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被抹去的历史 豆瓣
Erased: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Panama Canal
作者: [巴拿马] 玛丽萨·拉索 译者: 扈喜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西方文明论”将欧洲和美国描述为人类发展的巅峰,然而这一20世纪初才出现的地理文化概念,是建立在一系列虚构的叙事和修辞之上,通过抹杀其他地区的现代性,将世界分裂为文明发达的西方与不开化的非西方两个对立阵营,进而建构自身高级文明地位,对“落后国家”进行“合法”的殖民。
这就是发生在巴拿马运河无人诉说的故事。
★内容简介
巴拿马运河一直被视为美国在20世纪的辉煌成就:凭借在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现代性,美国征服并改造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西方“先进文明”治理的“落后地区”的标杆项目。然而这一文明与技术的成果更像是修辞上的胜利:在“西方文明论”盛行的年代,美国为了确立占领巴拿马运河的合法性,成功地将拉美这个民主政治先驱之地描绘成不开化的野蛮大陆,抹去巴拿马文化和政治上的现代性,将这个先进富饶的商贸王国塑造成贫穷落后的蛮荒之地,将殖民、破坏和侵占美化成“文明”的救赎。
历史学家玛丽萨·拉索根据大量未经披露的原始档案资料和私人回忆,还原了一个被美国商业和政治野心抹去的世界,描述了运河区真实的日常生活图景,并记录了美国在管理上的诸多失败之后,如何强制迁移城镇和居民,改换运河区景观,将破碎、失败与背井离乡的绝望留给了巴拿马。
巴拿马运河不仅是工程与技术的炼金术,更是美国展现自己神力的试验场;它揭示了西方中心主义如何将世界分裂、建构成发达文明的“西方”和落后蛮荒的“非西方”,而这一虚构的观念又如何统治了现代世界。
★媒体推荐
《被抹去的历史》对工业化和城市变革的传统叙述提出了挑战,这些叙述长期以来都忽视了诸多真实的历史,以及为现代性做出基础性贡献的人们。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学教授巴勃罗·皮卡托(Pablo Piccato)
本书以娴熟的技巧戳穿了西方文明的神话,即如何将一个共同的现代性世界划分成两个想象的世界:一边是蓬勃向上、遵纪守法、技术先进的美式运河区,另一边是暴力、原始、落后的热带“香蕉共和国”。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得克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豪尔赫·卡伊扎雷斯-埃斯格拉(Jorge Canizares-Esguerra)
这本书不仅仅是美国如何将巴拿马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改换成热带蛮荒丛林的历史,还揭示了西方话语如何抹杀巴拿马的文明和现代性,以及这种抹杀对这一地区造成了什么样的长期政治影响……读者应该借此重新评估巴拿马和它的历史了。
——《选择》(Choice)杂志
玻利瓦尔 豆瓣
Bolívar:American Liberator
作者: [美]玛丽·阿拉纳 译者: 周允东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 - 8
★2014年“洛杉矶时报图书奖”最佳传记
★打破三百年殖民枷锁,解放六个南美国家,却梦碎统一大陆的理想。
★生前是荣耀与背叛,身后是不灭传奇,改变了南美历史的解放者玻利瓦尔的史诗人生。
★扎实的史料和小说般文笔,生动呈现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传奇人生。
--------- ------------------
【内容简介】
“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六个南美国家摆脱了西班牙三百年的殖民统治,改变了南美洲的历史进程,至今仍是南美备受尊敬的人物,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盛誉。他克服重重阻碍,从亚马孙丛林行至安第斯山脉,进行了无数场战斗,在彼此竞争的军阀和互存敌意的族群之间建立起脆弱的联盟,却在革命成功后背负独裁骂名,目睹统一南美的梦想分崩离析,最终凄然离世。他的一生有如史诗,充满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悲剧色彩和传奇故事。
作者玛丽·阿拉纳利用大量的原始文献,以小说般的生动文笔刻画了玻利瓦尔这位伟大的多面人物:无所畏惧的将军,出色的战略家,精湛的外交官,坚定的反殖民主义者,天赋异禀的作家和有缺陷的政治家。书中不仅描绘了玻利瓦尔辉煌而戏剧化的一生,而且生动呈现了19世纪初的南美历史大背景,以及玻利瓦尔的革命与思想带给今日拉美的遗产。
---------------------------
【编辑推荐】
1. 扎实的史料和小说般文笔,全面呈现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的史诗人生。
他被誉为“南美洲的华盛顿”,一个国家、一种货币和不计其数的城镇以他命名,从波哥大到纽约和巴黎的街头都立着他的雕塑,拉美一连串后继领导人都奉他为精神偶像,这是怎样一个人?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以小说般的流畅叙事呈现玻利瓦尔短暂而跌宕起伏的一生。
2. 摆脱三百年殖民枷锁,领导解放六个国家,南美解放之父如何成就伟业?
他翻越安第斯雪山奇袭西班牙人,也沿着鳄鱼出没的河流展开“惊人的战役”,他发出了解放奴隶的宣言,也发动了残暴的“殊死战”,他争取到海地的支持,也与阿根廷解放者圣马丁会师,他与军阀周旋,也力图团结不同种族……见证玻利瓦尔塑造的历史。
3. 从伟人回归到人,看见一个有魅力、有弱点的鲜活人物。
从万众敬仰的英雄,到千夫所指的独裁者,再到留名青史的象征符号,这背后真实的玻利瓦尔是什么样的?
