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拜占廷帝国 豆瓣
Geschichte des Byzantinischen Staates
作者: 乔治·奥斯特洛格尔斯基 译者: 陈志强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6
本书原名《拜占廷国家史》,1940年出版发行后,旋即引起学术界巨大的兴趣,被一致认为是奠基性著作。作者以条理清晰、逻辑性极强的记叙,追录了拜占廷帝国千余年历史发展的线索。他在注重政治发展的同时,还特别关注机会、经济、精神和宗教生活,并勾画出这个帝国与古典文化的联系,以及它以地当时和后代欧洲及近东地区历史的深刻影响。本书观点的新颖,资料合理的安排,对拜占廷国家发展史的观察方法,以这种方法对拜占廷史上经济、社会、行政、军事、教会、意识形态等诸种因素的变化及其外部影响的考察受到特别的推崇。作者在资料使用 上的准确性,在介绍外国学者观点时的客观性,其叙述的紧凑和文辞上的简约优雅,都受到赞誉。
中山陵 豆瓣
作者: 李恭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9
中山陵可谓是现代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历经20世纪中国政治、社会的剧烈变迁,始终是国人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一道独特风景。作者不仅细致剖析了孙中山的葬事与“再造民国”政治目标的互动过程,还进一步揭示了民国再造过程中政治权力的文化运作方式,从文化视角来审视政治史,为社会史研究的新路径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文化失忆 豆瓣
Cultural Amnesia: Notes in the Margin of My Time
8.1 (18 个评分) 作者: [澳] 克莱夫·詹姆斯 译者: 丁骏 / 张楠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 - 10
我们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如果不能记住所有的事情,我们至少应该知道自己忘记了什么。
.
克莱夫·詹姆斯用了四十年时间完成《文化失忆》,一部介绍自由人文主义传统“独出机杼的核心纲要”,由百篇历史人物评论组成,除了那些醒目的路标式人物,更多的是被留存在遗忘边缘的名字。二十世纪几次大灾难历尽生死存亡,无数人消失在晦暗的断裂中,更多不合时宜的事实经过筛选淬炼,重组为我们所知的历史。詹姆斯提醒人们,使文明成其为文明的人文主义若要在新世纪得以留存,继承者们就不能放弃对过去的记忆。本书试图召回、感知和审视二十世纪动荡的精神生活,捕捉“一场盛大对话的边角”,以此抵抗遗忘,并重新建立联结。
詹姆斯通晓七种语言,贯通哲学、历史、政治和艺术,打磨出一份警句频出的现代文明回忆清单。从阿赫玛托娃(A)到茨威格(Z),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闪耀的群星,还有人类一切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勾连及其周围环绕的黑暗,它们共同构成时间之海上一道明灭相间的星辉:或许会黯淡,但永不消逝。作为一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詹姆斯热诚的书写让历史回到当下的脉搏之中,并获得回应当下的能力:对于一切削弱人文主义联结的势力,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必要的抗争。
.
