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盗墓笔记3 豆瓣 Bangumi
7.9 (144 个评分) 作者: 南派三叔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11
十年前,顺子的父亲带领一批神秘人进入茫茫的大雪山,闯入凶险莫名的地宫墓室,发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宝,但他们非但不能带着这些财宝离开,反而被困此地,几乎全部死于非命。
十年后,“我们”和顺了一行人再次踏足云顶天宫,这更是一次直逼死亡的惊险大穿越:昆仑胎、墙串子、百足神龙等前所未见的怪异事物接替出现,藏尸阁、排道、火山口、门殿、殉葬渠等诡异恐怖之所带来超强的感官刺激……
云顶天宫是一代奇人汪藏海为万奴王修建的陵墓吗?上次出现在海底墓穴中的土夫子几乎齐聚云顶天宫,两地之间究竟有什么奇怪的联系?
三叔总是在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时机出现。三叔的出现就意味着谜团的最后答案,但这些谜团意然又要追溯到五十年前,而真相远远不止这些。一切的现象表明,更加恐怖、惊悚的场景已经到来……
2024年4月25日 已读
鬼打墙名场面,漫长解谜好玩但一旦破局就破得太快。结尾确实蛮敢写,心想这么离奇的举动总该有个交待,但没想到第四本开始对青铜门只字不提又让张起灵出来了。
盗墓笔记: 秦岭神树 豆瓣 Goodreads Bangumi
7.7 (172 个评分) 作者: 南派三叔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 4 其它标题: 盗墓笔记2
《盗墓笔记2》一部五十年前流传下来的千年古卷!最好看的盗墓小说。
朋友老痒出狱,给刚从西礁海底墓归来、在家赋闲没有几日的主人公——“我”带来一个惊人的消息:诡异的六角铃铛,古老的厍族,巨大的青铜树,遥远的秦岭腹地……“我”不由得跃跃欲试。
接下来,“我”和老痒二人孤身深入到神秘莫测的秦岭探险。但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又是什么?——各种诡异事物接踵而来,哲罗鲑,黄泉瀑布,尸阵,麒麟竭,烛九阴……
这棵巨大的青铜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是一棵许愿树,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图腾?他们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探险的过程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和努力,可怖的人物与可憎的面孔交织出现。最后,是一个让人瞠目结舌,超乎所有想象都无法猜透,却又似乎是真实可信的结局……
够胆量就看《盗墓笔记》。
-- Summary taken from http://www.amazon.cn/%E7%9B%97%E5%A2%... --
2024年4月24日 已读
小时候觉得最好的一本,因为是心理恐怖。第二次看就觉得太难自圆其说(盗墓笔记真的存在任何能自圆其说的一本吗…挖坑就不提了,本章节的情节都很难本章节讲清),而且和主线完全没有关系,想哪写哪。
盗墓笔记1·七星鲁王宫 豆瓣
7.0 (16 个评分) 作者: 南派三淑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1 - 9
五十年前,一群长沙土夫子(盗墓贼)挖到一部战国帛书,残篇中记载了一座奇特的战国古墓的位置,但那群土夫子在地下碰上了诡异事件,几乎全部身亡。五十年后,其中一个土夫子的孙子在先人笔记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纠集了一批经验丰富的盗墓高手前去寻宝。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古墓中竟然有着这么多诡异的事物:七星疑棺、青眼狐尸、九头蛇柏……这神秘的墓主人到底是谁,他们到底能不能找到真正的棺椁?为什么墓中还有那么多谜团无法破解?后来发现的海底诡异船墓、秦岭上的万年神木以及崇山峻岭中的天宫雪墓与这座古墓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它们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千古之谜?
