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桥头眺望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米勒 译者: 屠珍 /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我要我的名声。”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经典之作,以一出家庭悲剧抓住外来文化者的痛脚。
《桥头眺望》是阿瑟•米勒于1955年创作的一部两幕剧。在首演了一年左右之后,该剧先是在伦敦,之后又在巴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连续上演达两年之久。时隔60年之后,由NT Live推出的新版本一举夺下象征戏剧最高成就的托尼奖的其中两项大奖——最佳导演和最佳复排戏剧奖,实现了经典剧作的成功回归。
码头工人埃迪和妻子贝特丽丝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将贝姐姐的遗孤凯瑟琳抚养长大。凯瑟琳几近成年而埃迪仍对她宠爱不减,两人之间浓厚而颇为特殊的感情让贝感到不安。贝的两个意大利亲戚马可与鲁道夫偷渡到美国打工,借住在埃迪家中时,个性明快的鲁道夫吸引了凯瑟琳的注意,而他们之间的感情却遭到了埃迪的强烈反对:埃迪不喜欢鲁道夫,并且告诉凯瑟琳鲁道夫追求她只是为了美国身份。为了阻止他们结婚,埃迪向移民局告发了马可与鲁道夫的偷渡者身份,马可在愤怒之下找到埃迪,打算复仇。
2021年3月5日 已读
不了解移民背景但并不过分影响阅读,本质上还是issued parent和parent issue。奇怪的是,读的过程中时不时令人想起《欲望号街车》。
推销员之死 豆瓣
8.6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阿瑟·米勒 译者: 英若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掉皮。”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巅峰之作
★ 著名戏剧艺术家、《推销员之死》中国首版主演英若诚先生翻译
★ 一举囊括普利策奖、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三项戏剧大奖
★ “一枚被巧妙埋藏于美国精神大厦的定时炸弹”
《推销员之死》是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巅峰之作。威利•洛曼是一名推销员,壮年时的他业务能力可靠,妻子琳达持家有道,两个儿子比夫与哈皮也让他引以为傲。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好运气似乎正离他远去,他的生活也渐渐失控……作者撕碎了“美国梦”的光鲜表象,满怀同情地洞察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并不动声色地将其希望和痛楚呈现在戏剧舞台之上。本剧发表于1949年,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是首部一举囊括三大戏剧奖的剧本,让阿瑟•米勒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1985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本书译者英若诚先生为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在阿瑟•米勒亲自导演的《推销员之死》中国首演中担任主角。
2021年3月3日 已读
是阿瑟米勒最出名的本子,却不是我最喜欢的阿瑟米勒剧。幻灭感来得太程式化,literally一步一步走进坟墓。何况motif是美国梦破灭,难怪刚改开那会儿米勒夫妇就多次来华访问。新版的序言也很遗民旧风,读得我满脑子迷惑:2020年还有人这样老套且刻板地做书吗。不过戏剧冲突还是很流畅的。美国文学史和法语课真是摸鱼划水好时光。
砂女 豆瓣
砂の女
8.6 (36 个评分) 作者: [日] 安部公房 译者: 于荣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4
《砂女》是让安部公房闻名世界的一部小说,是他创作生涯的一座里程碑。自问世以来,便获得很高评价,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主人公,某学校教员仁木顺平,利用休假日外出采集昆虫标本,住宿砂穴民家。穴中只住有一位年轻女人。第二天“他”醒来发现,通往地面的绳梯已被人撤去 ,始知自己受了欺骗。这处砂的村落由那位把“他”引往砂穴中的“年长者”控制着。虽有粮水烟茶平均按时供给,却无行动自由。“他”几次劝导年轻的女人放弃这种无视自我存在的、为了苟活而终日挖砂不止的活动,却遭到女人绝念而平静的拒绝:不可能。在与女人的肉体生活中,“他“获得过短暂的快乐,但逃跑的心不死。然而几次行动都惨遭失败。后来在送已有身孕的女人去医院时,“他”得到了通往地上的绳梯,却已无心逃出。
《砂女》凝聚了安部公房之前创作和思考的精华,又为接下来的作品建立了一个关于都市的基本框架和空间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各种类型的都市人不断登场,在寻找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纽带,还有自己人生的意义。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鉴于《箱男》的叙述过于破碎,所以有人嫌弃《砂女》叙事太乱时我:啊?这本不挺顺的么。但可读性上升同时也意味着《砂女》失去了安部公房擅长的平行叙事这个亮点,成了一个纯吃设定的隐喻意象故事。逃离文明与逃向文明这两种逃离的含义,拼命挣扎与放弃抵抗,无处不在的情欲,似乎都很直白但又看不大懂,你们日本人讲故事真是难猜。
摆渡人 豆瓣
Ferryman
