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鼠疫 Goodreads 豆瓣
La Peste
9.1 (436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刘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2021年10月22日 已读
香港艺术节话剧版《鼠疫》太好了,那句「在自己家做难民,在自己的国家流亡」直击心脏。
于是我终于push自己来读原著:比话剧更冷静克制的笔调,但蕴含的哲思明确无误。直至今日我才明白加缪的好,真是看得人汗毛倒竖。
(btw,加缪真是不折不扣的废除死刑提倡者,每一句写死刑残暴而整个社会构建于其上的话都精确又深刻。)
临近结尾这句在话剧版里也很impressive:「编写的初衷是不做遇事讳莫如深的人;是提供对鼠疫受害者有利的证词,使后世至少能记住那些人身受的暴行和不公正待遇;是实事求是地告诉大家,在灾难中能学到什么,人的内心里值得赞赏的东西总归比应该唾弃的东西多。」
不发表 就出局 豆瓣
9.0 (27 个评分) 作者: 李连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做学问、搞研究离不开发表。但如何发表?有没有标准、有没有方法呢?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针对年轻学子在学术发表、学术研究与学者生涯等方面最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析。全书分为六讲,分别从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原创、表达、投稿、学者生涯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有术、有道,术道结合。对于年轻学者以及即将走上学术道路的青年学子助益良多,尤其在当下学术体制考核的大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021年10月15日 已读
一口气看完了,通篇宝贵大实话。不过这本更适合年轻学者,而非面对毕业论文抓心挠肝的学生。
对毕业论文有用的大概是这些建议:
选(对自己和对学界来说都)重要的题目,即便是研究个别案例,也要指明这个个例的larger picture也就是研究意义。
要有批判性,但也要客观评价前人研究。
要原创,要新,如果提不出新的问题,可以不研究what,转而研究how,这也算创新。
要有读者意识(要苛刻地评判自己的文章)。
文献综述是学徒工该做的事不是学者该做的事(但我现在只是个学生罢了还是要认认真真做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为了找出前沿在哪里,而好的博导会帮学生判断一个课题有没有价值。
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更容易出垃圾。
写才是工作,读书、听课、开会都不算,只有写了才是思考了。
写作要讲逻辑,是线性的,不能跳跃。
学术 学术写作
儿童文学大奖-男孩女孩含羞时 豆瓣
作者: 徐鲁 2010 - 10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男孩女孩含羞时》是一部浪漫、纯情、充满诗意和理想色彩的校园成长小说。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徐鲁用散文般的语言和诗化的意境,叙写了一个毕业班里的曲折动人的故事。这里既有纯洁和欢乐的曲调,也有迷惘和痛苦的音符。小说洋溢着青春般的激情,歌颂爱心、智慧、真诚、善良、信念……使读者感到爱与美无处不在。徐鲁用一双唯美的眼睛观察世界,给我们带来爱与关怀。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男孩女孩含羞时》有两种封面,内容无任何区别,两个封面,随机发货! 点击链接进入 :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第1辑)(套装共6册)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阿西姑娘和魔法街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精灵鸭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绿眼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瓦罐公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少年黑卡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传说有个鹿回头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第2辑)(套装共4册)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远方的矢车菊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乘着歌声的翅膀
儿童文学大奖•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天堂来信
儿童文学大奖(第2季)(套装共6册)
兔子女孩和他的薄荷田
我们
小飞虎
爷爷的打火匣
儿童文学大奖(第2辑):童年的庭院
儿童文学大奖(第2辑):秘密像花儿一样
封面:
2021年10月5日 已读
和ibh聊天,提到童年羞耻阅读经历,aka这本书。
小时候爱疯了这本了,又酸又缥缈还爱掉书袋的言情小说,简直(心智<10岁)文艺少女躲不过的劫。
甚至还为此买了很多徐鲁的散文集(……)真的写得很糟糕。只不过当时自我安慰的是:噢!平淡有味!(特么的。)
长大后一看,这不是鼓吹师生恋吗,还拿琼瑶爱上修辞课老师的例子给自己开脱?和女高中生谈恋爱可是恋童哦。
另外,在白玫瑰灵气女学生和红玫瑰知性女同事之间游走,可真不愧是山东男作家写得出来的设定呢。哦对男主还是个穷酸文人人设,把自己摘得可真干净。
一言以蔽之:傻气小姑娘(指11岁的我自己)真的很容易被那些可笑文学与掉书袋蒙蔽双眼,要警惕自己crush那些和自己信息不对等的人。
渺小一生 豆瓣
A Little Life
7.7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尤传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四个相识于大学的好友毕业闯荡纽约,共同努力从黑暗中赢回一生。
一段大写的友情,四个人的三十年。
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环境,却可以在外面的世界找到真正的家人——因为有我,你不会独自向下跌落。
★豆瓣2019年度读书榜单外国文学小说类第4。
★方所书店三年来史无前例一路全票通过,采购端与门市端选书双冠王。
★ 荣获科克斯评论文学奖,布克奖、美国国家图书奖、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作品。
★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卫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报等数十家媒体年度好书, Apple年度最佳文学类图书第1名,最终成为年度“Best of the Best Book”(每年年末,综合考量入选最多媒体年度好书榜以及蝉联各大排行榜的最受欢迎图书,评出本年度最佳图书)
★ 持久不衰、长年霸榜的热点话题书,“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华尔街日报》),“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卫报》),“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出版四年来影响力从文学圈扩散,发展出了强大的粉丝社群,创造了丰富的粉丝亚文化,小说中位于利斯本纳街的公寓成为书迷朝圣地、纽约的文艺地标。
.
