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八百万种死法 豆瓣
Eight Million Ways to Die
7.8 (85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伦斯·布洛克 译者: 潘源 / 王默 等 新星出版社 2006 - 9
《八百万种死法》里的八百万其实是指纽约市里八百万市民。作者在书中经常写出各种离奇古怪的死法———只是在家里看电视却会无辜被炸死、跟相邻几十年的邻居会因一只新宠物而争执动武死亡。“八百万种死法”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罪恶城市。
一个优雅的皮条客,昌斯,手下有六个姑娘,她们风采各异,有的能写诗,有的熟知报告文学。美丽而天真的金?达科嫩不过是其中之一。她想脱离应召女郎的生涯,找到马修寻求保护,让他跟昌斯说。马修收了金攒的私房钱但没有保住金的命。金被人捣得面目全非,死在公寓中。连金的一些朋友也一个接一个死掉。其中一个姑娘在遗书中写道:“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过去。”
尽管肯·德金警官说:“妓女自杀,见怪不怪。”马修还是决定为这些逃回公道。尽管受到警告,但他一心一意要追查到底。
2022年3月3日 已读
无法戒除的波本威士忌,不断涌来的创伤记忆,终日挣扎才能pull together的昔日警探,充满文学性与约翰多恩的破案历程。
讲实话一开始就是在把《八百万种死法》当《极乐迪斯科》在读,何况标记想读时正是两年前刚开始玩Disco Elysium的日子,很难不产生一些关联暗示。其实也有些像《真探》,只是这本的人文思考还是多于哲思。
下一本读《到坟场的车票》,这是我第一本标记想读的劳伦斯布洛克。(虽然我很怀疑自己终究会忍不住看完劳伦斯布洛克全集。)
亲爱的安吉维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7 (152 个评分) 作者: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译者: 陶立夏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6
【《纽约时报》畅销书】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2017年十大好书】
【献给所有与抗性别不平等抗争的父母的一份指南】
******
几年前,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收到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好友询问这位美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尼日利亚裔作家如何将自己的女儿养育成一个女权主义者。《亲爱的安吉维拉》即是阿迪契给好友的一封回信。
这十五条无价、睿智的建议,其实是关于如何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强大、独立的女性。
这些建议直接、有力而坦诚,从给予女儿(如果她渴望如此)选择一架飞机模型而非布娃娃当玩具的自由;到和女儿开放讨论穿衣、化妆或者性向的问题,让她不要将婚姻视为一种“成就”;作家还鼓励读者破除陈腐的性别观念,抛弃那种认为女性的生活就该以厨房、家务和丈夫的需求为中心的褊狭之见。同时,作家还反驳了那种看似进步、公平的表达背后的不公平预设,比如女性“被允许”去获得成功,本质上其实是认为女性不应该拥有权力的落后意识。
《亲爱的安吉维拉》尖锐地触及了21世纪的性别政治的核心。它将开启一场全新的、被迫切需要的讨论,即在当下,女性应该如何定义并塑造真实的自我。
2022年2月4日 已读
一些基本款女权主义小建议,但也百试百灵,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婚姻对女性不公平的根源就在于女性从小就被教育渴望婚姻,而男性从未被洗脑这种渴望。所以婚姻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的。
在成为某人的妻子,某人的母亲之前,最重要的还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实,勇敢,正直,善良,而不是讨人喜欢。

P.S.全文不到两万字,一顿饭的时间就能看完(果然被我妈教育不要边吃边看了🚬),居然硬生生靠插图字体和行距做成了独立出版物,某些出版社吃相不要这么难看吧。
豆瓣
Autumn
7.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阿莉·史密斯 译者: 王晓英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6
◇ 2017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榜首
◇ 2017年布克奖短名单作品
◇ 最热门的诺奖候选人之一
◇ 英国科斯塔文学奖、贝丽斯女性小说奖及金匠奖得主
◇ 阿莉·史密斯超越过往的新锐之作
◇ “季节四部曲”第一部
--------------------------------------------------------------------------------
13岁女孩与85岁老人的真挚情谊如何抵御时间的洪流?
英国退欧时期、特朗普执政时代,公共历史将怎样影响我们的命运?