4. 理解拉美独立革命,理解现代拉美的开端。
玻利瓦尔的人生经历,也是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的写照。强人迭出,民主难行,分裂和动荡不息……玻利瓦尔的政治遗产和思想洞见对于当今的拉美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剑桥东南亚史(共两卷) 豆瓣
作者: 尼古拉斯・塔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3 - 1
《剑桥东南亚史(套装共2册)》内容简介:东南亚是世界上历史、文化和民族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儒学,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都对这一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和美国在这里有过殖民经历。战后东南亚的新发展举世瞩目。东南亚的历史复杂而令人倍感兴趣。
《剑桥东南亚史》是享誉国际学术界的“剑桥史”中的一种,由美国,英国、荷兰、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2位具有国际学术声誉的东南亚史学者合作完成。这部150万字的巨著,采用主题论述的方式,聚焦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尤其是宗教)的发展,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使人耳目一新,不同于此前出版的按国别或纯粹按年代顺序,以政治甚至王朝兴衰为主要内容的东南亚史致力于从整个地区的层面上论述东南亚历史发展的全貌,也不忽视各个国家的特点,各章既有鲜明的特色,互相之问又联系紧密,全景式地展现了东南亚史;充分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前历史学、考古学对东南亚史研究的新成果,并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比较方法,体现了当代东南亚史研究的水平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剑桥东南亚史》第一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从原始社会到19世纪初的东南亚历史。本卷在开篇第一章对20世纪的东南亚历史编纂学的极有学术价值的全面考察之后,运用新的结构和分析框架,多学科的方法和大量新的史料,在第一部分第二章到第五章中论述东南亚地区1500年前的历史,探讨了东南亚的原始社会。早期国家组织.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力因素、复杂的宗教及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为1500~1800年的东南亚史,分析1500年以后外部世界的影响和东南亚社会的适应性,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发展,经济变化,社会变迁和宗教问题,以及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这一重要的过渡时期东南亚在内外压力下陷入的困境。
《剑桥东南亚史》第二卷分两个部分,全面展示了19、20世纪的东南亚史。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五章)的内容包括从1800年到20世纪30年代的东南亚史,论述了殖民政权的建立和西方列强的政策,探讨了这一时期东南亚政治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殖民统治和国际商业影响下经济和社会的变迁和复杂化。宗教和大众文化及其与反殖民主义运动的关系,以及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现代化进程的开始。第二部分(第六章到第十章)探讨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东南亚,在论述殖民帝国的终结和东南亚独立国家形成后,深人分析了在当地历史传统。战后全球格局和意识形态影响下的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展示了当代东南亚的宗教变化,探讨了战后东南亚地区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伊朗四千年 豆瓣
作者: [伊朗]霍昌·纳哈万迪 / [法]伊夫·博马提 译者: 安宁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四千年的历史,一把理解伊朗的钥匙。
★连通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各大文明交织碰撞的熔炉。
★一个充满矛盾的地域,一个尚未被世界理解的历史大国。
★它背后的故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是世界历史的注脚。
◎编辑推荐
☆6种文明的碰撞,18个朝代的更迭,对4000年历史的全景式呈现。
☆丰富的史料,叙述性的写作方式,严谨的同时富于情感和趣味。
☆13幅精美彩图,包括历史古迹、重要文物、艺术作品,直观感受伊朗的历史和文化气韵。
☆精美装帧,外封反面彩印朝代更迭示意图,纷繁朝代更迭一目了然。
————————————————————————————————
本书是一部讲述伊朗4000年的通史。
在这片土地上,埃兰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突厥文明、蒙古文明交替与碰撞,一个接一个王朝建立又灭亡。它们采用了怎样的行政体系,留下了哪些璀璨的文化,推行过怎样的宗教政策?
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居鲁士大帝、霍斯劳一世、阿拔斯一世,开疆拓土,建立治世,写下这片土地的辉煌与荣耀;山中老人、鲁米、塔荷蕾,波斯刺客、诗人、传奇女性,为历史添上了神秘与浪漫的色彩。
作者查阅大量史料,采用叙述式的写作方式,使得这部严肃的历史著作情感丰沛,且趣味盎然。
数不清的跌宕与转折之后,当下的伊朗慢慢成形,其国家与民族心理的特点,甚或其困境,都隐现于它的历史选择之中。读懂本书,便掌握了理解伊朗的钥匙。
现代非洲史(第2版) 豆瓣
A History of Modern Africa: 1800 to the Present
作者: 【英】理查德·雷德 (Richard J. Reid) 译者: 王毅 / 王梦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 3
本书反映了非洲最新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学术争论,重新思考和评论了最近两个世纪非洲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历史。作者通过非洲历史形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揭示了其具有挑战性的发人深思的过程。新版更注重在21世纪语境下的19世纪殖民统治时期的遗产,还探究了非洲正在面临的紧张局势。
破譯邊疆·破解帝國 豆瓣
From Frontier Policy to Foreign Policy : The Question of India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Geopolitics in Qing China
作者: 馬世嘉(Matthew W. Mosca) 译者: 羅盛吉 臺灣商務印書館 2019 - 2
新清史2.0重量級鉅獻!
國際漢學名家馬世嘉一舉打破過往對清代邊疆政策的論述,
將文化史、思想史、地理學、政治學的研究融為一爐,
以清晰的思路娓娓論證──
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域的失敗政體,
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
18-19世紀的清王朝,是否真如歷來所論,
是一個忽視對外關係、閉關自守的帝國?
答案若否,那麼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是採取什麼樣的模式?
此一模式又如何影響其對外的政策,乃至鴉片戰爭前後的表現?
