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豆瓣 Goodreads
Beautiful World, Where Are You?
7.1 (6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 - 6
小说家艾丽丝独自搬到陌生滨海小镇,在交友软件结识蓝领工人费利克斯,邀请他陪自己去罗马宣传新书。在都柏林,她最好的女友艾琳刚走出失恋的阴影,开始与从小就相识的西蒙约会。
艾丽丝,费利克斯,艾琳,西蒙,四个人都过了三十岁,他们仍然年轻,但生活正在渐渐追上他们。他们相互渴慕,相互隐瞒,分分合合。他们为爱与性,为友谊和他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烦恼。他们是否站在天黑以前最后一个有光的房间里,见证什么?他们能否相信,还存在一个美丽的世界?
2023年1月6日 已读
昨天去Porto的飞机上看完的,拖了一年半,就是预感到了失望。
我喜爱的是她年轻左派学生式的彷徨和尖锐,或许还有一点自我陶醉和自我厌恶,很想念在《聊天记录》里看到很多自己的时刻。而新书是一种陌生的故作成熟,嗅到一丝熟悉的《普通人》的无聊。
或者说,是可识别的一种意见相左使我无法继续信服:她对宗教的虔信使我极度不适,此前我或许因为身边人经历认为宗教是受到迫害的自由思想,但在爱尔兰,显然这是一种令人费解的保守立场。
新书更像散文式的社会思考合集,几乎所有对话的目的都是借题发挥,而恋爱和人际关系恰好是她擅长运用的穿针引线手法而已,难怪读了那么多眼泪的场景却依然没被打动。
而《聊天记录》——那么赤诚那么狡黠那么多情又那么疏离——那么傻,反而让我觉得弗朗西斯真正懂得她需要什么,而不是冷静地错过生活。
最蓝的眼睛 豆瓣
The Bluest Eye
8.6 (53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妮·莫里森 译者: 杨向荣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8
★ 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
★ 《时代周刊》十大争议书籍 | 美国图书馆协会百大禁书
★ 耶鲁大学文学公开课指定阅读书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处女作
那一年的秋季,金盏花没有发芽。当时,我们以为那是因为佩科拉怀了她父亲的孩子。
很久以后,我和姐姐才承认我们的种子不会长出绿芽了。我们的天真、信念跟她父亲的兽欲或者绝望相同,全都颗粒无收。佩科拉的父亲死了,我们的纯真也死了。种子枯死了,她的孩子也死了。
2022年12月2日 已读
起初想读Toni Morrison是因为Pretend It's a City,她和Fran Lebowitz对谈好欢乐,但并不知道从哪本书下手。之后象友推荐《最蓝的眼睛》说是她年度最爱,于是顺势找好了切入点。
Toni Morrison是和Ferrante很类似的那种作者:page turner,娴熟的叙述技巧,修辞丰富但观感极其平实的语言,一眼就能看出是女作家——只有女作家才能写出那样交织着愤怒、温柔、残忍、骄傲、自卑和恨意的隐痛,浓稠到像熔化的沥青大坑一样,在边缘徘徊就有可能被粘在上面动弹不得。
Toni Morrison显然又比Elena Ferrante野心更大覆盖范围更广泛一些,种族,暴力,性的话题,天然地就吸引我,黑人群体也果然讲出了比意大利人更relatable的故事。
不安之夜 豆瓣
De avond is ongemak
7.2 (13 个评分) 作者: [荷兰] 玛丽克·卢卡斯·莱纳菲尔德 译者: 于是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8
★ 2020年国际布克奖获奖作品
★ 国际布克奖评委会认为本书“超越反乌托邦并拥有永恒历史意义”
★ 90后作家莱纳菲尔德凭本书成为国际布克奖最年轻得主、首位获得该奖的荷兰作家,奠定其在青年作家中不容置疑的崇高地位
★ 荣登荷兰年度小说畅销榜首
★ 荣获ANV首作奖
★ 2020年布克奖得主道格拉斯·斯图尔特、《悲伤长了翅膀》作者麦克斯·波特、爱尔兰图书奖得主艾德娜·奥布莱恩感动推荐
★ 入选《观察者报》《纽约时报》年度推荐图书、《卫报》年度十佳引进版作品、《VOGUE》年度五佳处女作、《Dazed》年度爆款图书
★ 《萌芽》《外国文艺》《泰晤士报》《经济学人》等几十家国内外重要媒体联合力荐
★ 著名小说家、青年翻译家于是(《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作者、《云游》《证言》译者)逐字逐句精心打磨译文
★ 以未成年人的的视角,呈现原生态的人性,纯粹地理解人间禁忌
★ 笔力凶狠,狂野,情绪化,真诚直接,精准描绘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
★ 令人惊叹的想象力,佳句不断,压迫感十足
★ 别具一格的动物意象和隐喻,展现不可多得的文学天赋
雅斯问上帝:非要带走我的兔子吗?不可以我哥哥马蒂斯去换吗?
十岁的雅斯拥有独特的体验宇宙的方式:在皮肤上涂乳膏来抵御严冬;迁徙的蟾蜍身上绿色的疣状物是斗篷……
然而,马蒂斯真的死了。整个家庭分崩离析,她的好奇心开始扭曲,形成越来越不安的幻想漩涡,一家人或许就此偏离人生轨道,堕入黑暗……信仰的禁忌被突破,欲望的尺度被超越,人与动物的界限模糊了。雅斯对黑暗充满恐惧,不断诘问自己:爸爸妈妈是不断蚕食我们的害虫吗……
2022年8月18日 已读
又湿又冷又黏腻,读起来非常难受。孩子有的是一双蕴藏天真与暴力的手。


其实想读动机是明年ITA要排My Heavenly Favourite,但原著只有荷语版没英译可看,所以提前看看Marieke Lucas Rijneveld其他作品,结果看完《不安之夜》生理性不适到不想尝试了。
Notes on a Thesis 豆瓣
作者: Tiphaine Rivière 译者: Francesca Barrie Jonathan Cape 2016 - 11
When Jeanne is accepted on to a PhD course, she is over the moon, brimming with excitement and grand plans – but is the world ready for her masterful analysis of labyrinth motifs in Kafka’s The Trial?
