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共产主义下的广州 豆瓣
Canton under Communism: Programs and Politics in a Provincial Capital, 1949-1968
7.1 (7 个评分) 作者: [美] 傅高义 译者: 高申鹏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8 - 6
本书是美国哈佛大学荣誉教授、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研究当代中国的第一部专著。他以广东为着眼点,考察和叙述了从1949年到1968年的20年间,中国所经历的一系列深刻、激烈的政治运动。持论公允,叙述可观。一方面,他充分肯定,共产党的领导给中国带来了秩序、朝气和希望,以及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激情,给人民带来了一些实际的好处,过去的黑市、通胀结束了,赌博、卖淫、鸦片消失了;官员有一种服务意识和纪律意识。经济领域统一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在经济事务之外,集体合作组织在消灭文富、推广公共卫生等活动中也可以发挥相当大的作用。党通过政治组织已经实现了相当大的经济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共产党建立了强大的政治体系控制社会、改造社会,重要的经济、文化、教育、农村的活动都置于政府的管理之下,政治决定取代了市场机制,政治指挥经济,也造成了很消极的后果:社会进步缓慢,人民生活也没有明显提高。拿广东来说,经历这么多年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从事农业;合作化运动所追求的改革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迅速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大跃进”的失败,“文化大革命”以大规模的群众政治运动摧垮务实政策和主张务实的领导人,竭力维护意识形态的纯洁性,都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
闽国 豆瓣 Goodreads
The Empire of Min: A South China Kingdom of the Tenth Century
7.0 (8 个评分) 作者: [美] 薛爱华 译者: 程章灿 / 侯承相 后浪×楚尘文化丨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9 - 8
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
著名汉学名家薛爱华作品
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汉学名家薛爱华的早期学术作品,填补了闽国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五代十国时期的权威著作
◎ 内容简介
本书是薛爱华最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第一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最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 推荐语
薛爱华凭借少量材料写出了一本有趣的书,加深了我们对中国地方历史的认识, 填补了一项重要空白。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剑桥中国史》主编 杜希德(Denis Twitchett)
薛爱华教授深入研究了这一时期的历史、文化,他的研究成果将一直是关于闽国的权威著作。由于绝大多数中外学者都倾向于忽视这些次要领域的故事,认为它们不重要,或者仅仅是各大朝代的附属品,因此对针对这一主题的明确而全面的论述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后来历史上的许多趋势并非产生自五代的宫廷,而是来自更加和平、治理得更好的南方诸国,它们在唐宋之交蓬勃发展。
——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 费子智(Charles Patrick Fitzgerald)
本书的部分价值在于,闽国是五代十国的典型代表……通过对闽国的成立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一时期的全貌。
—— 密歇根大学教授 柯润璞(James Irving Crump,Jr.)
破碎大地 豆瓣
Fractured Lands: How the Arab World Came Apart
作者: [美] 斯科特·安德森 译者: 陆大鹏 / 刘晓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6
★斯科特•安德森继《阿拉伯的劳伦斯》后又一非虚构力作
★生动呈现从21世纪初期到“阿拉伯之春”以来的中东大地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
----------------------------------------------------------------------------------------------------
【内容简介】
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的浪潮席卷中东和北非。西方国家起初赞誉它是民主的胜利,几乎没人预料到它会演化为残酷的内战、“伊斯兰国”的恐怖暴行以及全球难民危机。
在这部作品中,造成中东和北非大幅震荡的复杂原因得以生动呈现。这次调查,通过展现六个生活于此的普通人——一个参与抗议活动家庭的埃及老母亲,一名为自己应效忠于谁而苦恼的利比亚空军学员,一位出身著名武士家族的库尔德医生,一位卷入内战的叙利亚大学生,一位伊拉克女权工作者,以及一位变成“伊斯兰国”武装分子的伊拉克劳工——挣扎求存的人生经历来观察这片破碎和动荡的土地,将当前的苦难追溯至2003年美军入侵伊拉克乃至更早。
----------------------------------------------------------------------------------------------------
【编辑推荐】
作者从六个主人公的命运的角度,为我们呈现了“阿拉伯之春”后中东的动荡,即便在作者这个西方人眼里,“阿拉伯之春”也不再是民主的胜利,而要想扭转目前的乱局,在作者看来便是美国不再兜售宗教战争这样的说辞,更多从社会和经济角度解决现实问题。本书是一部颇具穿透力和洞察力的新闻纪实作品,能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这场史无前例的地缘政治悲剧,以及体会国家保持和平与稳定的价值。
作者追根溯源,提出的不能忽视西方在“人工构建”国家时埋下的,不顾民族凝聚力和较少考虑部族和派系分野的观点,也引人思考。
----------------------------------------------------------------------------------------------------
【媒体获誉】
关于2003年美军伊拉克之后的中东地区动荡态势的简明有力、充满人道主义关怀的著述,精彩绝伦!
