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稻草人手记 豆瓣 Goodreads
9.1 (35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7
《稻草人手记》记录的是三毛定居加纳利岛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言朴实、简单,其中的情趣与无奈,朴实而谐趣,令人笑叹。也许,正是这样简简单单的生活,才给了三毛无限的创作灵感。 《稻草人手记》主要内容为江洋大盗,平沙漠漠夜带刀,逍遥七岛游,一个陌生人的死,大胡子与我,亲爱的婆婆大人,这样的人生……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落魄!自嘲!突如其来的揶揄最棒了。
温柔的夜 豆瓣
8.9 (31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7
此篇承袭《撒哈拉的故事》的风格,形成一种舒缓、沉静的调子,是三毛沙漠故事系列中登峰造极之作。
阅遍种种人情冷暖之后,溢于三毛笔端的依然是对大千世界的真挚动人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忘记了具体的情节,只记得是一贯的唠嗑型叙述。不过还是很真挚的。
雨季不再来 豆瓣 Goodreads
8.6 (47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7
当三毛还是二毛的时候,她写下了《雨季不再来》,这些在她17~22岁之间所发表的文字,真实地呈现出从青涩敏感的二毛,蜕变为智慧成熟的三毛的成长的过程。而《雨季不再来》中透露的纯情和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般性格的痕迹。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少女独白和黏腻青春。但所谓文艺青年不就是如此生长的么。cbr 12岁那年经历了漫长的失恋天天在互联网发布疼痛文学,顺便大段援引雨季不再来,于是作为她的列表我也间接复习了一遍三毛。
梦里花落知多少 豆瓣
9.1 (5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7
书中先是记录了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白手成家的生活,而此时她的文学创作生涯也随之开启;后来移居加纳利群岛后,三毛的生活渐趋安定,她的创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再后来,荷西在一次潜水时意外去世,三毛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人生陷入低谷。一段时间后,三毛再度出走,游历中南美洲,开始新的生活。而这段经历,也使她的文风发生了一定的转变。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热烈活着还是很动人。
撒哈拉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9.1 (162 个评分) 作者: 三毛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1 - 1
★三毛——华文世界里的传奇女子,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此篇是三毛最受欢迎的作品,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封面由台湾著名设计师聂永真倾情设计
★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别样的三毛
内容简介
三毛作品中最脍炙人口当属《撒哈拉的故事》,本书由十几篇精彩动人的散文结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饭店》,是三毛适应荒凉单调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笔的第一篇文章,从此之后,三毛便写出一系列以沙漠为背景的故事,倾倒了全世界的华文读者。
2020年5月30日 已读