内容简介:
英俊、善良的威廉在餐厅打工,梦想成为演员;自信、幽默的杰比试图在艺术圈闯出名声;家底殷实的马尔科姆在一家著名的建筑事务所工作,却丢失了对建筑最初的热爱;还有内向、谜一样的裘德,一个才华横溢的助理检察官。
结识于马萨诸塞州一所著名学府,他们初来纽约闯荡,意气风发却不名一文,漂泊不定。直到年岁渐长,事业有成,横跨三十余年的友谊却迎来了最大的挑战——难以捉摸的裘德本人。他不愿与人提及过往的阴影,选择在孤独中一次又一次地自我伤害。在朋友们的帮助下,裘德内心的防线逐渐消解……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义,因为我是个好朋友。”《渺小一生》是一首兄弟情谊的赞美诗,也是一场探寻生命意义的奥德赛。在友谊中,被毁损的我们将重新完整。
.
评论推荐:
《生活大爆炸》“谢耳朵”,英国著名创作型男歌手萨姆•史密斯,《X》档案女主角、《性爱自修室》吉莲•安德森,蔡康永推荐。
“马丁•艾米斯曾经问道:‘除了托尔斯泰,还有哪个作家真的让幸福在书页上荡漾吗?’令人惊讶的答案是柳原汉雅:与直觉相反,《渺小一生》中最感人的不是那些残酷的部分,而是温柔的部分,当裘德从朋友那里得到善意和支持的时候。在这个不信神的世界里,友谊是我们唯一的慰藉。”——《纽约客》
“柳原打破了我们对于美好结局的预期;这本书审视了人类的残忍所能达到的极限,以及能与之相抗衡的,友谊的治愈性力量。”——《纽约客》
“《渺小一生》是我们这个焦虑时代的完美编年史,它提供了所有随之而来的戏剧要素(自虐、狂欢和暴力),以及它的慰藉:友谊、旅行和爱情。如果焦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负担,那么友谊就是它的镇痛剂。”——《卫报》
“柳原擅长捕捉美丽、温暖、善良的光芒。在《渺小一生》中,这些在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光芒或许,但只是或许,能够拯救你。”——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部有关创伤与友谊的史诗之作,它将成为未来用来衡量诸多讨论这类主题的作品的基准。”——《华尔街日报》
“二十一世纪一部关于爱情和友谊的史诗,触及了小说所能到达的最黑暗的地方,却又以某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突破黑暗,走进光明。”——Amazon
2021年10月1日 已读
一个月前为了ITA话剧版直播读了一小半,文笔单调,重复性创伤让人麻木,结局又像是消费痛苦。相比之下,ITA live的叙事更加优美简洁。
但真正push我时隔一个月重拾起这本书的原因不是精彩到萦绕不去又traumatizing的ITA版,而是这个月自从看了ITA版之后就昼夜颠倒的作息,是凌晨五六点掉眼泪的压抑。很多次我都分不清到底是这个故事在塑造我的情绪,还是我放任自己被它塑造。
当然,绝非仅仅《渺小一生》就能对我造成如此剧烈漫长的情绪波动,其他私人因素我大概能猜到,也和朋友聊过。这个故事是个借口,让我可以沉湎痛苦,为闪现的温柔悲悯感动,像心脏被人小心地双手捧住。
奇妙的是,作为没有心的intp我这几天哭够了以往好几年份的眼泪,这一瞬间微妙共情了Jude努力消散边界感、允许自己被救赎的挣扎。
水门的洞口 豆瓣
8.3 (26 个评分) 作者: 黄国峻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
人对爱情的渴求是天性,在灵性、欲望、现实的拉扯之中,我们照见自己干枯而空虚的灵魂。
过早陨灭的小说家 黄国峻未完成遗作
◎编辑推荐
★黄国峻在台湾新锐作家中可谓备受期待,张大春说要靠他“撑起21世纪小说江山”,杨牧则表示“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黄锦树曾提出台湾文学“内向世代”的概念:“从那些样品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种关于写作自身的危机形态,脆弱的、濒临分裂的“自我”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体,世界和语言都是问题。内向,向内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黄国峻即此“内向世代”代表人物之一。
★《水门的洞口》是黄国峻的未完成遗作,也是他唯一一篇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爱情为主题,塑造分别代表着灵性、欲望、现实三个向度的女性,描绘男主人公与他人心灵之间的隔绝、无法相通,以及充盈于他心中的各种想象、思辨与失落感。
★《水门的洞口》是黄国峻以熟练的“度外者”叙事技巧,清晰构筑的一则关于爱情本质的深沉寓言,也是作者在经过了《度外》《盲目地注视》《是或一点也不》等作品的“文体”实验、探索之后,风格成型的一篇集大成杰作。
◎内容简介
林建铭性情木讷,年届四十才开始认真追寻爱情,家具店店员陈怡君这时走入了他的视野。他们结合得非常自然,但彼此之间不管是灵性还是欲望,都得不到完全的满足。在主人公追寻爱情的过程中,作者不断回顾其平凡人生的一些似乎无足轻重的片段,对生命的矛盾:灵与肉、改变与因循、建立关系或安于孤独等问题进行了真诚而深刻的描绘。
◎名人推荐
●我内心大喊:“国峻是未来的小说家!”