——《PBS新闻一小时》
一项艰巨的任务……它对该地区的历史,部落主义的力量,以及处于动荡中的中东地区的世界性影响做了引人入胜的探究。
——查理•罗斯
黑羊与灰鹰 豆瓣
Black Lamb and Grey Falcon
作者: (英) 丽贝卡·韦斯特 译者: 向洪全 / 奉霞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史诗级的纪实文学典范 逾半世纪历久不衰的巴尔干必读文本
◆兰登书屋、《卫报》、《国家评论》一致评选为“20世纪百佳非虚构作品”
···
【内容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新旧欧洲的转折点,作为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在 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的命运截然不同。 本书观照了自 14 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这漫长岁月中的巴尔干历史。 这片土地经历过什么?为什么会蜕变为浸透鲜血和仇恨的信仰之地?一连串难解的谜团和苦难又是否有迹可循?
本书以作者巴尔干之行的沿途见闻为线索,追溯了巴尔干历史上缘于民族、宗教、地缘等因素的内外政治纠葛与军事冲突;也在对当地居民生存现状的见证中,力图揭示当地各民族命运的悲剧之谜——巴尔干苦难之人的内心始终涌动着一股为神圣牺牲的、如鹰般汹涌的渴望,他们祈盼着,犹如被献祭的羔羊以毁灭的姿态达至永恒。 这种独特的精神禀赋,指引巴尔干人超越苦难,也滑向了悲剧的深渊。
···
20 世纪不可不读的游记作品。
——罗伯特·D. 卡普兰(作家、地缘政治学家,获评“100 位全球顶级思考者”之一)
能称得上伟大的游记凤毛麟角,《黑羊与灰鹰》足以名列其中。
——《纽约书评》
这本书是对世界上一个尤为纷繁复杂的地区的深入调查。其见解之深刻、视角之独特,必将使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同情巴尔干。
——《华尔街日报》
文学巨匠丽贝卡·韦斯特……其优雅而充满洞见的作品如此耀眼,20 世纪几乎没有人能够超越。
——《纽约客》
深具才华的现代英语小说家、评论家(丽贝卡)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旅行文学”的写作范围和形式,也为这种写作注入了深度的思考。可以说,《黑羊与灰鹰》是这一文学领域的扛鼎之作。
——《纽约时报》
对于任何对巴尔干有兴趣的读者,这都是一部必读之作。
——《纽约先驱报》
处处闪现激情、睿智、爱与恨,以及对生命本能的渴望……这绝对是一部不会在时间中褪色的永恒史诗。
——《观察家报》
百万字的描写与观察、分析与前瞻,在今天这个阅读仅限于潦草与匆忙的时代,看起来是那么奢侈、那么自信、那么骄傲,却是那么强有力地活着。
——陈丹燕
在韦斯特笔下,“二战”前的巴尔干,如同“总是处于酣睡与清醒的国度”。酣睡与清醒,仿佛仇恨和宽恕的隐喻,几百年来带着迷恋与牺牲的双重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巴尔干悖谬性的宿命般的厄运。
——柴春芽
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作家,如果只能选一位,那就是《黑羊与灰鹰》的作者丽贝卡·韦斯特。
——杰夫·戴尔(英国国宝级作家)
···
【编辑推荐】
◆ 相比旅行文学,《黑羊与灰鹰》更近于一部史诗。三度游历之外,作者投入了五年时光,“殚精竭虑”,将盘根错节的历史和现状、不同视野下的记忆与情感,连同最幽邃的精神剖析一同编入这部宏大的文本,构成一幅阔大的、层次丰富的图景。韦斯特的写作是一股思想的洪流,观察与玄思无时无刻不错杂而行,其间更深藏着对人类及其无尽的愚蠢和悲剧的理解与同情。
 ◆ 它也是一幅“二战”边缘的欧洲画像。从作者的游历到成书,世界历史从“一战”后的暗流涌动最终滑入了新一轮战局;就在作者写作的收尾时刻,巴尔干深陷纳粹炮火,再次经历苦痛抗争和各方抉择。它以强烈的在场感,见证了一个一切要素彼此撞击的时刻。