At first Jeanne throws herself into research with great enthusiasm, but as time goes by, it becomes clear that things aren’t quite going according to plan.
Notes on a Thesis is a reminder of the strangeness of academia, of every awful essay, every disastrous exam, and every insanity-inducing dissertation. If you’ve ever stared gloomily at a blank page, battled with office administrators or driven yourself (and everyone you know) mad by droning on about your work, then Notes on a Thesis will make you laugh (or cry) in recognition.
2022年6月6日 已读
文科博士日经劝退。
PhD本身就足够overwhelming,何况没有funding。从中学教职逃出来的女主挣扎备课本科生讲座试图养活自己,一边冒名顶替综合症发作一边绝望被告知原来兼职讲课不给发工资。情急之下又投五百封cover letter找了个索邦的工作,美其名曰国际会议组织,其实是每天填八百项报销手续单。
讲课+工作双重挤压之下博士论文几乎无从下笔,给导师发个计划书拖六个月不回还小心翼翼不敢催,终于导师良心发现回复了,却是无脑顺毛鼓励+继续踢皮球让读更多references。啊,这让人怎么不抑郁。
熟人一打招呼就是“你还在读博啊?”,家人也议论纷纷,男朋友终于受够了在第六年分掉了。可tetchy并非她本意,只是生活意义逐渐消磨,自我孤立总难免。或许卡夫卡真的是个好课题,人都该思考一下。
小说药丸 豆瓣
The Novel Cure: An A to Z of Literary Remedies
7.8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拉·伯绍德 / [英] 苏珊·埃尔德金 译者: 汪芃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由多年小说阅读经验+书目治疗临床经验+两千年文学史中的珍贵药材炼制而成的小说药丸
◆人生疑难杂症全收录,另类文学诊疗手册
◆对症下药,一盒起效。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乔伊斯止痛药、巴尔扎克香膏、托尔斯泰止血带、萨拉马戈药膏和佩雷克与普鲁斯特牌泻药……总有一款能治你。
————————————
本书对生理、心理的病痛一视同仁,因此从脚痛到心痛,各种药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此外还有你可能遇到的各种日常烦恼,包括搬家、寻觅另一半到中年危机等,甚至重大的人生挑战也能找到药,比如生离死别、成为单亲父母等问题。从打嗝到宿醉,从害怕投入到缺乏幽默感,无论大病小病,找我们开药就对了。
我们相信小说是书目治疗中最纯粹且最有效的药,这个信念是建立在我们累积的临床经验之上,并有数不清的传闻佐证。有些小说的魔力在于故事情节,有些是它的文字以安抚或撩拨的方式治疗了心理症状,有些则是有角色身陷类似的困境,而他们所提供的某种想法或态度具有疗效。
2022年5月31日 已读
时隔两年翻了三次,mean劲儿真的很像《书店日记》。最受用的建议不是literally致死剂量书单,而是“划定固定的读书时间和读书空间”。
挽救计划 Goodreads 豆瓣
Project Hail Mary
9.0 (135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迪·威尔 译者: 耿辉 译林出版社 2021 - 9
一趟孤注一掷的太空远征
一座没有尽头的科学迷宫
一次争分夺秒的冒险营救
一段跨越星际的真挚友谊
浩瀚宇宙中,瑞恩•格雷斯是整个人类文明仅存的希望。但在醒来的那一刻,他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他在未知的恐惧中寻找身份,从记忆的碎片中获取线索。这个肩负拯救地球重任的关键人物,现已命悬一线!人类文明究竟能否存续?在这场“挽救计划”里,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2022年5月24日 已读
通宵看完。安迪威尔这种极度乐观人士真是让你没办法生气。
希望,希望,朋友。我的脸也在漏水。
食物语言学 豆瓣
The Language of Food: A Linguist Reads the Menu
7.4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任韶堂 译者: 王琳淳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 - 2
《食物语言学》是一部妙趣横生,从冰激凌开始,到薯片、番茄酱,横跨欧亚,探讨食物、语言、文化传播间关系的作品。一些日常生活的食材,从名称就可以看出其奇异身世,如西方普遍使用的番茄酱(ketchup),这个怪异的英文单词,其实来源于闽南语的“鱼露”“chup”是闽南语中“酱”的音,而“ket”是“腌鱼”的意思。材料虽完全不同,语言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为什么原产于墨西哥,感恩节常吃的火鸡(turkey),会是土耳其(Turkey)这个国家的名字?又是谁想到把鲜奶或果汁放进加了冰和盐的木头搅拌,发明雪酪,而雪酪又是如何演变为糖浆?后来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又为何与此不无关系?
