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历史、记忆与书写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帕特里克·格里 译者: 罗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5
本书是杰出欧洲中世纪史专家帕特里克·格里的论文选编,所收论文涵盖了他近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主要方面,涉及族群意识、社会变迁、文化结构、历史记忆、民族主义和基因技术的历史学应用等多个重要领域。
本书旨在向中国读者介绍格里的研究,不仅看他面对遥远的过去时如何提出问题、组织材料并给出解释,更重要的,看他如何理解过去与现在、历史与未来的关系,如何回应当下社会的历史焦虑,以及如何践行历史学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道义责任。
凤凰于飞 豆瓣
作者: 刘婷玉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8
在畲族的历史记忆中,广东潮州凤凰山作为祖居地的传说广泛流传着。得益于学界近年来对畲族文书的大量搜集,本书得以在广泛收集和整理畲族家族文书的基础上,对畲族的祖居地与迁徙进行研究,厘清畲族由闽、粤、赣交界地区最终迁往福建东部沿海地区聚居的历史进程。
辽沈战役亲历记 豆瓣
作者: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辽沈战役亲历记》编审组编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5
原国民党将领回忆军事史料丛书
敦煌民族史 豆瓣
作者: 杨富学 张海娟 胡蓉 王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敦煌古来为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敦煌文化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是他们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敦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尤其是月氏、鲜卑、吐蕃、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族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既是敦煌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研究的需要。本书是国内外首部敦煌民族通史,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从某一角度说具有裨补阙漏的意义;以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深入研究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进而深入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关系,重点阐述敦煌古代民族的能动作用。
妇女、家庭与法律实践 豆瓣
作者: 赵刘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2
本书是一部围绕妇女、婚姻、家庭展开的法律社会史著作。书中以清代以来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法律地位为视角,对与妇女权利直接相关的法律实践做了细致梳理。通过深挖诉讼档案,作者对清代、民国、1949年至当代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离婚案件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剖析,还原了大量关于妇女离异、典妻、审判诉讼等历史细节,揭示了近世以来相关法律制度与诉讼实践在妇女权利的保护或损害等方面远为复杂的非线性悖论关系。全书吸收了大量中外学者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成果,并尝试与重要的学术观点对话,表现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并融合了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妇女史、法制史研究的探索上做了有益尝试。
他乡暖阳 豆瓣
The Warmth of Other Suns: The Epic Story of America's Great Migration
作者: (美)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 译者: 周旭 文化发展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9 - 1
当生活无以为继的时候,他们继承了人们数百年来的传统,继续抗争下去——就像反抗英国暴政的清教徒一样,就像俄克拉荷马州风沙弥漫时,移居美国的苏格兰和爱尔兰人一样,就像没有东西可以充饥时,奋起反抗的爱尔兰人一样,就像纳粹肆虐时,不甘屈服的欧洲犹太人一样,就像在俄国、意大利失去土地,远赴重洋寻求更好生活的人一样。这些故事的共同点是,故事中的人物都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虽然一万个不情愿,但他们仍希望到新世界开创更好的生活。他们和历史上那些前赴后继追求自由的勇士并没有什么两样。
所以,他们离开了南方。
20世纪的黑人大迁徙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它对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的意义不亚于南北战争中林肯解放黑奴,这次大迁徙重新塑造了美国的历史,不仅改变了北方,也改变了南方。它迫使南方人重新寻找自己的灵魂,并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当今美国的社会和种族面貌,都可以从这次大迁徙中找到根源。
