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Metaphors We Live By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Metaphors We Live By
8.9 (18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3 - 4
People use metaphors every time they speak. Some of those metaphors are literary - devices for making thoughts more vivid or entertaining. But most are much more basic than that - they're "metaphors we live by", metaphors we use without even realizing we're using them. In this book,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suggest that these basic metaphors not only affect the way we communicate ideas, but actually structure our perceptions and understandings from the beginning. Bringing together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and philosophy, Lakoff and Johnson offer an intriguing and surprising guide to some of the most common metaphors and what they can tell us about the human mind. And for this new edition, they supply an afterword both extending their arguments and offering a fascinating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tate of thinking on the subject of the metaphor.
2020年2月26日 已读
前10章:搞认知好快乐!是我期待的Lakoff!然后从第11章起开始渐渐升起问号,到25章彻底放弃。呵从今往后看见metaphor和concept这俩词就ptsd,还读个鬼的语言学啊连认知这种主流理论都看不懂。……唉等返校了对比中文版再看一遍吧毕竟导入Kindle的中/英文PDF排版都不忍直视。而我饱受摧残的神经也实在经不起连看两遍。先不要脸标个已读毕竟还是看到了25的(……虽然没懂)。明天继续滚去看阿西莫夫好了我,现在只有科幻爽文可以安慰我。当然打分还是要打五星的毕竟也算是鼓舞两年前的我大言不惭说读研想读语言学的一本书(?)(还是欠缺词汇学和语言学导论的铁锤)。
时间的秩序 豆瓣
The Order of Time
9.0 (154 个评分) 作者: [意] 卡洛·罗韦利 译者: 杨光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9 - 6
为什么我们记得过去,而非未来?时间“流逝”意味着什么?是我们存在于时间之内,还是时间存在于我们之中?卡洛·罗韦利用诗意的文字,邀请我们思考这一亘古难题——时间的本质。
在我们的直觉里,时间是全宇宙统一的,稳定地从过去流向未来,可以用钟表度量。可罗韦利向我们揭示出一个奇怪 的宇宙,在这里,时间的特质一一坍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时间消失了。他告诉我们,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取决于我们的视角……

◆“让物理变得性感的男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意大利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之后全新力作。
◆物理学与哲学的完美融合,在习以为常之处,探索世界的惊人真相,用诗意语言、前沿物理学理论探索时间的本质,颠覆我们的常识与直觉。
◆“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卷福)倾情朗读,有声书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
◆《时代》《自然》《卫报》《新科学家》《纽约时报》等10余家媒体好评推荐。
◆精美装帧,相同开本,延续《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极简科学起源课》的唯美设计。
2020年2月20日 已读
开篇大刀阔斧(但同时又轻描淡写简洁优雅)地摘除了我们臆断中赋予时间的一切特性,“时间并不均匀流动”、“共同的当下不存在”、“过去与未来没有差别”、“世界是量子的所以世界基本结构中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把时间摘得干干净净摘成一个陌生的孤零零的词汇。中段讲理论物理的部分没看懂,后面讲与人类社会的关联,开始谈认知/记忆的部分与最近的心理学导论课互补共鸣了一下并产生了很微妙的观感。总之是一本很好的物理/哲学科普,作者是会很严肃地把时间问题当成人生问题来思考、但同时不介意在书里抑制不住吹自己喜欢的物理学家、写起回忆录就洋洋洒洒没个完的可爱人类。看完不敢说看懂了但至少体验到一种新的视角。btw封面太好看了!深紫硬面烫金封,交织的金色线条,菱形节点是钻石是神经是思维是时空,是美和秩序。
银河帝国 4:基地前奏 豆瓣