充满格言警句、极具启发的文明史速成课程。——J. M. 库切(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一颗惊人的星星迸发出炽烈的光辉。——西蒙·沙玛(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讲师)
詹姆斯获得“折衷高眉与浅俗的大师”这一声誉,当之无愧。——《洛杉矶时报》
詹姆斯证明了自己不仅拥有卓越的才智,而且还拥有非凡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激情。——《观察家报》
当英国失去克莱夫·詹姆斯,就好像一架有五六名最优秀的作家乘坐的飞机坠毁了。——德怀特·加纳(评论家)
诙谐、深刻、博学,关于二十世纪文化与政治丰富驳杂的一流文集。——《星期日泰晤士报》
极具天赋,博学多才到令人嫉妒,他慷慨的书写包罗万象。——约翰·班维尔,《纽约书评》
再也没有人能够像他这样博识地,用这样幽默、精简的文字去写出他所见证过的这个逝去的世纪……他对于古典自由人文主义的信仰,使得他能够获得更大的动力,在晚年经历了许多病痛的阶段,仍然持续创作。这部书虽然是在他得悉自己生病之前就开始的,但你仍然可以看到,在这些看来非常轻简的文字,有时候非常有趣的段落之外,背后持续关注、持续投入的热情,那种不可能失去焦点、不可能转移视线的洞察的持续。我想这就是克莱夫·詹姆斯留给我们最大的一个教益。我们在《文化失忆》这部书里面读到的,是前几个世纪持续的声音跟倾向的一种回响。——梁文道
虽然需要相当知识储备,但本书极具可读性:不仅构思颇为用心,文辞(因为翻译)亦美轮美奂,几乎可以说 ,从头至尾洒满了警句、金句。可惜作者去年11月底在伦敦去世,否则我差不多敢说,这本《文化失忆》,是在世作家写出的不朽经典。——刘苏里
作者推崇古罗马的塔西佗,他说塔西佗是他这本书写作的源头,正是这位古罗马的历史书写者,在一个专制恐怖的时代,发展出一种新的文体,来容纳他的绝望,一种坩埚般熔化一切的文体。这种文体会在专制恐怖的时代之后依旧长久地存活下去。他说,自己这本书里写到的这些现代和前现代的英雄们,从孟德斯鸠到戈洛·曼,正是以塔西佗凝练的表达能力作为标杆,来衡量自己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任务。我想,克莱夫·詹姆斯本人,在这本书中也完成了这个任务。——张定浩
克莱夫对于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化名人有一个评价的尺度,那就是面对权力和恐怖时表现的勇敢、独立和良知。他深知我们时代的健忘并不是因为大脑记忆能力的退化,而是因为文化的话语权从来都是在隐而不显地将一些东西秘密排除到我们的记忆之外。打败文化失忆症,当然最好要有克莱夫·詹姆斯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博学,但如果你和我一样无法在智识和阅读面上效仿他的这种才子风格,那起码可以认真抱起这本他花了四十年写的书,让他带我们去进入一个有着无数秘密分岔的花园。——但汉松
这是我最向往的一种读者跟书籍、跟文字、跟思想相处的方式:分心与专注之间的悖论。首先他是贪得无厌的,任何形式的才华都能吸引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尽情纠缠;更为重要的是,在享受这种脆弱的才华的时候,时刻担心着毁坏它的力量。克莱夫·詹姆斯在这本书里展现出来的自我教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我以后看到不是这样看书、这样写作的人,总觉得有什么缺憾。——陈以侃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豆瓣
7.8 (11 个评分) 作者: 萨孟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萨先生在这本书跟《〈水浒传〉与社会》和《〈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是姐妹篇,合为一部“小”著作。一写社会,一写政治,一写家庭,本书讨论的范围很广,分析时,或夹杂原文,或援引典策,且篇幅颇多。作者以政治学家的专业眼光透视政治运作,微言大义,见解精深。本书以《西游记》中的小故事为话题,作者以政治学家的专业眼光透视政治运作,微言大义,见解精深,自出版以来受到各界读者的欣赏。
波兰史 豆瓣 Goodreads
Poland: A History
8.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扎莫伊斯基 译者: 郭大成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9
客观讲述波兰千年不屈不折的沧桑历史
波兰共和国外交部长作序推荐
◎ 编辑推荐
☆内容涵盖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至波兰重新统一走入现代
☆英国波兰裔历史作家富有激情地全景展现了波兰一千多年的奋斗史