 ◆ 作为一份对世界上民族、地缘状况最复杂地区的调查,这部巨著不仅记录了遥远过去,也照亮了正在发生的历史。今日再读,我们不只是在远望斯拉夫人身畔浓厚的阴影,也是在检视当下世界里那些斗争的阴云、仇恨的火种。
 ◆《黑羊与灰鹰》是巴尔干历史与民族志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成为其后的写作者、研究者反复回溯的文本。半个世纪后,著名地缘政治学家、作家罗伯特·卡普兰将此书视作自己巴尔干之行的随身指南,并在书中以专文致敬,“我的那本《黑羊与灰鹰》已被翻阅了无数次,写满了注释,我宁愿丢失护照与金钱,也不愿意把它给弄丢了。”
危险的边疆 豆瓣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221 B.C. to AD 1757
作者: 巴菲尔德 (Barfield T.)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4 - 4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作者提出了边疆游牧力量在与中原政权接触时所交替采取的“外部边界战略”和“内部边界战略”问题,指出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一种基于集权化与分权化之上的机制性更替过程。《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本书作者托马斯·巴菲尔德出生于1950年,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及人类学教授。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豆瓣
Homage to Catalonia
8.8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李华 / 刘锦春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3
作者是位享誉世界的作家,这部小说堪称他的“西班牙内战亲历回忆录”。在西班牙内战中,他参加了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民兵组织,以战争亲历者的身份描绘了战争的艰辛、民众的热情、局势的变幻、媒体的歪曲、信仰的危机等等,提供了翔实可信的战争经历,让人们从事实的角度去理解战争。在诉说自己感受的同时,作者冷静地剖析了战争的表象与实质,传达了“向加泰罗尼亚致敬”的主题思想,就是这场战争所带来的意义,是让人们更加坚信人类的高尚品质。本书文风简洁凝练,在静默的言说里蕴含着巨大的动人力量。
红雨 豆瓣
7.7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威廉 译者: 李里峰 等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按照长时段理论,研究的时间段从元末农民大起义一直到场20世纪三十年代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研究的地域集中在湖北麻城。这种“长时段”和小地域的结合使得这本书能挑战一般著作的历史分期,从宏观上透视中国政治社会变迁,并暗示暴力超越朝代和政权的恒久。作者对麻城地方史的细致研究,还使得本书深化了前人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在叙事中凸显各阶层对暴力的感知,在极具张力的氛围中给读者展示出精彩的历史画卷。
棉花帝国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8.3 (37 个评分) 作者: [美]斯文·贝克特 译者: 徐轶杰 / 杨燕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19 - 3
2015年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王希、仲伟民、李伯重联袂推荐!
