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7.7 (101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 顾琪静 译者 译者: 顾琪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阿莉莎与杰罗姆是一对表兄弟,自小青梅竹马。阿莉莎喜爱读书,常常和杰罗姆在花园后面的长椅上诵读诗歌和文学,两人在诺曼底的乡村度过漫漫却无忧的童年。爱情在同龄的几个少男少女身上渐渐发芽,起初他们偷偷爱恋彼此,各自藏着秘密和烦恼。爱恋至深时,他们精神交融,一心想为对方变成更好的人,完全无法忍受任何不完美的产生。然而,表姐阿莉莎在他人平淡的婚姻生活里,看到爱情最终落入平凡的模样,对爱情的终点产生了怀疑,她想追求的是永恒之爱,深信世间存在不朽的爱恋,只是通往永恒的道路是一条狭路,进入的门是一扇“窄门”,“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编辑推荐: 读完《窄门》,你便读懂了纪德的一生。
◆ 法文直译全新版,更通俗易读,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法国文坛不可绕过的作家。
◆ 安德烈·纪德笔下最刻骨铭心的爱恋。
◆ 封面设计更贴合小说主旨。
“爱情最美好的时刻,不是在说“我爱你”。”
“在我的生命里,除了爱情找不到别的意义,于是紧紧抓着它。除了期待我的爱人到来之外,我什么也不等待,也不愿等待。”
2025年10月31日 已读
刚看完尤瑟纳尔写骨科(Anna, Soror) 又看纪德写,只是一个背德一个符合公序良俗。很好笑今年秋天净看点infj作家,从黑塞到纪德都神神叨叨,充满calling和完美女性塑造。但通信和日记还是很可读,极致宗教味极致拉扯。
像水一样流 豆瓣
作者: [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译者: 李玉民 / 段映虹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4
“人生途上,一切如流水,波动不已,唯有那些重要的事情,它们非但不沉入水底,反而浮到水面,和我们一同归向大海。”

【编辑推荐】

★ 法国二十世纪杰出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经典中短篇小说集

★ 简体中文版首度出版,收录尤瑟纳尔晚年代表作《默默无闻的人》

★ 渊博的学识、广阔的视野、深邃的哲思、优美的语言,一位没有界限的作家

★ 译文出自著名法语翻译家李玉民和尤瑟纳尔研究专家段映虹,完美再现原文风格

【内容简介】

《像水一样流》收录尤瑟纳尔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均创作或构思于作家的青年时期,最终在晚年结集出版,可以说占据了她人生中很长一段时间。

《安娜,姐姐……》以十六世纪那不勒斯地区一对姐弟之间的感情为主题,《默默无闻的人》讲述了生活在十七世纪荷兰的纳塔纳埃尔的生与死,《一个美好的早晨》的主人公是纳塔纳埃尔的儿子拉扎尔,他出入排演莎士比亚作品的剧团,在梦中提前经历了整个人生。三部小说虽然背景和主题各异,但都探讨了人的情感、际遇和行为动机,表现出“一切如流水”的人生状态。
2025年10月30日 已读
和A一起在书店看见的,她说你会喜欢,于是回家买了。最近好感兴趣尤瑟纳尔,前几天还在南京买了本2003《万象》过刊,只因里面有一篇写她(…和伍尔夫,笑死我不道德直接开嗑)。
这本集子总标题《像水一样流》,听起来淡淡但第一篇骨科Anna, Soror真的太干柴烈火,香死。看后记原来是22岁在那不勒斯住的日子里速写的短篇,南意干燥热烈程度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看的The Art of Joy,当然尤瑟纳尔古典得多。
《默默无闻的人》梦回《凡人之心》,但阿姆版。喜欢老年部分,Nathanaël离群索居在弗里斯兰岛,冷峻清冽,前半生和各种女人的情欲史恍如隔世,但那种仁慈之心却一直有,所以会花半个荷兰盾买下险些入虎口的小狗,会死在心爱的野草莓边。
布劳提根诗选 豆瓣 Goodreads
THE PILL VERSUS THE SPRINGHILL MINE DISASTER
7.6 (54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者: 肖水 / 陈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联邦走马策划★
“垮掉派”著名边缘人物,村上春树“一生中反复阅读”的美国作家之一——理查德•布劳提根★惊世诗作。
《飞越疯人院》作者肯•克西:“当我们所有人都被遗忘,人们还在阅读布劳提根。”
☀布劳提根,“垮掉派”知名边缘人物,“反文化运动”在作家中的代表,美国1960年代的文学偶像。
☀布劳提根是村上春树“一生中反复阅读”的美国作家之一,村上春树处女作《且听风吟》被认为受其影响。
☀布劳提根的诗歌通俗易懂而又具有跳跃性、神经质,诗中隐喻精妙、新颖,与“现代生活”相关;诗作受日本俳句和海明威极简主义文体风格的影响,包含大量短小精悍的“口语诗”。
☀诗人肖水、陈汐精心翻译,得到诗人、学者杨小滨肯定——“完美地把握住了布劳提根诗的诗意精髓”。
☀新锐设计师邵年操刀设计,装帧有如一场诗歌实验,超明亮轻盈,书脊手工撕边(每本不同),内文包含黄、蓝、红、绿4种颜色的色纸,采用“锁线+胶订”的装订方式,柔软好翻。 字体、版式特别设计,页码一律居左,营造特殊诗意空间。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美国诗人布劳提根的九十多首代表性诗歌,包括《由爱的恩典机器照管一切》《河流的回归》《避孕药与春山矿难》等。