☆展示波兰人民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 内容简介
在一般人眼中,波兰这个国家似乎总是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无论是肖邦的《波兰永不亡》还是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都给人们心中留下了凄怆悲惨的印象。就波兰历史而言,三次惨遭瓜分的经历与纳粹德国侵略者的残酷暴政也为这个国家蒙上了“失败者”的色彩。但事实上,波兰这个国家也有着伟大的过往与充满希望的现在。本书就从梅什科一世开创波兰王国起,讲述了波兰这个国家一千多年来波澜壮阔的历史。
波兰裔英国历史作家亚当·扎莫伊斯基以生动和充满激情的方式铺展开这部历史画卷,分析讲解波兰历史中的诸多史实,并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国际背景之中来讨论。之后,作者走入当代,为读者展示了在波兰人民历尽艰辛重获独立与统一之后,又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 媒体推荐
可读性极强。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颇有价值,令人大开眼界。
——《独立报》
新颖、独特且精彩易读……对于那些对波兰一无所知的读者来说是完美的入门读物,而对于那些自以为深知波兰的读者来说,本书也能够引起一些有益的思索。
——安妮·爱普尔博姆(Anne Applebaum),《旁观者》
一部跌宕起伏、震撼人心的波兰历史……想要驾驭波兰独特非凡的发展轨迹,作者需要既保证可读性,又不乏学术笔触。扎莫伊斯基完美地达成了这两点要求。
——《每日电讯报》
巴格达 豆瓣
Baghdad: City of Peace, City of Blood
作者: [英] 贾斯廷·马罗齐 译者: 孙宇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8
中东千年古城巴格达的美丽与哀愁
开启伊斯兰文明黄金时代的和平之城,在历史中浮沉
饱尝历史风雨和残酷磨难的血腥之城,终将焕发新生
◎ 编辑推荐
☆近年来历经诸多战乱的屠宰场、人间炼狱巴格达为何曾经拥有和平之城的美誉?本书开创性地系统论述了巴格达的千年历史,打破了人们对于这座城市动荡混乱的固有印象,还原了它作为世界文明金顶明珠的璀璨一面,在这方面填补了中文世界的空白。
☆为何巴格达被认为是伊斯兰世界逊尼、什叶两派分裂的中间点?为何千年以来巴格达大规模冲突不断?萨达姆带领逊尼派屠杀什叶派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本书详细解释了团城巴格达的建立以及由盛转衰的复杂过程,深刻挖掘了隐藏在无数流血事件表象下的生动真相。
☆新锐历史学家贾斯廷·马罗齐关于征服者帖木儿的畅销传记,被《星期日电讯报》评为该年度图书。本书则是关于世界历史名城巴格达前世今生的历史著述,更是荣获了颇具分量的2015年度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
◎ 内容简介
自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曼苏尔于762年营建巴格达以来,这座城市就有“和平之城”的美誉,但从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来看,它也经历过十分血腥的统治年月。当美军于2003年进入巴格达城时,他们成了这座城市动荡历史的新参与者。
然而,巴格达的历史也有其血腥残酷的一面。这座城市经常遭受瘟疫、饥荒和洪水的侵袭;经历过大量恐怖的外敌入侵和军事占领;也时常需要忍受独裁者的残暴统治。因此,巴格达的历史也是其统治者和征服者的历史。
◎ 媒体推荐
贾斯廷·马罗齐是新一代旅行作家-历史学家的出色代表。
——《星期日电讯报》
从字里行间能看出贾斯廷·马罗齐对巴格达的无限爱意,同时也能看出他对这个不知何故从征服者的掠夺、居民的暴躁和统治者的欺骗中幸存之地的敬意。也许是纯粹的意志力让这座城市继续前进。要么就是这一点,要么就是努力回到自己辉煌往昔的雄心壮志。
——《旁观者》
巴格达的历史表明它可能容易遭受侵略,但那些征服者从未声称能够长期拥有它。
——《独立报》
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豆瓣
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7.1 (40 个评分) 作者: [南非] 德斯蒙德·图图 译者: 江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之一(001)——保持开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本书有熊培云专文导读,南非如何“修复未来”。