2022年5月20日 已读
读着读着就饿了,看完一本也吃完了一袋玉米火腿肠。
词源学、历史学、语料库语言学大乱炖研究著名食物(传播)历史,考据翔实野史丰富。(后面还写了一章心理语言学联觉假说,有点莫名其妙。)
Anyway维护文化纯洁性的人都见鬼去吧,食物告诉我们:所有人都是移民,没有一个文化是一座孤岛。
Present Laughter 豆瓣
作者: Noel Coward Samuel French 2015
At the centre of his own universe sits matinee idol Garry Essendine: suave, hedonistic and too old, says his wife, to be having numerous affairs. His line in harmless, infatuated debutantes is largely tolerated but playing closer to home is not. Just before he escapes on tour to Africa the full extent of his misdemeanours is discovered. And all hell breaks loose. Noël Coward's Present Laughter premiered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just as such privileged lives were threatened with fundamental social change.
2022年5月20日 已读
2020冬天买的剧本,2020夏天看的Andrew Scott版放映。
剧本只是个自恋者的中年危机剧本,但AS版就恃宠而骄又纯真。
The Crucible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Arthur Miller Penguin Classics 2000 - 2
The Crucible is a powerful indictment of McCarthyism and the 'frontier mentality' of Cold War America, published in Penguin Modern Classics.
Arthur Miller's classic parable of mass hysteria draws a chilling parallel between the Salem witch-hunt of 1692 - 'one of the strangest and most awful chapters in human history' - and the American anti-communist purges led by Senator McCarthy in the 1950s. The story of how the small community of Salem is stirred into madness by superstition, paranoia and malice, culminating in a violent climax, is a savage attack on the evils of mindless persecution and the terrifying power of false accusations.
If you enjoyed The Crucible, you might like Miller's Death of a Salesman, also available in Penguin Modern Classics.
'One of a handful of great plays that will both survive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bear witness to it'
John Peter, Sunday Times
2022年5月20日 已读
最震撼我的米勒戏,ptsd到每次想起都悲愤交织。
The Spoils 豆瓣 Goodreads
8.3 (6 个评分) 作者: Eisenberg, Jesse Grove Press 2015 - 8
Eisenberg’s third play The Spoils cements his reputation as a talented playwright whose tragicomic work explores questions of American privilege and the nature of family and relationships. Eisenberg will star in the New York production of The Spoils in the Spring of 2015, directed by Scott Elliott for the New Group’s inaugural season at the Pershing Square Signature Center.

Nobody likes Ben. Ben doesn't even like Ben. He’s been kicked out of grad school, lives off his parents’ money, and bullies everyone in his life, including his roommate, an earnest Nepalese immigrant. When Ben discovers that his grade school crush is marrying a straight-laced banker, he sets out to destroy their relationship and win her back. The Spoils is a deeply personal and probing comedy written by one of America’s most interesting writer-thespians.
2022年5月20日 已读
自作自受,残酷幽默,毫无道德的卷老师风格。
一种白男Fleabag,但刻薄这种事我的下限也是Fleabag了。
Word Power Made Easy 豆瓣 Goodreads
9.4 (20 个评分) 作者: Norman Lewis Anchor 2014 - 11
This time-tested classic—first published more than sixty years ago—has helped millions achieve mastery of English. <i>Word Power Made Easy</i> is the most effective vocabulary build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It provides a simple, step-by-step method for increasing knowledge and mastery of written and spoken English. Arranged in thematic sections—on everything from how to flatter friends and insult enemies to how to talk precisely about science and medicine—the book is written in a lively, accessible, and often humorous style, presenting ideas and a method of broadening your knowledge as an integral part of vocabulary-building. The author delves into etymology to arm the reader to decode unfamiliar words, provides phonetic pronunciations, gives tips on avoiding common spelling errors, and offers useful sections on which fussy, old-fashioned grammar rules are valid and which are outdated or misguided and can be safely ignored. Loaded with helpful reviews, progress checks, and quizzes to reinforce the material, this classic resource has helped millions learn to speak and write with greater sophistication.
2022年5月20日 已读
卖掉之前随手翻了翻,蛮怪的。以为是词汇量扩充,但单词部分并不多,还讲一点语法。正文难度也比开篇的测试题降了一截。
算是比较无章法的工具书,没太多题的练习册。
企鹅经典:小彩虹 第一辑 豆瓣
Vintage Minis
作者: 【以】尤瓦尔·赫拉利,【英】珍妮特·温特森,【英】简·奥斯汀,【法】马塞尔·普鲁斯特,【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 【美】理查德·赖特 译者: 梅静,孙致礼,周克希,林俊宏,吴晓雷,方厚升,施咸荣 赵轩,于是 等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1
《企鹅经典:小彩虹》第一辑共8册,每册用一个关键词命名,摘选作家一本或多本作品的精选片段,阐释由“生”至 “死” 的各种人生命题。探讨那些使人之所以为“人”的体验。如爱情、嫉妒、自由和金钱等。作家从简·奥斯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到珍妮特·温特森和尤瓦尔·赫拉利,经典荟萃,打通复古与现代。
2022年5月17日 已读
呃不就是套节选?主题划分也没有根据。
刚出版就买了,一本也没读完现在全新卖给多抓鱼……集子做得真的很让人失望。
金翅雀 豆瓣
The Goldfinch
8.0 (31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娜·塔特 / Donna Tartt 译者: 李天奇 / 唐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将使我们更接近真实与美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生爆炸,男孩西奥的母亲丧命,十三岁的西奥奇迹般幸存。但由于父亲早已遗弃他们母子,西奥只能寄住在有钱的同学家。陌生的环境令他不知所措,崭新的人际关系令他倍感挫折,但最令他难以忍受的是失去母亲的伤痛。
但他意外拥有了博物馆的名画《金翅雀》。这幅画是他在回忆起母亲时的唯一慰藉,将他带进了幽深黑暗的艺术世界……
成年后的西奥游走在名人画室和自己工作的古董店之间。他并未与这个世界变得亲近,他爱上了一个女孩。他并不知道的是,自己处于一个正在逐渐缩小的危险的圆圈中心。
《金翅雀》由美国著名女作家唐娜•塔特耗费十余年时间创作,一部会让你挑灯夜读、推荐给所有朋友的伟大小说。
——————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普利策奖获奖小说
美国文学女神唐娜·塔特万众瞩目的大师级巨作
——————
•唐娜•塔特凭借《金翅雀》入选《时代》“年度最具影响力的100位人物”
•作者唐娜•塔特与莫迪亚诺、昆德拉等同时位列《费加罗报》年度作家
•安德鲁•卡内基杰出小说奖
•美国书评人奖短名单
•百丽女性小说奖短名单
•希拉里•克林顿推荐书目
•版权售出32个国家或地区
•销量超300万册
•出版三年,仍位居《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榜
•荷兰、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畅销书
•《每日野兽》年度20部“好书中的好书”第2名
•《纽约时报》年度最佳5部小说第3名
•《卫报》年度6部最佳小说第1名
•《书页》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
•《科克斯评论》年度最佳图书之一
•《经济学家》年度最佳图书之一
•《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图书之一
•《北美时尚快报》年度图书
•巴诺书店年度最佳小说之一
•《傲骨贤妻》第六季第四集致敬书目
•《饥饿游戏》电影公司取得版权,即将改编成电影或迷你剧!