布劳提根以使用幽默与情感来推动视觉想象力而闻名,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而又奇特地具有一种跳跃性和神经质,简洁的文字中往往蕴含着精妙的隐喻。因为他的诗作简短而精妙,有俳句般的风味,他也被称为“美国的松尾芭蕉”,在美国诗歌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布劳提根的写作以“诗意”的展开为核心,将诗歌、散文、小说整合在一种可以称之为“布劳提根风格”的新事物中。这种文体企图先让诗歌散文化,再让小说“散文式诗歌化”,继而让诗歌小说化。
这本《布劳提根诗选》是“布劳提根风格”在诗歌上的集中体现。
◉编辑推荐
●别致的意象+新奇的隐喻,堪称“脑洞大开”:
无数光年在你的发梢
堆积。
——《一场二月中旬的天舞》
这些光
通过天空中
的一个小洞
将自己泼向我。
——《星洞》
●通俗易懂+“与现代生活同步”:
太好了
在清晨醒来
一个人
不必在已经
不爱的时候
跟谁说
我爱你。
——《情诗》
●看似“内容缺失”,却以空间感产生诗意:
1
得到足够多可吃的食物,
然后吃掉它。
2
找到一个安静的可睡的地方,
然后睡在那里。
3
减少智力活动和情感噪音,
直到你抵达无声的自我,
然后倾听它。
4
——《业障修理工具箱:1—4 项》
◉书籍彩蛋
封面(封一)上的英文作者简介是设计师从布劳提根的另一本诗集《由爱的恩典机器照管一切》(1967年第1版)上截取的原文,老式打字机字体原样呈现!
布劳提根的最堪传世之作,实际上是他的短篇小说和诗作——短小篇章包含了睿智、创新的意象以及转折离奇的措辞,几乎注定永久地拥有读者群。
——《纽约时报书评》
他是一位在马克•吐温的传统中出现的别开生面的美国作家……只有他的死,能让我们堕落。
——艺术家 西摩尔•劳伦斯
肖水、陈汐的翻译完美地把握住了布劳提根诗的诗意精髓。
——诗人、学者 杨小滨
2025年10月29日 已读
还是充满灵气的布劳提根味,简约幽默,最喜欢《搭顺风车的加利利人》和《避孕药与春山矿难》。但还是不如《草坪的复仇》,说到底有些灵气放在短篇小说里可以当作小聪明,但放在诗里不够。
才知道布劳提根也是个爱搞装帧的人,自己设计了对应八组植物种子的诗集Please plant this book,那国内这款设计也算合情合理,可惜我读zlib电子盗版。
身体由我 豆瓣 Goodreads
8.4 (84 个评分) 作者: [德] 希拉·德利兹 著 / [德] 路易莎·施托默尔 绘 译者: 马心湖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 - 1
这是一部女性健康科普著作,图书出版后在德国医学界和科普界收获了一致盛赞,长踞《明镜》周刊畅销榜,领衔了各大健康百科及女性健康图书榜单。
这是一部温情的女性身体启蒙著作。许多女性对自己身体所持的态度是不确定的,甚至是否定的,特别是对生殖器官,提及时总带有羞耻感。其实,子宫、乳房、卵巢、生理期,它们存在于世界上半数人的体内,它们与生命密切相连,它们的健康直接决定了女性的生命质量,因此,它们是应当“被看见”、“被了解”的。如果足够了解,有很多痛苦,女性原本可以不必承受。
在认知身体的旅途中,女性将意识到,很多心理的变化和情绪的起伏,都是由体内的荷尔蒙所掌控的,对荷尔蒙系统的深入认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抵御衰老和守护健康的准则。而所有的知识储备升级,都将带领我们,找到更加广阔的那个自己。
本书作者是拥有超过30年科研及临床经验的畅销科普作家希拉•德利兹博士。她在德国屡次受邀参加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的健康节目录制,被誉为“人们理想中的妇科医生”。她以带领女性冲破禁忌与成见为使命,希望帮助所有女性积极大方地探索自己无与伦比的身体。在这部书中,所有照本宣科都是被禁止的,这里的女性健康通识课,会如同“网飞”(Netflix)剧集一般引人入胜,情节扣人心弦。
2025年10月27日 已读
也是拖了好几年的积读,上个月在众爱五块钱顺手捡到本copy,从北京回家火车上开始读,今天从南京回家火车上看完。
看目录非常大胆,翻开则被heteronormativity熏晕,不得不四星改三星。倒是翻过半之后讲妇科疾病的部分蛮实用,虽然也预设异性恋中心且西方中心吧,作者写东西莫名有一款上世纪第二波女权主义时期那种愣愣的劲儿。夹杂一些美裔德国人作者不知道从哪来的微妙民族自豪感,对美对德还体现在不同方面,笑死。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
8.3 (216 个评分) 作者: [英]齐格蒙特·鲍曼 译者: 郭楠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9
在生产者和普遍就业的社会中,贫穷是一回事。在消费者社会中,穷人是另一回事。在后者社会中,生活项目围绕消费者的选择而建立,而不是围绕工作、专业技能而建立。“贫穷”曾经与失业联系在一起,如今,它主要指向有缺陷消费者的困境。这种差异改变了贫穷的体验方式,对于拯救苦难产生重大影响。著名社会学家和思想家鲍曼的这部作品,对于消费者社会及其影响进行了反思和论述。在本书中,鲍曼书追溯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这种变化,对其社会后果进行盘点,并考虑了与贫困作斗争和减轻困苦的各种方式的有效性。
社会学、政治学和社会政策学的研究者会发现,这是关于含义不断变化的一个持久社会问题的一本无价之书。
2025年10月24日 已读
拖延太久以至于常看常忘,好笑的是每次都是临找工才想起看这本,从本科到现在已经三次,哈哈这个心态找工不太对吧。
书本身很说人话,在社科里很珍稀。最有启发的信息还是人们对福利国家失去信心这个转变,政府筛选性的福利令中产(往往是投票的人)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外,于是进一步不再支持福利国家构想。
其它作为一代移民被骂到的一点是,只有未经消费主义改造的人才会出卖劳动力做那些令人不屑一顾的工作,因为当代工作已经注重美学(自我实现)over道德(必须工作)了。
Anything Is Possible 豆瓣