以棉花工业联动六大洲的历史描述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进程,
提出“战争资本主义”概念,颠覆“自由资本主义”的神话。
◎ 编辑推荐
☆ 2015 年美国历史最高奖班克罗夫特奖获奖得主
☆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王希教授、 清华大学历史系仲伟民教授作序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经济学人》等多家媒体推荐,美国亚马逊畅销书
在这部跨越四百年,涉及七大洲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著作中,作者从棉花这种商品入手,让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史是如何从民族国家史、殖民史、贩奴贸易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 内容简介
棉花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以至于我们往往难以注意到它的重要性。但棉花产业的历史实际上是与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在一起,理解棉花产业发展史是理解资本主义和当代世界的关键。本书作者斯文·贝克特通过叙述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解释了欧洲国家和资本家如何在短时间内重塑了这个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项产业,并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的。
本书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史,内容涉及五大洲,将非洲的贩奴贸易和红海贸易联系在了一起,将美国南北战争和印度棉花种植联系在了一起。在贝克特波澜壮阔的巨著中,商人、商业资本家、经纪人、代理人、国家官僚、工业资本家、佃农、自耕农、奴隶都有自己的角色,贝克特清楚地表明,这些人的命运是如何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又是如何塑造我们现在这个存在着巨大不平等的世界的。本书告诉我们,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全球化”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
◎ 名人推荐
《棉花帝国》写于当代,谋篇布局却处处透出一种古典史诗的宏大气势……对于全球史领域的同行来说,《棉花帝国》树立了一个研究质量的标杆。
—— 王希,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帝国》一书即是运用全球史方法解释现代世界起源的杰作,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本书是运用全球史方法探讨重要历史问题的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 仲伟民,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棉花及棉布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产品之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就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本书以生动的笔触,告诉我们近代欧洲的企业家和政治家是如何把棉纺织业变成最重要的工业部门的,而帝国主义、奴隶制、机器生产和工资劳动者这些近代社会中的重要现象都与此相伴。作为曾经的世界最大棉纺织业生产者,中国人应当通过这本书,了解这段历史。
—— 李伯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学识渊博,令人惊叹。
—— 奥尔罕·帕慕克
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
—— 埃里克·方纳,美国历史学家
引人注目……贝克特令人信服地展示了欧洲贪婪的棉纺织品贸易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的出现的,在滋养棉花帝国的诸多实践与当今大型国际零售商生产商品的类似要素之间,建立了清晰的联系。那些渴望更多了解奴隶制在欧洲、非洲和美洲是如何和为何盛行的人会发现这本书非常有启发性。更好的是,那些从棉花帝国的遗产中受益、认为剥削和奴役工人相当令人不安的后人,将从中发现更多的灵感,可以努力实现一个更加公正和公平的社会。
—— 露丝·西蒙斯,布朗大学名誉校长
◎ 媒体推荐
非常出色……《棉花帝国》经过深入研究,可读性强,对全球资本主义的无情扩张提供了新的见解。贝克特的文字优美,论点清晰而引人注目,不仅描绘了棉花资本主义的扩张……还写到了农田中的奴役劳工和工厂中受薪工人的状况。一项惊人的成就。
—— 托马斯·本德尔,《纽约时报》