【内容简介】
英国大学艺术史教师伊丽莎白在少女时期与年长她许多的隔壁邻居丹尼尔是好朋友,两人经常探讨艺术和人生问题。丹尼尔年轻时是个艺术家,与20世纪50年代英国家喻户晓的政治丑闻模特克里斯汀•基勒是好朋友。
小说从一桩真实的政治丑闻出发,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在时代背景下的天花板问题,将伊丽莎白等一众英国人民在脱欧时期的精神状况投射其中,全书由丹尼尔濒死的梦境和伊丽莎白少女时期的回忆交叉组成,共同交织出一幅当下英国社会生活图景。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极其流畅易读的小说。
少女与大叔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友谊既有趣又美妙,深入浅出的对白引领读者与少女一同进入艺术的殿堂,阅历的沉淀弥补了年龄的鸿沟,人性共通的温情充满字里行间。从一桩丑闻入手,英国民众疯癫又魔幻的日常跃然纸上。
【媒体评价】
◇ 阿莉·史密斯的思路太棒了!这本书幽默、奇怪但又很深情地评论了活在这样一个阴沉的当下意味着什么,太令人感动了! ——《纽约时报》
◇ 史密斯真是个处于鼎盛时期的作家!《秋》很聪明,很有活力,该系列接下来的三本都是值得期待的。 ——《华盛顿时报》
◇ 《秋》是一首美丽的、辛酸的交响曲,包含着记忆、梦想和短暂的现实,是凡人生活中“无尽的悲伤和脆弱”。 ——《卫报》
2022年2月2日 已读
via道听途说。
太妙太灵了。才读了十页就发出感叹,我怎么现在才读阿莉史密斯。风格强烈到让人不由自主就认真对待。
她绝不仅仅志在成为小说家,《秋》是某种意义上的诗。
品牌洗脑(珍藏版) 豆瓣
Brandwashed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丁·林斯特龙 译者: 赵萌萌 中信出版社 2016 - 8
全球知名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有一天突然对品牌感到厌倦,他决定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身份对品牌进行为期一年的“戒毒”——不购买新的品牌商品。但是,在坚持了6个月之后,他失败了。懊悔之余,他决定来一个大揭秘,全面披露世界著名品牌只做不说的营销秘密。
马丁•林斯特龙将营销中最隐蔽却又最实用的手段称之为隐形说客,正是这些隐形说客,让消费者彻底放弃了理性。
利用恐惧、性、名人、怀旧情绪,企业向消费者兜售安全、梦想和渴望;通过同侪压力、口碑营销,消费者不知不觉就陷入购物狂潮;大数据更是企业收集、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利器。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都是企业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虽然我们对广告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早有心理准备,但当作者如此直白地将各种营销内幕一一揭秘,还是免不了震惊!
本书一方面给市场、营销、广告、公关等从业人员以启发,揭示让品牌深入人心并转化为销售的营销策略;一方面也提醒每一位消费者,如何识别企业的营销把戏,避免被品牌洗脑,最终清醒地认识到应该买什么和为什么购买。
2022年1月30日 已读
大部分内容是事实,但还是有被浓郁marketing味呛到。一本反消费主义的入门指南写得如此鸡血沸腾,很难不认为这也是一种营销。毕竟作者承认书也是营销的一种。
不过大概翻翻还挺有意思,大概是讲:品牌从婴儿时代起就先入为主地影响我们的消费观念,进入青春期后因为同侪压力、焦虑贩卖、对性魅力的追求又凭空构建起许多消费需求,而健康环保、名人效应和怀旧心理、消费者互相推荐则是全年龄段共享的营销方法。(难怪毛象安利我都很信任永远吃得很快…掉消费主义陷阱里了。)
第九章数据隐私是最trigger我的一章。用户数据泄露不仅限于传统信息倒卖,在大数据时代,用户画像细致到可怕——买一包烟可以推算出年龄,冲动消费巧克力会被投放新产品优惠券——每一项微小的选择都会被当做有意义的数据读取,逐渐形成无比确切、毫无隐私的用户档案。
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THIS IS GOING TO HURT
8.2 (236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凯 译者: 胡逍扬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9 - 5
☞ 不读不是英国人!每个英国人都读过的现象级畅销书!半年狂销100万册,出版当天英国亚马逊全网瘫痪3小时!6年221篇男妇科大夫的私密日记,风靡33国的爆笑妇科段子集锦!3句话1个笑点,脸红心跳到根本停不下来!这次可是真的读懂女人了!
☞ 史上更好看、更好笑、更有人气的医生日记!自出版以来任性霸占各畅销书单和亚马逊图书畅销榜榜首!收获亚马逊5000条读者好评,Goodreads口碑榜50000条读者好评!拿奖拿到手软,荣获“国家图书奖”三项大奖(年度新人奖、年度最受欢迎作品、年度图书俱乐部作品)、“《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幽默图书”、“The Books Are My Bag”两项大奖(年度图书奖、读者奖)、“Blackwell 年度处女作奖”、“年度电子书奖”、“Slightly Foxed 最佳传记处女作奖”等多项大奖!
☞ 超越老牌喜剧《是,大臣》《IT狂人》的英式幽默,笑到歪腰肚疼都停不下来!BBC重金砸下剧集版权,2019火热登场!《卫报》《星期日泰晤士报》《每日快报》《每日电讯报》《独立报》《金融时报》《观察者报》联袂推荐!英国皇家全科医生协会前任主席克莱尔•杰拉达、英国著名喜剧演员斯蒂芬•弗雷赞不绝口!
☞ 轰炸英国医疗体系,掀翻整个英国卫生部的爆笑核武!针对2015年英国政府对初级医生所颁布的新合同法,以及同年出现的大规模初级医生罢工浪潮,亚当•凯在书中发表《致卫生部长的一封公开信》,大胆揭露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各种问题,出版当日就被部长喊去谈话了!
☞ 每个病人都想要这样的“冷面笑匠”医生!再也没有人能像亚当•凯一样,在哭笑之余将年轻医生的滑稽、心碎与勇气描述得如此走心!更重要的是,他让人感受到幽默外壳下柔软坚强的医者之心,教人珍惜生命、有勇气面对苦痛人生!