作者: Elizabeth Strout Random House 2017 - 4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An unforgettable cast of small-town characters copes with love and loss in this new work of fiction by #1 bestselling author and Pulitzer Prize winner Elizabeth Strout.
A Washington Post and New York Times Notable Book • One of USA Today’s top 10 books of the year
Recalling Olive Kitteridge in its richness, structure, and complexity, Anything Is Possible explores the whole range of human emotion through the intimate dramas of people struggling to understand themselves and others.
Here are two sisters: One trades self-respect for a wealthy husband while the other finds in the pages of a book a kindred spirit who changes her life. The janitor at the local school has his faith tested in an encounter with an isolated man he has come to help; a grown daughter longs for mother love even as she comes to accept her mother’s happiness in a foreign country; and the adult Lucy Barton (the heroine of My Name Is Lucy Barton, the author’s celebrated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returns to visit her siblings after seventeen years of absence.
Reverberating with the deep bonds of family, and the hope that comes with reconciliation, Anything Is Possible again underscores Elizabeth Strout’s place as one of America’s most respected and cherished authors.
2025年10月18日 已读
第一部病房母女谈话扩写,童年邻居follow-up八卦。无端想起短经典系列那本书的题目,死水恶波,虽然积读好几年了至今没翻开,但幻想一种闭塞北美小镇吃人。
很好笑从小对八卦不感兴趣以至于这本听得我头晕,like,等下这个人和你什么关系,我为什么要关心她的命运。很多时候真的不关心,哪怕那么多关于性和婚姻的丑闻都腐烂变质恶臭远扬。
最喜欢还是Sister那章,Lucy本人返乡记。更清晰的叙事线更清晰的无助,像鸵鸟一样压抑回忆以至于骗过自己,直到一回到Amgash,童年袭来依然引起惊恐发作。那个她拼命逃走的家,贫穷和贫瘠相伴,痛苦滋生耻辱,让人不得不在中年再度连夜逃到芝加哥才得到喘息。
My Name Is Lucy Barton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Elizabeth Strout Random House 2016 - 1
A new book by Pulitzer Prize winner Elizabeth Strout is cause for celebration. Her bestselling novels, including Olive Kitteridge and The Burgess Boys, have illuminated our most tender relationships. Now, in My Name Is Lucy Barton, this extraordinary writer shows how a simple hospital visit becomes a portal to the most tender relationship of all—the one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Lucy Barton is recovering slowly from what should have been a simple operation. Her mother, to whom she hasn’t spoken for many years, comes to see her. Gentle gossip about people from Lucy’s childhood in Amgash, Illinois, seems to reconnect them, but just below the surface lie the tension and longing that have informed every aspect of Lucy’s life: her escape from her troubled family, her desire to become a writer, her marriage, her love for her two daughters. Knitting this powerful narrative together is the brilliant storytelling voice of Lucy herself: keenly observant, deeply human, and truly unforgettable.