非常重要……这是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在对棉花这一商品的研究中,在短期之内无人超越。正如贝克特所说,棉花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射平台”。
—— 亚当·霍克希尔德,《纽约时报书评》
惊人的全面,信息丰富,同时还让人警醒。
—— 格伦·阿尔茨舒勒,《塔尔萨世界报》
有说服力……太棒了……贝克特的详细叙述没有遗漏一点棉花行业的丰富多彩的性质,同时还描述了棉花业对许多不同社会的影响。
—— 温迪·史密斯,《波士顿环球报》
《棉花帝国》证明斯文·贝克特是真正的全球历史学家中的新精英之一。今天的学术史很少是为公众写的。《棉花帝国》超越了这一障碍,不仅可以被学者和学生阅读,也适合普通知识阶层读者阅读。这本书在主题处理上丰富多彩。这本书结构非常优雅,原始资料和二手资料的使用令人印象深刻,内容多样。对国际趋势的概述与令人难忘的事件交替出现……贝克特的书让我希望有一部续作。
—— 丹尼尔·沃克·豪,《华盛顿邮报》
意义重大,非常漂亮……《棉花帝国》是今年最好的非虚构图书之一。
—— 卡伦·朗,《新闻日报》
在智力上雄心勃勃……历史学家的杰作。
—— 提摩太·申克,《国家》
一部非常详细、发人深思的作品。
——《书目》
分量大、信息丰富、引人入胜……贝克特的叙事技巧让资本主义的故事对所有读者都能保持新鲜和有趣。
——《出版商周刊》
贝克特对棉花经济的近距离研究为资本主义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模型,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奴隶制和殖民主义不是孤立的,而是整体的一部分……有价值的贡献。
——《柯克斯评论》
◎ 获奖信息
★ 2015 班克罗夫特图书奖
★ 入围 2015 普利策历史学奖最终名单
★ 《纽约时报》2015 年十佳图书
★ 《经济学人》2015 年最佳图书
......
正统与华夷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刘浦江 中华书局 2017 - 9
本书收集了刘浦江教授以正统论、华夷观透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系列论文,本书突破断代史的藩篱,敏锐地抓住历代正统论、德运说、华夷观念等涉及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及思想观念变迁的核心问题,进行长时段的系统研究。论证精审,眼光独到,表现出恢弘的学术器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另外收入刘浦江讲授去世前集中发表的四库学论文,皆选取典型案例做深度挖掘,与寻常的文献学研究相比气象迥然不同。
宅兹中国 豆瓣 Goodreads
8.2 (40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中华书局 2011 - 2
这本书讨论“世界”“东亚”与“中国”、“学术”与“政治”、“认同”与“拒斥”、“国别史”与“区域史”这样一些大问题。
拉达克王国史 豆瓣
The Kingdom of Ladakh : C. 950-1842 A.D.
作者: [意] 毕达克(Luciano Petech) 译者: 沈卫荣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8 - 11
毕达克为意大利著名藏学家图齐的学生(意大利),《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作为罗马东方丛书于1977年由意大利中东和远东研究所出版。《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主要涉及拉达克地区的政治史,相应地涉及政治制度和宗教情况,旨在提供有关拉达克王国从肇始到垮台(公元950—1842年)历史的一个不间断的记载。拉达克地处克什米尔地区,属于中国的领土,但边界争端长期没有解决。近代以来,主要有西方探险家如图齐、斯坦因等人进入该地区进行文物历史调查。有关于这一地区的历史资料只有《拉达克王统记》等少量且并不厚重的著作。而此地对于西藏特别是后藏阿里地区古格王朝的影响至关重大。因此关于拉达克的研究势必会像南海史地研究一样成为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我社曾出版了意大利学者图齐的名作《梵天佛地》(原名《印度-西藏》),在藏学界影响很大。《拉达克王国史(950-1842)》是对图齐对于拉达克与后藏佛教交互影响考察的重要补充和系统整理。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豆瓣
作者: 荣新江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8
本书是作者有关丝绸之路的研究论集,分做五编,探讨汉唐丝绸之路的走向,丝绸之路与某些区域或城镇的关系;研究通过丝绸之路的东西文化交流,包括中国与波斯、大食(阿拉伯)、印度、朝鲜半岛、日本的文化交往。作者利用对西域出土文书的谙熟,致力于探讨汉文典籍向西域地区的传播,这是前人比较忽略的丝绸之路研究的重要内涵。另外,作者还利用考古、美术、文献材料,研究了西方物质文明和宗教文化如何沿丝绸之路向东方传播,以及他们的传播者——粟特商人、于阗使者、景教徒,并以此为基础进而讨论了丝绸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的并存现象。