☞ 已得到拥有550万专业用户、200万医生用户的国内权威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商丁香园特别推荐!
【内容简介】
-----欢迎来到实习医生亚当 • 凯的爆笑日常!------
◆ 凯医生之工作糟心篇
• 想了解每周工作97小时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吗?——买不起房的可怜时薪、被怀疑出轨的高负荷工作、浑身沾满海啸般喷发的各种人体体液、得不到夸赞的救人日常、极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001:这是本周我第三次被别人的鲜血浸湿内裤了,有什么办法呢?我只能扔掉内裤,继续回去工作。这可是CK的,15英镑一条,我感觉自己是越工作越穷啊。
002:我告诉一位病人,他得等到下周才能做上核磁共振,他听后威胁说要打断我的腿。我的第一个想法居然是“太好了,这样就能歇几周病假了”。
◆ 凯医生之呵呵呵篇
• 你想象过男妇科医生每天要面对哪些“奇葩”吗?——对妇科常识无知到让人抓狂、上演各种“小孔塞大物”的闹剧(你可能再也无法直视腌小黄瓜、遥控器、马桶刷、健达奇趣蛋和肯德基全家桶了)、产前宣布要吃掉自己的胎盘……
001:在急诊室给病人开了事后避孕药,然后她问我:“昨晚我跟三个人睡了,只吃一粒够吗?”
002:是的,夫人,产妇在生孩子过程中确实会不小心拉出大便。不过假如你昨天问我这个问题的话,我会建议你不要吃那一大盘“助产”的咖喱,对你担心的这件事一点儿好处都没有。
◆ 凯医生之掏心窝子篇
• 医生是手握母亲和婴儿生死大权的人——一名伟大的医生得有颗肥大的心脏和扩张的主动脉,才能不断把涌溢的同情心和善意泵出给这个世界。因为无论多么谨慎,悲剧总有一天会重演。你无处可逃,你拼尽全力,却还是要接受一个无力挽回的悲伤结局……
• 当选择成为一名妇产科医生,意味着……——他说:“妇产科是唯一一个让我兴奋,并且真的有所期待的地方。”
2022年1月30日 已读
好棒的self-deprecating本子,卖惨自嘲喜剧我永远会缺德地笑出来。看了两百页,已经和其他所有脏活累活要加班的工作和解了——幸好我不是医生。
p.s.翻译真是太糟糕了。
正常人 豆瓣 Goodreads
Normal People
7.9 (162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萨莉·鲁尼 译者: 钟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 风靡全球的电视剧 Normal People 原著
★ 九零后爱尔兰女作家,英国图书奖、科斯塔图书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萨莉•鲁尼的代表作
★ 2018水石书店年度图书、爱尔兰年度图书奖、2019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英国图书年度图书奖获奖作品
★《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英美销量超150万册
★ 在全球被翻译成46种文字出版
★ 入围布克奖、迪伦•托马斯奖、女性文学奖
★ 入选《卫报》“21世纪100部最佳图书”(第25名)
★ 被纽约公共图书馆、《纽约时报》、《经济学人》、《华盛顿邮报》、《巴黎评论》、《时尚先生》、Elle、NPR等数十家机构、媒体评为年度图书
康奈尔和玛丽安在爱尔兰西部一个小镇长大。在学校,康奈尔备受欢迎,玛丽安则被视为怪人,独来独往。然而,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对话,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和他们今后的人生。
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则成了边缘人,腼腆而缺乏自信。大学数年中,两人各自与他人交往,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两人彼此拉近。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最后在她走向自毁、而他往别处寻找生活的意义之际,他们究竟该如何拯救彼此?人怎样才能改变另一个人,人如何才能说出内心感受让别人真切感知?