馬世嘉學識淵博,以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美文獻,
呈現第一手史料的銳利,考證翔實,刺穿陳見,
他以當時的英屬印度為核心,爬梳清朝的邊疆知識系統與治邊理路,
重探清帝國從邊疆政策到對外政策的轉向內幕,
並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
★亞洲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必讀之作
★重新認識清朝對外關係的經典之書
★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內陸歐亞學系博士/蔡偉傑 專文導讀
清朝初期,政府對印度的理解充斥著各種歧異矛盾的觀點。這些觀點,有的來自漢朝至明朝的文獻,有的來自佛教徒、穆斯林、基督徒等背景的文獻,也有蒙古與西藏學者們的資料。儘管各異的地理世界觀交叉傳播、相互影響,仍存在著專有名詞、宇宙論、宗教、政治意涵上極為根本的歧異。
甚至到乾隆朝,朝廷四處蒐集的印度報告還是充滿陌生字彙。乾隆因此組織多語言團隊進行翻譯、整理、解釋,官員們還是靠著一些去過的人與傳教士,才能畫出大清帝國邊外領域的地圖。縱然花了這麼大的努力,對印度的理解也還停留在瞎子摸象。
時序進到19世紀,最初那幾年,清廷不甚清楚的世界觀,使得戰略與軍事已經落後其他亞洲與歐洲鄰國,而大英帝國當時已成為南方邊疆上的唯一強權。對多數與清廷有所接觸的外國觀察家而言,亞洲強權儼然產生革命性的翻轉。英屬印度的報告透過不同管道送到北京,仍然充斥不同地區習慣用語,就算北京當局開始對情況有些了解,也因為不同地理名詞,而認定不列顛在印度的擴張規模並不大。
乾隆之後,漢人文士研究地理與邊疆事務解禁,他們掌握更多資料,得以用更宏觀的角度審視帝國邊疆,也警醒到大英帝國的活動無所不在。身為清朝官員的魏源主張將地理名詞標準化,認為有助於整合大清對外的政策,可惜提案未被採納。而鴉片戰爭後清朝在對外關係所顯露的破綻,也使其面臨更大的挑戰。
馬世嘉在書中運用美國哈佛燕京圖書館、大英圖書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國家圖書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國立故宮博物院、日本東洋文庫等處的眾多檔案與圖書,並爬梳中、英、滿、日、法、德、藏、蒙、波斯等多種語言的史料,以印度為核心,條理清晰地重現清廷對外政策的世界觀。本書修正了歷來對清代與英屬印度強權之間的理解,並分析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研究者與讀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
海外學界一致肯定
這部博而不繁的新作,無疑將使我們重新思考清王朝的世界觀和鴉片戰爭的歷史背景。──米華健(James A. Millward)美國喬治城大學艾德蒙•沃爾什外交服務學院歷史學教授
馬世嘉利用漢文、滿文、蒙古文及歐洲材料,透過這部令人驚喜的處女作,重新思考過去五百年的亞洲史學編纂史。在本書中,作者無處不顯示出自己在駕馭多語言材料方面的淵博學識。──艾爾曼(Benjamin A. Elman)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及歷史學講座教授
作者出色地修正了我們對清代中國與新出現的英屬印度強權之間關係的理解。清王朝並不是一個無力控制其邊緣地區的失敗政體,而是擁有複雜的資訊獲取體系,以處理與邊疆共同體間的關係。1850年之後,一種視野更寬廣的「對外政策」逐漸形成,以應對來勢兇猛的西方列強。──克里斯托弗•貝利(C. A. Bayly)劍橋大學維爾•哈姆斯沃思帝國史與海軍史講席教授
本書立論堅實,銳氣逼人,讀起來像一部偵探小說。「印度」的真正含義是什麼?它究竟在哪?它對清王朝而言意味著什麼?本書貫穿了政治史、外交史、文化史與思想史等領域,對於重構19世紀早期的中國史是一部必讀之作。──蓋博堅(R. Kent Guy)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歷史系教授
這是一部卓越的、為學界所亟需的著作,對於所有研究晚期帝制中國史和早期現代全球史的學者而言都是一部必讀之作。──吳勞麗(Laura Newby)荷蘭萊頓大學教授
作者清晰地論證了清朝統治精英如何積極參與知識與世界觀的建構,本書對於推動清史的研究可謂一大貢獻,也有助於重構我們對西方帝國主義時代中國對外關係史的理解。──陸德芙(Jennifer Rudolph)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執行董事
本書打破了天下與朝貢體系的傳統解釋模式,將文化史、思想史與地理學、政治學、對外關係的研究融為一體。──《中國研究書評》
作為對中國忽視對外關係這種陳舊觀點的回應,本書不僅做出了全面的修正,而且提供了思想史層面的敘事重構,由此產生的方法論同樣可以應用於清代政治史研究的其他領域。──《中國學報》
本書對清朝地圖學、地理學和詞典編纂學的多樣化模式,及其如何拓展對早期現代世界的認識的討論,即使是中國研究領域之外的學者也能從中獲益良多。──《東亞研究書訊》
作者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部具有說服力的清代對外關係史專著,檢視了1757年至1860年間朝廷瞭解和認識英屬印度的過程。書中分析了邊疆政策與對外政策在一個多民族帝國中的緊張關係,為關注亞洲的國際關係學家和歷史學家提供了寶貴的思想養分。──美國《選擇》雜誌
古罗马的笑 豆瓣
Laughter in Ancient Rome: On Joking, Tickling, and Cracking Up
作者: [英] 玛丽· 比尔德 译者: 王迪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8
什么会让罗马人发笑?谁在笑?什么时候能笑,什么时候不能笑?谁在制定笑的规则和文化?笑在罗马人生活、权力和意识层面扮演了何种角色?