5.3 (135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儿·麦克福尔 译者: 付强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5 - 6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兰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 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兰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
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兰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2021年2月7日 已读
是小时候没读过任何书也直觉很烂的水平。
箱男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安部公房 译者: 竺家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2
《箱男》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长篇小说。“箱男”是都市流浪者,他们头部到腰部严严实实罩在纸箱内,仅从窥视窗中观察世界。作品以“箱男”的手记为轴线,穿插不同时空下的碎片记录:作者不详的文章、突兀的寓言、报纸上的新闻、诗、照片等。小说的主人公“我”,游荡在都市里,在纸箱里记录一切。“我”的记录中,有“我”成为箱男的经过、冒牌医生C与染上毒瘾的军医的纠葛、用自制的多角窥视镜偷窥隔壁女教师如厕被抓个正着的少年D……整部作品形散而神不散,通篇充斥着超现实主义色彩,却是现代生活荒谬性的真实写照。
【编辑推荐】:
增删五年写就的都市“窥视者”小说
关于归属、书写、看与被看的反小说实验
收录安部公房前卫摄影作品
都市里总是充满异端的味道。人们寻找自由的参与机会,梦想获得永远的不在场证明。“箱男”由此出现。
——安部公房
如果安部公房先生还在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将会 是他。
——大江健三郎
2021年2月7日 已读
箱男在疯批文学里属于疯得有理有据的那挂,aka,冷静地发疯。寄居蟹壳似的纸箱、窥视与被窥视、裸体与幻觉……在这种motif里精神分析那套陈词滥调很能派得上用场。不过如果单纯如此,箱男无非是个堆叠关键词的三流小说。真正让人惊喜的是结构,既是平行也是回环,松散但互相交叠。最喜欢军医故事那篇供词,串联多重角色身份,醍醐灌顶点醒读者。
英国文学选读 豆瓣
作者: 刘炳善等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 11
英国文学选读(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ISBN:9787215057555,作者:刘炳善、罗益民
2021年2月1日 已读
非常冗长的教材。英国文学史老师自己编的书。期末论文要求多到离谱,谢谢有被难为到。
英汉影视翻译实用教程 豆瓣
作者: 肖维青(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教程适用于本科翻译专业、英语专业的影视翻译课程,适用于大学英语阶段开设的影视翻译选修课,也适用于广大翻译爱好者,尤其是影视翻译爱好者自学使用。教材从厘清西方电影基本概念、历史流变入手,分析中国和主要欧美国家影视翻译实践与研究的现状,阐释影视翻译的特殊性和基本原则,从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讨论影视翻译的两大类型:配音译制和字幕翻译,通过大量练习和评析,揭示影视翻译的规律和特点。此外本书还讨论了片名翻译、歌曲翻译、剧本翻译、影评翻译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探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外国作品走进来的影视翻译策略。
2021年2月1日 已读
视听翻译教材。中口和高口一鸽再鸽,没想到视听翻译成了唯一听陈思佳讲课的机会。视听翻译大概就是学会了用Aegsub和打轴。
Skylight 豆瓣
作者: David Hare Faber & Faber Plays 2014 - 6
"There are times in the theatre when you suddenly find yourself in the grip of silence. There is no fidgeting or coughing, no shifting about in seats: the audience's attention is so tense it is almost palpable. This is because it is both thrilling and dangerous: a fight to the death, or the dawning of salvation. David Hare's new play, Skylight, is punctuated by such moments. They are the signs that a dramatist of the first rank is writing at full stretch, in complete command of his material, undogmatic and unafraid, unforgiving and compassionate." (Sunday Times). Skylight was revived in a new production at the Wyndham's Theatre, London, in June 2014, which received the Evening Standard Revival of the Year Award.