2025年10月14日 已读
via普通读者。其实是好奇第三本,但不得不从第一本看起。边整东西边听有声版,手上分拣陈年贺卡和小纸条,耳边是絮絮叨叨孤独美国小镇女孩人到中年的病房回忆。贫困缺爱童年,读书作为避难所,和妈的关系(妈非常东亚,口头上从不言爱但实际上人生第一次坐飞机就是飞来中年女儿的病房做陪护),病房谈话里提到的小镇人际关系。偶尔提及当下生活,丈夫和女儿,仿佛努力逆流而上涉水回到此刻,从过去的溪流。文风很淡,听完感觉碎片纷纷流过脑子。
头盖骨噼啪作响 豆瓣
De knetterende schedels
作者: [比利时]罗杰·范德维尔德 译者: 王俊栋 南海出版公司 2025 - 9
【编辑推荐】
💥他在精神病院里秘密写作
❤比利时文学丰碑,冲破牢笼的文学斗士罗杰·范德维尔德代表作 | 中文首度引进 | 荷兰语直译
❤1970年因对言论自由做出的贡献获比利时自由方舟奖
💥大脑短路般的20个古怪却温柔的故事
❤里外夹击。古怪的念头在颅内发出细微的爆裂声,混乱的现实在外界拍打脑袋。这群头盖骨噼啪作响的人,说不出自己哪里痛。
❤对我来说,这样的群像是一次真正的情感体验。我因那些大脑短路般的故事着迷,不止一次为那些理智边缘之人的单纯和无助落泪。——英文版译者
❤罗杰·范德维尔德没有一丝虚假的感情,也不曾营造欺骗性的浪漫氛围,用温柔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优秀的边缘人物肖像。他们的固执、梦想、独特性,他们狭小的世界、伟大的形象都被温柔地刻画,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彩票中幸运中奖。——Goodreads读者
💥当现实混淆了正常与非常,我随时准备好与所谓“不正常人”为伍
❤人类尽管表面平静,但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内心深处经历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而正是这些难料的事情,让生活变得足够有价值。说到探索人类心灵的悸动,我对诗人比对医生更有信心。——作者自述
💥别致封面设计,当我们开始思考正常与非常,我们也正在凝视自我
------
所有精神病专家可能都会同意:人类尽管表面平静,但每天每时每分每秒都在内心深处经历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而正是这些难料的事情,让生活变得足够有价值。
若是一个失败的人在绝望与希望中摸索、寻找、蹒跚前进,试图从令他痛苦又着迷、羞耻又光荣的生命冒险中发现价值和意义,那还有什么比他更令人动容?
说到探索人类心灵的悸动,我对诗人比对医生更有信心。我时刻准备着,与各类所谓的“不正常人”为伍。
2025年10月3日 已读
头次读荷语直译书,但比利时荷语区。群像写作短篇集,监狱式精神病院背景,很难界定虚构非虚构边界。
既有隐约痛苦疯味,又有死死的安定感,失去尊严道德只剩沉默麻痹的反复,“生病的动物说不出自己哪里疼。”
希腊狱友说“希腊是一座大监狱”——哪怕他们物理意义上身处比利时监狱——就像《灿烂人生》里说“Nicola,离开意大利,意大利是美丽无用的过去”。
看了眼作者是因为治疗胃病不慎服用据说没有成瘾性的药物而染上右吗拉胺的,最后也死于此。又想起《成瘾剂量》和All the beauty and the bloodshed了。
恋人絮语 豆瓣
8.8 (74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恋人絮语》是罗兰·巴特于1975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开设了一门讨论课。这门课以德国大文豪歌德的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为分析对象,和青年学子们探讨恋爱百态。浪漫的爱情故事在这本书里被罗兰·巴特拆解成各种情境:嫉妒、疯狂、困惑、焦灼、无解、绝望、相思难耐、旧病复发、轻生之念…
这门谈情说爱的讨论课,聚焦点不是文学名著本身,而是其中恋人的倾诉方式和喃喃自语。两年后,巴特将自己的情感轨迹和心路历程融入到这种分析里,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1977年付梓成书随即风靡西方,被译成近三十种语言,并搬上舞台演出,成为一代思想家罗兰·巴特流传最广、最为人所知的著作。
本书作者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融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显示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他撷取了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构成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出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多思绪,剪不断,理还乱。而以往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反思”却显得迂腐、浅陋,这正是结构主义要证实的。
2025年9月22日 已读
七月还在自我吐槽,天天和友聊暗恋聊到解构一切;结果八月就被喜欢的人推荐罗兰巴特,笑死,真解构大师来了。
无法停止自我代入(罗兰巴特你写我日记;恋人是独一的是不可形容的,但恋爱原型是普世的),完全无法自我抽离(去阅读就是瞥见判词,但即使预见命运还是愿意在悲剧降临前去经历一切)。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8 (85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姜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20 - 5
★“我所想望的,无非是试着依我自发的本性去生活。为何如此之难?”