本书既是一部“笑史”,又是一部罗马社会文化史。作者在广博的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学、考古学知识的基础上,以幽默诙谐但又不失严谨的笔触讨论了古罗马“笑”的关键主题——从开着玩笑的演说家、弄臣,到可笑的猴子,重现了古罗马社会运作方式和权力体系,揭示笑在古罗马的核心地位和文化意涵。本书不但为了解古罗马的社会与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跨文化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洞见。
媒体推荐
(比尔德)让罗马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并借此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类最基本、最独特的能力——笑。了不起的比尔德女士写就的又一部佳作,我认为这是她最棒的作品之一。
——《独立报》
对于一向在我们心目中雄伟庄严的罗马,她让喧闹的笑声幽幽重现。……极尽敏锐,又不避其繁。
——《每日电讯报》
她的论述给了人们新的视角,乃至能以此看待她未探讨的作品。
——《纽约书评》
《古罗马的笑》就像一部考古学巨著,让我们透过古老文化一面有裂缝的镜子,瞥见自己的模样。
——《华盛顿邮报》
季风吹拂的土地 豆瓣
Blood and Silk: Power and Conflict in Modern Southeast Asia
6.7 (23 个评分) 作者: [英] 迈克尔·⽡提裘提斯 译者: 张馨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5
说起东南亚,你会想到什么?
海岛、沙滩、购物中心、度假酒店,还是暴力、腐败、军事政变、宗教冲突?
一面是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富足,一面是民主状态的反复和集权政府的冷酷。暴力与奢华并存,闲适与压抑同在。
《季风吹拂的土地》是一部关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及其面临问题的反思和剖析。作者迈克尔·瓦提裘提斯先后担任BBC记者、《远东经济评论》编辑、调解冲突的中间人,在东南亚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基于其研究者、观察者、参与者的三种身份,瓦提裘提斯从东南亚的社会症结与历史重负出发,辅以细腻动人的个人经验,追溯经济与文化、殖民背景与历史遗产,内部分歧与外部渗透,深度解析地区性冲突的背后原因,及其对于国际局势的影响。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套装 豆瓣
作者: [日] 寺泽薰 / [日] 熊谷公男 译者: 米彦军 / 马宏斌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日本史里程碑之作,讲谈社百年献礼巨制;日本史学家写给大众读者的诚意之作。
★日本史学泰斗网野善彦领衔出品,集结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的一流日本史学家,整套书开放、客观、国际化,集四十年研究成果,代表日本史学界前沿水准,是一部前所未有的地道日本史。
★一套书读懂日本史。
本套书共10卷,4112页,200万字,覆盖了日本从部落发展为近代国家共2000多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时期,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天皇的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粉墨登场,从武士阶层崛起到南北朝分裂,从战国割据到江户幕府一统天下,再到明治维新,近代国家建立。本丛书从东亚与全球的视野出发,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今日之日本,乃至今日之东亚以及今日之世界。
★每卷以关键问题为锚,日本史学家从内部看自身历史,既有对宏观历史的纵横把握,也有对微观历史的细致体察;讲述既有大家风范,又有超强的亲和力和可读性,专为大众读者撰述。
★中文版历时五年,精心打造,设计考究,插图精美,值得日本历史和文化爱好者阅读收藏。
从翻译、编辑到装帧设计,诸多细节,无不用心。每卷彩插,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再现经典历史场景,图文互证,独具风格。
★国内史学名家汤重南、王勇、王新生、刘晓峰联袂推荐:读日本史,这一套就够了。
◎ 名人推荐
这套书旨在重新审视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重新定义日本社会的形象。
——网野善彦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是代表日本史学界水准的精品。每位著者最大限度发挥“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呈现出开放式、客观性、国际化的史学新风。
——国内史学名家王勇
我们看过每一位作者的论文摘要和作品,数次召开会议,才决定了最终人选。每一位入选的作者都专精自身的研究领域,这是一套研究水准极高的日本史系列丛书。
——讲谈社前总编辑 鹫尾贤也
◎ 内容简介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共10卷,4112页,200万字,介绍了日本上下2000年历史。
从水稻传入到王权诞生,从万世一系的天皇权威确立到摄关制度的粉墨登场,律令国家过渡至王朝国家,源平合战、南北朝分裂、群雄逐鹿、天下一统。尔后,时代遭遇巨大变革,黑船来航、尊王攘夷,在声势浩大的民众运动中,明治维新到来,近代国家建立。
十位日本一流学者撰述,十位国内新锐学者译介,以关键问题为锚,以主题划分卷册,注重历史严肃性的同时不乏生动的故事描写,细腻体察个体的同时,又有对列岛各时期有着宏观把握,是一部扎实详实、融合多学科知识、观点新颖的史学经典。
奶酪与蛆虫 豆瓣 Goodreads
The Cheese and the Worms
8.0 (75 个评分) 作者: [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 鲁伊 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一位普通的磨坊主,生活于16世纪意大利东北的弗留利地区。他能读会写,读过《十日谈》、意大利本国语言版《圣经》和曼德维尔游记之类的书,也能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它们。他先后面对乡邻、神父和宗教法庭的法官,表达自己的情感,阐述自己对教会和世界的看法。如果有机会觐见教皇、国王,他也想要慷慨陈词。