2024年4月24日 已读
初中听朋友完整讲了一遍,每天放学路上讲一点literally听说书。高二自己看了一遍,边上课边偷偷九天看完,情节从脑子里丝滑无痕流过,只记得秦岭神树那本的心理暗示很恐怖;最大感叹是来太晚了根本赶不上趟,连cp都因为冷了而嗑不下去。上周逃避找工非常焦虑,于是又边送外卖边一周迅速刷完一遍。这次倒因为心理状况太差而读到本page turner很舒适,就像读匡灵秀,至少让我有动力把这周过完。
佛兰德镜子 豆瓣 Goodreads
7.9 (52 个评分) 作者: dome 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9 - 9
◎ 编辑推荐
★ 一本极具名著气质的原创小说,独特的语言质感、异国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这本超越国界的小说,充分显示“新海外汉语写作”的多种可能性。
★ 在这个层层镶套的故事盒子里,时间交错,形象重叠,情节穿插,人事物互 为镜像,为历史打开了一个个裂隙。
★ 宗教与历史、自由与权威、梦境与现实、友情与牺牲交叠出现在同一片土地上,作者用叙事的力量完美地诠释了超越时空的信念、友爱和命运的种种。
◎ 内容简介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入侵比利时,8月31日,列日-奥斯坦德的夜车发车。在火车上,一位携带中世纪油画的乘客遇到了一位历史学家,两人的交谈逐渐脱离现实时间,打开一个个遥远的故事:远征新大陆的堂·迪亚戈,命名为“红”的修道院,一颗无处安放的心,《信经》形成时期的爱情,分不清梦境与现实的佛兰德画家……
故事在对话中展开,在对话中层层镶套,犹如无穷镜像,映现历史的深渊与爱的核心。
“友谊不仅诞生在熟悉的人之间,人们完全可以凭借对遥远之人的仰慕,建立坚实的激情;不必区分友情与爱情,因为友谊是从爱这个词派生而来……”
2024年4月8日 已读
想读四年多终于。最近一次想起是《普通读者》请dome做客聊耽美那期。发现懂一点荷语后再看到熟悉弗拉芒地名会更有意思。但总体风格很刻意地仿古代欧洲小说(甚至经常打破第四面墙和读者对话,我实在讨厌这种出戏时刻)和过分翻译腔(通常我很喜欢翻译腔的)。按书里原话形容作者大概是“从秉性上,你喜欢庄重多过玩笑”。
米拉蒂 豆瓣 Goodreads
8.7 (22 个评分) 作者: Geling Yan New Song Media Gmbh 2023 - 6
米拉蒂是個女孩的名字。八十年代初,二十歲的米拉蒂從軍隊文工團轉業,她的人生也經歷了最關鍵的轉型——從一個被動表演藝術的舞者,轉為一個獨立思考創作的年輕作家。八十年代初,似乎給米拉蒂帶來了一次觀念大洗牌:愛情、性、自由、民主…..似乎人們的觀念和行為模式在一夜間發生了顛覆性改變,曾經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並且可能性似乎是無限的:婚外戀、一夜情、迪斯科、黑燈舞會、地下出版、畫裸體模…故事圍繞米拉蒂的個人經歷,見證了中國兩代藝術家、作家、知識分子的覺醒和幻滅...
2024年4月6日 已读
via溺水。姹紫嫣红八十年代,鼓起勇气放胆一搏的好时机。前半本似乎每个人都在肆意乱搞男女关系,每个艺术家都仿佛得钱毫不费工夫,潇洒得很。但本不该如此轻盈翻篇,从一开始就知道知青下乡时真巧小姑的遭遇,知道人心溃烂上还能叠加腐肉,挖起来越深越痛;知道吴可对米拉从小就建立的那重越界身份,知道男人酒后吐真言可以如何匪夷所思地令人恶心。人人自危那十年的阴影徘徊不去,又在八十年代末尾卷土重来,不怪后来人们又各自飘零各自投奔异域。
无所谓套装 豆瓣
The It-Doesn't-Matter Suit
8.2 (5 个评分) 作者: [美]西尔维亚·普拉斯 / 小武 绘 译者: 南丁 2022 - 5
以璀璨勇气编织而成的心灵成长童话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天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
写给孩子的点亮自我勇气之歌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无所谓套装”
打破常规与偏见,拥抱独一无二的自己。
◎ 编辑推荐
☆ 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天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遗珠之作,被海外媒体评为“文学上的惊喜,被遗忘的经典之作。”
☆ 给孩子的心灵成长童话——文字灵动浪漫,讲述了一个被他人忽视、遗忘的小男孩获得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无所谓套装”,从中找到了勇气和自我的故事。帮助孩子勇敢面对内心需求,打破常规思维与偏见,自信建立独立思维和人格,拥抱生命的无限可能。
☆ 给大人的轻哲理勇气治愈指南——简单诗意的故事里蕴含疗愈哲思,不做被“别人的目光”定义的自己!在轻松明快的阅读中畅游自由天地,思考独特自我与生活的意义,鼓舞人心。
☆ 超人气插画师小武用自由绚烂、富有想象力的丙烯颜料全手绘创作,画风明亮天真,拙朴童趣,笔触细腻,色彩生动。带领5~99岁读者进入一个奇思妙想的“无所谓”童真王国。