芝加哥、纽约、洛杉矶、费城……一个个美国城市因为南方黑人移民的到来发生了改变。经济、政治、音乐、体育,黑人移民的影响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祖父和祖母、父亲和母亲考虑再三决定离开,孩子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他们或许不需要去黑人的专门学校,甚至有机会进入大学,也不会再看到自己的父母受辱,免除不知何时到来的可怕私刑,但也可能和家人在拥挤不堪的阁楼里长大,在泛滥的毒品中迷失自己,丢失南方的传统又变不成北方人。虽然如此艰难,但内心深处的某种东西促使移民们跨越了许多障碍,让他们得以在陌生的土地上生存下去,甚至战胜了许多早已在那里生存的人。
不管个人的力量表面上看上去多么无力,至少大迁徙浪潮证明了个人决定拥有巨大的力量。“成千上万的非裔美国南方人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历史。”
伊莎贝尔·威尔克森的写作不仅掀开了历史的一角,同时也让我们跟随三位移民——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本来绝不会在历史书上留下名字——一起走过漫长、艰辛、苦恼、迷茫甚至混乱的旅程,为了追求自由和新生活前往完全陌生的新城市,只有道听途说的只言片语来做决定,他们没想到去改变历史、改变美国,他们想的只是为过好自己的生活去打拼,最终“拥有的每一天都是一种恩赐,每次呼吸都是上天赠予的礼物”。
沙俄侵华史(全五册) 豆瓣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编 2007
本书分四卷,第一卷叙述17—18世纪早期沙俄对中国的侵略和《尼布楚条约》、《布连斯奇条约》的订立;第二卷叙述19世纪中叶沙俄凭借武力割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强行规定中俄西段边界走向,以及攫取通商权、领事裁判权等各种侵略特权的经过;第三卷叙述19世纪下半叶沙俄通过《勘分西北界约记》和《改订条约》割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以及违约侵占帕米尔地区的经过;第四卷论述19世纪末至1917年沙俄帝国主义的对华政策和侵略活动,兼及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对华侵略和十月革命后沙俄残余势力对中国的侵扰。
中国川菜史 豆瓣
作者: 蓝勇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9
本书聚焦于四川盆地内的巴蜀先民创造饮食文化的历史过程,从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巴蜀饮食文化开始,一直写到20世纪中叶,以具体时间断面分别言而有征地系统考证和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以具有科学性和严肃性的谨慎的学术方法梳理出川菜发展历史的基本脉络。对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川菜,中西方至今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中国川菜史面世,本书则作为一部饮食文化史领域的引领性原创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尝试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通史写作提供一个范本。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川菜史,更是中国第一部菜系史。作者以正统史学的考究方法,用坚实的史料、全局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着眼于研究巴蜀地区历史上各阶段相应的食材结构、烹饪方式、味型味道、成菜方式的发展变化。作者谨慎考证,落笔细腻,在系统的考证中不乏大量有趣的史料,令人读来生趣。既是中国川菜的“前世今生”,也是一份古今川菜的“完整家谱”。
黑毡上的北魏皇帝(修订本)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8.4 (26 个评分) 作者: 罗新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2 - 2
北京大学罗新教授专业代表作修订再版
北魏皇帝,不仅是华夏帝制国家的皇帝,也是内亚游牧征服集团的可汗,他们的历史活动,是多种文化传统的碰撞、融合与新生。北魏的所谓“代都旧制”,分明就是内亚传统的一部分。以内亚视角重读历史,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
本书从北魏皇帝即位仪式的代北因素入手,推及北魏的祭天仪式、辽初的权力传承危机、清代的堂子祭天等,一方面观察拓跋鲜卑政治传统与华夏传统的遭遇、碰撞及变异,另一方面考察鲜卑旧俗(代都旧制)与内亚政治传统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那些内徙内亚人群,一方面固然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多多少少继承和坚持某些内亚的文化传统。这些内亚传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史书记录中或遗忘或变形,依稀仿佛,难以辨认,所以清理这些残存的线索就成为一个足以显示历史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工作。
金线 豆瓣
The Golden Thread
作者: [英]卡西亚·圣克莱尔(Kassia St Clair) 译者: 马博 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1 - 5
【编辑推荐】
毛姆文学奖入围
《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历史类好书
《今日历史》年度好书
口碑畅销书《色彩的秘密生活》作者新作!
·一部用线串联起来的人类文明史
看似寻常的面料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其实远超你的想象!
从远古山洞到浩瀚太空,从近千米长的木乃伊裹尸布到用由120万 只蜘蛛产出的蛛丝织成的斗篷,面料一直陪伴着人类的发展,参与并塑造了人类的文明!
·揭秘13种面料背后不为人知的历史!
航天服和女性内衣由同一批工人制成?南极探险队员最早穿Burberry去探险?“鲨鱼皮泳衣”为什么穿几次就容易破裂,又为何最终被禁?蛛丝的工业化和山羊有什么关系?