继《聊天记录》之后,萨莉•鲁尼在她的第二部小说《正常人》中,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探索微妙的阶层关系,初恋的激情、脆弱与危机,家庭关系和友谊复杂的纠缠,为当代小说注入新生力量。
2022年1月29日 已读
或许是因为一度想要申请圣三一(然后发现都柏林并不比英国非伦敦地区便宜于是申请填了一半就放弃了),又来读Normal People了。
一直觉得萨利鲁尼有些过誉,之前以为是读英文隔着一层情感,剧版又只是美则美矣的青色滤镜都柏林vlog,但这次读中文版还是不能共情只能理解,看来是我不懂年轻人了。
不同的是,上次我写,Marianne被原生家庭锻炼出的强健神经和Connell走出小镇的迷茫导致了两人之间令人难以理解的相处模式和滞涩沟通;但这次读才发现萨利鲁尼根本没想写爱情。Z时代的成长永远是关于自己的,是个人的挣扎,个人的选择,是个人努力适应世界的过程。虽然主题是相互救赎,但起作用的依然是自己,abnormal people与自己和解,才成为normal people。
女性贫困 豆瓣 Goodreads
女性たちの貧困:“新たな連鎖”の衝撃
7.5 (162 个评分) 作者: [日] 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译者: 李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9
本科毕业又如何? “其实助学金也是负债。如果说我欠债六百多万,男人听了会怎么想呢?”——二十四岁的小爱
结婚也摆脱不了贫困 “二十几岁的单身妈妈们人际关系薄弱,容易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有的人是受丈夫虐待,衣服都来不及换,身无分文就逃了出来。”
——“东京都爱心单亲家庭援助中心”工作人员
色情店成为“救命稻草” “这种工作工资高,如果女儿将来说想干这一行的话,我觉得我会同意。”
——二十一岁的小花
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关注女性与儿童贫困、单亲母子家庭及贫困的代际传递等在日本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非常值得中国读者了解、反思并引以为戒。
2022年1月6日 已读
终于看了,2019 tbr-1。早知道会边读边哭,还是一口气看完了,绝望值爆表。
几篇电视节目的补充延伸报道,串起一个密不透风的贫困循环网络。单亲家庭、巨额助学金贷款、合同工与濒临崩溃的养老金体系、男女同工不同酬、意外怀孕、轻易踏入性服务行业、贫困代际传递效应……每一个问题都不单纯是女性贫困问题,只是贫困在女性群体表现得尤为突出。
后记的题目(《在人生起点就已被剥夺梦想与希望的社会》)起得真好,几乎概括了贫困对一个人最大的危害:不是缺钱缺吃的缺结婚养小孩的钱,而是还未真正自由地生活过时,就已经不再相信生活会变好,因为它确实无法变好。贫困既是实际的困境也是思维囿限,是无法摆脱的宿命。
p.s.最幽默的是,看到最少两个案例的女生都「曾经在外企工作、英语流利」。啧,隐约看到一丝你系人的命运。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1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2年1月2日 已读
新年第一书!是上野老师一贯的通俗幽默。
对话录形式也经常话赶话讲出妙语,确实是「从零开始的」女权主义了。
比起「一人一杀」、以改变丈夫为基础来改变厌女环境的思路,我倒是更关心对母女关系的讨论(大概是因为无意结婚),因为亲历女性成长体验而弑母的女儿们,比起一心恋母的儿子们果然还是能体会到一些微妙的讽刺。
最有特色的还是穿插在对话里的史实,革命男性极端的政治思想与极容易露馅的古董厌女思想,婴儿潮时代与现代女性的区别,一些对比,一些时也命也,一些无可奈何。
但总还有继续战斗的希望。
Steal Like an Artist 豆瓣 Goodreads
8.2 (28 个评分) 作者: Austin Kleon Workman Publishing Company 2012 - 2
You don’t need to be a genius, you just need to be yourself. That’s the message from Austin Kleon, a young writer and artist who knows that creativity is everywhere, creativity is for everyone. A manifesto for the digital age, Steal Like an Artist is a guide whose positive message, graphic look and illustrations, exercises, and examples will put readers directly in touch with their artistic side.
When Mr. Kleon was asked to address college students in upstate New York, he shaped his speech around the ten things he wished someone had told him when he was starting out. The talk went viral, and its author dug deeper into his own ideas to create Steal Like an Artist, the book. The result is inspiring, hip, original, practical, and entertaining. And filled with new truths about creativity: Nothing is original, so embrace influence, col- lect ideas, and remix and re-imagine to discover your own path. Follow your interests wherever they take you. Stay smart, stay out of debt, and risk being boring—the creative you will need to make room to be wild and daring in your imagination.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每一条建议都执行度超高,需要打印出来贴在桌上时时refer。
最受益的是:“What is originality? Undetected plagiarism.”
和"Go deeper than anybody else—that’s how you’ll get ahead.”
抄袭和深挖,模仿那些鼓舞过你的人,然后做出一些很棒的东西。原来在我读这本书很久以前的小时候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现在我已经把它丢掉。难怪最近几年越来越觉得生活无趣。
跟各国人都聊得来 豆瓣
6.7 (11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本尼·刘易斯 译者: 王婷 / 黄姝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6 - 10
跟各国人都可以聊得来?没钱没时间没天赋也可以?
是的!本书作者本尼•刘易斯原本是一个没有任何语言天赋的“学渣”。他学了6个月的西班牙语,却只敢问东西的价钱和厕所在哪里,以为这辈子注定只能讲英语一种语言了。后来,他用几年的时间变身“语言达人”,不仅可以流利地说12种语言,还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年度旅行者”。
作者用自身经历告诉我们:
◎没有语言天赋这个东西。与成功的语言学习者相比,不成功的学习者唯一缺失的就是对语言本身的激情和热爱。
◎语言不是用来学习的,而是用来使用的。如果你觉得自己的学习经历很失败,唯一的可能就是你一点也不用它去交流。
◎使用语言是最能培养热情的方式了。从学习语言的第一天起,就应该尝试着去说。
◎语言学习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学语言并不一定要出国,足不出户也可以创造体验式的语言环境。
◎每了解一门新的语言,都会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如果你只会几句英语,也可以去旅行,但会错过很多当地人才知道的有趣东西。
……
本尼•刘易斯的语言学习博客(fluentin3months.com)活跃度排名首位,先后助数百万人学会了新的语言。
2021年12月30日 已读
逛Zlib随手下载的,明天考法语,而我今天津津有味一口气看完了这本(其实更像博客)。
作者观点总结一下就是:开口说。找人说。第一天学就张口。作为初学者,听读写都可以抛开,直接上口语练习,真实的对话与互动倒逼词汇量上升,练到B1再开始注意语法。
至于背单词嘛老生常谈,联想法或者记忆曲线,反正绝对不能死记。
最有用的还是推荐的学习资料,colloquial,teach yourself,还有象友推荐过、我学了十几篇的Assimil。作者因为价格踩了我很喜欢的罗塞塔(不过盗版还是很便宜),他推荐的duolingo反而非常不系统,只能随便玩玩打发碎片时间。
但总之,读完很有学语言的激情!(激情也是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打算从1月1号开始学荷语了!