☆ 儿童文学名家、童书研究者谈凤霞老师撰写长文导读推荐
☆ 精美设计暗藏彩蛋,插画色彩专业修校,绿色环保印刷。随书配赠导读手册、无所谓涂画卡,创造你的“无所谓”勇气套装。
◎ 内容简介
《无所谓套装》讲述了一个被他人遗忘的小男孩如何找到自我、发现与众不同人生的勇气故事。年幼的麦克斯和爸爸妈妈、六个哥哥住在宁静美丽的温克伯格小镇,小镇上的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套装,除了麦克斯。麦克斯渴望有一套属于他的——一年四季、做任何事情都能穿的,独一无二的套装。有一天,麦克斯家收到一个神秘的包裹……有趣的事情发生了!
◎ 媒体推荐
“一部小巧的杰作……评论家很少能充满自信地宣称自己发现了一部新的经典,但这儿确实就有一部。”——苏珊·希尔 英国《每日电讯报》
2024年3月29日 已读
绝妙的羊毛制的毛茸茸的全新的芥末黄色的无所谓套装,原来就是我想要的在你们凄风苦雨尼德兰可以迎风骑车不弄湿的衣服🚬
Yellowface Eggplant.place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7.3 (49 个评分) 作者: R. F. Kuang William Morrow 2023 - 5
What’s the harm in a pseudonym?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sensation Juniper Song is not who she says she is, she didn’t write the book she claims she wrote, and she is most certainly not Asian American—in this chilling and hilariously cutting novel from R. F. Kuang in the vein of White Ivy and The Other Black Girl.
Authors June Hayward and Athena Liu were supposed to be twin rising stars: same year at Yale, same debut year in publishing. But Athena’s a cross-genre literary darling, and June didn’t even get a paperback release. Nobody wants stories about basic white girls, June thinks.
So when June witnesses Athena’s death in a freak accident, she acts on impulse: she steals Athena’s just-finished masterpiece, an experimental novel about the unsung contributions of Chinese laborers to the British and French war efforts during World War I.
So what if June edits Athena’s novel and sends it to her agent as her own work? So what if she lets her new publisher rebrand her as Juniper Song—complete with an ambiguously ethnic author photo? Doesn’t this piece of history deserve to be told, whoever the teller? That’s what June claims, an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list seems to agree.
But June can’t get away from Athena’s shadow, and emerging evidence threatens to bring June’s (stolen) success down around her. As June races to protect her secret, she discovers exactly how far she will go to keep what she thinks she deserves.
With its totally immersive first-person voice, Yellowface takes on questions of diversity, racism, and cultural appropriation not only in the publishing industry but the persistent erasure of Asian-American voices and history by Western white society. R. F. Kuang’s novel is timely, razor-sharp, and eminently readable.