8.9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20年2月18日 已读
银河帝国4又厚节奏又慢,社会背景还迁回大厦将倾的帝国时代,一度令人非常烦躁觉得是银河帝国1重演,甚至连“三次风波”写作定律也规规矩矩地遵守着。但结尾几千字高能反转二连,一举扫清前面几十万字三流冒险故事带来的无趣,把崭新的、具有使命感的议题抛给谢顿也抛给读者。唉。不愧是你阿西莫夫。本想打四星的,但念在这部出现了经典的机器人学三大定律就激情五星好了x
遇见莫扎特:从神童到大师的音乐人生 豆瓣
作者: 保罗·约翰逊 译者: 成铨 中译出版社 2019 - 3
人人都爱莫扎特
一本书解读西方音乐史上的旷世奇才
音乐神童莫扎特的最新传记
领略古典音乐代表性人物的经典作品与动情人生
▎编辑推荐
人人都爱莫扎特。你我心中都有一个莫扎特的形象,或单薄或丰满,或欢乐或悲情。对于保罗·约翰逊来说,他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莫扎特,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历史学家(尤其擅长撰写历史人物),还因为他们在精神上多有契合,更因为他们都热爱音乐和美——在这一点上,相信你我也是如此。
莫扎特是一个天分极高的艺术家,在西方音乐史中被公认为旷世奇才。他只在人世间停留了短暂的 35 年,却为人类留下极其丰富和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他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在中国也有众多莫扎特乐迷,他们都是潜在的读者群。此类名人传记,具有长销书的潜力。
该书作者是保罗·约翰逊,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著名的历史学者之一,入选美国《时代》杂志 2000 年一百大人物。保罗约翰逊撰写的传记,为这本书的品质提供了保证。他作为知名历史学家,对莫扎特的描写与莫扎特所处历史时代相结合,为读者呈现一个更饱满的人物形象。
▎媒体推荐
约翰逊拥有生动逼真、娓娓道来的叙事能力和令人惊叹的对宏大复杂主题的驾驭能力。这两种能力相得益彰,使他能够持续不断地创作出大量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作品。
——《洛杉矶时报书评》
约翰逊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作品语言流畅,用词精准,干净利落,酣畅淋漓,他对音乐术语信手拈来,运用得极其娴熟。
——《巴尔的摩太阳报》
围坐在约翰逊先生的思想火炉周围,听着火花温柔地爆响,真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享受。
——《纽约时报》
历史学家约翰逊对这位几乎人人喜爱的作曲家进行了赞美,旨在激发每个读者的兴趣……他从一开篇就揭穿各种神话……它们在他极具说服力的证据和通俗易懂的叙述面前一个接一个地破碎。总体而言,这是一本极其优秀的入门书,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历史上最为复杂的音乐家—莫扎特。
——《书单》杂志
▎内容简介
保罗在书中简要梳理了莫扎特的生平,包括作为神童的青少年时期、作为宫廷乐师的萨尔茨堡时期以及作为自由职业音乐家的维也纳时期;他还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列举了其中的重要作品及他的个人最爱作品。对于一些历史聚讼,保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关于莫扎特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他的财务状况(包括那些让许多莫扎特热爱者感到难堪的借钱信)。由丹尼尔·约翰逊撰写的附录则讨论了莫扎特八九岁时在伦敦居留15个月的经历,并假想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莫扎特当初选择定居伦敦,音乐史又将是怎样一副模样?
2020年2月14日 已读
北保免费送的电子书也就不嫌弃7.6的低分了。传记本身非常平淡,还掺杂大量作者本人的音乐口味偏好观点,尾声部分甚至重复了很多第一章的内容(真的不是太懂这个叙述方式……),大概平时我也就打个三星。但带着法扎粉丝滤镜看就……非!常!赤!鸡!莫作为神童三岁就开始学音乐、七岁就周游列国为皇室谱曲、一直持续创作直到35岁去世、简直业界劳模这点人尽皆知了,法扎粉也看够了莫对妈妈姐姐利奥波德的撒娇式相处,(当然法扎粉嗑得最多的还是萨大师……但这本里面就只提了不到两句话,看来嗑cp还是要靠普希金了。)但这本传记里意外好吃的竟然是初恋组……什么小莫刚跟莫爹写信说Alo懒惰不可信转眼就陷入爱河、分手后骂人家姑娘虚假恶毒转眼又把《后宫诱逃》女主角让给Alo唱…我:呆滞.jpg。就非常迷惑但意外好嗑。粉丝滤镜打四星。
银河帝国3 :第二基地 豆瓣
9.0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20年2月10日 已读
基地系列迄今为止的最佳。第一部埋伏笔写架构,扎实却平。第二部突然抛出新的不定因素又迅速把这个不定因素撤离故事(没错说的就是骡),倒像是刻意制造的计划外变故,单纯为了验证特殊语境下谢顿计划的可行性。(害不是我说,怎么这群写科幻的一个个都不会写人物。主要角色就literally一群剧情推进器,半点复杂性格也没有。不过还是比刘慈欣好一点点吧……)而第三部双线对峙又交织有意思极了。我好喜欢小萝莉拿集音器偷听物理学家吵架!集音器!不就是伸缩耳么!刚开始我还没注意到为什么这么喜欢小萝莉到这里才明白因为她气质好像韦斯莱双子。总之就,这一部里人人都以为自己且只有自己找到了第二基地的真正所在,而连续数次高能反转之后历经四个世纪的谢顿计划依旧完美运作。谢顿:你爸爸还是你爸爸。
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 豆瓣 Goodreads