★畅销100年,影响全球无数青年,村上春树、塔可夫斯基挚爱的文学经典。
★防弹少年团专辑《WINGS》灵感来源;好莱坞巨星、《灾难艺术家》导演詹姆斯·弗兰克推荐的人生必读之书。
★翻译家姜乙《悉达多》《人类群星闪耀时》后又一力作
★德文直译,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代表作
《德米安》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于1919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读者将伴随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复杂世界的诱惑,品尝孤独、胆怯、彷徨、叛逆,渴望爱情与友谊,陷入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怀疑,直到遇见同龄人德米安,在他的影响下,一步步寻得答案,走向成熟。
2025年9月3日 已读
第一次读黑塞,前半本坚定自我追寻,但后半本渐渐ego trip。其实读虚构就是在读一种复杂度,但寓言故事总在过度简化。
非常抽象Ni味溢出,在本书里被称为灵性。不愧是你们infj作者,我代。每隔几页就忍不住划线拍照给infj友看,也太相似的行为模式。
很好笑全篇都在写男同感情,但临近结尾却在狠狠恋母。好像一款LotR女人,高度理想化高度符号化,但就不是真人。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豆瓣
Obsluhoval jsem anglického krále
8.5 (8 个评分) 作者: [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译者: 刘星灿 / 劳白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9 - 4
本书是作者用十八天在“一种轻盈的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从完稿到出版,他只字未动。赫拉巴尔自己说“无论是《国王》还是《孤独》,我都害怕去读,甚至连一行字也不敢看一眼”。小说以一个餐厅服务员蒂迪尔的打工经历,展示了捷克二十世纪中期的社会变迁。这部作品体现出作家一贯的回忆录式“传记”创作风格,通篇描绘了旅馆、饭店、餐厅和私人会所的生活,处处流露出布拉格帅克式的幽默、揶揄和调侃。
2025年8月31日 已读
绝妙疯味赫拉巴尔。熟悉的充满自我献祭的自由追求,如此低俗如此崇高,不知道该说太自我还是太谦卑。看完才知道是18天内一气呵成的,只字未改。和酣畅淋漓阅读体感一致,你们entp总有这种一起笔就撞得人鼻青脸肿的冲劲。
一共五章,剧情似乎可以分别对照:《过于喧嚣的孤独》,《布达佩斯大饭店》,《长日将尽》,《利益区域》和《隐墙》。其实已经不那么感兴趣战乱中的命运跌宕,民族国家叙事对于本岁静人而言只是背景知识,哪怕它已经是以痛苦悲悯的形式写成。
最被本质吸引的还是接近痴嗔的美的时刻,寂静大雪里的自我死亡质询和写作,用松枝装饰的恋人裸露的肚皮,四百只鸽子一齐飞下屋脊扇动羽毛的声音。
Identitti 豆瓣
作者: Mithu M. Sanyal Carl Hanser Verlag
Was für ein Skandal: Prof. Dr. Saraswati ist WEISS! Schlimmer geht es nicht. Denn die Professorin für Postcolonial Studies in Düsseldorf war eben noch die Übergöttin aller Debatten über Identität - und beschrieb sich als Person of Colour. Als würden Sally Rooney, Beyoncé und Frantz Fanon zusammen Sex Education gucken, beginnt damit eine Jagd nach "echter" Zugehörigkeit. Während das Netz Saraswati hetzt und Demos ihre Entlassung fordern, stellt ihre Studentin Nivedita ihr intimste Fragen. Mithu Sanyal schreibt mit beglückender Selbstironie und befreiendem Wissen.
2025年7月28日 已读
via JS。想看两年半终于在从杜塞回家的火车上看完,很应景,因为背景设定就是杜塞的大学。
情节很有料,开幕丑闻:冒充印度人的后殖民主义课程德国女教授被曝其实是白人,面临取消。还有她的领养印裔哥哥突然跳出来揭露她,后来杀到家里进行谁其实才是那个白人的精彩辩论。
当然主要是太好嗑了,她和自己phd女学生有着非常越界的关系,既像母女又像超越正牌女友的伴侣。印度神话迦梨女神(很sensual很sexy)时常出现指引女主思考和行动,古希腊戏剧机械降神还只是在结尾呢,这本也太作弊了。
女主和她表姐之间张力也若隐若现,既是知己又是对手,小时候竞争男生现在竞争女教授的关注,甚至两人都能看见迦梨女神。
只看开头略有点Yellowface味(褒义),但比起匡灵秀那款亚裔即色情的廉价fetish更直接更色欲。
In the Dream House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Carmen Maria Machado Graywolf Press 2019 - 11
In the Dream House is Carmen Maria Machado’s engrossing and wildly innovative account of a relationship gone bad, and a bold dissection of the mechanisms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psychological abuse. Tracing the full arc of a harrowing relationship with a charismatic but volatile woman, Machado struggles to make sense of how what happened to her shaped the person she was becoming.
And it’s that struggle that gives the book its original structure: each chapter is driven by its own narrative trope―the haunted house, erotica, the bildungsroman―through which Machado holds the events up to the light and examines them from different angles. She looks back at her religious adolescence, unpacks the stereotype of lesbian relationships as safe and utopian, and widens the view with essayistic explorations of the history and reality of abuse in queer relationships.
Machado’s dire narrative is leavened with her characteristic wit, playfulness, and openness to inquiry. She casts a critical eye over legal proceedings, fairy tales, Star Trek, and Disney villains, as well as iconic works of film and fiction. The result is a wrenching, riveting book that explodes our ideas about what a memoir can do and be.