南非曾是一片种族隔离和种族压迫最为深重的土地,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世界,黑人与白人之间堆叠了数百年的压迫、仇恨和冤冤相报的杀戮。幸运的是,南非不仅有曼德拉这样的伟人,还有改变了南非甚至也改变了世界的“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作为真相与和解委员会的主席,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以他的深邃智慧和无畏的精神,向世界解答了南非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刻,何以在“纽伦堡审判”和“全民遗忘”之外,选择了第三条道路,即以赦免换取罪恶真相的完全披露,实现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和解,走出以血还血的漩涡,走出撕裂的历史。书中有诸多怵目惊心的悲惨故事,以及因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无处不在的不平等,但在揭露加害者的邪恶、凶残、麻木的同时,也展现了震撼人心的人性的闪光。
修复未来,南非的创举,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新思维。无论国家或是个人,勇于揭开历史的疮疤,挤出淤积其中的脓血,才能真正康复,真正迎接全新的未来。
书中另配有14幅精选的图片。
区域视角下的西北 豆瓣
作者: 黄达远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4
中国历史书写深受海洋史观影响,导致中国历史叙述“权重”发生偏移,以19世纪中叶以来通商开埠为基础的东西关系“冲击-回应”理论大行其道,直到拉铁摩尔中国“亚洲内陆边疆”研究恢复以南北关系为中心的“大陆史观”之后,“过渡地带”作为中国历史的中心才受到重视。本书以中国西北为例,以地缘与空间视角下的农耕、游牧与绿洲互动为切入点,在“长时段”的眼光下,“西北”不仅没有“停滞”,而且在“区域”空间尺度上发生了“巨变”,“长城-天山走廊”的形成为理解“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
崇拜与记忆 豆瓣
作者: 陈蕴茜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8
孙中山崇拜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政治和文化产物,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权威崇拜的遗存和延续,又是国民党政权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过程中刻意制作政治象征符号、藉以整合社会、巩固其威权统治的一大创制,也是国民党利用国人对孙中山的爱戴、崇敬与祭奠的社会心理,有意引导和设计成为个人崇拜的精神产物。本书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理解孙中山符号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深化民国政治文化史研究。
从克什米尔到喀什噶尔 豆瓣
作者: [英]奥雷尔·斯坦因 / (英)奥雷尔·斯坦因著 译者: 方晶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4
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丛书共15册,本册出自《古代和田——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1900 年 5 月,斯坦因从克什米尔出发,穿越帕米尔前往喀什噶尔,探察古道,考察遗迹,对史料中的大勃律、小勃律、羯师、羯盘陀等做了故址与历史记载考证。
冷戰與香港 豆瓣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7
作者: 麥志坤(Chi-Kwan Mark) 译者: 林立偉 香港中華書局 2018 - 9
1949年後,中國沒有要求取回香港,香港經濟轉型成功,由此看來香港似乎很安穩,但在大英帝國版圖內的香港實際上卻十分脆弱,這既因為中國的威脅,也由於大英帝國的沒落和美國在冷戰時期的需求。其脆弱性在鮮少人聽聞的「1957年問題」中達到頂點,1957年時英國在香港地位很不確定,其嚴重程度超過1949年前的任何時期。
這項學術研究把香港放在亞洲冷戰大格局下英美關係的中心。現有的研究多半孤立地處理英國和美國的政策,本書則不一樣,它探討英美政策不斷變化的互動──這兩個盟友如何看待、應對和試圖影響彼此的政策和行動。對於香港在圍堵中國的參與,此書也提出重要的新解釋。麥志坤博士認為,英國人擔心可能遭中國報復,因此堅持香港的角色當盡量不要太顯眼,而且是非對抗性質,美國人也接受英國的看法。最重要的是,華盛頓的高層決策者評估香港的重要性時,不是只看香港本身,而是著眼於英美關係這個背景──香港被視為討價還價的籌碼,用來爭取英國支持美國在亞洲其他地方的政策。