Foundation and Empire
8.9 (34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20年2月7日 已读
剧透式标题有一种史实记录感,故事性并没有减少,反而把故事气质衬托得更遥远壮丽。猜到了骡是谁,但没猜到他为什么要寸步不离米斯一行人,所以女主枪杀艾布林·米斯时我甚至有些愤怒,以为她在逃避本不该避免也无法避免的逃亡与拯救之路。唉骡的变种设定真是绝望,毕竟人类是被情绪拿捏得死死的生物。看完这本是2月7日凌晨2:00,躺床上睡不着就在想,如果愤怒与强烈憎恶能顺畅地违背我的本意转化为忠诚与爱戴,这会不会让人感到悲哀。但想必那时悲哀也是一种稀缺的情感,不会轻易让我得到。
安德的游戏 豆瓣
Ender's Game
8.9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森·斯科特·卡德 译者: 李毅 万卷出版公司 2010 - 8
可怕的外星怪物—虫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地球,可是地球各国却把大量金钱和物资花在为小孩子在太空修建游戏基地上,并不断挑选年幼的孩子前往基地进行各种对抗游戏。地球当局将赌注押在了游戏天才—安德身上。 安德将面临怎样的挑战?他能否成为理想的指挥官,人类的救世主?虫族为什么会和人类开战?第三次入侵的真象又是什么?既然是一场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战争,为什么会被称为“安德的游戏”?
2020年2月3日 已读
忘了看的是哪个版,高一时借gcx的书。那时张云还允许我们浪费甜美时间大张旗鼓地轮流进行课前安利,唉。故事不是我into的类型,唯一的记忆点是安德姐姐的那句话,大意「人们并不知道言论的源头,但总是一传十十传百地不断引用某句话」。当时她以一种倨傲姿态讲出这句话,相信自己可以游戏人生操纵全局。唉这种病娇萝莉可真是太美了。
银河帝国1:基地 豆瓣
Foundation
8.6 (60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 行星上,生 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2020年1月19日 已读
银河帝国第一册。大致也就是三次谢顿危机全程,非常稳当但也未免有些平淡的谋篇布局。谢顿,心理史学的开创者、凭借一己之力改写银河帝国历史的先知、一切功绩的归功之人,他的教诲在他死后的漫长岁月中依然一次次为基地文明指引生路。从北京回来的火车上看完的,凌晨一点的北京站真的是我见过最脏乱最没有秩序的公共交通场所,好在有Kindle抚慰我。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学生用书)(第6版) 豆瓣
作者: 章振邦 (编者)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7 - 9
《新编英语语法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一部新型的、融合传统语法与现代语言学和语法学某些研究成果于一体的英语语法教材。贯彻了层次分析法,引进了两时两体的动词体系,全面介绍了将来时间表示法,简化了虚拟式,确立了限定词为一个词类,注意了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的关系以及语法和语篇的联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英语教学语法的广度和深度。《教程》自上世纪8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过几次修订,累计印数达一百余万册,对我国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每讲侧重几个语法要点,在每个要点之后附有大量练习,以便边讲边练,边学习边巩固,使语法教学不致流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成为培养语言能力的一个环节。《教程》的练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练习形式取决于不同的语法内容。各种形式的练习力求带有启发性,避免机械性;有一些练习是结合上下文编写的,旨在引导读者学习在语篇中掌握语法和使用语法,以增强语法教学的实践性。
2020年1月2日 已读
2019.12.31凌晨看完的……时代末的好好学习良心发现。其实语法课上学期就结束了,考了个77一边抱怨语法疯狂拉低绩点一边知道自己活该,这学期被英汉对比老师按头重看意外还挺爽。(btw看的过程中逮住很多处章振邦傲娇吐槽可把我笑惨了。
Of Mice and Men 豆瓣
作者: John Steinbeck Penguin Books 2007 - 3
Streetwise George and his big, childlike friend Lennie are drifters, searching for work in the fields and valleys of California. They have nothing except the clothes on their back, and a hope that one day they'll find a place of their own and live the American dream. But dreams come at a price. Gentle giant Lennie doesn't know his own strength, and when they find work at a ranch he gets into trouble with the boss's daughter-in-law. Trouble so bad that even his protector George may not be able to save him.