小学毕业之前那个月大家其实该考的学校都考完了,天天上学也没什么意义,于是老师也不再讲课,开始给我们念书。第一次听到撒哈拉的故事就是那时候,老师坐在讲台上年三毛在沙漠深处做饭那篇。后来买了书自己读还是很有意思。不如说奋力生活的人总是有意思的。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8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20年5月28日 已读
返校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继续看上学期期末走之前看了不到五十页的《新名字的故事》。女性困境与出走激情,亲历与旁观,绝望小镇,一幕幕悲剧多么动人。
想成为神的巴士司机 豆瓣
The Bus Driver Who Wanted to Be God and Other Stories
7.4 (38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埃特加·凯雷特 译者: 楼武挺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5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作者、短篇小说大师凯雷特绝版十年故事集。
一个从不给迟到的乘客开车门的巴士司机;一个和地狱来的男人谈恋爱的女人;一个许愿和天使做朋友并得偿所愿的孤独男子;一个为了买玩偶被父亲要求砸碎自己存钱罐小猪的男孩;一个杀手被雇去杀一个世界上品德最正的好人……
简洁、激烈,令人痛苦地好笑,让人惊讶地诚实,埃特加·凯雷特的故事犹如快照,以聪慧和睿智照出生活中隐藏的真相。和其他最好的小说家一样,欢乐和痛苦是他作品的两大支柱。这些充满新意、饱含人性的小说,对于喜爱埃特 加·凯雷特无可模仿的个人风格和他聪颖多变的小说作品的读者来说,是不可错过的。
※※※※※※※※※※※※※※※※※※※※※※※※※※※※※※
★ 《纽约时报》奉为天才,魅力席卷40多国,短篇小说大师埃特加·凯雷特绝版十年故事集新译再版
★ 阿摩司•奥兹、萨曼•鲁西迪、扬•马特尔、乔治·桑德斯等国际文学大家一致推荐
★ 安妮宝贝、范玮琪、蒋方舟等名人感动推荐
★ 独家收录《割腕者的天堂》电影原著小说,该电影入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
★ 作品入选以色列高中、大学文学课教材
★ 英国知名插画师Sabina Hahn,为中文简体版独家定制封面插画
★ 生命中各种无以名状的滋味,都在他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故事里
※※※※※※※※※※※※※※※※※※※※※※※※※※※※※※
埃特加·凯雷特的短篇小说凶猛、有趣,充满能量和洞见,同时常常深刻、悲剧而又非常感人。
——阿摩司·奥兹(以色列作家,《爱与黑暗的故事》作者)
一个睿智的作家……和我认识的任何作家都不一样。下一代人的声音。
——萨曼•鲁西迪(英国作家,《午夜之子》作者)
这些故事短小、陌生、有趣,但语调却显得随意。这些故事像笑话却不是笑话。埃特加•凯雷特是个应当严肃看待的作家。
——扬•马特尔(加拿大作家,《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
他的故事中有爱心、智慧、雄辩和超越,而这些美德在埃特加自己身上就多有所见。我很高兴埃特加和他的作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这让一切都变得更美好了。
——乔治·桑德斯(小说家,《林肯在中阴界》作者)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作家。在这个国度,书能够卖出8万本着实不易。他说:写作不能阻止战争,但它使陌生人之间获得一种有悯惜的沟通。我读了你所写的,你读了我所写的,我们会知晓彼此。
——庆山(安妮宝贝)
他的刻薄劲儿有点像伍迪·艾伦,但因为身处社会环境的复杂,比伍迪·艾伦更苦涩有趣。
——蒋方舟
凯雷特充满无限想象力的故事短篇,太有趣了!每翻一页就会在心里想着“哇噻”“绝妙啊”“老天啊怎么会”!大家有机会一定要读一次,亲自见证一下这位创意无限的作家的神奇笔触。
——范玮琪
凯雷特是一个天才!
——《纽约时报》
这本书展现了一位短篇小说大师对形式所能达到的极限挑战。只有一件事是凯雷特无法完成的:写一个无聊的故事。
——《卫报》
凯雷特得益于自身特有的才华,才可以在如此紧凑的包装中,同时容纳悲剧和喜剧。
——《金融时报》
