过垮掉派经典电影《采雏菊》正是以其中的第三幕为基础而拍摄的。他的作品代理人斯特林·洛德说凯鲁亚克曾把这个剧本交给好几个制作人,不过都被退了回来。但斯特林觉得这个剧本“极其完美地传达了时代的气氛,其中的角色都依据真实人物而来。”
凯鲁亚克甚至把这个剧本交给当时的影帝马龙·白兰度,希望他来出演,但最终遭到对方的回绝。在《垮掉的一代》剧本被拒绝之后,凯鲁亚克要求把它封存起来。这样,这个剧本在仓库里一直被搁置了几乎50年。
《垮掉的一代》读起来像是一首爵士乐曲,有着快速转换的节奏。这也许不是凯鲁亚克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的杰作之一。
对凯鲁亚克来说,没有出版的作品是罕见的。在他生前,他的许多杰作都没有出版,但是过去10年来他的作品大量出版乃至再版,以至成了一种热潮。虽然有《在路上》的成功,但凯鲁亚克死时,口袋里只有91美元。他生前曾经有一段辉煌,但是右翼保守势力对他发起了攻击。他们把他看做是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威胁。将近50年之后的今天,凯鲁亚克以及他的同伴们,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部分,而这部名为《垮掉的一代》的剧作,所以没能在垮掉派当年最活跃的时期上演,但仍不失为一份迟来的文化遗产。
2017年10月28日 已读
作為一部劇,看之前要把自己放在八卦鄰居的位置,才能進入情景當中。然而這本……人物的廢話不知所云。不知道是不是翻譯的問題,還是作者的確沒能把自己認識的人很好地面描寫出來,特別糟糕。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幽灵 豆瓣
Gjenferd
8.0 (50 个评分) 作者: [挪] 尤·奈斯博 译者: 林立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6
也许生命只教过你一件事,那就是时光无法倒流。哈利自我放逐到香港之后,以为从此远离警探生涯给他造成的创伤。但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发生了——曾与哈利情同父子的少年欧雷克,因涉嫌杀人而被警方逮捕。哈利无法相信欧雷克是杀人凶手,因此返回奥斯陆试图找出真凶,挑战一桩在警方看来已经罪证确凿的毒虫命案。
为了拯救他誓言守护的少年,在律师汉斯和昔日旧友贝雅特的帮助下,哈利只身展开调查。然而他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让人彻底迷失的处境。如幽灵般神秘飘忽的贩毒组织幕后首脑,渴望权力的政客,收受黑钱的警方……没人希望哈利回来,找出真相……
2017年10月27日 已读
2017年10月27日 评论 10.27 - 天啊←现在我读到26,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我已不记得前两次,这次是哈利找到欧雷克时。我曾经十八岁,借由她认识的一个人就是哈利这样的人。可在现实中,如此人物通常深陷一隅而我也知道我看到的比实际上的好。 看完了,这个系列大概不会看第二本,反转并不令人惊异,但依旧要说人物形象塑造地不错。男主角形象非常典型,平面形象可说有些惹人怜爱,尤其在最后冲下飞机的那一刻注定了他永远会是主角的身份。 倒是更想了解这本书里投射了多少真实的北欧。 “但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哈利用的是警察之间的说话口吻,每当警察处于危机状态就会用这种口气说话,不带额外情绪,没有添油加醋,只是中立且清晰地陈述事实,吧误会的概率降到最低,将生还的概率拉到最高。”——摘
a小说诗歌虚构 中南博集天卷 湖南文艺出版社
生命,宇宙以及一切 豆瓣
life,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8.3 (92 个评分) 作者: (英)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
有理论声称,若是有谁真的搞清楚了宇宙为何存在、因何存在,宇宙就会立刻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更怪异、更难以说明的东西。
另有理论声称,此事已经发生过了。
……
一颗位于银河边陲、名叫“坂裘”的不起眼行星突然向整个银河系发动了灭绝袭击,原因只是由于它忽然发现了银河系的存在。在此之前,坂裘人始终以为他们孤独地生活在宇宙之中,因为这颗星球被重重尘埃星云包围。
坂裘军队是一帮白色机器人,所持武器在我们看来无比类似板球拍和板球。
为此,银河系的其他星球始终对地球敬而远之。
因为我们打板球。
宇宙尽头的餐馆 豆瓣 Goodreads
The Restaurant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
8.7 (158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宇宙尽头的餐馆是餐饮史上最了不起的风险投资,整个餐馆被一个巨大的时间泡包裹,并沿时间轴向前投射至宇宙终结的那个时刻。
餐馆里,客人各自挑选座位坐下,吃着美食,观看整个宇宙在周围爆炸。
你可以随意就座,无需预约,因为你可以返回原先时间后再补订;你愿意来多少次就可以来多少次,但要确定千万别遇见自己;同时,你需要做的不过是在自己所在的时代开个储蓄账户,存下一分钱,等抵达时间尽头的时候,所得的复利足以保证你付得起账单。
为此,混球星系的广告公司的口号是:如果今天早晨你已经做了六件不可能的事情,那就干脆来宇宙尽头的“豪河”餐馆吃顿早饭吧!