2019年12月18日 已读
再看一遍还是被结局捅刀。直到被枪抵上后颈的那一秒,Lennie都相信他们马上就要拥有那片土地,会有无穷无尽的兔子。它们的皮毛柔软光滑,可以无限期地抚摸下去,不用担心它们会像柔软脆弱的小老鼠一样轻易死掉。
人鼠之间 豆瓣 Goodreads
Of Mice and Men
9.1 (10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John Steinbeck / 约翰·斯坦贝克 译者: 李天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6 - 1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关于承诺、孤独、希望和失去之书
——————
莱尼身高两米,力气大得吓人,但心智像个孩子。
乔治从小和他一起长大,是他唯一的朋友。乔治带着莱尼到处打零工糊口。莱尼单纯善良,可常常闯下大祸。莱尼每次闯祸,乔治就必须带着他逃亡,永无休止地流浪。
乔治和莱尼有一个卑微的梦,希望有一天可以存够钱买一小块地。他们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种种菜,养鸡养猪,养莱尼最心爱的兔子。他们可以不必再流浪。
他们又流浪到一座农场。这一次,永无休止的流浪终于到了尽头,梦想也到了尽头。乔治终于帮莱尼找到一个地方。在那里,莱尼永远不会再闯祸,永远不会再受伤害,永远不需要再逃亡……
——————
•一部必读不朽经典,一堂关于友谊、希望和梦想的伟大人生课
•谋杀故事外衣下,天真与伤害的矛盾;残酷情节中,现实与梦想的乖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代表作
•美国中学10部必读经典之首(其他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大多数美国人都读过的一部真正的文学经典
•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爱尔兰众多高中必修课程
•英国BBC读者票选“英国人最喜爱的100部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馆员票选“100部最好看的小说”之一
•全美图书馆联合会“21世纪最具挑战之书”之一
•3000万册畅销奇迹铸就不朽经典
•5次被改编成影视剧,三次被改编成舞台剧,最新一版为詹姆斯•弗兰科主演
•《马利与我》《迷失》等百余部影视剧致敬本书
•斯蒂芬•金在其6部作品中致敬本书
•全球共有两百多种语言版本
•英国《卫报》人生100部必读书之一
•李家同最爱的40本书之一
•丹•布朗、马拉拉等盛赞推荐。丹•布朗:《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
•托福考试推荐文学读物
——————
名家推荐:
通过现实主义的、充满想象力的创作,表现出富有同情的幽默和对社会的敏感观察。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我一直在读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这是学校的课程。这本书很薄,但内容很充实。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马拉拉
《人鼠之间》是我最爱的一本书,充满悬疑,描写精准犀利,飘散着淡淡的哀伤,每一章的开头都是小说书写的典范,感染力无与伦比。
──丹‧布朗
今晚很享受观看《人鼠之间》。
——Lady Gaga对詹姆斯•弗兰克主演《人鼠之间》舞台剧的评价
《人鼠之间》是我毕生最爱的一本书。
──维卡斯‧斯瓦鲁普(电影《贫民百万富翁》原著作者)
如此完美的一本书。
──尼克‧霍恩比(《失恋排行榜》《自杀俱乐部》作者)
我最喜欢的小长篇有《人鼠之间》《邮差总按两次铃》和《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等。
——斯蒂芬•金
——————
媒体推荐:
一部惊悚小说,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你不读到最后根本无法放下书。斯坦贝克让读者心如刀割。
——《纽约时报》
残忍和柔情完美地融合在这本异常感人的小说里……读者深陷在一场必将到来的悲剧中。
——《芝加哥论坛报》
一个充满力量和美丽的短故事。斯坦贝克先生为美国文学贡献了一部柔情与粗粝并蓄的现代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2019年11月16日 已读