他不相信基督救赎,怀疑圣经文本,讥讽洗礼等诸圣事不过是一桩生意。他说上帝是一缕空气,视众天使为奶酪中的蛆虫。他大声指斥压迫穷人的教士、贵族,呼吁教会放弃特权、返朴归贫,甚至渴望发起一场激进的宗教改革。对他的两次审判相隔十五年,亲朋的退避、教士的斥责和审判官的威吓,皆未动摇他“离经叛道”的立场和信心。
最终,在近乎默默无闻中度过一生之后,由于教皇的直接干预,他被宗教法庭下令烧死在火刑柱上,就死在大名鼎鼎的布鲁诺被烧死前夕。
金茨堡在错综复杂的审判档案和精英文化、低层文化之间穿梭游走,编织了一个结构巧妙、叙述迷人的故事。通过磨坊主多梅尼科的眼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世界,他的奇思异想、喜怒哀乐和挑战权威的决心,16世纪欧洲大众文化的瑰丽图景乃至欧洲宏大的历史画卷也徐徐展开。
编辑推荐: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出版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
本书是几乎每一个学历史的人都知道或听过的名著,自1976年出版以来,享誉全球,至今已以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德语、葡萄牙语、加泰罗尼亚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韩语、捷克语、希伯来语、波兰语、爱沙尼亚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等多种文字出版了二十多个版本。本书不仅是微观史学三大代表作之一,经过半个世纪的检验,也已成为当之无愧的现代史学经典。
★抽丝剥茧,探索个体的知识来源与世界观,呈现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碰撞
在本书中,作者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探讨主人公离经叛道的思想、读过什么书、可能接触过哪些思想和团体,展示了他读过的那些书与他阅读这些书的方式之间的差异,他以相当不同的方式重述(甚至扭曲)了他读过的内容。通过他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生活,还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宗教信仰、他以一己之力向宗教和政治权威发起的挑战,也可以感受到书面文化与口头文化之间的交织渗透: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和印刷术都对这个“边缘小人物”产生了影响。
中国历史通论 豆瓣
作者: 王家范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6
《中国历史通论》是王家范先生的经典之作,以他执教“中国通史”课程的讲义为基础写就,讨论范围覆盖直到今天为止的全部中国历史,既勾勒轮廓、阐释整体,也包含对百年来“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情结”的特殊关注。王家范从通贯和整体诠释的角度,对历史中的重大问题做出个性化解读,进而揭示中国历史变迁的内在脉络,呈现自己所理解的“中国通史”。
全书分前编、后编、续编三部分。前编围绕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演进脉络,进行纵横交错的专题探讨;后编意在回顾和反思“通史”撰写的百年经历;续编收入初版后十年所写相关文章,如《阅读历史: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等。
权力与秩序 豆瓣
作者: 耿元骊 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4
本书是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所举办的“权力与秩序:帝制中国的社会治理”系列学术讲座基础上,并汇集了其他学者在河南大学讲座报告,同时并收入了本校部分学者的讲稿,最终成集。全书分为三个专题,“帝制体系之方向认知”,主要从官制、经济与社会三个方向讨论帝制下的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趋势;“社会架构之运行机制”,讨论帝制“国家”是如何运行的,涉及舆论控制、财政维持、基层权力运作等问题;“日常生活之官民等,讨论在专制国家之下的“人群”,虽然传统史学当中他们面目模糊,但却是更为重要的一部分。
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豆瓣
作者: 阎步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
本书以成立于汉,并最终在隋唐演变为科举制的察举选官制度的七八百年变迁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书中把官僚制理性行政、帝国政体下的特权分配与权力斗争,以及作为帝国官僚来源的知识群体的动态,作为制约察举制变迁的三个主要动因。由此出发,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订梳理,在此基础之上,对察举制中的“以德取人”、“以能取人”、“以文取人”及“以名取人”、“以族取人”因素的表现形式、相互关系及变迁,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精到阐述。从而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向科举制的演变,提供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解释。
緬甸 豆瓣
The Rebel of Rangoon: A Tale of Defiance and Deliverance in Burma
作者: 黛芬妮‧史藍克(Delphine Schrank) 译者: 高平唐 聯經出版公司 2016 - 7
一個不一樣的緬甸故事 一群被遺忘的緬甸英雄
追求緬甸民主運動的背後,不只是翁山蘇姬一個人的努力,
還有許多默默付出的自由鬥士,
這五十年間持續為緬甸爭取自由獨立而反抗。
他們的遭遇與奮鬥的歷程,是難以想像的悲慘與艱辛……
國內外媒體名人齊聲讚譽
朱宥勳、房慧真、張鐵志、陳又津 ── 熱烈推薦
宋鎮照、張正、楊昊 ── 專文導讀
2009年5月,緬甸名列全世界最高壓、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執政的軍政府似乎處於權力巔峰。然而,一群不願接受現況的人、年輕的夢想家、老年人在反抗不正當體制的理念下團結在一起,拒絕屈服。不怕事的年輕人阿偉、他亦敵亦友的夥伴尼哲、坐牢十九年剛出獄的反對運動資深軍師「爺爺」,在仰光小巷和網咖暗中努力,準備進行一場已經醞釀五十年的戰鬥。