但随即想起,国峻已不在这世界上。
——作家 骆以军
●二十一世纪撑起小说江山,起码会有这两位(黄国峻、袁哲生)在。
——作家 张大春
●我读他的小说和别的东西,觉得他是那一代作者当中最使我感到亲近,同意,或者疼惜的人,许多地方都让我想说: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此不但针对他文字处理的题材,更直接对他的文字所构成的风格,已经出现的“文体”而言。
——作家 杨牧
●我心中的国峻是一个文学的苦行僧,勇猛精进令人汗颜。
——作家 袁哲生
●黄国峻的作品确实让我看到一个特别的、年轻的、易感的,可是非常有创造力跟幻想、想象力的一个心灵。
——作家 郭强生
获奖记录
☆作者曾获第十一届联合文学小说新人奖短篇小说推荐奖。
2021年6月7日 已读
刚翻开觉得像亦舒,追求爱情而不得、在生活里消耗的婚姻故事的味道。
后来越读越能自我代入,不是那种「作者写得太好了,读者不能控制地与女主角共情」,而是「陈怡君的所有观点我都赞同,我甚至觉得她是异时空的亲姐姐」的代入感。
Btw, 黄国峻确实很有灵气。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301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1年6月5日 已读
屡次被伴侣生命威胁的女性、借口民事不受理不立案的警方、残酷冷静的杀妻/杀前妻/杀女朋友/杀前女友的手法、媒体撰文中对受害者的荡妇羞辱……每一件都听起来太过真实。
唯一不真实的是,居然有清水洁这样的仍然抱有新闻理想的社会新闻记者,老练、精准,讲原则、有良知。
这样的记者和这样的深度追踪报道,已经多久没有出现在这片土地了?
难道必须牺牲一个受害者,才能换来相关法律的颁布实行吗?
牺牲了一个受害者,就真的能换取法律的实行吗?
在桶川案件中,答案似乎令人宽慰。但实际上,你我都不知道这片土地会发生什么新的吃女人事件。
Born a Crime 豆瓣 Goodreads
9.4 (138 个评分) 作者: Trevor Noah Spiegel & Grau 2016 - 11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 The compelling, inspiring, and comically sublime story of one man’s coming-of-age, set during the twilight of apartheid and the tumultuous days of freedom that followed
NAMED ONE OF THE BEST BOOKS OF THE YEAR BY
Michiko Kakutani, New York Times • Newsday • Esquire • NPR • Booklist
Trevor Noah’s unlikely path from apartheid South Africa to the desk of The Daily Show began with a criminal act: his birth. Trevor was born to a white Swiss father and a black Xhosa mother at a time when such a union was punishable by five years in prison. Living proof of his parents’ indiscretion, Trevor was kept mostly indoors for the earliest years of his life, bound by the extreme and often absurd measures his mother took to hide him from a government that could, at any moment, steal him away. Finally liberated by the end of South Africa’s tyrannical white rule, Trevor and his mother set forth on a grand adventure, living openly and freely and embracing the opportunities won by a centuries-long struggle.
Born a Crime is the story of a mischievous young boy who grows into a restless young man as he struggles to find himself in a world where he was never supposed to exist. It is also the story of that young man’s relationship with his fearless, rebellious, and fervently religious mother—his teammate, a woman determined to save her son from the cycle of poverty, violence, and abuse that would ultimately threaten her own life.
The stories collected here are by turns hilarious, dramatic, and deeply affecting. Whether subsisting on caterpillars for dinner during hard times, being thrown from a moving car during an attempted kidnapping, or just trying to survive the life-and-death pitfalls of dating in high school, Trevor illuminates his curious world with an incisive wit and unflinching honesty. His stories weave together to form a moving and searingly funny portrait of a boy making his way through a damaged world in a dangerous time, armed only with a keen sense of humor and a mother’s unconventional, unconditional love.