超强可读性震惊我。Literally「坐上轻轨打开Kindle直到看完全本合上Kindle封套一抬头却发现还没到站」。抚摸。抚摸一切柔软的。兔子皮毛、死老鼠、陌生女孩的红裙子和老板娘的发丝。想象中无穷无尽可供抚摸的兔子,不需要卖掉以维持生计的兔子,都在永远无法到来的明天。
红与黑 豆瓣
Le Rouge et Le Noir
8.5 (5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司汤达 译者: 罗新璋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内容简介】
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现代小说之父”司汤达经典传世名作
军职与圣职,梦想与现实,用红与黑的色彩谱写一首“灵魂的哲学诗”;
自尊与自卑,野心与彷徨,雄浑笔力描摹“少年野心家”跌宕起伏的人生。
【编辑推荐】
于连,英俊非凡又聪慧过人。
他出身低微却野心 勃勃,一心想冲上战场建功立业,显赫扬名。
视拿破仑为偶像的他,在第一帝国覆灭后只能选择当教士以提升社会地位。
命运让他爱上小城市长夫人,又把他带到了巴黎侯爵之女身边。
两个女人会怎样与他的上升之路纠结起来,又会以怎样的方式成就他的人生巅峰……
《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主人公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主义社会的英雄人物的“始祖”
海明威开列的必读书
毛姆认为《红与黑》是真正的杰作的文学书
习主席推荐的阅读书目
【名人推荐】
司汤达的《红与黑》已显示了20世纪小说的方向,进入这本书中,我们就会感受到只有第一流的心理小说家才能给予的震撼,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是更富真实感的精神内涵。——美国教授费迪曼 斯当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19世纪欧洲文学中一系列反叛资本社会主义的英雄人物的"始祖"。——高尔基
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诗”。--《外国文学史》
2019年11月15日 已读
初二只看到了贝藏松。高三一度以为自己要读法语系了于是恶补原著,看到一半兰大忽然说今年不招法语系了……我:´_>`然后就扔那没看了。说实话那两个译本都非常烂,这次趁着法红黑上头重新找了个评价比较高的译本果然舒适多了。狱中心理描写真的一绝,彻悟后的吐露,跳跃、纯真、高尚,比苇儿溪时期热烈,比巴黎阶段真挚。于连,炽烈决绝的孩子,独自站在巨大的舞台上,背对着观众,却又站在耀眼的金色追光灯下念他的独白。
英汉对比研究 豆瓣
作者: 连淑能 高等教育 1993 - 3
《英汉对比研究》就英汉的语法特征、表现方法、修辞手段、英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某些文化因素等方面论述了英语和汉语的不同特点。作者选择了十个带有普遍性的专题,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联系语体风格与翻译技巧进行了对比分析。
2019年11月14日 已读
蛮好的小书,五脏俱全了。(作者也很出名……)btw还是要说——王勤玲nb!唯一一个不以设置兴趣点的形式吸引我读书而是以小学教法push着我认认真真学习且不反感的老师。选她的课不预习复习自我check,不存在的。update:我为自己曾经认同过某位老师感到羞耻。但抛开政治立场的不同(可以说是截然相反了),她还是一位非常擅长教学的老师。
在别人的句子里 豆瓣 Goodreads
7.8 (62 个评分) 作者: 陈以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8
☆《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译者陈以侃,接引英美文坛新风,挥洒一流文字趣味。
☆ 捕捉阅读时的每一次动心。投身字里行间,每一句都是热恋。
☆ Book-chat is still the best game in town.
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读过残留的快感。评判一个作者合不合自己的心意,先别翻那本大部头,找篇聊阅读聊作家的文章,要是读来还没有下楼取快递心潮澎湃,那就先搁置一旁吧。
前编辑、现翻译兼评论,总之靠写字吃饭的陈以侃,把阅读时的动心捕捉为文字,引诱我们直面文学、相信文学,再相信阅读。
---------------------------------------------------------------------
——你读过这本书吗?