【内容简介】
从有30000年历史的格鲁吉亚植物纤维,到包裹图坦卡蒙木乃伊的亚麻布;从丝绸之路,到帮助维京人比哥伦布早700年到达美洲的羊毛船帆;从激怒清教徒的蕾丝花边,到推动工业革命的棉花和棉布⋯⋯织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论人工的还是天然的,各种面料都在定义、改变、提升、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金线》的“演员阵容”包括中国的嫘祖,英国的“狮心王理查”和第一位获得格莱美奖终生成就奖的平·克劳斯贝等人,他们将带领我们与逃脱的奴隶一起奔跑,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山坡,和宇航员一起在太空漫步。金线贯穿历史,为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带来令人难忘的冒险经历。
【媒体评论】
雄心勃勃,广征博引,引人入胜。
——《今日历史》年度好书评语
《金线》对织物及其创造者和穿着者的描述极为感性、动人。
——《纽约客》
读《金线》是一种享受。如同一件让人感到愉悦、有趣的历史挂毯,每一处都迸发出令人惊叹的见解。
——《星期日泰晤士报》历史类年度好书评语
通过针眼观察世界历史,令人着迷的书……我向所有人推荐《金线》。
——《观察家》杂志
有趣又美丽!将历史和纺织品有趣地融合到了13个有趣的主题中。
——《自然》杂志
《金线》会令你重新审视人类与面料的关系。
——《ELLE家居廊》
印度: 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 豆瓣
India After Gandhi: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s Largest Democracy
作者: Ramachandra Guha 译者: 周佳欣 / 陳韋綸 聯經出版公司 2020
二十一世紀亞洲的價值路線之爭!
中國的對照組,民主印度如何走自己的路?
「印度歷史的卓越記錄者」古哈,嘔心瀝血十年,煉成長篇鉅作。
完整呈現獨立印度的歷史,釐清印度霧裡看花的民主狀態。
《印度:最大民主國家的榮耀與掙扎》全面性地說明了印度自1947年獨立以來至21世紀初期的歷史,側重於政治與社會,尤其是與內部宗教問題及國際關係有關的政治變遷,以及現代化都市與原始部落地區的磨合衝突。
民主印度誕生於1947年,共產中國誕生於1949年,這兩個不同政體的相鄰國家,同樣在二十世紀經歷了從赤貧到富裕的發展歷程,其歷程的內涵卻截然不同。
印度與中國之間有著極為漫長的邊境線,因此,印度涉及的國際事務幾乎都與中國脫不了關係,在了解印度的國際政治策略的同時,也可以看到中國的南亞國際策略。古哈主張,中印邊界戰爭也促成了民主印度建國以來最重大的國策轉向。
進入21世紀之後,這兩個膨脹中的亞洲大國無可避免地將要發生碰撞。印度的人口(勞動力)即將超越中國,其基於民主政體的經濟發展也正在加速追趕,有許多分析家預言,即使中國可以在2040年之前維持亞洲第一,但21世紀的後半段絕對是屬於印度的。兩個超級大國正面交鋒,這是未來數十年內極度重要的世界性事件。
无夏之年 豆瓣
The Year Without Summer: 1816 and the Volcano That Darkened the World and Changed History
作者: [美国] 威廉·K·克林格曼 译者: 李矫 / 杨占 悦读名品丨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 - 11
1816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没有夏天。这一奇特现象缘于太平洋上一座火山的大爆发,它所产生的240立方公里的浓尘遍布大气层,导致几个月以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天气模式的巨大变化。
在美国,无夏之年带来了食物短缺、宗教复兴以及从新英格兰到中西部的大迁徙。在欧洲,无夏之年带来了农业欠收、饥荒蔓延、饥民暴动,多条主要河流泛滥,以及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流行性斑疹伤寒。受此灵感,拜伦写下了那首《黑暗》,描述了一个太阳熄灭的世界;玛丽·雪莱创作出《弗兰肯斯坦》,描绘了几乎天天下雨的日内瓦;特纳在那时开始创作著名的“日落系列”……
在亚洲,异常低温减少了季风雨,南亚次大陆持续干旱,印度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霍乱,并传到了莫斯科,最终在欧洲流行。而中国的“南涝北旱”亦带来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荒野帝国 豆瓣
An Empire Wilderness: Travels into America’s Future
作者: [美]罗伯特·D.卡普兰 译者: 何泳杉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8 - 3
◆行遍大半个美利坚,带你看见一个充满区隔和断裂的美国社会
◆一个你未从真正了解的西部世界,竟成了美国未来的预言
◆“全球百位顶尖思想者”之一罗伯特·卡普兰的经典著作
···
【内容简介】
1995—1997年,卡普兰在故土美国及周边开始了一场旅行,从堪萨斯走到西海岸,从中部的密苏里走到西部的俄勒冈,从北部的加拿大边境走到南部的墨西哥。透过政治与文化的视角,卡普兰发现了一个转变中的美国——一个在种族、阶层、教育、地理上充满了区隔和断裂的美国。这里,财富在迅速增加,但贫富差距也在进一步拉大;传统的信念已经消逝,而新的信念仅仅处于萌芽状态。这个大国并非衰落,而是正在缓慢而不可逆转地蜕变出一种全新的身份认同。
····
【媒体推荐】