•斯蒂芬•金,村上春树,希拉里•克林顿,李•佩斯……从作家、政治家到演员,众多名人一致追看
•美国亚马逊有史以来评论数最多的20本书之一
——————
媒体推荐
了不起的成就……如果有人对小说失去兴趣,这本书会让他再次产生对小说的爱。最后几页表达的思想严肃、宏大、复杂,但作者将它们有机地组织在了一起。
——《卫报》
一部现代史诗,一场旧式朝圣……带枪的狄更斯,嗑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玩古董的托尔斯泰。如果这部小说还不能为塔特赢得主要由男人组成的美国伟大小说俱乐部(约翰•斯坦贝克,哈珀•里,菲利普•罗斯等),那我们应该关闭这个俱乐部,再开个世界伟大小说俱乐部,因为这本书完全配得上这个名头。
——《泰晤士报》
很难说明《金翅雀》对作为读者的我产生了多大影响,以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影响。我一向喜欢“好男孩和妈妈”的故事,所以读到十三岁的西奥用残忍而美丽的文笔讲述他深爱的母亲在爆炸中丧生、他的命运被改变,我立刻就被吸引了。场景转换时,我已经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怪诞、悲伤、虚弱、酗酒、且经常干些小坏事的西奥的模样扎根于我的心里。不过,这本引人入胜的七百多页大书不止讲了悲剧和失去,还是一部关于失踪名画的盘子铺得很大的神秘小说,一部关于友谊、艺术和表象的沉思录。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一种生活的编年史:有时恢弘,偶尔紧张但总是感人。
——美国亚马逊编辑月度推荐
唐娜•塔特的最新小说英文版有784页,但整本书的叙述有种令人难以抗拒的迷人的急迫感,和作者另一杰作《校园秘史》一样悬疑性十足。
——《出版人周刊》
这部十年磨一剑的大长篇锐利、无畏、引人入胜、迅速,情节如巨蟒盘绕,细节清晰绵密,感情丰沛纠结,焦虑渐渐加深,无穷无尽……深刻检视了幸存的神秘和忧伤,美和沉迷。
——《书单》
一部凶猛的杰作。
——《华盛顿邮报》
耀眼夺目……这部令人着魔的交响乐似的小说汇集了塔特女士所有的叙述才能,读这么一本书会获得巨大的喜悦。
——《纽约时报》
《金翅雀》完全是关于艺术的一本书,我们从读第一页起就知道自己为何如此喜欢唐娜•塔特:快速的情节,优雅的文笔,仿佛正在纸页间呼吸的人物,引人入胜的完美场景……欢乐与悲伤存在于同一瞬间,整本书会久久地留在我们的心里。
——《名利场》
一部期待已久的优雅沉思录,关涉爱,回忆,和艺术迷人的力量……宏大,自信,人物令人印象深刻……一部杰作,值得我们等这么久。
——《科克斯评论》
这是一部经典,你如果没读过,读吧。你如果已经读过,再读一遍。
——《今日秀》
——————
名人推荐
唐娜•塔特的《金翅雀》读了就停不下来。
——李•佩斯(Lee Pace)
唐娜•塔特女士的书我也喜欢,新作《金翅雀》最好看。和她也聊过不少,是位相当风趣又有魅力的女性。
——村上春树
《金翅雀》是每十年才会出现几部的那种珍品,这部璀璨的文学作品直抵心灵和意识的深处……唐娜•塔特的这部小说太特别了。
——斯蒂芬•金
我的床头柜上放了一堆我正在读的或者希望能马上读的书,一般我会同时读好几本书。我正在读的是唐娜•塔特的《金翅雀》、玛娅•安琪罗的《妈妈和我和妈妈》和哈兰•科本的《想念你》
——希拉里•克林顿
一部优美的成长小说,一本直抵内心、能引发强烈共鸣的书,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男孩和一幅躲过劫难的名画的故事,人物刻画细致鲜活。
——普利策小说奖授奖词
你该把阅读《金翅雀》作为家庭作业。
——戴恩•德哈恩(Dane DeHaan)
去年每个人都在谈论这本书,现在你也可以读了。
——弗洛伦斯•韦尔奇(Florence Welch)
我正在津津有味地读《金翅雀》,非常喜欢。唐娜•塔特创造的人物非常丰富,情节也很吸引人。
——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
你读过《金翅雀》吗?那本书写得太美了,完全是关于艺术和生活的。
——《傲骨贤妻》第6季第4集
我真嫉妒那些比我早读到这本书的读者,因为他们比我早享受到西奥这个人物和他的奇妙旅程。
——萨拉•杰西卡•帕克
2022年5月13日 已读
受够了美国人了,就这个故事也能写70万字?啰嗦得让人心烦。(更烦的是自己最近似乎只能看进去砖头书,不知道什么毛病。)
封面折页上写,唐娜塔特认为“雕琢句子是写作带给人最深层次的满足”——完全不怀疑会是她说的话,《金翅雀》里太多创意写作课式作家的技巧痕迹了。
后半部重返纽约比拉斯维加斯写得好:生活合该恍惚混乱不安,仿佛后劲太大的嗑药和明知在自毁却无法停止的列车——而不是在拉斯维加斯时太过明亮锐利的堕落。结尾就差得多,美国人对阿姆斯特丹的幻想也幼稚得令人尴尬,说教式对抗虚无主义的鸡汤演讲直接把评分从3.5拉到了3星。