——不算亲身读过。
写出这本《一年危险阅读》的安迪·米勒,如果跟我在一个单位,恐怕会成为饭搭子。我们不但都认清,“此生非读不可的书”,恐怕八十辈子都读不完;而且,那些我们骗人家读过的书,用余生去补也早已无望了。后来他也去做了编辑,但在儿子出生后的两年里,意识到工作之外,只读过一本书。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就很严重了。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他要你相信,好书已经足够好了,你要舍得辛苦。我也认同,阅读的一大销魂之处,是某个从来没有想过要讨好你的作家,在熬到百来页的时候,突然跟你勾肩搭背引为知己,不管你朝哪边看,都是四目相接;不管你怎么跑,都跟他踩在同一个步点上。
---------------------------------------------------------------------
陈以侃在以一位真正的读者的身份,去创造一种作者文本,通过称叹、训斥与从不间断的调试,去接近那些难以言喻的瞬间,某个自我的核心。与此同时,他还拥有一副那么迷人的腔调:无比桀骜,又像在密谋。使人想要痛击,或者与之痛饮一场。——班宇,作家
陈以侃下笔有一种罕见的、时刻具有自觉意识的诚实——其实这很难,因为它一不小心就会被理解成自恋。读完这本书,在收获了无数让人为之击节抑或陷入沉思的见识之余,我也清晰地看到一个倔强的、试图从平稳持重中突围而出的写作者的轨迹。他熟读经典,却也质疑经典;他迷恋技术,却也解构技术——他永远更敏感于捕捉浩瀚文本里的那一点僭越的灵光。——黄昱宁,作家
我羡慕陈老师总是可以奋不顾身、毫无保留地投入他喜欢的作家和文本,也羡慕他转身又能找到描述和评价这种热爱的距离和准确性。他本质上和他写的那些有趣而有才能的灵魂是一类人。或者让我再诚实一点,这种羡慕其实已经严重到了嫉妒的程度。——吴琦,《单读》主编
任何编辑能够拥有陈以侃这样的作者,都是一大幸事。对我来说,拿到他的稿件之后,除了必要的技术处理,几乎不用任何改动,剩下要做的,无非就是欣赏他炼字锻句的工夫与推敲琢磨的巧思。我觉得他的这本文集,除了提示作者可以怎样写之外,更大的作用还在于提示读者可以怎样读。所以,任何作者拥有陈以侃这样的读者,也是一大幸事。——郑诗亮,《上海书评》执行主编
你可真敢胡来,陈老师那是多厉害的人和书,要我多嘴。——苗炜,作家
2019年11月4日 已读
安利via淡豹。真是page-turner啊,看到那样满溢着的热情与绝妙机锋怎么可能不受震撼。可惜还是没读过什么书,除了纳博科夫其他谁都没读过,所以无论cue谁都失去了会心一笑的机会。印象最深的该是那句要具有强烈个人爱憎地读书,「你就是你的好恶。为偏心而奋斗终生。」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豆瓣 Goodreads
9.0 (61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Scholastic Paperbacks 2000 - 9 其它标题: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In one of the most hotly anticipated sequels in memory, J.K. Rowling takes up where she left with Harry s second year at the Hogwarts School of Witchcraft and Wizardry. Old friends and new torments abound, including a spirit named Moaning Myrtle who haunts the girl s bathroom, an outrageously conceited professor, Gilderoy Lockheart, and a mysterious force that turns Hogwarts students to stone.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Luna说Ron「有一种残忍的幽默感」。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98 个评分) 作者: J.K. Rowling Scholastic Paperbacks 1999 - 9
Harry Potter has never played a sport while flying on a broomstick. He's never worn a Cloak of Invisibility, befriended a giant, or helped hatch a dragon. All Harry knows is a miserable life with the Dursleys, his horrible aunt and uncle, and their abominable son, Dudley. Harry's room is a tiny cupboard under the stairs, and he hasn't had a birthday party in ten years.
But all that is about to change when a mysterious letter arrives by owl messenger: a letter with an invitation to a wonderful place he never dreamed existed. There he finds not only friends, aerial sports, and magic around every corner, but a great destiny that's been waiting for him... if Harry can survive the encounter.