实在想不出还有谁能为美国的未来做出如此令人信服的设想。
——《纽约时报》
·
美国西部这块曾经的荣耀之地,逐渐变成血土相连的民族主义之“最后堡垒”。在这块土地上,征服的神话和昭昭天命仍然充满生机……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这个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美利坚爱国主义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探索是极有价值的。
——《纽约书评》
·
最棒的游记不仅要描写一个地方,更要解释它。在这本书中,《大西洋月刊》资深主笔卡普兰用出色的修辞与深刻的洞见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柯克斯评论》
·
充满惊喜和非同寻常的启示,有料却令人不安,这是一幅新美国荒原的图景。
——《芝加哥论坛报》
·
极其生动……卡普兰用尖锐凌厉的目光寻找社会真相,他尝试让美国西部公民讲述自己故事,这份努力让他的叙述生动无比。
——《户外》
·
卡普兰这本书既重要又实用,它是对21世纪美国的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精准预测的必读书。
——《书评》
···
【编辑推荐】
◆美国向保守主义和本地主义转向只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开始的?究竟是哪些美国人投票选出了特朗普?在好莱坞电影之外,美国中西部到底有怎样的世情风光?卡普兰用一次历时三年的旅行,横跨十几个州,全方位呈现美国中西部的真实面目。
◆这是一部游记,文辞优美,令读者身临其境;这也是一部文化考察著作,卡普兰的志趣远远超过一般游客的观赏与记录,而是在政治和文化的视野中对美国社会、历史的变革给予思考,重新发现早已埋下撕裂隐患的美国社会。
库页岛往事 豆瓣
作者: 卜键 2021 - 11
从19 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主要人物小传”,附录中撰集“库页岛历史纪年”,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
冷战的终结:1985-1991 豆瓣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1985-1991
作者: 【英】罗伯特·瑟维斯 译者: 周方茹 索·恩|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 4
2015年英国《泰晤士报》年度图书
.
1991年12月26日,锤子镰刀旗最后一次在克里姆林宫上方降下。然而,就在六年前,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当上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并任命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为外交部长,冷战似乎会在世界政治中永远存在。在冷战结束之前,西方和苏联的政治家们均没有预见到,两个超级大国经过数十年在安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各领域的斗争,会在他们的有生之年结束对峙。同样不可预知的是,苏联政治领导层会实施巨大的内部变革,以及核战末日的威胁会和平地消失。
.
借助开创性的档案研究,罗伯特•瑟维斯对冷战最后几年扣人心强的调查明确了罗纳德•里根、戈尔巴乔夫、乔治•舒尔茨和谢瓦尔德纳泽之间的非凡关系,他们在那个全世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冷战的终结》展示出一小圈子运筹帷幄的政客是如何坚定地在他们任期内结束冷战,不可逆地改变全球政治图景。
.
冷战的结局已广为人知,并且被像点彩派画家那样细致地讲述出来……一部令人钦佩地客观记录,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白宫和克里姆林宫之间陈年秘密的概要。——《华尔街日报》
.
《冷战的终结》是一部对苏联帝国最后岁月的厚重的新研究……英国历史学家罗伯特•瑟维斯细查了最新公开的政治局会议记录、近期才可见的被出版的日记,以及详细的谈判记录。——《波士顿环球报》
.
《冷战的终结:1985—1991》详细、权威且有启发性地记录了那场长达四十多年、定义了世界政治的竞争的结束过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
《冷战的终结:1985—1991》提醒我们,鹰派对里根对苏外交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而且终究是不准确的……瑟维斯给读者们提供了一份关于苏联解体前几年会议和讨论的全面记录。——《华盛顿邮报》
.
瑟维斯使用了关于冷战结束的大量文献,增添了新近可得的档案资料,并将它们融合成一部关于“华盛顿和莫斯科如何将不可能的和平变为现实”的厚重历史……为了涵盖如此多的内容,瑟维斯的写作非常紧凑,即便是这样一本大部头:因此,与其说本书的每一段文字,不如说是每一句都饱含深意。——《外交事务》
.
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一次对塑造世界的大事件的严肃而迷人的探索,无可挑剔。——贾斯汀•韦伯(Justin Webb),英国《泰晤士报》
.
权威、学术造诣高……《冷战的终结》正确回答了所有重大问题。这个世界很幸运,那些领导人以和平的方式结束了半个世纪的噩梦,读者们感激罗伯特•瑟维斯清楚解释了这如何和为何发生。——《克莱蒙特书评》
.
罗伯特•瑟维斯的著作是一项伟大的调查性成就……在细节上,这本书不可能被超越……——《图书论坛》
.