2021年1月14日 已读
谁能想到积读选手唯一一个看完NTLive版之后还想翻开剧本的动力竟然是论文用了这个戏做案例分析呢。David Hare太妥帖了,稳稳当当是我吃的那种客厅戏,虽然本悲剧爱好者还是更喜欢阿尔比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刻薄挖苦的黑色,但听David Hare讲左派年轻女教师爱情还是很inspiring,起码在这个冬天赋予我一秒钟生活下去的勇气。
The Thursday Murder Club 豆瓣
7.7 (12 个评分) 作者: Richard Osman Viking 2020 - 9
2021年1月4日 已读
RebelReader发起的漂流书活动,很幸运做了第一站漂友。只可惜年底ddl太多,这样一本page turner我从2020.11.28一直拖过跨年2021.1.3才看完。夕阳组armchair detectives活泼可爱拯救我的期末季,结局it's always love也非常阿加莎非常马普尔。(btw这是我看过字号最最近视友好的英文书,简直感人。)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豆瓣
8.2 (30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罗尔德·达尔 / 绘者 [英] 昆廷·布莱克 译者: 任溶溶 明天出版社 2009 - 3
在查理生活的小镇上有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工厂非常神秘,大门紧锁,从来没有人从大门进去或出来过。有一天,工厂的主人威利·旺卡先生发出告示,他将邀请五位幸运的孩子参观巧克力工厂,全世界购买旺卡巧克力的孩子都有机会。前提是得到藏在包装纸里的金奖券。
查理成为了一位幸运儿。
参观工厂的过程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每个参观者都感到了无限着迷、狂喜、好奇、惊讶和迷惑不解。
最不可思议的意外留到了最后……
2020年12月29日 已读
看的时候已经不是很小了,就对这种万花筒展览式的幻想不太感冒了。罗尔德·达尔这套书里挺喜欢《玛蒂尔达》的,改编音乐剧也很不错。
月亮和六便士(英文版)/英文全本典藏 豆瓣
作者: (英)毛姆 吉林大学 2017 - 1
月亮与六便士取材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 一个生活安定的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却突
然抛妻弃子,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后离开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的《月亮和六便士》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的思考,关于南太平洋小岛风情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2020年12月28日 已读
高一那会儿特喜欢毛姆,何况这故事还有高更真实人生故事加持,我自己甚至还因为他和梵高的那段神秘交往更感兴趣了。月亮与六便士又是毛姆一贯的金句合集,很难有人不被俏皮话取悦到。但这学期被高英按头重看感觉出不对来了。厌女自是不必说(不得不说gay群体的厌女指数可比直男高多了),毛姆一写女人就是轻浮无脑被宠爱,《面纱》名句居然还能流行到现在也是被骂得太轻。冷酷慕强也挺明显的,和王尔德那种自恋浮夸风的道德缺失不同,毛姆给人感觉就是:这个人没有心。但且不提这些,这次重看时因为入了德扎坑所以更能体会什么叫被命运击中、被天赋耗干自己,什么叫「我不得不画,没有第二个选择」。以前觉得天才就是gifted,就是被赋能、被赠予,德扎告诉我不是这样,天才是走投无路、两头烧的蜡烛,只有早早燃尽的命运。
语言学导论 豆瓣
作者: 文旭 编 2012 - 3
《语言学导论》不仅涵盖语言学的主要分支学科,如语音学、音系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还介绍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些新兴的或重要的学科,如语用学、话语分析、文体学、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语言学导论》是为西南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编写的配套教材。
2020年12月28日 已读
就……编得确实比较初学者友好因为删得啥也不剩了……就按这书内容,别提去考研了,去考专八文化常识题连及格都难。(但语言学老师太好了!每周最开心的事就是上csj的课和语言学导论!唉,真正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实验法的老师在贵系真的太稀少了。)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豆瓣