2024年3月29日 已读
via Shirin不加糖。太流畅太精彩的当代写作,网感很好Gen Z作家,一本书集齐各种时尚单品:文化挪用,种族歧视,身份认同。大背景的出版业是作者早已熟悉的竞争体系,描写其中toxicity完全信手拈来;故事主线是白女抄袭亚裔女,忍不住想起纽约时报Dorland vs Larson: Who’s the bad art friend?,相似的成功有钱亚裔和贫困出身不成功白女,道德审判幽微曲折了八百次回环,但二代华裔消费韩裔苦难和白女抄袭亚裔获取资源的虚伪并无二致。本书全员恶人逐渐成为shitshow,结尾不出所料地flop了。匡灵秀伏笔一贯埋得过于明显,但凡提及的线索必然后续有回应,不过瑕不掩瑜依然极度readable,很喜欢她有点bookish但总体商业化的风格。
巴别塔 豆瓣 Goodreads
Babel: An Arcane History
7.5 (65 个评分) 作者: [美] 匡灵秀 译者: 陈阳 中信出版集团 2023 - 10
❤️‍🔥我渴望被世界理解,哪怕徒劳无功
🧙‍♀️27岁华裔女作家匡灵秀斩获科幻界诺奖星云奖,轨迹奖,英国国家图书奖
🪄语言即魔法,翻译即背叛
🎆设定新颖的银条奥秘,小人物撼动帝国根基
🧚‍♂殖民主义、身份认同、语言翻译、暗黑学院……堪称“工业革命时期的哈利·波特”
【内容简介】
19世纪20年代,瘟疫席卷广州,男孩罗宾全家惨死,而他死里逃生,神秘的洛弗尔教授出手相救,把他带往大洋彼岸的英国伦敦培养成人,只为使他有资格进入巴别塔内学习。
巴别塔是这个世界的翻译中心,也是魔法的中心。塔中精通多门语言的学者借助翻译使魔法生效。翻译不可能完美,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丢失或扭曲的含义就被银条捕捉并展现。刻字的银条是帝国力量的源泉,它使英国的舰队所向披靡,促使白银工业革命诞生,还帮助英国把全世界的白银卷入囊中。
随着学习的深入,罗宾沉醉于翻译魔法,却不知道自己和同伴即将卷入一场酝酿已久的阴谋当中……消失的学生,诡秘的社团,当恶意、嫉妒、贪婪和暴力充斥这座理想之塔,是忠于自己母语与故土,还是在异国他乡继续苟活,他们必须做出抉择。
【编辑推荐】
一、语言即魔法。设定新颖的魔法奥秘,它来源于翻译时丢失的语义,只要一个词翻译出来与原意有所差异,魔法就会在银条上生效。
咒语:囫囵吞枣/To accept without thinking。
效果:甜腻滋味充斥着他的口腔。他快要被蜜枣噎死了。喉咙堵得严严实实,他无法呼吸——
咒语:无形/invisible。
效果:他们没有了形态,飘荡着,扩张着。他们是空气,是砖墙,是鹅卵石地面。
二、史诗般的恢宏叙事,真实还原的牛津古老校园,渺小的人物如何撼动帝国的根基,孤独无助的时刻只有依靠友谊。
电报的发明、照相机的诞生,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白银魔法息息相关。它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背后推手,是协助帝国殖民扩张的帮凶。当人物的选择与历史的走向相互重叠,小说的厚重由此显现。作者参照牛津史与过往学习经历,还原了古老的牛津校园。《巴别塔》的另一大特色是它的人物塑造,尤其是对主角罗宾的塑造。在小说结束时,试着回顾一下小说的开头,你会发现罗宾的变化有多大。他的悲伤、愤怒、进退两难、挣扎、善良以及相对短暂的幸福时刻都让人感觉如此真实。他要战胜的嫉妒、贪婪、人物的善良一次次遭受着考验。幸运的是,罗宾还有陪伴他的三个小伙伴。
三、翻译即背叛。语言不是涵盖一整套普世概念的术语表,翻译也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它是戴着镣铐舞蹈,是遗憾的艺术,是巴别塔的诅咒。
翻译意味着对原意的损毁,还意味着对母语的欺骗。当罗宾发觉自己所钟爱的翻译魔法,成为帝国侵略的帮凶,他陷入迟疑与犹豫。是遵循内心的道德指引投身反抗,还是苟且偷生享受荣华富贵?