本書描述:
一群無名英雄,在緬甸歷經長期苦戰,
於黑暗環境中奮力以血汗建立民主……
阿偉,貌似紈褲子弟的叛逆者,他的個性較急躁、隨性、難以捉摸,也具有罕見的天賦,能在他人嚇呆或驚慌失措時臨危不亂。他的領導能力有如黑夜中的燈塔般耀眼。長髮不羈的他,任由頭髮垂掛輪廓突出、對稱的臉龐,卻遮不住他淡咖啡色眼珠的強烈目光……
尼哲,出身都市貧民窟,有難得的機會受教育,讓他能夠更明確診斷、訴說自己對社會的不滿。他能把自己社區的日常不公、獨立後未能落實的議會時代承諾,與普世人權的語言、其他國家類似的爭取自由奮鬥相連結……
「爺爺」溫丁,在這個1930年出生、眼光宏偉的男人心中,想辦法參與政治第一線工作,一直是當務之急。他的童年在緬甸爭取獨立的奮戰中度過,在脆弱的議會民主時期那幾年成年;他在無政府的內戰亂世擔任記者和總編輯,逐漸歷練,經歷軍事統治,以及接下來國家每況愈下、持續到1988年的漫長沉淪……
黛芬妮‧史藍克──一名鍥而不捨的記者,深入祕密地下異議組織,
以熱情和感性寫出他們在專制時期爭取自由的過程……
在緬甸重大轉型之際,《緬甸:追求自由民主的反抗者》描述兩三世代的緬甸人以勇敢和犧牲精神對抗專制政府的故事,掌握緬甸充滿發展機遇的時刻。在緬甸尚未開放外國媒體採訪的年代,本書作者史藍克設法進入緬甸,祕密置身異議分子之中,報導他們為解救國家奮鬥的過程;為了避免特務跟蹤,她在訪問敏感人物前後到觀光景點走動、經常換旅館。她追蹤阿偉和同志從監獄到藏身處的經歷,描述反對運動成形、幾乎瓦解,但最後逼迫政府展開無法逆轉的政治改革的過程。書中以人道關懷角度探索他們冒險、反抗的實況,以及自由的力量和真諦。
作者史藍克以一群仰光反抗者的故事陳述緬甸政治經歷與發展,並在政治歷史的脈絡下,鋪陳這些追求民主、捍衛自由的鬥士之血汗經歷,在刻畫個人故事之餘,同時緊扣住重要的政治歷史事件或活動,讓人猶如閱讀一部緬甸近代發展史。
緬甸的民主改革,是一條漫長、孤寂、無情的抗爭之路;有人說,緬甸人已能看到隧道口的光線,但實際上,他們仍然在黑暗無垠的隧道裡……
※ 國際媒體、名人專家一致肯定:
本書描寫幕後英雄奮力在緬甸黑暗環境中建立民主的長期苦戰。史藍克以熱情和感性寫出他們在專制時期爭取自由的過程。書中的故事令人振奮又痛心;人物難以忘懷;他們的夢想崇高──卻又難以達成而讓人唏噓。
── 大衛‧霍夫曼(David Hoffman),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得主
本書記錄個別人士的經歷,進而呈現緬甸人反抗極權的過程。史藍克親眼見證她描述的經歷,並以簡單卻有力的文字傳達。書中充滿優異政治科學書籍的嚴肅分析,同時精彩描述不願屈服的精神。本書要讀過才會相信書中所言。打開來讀吧。
── 傑佛瑞‧艾薩克(Jeffrey S. Isaac),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
緬甸數十年來籠罩在叢林般濃密的神祕中。它對外開放的同時,史藍克深入境內,帶出為民主和人權奮戰人士的精彩故事。本書呈現不為人知的當代偉大故事,內容和緬甸風土一樣豐富。
── 德克斯特‧費金斯(Dexter Filkins),暢銷書The Forever War作家
緬甸人熱忱投入和犧牲的故事,正適合配合緬甸當前政治局勢閱讀。史藍克敘述反對派數十年來在極權統治環境從事地下活動的故事,外界得以一窺形塑這個東南亞國家的力量,以及其他牽涉轉型困難的因素。
──《金融時報》
精彩作品。不過,史藍克寫的內容並非傳統記者對一個高壓政權的感嘆。這本書讀起來像小說……是宏偉又細膩的報導。
──《經濟學人》
史藍克帶領我們深入緬甸政治變化的核心,揭露民主運動的內幕……以人道角度觀察射殺抗議學生、監禁人權運動分子的不人道政權。
──《華爾街日報》
大膽探索……本書記錄阿偉和同志在全國民主聯盟政治運作中成熟的過程,可當作了解該黨多年來奮鬥和當前轉型期的導讀資料。
──《華盛頓郵報》
一位鍥而不捨的記者,在緬甸這個警察國家深入祕密的地下異議組織,探討轉變中的受創傷社會……史藍克展現出色文筆和認真記者的努力。精彩記錄緬甸幾代人造就重大轉變的奮鬥。
──《Kirkus》書評期刊
※ 國內名人專家、學者
◎ 震撼推薦
朱宥勳(作家與文化評論家)
房慧真(作家與媒體工作者)
張鐵志(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陳又津(作家)
◎ 專文導讀
宋鎮照(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楊昊(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 精采導讀(摘錄)
在閱讀的過程中,儼然歷經一場反抗者奮鬥的心路歷程,以及緬甸政治與社會發展的時光隧道,一齣活生生具有政治演變場景的寫實故事盡在眼底,可以說享用既理性又富感性的政治文學饗宴。
── 成大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宋鎮照
台灣人為什麼要讀這本書?因為我們要提醒自己,抗爭不總是像台灣現在這種嘉年華的形式,快快樂樂出門綁布條,平平安安回家看新聞。緬甸不遠,在給予緬甸祝福的同時,也別忘了台灣歷史上不遠的殷鑑。如果不隨時警惕,台灣不見得不會回到過去的年代。
── 燦爛時光東南亞書店負責人 張正
本書最值得讚許的,是作者對於異議分子與地下組織運作的紀實。從反抗者的視角,近觀緬甸變局,刻畫緬國抵抗政治的實況圖像,深具特色。
── 政大東南亞研究中心執行長 楊昊
缔造和平 豆瓣
Peacemakers: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of 1919 and Its Attempt to End War
作者: [加]玛格丽特.麦克米伦 译者: 邓峰 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2018 - 3
1919年的巴黎仿佛世界首都。此前四年,骄傲自负的欧洲将自己撕扯得四分五裂,还把全世界都拖入战争的泥潭。战争终于结束,外交官、银行家、经济学家、律师、记者、商人、掮客……从世界各个角落纷纷涌向巴黎,当然,还有权势甚大的“四巨头”:美国总统威尔逊、法国总理克列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意大利首相奥兰多。他们怀抱雄心壮志,一心想修复从欧洲到遥远太平洋的半个世界,为世人缔造持久的和平。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有且只有一次。
从1919年1 月到6 月,在巴黎和会具有实质性成效的六个月里,巴黎成了全世界的政府、全世界的上诉法院、全世界的议会。这个世界的恐惧与希望全都汇聚于此。大战倾覆了政府,羞辱了王权,颠倒了整个社会。面对解体的奥匈帝国、革命后的俄国、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新生的民族国家……矛盾的理想主义者威尔逊、我行我素的爱国绅士克列孟梭、能言善辩的乐天派劳合•乔治、在意大利阴暗政坛如鱼得水的奥兰多,是否担得起缔造和平的重责大任?