p.s.读到81%发现作者居然是男的……内心地震。
查令十字街84号 豆瓣 Goodreads
84,Charing Cross Road
8.3 (173 个评分) 作者: [美] 海莲·汉芙 译者: 陈建铭 译林出版社 2016 - 5
纪念作者诞辰一百周年(1916.4.15-2016.4.15)
中文世界首次推出精装珍藏版
译者陈建铭修订数十处译文,精益求精
读库御用设计师艾莉女士担纲设计
内文一百克玉龙纯质纸双色印刷
世界最大圣经印刷厂南京爱德,为爱书人印制圣经
2016中文精装珍藏版将会是最美的版本!
---------------------------------------------------------------------------
1949年的纽约,曼哈顿一间没有暖气的公寓里,三十三岁的穷作家海莲,偶然看到一则伦敦旧书店的广告,凭着一股莽撞劲,她开始给这个伦敦地址写信。这一写,就写了二十年。
很多年后,她和这家书店的通信集,被称为“爱书人的圣经”,不断演绎。而那家书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号,已经成为全球爱书人之间的一个暗号。
三十多年来,人们读它、写它、演它,在这段传奇里彼此问候,相互取暖。
2021年12月30日 已读
“我们活在一个诡异的世界——这么漂亮,又能终生厮守的书,只须花相当于看场电影的代价就能拥有;上医院做一副牙套却要五十倍于此。”
是通信集,也有《通信集》的相似结局:其中一方的死亡与退信。只是纽约与伦敦的地域标记太过典型,比纽蒙迦德和霍格沃茨的典故可多多了。
字母表谜案 豆瓣 Goodreads
アルファベット・パズラーズ
7.3 (209 个评分) 作者: 大山诚一郎 译者: 曹逸冰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5
☠当你隐隐觉得不对劲,致命的恶意正悄悄逼近!
◮4个连接死亡的字母×4桩无人能解的谜案
◮《诡计博物馆》作者、短篇推理之神大山诚一郎封神出道之作!
◮令推理大师绫辻行人、阿津川辰海拍案叫绝,烧脑度99.99%!
◮登榜“本格推理BEST10”“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
◮快节奏、零废话、神反转。翻开《字母表谜案》,发现日常背后的致命恶意!
══════════════════
【名家评论】
◮大山诚一郎的作品就是诡谲又精致的密室乐曲。——麻耶雄嵩(推理小说作家)
◮《字母表谜案》让我从此一直追随大山老师,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无可衡量。——阿津川辰海(推理小说作家)
◮《字母表谜案》精妙绝伦,我一口气读完后,又读了一遍!——小岛秀夫(殿堂级游戏设计师)
══════════════════
【剧情介绍】
一座神秘的公寓,不定期举行推理合战。红茶、曲奇,搭配寒意逼人的谜案,与案件相关的字母似乎是重要线索。一群特殊的房客,联手组成侦探团,秘密追踪警视厅也难以锁定的幕后真凶。
有被毒妄想的贵妇人,竟应验般惨遭毒杀?
午夜零点神秘来电后,美术馆密室惊现死尸。
豪华游轮杀人现场,诡异的死亡留言无人能解。
绑架案中遇害幼童父亲的手记,字里行间令人细思极恐……
越细微的异常,越接近真相,也越令人不寒而栗!