四、封面沿用美版封面,主视觉巴别塔气势恢宏。书名采用烫金工艺,内封专色印金工艺,封面魔法能量线往塔尖汇聚象征着巴别塔在这个世界魔法中心的地位。
【名人推荐】
韩松、姚海军、何平、苗炜、陈楸帆、肖鼠击掌推荐
《巴别塔》的作者是出生在广州的匡灵秀,敏锐捕捉到了语言学习和帝国贸易及战争的关系,她安排男主角罗宾前往牛津学语言,然后安排另一位主角来劝诫罗宾——你要认识到殖民者与帝国的不公正与非正义,你要反抗。罗宾陷入两难境地,他不想破坏平静的学习生活,也不愿违背良心。小说前两百页可能有太多关于语言学习的内容了,读者期待看到更多魔法,可作者偏偏不停地讲语言学习和翻译理论。但如果你有耐心,会发现这个故事的迷人之处,语言不就是魔法吗?这本以牛津大学为背景的小说,会激起你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作家 苗炜
《巴别塔》如同一件自我指涉的精巧艺术品,展现了一个以翻译为魔法的架空世界,同时又无比犀利地借助充满代入感的角色与扣人心弦的剧情,揭露了语言作为一种强大的权力武器,如何被帝国主义用于殖民、操控、混淆并创造新的现实。匡灵秀完美地平衡了现实与虚构,学术与通俗,野心勃勃地打破类型界限,堪称杰出。
——科幻作家 陈楸帆
匡灵秀笔下奇妙的魔法设定,开启一段关于贸易和殖民、文化和技术的另类历史。跟随主人公在学术体制中的成长之路,读者也被那些经典问题不断敲打:知识生产和权力运作拥有怎样纠缠不清的关系?巴别塔为拥有边缘身份和语言天赋的年轻人提供的学术舞台,也正是逐渐觉醒的主人公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痛苦正视的庇护所。无疑,这庇护是由暴力的砖瓦严丝合缝地构筑而成。从何反抗?正如所有“弑父”的动作一样,主人公必然从他所处的巨大结构的内部找到缝隙,进而引爆——而人内心最本真的愤怒和屈辱,则是这结构中早已暗藏的引信。
——科幻播客“惊奇”主播 肖鼠
2024年3月23日 已读
从奥斯陆到卑尔根的火车上开始看。翻译支撑起帝国的设定很难不招前语言学人喜欢,整本都是聪明不招人讨厌的词源学掉书袋。
虽然吐槽女作家的成长小说主角怎么都爱选小男孩,但种族和性别依然是本书最具特色视角,也是所有尖锐矛盾和革命起因,但凡留学生想必都能共情。(很不道德地揣测牛津把匡灵秀创得不轻,估计在美国这辈子都没听过那么多歧视性发言。)
前几章很像HP,这包括:魔法知识开启的新世界,无依无靠的孤儿在封闭古老校园里找到家人般温暖的朋友团体,一团和气下的阴暗秘密,随之而来的地下反叛组织。但又因为篇幅太短,不得不在几十万字里写别人几百万字写完的内容,有时会觉得心理活动和人物动机点得太透,像是在给小孩子讲话。
后半本的革命不是匡熟悉的内容(与之相对,HP的凤凰社也写得乱七八糟),看得出在努力自圆其说,但,人物关系是好嗑的。
中亚行纪 豆瓣 Goodreads
SOVJETISTAN
8.3 (26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埃丽卡·法特兰 / Erika Fatland 译者: 杨晓琼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5
欧洲十大新声音|韦塞尔奖|爱德华•斯坦福最佳旅行作家入围|挪威书商非虚构奖
亚历山大的军队将吉尔吉斯斯坦的胡桃木带回欧洲,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雅格诺布谷,人们还在使用丝绸之路上的主要用语——古雅格诺比语,生活遵循着另一种时间节奏。然而这五个国家一直被随意归为一个地区:先是作为亚洲到波斯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广阔地带,又被视为俄罗斯和英国大博弈的舞台。从里海之滨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向东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这些国家曾经是苏联最远的边境线。
社会人类学家埃丽卡•法特兰踏上一段即使是最老练的环球旅行者也很少涉足的旅程,探索五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成员国,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法特兰穿越土库曼斯坦这个多数世人被禁止进入的国家,前往哈萨克斯坦巨大而荒凉的核爆试验地,在干涸的咸海岸边遇到中国的捕虾人,还遇见自二百年前在吉尔吉斯斯坦平原上生活的德国门诺派教徒。她背包走遍了每个共和国的角落,将这五个中亚国家现在和过去的历史、文化和地理风貌完整介绍给读者,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中亚行纪》是一部“穿越中亚的奥德赛”,一位青年人类学家的探索之旅。
*后苏联时代下年轻的中亚国家的现状以及地处俄罗斯文化圈中人民的选择
“当她带我们回到过去时,这些地区的复杂与美丽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这五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各自拥有不同的人文与地貌,远在苏联之前就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尽管这五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颇为不同,但它们拥有共同的起源与命运:从1922年到1991年,近七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都是苏联——那个在世界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型社会实验——的一部分。自1991年陆续独立后,它们的现状如何?