国际关系史家玛格丽特•麦克米伦用小说笔法,借助海量文献呈现了巴黎和会的真实历史。麦克米伦用丰富的细节和辛辣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缔造和平者的群像,将他们的个性、理想与偏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她的曾外祖父劳合•乔治也不留情面。她告诉我们,巴黎和会不只是被世人诟病的《凡尔赛条约》和国际联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不该归因于此。不过,与会者决策失误,也难辞其咎,他们本想缔造和平,却为更大规模的战争、更多的冲突埋下了种子。
马其顿的亚历山大 豆瓣
Alexander of Macedon 356-323 BC: A Historical Biography
9.1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格林 译者: 詹瑜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8 - 3
追寻亚历山大的脚步,直面这位伟大征服者的内心世界
.....................
※编辑推荐※
仅仅是亚历山大这个名字就可以唤起无穷的想象力,然而这是一个我们过于熟悉,但实际上又知之甚少的名字。他令年轻的恺撒羞愧满面,激发了后世从穆罕默德二世到拿破仑等一系列的伟大的征服者,他把希腊文化带到东方,又在从埃及到阿富汗兴建了一系列名为亚历山大里亚的城市。从阿拉伯到印度等地,到处都有他的传说,然后亚历山大究竟是谁,他是纯粹天才的产物还是环境的造物?本书将带着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的马其顿,从一切的起源开始讲起,让我们追随这位伟大征服者的脚步,踏上通往撒马尔罕之旅,寻找位于世界边缘的大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众多亚历山大传记中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作者彼得·格林在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亚历山大学术史的基础上,一方面充分利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成果,一方面对传统史料做出了别具一格的选用和甄别,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亚历山大的一生。在书中,他拨开了围绕在亚历山大身上的诸多迷雾,让读者得以窥视这位世界征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刻画了一位集军事天才、独裁者和伟大领袖于一身的人物。彼得·格林曾在雅典教学多年,十分熟悉希腊的地理状况,多年翻译古希腊诗歌的经验让他具备了出色的文学素养,因此,前希腊化时代地中海世界的风貌在他的笔下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获得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
.....................
※媒体推荐※
"一部充满活力、高度可读的传记……在这些热情洋溢的叙述中,这段历史栩栩如生……格林剥去了各种浪漫传奇故事的外衣,把这位奥威尔式的暴君的本质暴露出来。在他的叙述中,亚历山大无止境地追求绝对权力,最终导致他脱离了现实。
——《出版者周刊》
极为出色的人物研究……在这段错综复杂的叙事中,充满了阴谋、战斗、签订又被撕毁了的协议……本书行文流畅,叙事紧凑,文字清晰,格林对原材料的使用驾轻就熟。书中浸透了格林对那段绚丽、癫狂、辉煌的时代的历史感,在那个时代,一个躁动不安的金色半神把希腊主义永远地刻进了历史和传奇之中。本书极为出色地传达了亚历山大令人惊叹的一生。……极为了不起的传记——同时还是对古代世界的权力政治的优秀研究。
——《科克斯评论》
当你阅读彼得·格林的让人着迷的亚历山大传记时……你会感觉到这个神话一般的故事的每一条谜线都被揭开……对古代世界的充满虚荣的帝国式夸耀的叙述,格林采取了一个极为大胆的修正主义立场。
——克里斯托弗·希金斯,《洛杉矶时报书评》
在每个时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化都会不停地把亚历山大的故事按照一系列的英雄模式来塑造,也一直在重新塑造。不过,根据彼得·格林这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传记,这些神话完全可能比亚历山大本人更让人仰慕。
——埃里希·西格尔,《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豪门兴衰 豆瓣
作者: 杜博奇 2013 - 9
香港的商业文明是西方现代企业制度与东方古老商业伦理结合的产物,香港商业肌体中中西两股血脉交替博弈,共同推动商业历程的演进。百年来,一些行业日落西山,一些行业几度春秋,一些行业风头正盛……其中沉淀了太多的故事。没有永远的繁荣,也不存在永恒的萧条,商业成败的秘密蕴藏其中。
本书通过邵逸夫、李嘉诚、包玉刚、何鸿燊、霍英东、马应彪等香港商业巨头及他们的家族的兴衰故事,探寻几代香港企业家的经营理念和传承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从客观的角度梳理这些企业家的兴衰成败,试图展现香港商业环境对企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揭开华人企业创建、兴盛到衰落的秘密。
伊朗简史 豆瓣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作者: [英]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 译者: 赵象察 / 胡轶凡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1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
地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千年丝路上的明珠,享有盛誉的波斯诗歌,中东火药桶,当下举世瞩目的核危机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一个多面的伊朗?