麥志坤博士利用多種英國和美國檔案和中文資料,探討英美政府如何就香港在冷戰中的作用互相討論、爭辯和齟齬,並揭示英美同盟的動態變化,以及細小盟國在全球衝突中的兩難處境。
真腊风土记校注 豆瓣
9.1 (7 个评分) 作者: 周达觀 中华书局 2000 - 4
《真腊风土记》为周达观于13世纪末奉使真腊(今柬埔寨),归国后写成的。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柬埔寨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对辉煌的吴哥文化有详细记载。校注者在过去中外学者研究该书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校注,是研究柬埔寨历史和中柬关系史的必备读物。《西游录》记述了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西征至中亚的各地见闻,为13世纪初中国与中亚交通的重要史料。《异域志》是周致中根据元以前资料著录了210个国家和民族的地理、风俗、物产情况,文字虽然简略,但其中有不少已佚书的材料。
法国资产阶级 豆瓣
The Myth of the French Bourgoisie: An Essay on the Social Imagination: 1750-1850
作者: [美] 萨拉·梅萨 译者: 郭科 / 任舒怀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 - 8
《法国资产阶级——一个神话》对法国资产阶级诞生的历史进行了追溯,从而提出对“法国资产阶级”这一概念应当进行反思。接着,作者萨拉·梅萨解答了如下问题:是不是有一个特定的群体可以被称为“法国资产阶级”?法国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是否可以独立存在?这个概念究竟是谁创造、如何创造、究竟又是为了什么目的创造的呢?而社会出于各种目的又是如何对其加以利用并且产生一波又一波基于“法国资产阶级”这个概念的社会思潮,从而改变了整个法国的面貌。
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境内外国军事势力研究 豆瓣
作者: 胡玉海 2006 - 7
“九一八”事变前,外国军事势力侵入中国东北境内,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一种必然结果。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利用军事力量开辟国际经贸市场。为了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帝国主义采用炮舰政策逼迫中国开放港口、割让土地等。实现通商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又以“巡查贸易”和护侨护商为由,强迫中国政府同意外国军舰有权在中国港口“往来游弋”。允许外国兵船“进人中国各口岸”的签约,致使中国沿海、沿江、内河腹地到处有各国军舰游弋或停泊,有不同颜色不同样式的海军陆军旌旗飘荡。据伦敦路透社1927年6月12日电称:“现在驻华各国海军力量之大,为从来所未有。总计有军舰一百七十一艘。”外国兵舰在我国各口岸游弋,是对我主权的严重践踏。
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 豆瓣
作者: 吴玉贵 商务印书馆 2017 - 11
本书是一部研究6—7世纪北方游牧的突厥汗国与同时期的内地农业政权的政治关系的著作。突厥汗国的兴起,改变了欧亚内陆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作者通过对卷帙浩繁的汉文史料的考辨,对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上聚讼不已或未及引起重视的问题,如突厥汗国的征服与分裂、隋朝对突厥汗国的政策、东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平定北方割据势力的影响与制约、唐朝对东突厥降部的安置、西突厥汗国对唐朝初年在西域活动的决定性影响等,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出6—7世纪突厥汗国与内地政权交往的历史线索,将作为国际显学的突厥史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为认识南北朝后期至唐朝初年中国历史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洋政府职员录集成 豆瓣
作者: 清华大学图书馆 编 / 冯立昇 主编 2019 - 8