【内文摘选】
☠死亡最残酷的意义并非肉体的毁灭,而是所有念想的消亡。
☠真凶潜伏于茫茫人海中,就好像沙滩上的一粒沙。寻找真凶,就如同寻找沙滩上的那一粒沙。
☠再伟大的侦探,有时候也得靠华生的错误推理才能看破真相。
☠一如天色忽暗的春日,命运也会在人生的道路上突然罩下黑影。
2021年12月24日 已读
前三篇都是开胃点心、练手习题,到最后一案才燃起解谜快感。但可惜并没有抽丝剥茧、凑齐拼图的细致,更多的是商业爽剧剧本为了硬圆故事而设置的多重反转。
比情节和叙事更差的是人物描写,每个角色都扁平,充满刻板印象,主角之间的互动也很线性,没有变化轨迹。但奇怪的是,这个小小的侦探团让我想起了The Thursday Murder Club。或许共同点就在于主角之一的最后秘密吧。短评里还是不缺德剧透了。
btw,去年夏天看到阿苏老师评价原版是神作,当时很是懊恼了一阵自己不懂日语。过了一年出了中译版,早早买了,却拖到现在才读。现在越来越不在意积读的坏习惯了,因为知道书是读不完的,而有兴趣的书总有一天会随手翻开。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408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1年12月18日 已读
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
恃宠而骄 豆瓣
The Spoils
8.0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西·艾森伯格 译者: 王凯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6
☆ 演员×剧作家×小说家 《吃鲷鱼让我打嗝》作者 杰西·艾森伯格 戏剧代表作
☆ 布兰奇与欧文·劳瑞基金会戏剧奖获奖作品
☆ 昆瑙·内亚(《生活大爆炸》)、安娜布尔纳·斯里拉姆(《至欢歌乃终曲》)、杰西·艾森伯格 (《社交网络》) 、迈克尔·泽根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 、艾琳·达克(《依然爱丽丝》) 主演同名舞台剧
☆ 内含11幅精美舞台剧照
-----------------------------------------------
没人喜欢本,他的幽默毒舌总会伤害身边人,来自尼泊尔的室友卡扬便每每受他欺负。本学了导演专业,没作品、没收入,“啃老”度日,却始终看不惯世界,看不上所有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初恋莎拉要嫁给银行家同学泰德,甚至不顾职业道德,制造机会跟莎拉独处……《恃宠而骄》(2015)是杰西·艾森伯格的戏剧代表作,滑稽可笑却不失深刻地探索了当代青年纽约客充满矛盾的精神世界,既愤怒、无奈,又敏感、渴望关爱。本剧荣获布兰奇与欧文·劳瑞基金会戏剧奖;由该作品改编的同名舞台剧先后在纽约、伦敦上演,获《纽约时报》剧评团推荐。
2021年11月21日 已读
你们卷老师写的戏,和Bream Gives Me Hiccups相似的残酷幽默和奇怪冷感。
纽约白男版Fleabag,更主流,更不道德,更表演性vulnerable,也更容易招人恨。
讲几句不是谁都会讲的mean话确实是天赋,但摆烂这种事我接受的极限是Phoebe了。
如何独处 豆瓣
How to Be Alone
作者: [美] 乔纳森·弗兰岑 译者: 洪世民 南海出版公司 2021 - 7
★ 我们是否要为适应真实世界而接受治疗?
我不需要,这个世界也不需要。
★《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随笔集——
一部叩问时代、反思自我的智识之作
★2021精装典藏版。
★敏锐、真实、大胆、犀利、浪漫、诚恳!
★《纽约时报》《时代》《书单》长文推荐!
★矛盾的自我、幽默的性、媒体的伪善……收录14篇内容充实、见解独到的文化评论与自我思考。
★从流亡的读者到孤独的作者,从捡破烂到筛烟灰,从监狱系统到性爱书籍……每一篇文章都闪耀着智慧和文字的光辉。
★与书名“如何独处”相反,读这本书不会感到孤独……这部文集凸显了弗兰岑的优雅、敏锐,以及作为随笔作家的胆识,充满富于才智的自我意识。——《纽约时报》
--------------------------------------------------------------------------------------------------------
《如何独处》是《自由》作者乔纳森·弗兰岑的随笔集,记录了一位不轻易随俗、不断自我诘问的社会小说家、一个知识分子,历经挣扎与成长,挥别忧郁恐惧,臻至温暖的过程。
社交孤立、抑郁、悲观……在这个喧嚣世界的背后,涌动着无数暗流。逃不出人际的网,躲不掉窥私的眼,避不开邻居的纷扰,骨肉亲情是我们柔软的羁绊。我们在声色娱乐、光怪陆离的城市孤岛漂浮不定。
我们渴望逃离,渴望建造并居住于想象的世界。我们渴望独处。然而,没有对真实世界的归属感,就不可能在想象的世界茁壮成长。
2021年11月19日 已读
via溺水。非常感谢寄书!不然没读过《自由》的我大概会错过乔纳森弗兰岑了。
《如何独处》作为随笔集出人意料地真诚,同时也布满一针见血的刻薄话,可读性不要太强。虽然译版引进时间晚了二十多年折损了时效性,但好的社会议题讨论即时过时,思路也具有观赏性。当然,作为小说作者,他最出色的篇章还是关于对文学的反思,完完全全的舒适区写作(褒义),知识分子身份、对文学的热情,与对这个过分熟悉的圈子现象的微妙嘲讽糅在一起,边读边大段划线,简直爽文。
蒙马特遗书 豆瓣
7.4 (41 个评分) 作者: 邱妙津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 - 7
【内容简介】
“人生真的没有拯救吗?我不相信。”
一九九五年夏天,台湾作家邱妙津在巴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年仅二十六岁的生命。《蒙马特遗书》的二十一封信,是她留给这个世界的生命告白。爱欲的强烈、背叛的痛苦、不顾一切的占有与痛切的自我剖析,邱妙津的这些文字,记载了她的勇气与奔赴,也记载了她的困惑、碰壁与绝望。她以真切沉痛的身心经验思考并重建爱的法则,思考爱与死、生命与艺术的关系。《蒙马特遗书》提及的大量西方艺术电影与经典文学,构成一条条幽深的秘密小径,展示了邱妙津精神世界的成长谱系,是台湾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映照,透过它,亦可见证深邃的时代风景。