*青年人类学家筹备多年,当代关于中亚五国现状观察ZUI全面的非虚构杰作
作者埃丽卡•法特兰花费数年时间研究,两次进入中亚旅行采访,包括土库曼斯坦这个少有人被允许进入的国家。她在穿越哈萨克斯坦的火车上和陌生人一起喝伏特加吃鱼子酱,参加塔吉克斯坦农村的婚礼,亲眼见到土库曼斯坦总统参加赛马的惊心动魄的瞬间。从沙漠到草原,从农田到雪山,从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古老城市到新兴都市,一路上与导游、卡车和出租车司机、年轻母亲、考古学家、火车上的乘客、德裔门诺派教徒、移民官员和电视记者交谈。详细记录了这些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有一席之地的突厥民族的国家化现状。形成了这部结合游记、历史与社会学调查的非虚构杰作。
*深刻的风土人物观察记录,深入当地生活,关注女性处境
在土库曼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一夫多妻盛行;塔吉克斯坦有大量男性前往俄罗斯工作,他们有不少在当地再婚取了俄罗斯老婆,抛弃家乡的妻子;吉尔吉斯斯坦更有恶名昭彰的“绑架新娘”传统,年轻女性被强掳上车并被迫结婚……作者通晓包括俄语,能与当地人充分沟通,并特别关注每个国家女性生存的现状。“二十一岁的萝扎是在一天晚上从化妆品店下班回家的路上被绑架的,此时她已经在比什凯克生活了三年。这一切都不是意外:绑架她的男人知道她下班的时间,以及她通常走哪条路回家。在萝扎独自走到一条空无一人的昏暗街道上时,他动了手。他借了一辆小巴士,并带了十个村里的朋友。这些朋友强行将萝扎拖进小巴士里,把她绑在一个座位上。‘我已经绑架了你。你要做我老婆了。’坐在驾驶座上的男人宣布。”
2024年3月13日 已读
via J,居然有汉语版。乍一看像荷兰那个电视节目《沿着新丝绸之路》,事实上我只是对中亚毫不了解。比起普通游记来说,挪威学者(西方人)+女人的身份在中亚并不容易转圜,可以看出作者没有问到超出认知范围太多的采访问题,有点概念先行,当然合适的采访对象也很难找,毕竟在不民主的国家很难找到敢说真话的人。again在土库曼那章读到很多老中,J说听起来你简直乐意见到世界上有那么多独裁,我说不是,只是我之前太容易以为自己孤立无援,事实上世界上有太多相似处境的人和民族,只是我之前没意识到。上次找到的盟友还是赫塔米勒的罗马尼亚和《疼痛部》的前南。这本拖了一个月才看完已经忘得差不多,其他四国的章节里只记得哈萨克斯坦很大,咸海因为苏联时期环境问题而消失90%。吉尔吉斯斯坦虽然是中亚唯一民主,但有抢婚强奸女人习俗。
Crying in H Mart 豆瓣 Goodreads
Crying in H Mart
7.9 (53 个评分) 作者: Michelle Zauner Alfred A. Knopf 2021 - 4
From the indie rockstar of Japanese Breakfast fame, and author of the viral 2018 New Yorker essay that shares the title of this book, an unflinching, powerful memoir about growing up Korean American, losing her mother, and forging her own identity.