《北洋政府职员录集成》是大象出版社已出版的《清代缙绅录集成》的延续,精选影印清华大学图书馆藏民国北洋政府时期《职员录》及相关人名录50种200余册,汇编成书109册,每册约600页,灰度图单页呈现。该《集成》全面汇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官制、官规资料和政界、军界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主要人物史料,对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历史人物、政治人事制度、官僚体系以及教育、科学等事业机构设置,均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和学术参考价值。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时期,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到政府部门的设置、官员的结构组成均发生较大的变化。《职员录》是全国文武官员和政府管理机构之在职人员的名册。为了掌握文武官员和职员的动态信息并满足办公、联络的需要,北洋政府延续了清朝编印《爵秩全览》《职官录》的传统,由政府印铸局调查编纂《职员录》,并排印成书、出版发行。从民国元年十二月编印第一本《职员录》(当年仅出一期)开始,之后基本上按阳历每年分为四期编排,是按每年和每季编辑刊行的连续出版物。
《北洋政府职员录集成》比较完整地汇集了从民国元年至民国十三年间编排发行的《职员录》,反映了北洋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政治、经济、行政、地理区划的变迁。通过翻检不同年份和季度的《职员录》,可以全面了解当时政府官职的设立、裁撤、合并和分置等变化以及中央与地方人事动态等全貌信息。
被统治的艺术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of Being Governed: Everyday Politic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8.7 (53 个评分) 作者: [加] 宋怡明 译者: 钟逸明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序
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全新力作
从明清日常政治入手,深入剖析中国文化肌理,透视“阳奉阴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制度套利”等深植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 编辑推荐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 杰出学术著作奖”
☆ 厦门大学教授郑振满、耶鲁大学教授濮德培、《逃避统治的艺术》作者詹姆斯·斯科特盛誉推荐,《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前系主任科大卫倾情作序。
☆ 由小历史见大历史,由百姓小故事讨论时代大问题。从明代军役制度及军户的因应策略入手,再现政策与人性的博弈,反思明朝治国得失,促使我们思考什么是好制度。
☆ 宋怡明教授普通话流利,熟知福建风土人情,有近三十年田野调查经验,收集了大量家谱、地方志等第一手民间资料。他作为以历史人类学研究为标志的“华南学派”第三代学者之翘楚,经常引用他口中的“祖师爷”傅衣凌先生的话:历史研究不可以在图书馆做,要去跑田野。
◎ 内容简介
本书以明代沿海卫所为背景,剖析在明朝世袭军户制度下军户家庭与官府的互动,着重描述和总结了承担兵役义务的军户如何趋利避害,制订出种种策略以优化自身处境。他们既未公然蔑视权威,亦非俯首帖耳,而是在反抗与服从的“中间地带”运作,以期将需要付出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使利益最大化。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讲述了福建军户在原籍、卫所和军屯的生活。本书的一大特色在于,运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有趣的故事。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构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媒体推荐
在中国大一统的王朝体制中,民间社会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应对机制。《被统治的艺术》论述明代军户群体的生存策略,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形态富有启迪意义。
——郑振满,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