2019年10月20日 已读
一直攒到高一才读的原版HP,本想买英版却误入了北美,看着书脊上的sorcerer's stone还是有点不是滋味。至今最佩服罗琳还是她架构的水准,那样简洁的叙述就凭空腾起一座楼阁来。整个第一部句句埋伏笔做铺垫,草蛇灰线一路呼应到第七部结尾,偏偏即使是这样的布局也看起来并不冗余,并没有奇幻小说解释设定压过剧情风头的一贯弱点。啊霍格沃茨,就这样辉煌展开。
直到孤独尽头 豆瓣
Vom Ende der Einsamkeit
8.3 (9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内迪克特·韦尔斯 译者: 徐胤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编辑推荐】
★一个满怀悲伤却释出温暖的故事:成长是同孤独的无声厮杀与和解
★被350家书店评选为“独立书商年度挚爱”
★雄踞德国《明镜》周刊畅销榜长达一年
★荣膺“欧盟文学奖”、《图书市场》杂志“年度作者”和“年度图书”
★售出24种语言版权,以冷静著称的德国媒体赞叹作者为“罕见的天才”
【内容简介】
小男孩尤勒斯和他的哥哥马蒂、姐姐丽兹性格截然不同。一场悲剧彻底改变了姐弟三人的命运:从小在呵护下成长的他们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父母。虽然进了同一所寄宿学校,他们却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日渐疏远。从前自信满满的尤勒斯遁入了自己的幻想世界。漂亮神秘的女孩阿尔瓦是他唯一的好友,他们分享各自喜爱的音乐和书籍,或真或假地约定未来,却在高中毕业时负气疏远。直到多年之后,尤勒斯才明白阿尔瓦对于他的意义——以及她身上的秘密。成年后的尤勒斯再次与阿尔瓦相遇。他们眼看有望寻回失去的时光,却很快又被命运的洪流湮没……
【媒体评论】
韦尔斯的这本新书就像一部出色的侦探小说,在层层迷雾中透出生活的智慧和对主人公的同情。韦尔斯虽然才三十出头,却已经尽显大师风范。——《明镜》周刊
韦尔斯这部小说,其力量蕴含在人物性格中。这些人物尽管满怀悲伤,仍释出温暖。这本书的成功基于韦尔斯非凡的想象力,这在如今可是一种罕见的天分。——“欧盟文学奖”颁奖词
《直到孤独尽头》不只是众多德国书商的选择,还是各类读者的选择。书中有刻骨铭心的爱与痛,也有深邃的思考和出人意料的幽默。——《柏林时报》
韦尔斯以惊人的生活智慧和幽默的笔法道出了生活的意义所在。《直到孤独尽头》是一本关于回忆的好书,它向我们表明:即便身处黑暗之中,即便只留下一些残迹,生活也依然值得体验。——《维也纳日报》
这本书既是一出悲剧,也是一首感人的叙事诗。其核心问题是:人心之中究竟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失去亲人的痛苦和不幸的童年能否得到补偿?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不幸,摆脱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一个三十出头的德国作家,对语言和叙事技巧的掌握怎么能如此炉火纯青……这简直是魔法。——《南德意志报》
新一代德国作家中罕见的天才……一个感人至深的悲伤故事,但并未任由读者沉浸在悲伤中。韦尔斯的这本新书堪称杰作。——德国电视二台,《今日杂志》
这部年轻作家的成功作品富有哲思和智慧,它一路把读者引到了生活深渊的边缘。——《哲学》杂志
读这本书时手头少不了纸巾,但它既不庸俗,也不造作,反倒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和快乐。——西德意志电视台,《艺术在线》
韦尔斯并不同情他的主人公:命运、生活和魔鬼这些看不见的敌人都在折磨着尤勒斯和他的朋友,也在阅读时深深打动了我。这本名叫《直到孤独尽头》的小说也诉说了爱情的力量。——德国女性时尚杂志Brigitte
2019年10月18日 已读
冷感且纯真的质地,又悲又美。人的一生都是他童年的延伸,而生活并不是零和游戏。「如果时间根本不存在,会怎样?如果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成为永远,如果不是时光从我们身边倏忽而过,而是我们从自己的经历旁走过,又会怎样?……如果我们能回到过去,就能永远在那儿找到它,就像往回翻阅一本书,很容易就能回到开头。」
The Call of the Wild 豆瓣
作者: Jack London Aladdin 2003 - 2
The Call of the Wild is a novel by American writer Jack London. The plot concerns a previously domesticated and even somewhat pampered dog named Buck, whose primordial instincts return after a series of events finds him serving as a sled dog in the treacherous, frigid Yukon during the days of the 19th century Klondike Gold Rushes.