作者: Jeremy Munday Routledge 2012 - 3
This is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the theories and concepts that make up the dynamic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Providing an accessible and fully up-to-date overview of key movements and theorists within an expanding area of study, this textbook has become a key source for generations of translation students on both professional and university courses. New features in this third edition include: The latest research incorporated into each chapter, including linguistic precursors, models of discourse and text analysis, cultural studies and sociology, th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and new technologies A new chapter with guidelines on writing reflective translation commentaries and on preparing research projects and dissertations. More examples throughout the text Revised exercises and updated further reading lists throughout. A major new companion web site with video summaries of each chapter, multiple-choice tests, and broader research questions This is a practical, user-friendly textbook that gives a comprehensive insight into how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evolved, and is still evolving. It i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for anyone studying this fascinating subject area.
2020年12月28日 已读
翻译理论教材。书是好书,但每个早八且满课的周四下午真的很容易犯困,加上空调暖风一烘,三节连排的翻译理论简直绝佳打盹时刻。Anyway上个月终于考完了,再见Eugene Nida再见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再见各位我读都没读过的翻译理论家,写完论文之后除非语言学还要学这摊理论否则我绝对不会再捡起来看了。这学期最想不通的事情就是为什么我一个语言学学生选了4门翻译课´_>`
翻译理论
道林·格雷的画像 豆瓣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8.9 (90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斯卡·王尔德 译者: 孙宜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真悲哀啊!我会变老,但这幅画将会永远年轻……
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
为了这个,我愿献出这世上我拥有的一切!
我愿以我的灵魂交换!”
天生漂亮的少年,道林格雷因见了画家霍华德给他画的肖像,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又听信了亨利爵士的吹嘘,开始为自己韶华易逝,美貌难久感到痛苦,表示希望那幅肖像能代替自己承担岁月和心灵的负担,而让自己永远保持青春貌美。他的这个想入非非的愿望后来却莫名其妙的实现了,他开始挥霍自己的罪恶,最后这幅肖像却成为了记录恶行的证据,他因肖像而生也因肖像而死。正如书中结尾所描述,“他们进到屋内,发现墙上挂着一幅主人光彩夺目的画像,与他们上次见到他时一样,神奇地保持着极致的青春和美丽,真是奇迹。地板上躺着一具尸体,穿着晚礼服,心脏部位插着一把刀。他形容枯槁, 满脸皱纹,面目可憎。直到看了死者手上的戒指,他们才认出是谁。”