凯雷特独特的小说集既有趣又辛酸,用对人性的敏锐观察来平衡喜剧。这些都是简短有力的故事,富有创造力,充满自信。非常令人愉快,充满惊喜。
——《书生活》
凯雷特的对话风格无可抗拒,朴实真挚,他的即兴俏皮话引人发笑,很难想象有哪位读者不被他的作品所吸引,还带着幽默感和对人类的好奇心……他的故事有一种可爱的轻快感觉。
——《大问题》
凯雷特是一位极富创造力的作家,他以真实的情感为基础创作了许多荒诞的故事。荒谬的,经常是超现实的,而且写得精确,简洁。
——《我》
2020年5月14日 已读
via陈以侃,他说Keret的灵动短篇集拯救他陪女朋友逛街的漫长等待(大意)。第一篇书名同题作就很意犹未尽,《警报声》和末篇《内勒的快乐度假营》更妙。哎我,不相信任何宗教却偏爱首篇的献祭感与神性,没多少道德但又着迷《警报声》里堕落与良心的讨论。但也并不全都是反差吸引力,《内勒》那篇贯穿全文的「得不到却也并未失去什么、执念着想改变什么却被慢慢损耗」的失落感嗡嗡嗡嗡在耳边一直响。
伊比库斯的预言 豆瓣
IBICUS
8.8 (32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斯卡尔·拉巴泰 译者: 魏清凤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小会计西梅翁·涅夫佐罗夫在探望母亲的途中偶然得到了吉卜赛巫师的预言:“当世界于火和血中崩塌,当战争重返家园,当兄弟互相残杀,你将经历一些非凡的冒险,而且你将变得富有!”从那一刻起,他开始了期待… 四年后,随着1917年俄国革命的爆发,俄国及邻国战火频仍、血流成河,涅夫佐罗夫的历险也开始了——小偷、杀人犯、赌场合伙人、庄园主、走私贩、反间谍组织成员、刺客、皮条客… 他一夜暴富,摇身一变成了伯爵,但随着金钱的积累,良知和尊严也在经受着重大的考验。
乱世中,涅夫佐罗夫能否每次都死里逃生,能否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根据前苏联现实主义大师阿·托尔斯泰名著《涅夫佐罗夫或伊比库斯的奇遇》改编,一则关于战争、人性、道德和尊严的黑色寓言。欧洲著名当代漫画家帕斯卡尔·拉巴泰代表作,连续两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作者笔下酷肖茂瑙风格的表现主义水墨画,让这本书从头到尾笼罩在一种黑暗、恐惧、无望的氛围中,让读者哪怕一秒钟也没办法出戏。全书没有一处直接描写战争,但战争的残酷却始终如影随形,你无时无刻都能真切地感受到,战争为平民百姓带来的无比深重的苦难,和它对人性之善的碾压和摧残。
2020年4月8日 已读
2019-9-27:被友邻的形容词勾得好奇心爆棚!2020-4-4:多抓鱼抢到了!水墨漫画既复古又传神。乱世中的投机者,频频赌对运气却又功亏一篑的普通人,走投无路时因为裤兜里最后十个没被抢走的金币欣喜若狂,和妓女两个人加在一起全身只有一件外套一条裤子就那样互相搀扶着向生活走去。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9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20年4月5日 已读
一场大型发起性metoo叙事。难以想象作者多么勇敢坚韧才挺过那一场场审问笔录记者会。全文印象最深大概是诗织遭遇强奸后一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强奸,甚至第二天接到上司电话之后以敬语流利地应答了工作事宜。还有强奸实施过程中她也是通过英语表达抗拒的,因为日语中没有对年长男性的非敬语。之后漫长、极具消耗性的警局审问还有突如其来撤销的逮捕令更是令人对公安系统失望透顶(虽然本来也没抱多大希望)。虽然直至今天凶手依然逍遥法外,但诗织勇敢的披露已经不再是对施暴者的声讨,更是一场凭借一己之力掀动日本metoo浪潮的呼吁。在难以界定的「自愿的高墙」之下,《黑箱》是一本再好不过的心迹剖白与女性守望相助的宝贵嘱托。
壁花少年 豆瓣
The Perks of Being a Wallflower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奇博斯基 译者: 张子漠 译林出版社 2016 - 3
所有犯过的错、受过的伤,都会在长大这件事里结痂脱落。一封封写给陌生人的信件勾勒出查理的青春轨迹:认识新朋友,第一次爱上一个女孩又被伤了心,因敏锐的文学触感引人瞩目,与好友伤别……在成长中层层蜕变。同名电影由艾玛·沃特森、罗根·勒曼、埃兹拉·米勒主演,IMDB高分评价!
《纽约时报》畅销书榜No.1,连续在榜71周。
《左耳》作者饶雪漫作序推荐!