2025年6月18日 已读
via Book Dumb。via H。怎么拖了三年半才读,好喜欢。第四章是在Carmen de los Mártires (carmen的意思是豪华的摩尔安达卢西亚风格花园庭院)看的,巧的是作者名字也是Carmen且祖辈是古巴人,这趟在西班牙看的四本都是拉美和拉美裔北美作家。
主题似乎可以一言以蔽之美国女同家暴创伤幸存者自传,但过度简化是危险的,试图概括一个人的半生也是不真诚的。
宗教狂热的青少年时期爱上牧师听起来像什么Fleabag故事,但后来意识到对方恋童,什么刻板印象地狱笑话。成年后第一次和女人谈恋爱则进入dream house:这本自传中无限回环的意象,事实上每一章的标题也都是Dream House as XYZ。房子布局物理上也是一个回环,每个房间的门通向另一间,如同永无尽头的鬼屋,只是作者本人才是那个走不出去的鬼。文中无数次提及那些心理恐怖家暴故事,忽明忽暗煤气灯,镜子和金属反射,想起《去年在马里昂巴德》,看时睡得很香但记得梦游般的无限回廊和恐怖片般乍现的镜室。
吃鸟的女孩 豆瓣
Pájaros en la boca
7.4 (9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萨曼塔·施维伯林 译者: 姚云青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1
2019年布克国际奖长名单作品
西班牙语文学的强力新生力量
以魔幻的想象带来炸穿现实的爆发力
********
《吃鸟的女孩》共收录14则短篇小说。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极具爆发力。一声短促的尖叫,然后是水流声,离异的父亲多么希望听不到他十多岁的女儿吃鸟的声音;一群家长在学校门口等待孩子放学,一个父亲捏死了一只蝴蝶,然后从学校里飞出一大群蝴蝶;一个男人接受指令在广场上杀死了一条狗,然而最后他发现自己要面对一群狗……萨曼塔•施维伯林善于将令人匪夷所思的幻想融入日常生活细节中,用开放式结尾让读者在惊愕中回味言外之意。2019年,《吃鸟的女孩》英文版出版,同年入围布克国际奖长名单。
2025年6月12日 已读
via泡水吴泊。第三本去兰萨罗特的飞机上看完的,四个半小时漫长航线几乎耗尽所有没被iCloud自动上传的西语书。三者无一例外是拉美作者,哈哈西班牙你看看自己有多荒。
今天看了太多中短篇脑子七零八落的,读到后来很机械性地滑动翻页但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寓言性故事虽然也抽象,但不是我爱的那款纯符号抽象。
喜欢矿工讲的那个小孩们掘井后消失的故事,想起《花衣魔笛手》。还有最后一个用嘴吐出小孩的生孩子故事。
佩德罗·巴拉莫 豆瓣
Pedro Paramo
8.8 (33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胡安·鲁尔福 译者: 屠孟超 译林出版社 2016 - 8
主人公佩德罗·巴拉莫幼年时家道中落,长大后靠着巧取豪夺,不仅恢复家业,而且一跃成为科马拉村的统治者,无恶不作,独霸一方。然而,随着爱子和妻子的去世,他也逐渐萎靡不振。本书是一部完全用现代小说的手法写成的新小说,在艺术上的成就引人瞩目。
【编辑推荐】
佩德罗·巴拉莫的故事是一部浓缩的拉丁美洲历史,然而却是以支离破碎的方式讲述的历史,讲述者是生还是死,也难以判断。无论时间、空间和人物,都充满怪诞迷离的气氛。这是一部带人走进魔幻世界的奇妙作品,一部无人知道生者与死亡界限的史诗。
【名人评价及推荐】
甚至在所有语言中,《佩德罗·巴拉莫》都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博尔赫斯
我能够背诵全书,且能倒背,不出大错。并且我还能说出每个故事在我读的那本书的哪一页上,没有一个人物的任何特点我不熟悉。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在这部只有一百多页的作品里,似乎在每一个小节之后都可以将叙述继续下去,使它成为一部一千页的书,成为一部无尽的书。
——余华
2025年6月12日 已读
Again想读五年终于,again去兰萨罗特飞机上的第二本西语书。
梦魇一般模糊遥远的叙事,遥远是指空间但更是指时间。时常看得云里雾里不知道何时起切换了谁的pov,只知道上一秒还在交谈的角色下一秒就现出真身,原来是已死之人的幽灵。难怪是带给马尔克斯极大震撼和启发的书,连那种忧愁的炎热的古老的幻觉般的气息都一致,还有很重的宗教味和世俗的罪孽。
游戏的终结 豆瓣
Final del juego
8.6 (5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译者: 莫娅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5
拉美“文学爆炸”主将 幻想小说大师
胡利奥•科塔萨尔 经典短篇小说集
《游戏的终结》是科塔萨尔的早期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的故事延续了科塔萨尔早年的幻想小说特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精致的封闭结构,先驱性的主题,梦魇般的离奇画面,以及对存在主义及人性的初步探讨。正如科塔萨尔所说:“我知道,这样的故事没有人用西班牙语写过,至少在我国是这样。我国有另一类故事,博尔赫斯的故事是令人赞叹的。但是我写的是另一种。”
2025年6月12日 已读
去兰萨罗特的飞机上,想看五年终于。是我第一本科塔萨尔,因为前段时间测汉语写作文风的AI说我像他才想起来看,笑死登月碰瓷了。
很多篇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长篇独白絮语疯疯癫癫让人想起《紫与黑》。没有清醒的时候全是梦。前半本还没进入状态,从第二卷开始爱上很多篇。