1891年出版《道林格雷的画像》引起极大的骚动,并受到媒体猛烈的攻击。王尔德也在该年结识艾尔佛瑞·道格拉斯爵士,悲惨的命运却就此开始。
王尔德作品在中国的影响,建筑师王大闳先生将《道林·格雷的画像》译写为《杜连魁》,场景亦转换为当时的台北。
《道林·格雷的画像》是19世纪末唯美主义代表作,堪称“为艺术而艺术”思潮在戏剧小说及绘画方面的三绝。这部作品中美丽的词藻和绚烂的意象附于变态人物和荒诞的情节,因此长期遭到误解,其实书中另有真意。
2020年12月28日 已读
找的PDF不知道哪版随便标一下。王尔德讲故事真不如写剧本,无时无刻不在冒金句的特质放在舞台上很讨巧,但放在故事里只会让读者喘不过气。而且自恋和厌女的浓度都太高了极度不适,让你们男的理解女人还真是难为你们了。(就算是gay也不行,哪怕具有刻板印象的女性化的艺术感知能力,但自我认同和性取向的male-oriented还是导致了必然的厌女症。)不过还是要嘴一句,王尔德和毛姆都是一分钟内不冒出个金句就憋得难受的类型,但说不出哪里却总感到王尔德比毛姆高明,可能是因为王尔德不谈道德,而动辄贬义人性的毛姆就显得苦大仇深。
人生若只如初见 豆瓣 Goodreads
人生若只如初見
5.9 (118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8
这是一部不甘于淹没在浩瀚书海中的作品。她似在谈诗词,又似在谈风月。她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她用清丽、感性的笔调,配以优雅、飘逸的插图,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诗人,词人,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性情。才子,佳人,似笑非笑的嫣然,执迷不悔的凛然,心照不宣的释然,让我们在悲喜交加中恍然……
2020年12月5日 已读
小时候看的。边看边内心os:我干嘛给自己找罪受……
在重庆 豆瓣
8.7 (9 个评分) 作者: 编绘 扫把 / 文 大把银子 译者: 扫把 长江出版社 2011 - 8
雾气弥漫,穿行十八梯老街巷,吊脚楼、朝天门,嘉陵江,沉淀岁月的沧桑。
山城的石梯坎儿寂寥,仿佛走过去,就是几百年前的月光。
灯火如梦,夜风轮渡上,裙裙飘荡,茶香流淌,黄桷树下讲述将绝迹的老手艺老行当。
吃麻辣川锅,人微醺火微明,悠悠叹一声,岁月静好日子正长。
2020年11月30日 已读
小时候买的第一本绘本,海报至今还在我书桌透明隔热垫下面压着,这么一想肯定是搬家前aka 2012年买的书了,看来还是我的重庆常识启蒙。(后来果然end up重庆上学了!)
掬水月在手 豆瓣
2.0 (43 个评分) 作者: 行人文化 / 活字文化 编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10
《掬水月在手》以同名传记电影大量采访素材为基础,将百万字录音稿系统整编,辅以百余张高清剧照、手稿信札,补充了因影片时长所限无法展现的更多内容,立体展现古典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生命长河。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对应叶先生在不同时期执教过的四所大学——台湾大学、哈佛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南开大学,各部分由“自述”与“众说”(朋友、学生、同事、邻居、医生等)两大板块组成。多元不同的视角,quan方位呈现叶先生在人格、学养、精神世界高度统一的大师风采。
四部分皆以叶先生的一句诗为题目。所选诗句或潜藏着她的自我认知,或代表了她的人生态度,或预示着她的命运走向,或者就是她一生追求的缩影。
叶嘉莹一生与古典诗词绵密交会,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更在古典诗词中所蕴涵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的支撑下渡过了种种忧患与挫折。《掬水月在手》将叶先生的自述、诗作与他人的回忆、感发熔于一炉,以期让古典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因叶先生的存在而扎根于更多人心中。
2020年11月18日 已读
没看过书。活字文化社会性死亡plz。
书店日记 豆瓣
The Diary of a Bookseller
8.0 (70 个评分) 作者: [英] 肖恩·白塞尔 译者: 顾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9
“书店老板多半缺乏耐心、偏执、厌恶交际。”
“上门来的许多人不管跑到哪里都是讨人厌的那一类,只不过书店给了他们特别的机会表现。”
“我们有书,你有钱。交换吧。”
.