P.S. 让我不安的是,这本书似乎验证了一些我对柳原汉雅写作里不舒服的部分。具体是什么还不清楚,并不是《渺小一生》太过赤裸的消费悲剧和增加偶然性,可能只是因为柳原汉雅太美式吧。
聊天记录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Conversations with Friends
7.4 (154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9 - 7
千禧一代的代言人
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萨莉•鲁尼力作
网络交流文体精准捕捉当下青年现状
横扫社交平台的惊喜之作
-
在危急关头,我们都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决定,
我们究竟要爱谁。
-
爱尔兰女大学生弗朗西丝写诗,爱文艺。21岁那年的夏天,她和女友博比结识了小有名气的女作家梅丽莎和她的演员丈夫尼克。在书店、花园、咖啡馆、公寓楼,弗朗西丝和她的新朋旧友谈天说地,妙语连珠之间,人与人的关系或拉近,或疏离。不知不觉,弗朗西丝与尼克开始了一段明知不会有结果的婚外恋。
生活渐渐失控,价值理念归零,弗朗西丝在爱欲和伤痛中迎来第二次成长,重新审视自己的脆弱与偏见,拷问并习得关于友谊、爱情、婚姻、金钱、宗教、疾病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要明白世界与自身必须先要经历生活,弗朗西丝发现,她不能总是做一个纸上谈兵的人……
《聊天记录》是一个由年轻诗人讲述的故事。小说语言清澈直白,处理的却是现代社会的个体面对的一系列道德难题。弗朗西丝,或者说作者萨莉·鲁尼,像一个小小的哲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惑,真诚地思考人与世界的关系。
-
【编辑推荐】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莎莉•鲁尼的处女作。
★ 被誉为“千禧一代第一个伟大的作家”,小说平易近人的谈话风格充满了智慧和对人际关系中复杂动态的洞察,精准地捕捉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年轻人的现状。
★ “不可救药地悲伤着的”年轻人,对自身的身体、智力、阶层的深刻敏感触发对权力的思考。
★ 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短信、脸书融入角色的日常生活,网络交流口吻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叙事文体和张力。
★ 青年作家张悦然、周嘉宁,青年翻译家陈以侃力荐!
-
鲁尼精准地捕捉了当代年轻人的现状:对话在电邮、短信、眼神之间无缝穿梭,对性爱与创作充满自信,爱慕写电邮时首字母全部小写的年长男人。她的第一人称叙述者、21岁的弗朗西丝,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细致观察的人,然而鲁尼留出空间,让读者看到弗朗西丝忽视的一切。
——《巴黎评论》年度最佳小说推荐语
鲁尼这本从头到尾都精彩绝伦的小说,一大美妙之处就在于她犀利地洞察了与所谓的自知之明常常伴生的自欺欺人。……《聊天记录》是一本别出心裁的理念之书。但它对人的观察甚至更为聪慧。
——《纽约客》
鲁尼出色地描写了一个有才华、但有自残倾向的年轻女人,捕捉了她的精神与生理状态。她敏锐地意识到,表面的自由其实受制于肉眼看不见的栅栏。……鲁尼能言善辩的人物们或许没能表达脆弱的自己,她却用独有的声音替他们发声。
——《卫报》
我爱读那种让人根本无法相信是处女作的处女作……《聊天记录》刻画了一个冰雪聪明的女大学生与一个年长的已婚男人恋情纠缠的微妙画像,令人手不释卷。
——扎迪·史密斯
萨莉·鲁尼是文坛上冉冉升起的作家。《聊天记录》用B.E.埃利斯早期的那种紧凑、从容到酷的文风,写出一群二十一世纪的年轻人,活像塞林格笔下那种实诚、自命不凡的年轻的爱尔兰后裔。
——科林·巴雷特(《格兰贝的年轻人》作者)
2022年5月6日 已读
敏锐真诚又做作,还有知识分子或者说学生式的傻气,爱惨了。
虽然一开始就预感到大四角偷情故事会以双双重归日常轨道结尾,但《聊天记录》的戏剧感还是比《正常人》那种dead-inside chillness要鲜活炽烈(以及年轻地愚蠢,而不是故作聪明)得多。
阅读期间无数次感叹为什么我读的第一本萨利鲁尼不是《聊天记录》,这让我晚了两年才喜欢上她。
P.S. 读完发现翻拍电视剧九天后就要播出了……啊!幸福!