Praise for Born a Crime
“[A] compelling new memoir . . . By turns alarming, sad and funny, [Trevor Noah’s] book provides a harrowing look, through the prism of Mr. Noah’s family, at life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 . . Born a Crime is not just an unnerving account of growing up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but a love letter to the author’s remarkable mother.”—Michiko Kakutani, The New York Times
“[An] unforgettable memoir.”—Parade
“What makes Born a Crime such a soul-nourishing pleasure, even with all its darker edges and perilous turns, is reading Noah recount in brisk, warmly conversational prose how he learned to negotiate his way through the bullying and ostracism. . . . What also helped was having a mother like Patricia Nombuyiselo Noah. . . . Consider Born a Crime another such gift to her—and an enormous gift to the rest of us.”—USA Today
“[Noah] thrives with the help of his astonishingly fearless mother. . . . Their fierce bond makes this story soar.”—People
“[Noah’s] electrifying memoir sparkles with funny stories . . . and his candid and compassionate essays deepen our percep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race, gender, and class.”—Booklist (starred review)
“A gritty memoir . . . studded with insight and provocative social criticism . . . with flashes of brilliant storytelling and acute observations.”—Kirkus Reviews
Review
“[A] compelling new memoir . . . By turns alarming, sad and funny, [Trevor Noah’s] book provides a harrowing look, through the prism of Mr. Noah’s family, at life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 . . In the end, Born a Crime is not just an unnerving account of growing up in South Africa under apartheid, but a love letter to the author’s remarkable mother.”—Michiko Kakutani, The New York Times
“[An] unforgettable memoir.”—Parade
“You’d be hard-pressed to find a comic’s origin story better than the one Trevor Noah serves up in Born a Crime. . . . [He] developed his aptitude for witty truth telling [and]…every hardscrabble memory of helping his mother scrape together money for food, gas, school fees, and rent, or barely surviving the temper of his stepfather, Abel, reveals the anxious wellsprings of the comedian’s ambition and success. If there is harvest in spite of blight, the saying goes, one does not credit the blight-but Noah does manage to wring brilliant comedy from it.”—O: The Oprah Magazine
“What makes Born a Crime such a soul-nourishing pleasure, even with all its darker edges and perilous turns, is reading Noah recount in brisk, warmly conversational prose how he learned to negotiate his way through the bullying and ostracism. . . . What also helped was having a mother like Patricia Nombuyiselo Noah. . . . Consider Born a Crime another such gift to her—and an enormous gift to the rest of us.”—USA Today
“[Noah] thrives with the help of his astonishingly fearless mother. . . . Their fierce bond makes this story soar.”—People
“This isn't your average comic-writes-a-memoir: It’s a unique look at a man who is a product of his culture—and a nuanced look at a part of the world whose people have known dark times easily pushed aside.”—Refinery29
“Noah’s memoir is extraordinary . . . essential reading on every level. It’s hard to imagine anyone else doing a finer job of it.”—The Seattle Times
“Powerful prose . . . told through stories and vignettes that are sharply observed, deftly conveyed and consistently candid. Growing organically from them is an affecting investigation of identity, ethnicity, language, masculinity, nationality and, most of all, humanity—all issues that the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in the United States shows are foremost in minds and hearts everywhere. . . . What the reader gleans are the insights that made Noah the thoughtful, observant, empathic man who wrote Born a Crime. . . . Here is a level-headed man, forged by remarkable and shocking life incidents, who is quietly determined and who knows where home and the heart lie. Would this unique story have been published had it been about someone not a celebrity of the planet? Possibly not, and to the detriment of potential readers, because this is a warm and very human story of the type that we will need to survive the Trump presidency’s imminent freezing of humane values.”—Mail & Guardian (South Africa)
“[Noah’s] story of surviving—and thriving—is mind-blowing.”—Cosmopolitan
“A gifted storyteller, able to deftly lace his poignant tales with amusing irony.”—Entertainment Weekly
“Noah has a real tale to tell, and he tells it well. . . . Among the many virtues of Born a Crime is a frank and telling portrait of life in South Africa during the 1980s and ’90s. . . . Born a Crime offers Americans a second introduction to Trevor Noah, and he makes a real impression.”—Newsday
“An affecting memoir, Born a Crime [is] a love letter to his mother.”—The Washington Post
“Witty and revealing . . . Noah’s story is the story of modern South Africa; though he enjoyed some privileges of the region’s slow Westernization, his formative years were shaped by poverty, injustice, and violence. Noah is quick with a disarming joke, and he skillfully integrates the parallel narratives via interstitial asides between chapters. . . . Perhaps the most harrowing tales are those of his abusive stepfather, which form the book’s final act (and which Noah cleverly foreshadows throughout earlier chapters), but equally prominent are the laugh-out-loud yarns about going to the prom,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White Church’ and ‘Black Church.’”—Publishers Weekly (starred review)
“[A] substantial collection of staggering personal essays . . . Incisive, funny, and vivid, these true tales are anchored to his portrait of his courageous, rebellious, and religious mother who defied racially restrictive laws to secure an education and a career for herself—and to have a child with a white Swiss/German even though sex between whites and blacks was illegal. . . . [Trevor Noah’s] electrifying memoir sparkles with funny stories . . . and his candid and compassionate essays deepen our perception of the complexities of race, gender, and class.”—Booklist (starred review)
“A gritty memoir . . . studded with insight and provocative social criticism . . . with flashes of brilliant storytelling and acute observations.”—Kirkus Reviews
2021年6月4日 已读
从去年开始听Trevor专场,既有梗又不冒犯任何人,观念令人舒适。于是买了自传,断断续续看了几章,直到今年终于一口气读了。
种族隔离、街头走私、继父家暴,经历了一切能把一个人推向深渊、推向与祖父祖母同样命运的成长经历后,Trevor还是成为了一个正常的人。
"I grew up in a world of violence, but I myself was never violent at all."