《一朵黄花》想起《奥菲斯的遗嘱》里橙色的芙蓉花,游走于时间长河的诗人。相似的母题其实看过太多遍,第一次是12岁时读到邹凡凡写的那部永生不死的世界旅行者。
《饭后》则无法忽视地惊人地与《通信集》相似,一来一往默契老友笔谈,人际关系和政治气候,直到以收到一位老友的去世讣告作结。
《美西螈》则提醒我巴黎五区有植物园,笑死再次修改行程。另外动物眼睛让人想起《奥斯特里茨》开头的夜行动物照片,神秘优美。
睡不着的那一年 豆瓣 Goodreads
The Shapeless Unease
7.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曼莎·哈维 译者: 王烨炜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4 - 12
♦ 2024年布克奖得主,被誉为“21世纪的伍尔夫”
♦ 失眠版《爱丽丝梦游仙境》
♦ 一切都会过去,失眠也是。
以睡眠的剥落去擦拭那些白天看不见的人生光景。
2016 年,萨曼莎·哈维从不管发生什么都能安然人睡的“睡眠无忧者"成了难以入睡甚至一夜无眠的“失眠者”……
那些清醒的凌晨1点、2点、3点、4点、5点、6点,没有一丝睡意的轻抚。在这一年里,她没有一天是睡着的,也没有一天是清醒的。
顺着那些无眠的夜,她通过写作来做梦,她聊到不安与焦虑、死亡与时间、科学与信仰、写作与小说……她也当自己的考古学家,回溯并试着理解自己的过往,“因为与生活达成和解要比细数人生的损失更容易一些"。
如果说睡得着是一种状态,那么睡不着则是另一种生命状态。她写失眠,也写生命本身,以诗意之笔,写出那些让人恍然又令人感动的存在。
穿越失眠的噩梦,进人一处奇妙的无眠之境。
——《每日邮报》
本关于感觉被剥夺的书怎么能够如此感性和充实?即便是在最富有哲学意味、最深远的意义上都充满具体、重要的细节。我喜欢在每晚入睡之前阅读这本书它似乎让我的睡眠有了共鸣与诗意。真是一本好美的书。
——泰莎·哈德里(英国作家)
2025年6月8日 已读
via徐慢懒。24小时每小时都可能是睡眠起点的本阴间人一直非常感兴趣睡眠和现代时间概念,结果这本拖到中文版都出这么久了才看。
巧的是也一夜未眠,今天在火车上读这本关于失眠的书;在挤满行李箱和婴儿车的机场出发列车上读到作者梦见充满拥挤陌生人的高速列车。已经第无数次遇见文学照进生活。
回程火车上半梦半醒翻完最后几十页,很羞愧困得点头,甚至连三语火车报站都听得清清楚楚但这个中文它怎么就不进脑子。
关于焦虑和死亡恐惧已经论无可论,失眠引起疲惫发散的脑子一如我被白昼和噪音强行唤醒的躯体般游离。严重失眠却还得和GP自证以便获得血液检查名额,让人想起朋友险些被耽误诊断肿瘤。
很同意“去年,写作是我除了睡觉之外最好的事,有事甚至比睡觉还好。写作时,我头脑清醒,精神状态也很稳定。”今天我就是开始写短评才醒的。
在西瓜糖里 豆瓣
In Watermelon Sugar
7.9 (27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者: 王伟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9
"在西瓜糖里,事情一次又一次发生,就像我的生活发生在西瓜糖里。我要告诉你这件事情,因为我在这儿,你在远方。"
🍉理查德•布劳提根,嬉皮一代的文化偶像,“嬉皮士的海明威”,后垮掉派传奇作家。
🍉村上春树视他为自己写作道路上的启蒙者,直言“他描绘的静谧、温柔又充满幽默的个人世界,是平凡作家模仿不来的”。Pulp乐队主唱Jarvis Cocker是他的狂热读者,曾为其小说新版撰写导读。
🍉《在西瓜糖里》写成于1964年,首次出版于1968年,是布劳提根写作生涯中的第三部小说。小说意象纷呈,想象奇崛,具备多重阐释空间,堪称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文本,被诸多评论家视为布劳提根继《在美国钓鳟鱼》之后的又一代表作。
🍉唐纳德•巴塞尔姆译者、诗人王伟庆(笔名少况)经典中译本,暌违二十年最新修订再版,补全旧版缺漏章节。作家朱岳倾情导读推荐。
📖关于《在西瓜糖里》的几个事实:
🍉本书1968年初版封面并无书名,而是以小说开篇第一句话代替(这句话这次会原样出现在简体中文版封底)。
🍉本书曾被众多后起作家如雷•蒙哥、斯蒂芬•盖斯金、迪恩•库恩茨、沃利•兰姆等在其作品中郑重致敬。
🍉Klaxons、Goodbye Kumiko、Deception、The Lovely Eggs、T.S.Idiot等乐队和音乐人都曾创作同名歌曲致敬本书。
🍉英国歌手、演员“哈卷”哈里•斯泰尔斯的2020年“Billboard Hot 100榜单”冠军单曲《西瓜糖》系直接受本书启发创作。
📖关于《在西瓜糖里》的几个传说:
🍉有未经官方证实的说法称,苹果公司iPod、iPhone、iPad等产品命名方式均系受本书中的故事发生地“我的死”(iDeath)这一名称启发。
🍉另有未经官方证实的说法称,村上春树小说《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空间设定系直接受本书启发。
📖媒体/作家评论:
🍉理查德•布劳提根是绝无仅有的存在。或许当我们垂垂老矣时,人们会写布劳提根(Brautigans),正如我们现在写小说(novels)一样。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一种全新的镜头,一个为我们所需要的、令人愉悦且正确的东西。——《旧金山观察家暨纪事报》
🍉《在西瓜糖里》是一部神秘莫测甚至可说超凡缥缈的小说,它无法被一言概括。——《纽约时报书评》
🍉《在西瓜糖里》是布劳提根的巅峰之作。——《新闻周刊》
🍉第一次读到《在西瓜糖里》是大约二十年前的事了,如今还清楚记得,翻开第一页,读了几行之后的惊诧。这些年来,我一再回到这本薄薄的书,从中汲取灵感和语感,它对我始终有着谜一般的吸引力。——朱岳
2025年6月7日 已读
布劳提根,美丽神叨人。这本也很灵动,可惜这本没有《草坪的复仇》惊艳。依旧典型的是intp味,高度抽象符号和实验语言,从不沉重从不严肃。