Who Killed My Father 豆瓣
作者: Edouard Louis 译者: Lorin Stein Harvill Secker 2019 - 2
In Who Killed My Father, Édouard Louis explores key moments in his father’s life, and the tenderness and disconnects in their relationship.
Told with the fire of a writer determined on social justice, and with the compassion of a loving son, the book urgently and brilliantly engages with issues surrounding masculinity, class, homophobia, shame and social poverty.
It unflinchingly takes aim at systems that disadvantage those they seek to exclude – those who have their expectations, hopes and passions crushed by a society which gives them little thought.
2022年4月30日 已读
ITA旧戏,看不了戏就看看原著。
很薄一本,很简短,但写作节奏显得冗长。经常一句话翻来覆去讲,放在第二人称里稍显做作。
很割裂。既然要写“谁杀了我父亲”,那么只有第三部分是真正的着力点,前半本父子之间的恨和爱几乎与最后谈论法国政治对父亲(或者说穷人)的影响没有联系,完全是私人的表达。借机倒是讲了一些对有毒男性气质和暴力的控诉,但都很陈词滥调。
P.S. 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对于“我”告密行为的厌恶那个场景。多么讽刺。
德国 豆瓣 Goodreads
Germany: Memories of a Nation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尔·麦格雷戈 译者: 博望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一部国家史,一部民族史。
六大部分,三十个主题,建筑、雕塑、绘画、瓷器、啤酒、香肠、汽车、货币……以“物”串连起德国政治、文化、艺术等数百年历史变迁。
在过去的一百四十年里,德国一直是欧洲大陆的核心力量。二十八年前,一个新的德国诞生了。
我们对这个新生的德国有多少了解?
它的民众又是如何认识他们自身的?
尼尔• 麦格雷戈认为,对任何一个欧洲国家来说,想要构建一段清晰连贯又全面的德国历史都是不可能的,因为无论在地理层面还是历史层面,德国总是动荡的。它的边界也在不断地游移。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伊曼努埃尔• 康德的故乡——柯尼斯堡现今是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德国最伟大的作家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在斯特拉斯堡的大教堂里发现了德国艺术与历史的特质,而斯特拉斯堡如今在法国境内。本书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长达五百年。其中绝大部分时间,德国由众多独立的政体组成,而每一政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1914 年以前的德国人或许会讲述的那些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动人故事,早已被之后三十年的诸多事件摧毁了。
或许德国的历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广泛共享的记忆、意识与经历。对它们中的一部分进行检视便是本书的目的。从十五世纪古腾堡发明的现代印刷术开始,作者选取了那些在新生的德国仍然能引起共鸣的对象与观念、人物与场所,比如德累斯顿的瓷器及其废墟中的碎石瓦砾、包豪斯的设计和德国香肠、查理大帝的皇冠及布痕瓦尔德集中营的营门,以此向我们展现它的集体想象。
还从来没有一本书如此这般地讲述“德国”。
2022年4月28日 已读
via 独行侠杀手阿何,买了两年终于读了。虽然砖头书但极其好读两天就看完,巨幅精美铜版彩页多到令人发指。
题目看似是德国史与印象概览,但这绝不是传统史书。后记写2014时任大英博物馆馆长的作者办了同名展览后开始写这本书,难怪这本书充满了不成比例地多的绘画建筑篇章。
勒口上印的那句“或许德国的历史天生就是破碎的,但它包含了大量广泛共享的记忆、意识与经历”才是本书核心思路。德国在欧洲历史上从来都是个联邦,它的界限不是国界而是语言。
其实按以往口味我还蛮反感史书,但因为这本的架构太琐碎凌乱,且夹杂过多艺术史和器械发明的部分,读得最快乐的反而是正经讲历史——二战后萦绕西德人心头的愧疚、对战争压抑的愤怒、仿佛被惩罚的沉默,成为与物质上重建德国相对的心理重建。
凡人之心 豆瓣
Any Human Heart
8.1 (38 个评分) 作者: [英] 威廉·博伊德 译者: 王一凡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10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 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
★ 也许我们最终都只是凡人,但至少曾追求过完美的一生
★ 属于21世纪的当代经典,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英国影星“抖森”至爱的名著
★ 布克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提名作品,同名改编剧集获“英国奥斯卡奖”
★ 英文原版在豆瓣已有近1000位用户标记
★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书、《卫报》“死前必读的1000本书”
★ 和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被英国当代文学图景低看了的”实力派小说家威廉·博伊德核心代表作首次译介
★ 让·莫内欧洲文学奖、法国Elle杂志读者大奖获奖作品
★ 多次获《书店日记》《小说药丸》等著名“书单书”推荐
★ 《星期日泰晤士报》头牌专栏作家布莱恩·艾普亚德曾撰文称,相比共同入围2002年布克奖并最终得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凡人之心》更应获奖
※※※※※※※※※※※※※※※※※※※※※※※※※※※※※※
一部出色的流浪汉小说,风格自信而写意。一股老式但新奇的力量,从头到尾始终保持活力。这部小说是各类文学奖的有力竞争者,也会是其中任何一个奖项当之无愧、炙手可热的得主。
——安妮塔·布鲁克纳(英国作家,布克奖得主)
博伊德在全书开头的文笔是如此灵动,以至于读着读着,我们都忘了蒙特斯图尔特是一个虚构的角色。
——角谷美智子(《纽约时报》首席书评人)
《凡人之心》也许是最多人向我推荐的书了。我倾向于避开任何一本别人推荐给我的书,宁可天真地想象自己会发掘出属于我的文学金矿,不过这次她的热情实在令人难以拒绝,于是在晚饭后,我点上烧木炭的火炉,读了起来。到临睡前,我已经欲罢不能了。
——肖恩·白塞尔(《书店日记》作者)
这部小说比起一部世纪旅行见闻录来说可要丰富得多了。它映射出个人人生的轮廓:主旋律;反复无常;真诚与虚伪的友谊;没有能力完成自己人生设想的哀叹;几乎毫无意义的某些人生经历。小说名为“凡人之心”,然而,蒙斯图尔特并不代表每一个人。他比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更加慷慨、宽容,更能享受自己的人生。
——《大西洋月刊》
这本书乐趣无穷……读来令人快乐极了。
——《华盛顿邮报》
博伊德具备一种独特的能力,这使得他能通过描述丰富、真实的细节,刻画复杂、可信、充满情感和生命力的人物,最终讲出引人入胜的精彩故事。……这本书我读了两遍了,可能马上要再读一遍。而又有几本书能让你这样不住想要重读呢?