Trevor妈妈真是个教育天才。
结尾章家暴那段情节和上午读的《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暗合起来——因为家暴是「家庭内部矛盾」所以多次报警不被记录在案、法庭申诉被驳回、常态是「杀手仇杀前妻后再自杀」。我们的婚姻法、刑法和妇女保护还有太多偏见和障碍要破除。
奥斯特利茨 豆瓣 Goodreads
Austerlitz
9.1 (45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 刁承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1
◉内容简介
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当孤身穿过时间,我们真正需要记住什么,面对什么?
一个追寻真相的高贵灵魂,一幅奇异梦幻的记忆拼图,
从威尔士到伦敦到布拉格到巴黎,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男子,在理性与罪之间徘徊,
穿越时间之雪,抵达先于身体的伤口。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媒体推荐

塞巴尔德是二十一世纪的乔伊斯。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欧洲历史黑暗时期的奥德赛之旅,乃欧洲大陆思想及文学集大成之作,是战后世界最感人至深、最真挚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纽约时报》

塞巴尔德属于一个稀有而难以捉摸的种类……他让人上瘾,而一旦你被他的作品所虏获,就再也不愿、也不想放下了。——《纽约客》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扣人心弦的作家之一。具有难以被分类的独创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其作品应被列入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的行列。
悲痛,绝美,奇异,萦绕不去……塞巴尔德的秘密是他将自己视为在这个时代似乎已显过时的良心之声,他为逝者呼吁,不忘正义。
极少数能让人意识到语言之魅力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塞巴尔德,跻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的风格开创者。横扫欧美各大文学奖,包括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等,在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作家中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尊为“伟大文学”,扎加耶夫斯基写诗致敬,詹姆斯•伍德长文推荐。

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悲痛、绝美、奇异、高贵,21世纪德国文学的桂冠,为责任与良心而写作。

他的写作有着“钟声的庄严”,既是对宏大问题的回答,又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因而引起普遍讨论、获得广泛赞誉。

“塞巴尔德是21世纪的乔伊斯!”——欧洲媒体评论《奥斯特利茨》
荷马的奥德修斯是对常青的伊萨卡的返乡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对平庸的都柏林的忍受
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则是对奥斯维辛的认领

获得奖项:
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Koret犹太图书奖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英国文格图书奖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2021年6月3日 已读
溯游而上的寻找,重叠交织的回忆,浪漫化的、遥远恍惚的痛苦,如影随形的旧事重提。分明是被迫害的犹太故事,但又掺杂着寻找身世、建筑与艺术、实况摄影作品的元素。
太喜欢塞巴尔德了,是还没翻开就期待的那种好,是读了一页就知道会稳稳被吸引住的那种好。
暮色将至 豆瓣
The Violet Hour: Great Writers at the End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凯蒂·洛芙 译者: 刁俊春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5
本书是是美国知名文化评论家凯蒂·洛芙探寻六位作家死前最后的时光的长篇传记类非虚构文学。十二岁那年,凯蒂·洛芙有了第一次濒死体验。长大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也遭遇了父亲毫无先兆的自然死亡。她没能见他最后一面。自那之后,死亡开始强烈地吸引着她,她决定通过研究死亡,来探寻人生最后时刻的真相。她称之为:查看死亡。在选取研究对象时,几个名字跃入她的脑海:苏珊·桑塔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约翰·厄普代克、狄兰·托马斯、莫里斯·桑达克。这些伟大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似乎都处理好了死亡的问题,拥有某种死亡智慧。洛芙认为,假如用语言捕捉死亡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他们是最有可能做到的人。通过大量与艺术家生前亲人和好友交谈,爬梳卷帙浩繁的文字资料,她在纸页上重现了作家们的最后时刻。本书便是这样一部从死亡写起的逆向传记。每个人的人生,从死亡开始,缓缓地展开了。