七岁生日那天,海伦小姨驾车驶入风雪:“我去给你买生日礼物。”不想这一眼竟成永别。他将小姨的意外归咎于自己,精神一度崩溃。
初三的某个早上,从校园广播中得知自己唯一的好友迈克自杀,他不敢相信,哭到不能自已。
生活将他逼入墙角。
背负着这些秘密,查理对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极为不安,只好匿名给陌生的朋友写信,诉说心中苦闷。在最后一封信里,查理写道:“如果这真成为我的最后一封信,请相信我一切安好。”
“壁花”这个词,凝聚着青春期想要而得不到的那份苦闷,而苦闷又恰好是杰作的催化剂。
这本书真的好看,因为它直面了美国青少年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不乏尖锐。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并不是以居高临下的口吻在写,也不试图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内心的困惑。
——饶雪漫
十五六岁的时候,我拍完《哈利•波特》第四部就读了《壁花少年》的剧本。在那之前没有什么东西能让我看了一眼就再也放不下。那段时间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直到读到《壁花少年》。它写得那么优美,又那么有趣。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当时心里就清楚有两件事一定要做:一、拍这部电影;二、我要演姗。
——艾玛•沃特森
查理从一个总是在旁默默观察的“壁花”成长为参与生活的“行动派”,并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直面童年阴影。他的故事将一直吸引年轻读者。
——《学校图书馆杂志》
2020年4月4日 已读
应该12岁读的书,就这样永远错过了。开篇像DEH但慢慢展开聊音乐聊友情倒像是《完美的花朵》。
贝伦与露西恩 豆瓣
Beren and Lúthien
9.2 (37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石中歌 / 杜蕴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凡人贝伦与出身不朽的精灵一族的露西恩相爱,然而他们的爱情起初无法得到露西恩的父亲——精灵王辛葛的首肯。为使贝伦知难而退,辛葛提出了求娶露西恩的条件:贝伦必须完成一个看似没有希望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就是传奇的核心,它促使贝伦与露西恩一同立下了无上的英雄功绩:从初代黑暗魔君,比后世的索隆还要强大恐怖的魔苟斯那里,夺回一颗精灵宝钻。
贝伦与露西恩的传奇,是J.R.R. 托尔金教授创造的瑰丽世界——中洲里最重要的故事之一。它位列中洲远古时代的三大传说当中,既是《魔戒》那宏大背景的组成部分,更是《精灵宝钻》必不可少的基石,同时在作者自己的人生中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去世的前一年,J.R.R. 托尔金曾在一封信中述及他对亡妻的怀念。他写道:“她就是后来成为《精灵宝钻》首要部分的那个故事的源头……但故事脱离了正轨,我被抛下了,而我无法去铁面无情的曼督斯面前恳求。”
在本书中,克里斯托弗·托尔金作出了全新的尝试:将故事从大背景中抽取出来,利用作者本人在不同创作阶段写出的一系列文稿,对人物与情节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对比,从而向读者展示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在数十年的光阴中所经历的演变全貌。
2020年3月24日 已读
购买记录两年了……LOTR复映之际,3月25日J.R.R.Tolkien阅读日前夕终于读了这本……我个中土假粉(拒绝承认)。唉托老爷子的世界设定我还能再看十年。「那时他看见在暮色里跳舞的缇努维尔。」这句一度还成为过我高考完那个夏天的个签。你托是真的擅长刻画坚毅美丽超凡脱俗的女性角色啊。
狂野之夜! 豆瓣
Wild Nights!: Stories About the Last Days of Poe, Dickinson, Twain, James, and Hemingway
8.7 (1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樊维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以犀利与悲悯之笔演绎大师亦真亦幻的人生收官时刻
这是一部大胆颠覆的短篇小说集,五个惊异绝伦的故事分别幻想五位大师级作家生前最后的时光,剧情根据传记史实编造,通过模拟个别作家的独特文风写成。故事深刻、诚挚、令人心痛又感动,作者用那最犀利的文笔刻划出最深沉的人类心理,读来让人屏息。
2020年3月11日 已读
乏味荒岛独居爱伦·坡与恣肆狂乱的幻想海妖。幽灵般憔悴的仿生诗人,女主人的倾慕对象与男主人婚姻破裂的加害者,被强暴的狄金森。孤独古怪的糟老头子,恋童癖马克吐温。被拖出象牙塔,出于同理心而产生不可挽救的献身感与战争PTSD的亨利·詹姆斯。漫长的死亡诱惑的惨烈战斗者,俄狄浦斯的同时也是不可救药的厌女者,重度躁狂症的深柜海明威。欧茨也太会写了。狂野之夜无非是讲,大师死时也不过是一个个潦倒凡人,被命运巨掌肆意推搡揉捏。但又那么激烈那么狂热那么痛那么真。(只可惜我什么书也没读过,把半虚构传记硬生生读成了原创,浪费了作者大量的埋梗。)
Dear Evan Hansen: the Novel 豆瓣
作者: Val Emmich / Steven Levenson Poppy 2018 - 10
From the show's creators comes the groundbreaking novel inspired by the hit Broadway show Dear Evan Hansen.