★英国超人气二手书店毒舌店主的吐槽日记,冷幽默外壳之下的书业生存实录——2017年英国书市黑马,《卫报》 《独立报》《书商》《出版人周刊》《芝加哥论坛》等权威媒体报道推荐。
★“别说蠢话,否则他会发到脸书上”——和形形色色的奇葩顾客打交道,忍受无视老板的古怪店员,应付朝不保夕的资金状况,每周开数百英里收购旧书,经常被客人惹毛只能上脸书吐槽……《书店日记》记录了在亚马逊等电商冲击之下挣扎维生的书业日常。“开一家书店,你需要一个圣人的耐心”,从中得来的素材“写本书绰绰有余”!
★“警告:本店有书!”——肖恩是书店老板中的异类,《书店日记》是对许多人眼中田园诗般文艺生活的阴郁而有趣的描述。本书不含鸡汤,不承诺疗愈,但绝对走心。肖恩让人相信,没有什么困境是英国人的幽默无法化解的。他也会冷不防收起冷面段子手的人设,让你看看他围绕着“书店”和威格敦图书节建立的世界,和书籍流转中五味杂陈的人生。
★封面采用入选2018年“英国最美书”的原版插图设计 + 烫金店招,内封为作者授权书店内景图,并特别订制潘通色“书店暖黄”书签带与环衬页。另有肖恩同款“书店日记”精美手账(理想国自营“有赞”随书售卖),128p裸脊锁线装订,写出属于你自己的个性日志。
.
内容简介:
18岁的时候,肖恩•白塞尔第一次在苏格兰小镇威格敦看到那家名叫“书店”(The Book Shop)的书店。他和朋友散步路过,看到堆满书籍的橱窗,对朋友说:“这家店到年底一定倒闭。”
十三年后,2001年,肖恩买下了这家书店。
起初,肖恩对于如何经营书店一无所知。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如今的“书店”已成为苏格兰最大的二手书书店。肖恩与朋友们每年秋天在当地组织图书节,而这座小镇也成为远近闻名的“书城”。
除了肖恩,陪伴在书店的有一只名叫“船长”的黑猫,还有那位每天迟到、在便利店的垃圾箱捡甜点、成天穿着滑雪服的古怪店员妮基,以及丢下NASA职位,从洛杉矶来到苏格兰小镇陪伴他的作家女友。
肖恩周游各地收购旧书、寻找珍本,请教上一个时代硕果仅存的书林前辈,管理个性奇特的店员,与令人尴尬的奇葩客人打交道,也和忠诚的顾客维系着悠长而牢固的纽带。但他最爱的,还是乔治•奥威尔写于1936年的《书店回忆》。在这个电商平台和网络购物席卷全球、改变书业生态的年代,二手书商的世界并非一曲田园牧歌,但我们依然可以在他满屏犀利的毒舌中汲取慰藉心灵的养分。因为每一册旧书都独一无二,藏着一段或几段隐秘的历史,它们在肖恩的“书店”汇集,然后彼此分散,到别的地方,给别的人带来喜悦,激发别的热情。
2020年11月17日 已读
书版Black Books,你英ironic得太过灵魂,平均每读两页笑到掉头一次。果然Being mean is the new sexy! (全篇笑傻的氛围里还是被奥威尔某些言论反复激怒,能做到一句话既厌女还种族主义也是难为他了。)(btw理想国真是越来越会圈钱了……区区26万字排版排得像46万似的。不过纸质是真的摸起来非常舒适。)
女性与权力 豆瓣 Goodreads
WOMEN & POWER:A MANIFESTO
8.6 (176 个评分) 作者: [英] 玛丽·比尔德 译者: 刘漪 后浪丨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3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对性别议题的探讨
从文化叙事的角度揭示将女性排除在权力之外的深层文化结构
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
◎ 编辑推荐
“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
《女性与权力》收录了比尔德两篇关于女性与权力的演 讲稿。在这两篇演讲稿中,作者从历史上的文学作品和现实情境中挑选了一些案例,来解释女性与权力的关系是如何在文化中被构建的,并指明权力的定义本身就已经将女性排除在外。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在政治、商业领域中成功的女性被视为女强人,她们在无意或有意地扮演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同时又排斥这种扮演。除了这少数精英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女性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她们的声音总被忽略,社会对她们的容错率也更低。作者指出这一问题,并质问目前围绕权力的文化架构,以在更深的层面上引发人们的反思。
◎ 内容简介
英国著名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以其睿智的头脑和辛辣的笔调重探性别议题,揭示有权势的女性是如何为历史所对待的。她选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众多案例,探寻“厌女症”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将讨论引向公共场域中的女性声音、社会文化对女性与权力之关系的预设,以及少数“成功”女性拒绝将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比尔德本身也曾经历过针对女性的歧视和网络上的性别攻击,在对这些个人经验的反思中,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人们的认知中,女性在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权力架构里根本就没有一席之地,那么难道不是权力本身需要被重新定义吗?