2021年5月20日 已读
当初买这本书是因为太迷恋欧茨了,疯狂寻找《狂野之夜!》代餐看到了这本同样是写艺术家临终时刻的《暮色将至》。但媒体人和作家毕竟还是大不相同,试图拿专访稿拼凑的小说来取代欧茨,纯粹是因为我饿疯了。
不过凯蒂洛芙的阅读体验还是很好,艺术家们生命最后时刻的私密生活暴露在灯下,再没有八卦心的读者也很难不产生一种想要探索的guilty pleasure。
桑塔格无疑是整本书六人中最耀眼的那个。桑塔格重病之前有着天才少女的充沛精力和诗人般的四溢灵气,同时又极富个人魅力。临终时不惜忍受一切痛苦延长生命,比起海明威式的顽强抵抗而言,桑塔格与死亡的抗争似乎更多透露出一种自我神话、认为可以逃脱一死的意味。后面五篇稍有重复,死亡隐喻略显贫乏,但作家们与同时代人们错综交织的关系网暗流涌动,还是体验到了一种隐秘的乐趣。
黑水 豆瓣
作者: [美]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译者: 刘玉红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8
《黑水》是欧茨的名作,创作于1992年,当年进入国家书评人奖决选名单,次年被提名普利策奖,被《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誉为欧茨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故事以凯莉•凯莱赫发生车祸,陷入肮脏泥泞的“黑水”开篇,以闪回的方式回顾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凯莉一生的重要时刻;文中对美国当代政治和流行文化也有诸多影射和讽喻。
2021年4月25日 已读
爱昏了欧茨了,传记和小说都读得我持续上头神思恍惚,隐喻交织,讽刺辛辣。技巧明确无误,同时却不让人感到炫技;节奏恰到好处,令人一步一步自愿踏入她精心布置的陷阱。
《黑水》是太常见的多重主题中篇:俗烂的美国梦幻灭、权力不对等的性关系、女权主义、种族议题、美国特定时期历史,很容易就元素堆砌。但《黑水》节奏太好了,层层递进,到精彩处却又宕开一笔,不断地诱拐读者深入,转身才发现来不及逃开被水流兜头浇下。
欧茨,literally一个pick-up artist了。
(结尾还写了我很感兴趣的废除死刑话题。欧茨的反讽太妙了,又稳又狠,辛辣精确。)
长日将尽 Goodreads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8.8 (231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5
《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2021年4月17日 已读
第一本石黑一雄是《克拉拉与太阳》,导致我对他风格严重错判。还好读了这本,才没有错过一个可能会喜欢的作家。叙述者的管家身份很讨巧,刚读了几页就梦回唐顿。石黑一雄太会写遗憾了,回望时层层叠叠萦绕不去的悔意,几乎不可弥补的haunting regrets。英式庄园是克制、含蓄、骄傲、排他的结合体,是一切有人味儿和没有人味儿的东西。
红死魔的面具 豆瓣
作者: (美)爱伦·坡|译者 三秦 2009 - 6
《红死魔的面具》是美国著名作家爱伦·坡的恐怖小说代表作。作者以绚丽的文笔描绘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富丽奢华以及掩藏在这奢华背后的死亡的恐惧,小说的着眼点在于以死神的舞蹈来象征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其故事离奇,气氛和色彩的渲染都不愧为大师的手笔。 除《红死魔的面具》等恐怖小说以外,本书还选入了坡的其他小说,如《毛格街的血案》、《金甲虫》等侦探小说。这些作品中丰富的想象、不寻常的内容、新奇的手法,以及细致入微的心理、意识的刻画,对西方文学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21年4月6日 已读
豆瓣居然真的有这版的条目!2009年出版,我大概是2010买的。小时候被唬得害怕极了,读完还记得里面新奇诡谲的用词:猩红色。小时候不懂什么意思,只隐隐觉得和血有关。不过这本书的纸质版已经不在手上了,记得很清楚在六年级的图书交易节上卖给同学了。(记得还卖了一本《城南旧事》,现在蛮想重读林海音的。)
厄舍府的崩塌 豆瓣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
9.1 (8 个评分) 作者: 爱伦・坡 / 刘象愚 译者: 刘象愚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005 - 3
《厄舍府的崩塌》收入爱伦·坡《厄舍府的崩塌》等15部短篇小说。爱伦·坡是美国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批评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恐怖小说、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的鼻祖,其作品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产生重要影响。坡最有影响的是恐怖小说,如《厄舍府的崩塌》、《黑猫》、《“红死病”的化装舞会》,这些小说往往有离奇的情节、神秘怪诞的故事、浓重的恐怖气氛;《莱吉亚》、《陷阱与钟摆》,则更加侧重内心恐怖力量;《毛格街血案》、《失窃的信》,被公认为侦探小说的开山之作;《威廉·威尔逊》、《被用光的人》,作品中包含的现代主义因素,预示了现代派作品的诞生。