Published in 1903, The Call of the Wild is one of London's most-read books, and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one of his best. Because the protagonist is a dog, it is sometimes classified as a juvenile novel, suitable for children, but it is dark in tone and contains numerous scenes of cruelty and violence.
From Wikipedia
2019年10月18日 已读
去年阅读课必读书目。然而整个年级几乎没有人读完了原著大都选择看中文版之后再一一匹配英文版人名地名就去考试了。淦噢我也太垃圾了8连这种水平的都读不下去。(不过可以暗示自己连中文版也读不下去说明是文风根本不对胃口的锅。)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8.7 (527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19年10月14日 已读
从第一句开始就让人浑身绷直着期待的那种好。命运蛰伏在前,却只能以微弱神经抵抗。游离旁观自己上升而又下降,两次途径常人的生活,却从来不可能真正被理解。从来都是影子,从来只是个游魂,高登与世界的羁绊凝结成唯一一个与他遭遇了相似命运的生物,阿尔吉侬。
与罗摩相会 豆瓣 Goodreads
Rendezvous with Rama
8.9 (101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瑟·克拉克 译者: 刘壮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8 - 6
★科幻历史上真正的神作! 科幻三巨头阿瑟·克拉克不朽的杰作。
★史无前例,横扫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木星奖、英国科幻协会奖、约翰•坎贝尔纪念奖6项科幻最高大奖。
★关于与外星文明接触的终极构想,影响《三体》《星际穿越》《降临》《异形》《星际迷航》……
★人类从未真正了 解宇宙,但从未停止探索。
-
一直以来,人类偏安于宇宙一角,自以为是宇宙仅有的文明。直到有一天,人类迎来了第一个外星文明……
2131年,人类的活动遍布整个太阳系,一艘庞大的不明飞行物闯了进来。科学家以印度神话人物“罗摩”为它命名,在经过观测之后,科学家发现罗摩其实是一个空心圆柱体,于是派遣一艘飞船与它相会。人类还不知道的,他们探索的文明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认知。
-
◆入选权威杂志《轨迹》杂志有史以来最伟大科幻小说榜单。
◆入选权威媒体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有史以来100部最伟大科幻、奇幻小说榜单。
◆引领刘慈欣、特德•姜走向科幻道路的经典之作。
◆刘慈欣:《与罗摩相会》是太空科幻的经典之作,引领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特德•姜: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
------------------------------
【媒体推荐】
-
◆克拉克让人顶礼膜拜,《与罗摩相会》让我们体验了一次与外星人令人胆寒的接触。这本书并没有告诉我们全部故事,但这种创作却是科幻小说中最具想象力的。——《纽约时报》
◆阿瑟•克拉克的《与罗摩相会》是真正的经典。——《泰晤士报》
◆只有天才才能写出克拉克这部耀眼的作品,精彩的太空探险故事。一部完美的科幻小说。——《科克斯评论》
◆在克拉克诞辰100周年的今天,克拉克仍然是无可置疑的科幻小说之王。克拉克是一位能够提升你的想象力的作家。——《卫报》
◆《与罗摩相会》体现了科幻小说创造想象世界的能力,整部作品就像一套宏伟的造物主设计图,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外星世界,其中的每一块砖都砌得很精致。同《2001:太空漫游》一样,外星人始终没有出现,但这个想象世界本身已经使人着迷,如果说凡尔纳的小说让我爱上了科幻,克拉克的作品就是我投身科幻创作的最初动力。——刘慈欣
◆《与罗摩相会》是太空科幻的经典之作,引领我走上科幻之路的作品,其带来的震撼至今难忘。 ——刘慈欣
◆阿瑟·克拉克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阿瑟•克拉克和阿西莫夫的作品,让我走上了成为科幻作家的道路。——特德•姜(《降临》原著作者)
◆克拉克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张开双手。——斯坦利•库布里克(美国著名电影导演)
2019年10月6日 已读
如同闪蝶翅翼一般泛着金属色泽的罗摩之花,就那样孤绝地开在死了的无机质土地上。一秒联想球状闪电。没有人亲眼得见的量子玫瑰,却能永远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