喜欢的还是设定:iDeath,最后一只老虎,老虎吃掉的父母,遗忘工厂,不发出声音的沉默黑色西瓜糖做成的钟,适合放在墓地。
Intermezzo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ally Rooney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24 - 9
An exquisitely moving story about grief, love, and family—but especially love—from the global phenomenon Sally Rooney.

Aside from the fact that they are brothers, Peter and Ivan Koubek seem to have little in common.

Peter is a Dublin lawyer in his thirties—successful, competent, and apparently unassailable. But in the wake of their father’s death, he’s medicating himself to sleep and struggling to manage his relationships with two very different women—his enduring first love, Sylvia, and Naomi, a college student for whom life is one long joke.

Ivan is a twenty-two-year-old competitive chess player. He has always seen himself as socially awkward, a loner, the antithesis of his glib elder brother. Now, in the early weeks of his bereavement, Ivan meets Margaret, an older woman emerging from her own turbulent past, and their lives become rapidly and intensely intertwined.

For two grieving brothers and the people they love, this is a new interlude—a period of desire, despair, and possibility; a chance to find out how much one life might hold inside itself without breaking.
2025年5月26日 已读
终于读了,好喜欢,完全的萨莉鲁尼-ness。读者往往都是刻舟求剑的,总想苛求喜欢的作者保持首作风格。而萨莉鲁尼真的能把《间奏曲》写成《聊天记录》plus版:和后者一模一样的年龄差和quasi-婚外恋道德困境,更复杂扎实的群像和更幽微的平行对照人际关系。
偶数章节极其好读,太丝滑地自我代入了Ivan,虽然性别对不上,但二十多岁intp的行为逻辑和人际交往笨拙程度如出一辙。但奇数章节Peter的pov就是一团乱麻,从第三章起就被迫听有声因为实在看不下去。虽然萨莉鲁尼绝对有偏私,但人还是无法不爱上Sylvia,笑死最近半年真的每每逃不过infj。自省的,脆弱的,直觉的,understanding的。是谁又在看trauma porn但毫无忏悔之心。
Sweet Days of Discipline 豆瓣
I beati anni del castigo
8.5 (6 个评分) 作者: Fleur Jaeggy 译者: Tim Parks New Directions 2019 - 10
A novel about obsessive love and madness set in postwar Switzerland, Fleur Jaeggy’s eerily beautiful novel begins innocently enough: “At fourteen I was a boarder in a school in the Appenzell.” But there is nothing innocent here. With the off-handed remorselessness of a young Eve, the narrator describes her potentially lethal designs to win the affections of Fréderique, the apparently perfect new girl. In Tim Parks’ consummate translation (with its “spare, haunting quality of a prose poem,” TLS), Sweet Days of Discipline is a peerless, terrifying, and gorgeous work.
2025年5月19日 已读
via徐慢懒。这个标题,哪里sweet了这不是纯discipline吗。上世纪中期瑞士寄宿女校故事,德语区浓郁宗教氛围,山区特有的自律肃穆味,一切依恋都压抑成克制。被远在巴西的母亲安排在寄宿学校度过极其孤独的8-17岁少年时代,直到分辨不出快乐和服从,爱欲和疏离。
抱着征服心态接触Frédérique但发现淡人终究混不熟,但阴暗逼本性难移又实在觉得乐观幸福的Micheline好无聊,白月光朱砂痣里毫不犹豫选择前者。看似什么都没发生但已经静静地疯过又死了,其实这个爱恨纠缠又在代《鹿》。但又要说了,安妮埃尔诺是只有发疯但没有萨博玛格达冷酷,这本是只有冰冷孤绝没有释放。…所以我什么时候再读萨博玛格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