2021年4月6日 已读
大一综英课但巍老师推荐过,一直拖到今天被美国文学史作业按头才看,还只读了同名那篇。环境渲染多得堪比《蝴蝶梦》,看来恐怖气氛全凭景物描写。小学读过《红死魔的面具》,只不过当时还不知道那是爱伦坡,只觉得怪诞华丽血腥阴森,又悲又美。有心情的话还是要读一下爱伦坡全集。
休战 豆瓣
La tregua
2.8 (9 个评分) 作者: [乌拉圭] 马里奥·贝内德蒂 译者: 韩烨 作家出版社 2020 - 10
在这部日记体小说中,公司职员马丁·桑多梅记录了一个蒙得维的亚中产阶级黯淡日常生活:办公室日复一日的例行公事、妻子早逝后感情生活的长期空白、与三个已经成年的孩子住在同一屋檐下却彼此充满隔阂与误解。当年轻的劳拉·阿贝雅内达进入公司后,桑多梅发现自己在情感上并未干涸,对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活的不安,也逐渐由憧憬所取代。随着桑多梅与阿贝雅内达感情的迅速升温,他也有生以来第一次领悟到了爱情的真谛,这场真挚热烈的爱情将他生活中的阴霾一扫而空。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当他开始认真考虑起二人的未来时,一场不幸却再次将他抛入深渊,而这场爱情只是他与厌倦、孤独和无情流逝的时间的日常抗争中的一段插曲,一次休战……
《休战》是乌拉圭作家马里奥·贝内德蒂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西语文学作品之一。本书自1960年推出后在世界范围内长销不衰,再版一百五十余次,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贝内德蒂在本书中塑造的女主人公阿贝雅内达曾被文学评论界称作“拉美叙事文学创造的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2021年3月28日 已读 译者和出版社没有逼迫高晗,那么高晗是如何被学院批评教育删短评的呢?自然是因为译者的朋友圈或者关注者里有好为人师想按头教育一下高晗的人咯。何况高晗短评里只是说机翻痕迹严重,并没有直接指责译者本人水平,如果译者对号入座那只能说确实有机翻、译作质量确实欠佳。高晗只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既没有人身攻击也没有不实信息,就被迫删除短评、公开道歉,这种事远远轮不到高晗来做。相反,如果译者的「热心关注者」在了解到此事后不道歉的话,名誉受损的是这本书,是译者,并且一星运动还会持续下去。
克拉拉与太阳 豆瓣
Klara and the Sun
7.9 (312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宋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3
“太阳总有办法照到我们,不管我们在哪里。”
~
克拉拉是一个专为陪伴儿童而设计的太阳能人工智能机器人(AF),具有极高的观察、推理与共情能力。她坐在商店展示橱窗里,注视着街头路人以及前来浏览橱窗的孩子们的一举一动。她始终期待着很快就会有人挑中她,不过,当这种永久改变境遇的可能性出现时,克拉拉却被提醒不要过分相信人类的诺言。
在《克拉拉与太阳》这部作品中,石黑一雄通过一位令人难忘的叙述者的视角,观察千变万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爱?
~
“你相信有‘人心’这回事吗?
我不仅仅是指那个器官,当然喽。
我说的是这个词的文学意义。
人心。你相信有这样东西吗?
某种让我们每个人成为独特个体的东西?”
2021年3月26日 已读
第一本石黑一雄,三星半。温吞故事,混杂了残酷母爱、基因改造议题,克拉拉对太阳的崇拜让我仿佛见证了某种现代拜日邪教。如果不是营造了一种字大行稀page turner错觉的排版,几乎没有读下去的欲望。读到后来莫名升起一阵熟悉感,一拍脑门,尤里卡!这不就是AF版《长江七号》吗。
睡谷传奇 豆瓣
作者: [美] 华盛顿·欧文 译者: 刘凤梅 语文出版社 1992 - 9
2021年3月17日 已读
上学期还在push学生读transcendentalism,下学期又跌回(literally)幼儿园童话故事,贵系的阅读材料真是谜一般的选题。正如短评区所说,睡谷传奇是很美国梦的故事,恐怖外壳下无非还是讲机遇这个内核。
都是我的儿子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阿瑟·米勒 译者: 陈良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8
★“只要自私一点,他们今天就都健在了。”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成名作
★ 1947年托尼奖最佳剧本
★ 在“美国梦”的破灭中拷问人性
★ 揭穿宁静生活表象下的平庸之恶
《都是我的儿子》是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成名作,1947年于百老汇首演并连演328场,获得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等多个奖项。故事刻画了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道貌岸然的父亲,看似柔弱却努力维持整个家庭秩序的母亲,在战争中神秘失踪的飞行员小儿子,冲动而有正义感的的大儿子……每个人怀着内心的秘密,以谎言维系着平静的生活。随着邻家女孩的到访和一封信的出现,人们得知了三年前小儿子失踪的真相,这个看似幸福的家庭在真相被揭开的那一刻面临分崩离析。作者以富有古希腊悲剧色彩的笔法书写现代社会中的人性暗礁,揭开宁静生活表象下的平庸之恶。