——《洛杉矶时报》
一个伟大的角色——以及一部伟大的小说……博伊德让你确信自己读到的正是一个真实、有缺陷、边缘化的角色,饱经20世纪历史中恶意和反复无常的创伤后,内心无尽的秘语。
——《西雅图时报》
博伊德所赋予主角的,如果不是精神,那也是声音的完整性,是对自己不恰当之处最轻微的嘲讽,是对句子和短语优美凿琢后呈现的一出戏剧。
——《纽约时报书评》
惊艳、动人,极为有趣。这既是一本记录逝去时代的精彩回忆录,也是一个有关平凡人的动人故事。
——《星期日电讯报》
博伊德的技巧如此令人信服,甚至在书刚出版的时候,使得许多读者以为主角蒙斯图尔特在现实世界中是真实存在的。
——《卫报》
博伊德惊人的叙事能力在这里得到了释放:这是一部你难以预知结局的传记,让你深深着迷又不住猜想……这是博伊德迄今为止最令人愉快的小说之一:慷慨、机智,又悄然地别具深意。
——《标准晚报》
读到最后三分之一,似乎有点懂了说自己最爱这本书的抖森是怎样的人。LMS的一生,从二十年代的巴黎文学界,二战时期的间谍生活,五六十年代的纽约…一路下来,如果真能如《午夜巴黎》那样穿越,大概每个阶段都有人愿意穿回去,跟他交换吧。然而他那种一直追寻年轻时理想,回首时的无奈遗憾,却比那些传奇似的经历更直指人心,引人反思,我这一生,是否虚度? 回顾人生,如一条河,我只是疑惑了,究竟自己是河心小船上那个人,还是岸上观望那个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开始疑惑,开始思考,岸上的人变成了船上的人,这大概是本书最大的魅力吧。 如果能给六颗星星,我会毫不犹豫,逐一点亮。
——豆瓣读者Kathy
花几十天读完了小说主人公用一生写下的日记(虽是虚构但却真切无比),内心好像被一股巨大的虚无感吞噬。眼见主人公辗转于人生得意与颠沛流离间,世事无常,一路到最后,纵然有可被鉴定为传奇的经历傍身,还是抵挡不了衰老和死亡,抵挡不了时间这个最大的敌人。而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
——豆瓣读者sorrento
算不上成功,算不上传奇,做不到自己想做的,也不断失去所爱,但看到最后一直在被戳中,如果是自己,又能不能把这么一生过好呢?
——豆瓣读者with
读的时候,有许多回,威廉·博伊德写下的句子深中我心,牵扯出在那个时刻最本能流露的感情。能做到这一点的作家实在不多,而博伊德成功做到这点不止一次。《凡人之心》是我读过的博伊德的第一本书,但必然不会是最后一本。
——英国亚马逊读者Kundra
厚实、浓重、无限蔓延,并非我惯常喜欢的类型,但不得不说,在读完之前我就是没法放下这本书。尽管篇幅不短,但《凡人之心》是那种能让你在翻阅繁多书页的过程中,持续且牢牢吸引住你的小说。博伊德有一项罕见的天赋,这让他写出充满力量、无比动人的散文文体。此外,《凡人之心》包涵这一切:爱、欢笑、痛苦、困顿、泪水,以及成功与失败。从各方面来看,这都是一部大师级的作品。
——Goodreads读者J. Kent Messum
※※※※※※※※※※※※※※※※※※※※※※※※※※※※※※
【对威廉·博伊德的评价】
他那一代人中最优秀的故事讲述者之一。
——塞巴斯蒂安·福克斯(英国作家)
伊夫林·沃和金斯利·艾米斯当之无愧的继承人。博伊德似乎特别幸运,因为他天生就喜欢讲故事,而且有能力用迅疾、自信的散文表达这些故事。
——《纽约时报》
很少有当代作家能像博伊德那样有力地描绘出离我们很近的现代历史。他的人物和他的散文同样令人着迷。
——《华盛顿邮报》
威廉·博伊德可以说是英国在世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周日快报》
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小说家。博伊德可能比他的同代人写了更多真正的经典作品。他的作品有一种难得而优雅的持久性。
——《每日电讯报》
他是最优秀的英文散文家和故事讲述者之一。
——《大西洋月刊》
博伊德是一个天生的讲故事的人,他清晰、紧凑的散文从来不会阻碍到他的人物和他们不可预知的命运。
——《华尔街日报》
21世纪的格雷厄姆·格林化身。现代英国小说家中写出最多令人不忍释卷的书的那个,具有以传统方式讲故事的美德——地点的唤起、节奏、戏剧性……天才的故事大师。
——《独立报》
博伊德是一个温文尔雅、多才多艺、随和的哲学式文学表演者,聪明而富有思想。
——《纽约时报书评》
读一本威廉·博伊德的小说,就像开启一瓶葡萄酒,点燃一架火炉,坐在你最喜欢的那把扶手椅上——相信大师会带你踏上一段充满趣味、不可预知的旅程。
——《旁观者报》
2022年4月14日 已读
从听说海明威的死讯开始才真正有一种命运迫近、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的紧绷感。
那样传奇又终归平淡的一生,结束前也曾如此颓唐。
优秀的绵羊 豆瓣 Goodreads
Excellent Sheep
7.7 (52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德雷谢维奇 译者: 林杰 九州出版社 2016 - 4
2008年,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之后,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决定辞去自己的终身教职,离开这所常春藤名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感觉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在即将辞去耶鲁教职之际,他发表了一篇文章《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这些问题。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周之内,它的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次(后来的累计阅读量超过了100万次)。很明显,这篇文章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从那之后,他开始应邀到美国各地的大学发表演讲,跟学生们交流,回答他们的问题,也向他们请教了许多问题,并倾听和了解了他们的答案。这本书就是他对这段经历的思考和总结。