一部简史,浓缩了伊朗前世今生5000年的精髓
◎ 编辑推荐
☆由职业外交官所书,20余年的审慎观察,打破西方对于伊朗固有的他者印象,重塑对于伊朗的理性认知。对于伊朗这样一个独特的文明古国,可以不赞同它,但必须去了解它。
☆穿过漫长岁月,在不断的战争与和平交替中领略古波斯的宗教文化、诗歌、建筑、细密画之美,超出国家和文明的范畴,感受伊朗作为一个心智帝国经久不衰的力量,很好地集中解答了伊朗历史的连续性问题。
☆见解独到,深刻地挖掘了伊朗为何会成为国际上一个独特的存在。比如为何在中东独树一帜以什叶派为国教?伊朗的传统是扩张主义,还是被动防御?伊朗女性的地位和享受的权利到底如何?作者尽力呈现一个最真实的伊朗,解除我们对于伊朗的诸多误解。
☆为何美国和伊朗势不两立?伊朗政府为何执意发展核计划?来之不易的伊核协议是如何促成的,在伊朗内部和美国分别面临哪些威胁?作者冷静解读了伊朗核问题,并做出了前瞻性思考。
◎ 内容简介
从先知琐罗亚斯德时代到强大的古代波斯帝国,再到1979年革命、人质危机和艾哈迈迪·内贾德执政时期,作者生动且完整地描述了伊朗数千年的历史。他清晰又详细地解释了古代伊朗复杂的王朝更迭和在共同的文化纽带联系下各族群融合而成的现代伊朗文明混合体。书中多处具有启发意味的独到见解使得本书成为理解伊朗这片复杂土地的重要指南。
◎ 媒体&名人推荐
每一页都是对伊朗历史的精辟提炼,闪现出深刻的洞察力。迈克尔·阿克斯沃西,当代伊朗事务方面的作家和学者,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伊朗事务处的前负责人,从头开始,讲了一个非常好的故事。
——《金融时报》
迈克尔·阿克斯沃西是波斯事物的爱好者,比如伊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文明之一的历史、波斯诗歌和现代电影等。作者在本书中将伊朗理解为一个心灵帝国(一个更深层次、人道、深思熟虑的伊朗)和一个革命性的伊斯兰帝国(对自己的独特性有了更高的认识)。
——《犹太先驱之声》
对伊朗历史绝佳的单卷版介绍。
——《新政治家》
比小说更扣人心弦……本书对于当代伊朗及其面临的挑战的描述相当于一千部纪录片和新闻简报。
——罗伯特·欧文,《展望》
这本书引人入胜、论证有力和文笔优美,描述的是一个发现自己再次处于国际事务中心的国家。
——贾斯廷·马罗齐,《帖木儿大帝》
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 豆瓣
作者: [美]巴巴拉·W·塔奇曼 译者: 万里新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10
【内容简介】
20世纪前叶,中国和美国正处于一个交叉点上,这是一个古老但衰弱的古国和另一个年轻但强大的新兴国家的一次相遇。在本书中,跟随史迪威——一个古怪但却真实的英雄、美国最伟大的战区指挥官之一,我们见证了那次历史性的相遇,它代表了美国试图使中国跟自己更相似的努力。在 这种堂吉诃德式屡败屡试的努力之外,现代中国露出了它的脊梁。
本书为1972年普利策新闻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
--------------------------------------------
【编辑推荐】
1、是什么决定了中国和美国“二战”胜利后的方向?了解中美关系史必读书目,详细剖析70年前中美关系转折点前因后果。
2、巴巴拉•W•塔奇曼,两度获得普利策奖(非虚构类)作家,其历史作品为万千大众读者喜爱至今。
3、文字充满戏剧性和画面感,在充分发掘史料的前提下伴随着意味深长的议论和反思,一部能让读者体会到历史精彩之处的作品。
--------------------------------------------
【名人&媒体推荐】
巴巴拉•W•塔奇曼的《史迪威与美国在中国的经验,1911—1945》是一部杰作,这是出于许多很不相同的理由,每一条理由都足以让它流传下去。
——费正清
关于中美关系最具可读性且信息量极大的一本书……才华横溢、思路清晰、观点独到。
——《国家杂志》
塔奇曼最了不起的一本书……视角宽广,史料丰富,思路清晰,文风沉稳,必须承认这本书不仅仅提供了关于历史的知识,更让我们在知识以外受到了启迪。
——《纽约客》
娓娓道来一个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故事。
——《纽约时报书评》
拜占庭帝国史 豆瓣 Goodreads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Empire
作者: [美] A.A.瓦西列夫 译者: 徐家玲 商务印书馆 2019 - 1
A.A.瓦西列夫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之一。其所著《拜占庭帝国史》是在大量分析拜占庭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部经典巨著。作者摆脱了以往研究拜占庭的政治军事传统,把拜占庭的文化成就置于与政治方面同等地位,全面阐述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关于拜占庭帝国的百科全书;该书还涉及拜占庭与周边各个族群的交往历史,论述了诸多文明元素在该地区相互交融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