◎ 媒体推荐
眼光犀利且机智幽默,这个自封的“吵吵嚷嚷的女人”证明了公共言说不再只掌握在男人的手中。愿她拥有更多的力量。
—— 劳拉·加梅森,《金融时报》
来自一位热诚女性主义者的衷心呼喊,“敢于在公共场合发言”的女性应真正被聆听,这一完全合情合理的吁求提得对极了。
—— 《科克斯评论》
特别让人开眼…… 解释了“厌女症”的机制及它为何如此富有活力。
—— 艾莉芙·夏法克
一份耀眼而有力的宣言。
——《纽约时报》
清晰,料足,颇具颠覆性且机智幽默。
——《旧金山纪事报》
2020年11月15日 已读
via shiye。两篇演讲稿,从形式上就很有意思,毕竟我们在讨论的是公共场域中女性声音的缺席。(一种是纯粹的缺席,另一种是仅限于“女性议题”而不被允许参与更多政经讨论的缺席。)这种缺席从希腊罗马时代《奥德赛》的佩涅罗珀的被噤声,到著名象征「女性威胁被消除」的美杜莎之死,甚至一直至今都在继续。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把女性放进这个男性化的架构里,而是重新定义权力、打破重组现有的架构。
萨勒姆的女巫 豆瓣
The Crucible
9.5 (12 个评分) 作者: [美]阿瑟·米勒 译者: 梅绍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 “随你的心愿去做吧,但是不要让任何人当你的审判员。”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代表作,1953年托尼奖最佳剧本
★著名翻译家、阿瑟·米勒译介第一人梅绍武先生译本
★每一个时代都不陌生的道德拷问与人性深渊
《萨勒姆的女巫》是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代表作,1953年获得托尼奖最佳剧本奖。法国著名作家让•保罗•萨特1957年把它改编为电影。故事取材于1692年在北美马萨诸塞州萨勒姆镇发生的迫害案件。清教主义笼罩下的小镇出现了“女巫”,牧师巴里斯请来相邻教区的“驱魔高手”来协助调查。为了保护自己,人们开始相互怀疑、揭发甚至诬陷,随之引发蝴蝶效应,少女们的森林之舞最终将小镇变成了炼狱。男主人公普洛克托被人诬陷,却不愿以出卖朋友、出卖灵魂为代价换取屈辱的生存。米勒以史喻今,完美呈现了一则关于人性善恶、魔道冲突的寓言,揭示了强权势力的残酷无情,乌合之众的盲从之恶和道德信念的瓦解,大难临头时人们各自的选择,有人性中最深的深渊,却也有人性最耀眼的光辉。
2020年11月7日 已读
NTLive版果然限制了想象力,读剧本时Abigail每一句台词都在我耳边原声再现令人绝望。最好的无疑是后三幕。Abigail恶毒狠辣的原因不过是基于私人恩怨的复仇,而萨勒姆的民智未开、混乱司法、恪守教义才是草菅人命猎巫事件的源头。米勒太会写了,谁看了不想原谅John呢。那是一个会犯错但也有decency和integrity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