“黄金之心”号的乘员们正有此意。比起逃脱沃贡人的追击,避免被带到银河系最邪恶的星球,以及教飞船学会如何冲一杯好茶,这实在是件不足挂齿的小事。
说真的,有谁预约过吗?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
8.9 (288 个评分) 作者: [英] 道格拉斯·亚当斯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7 其它标题: 银河系搭车客指南
突如其来的寂静笼罩了地球。这事实上比噪音更加可怕。有一会儿,什么也没有发生。
巨大的飞船一动不动地挂在空中,覆盖了地球上的每个国家。
在黯然退场之前,地球首先被改造成了最终极的声音重放器件,这是有史以来建造过的最伟大的播音系统。但伴之而来的不是演奏会,不是音乐,没有开场号曲,而仅仅是一条简短的信息。
“地球人,请注意了。”一个声音说,这声音堪称完美,仿佛来自四声道系统,完美得无懈可击,失真度低得能让勇敢的男人洒下眼泪。
“这里是银河超空间规划委员会。诸位无疑已经知道,银河系边远地区的开发规划要求建造一条穿过贵恒星系的超空间快速通道,令人遗憾的是,贵行星属于计划中预定毁灭的星球之一。毁灭过程将在略少于贵地球时间两分钟后开始。谢谢合作。”
2017年9月28日 已读
给五星的原因是多年前看的如今再读依旧可以回忆起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一是福特开头和拆迁人的对话,二是关于第二差的诗的评价,三是猴子和打字机,四是进入玛星时的导弹,五是挪威海岸。相较从前,场景的具现化和冲击感更强+显然当年的我没能完全体会到令人忍俊不禁的英式幽默。拒绝老鼠(。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弗兰肯斯坦 豆瓣
作者: (英)玛丽·雪莱 译者: 刘新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4
玛丽·雪莱(1797-1851),英国著名小说家,也是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第二任妻子。因其1818年创作的《弗兰肯斯坦》被誉为科幻小说之母。
《弗兰肯斯坦(中英双语珍藏本)(精)》主角弗兰肯斯坦是个热衷于生命起源的生物学家,他怀着犯罪心理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具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怪物却紧追不舍地向弗兰肯斯坦索要女伴,温暖和友情;接踵而至的更是一系列诡异的悬疑和命案……这个被称为活跳尸的故事曾多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并拥有众多为之痴进的读者和观众。
《弗兰肯斯坦(中英双语珍藏本)(精)》是中英双语珍藏本。
2017年9月16日 已读
感觉到了恐怖。看这本是为音乐剧铺垫的,英文看完第五章后觉得虽然文笔还行,但有些冗长、絮絮叨叨的所以跳到中文看完了。其实在读完之前一直以为是双重人格(和绿巨人弄混了)……本书秉持主角就是主角,其他人全酱油的风格。两个略有震感的地方,一是开头的女孩竟是母亲,二是两位主角第一次见面。
a小说诗歌虚构 上海译文出版社
高能预警 豆瓣
Trigger Warning
7.0 (1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尼尔·盖曼 译者: 王予润 重庆出版社 2016 - 10
我第一次遇见“高能预警”这个词是在互联网上,意在警告人们以下的某些内容可能会令观看者失望、痛苦、焦虑或恐惧;它作为警示,至少能让观众先做好心理准备。
而在这本书里,有一些东西同样可能会令你心烦意乱。
这里有火星归来的“瘦白公爵”大卫•鲍伊,有鼎鼎大名的福尔摩斯的新结局,它甚至荣膺了银匕首奖提名;
书里也收录了我特别为《神秘博士》撰写的故事,它或许会令人有些不安,但就算没看过全剧,你仍能享受它的剧情;
当然,还有万众期待的《美国众神》外传。
它们包括死亡和伤痛,泪水和不适,有各式各样的奇谈怪论,但也有一些善良的东西,几个幸福的结局。
不过,不少故事的结局都不算完美。我已经提醒过你,你可要考虑好了。
——尼尔·盖曼
2017年9月16日 已读
翻译不太流畅。最喜欢的是珊德拉的故事(大众喜好),没想到会看到影子的番外和福尔摩斯后续!DW连一季都没看完,想问版权……(应该没问题吧?)