《蒙马特遗书》已成为华语世界一部女性文学经典,对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来说,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仅是经典的阅读对象,更是一个朝圣的坐标,以及面对诚实爱欲的灵魂自白。唯有最真诚的艺术精神才能安慰人类的灵魂。
“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愿这会是大家读完《蒙马特遗书》的赞叹。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末华文世界绚烂传奇的女性作家邱妙津最后的书信体小说,二十一封向世界告别的忏情书信。蒋勋、骆以军、陈雪、赖香吟诚挚推荐,“让我掩面哭泣的一本书。”——邱妙津是震动台湾的一代传奇,用生命创作的天才,她以凌厉激烈的才华横空出世,又决绝惨烈地毅然与人世告别。她的作品被大家传颂、引用、讨论、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阅读欣赏的小说、作家、电影导演,所有一切都成为一代文艺青年效仿参照的对象。《蒙马特遗书》是她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以青春生命与浓烈情伤锻铸的忏情书信。如巴洛克音乐赋格般,展示一个青年艺术家关于爱与死、生命与艺术的璀璨星空描图,其中如花般灿烂的意志让人深深震动却又如此难以承受。
★“人生真的没有拯救吗?我不相信。”一位青年艺术家对爱与生命的终极探索,一部震撼人心的爱的圣经,青年们心中的经典。——深深堕入生命中最黑暗的痛苦里,挣扎着爱与死的意义,以强悍的勇气重建爱的法则,以死亡的决绝与纯粹,见证爱的不朽不灭。“爱不只是情感、情绪、热情,爱其实真正是一种‘意志’。”一位青年艺术家纯粹而炽热的爱欲渴望,一个年轻人的自我建构与自我毁灭。她誓言用一生来证明自己的爱与美,最终永恒回归了艺术家与爱人者身份。
★“有如此的灵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一部灵魂的复写本,一种炽烈迫人的激情,“也许自三岛由纪夫之后,没有其他作家如此毫无怜悯地撕掉真实自我的面具了。”——关于爱,关于忠诚,关于背叛,关于艺术,关于心灵,关于命运,一个年轻人对生命深邃、高密度的挖掘,一部纯粹的作品。唯有最真诚的艺术精神才能安慰人类的灵魂。“人生何其美,但得不到也永久得不到,那样的荒凉是更需要强悍的。”永恒的爱情追求已不可得,如今她只追求永恒,展现自我。
★精装纪念典藏版,金鼎奖年度推荐优良好书,《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开卷八分钟》推荐,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出版,备受赞誉。——《蒙马特遗书》已被翻译为英语、法语、德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2014年,《蒙马特遗书》列入《纽约书评》“经典重现”( NYRB Classics)出版,邱妙津是该书系继张爱玲之后第二位华语作者。作家骆以军和赖香吟分别以小说《遣悲怀》《其后》缅怀与致敬邱妙津。
2021年11月6日 已读
翻了两页之后我:这是《雨季不再来》吗。
再翻两页:(确信)是的。

拆了塑封一小时后忍不住挂在学校二手群了。
人不应当过了初中还读三毛,至少我不该。
裂舌 豆瓣
6.4 (3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金原瞳 译者: 秦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金原瞳冲击性处女作。
痛苦和快乐,暴力和死亡,热恋与绝望。
小说鲜明地刻画出了现在生存着的人们的“生”的本质。
《裂舌》描述了迷上身体改造、最终把舌头一割为二的一个女孩和两个另类男青年之间的痛苦关系。内容“惊世骇俗”,在日本引起广泛争议。小说获奖后畅销一时,单行本发行逾五十万册,被称为日本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裂舌》及其作者的出现在日本甚至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著名作家村上龙认为:“《裂舌》细节真实,无懈可击。从时下年轻人放纵的生活方式中,捕捉到了偶尔闪露出的纯粹的情感。不仅构建出光怪陆离的神秘世界,同时也深刻传达了生于现世的女子心情。”
2021年11月4日 已读
猎奇而已。舌环、裂舌、刺青、SM、情杀,这些元素叠起来不可能完全不好看,但也实在难说精彩。
篇幅所限,人物过于单薄了,甚至作为叙述者的女主完全没有成长。
触动我的东西和那些猎奇血腥都无关,而是女主的自杀/自毁倾向掺杂M情结:「拜托哪一个来杀我好呢?谁能够把我杀得艳光四射呢?」简直是《金阁寺》。同时又很亦舒女主角。
林中秘族 豆瓣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7.5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柳原汉雅 译者: 陈荣彬 未读·文艺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8
★ 「未读·文艺家」最新产品。一本让你读完后想立刻重读一遍的小说(著名小说家萨拉·沃特斯语)。
★ 太平洋上的原始海岛、神秘的林中梦游者、具有长生不老之效的龟肉、心怀鬼胎的科学家,共同编织一个充满贪婪、背叛、谎言的噩梦。
★ 布克奖入围作品A Little Life作者柳原汉雅处女作、《华尔街日报》《出版者周刊》《赫芬顿邮报》年度好书、英国狄兰·托马斯奖、美国笔会最佳小说处女作入围作品。
★ 本书通过一个杂糅了神话传说、科学考察、悬疑推理的精彩故事,揭开了天才背后的罪恶与文明之下的野蛮,深刻探讨了科学与道德、人性的关系。
★ 全书故事架构独具匠心,以书中书的形式,让极不可靠的讲述者与更不可靠的编辑者,合谋为读者布下了一个个的叙事陷阱与谜团。真相到底是什么?只有心思最缜密的读者才能找到答案。
★ 柳原汉雅文笔老练、想象奇特、思维严谨,用巨细靡遗的情节和狂妄大胆的叙事,给读者带来了小说阅读的终极体验——忘记了这是一部虚构作品。
本书以曾经享誉世界、而后却身败名裂的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盖杜谢克的人生经历为灵感,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美国医生佩利纳在太平洋某座岛屿上进行人类学研究时,发现一个神秘的部落,以及一群被当地人称为“梦游者”的神秘居民。