重释内亚史 豆瓣
作者: 钟焓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以作者多年来对内亚史研究的心得为主,对世界著名内亚史研究学者波西和傅礼初、丹尼斯.赛诺等的论著和研究方法进行评书,并对具体的内亚史问题进行解读。本书从伯希和、丹尼斯?赛诺、傅礼初、乌瑞夫人、王明珂、森部豊六位学者入手,分别评述他们的内亚研究成果、方法及影响,梳理内亚研究的脉络。本书随着评述人物的变化,涉猎的时间、空间范围比较广,既有地理意义上的北亚、阿尔泰,又有方法论层面民族史、历史人类学等分野,还有日本西域研究的新动向等学科前沿。内容丰富、概况性强是本书的优点,本书既可以成为青年学生内亚研究的入门读物,也是学术界内亚史的一次总结。
危险的边疆 豆瓣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巴菲尔德 译者: 袁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 7
这是一本在中国边疆史研究领域内由“重新发现”拉铁摩尔到新的“边疆范式”形成的过渡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本书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时段之内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包括蒙古帝国在内的游牧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并对中原政权与这些帝国的关系作了贯通性的研究。
文书、典籍与西域史地 豆瓣
作者: 张广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
作者认为,西域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异常丰富,值得人们像法国年鉴学派费尔南•布劳代尔(Fernan Braudel)处理地中海世界那样进行一番架构,进行综合研究。然而,研究西域的困难远在研究地中海区域之上。与此同时,作者注意到阿拉伯、波斯文献和中亚出土的域外胡语文书在探讨中古时期中国与西域以及伊朗世界文化交流中具有同汉文文献同等的重要性。本书中作者力图通过对西域的时空间架中的一时、一地、一事的叙述与分析,说明文化汇聚的情景和较长时段的历史发展面貌,借以提示西域史地和中西文化交流有诸多棱面可供研究。
吐蕃在中亚 豆瓣
作者: [美] 白桂思 译者: 付建河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帝国时代之前的吐蕃和中亚、进入中央亚洲之路、吐蕃帝国的西进、大食和西突厥人、突骑施联盟、唐朝和大食、后期帝国等。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豆瓣
作者: 向达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 11
内容有: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唐代刊书考,南诏史略论,伦敦所藏敦煌卷子经眼目录,摄山佛教石刻小纪,记牛津所藏的中文书等。
編戶齊民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杜正胜 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90
《編戶齊民》雖然是一部學術性的專業著作,但具有更寬廣的關懷,作者想告訴我們史籍上姓名不傳的平民百姓都在寫歷史,他們在歷史發展中占據多麼關鍵的地位,扮演多麼重要的角色。編戶齊民》既綜結古代社會的轉變痕跡,也嘗試對傳統兩千年政治社會的本質,提出解釋,它是古代社會過渡到傳統社會的轉型史,也是傳統政治社會結構的形成史。《編戶齊民》雖然利用制度史的材料,探討的卻是社會史的課題。本書從靜態史料看動態歷史,算不算成功呢?且讓讀者來評斷。
杜威家书 豆瓣 Goodreads
Letters from China and Japan
作者: [美]约翰·杜威 / [美]爱丽丝·C.杜威 译者: 刘幸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8
1919年,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携夫人到访日本与中国。本书收录的正是他们在这一年写给美国家中孩子们的书信。杜威夫妇讲述了他们在这两个东方国家的所见所感,这当中既不乏一些有趣的历史细节,更有杜威对两国时局的深刻反思。尤其重要的事,杜威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自己所亲历的五四运动全过程,生动呈现出了这一事件给当时的中国掀起的巨大影响。
战争风云:1939-1941(上下) 豆瓣
The Winds of War
作者: [美国] 赫尔曼·沃克 译者: 施咸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入的战史,都是真实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兴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