a小说诗歌虚构 重庆出版社
格列佛游记 豆瓣
8.4 (25 个评分) 作者: 乔纳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 译者: 杨昊成 译林出版社 2010 - 6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融讽刺和冒险于一体的小说,在这些作者虚构的国度中,有着18世纪英国社会的浓重痕迹。作者通过主人公途经不同国度的游历,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并对英国的政治制度作了辛辣的讽刺。 因为在一次海上航行中遭遇风暴,外科医生格列佛意外闯入一个陌生的地方,不可思议的冒险从此开始了:在小人国遭遇战争,成功退敌后成为万人崇拜的大英雄;在大人国被当作玩偶,冒险出逃九死一生;在飞岛国,黑自颠倒、是非混淆的怪现象让人哭笑不得……充满奇思妙想的故事,让人快乐大笑的同时又引人思考。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暗讽,也为本书赢得极高荣誉,使其成为英国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017年9月3日 已读
个人经历知识受限,很难放入那个时代来阅读,但若当今出版一部满是讽刺意味的小说,恐怕可能性很小,因此也能对当年情况略知一二吧。读起来最轻松的是慧骃国,有意思的是飞岛故事,一二部虽没抓准讽刺点,给人通俗的感觉(想到发烧时远近大小感。回到英国的格列佛最后总要去适应周围社会的。
a小说诗歌虚构 译林出版社
银河英雄传说 豆瓣 Goodreads
9.1 (54 个评分) 作者: [日] 田中芳树 译者: 蔡美娟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4 - 7
日本著名小说家田中芳树的太空歌剧式科幻小说。整个小说时间设定为人类生存圈扩展到全银河系的未来时空,由于人们对政治失去信心,疏于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以至于拥戴野心家把全人类社会变成独裁专制的帝国。后来不满帝制的人展开逃亡,成立了民主政权并与之对抗。银河系从此展开了两大势力长达150多年的争战,那就是专制统治的银河帝国和高举共和主义旗帜的自由行星同盟,夹在交战双方中间的是强大的经济体——小都市国家费沙自治领,还有背后的黑暗势力——地球教也在蠢蠢欲动。
2017年8月23日 已读
2017年8月23日 评论 15.03.08 - 以为莱因哈特频繁的驻防地变动是类似更戍法,为防止他得到士兵信任、掌握强大兵权的手段,到下一页发现是长官们不喜他的性格同时担心他出意外影响自己的仕途才找机会把他调走。先入为主的观念太强,导致信息("晋升")的忽略。一目十行的习惯只适用于没多大营养的文字或是审核,必须这个习惯。 吉尔菲艾斯的死亡令我措手不及,凭着以往的经验,我以为两人的矛盾会在扩大之前被及时解决,他进入大厅一段在不过是插曲,结果却是吉尔菲艾斯为了友情和约定,直面近在咫尺的死亡,从此沉睡在特殊玻璃箱中。 “就算宇宙都与我为敌,吉尔艾菲斯也一定会站在我身边的。” 前两部并未过多提及吉尔艾菲斯与安妮罗杰的情感,我只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厚,倾慕之情不过是对年长女性的,类似于亲情的感情。莱因哈特问出了我意料之外的问题,而安妮罗杰无声的回答表明了一切。有一种痛苦瞬间击中我,“深爱”一词并不是能轻易达到的程度。我对安妮罗杰的隐忍感到钦佩。 莱因哈特今后会变成一个同奥贝斯坦所期望的不差分毫的帝王了。但他如此孤独,我想希尔德会与他开始一段关系。 忘记什么时候看完的,但依照习惯应该是三月肯定读完了全部。 记得是当时看到杨死了哭了半天,他是被迫被推上风头浪尖的理想主义者,是不能放下的人,莱因哈特则位于繁盛的一面,最终的结局却平淡化了。 银英的故事值得重复看,只是现在我没有这个时间(我相信未来会有的),假设真有那么一天我有了孩子,会把银英当作儿童读物让TA(MEN)早些读完。这其实是佛教上位于负面的执念吧。
a小说诗歌虚构 西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