Dear Evan Hansen,
Today's going to be an amazing day and here's why...
When a letter that was never meant to be seen by anyone draws high school senior Evan Hansen into a family's grief over the loss of their son, he is given the chance of a lifetime: to belong. He just has to stick to a lie he never meant to tell, that the notoriously troubled Connor Murphy was his secret best friend.
Suddenly, Evan isn't invisible anymore--even to the girl of his dreams. And Connor Murphy's parents, with their beautiful home on the other side of town, have taken him in like he was their own, desperate to know more about their enigmatic son from his closest friend. As Evan gets pulled deeper into their swirl of anger, regret, and confusion, he knows that what he's doing can't be right, but if he's helping people, how wrong can it be?
No longer tangled in his once-incapacitating anxiety, this new Evan has a purpose. And a website. He's confident. He's a viral phenomenon. Every day is amazing. Until everything is in danger of unraveling and he comes face to face with his greatest obstacle: himself.
A simple lie leads to complicated truths in this big-hearted coming-of-age story of grief, authenticity and the struggle to belong in an age of instant connectivity and profound isolation.
2020年3月10日 已读
和剧相比书版节奏确实emmm难怪6.8分,但看见那封信时内心还是有点崩塌,靠DEH无论怎样都好哭。虽然是我不喜欢的宽街剧但比起9.6分的Ham我反而更喜欢DEH一些……大概是社恐共鸣过度强烈吧。
看见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8.8 (896 个评分) 作者: 柴静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其它标题: 看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柴静
海报:
2020年3月10日 已读
这本竟忘了补标,还是我的2014年度最佳呢。当时杨晶抱着两大袋书分别送给我和另一个姑娘,特真诚地说这些书你肯定都看过了吧。我翻了翻封面发现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其他我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羞愧得literally想当场去世。那时柴静还只是一个「曾经出现在儿文短篇里的名字」,现在我连那篇文章的作者也想不起来,而《看见》和它的内省、自觉、感染与共情却深刻影响了初二夏天的轨迹。至今听到柴静这两个字,各种词条还是会在脑中瞬间浮现。「像水溶于水中」、「只听见青绿的细流声」、张北川、「真实自有万钧之力」、陈虻不死。每句都是一段mind-blowing阅读时间。
新房客和活死人 豆瓣
6.9 (9 个评分) 作者: 宁航一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2 - 6
这是一场考验智慧和勇气的游戏,获胜者将赢得巨大的利益和生存的权利,而违犯游戏规则的人,将接受以死亡为代价的惩罚。
一个神秘的“主办者”,将13个悬疑作家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一所荒废的监狱中非法拘禁起来,强迫这些人以特定的规则来玩一个残忍的“游戏”。而主办者自己也藏身其中。
前3天参与的三个人无一例外地以根本无法想象的方式违反了游戏规则,并且都遭受了恐怖骇人的惩罚。接下来的几天,新的故事不断从悬疑作家们的笔下诞生:
神秘死亡的姨妈诡异出现,恐怖事件频出;新租了便宜的房子,怪癖极多的女房东竟是全城通缉的变态杀人狂;丧尸时代来临,为逃避现实,不少人主动选择成为丧尸,新型病毒究竟是神的礼物,还是毁灭的开始?
伴随着这些故事的,是愈加诡异的事件,无形的恐惧沉沉压在每个人的头顶。他们还会遭遇什么?“主办者”究竟是谁?一切都是个谜……
2020年3月9日 已读
完全没有印象了……但又清楚地记得看过因为题目很熟悉。(说明无数次在手机翻页时看到这个书名作为帖子的题目出现在我眼前,不断加深视觉记忆。)
必须犯规的游戏 豆瓣
6.6 (29 个评分) 作者: 宁航一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1 - 8
悬疑大师蔡骏推荐 密室杀人和套中套经典
第一个死者已经出现,凶手就在我们中间,噩梦,开始了……
这是一场考验智慧和勇气的游戏,获胜者将赢得巨大的利益和生存的权利,而违犯游戏规则的人,将接受以死亡为代价的惩罚。
14个悬疑小说作家被离奇地“邀请”到一个神秘的场所,诡异莫名、恐怖骇人的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他们身上。身为悬疑推理小说作家的他们也无法解释。死亡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笼罩着他们。当人数日趋减少的时候,人们终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规律”和秘密……
“死亡游戏”已经开始,隐藏在他们身边的“主办者”是谁?他究竟有何目的?14天之后,剩下的人能够活着出去吗?谜底将在最后一刻揭开……更加诡异的事件,欲罢不能的游戏!请记住,从翻开本书的第一页起,你,就是游戏的参与者!