在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他还进一步指出,虽然这些藤校外表上有特色,但在内里,都是“失去了灵魂的地方”。很多在藤校就读的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自我膨胀、自我中心、自以为是。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这些标签的人,却能在人生道路上攻城掠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而有一些藤校生一辈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过某藤校。
本书自2015年5月上市以来,在美国社会引起广泛争议,迅速成为《纽约时报》、《新共和》、《洛杉矶时报》等各大媒体追捧的话题,在国内也得到了南方周末、凤凰卫视、澎湃新闻网、环球时报、外滩画报等媒体的报道。
2022年3月12日 已读
via关念。
藤校精英教育与阶级固化吐槽文,文理学院与博雅教育推崇者。
但还是要警惕,构建乌托邦是最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当作者还和你同专业、你们之间存在天然的认同时。而当作者吐槽了一整章所谓的精英学生“即便具有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却像没头苍蝇一样毫无高屋建瓴的洞察力、从不会是好的领导阶层与社会贡献者”时,自己却选择了在跟从内心读完英国文学学位后留在耶鲁任教。
怎么讲,还是很讽刺。这个教育体系能给理想主义者提供的最好的一条路就是:读人文学科,然后教人文学科,以便那些悲惨的人文学生有地方读书,毕业了也去教人文。
不过里面有句话还是很印象深刻:“人文艺术已经替代了宗教学,图书馆、博物馆以及剧场变成了新一代的教堂。”非常认同。文化场所蕴含的教育大众的意义前所未有地浓厚,不讨论问题纯娱乐的文化就是浪费生命的消费。
小狗钱钱 豆瓣 Goodreads
Ein Hund Namens Money
8.8 (239 个评分) 作者: [德] 博多·舍费尔 译者: 王钟欣 / 余茜 南海出版公司 2009 - 2
《小狗钱钱》主要内容:吉娅是一个普通的12岁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救助了一只受伤的小狗,并给它取名叫“钱钱”。没想到,钱钱居然是一位深藏不露的理财高手,它彻底改变了吉娅一家人的财富命运……“欧洲第一理财大师”博多·舍费尔用生动的理财童话,教会你如何从小学会支配金钱,而不是受金钱的支配;如何像富人那样思考,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钱;如何进行理财投资,找到积累资产的方法,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海报:
2022年3月7日 已读
理财建议没学到多少,因为我的鹅小到只允许我放在余额宝。但更坚定了一点:要做喜欢的工作。因为投入精力越多的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才越大,强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真的很容易失去动力和灵感。
另外就还是拖延症人道理我都懂系列的「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原则……我真的很容易把所有事都拖成urgent才干,但重要的从来不是那些urgent,而是important。
八百万种死法 豆瓣
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7.8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潘源 / 王默 等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八百万种死法》里的八百万其实是指纽约市里八百万市民。作者在书中经常写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死法———只是在家里看电视却会无辜被炸死、跟相邻几十年的邻居会因一只新宠物而争执动武死亡。“八百万种死法”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罪恶城市。
一个优雅的皮条客,昌斯,手下有六个姑娘,她们风采各异,有的能写诗,有的熟知报告文学。美丽而天真的金?达科嫩不过是其中之一。她想脱离应召女郎的生涯,找到马修寻求保护,让他跟昌斯说。马修收了金攒的私房钱但没有保住金的命。金被人捣得面目全非,死在公寓中。连金的一些朋友也一个接一个死掉。其中一个姑娘在遗书中写道:“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过去。”
尽管肯·德金警官说:“妓女自杀,见怪不怪。”马修还是决定为这些逃回公道。尽管受到警告,但他一心一意要追查到底。
2022年3月3日 已读
无法戒除的波本威士忌,不断涌来的创伤记忆,终日挣扎才能pull together的昔日警探,充满文学性与约翰多恩的破案历程。
讲实话一开始就是在把《八百万种死法》当《极乐迪斯科》在读,何况标记想读时正是两年前刚开始玩Disco Elysium的日子,很难不产生一些关联暗示。其实也有些像《真探》,只是这本的人文思考还是多于哲思。
下一本读《到坟场的车票》,这是我第一本标记想读的劳伦斯布洛克。(虽然我很怀疑自己终究会忍不住看完劳伦斯布洛克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