这部颇具启发性的著作运用了大量史料,创造性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是近年来出版的对明清中国社会关系最复杂、最生动的描写之一。
——濮德培(Peter C. Perdue),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书睿智而有力地将微观历史与宏观历史融为一炉,在长时段中探索人们如何在表面的顺从下进行抵抗。作者通过历史的放大镜审视明代的征兵制度,意在展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操纵策略。
——詹姆斯·C. 斯科特(James C. Scott),耶鲁大学政治系教授
◎ 获奖情况
★ 荣获美国《选择》杂志2018年度“杰出学术著作奖”。
塞尔维亚史 豆瓣
History of Serbia
作者: [英]哈罗德·坦珀利(Harold William Vazeille Temperley) 译者: 张浩 华文出版社 2020 - 1
《塞尔维亚史》讲述了困扰巴尔干半岛一千五百年错综复杂的塞尔维亚史。6世纪,南部斯拉夫人南攻拜占庭帝国,是如何*一次点燃巴尔干*桶的?是如何陆续建立塞尔维亚、斯洛文尼亚等独立公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北征巴尔干半岛与塞尔维亚帝国的灭亡存在怎样的关系?科索沃战役为什么决定了整个巴尔干半岛的命运?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如何统治塞尔维亚的?塞尔维亚是如何通过民族大起义实现独立的?俄土战争、《柏林条约》的签订是如何平衡列强在巴尔干半岛的利益格局的?马其顿人大起义、巴尔干联盟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决战是如何影响巴尔干半岛历史走向的?为什么作者深信塞尔维亚战略位置决定了巴尔干半岛*桶会再次被点燃?本书将详细解答。
该书初版于1917年
南斯拉夫地区大致相当于古罗马的伊利里库姆区。该地区从蒂罗尔阿尔卑斯山一直延伸到如今的保加利亚的边界。在古罗马帝国晚期,南斯拉夫地区成为文明开化之地。古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将多瑙河用作古罗马帝国的航道并在沿途的河岸上建造了堡垒。其他帝王则陆续用古罗马式建筑杰作装饰亚得里亚海岸。从西边的波拉绝美的罗马式建筑一直到黑山王国壮观的杜克里亚,随处可见古罗马帝国对多瑙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斯普利特*明显。戴克里先大帝退位后便居住在斯普利特。他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种植洋白菜和建造壮丽辉煌的古罗马宫殿。但随着南斯拉夫人的到来,这些瑰丽的古罗马文明遭到了毁灭。
南斯拉夫人起源于黑海北侧、靠近德涅斯特河和布格河流域的一片草木繁盛且灌溉充足的平原上。有关南斯拉夫人的记载始于6世纪早期。当时的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可能已经控制了伊利里库姆,也可能是声称将要控制该地区。对于东罗马帝国而言,南斯拉夫人对他们构成了可怕的威胁。南斯拉夫人*次为世人所知是在查士丁一世c和后来继位的查士丁尼大帝d时期。有关南斯拉夫人入侵的记载非常古怪。这群人行动缓慢、神出鬼没,人数众多,让对手难以抵御。他们似乎不是正规的和有组织的军队,同时没有具备雄才大略和明确目标的统帅。与其说南斯拉夫人的进攻是一次军事侵略行动,还不如说是一群饥饿或贪婪的民众向富饶而人口*少的地区的缓慢迁徙。来势凶猛的他们不像会被击败的侵略军,反而像一群蝗虫或者毛毛虫。南斯拉夫人成群结队, 浩浩荡荡地席卷所到之处。虽然击败南斯拉夫人队伍中的单个士兵或一群士兵很容易,但你根本无法阻止他们如冰川一般向前移动。
6世纪中叶,南斯拉夫人开始向多瑙河流域挺进并缓缓地向伊利里库姆、巴尔干地区和希腊迁移。关于南斯拉夫人的主要特征,很多作者的描述都是一致的。南斯拉夫人普遍身形高大,拥有壮硕的体格和棕色的皮肤及红色或者棕色的头发。普洛科皮乌斯在自己的书中曾这样描述道,南斯拉夫人与古罗马帝国的日耳曼侵略者完全不同,因为他们更能抗寒耐热,也更能吃苦耐劳,但二者的社会和宗教极其相似。大约在此四个世纪前,塔西陀也曾有过类似的描述。在文明开化程度和有序的统治管理方面,南斯拉夫人落后于日耳曼人。南斯拉夫人的宗教信仰是简单的自然崇拜。在如今的塞尔维亚人的许多风俗习惯中, 我们仍然可以找到自然崇拜的痕迹。塞尔维亚人崇拜一个到高无上的大神,但他们也相信每一棵树都居住着仙子,而且每一片湖泊下都有邪灵存在。南斯拉夫人喜欢定居在人迹罕到的森林或水源旁边,但其村子里的房屋并不会聚在一起,而是分散在一片很大的区域内。在如今的黑山,人们依然可以看到南斯拉夫人居住的这一特点。这样的村落很难防御外部的攻击。但即使有对手出现,南斯拉夫人也并不会惊慌失措。警报一旦响起,居民就会迅速躲进周边的山丘或森林。斯拉夫民族原始而又民主,因此,他们的政治结构则是既松散又薄弱的。