2021年3月15日 已读
为什么在家族仇怨里挣扎痛苦的都是女人呢。三年来妈妈一直不接受小儿子去世的消息,是因为不想相信是他父亲亲手杀死了他。安妮强作镇定无视父亲牢狱之灾愿意和仇人的儿子结婚,实际上却是最早知道事实的人,只是不愿拿残忍真相为难未婚夫。父辈为了钱犯下的罪恶,要年轻人用生命、女人用痛苦来偿还。
猴杯 豆瓣
8.2 (60 个评分) 作者: 张贵兴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 7
华语文学魔幻现实经典 新结局增修版
时报文学奖、开卷十大好书得奖作品
马华文学超重量级作家张贵兴代表作 初次引进
▼编辑推荐
张贵兴是堪与李永平相提并论的马华文学重量级作家,他的文字密实华丽、浸淫漫漶,在港台及海外华文严肃文学创作者中,像他一样对于文本细节极致雕琢,又能 驾驭一整个宏大长篇故事的华文小说写作者,屈指可数。
《猴杯》是张贵兴继《赛莲之歌》《群象》两部小说之后,“雨林三部曲”(黄锦树语)的终章,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他以故乡风物为背景、以魔幻现实的笔调书写家族史,在极尽曲折的四代情仇之下,《猴杯》令人惊艳的,应是他笔下浓墨重彩描绘的雨林意象,华丽文字将暴力、情欲投射在犀牛、蜥蜴、猴子、猪笼草、丝绵树……种种野兽草木之中,超越历史与现实,打造出了一个狂野暴虐的传奇舞台。
《猴杯》故事的时空背景位于二十世纪的马来西亚砂拉越,涉及到华人离开故土、身处“异国”的离散情绪。但在张贵兴笔下,汉字的运用不拘于“中州正韵”的规范,而能将故乡的“贫乏”,幻化转写成奇诡魔性的一片天地,与身处“中心”的大陆、台湾华文书写相对照,相映成趣,颇能开拓读者对于华文创作的眼界。
▼内容简介
被开除教职的雉从台湾回到故乡马来西亚砂拉越,追踪抱着刚生下婴儿不知去向的妹妹丽妹进入雨林,受到当地土著达雅克人的热情款待,并与达雅克女孩亚妮妮之间产生了情感纠葛……在作者华丽奇诡的文字下,一段段牵涉到殖民者、开拓者、侵略者、土著,持续了家族四代,血腥阴暗、摄人心魄的恩怨情仇逐渐浮现。
▼名人推荐
他(张贵兴)与同样出身于婆罗洲的李永平之对出生地之戒慎恐惧不同,却和出身高密东北的莫言类似,持续地淬炼一己的故乡梦土,全心全意扑向婆罗洲热带雨林……张的梦土织锦却更上层楼,这回相当充分地开展了那在台湾尚未被充分展开却被表演者虚耗糟蹋掉的魔幻现实主义……相对于莫言之“食草家族”而描绘状写出一则“猪笼草家族”的传奇。
——作家 黄锦树
《猴杯》追溯华人垦殖者的罪与罚,时间跨度都延伸到当代……则从国族认同转移到人种与人/性的辩证,借着进出雨林演绎杂种与乱伦的威胁。
——哈佛大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猴杯》对我辈小说选手而言可说是一本“鼎天之书” ,某部分张贵兴其实也深深影响了我。张贵兴的小说写得非常鬼气,写刀写到出神入化,藏身各处细节的鸟雀、犬、蛇、鳄鱼,万物生死互缠的运镜,其灵性、解析度皆不可思议。
——作家 骆以军
阅读《猴杯》,让我们经历了雨林魔幻的残酷美学,也仿佛目睹掠食性的热带人文,它也让我们逼问自己潜藏的兽是否就要苏醒,因之,也是读者心灵溯源之旅,经由殖民情欲的挑动。
——作家 瓦历斯·诺干
到了《猴杯》,张贵兴极尽夸张之所能,以砂拉越华人的垦荒史为轴,再密实地编织出生命力极旺盛又充斥颓败衰亡的婆罗洲热带雨林。
——作家 李宣春
▼获奖记录
☆ 2001年时报文学奖小说推荐奖
☆ 2001年开卷十大好书奖
☆ 2001 年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
作者曾获:
☆ 2019 年台湾文学金典奖年度大奖
☆ 第 43 届金鼎奖文学图书奖
☆ 2019 年台北书展大奖
☆ 第 15 届花踪文学奖马华文学大奖
☆ 时报文学百万小说奖决选读者票选奖
☆ 时报文学奖小说优等奖、中篇小说奖
☆ 博客来年度选书
☆ OPENBOOK 年度好书
☆ 亚洲周刊十大小说
☆ 第七届联合报文学大奖
2021年3月14日 已读
终于读了,错漏字因为一版一印也成了一种别致趣味。家族盘根错节的旧账新仇本就是传奇故事,再铺垫上热带梦魇似的暴烈,艳丽又魔幻。可惜最末几页过于心急地把意图点透,像是瞧不起读者的水平,让人失去了揣摩的乐趣。《猴杯》里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在排泄在交配在破坏在杀戮,都野蛮生长,都欲望恣肆。张贵兴极会写比喻句,本体无奇不有,但喻体往往自成系统有迹可循。读到后半本时常常被《猴杯》的语言噎住,粘稠浓郁、夸张富丽的汉语修饰堆叠,瞥一眼就腻到无从下口。但张贵兴又难以形容:说是工巧吧,明明掺杂大量俗语黑话;说是写意,但时常又读出点骈句的意味。同样是写南洋,黄锦树式迷梦般绮丽的胶林不见了,《猴杯》是蛮荒野生、沤着婴尸的树根,是烈日下蒸腾的秽河。
梦的尽头 豆瓣
作者: (日)安房直子 著 / (日)味户惠子 图 译者: 彭懿 / 周龙梅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2013 - 6
梦的尽头——安房直子的17个故事》收录了安房直子的17个短篇故事,包括《梦的尽头》《康乃》《树叶鱼》等,以空灵的构思、精炼的语言、梦幻的想象,为读者们编织出一个奇异的空间。她能把淡淡的忧愁轻轻地溶入小说里,从而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悲悯与诗意的怅然。
2021年3月10日 已读
惶恐又忧伤的童话,一度令我怀疑到底适不适合小朋友读。插图是非常梦幻的银蓝色,月色下的花影让人想起一个词,水银泻地。读的时候已经小学毕业,早过了读童话的年龄。读了po在QQ空间里还被小学语文老师问起作者,但其实我也只读过一本安房直子罢了。今天在日本文学bot看见补标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