一次引人入胜的阅读。——英国《电讯报》
.
一部史料丰富、组织严密的著作。——玛丽•杰耶夫斯基(Mary Dejevsky),《独立报》
.
一部关于人物和思想的大师级编年史……1991年12月苏联和冷战一同终结。写过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著名传记作者写出了一部关于这一令人意想不到的终结如何和为何发生的绝佳著作。——弗拉基米尔•蒂斯默内亚努(Vladimir Tismaneanu),《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
.
引人入胜,史料的运用令人敬佩,本书注定会成为冷战历史著作中的经典。——《国际事务》
.
本书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又给人极佳的阅读体验。篇幅很长但不会让人感觉疲倦,是一本内容紧凑、没有一句废话的好书。——《BBC历史杂志》
.
瑟维斯以其关于列宁、斯大林和托洛茨基的内容翔实的传记而为人所知,因此,在这段复杂的历史中,他把对结束冷战起了关键作用的“四巨头”写得如此立体鲜活,也就不足为怪了。——《星期日电讯报》
.
一部记录现代史转折点的权威著作,其学术上的严谨性让它无可挑剔。——谢拉德•考珀-科尔斯(Sherard Cowper-Coles),《旁观者》
.
细节翔实、清晰……他的优势在于挑战了西方的冷战必胜信念所依据的陈词滥调和神话迷思……瑟维斯提出了具有权威性、更细致的观点。——维克托•塞巴斯蒂安(Victor Sebestyen),《星期日泰晤士报》
苏联解体亲历记 豆瓣 Goodreads
Autopsy on an Empire:The American Ambassador's Account of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8.9 (9 个评分) 作者: [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Jack F.Matlock, Jr. 译者: 张敏谦 等 上海三联书店 2019 - 12
《苏联解体亲历记》的作者小杰克·F. 马特洛克作为美国驻苏大使,目击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他在苏联11年,对苏联问题了解得透彻而明晰。
士兵之死 豆瓣
The Last Full Measure
作者: [美]迈克尔·史蒂文森 译者: 伍恩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21
本书覆盖了史前至今的战争,讲述了士兵一生中在战争中经历的谎言与事实。作者追踪了几个世纪以来把士兵带进坟墓的那条路的轨迹,揭示了大量关于战争本性见解、不同文化的差异和人类本身不变的品质。在每个死亡士兵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它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赋予了生命的个体战场。作者沿着古希腊军队和中世纪步兵方阵的行进方向,走向了战争,领略了拿破仑时代火药的轰鸣、南北战争的工业化暴力、两次世界大战中可怕的自动化以及最新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的结构。作者试图验证,中古时代的骑士与现代伞兵是否有共性,英雄主义对古罗马的军团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步兵意味着什么……本书是一本充满创新的战争编年史,同时也是一份对阵亡的无名英雄的强大颂词。
新加坡 豆瓣
Singapore: Unlikely Power
作者: [美]约翰·佩里 译者: [新加坡]黄丽玲 / 吕家铭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1 - 11
哈佛教授傅高义推荐,《海洋与文明》的现实注解,打破经济学预言的发展奇迹,揭秘新加坡崛起的内幕
◎编辑推荐
★“热带地区不可能出现高效率经济体。”
“没有经济腹地的城邦在充满敌意的地缘政治中必然萎缩。”
“威权体系与市场经济无法共存。”
新加坡用崛起的奇迹,打破了上述经济学预言。
毫无自然资源的弹丸之地,居民的文化背景差异巨大,邻国虎视眈眈,面对这样的情况,新加坡如何扬长避短,实现不可思议的崛起?“
★作者抓住的关键词是海洋与人才。新加坡紧临全球海运要冲马六甲海峡,但地理优势本身并不是主角,只是一个舞台。在高度实用主义与生存至上的原则指导下,新加坡人致力于人才培养,打造本土精英群体,他们利用海洋优势,使新加坡沿着贸易—制造业—服务业的经济价值链向上攀爬,成为全球商业中心之一。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新加坡从14—15世纪迄今的历史。作者追寻抵达新加坡的移民、海盗、商人与征服者的脚步,描述这个拥抱多元民族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资金与观念的小岛,如何扬长避短,发挥海洋优势,缔造世界发展领域的奇迹。正是不拘泥于成规的高度务实主义,使得新加坡从一个肮脏不堪、充满骚动与对抗的弹丸之地变成效率和富裕的代名词。
北京的人力车夫 豆瓣
Rickshaw Beijing: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作者: (美) 史谦德 译者: 袁剑 / 周书垚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20 - 9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