南斯拉夫人分成不同的部落并由各个部落世袭的首领统治,但这些部落很少会形成由国王统治的更大的部落群体,而且每个部落首领的*威都很低。在各个政权机构联系的紧密程度上和军事训练方面,南斯拉夫人当然也远远落后于5 世纪和6世纪时的日耳曼人。当时的日耳曼人已经在强大的国王的统治下作战。斯拉夫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族群。他们的部落分散,而且数量众多。而在每个部落内部,即使部落很小,也会有分歧。南斯拉夫人思想民主,却目无法纪, 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抢劫与征战是南斯拉夫人的首要任务。在没有和罗马人爆发战争时,他们就相互打斗。因为南斯拉夫人都是小规模分散居住,所以他们的战争基本是采用游击的方式,同时极少扩大战争或采取包围进攻的方式。然而,南斯拉夫人都是野战技术专家。这种作战方式正因为不合常规,结果反而极有效率。南斯拉夫人在作战时不穿盔甲,却带着淬毒的箭矢和长矛,因而行军速度极快。南斯拉夫人乐此不疲地将对手引诱到深山老林中,或在狭窄的小路上进行攻击,或埋伏在芦苇丛中以等待对手穿过沼泽,然后步入险境。任何对手的作战能力都不及南斯拉夫人强大。因为数量众多,南斯拉夫人注定不可能被消灭。他们的战术灵活,并且足以抵御庞大的军队。有山峦、森林和河流做壁垒,南斯拉夫人人口剧增,力量不断壮大,为踏上征途,消灭平原上的城市做好了准备。
《民族报》:“哈罗德?坦珀利教授的《塞尔维亚史》是一部引起我国学者、政治家和外交家重视的历史作品。”
《每日电讯报》:“哈罗德?坦珀利教授的精彩解读,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塞尔维亚独立既构成了欧洲抵御伊斯兰教势力北进的屏障,也构成了欧洲列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缓冲。”
《华尔街日报》:“哈罗德?坦珀利教授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塞尔维亚这个地理单元是一个巨大的*桶,困扰了欧罗巴以前五年。”
《纽约时报》:“哈罗德?坦珀利教授的《塞尔维亚史》将人们的视野带入了6世纪到20世纪的巴尔干半岛。”
亢奋战 豆瓣
Der totale Rausch: Drogen im Dritten Reich
8.1 (33 个评分) 作者: [德] 诺曼·奥勒 译者: 强朝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德国作家诺曼·奥勒的首部非虚构作品
☆第一次全面披露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
☆颠覆我们对纳粹和二战认知的一本书
本书第一次全面论述了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包括可卡因、海洛因、吗啡和冰毒。而这些对于纳粹军队恢复士气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部分解释了战争初期德国为何攻无不克 。
根据奥勒的研究,毒品无法解释第三帝国的意识形态,却能解释他们的内部混乱以及问题重重和令人疑惑的决策。本书中提到,毒品对希特勒和他的随从有着重大的影响,当战事不利于德国的时候,他们甚至采用了更让人难以理解的鸡尾酒疗法来缓和自己的情绪。这些化学兴奋剂改变了我们对于纳粹高层的及其判断形势能力的认识。
本书展现了纳粹德国的另一面——毒品状况,也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纳粹失败的原因,为读者更加全面认知纳粹德国提供了一部具有较强可读性的学术专著。
断剑 豆瓣
SHATTERED SWORD——The Untold Story of the the Battle of Midway
作者: [美]乔纳森•帕歇尔Jonathan B.Parshall / [美]安东尼•塔利Anthony P.Tully 译者: 蒋民 于丰祥 等 学林出版社 2013 - 7
《断剑—中途岛海战不为人知的真相》是一部既严谨详实又引人入胜的作品。1942年6月,美国海军上将切斯特•W•尼米兹率领太平洋舰队,在中太平洋地区击败了试图进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指挥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在美国现有的大部分史料中,将这一胜利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认为中途岛海战是美国海军历史上以弱胜强、逆转战局的伟大胜利。
本书以航母为中心视角,重新解析了二战时期太平洋战争中最重要的中途岛海战的全部真相,纠正了当前史学界对中途岛海战的误解。本书被西方学者誉为“当之无愧的里程碑式的著作”,西方学界公认它为目前世界上关于中途岛海战的最好最权威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