2020年3月9日 已读
初一在贴吧里追的连载,确实有被第一夜的故事震到。当然后来就会发现要情节没情节要文笔没文笔的甚至只能牵强地自圆其说……但第一次读到时那种惊惧震慑感真的很难得。长大之后骗不到了就温吞吞很无趣咯。
The Egg 豆瓣
作者: Sherwood Anderson Baseball America 1995 - 8
2020年3月6日 已读
The Triumph of the Egg全集之一。贫困家庭小孩视角总会出现这样辛辣嘲讽的幽默感与温情。
伪君子 豆瓣
7.5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莫里哀 译者: 赵少侯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伪君子》(1664-1669)是莫里哀喜剧艺术的最高成果,是世界戏剧史上的经典这作。小说讲述了宗教骗子达尔杜弗以伪装的虔诚骗得富商奥尔贡的信任,成为他家的上宾。奥尔贡背弃女儿原有婚约,欲招达尔杜弗为婿,还取消了儿子的继承权,把财产全部奉送给了骗子。他的做法遭到全家人反对,他们巧妙地揭露了达尔杜弗的真相,使奥尔贡翻然悔悟。骗子凶相毕露,企图陷害奥尔贡,但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在为《伪君子》的公演而奋力拼搏的过程中,莫里哀对封建贵族阶级的识识进一步深化,一六六五年,他借用传说中西班牙大贵人唐璜的形象,创作了以揭露贵族阶级的荒淫无耻、道德败坏为主旨的五幕喜剧《唐璜》,指出在贵人们高贵优雅、风流倜傥的外表下,掩藏着何等自私、邪恶和堕落的本性。这部戏只演出了十五场又被勒令停演。紧接关他又创作了鞭挞贵族社会世态人情的《恨世者》剧中塑造了一个高尚正直,因而在贵族社会显得滑稽可笑的愤世嫉俗者的典型,能地这个人物,莫里哀得以尽情抨击贵族社会的庸俗无聊、自私自利、吹牛拍马、口是心非、欺世盗名、争名逐利等恶劣风习。
2020年3月6日 已读
刻板无聊。等着柏林戏剧节《伪君子或资本与意识形态》大刀阔斧地改吧。
魂断威尼斯 豆瓣
8.2 (20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姬健梅 / 傅惟慈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魂断威尼斯》是托马斯·曼著名的中篇作品,1912年在德国出版,作品蔓延着古希腊埃斯库罗斯式的古典悲剧精神,描述一位文学家在威尼斯邂逅波兰少年后骤然爆发的激情,他的理性、尊严与知识,在对美和情感的追求中被击溃。
作家阿申巴赫对于长年刻苦严谨的写作生涯忽生倦怠,一次与旅人的眼神交汇,勾起了他前往威尼斯度假的想法。在那里,他邂逅了俊美如希腊雕像般的十四岁波兰少年达秋,从此深陷恋慕之中,无法自拔。
为了多看这位美少年一眼,他一步也不愿意离开这座被瘟疫笼罩的城市。这种气氛呼应了阿申巴赫内心的秘密,滋长了他的激情。他的理智与疯狂爱恋在矛盾中共存,使他在心中展开对于这种情感的对话和思考。
2020年3月2日 已读
郁热五月港口小城的一见钟情,痴怨忧愁的旅者和他那优美年轻宛如神祗的爱人。全文通篇都浸透在潮湿海风中,没由来的神魂颠倒与热切隐秘的跟踪倒像是一场癔病,一边读脑中一边冒出木心那句,你的眉目笑语使我病了一场/热势退尽/还我寂寞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