佩利纳发现这些梦游者的年龄都已经上百岁,且心智已严重退化后,开始怀疑他们的长寿是因为吃了一种稀有海龟。最终,佩纳利把部分龟肉私带回国,设法证明了自己的论点,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然而,他的这一发现,非但没能圆人类长生不老之梦,反而引发了一系列可怕的连锁反应,在毁掉小岛的同时,也毁掉了佩纳利本人……
2021年11月1日 已读
因为过于上头《渺小一生》,我终于忍不住来读柳原汉雅(唯一)另一部已出版小说。
无论从主题、技巧、人物设定来看,《林中秘族》都完全不像《渺小一生》,它没有那么多现代气息的、重复单调的、伴随一生的痛苦与温柔,而是一个浓郁、原始、梦魇似的伪人类学探险与药学伦理故事。当然,人类学本就涉及伦理问题,所以这一部分主题并没有很大新意。
只是很少的时候,能从文中一些微小的细节设定看出《渺小一生》的痕迹(或许应该叫做预兆):柳原汉雅对疾病、疾病的躯体化损伤、恋童、残酷人生还真是怀有一种让人不适的热情,这种热情体现在她这唯一两本已出版作品中,一次一次刺痛我。(只是,《渺小一生》是一种更可接受的写法,《林中秘族》则不够有趣,也略显虚张声势。)
柳原汉雅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豆瓣 Goodreads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8.4 (25 个评分) 作者: Mark Haddon Vintage 2004 - 5
Mark Haddon's bitterly funny debut novel,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is a murder mystery of sorts--one told by an autistic version of Adrian Mole. Fifteen-year-old Christopher John Francis Boone is mathematically gifted and socially hopeless, raised in a working-class home by parents who can barely cope with their child's quirks. He takes everything that he sees (or is told) at face value, and is unable to sort out the strange behavior of his elders and peers.
Late one night, Christopher comes across his neighbor's poodle, Wellington, impaled on a garden fork. Wellington's owner finds him cradling her dead dog in his arms, and has him arrested. After spending a night in jail, Christopher resolves--against the objection of his father and neighbors--to discover just who has murdered Wellington. He is encouraged by Siobhan, a social worker at his school, to write a book about his investigations, and the result--quirkily illustrated, with each chapter given its own prime number--is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Haddon's novel is a startling performance. This is the sort of book that could turn condescending, or exploitative, or overly sentimental, or grossly tasteless very easily, but Haddon navigates those dangers with a sureness of touch that is extremely rare among first-time novelists.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is original, clever, and genuinely moving: this one is a must-read. --Jack Illingworth, Amazon.ca--This text refers to the Hardcover edition.
2021年10月26日 已读
内倾小孩思路真的很奇特(也就是说难以理解),对待自闭症儿童唯有无尽耐心与温柔。全程都像在读一个有parent issue版本的谢耳朵的童年。

其实更想看NT版,但一直放在网盘里积灰。小说原著去年年底跑看戏那段时间读了70%(Kindle真是通勤利器),拖了这么久终于看完了。这个月读的书全都是一些历史悠久的to read list,看来最近很适合wrapping up。
中式英语之鉴 豆瓣 Goodreads
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
8.5 (31 个评分) 作者: Joan Pinkham / 姜桂华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 5
《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指定参考用书:中式英语之鉴》十分系统地探讨了中式英语这一非常普遍的现象。作者把这些加以归类,然后提供大量的该类别中式英语实例,并逐一修改,同时还扼要地加以分析。每一章后面还附有练习,并提供参考答案。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广大汉译英工作者来说,这是一本很有参考价值的书。
2021年10月26日 已读
两年前英汉对比老师按头看的,她并不是第一个推荐这本书的人,但只有她按头了。
简单来说,是很实用的工具书。工具书的意思是:需要勤翻,时时refer,只看一遍只能领会大意,转眼就又忘了。
写论文的时候可以再看一眼,提醒自己:要简洁,少被动,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