In this exquisite story of family, food, grief, and endurance, Michelle Zauner proves herself far more than a dazzling singer, songwriter, and guitarist. With humor and heart, she tells of growing up one of the few Asian American kids at her school in Eugene, Oregon; of struggling with her mother’s particular, high expectations of her; of a painful adolescence; of treasured months spent in her grandmother’s tiny apartment in Seoul, where she and her mother would bond, late at night, over heaping plates of food.
As she grew up, moving to the East Coast for college, finding work in the restaurant industry, and performing gigs with her fledgling band–and meeting the man who would become her husband–her Koreanness began to feel ever more distant, even as she found the life she wanted to live. It was her mother’s diagnosis of terminal cancer, when Michelle was twenty-five, that forced a reckoning with her identity and brought her to reclaim the gifts of taste, language, and history her mother had given her.
Vivacious and plainspoken, lyrical and honest, Zauner’s voice is as radiantly alive on the page as it is onstage. Rich with intimate anecdotes that will resonate widely, and complete with family photos, Crying in H Mart is a book to cherish, share, and reread.
2024年2月13日 已读
via徐慢懒。(…现在我进化到标记一年想读就真的读已经觉得算快的了。)
看标题像韩国菜谱回忆录,事实上作者本身韩美混血,在美国长大,不太会说韩语。她和韩国文化的tie主要在于toxic且紧密的母女关系。太真了以至于看得全程屡次想哭。
事实上整本回忆录都在讲妈妈患癌后全家微妙的生活状态改变,作者自己先崩溃了,然后努力从从小以来的叛逆角色走出来,开始扮演乖女儿。loser爹果然指望不上,甚至本书还提了一句他出轨了,只是作者从来没告诉妈;妈妈的姐妹们则非常可靠,从美国别处飞来悉心照料好几周。作者中途还结了个婚(也太老中:家里有病人所以要冲喜。不过老中也是上个世纪才干这事吧),一方面觉得在特定的语境下她做这样的事可能是事件中所有involved的人都理解的,但同时又觉得可怕地暴露出亚裔二代身上比纯亚裔新移民更保守的地方和对故土的虚幻想象。
缅甸小日子 豆瓣
Chroniques Birmanes
8.5 (64 个评分) 作者: [加]盖·德利斯勒 译者: 王大莹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9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
※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的纸上纪录片
※独一无二的缅甸纪实漫画
※非浮光掠影式的深度旅行手账
※一个神秘国度的荒诞与日常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的缅甸岁月
◎ 编辑推荐
🏆安古兰漫画大奖得主的另类报告书,知名作者纪实漫画作品
盖·德利斯勒,画关键帧的职业动画师,毕业于动画排名世界第一的谢尔丹动画学院,以旅行报道漫画和育儿漫画得享盛名,斩获各大奖项。
代表作:《平壤》《耶路撒冷》《缅甸小日子》《第111天:人质手记》等。其中《耶路撒冷》获得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蕞高奖——蕞佳漫画奖,《平壤》入选“蕞伟大的100部漫画”。
《缅甸小日子》已被翻译为英语、德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芬兰语、克罗地亚语和缅甸语等18国语言,在多国畅销;《出版者周刊》《纽约客》《英国卫报》好评推荐,并荣获加拿大阿尔贝里克·布儒瓦漫画奖,是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
🛺 珍稀的“旅行报道漫画”,一部图像小说版的《寻路缅甸》
有别于市场上的旅行、纪实类书籍,这本书的主题不是旅游攻略和心得,也不是惊天动地的历史记录,而是着眼于琐碎、平凡的个人生活,尝试理解自己生活的地方和当地人,并将这种理解传递出去。作者笔力非凡,用新闻的笔法画漫画,既幽默逗趣,又洞察深刻。
混合游记、纪实、搞笑、漫画、育儿多种风味,举重若轻,将“政治、宗教、风土、人道主义”这类宏大命题融入日常生活的描绘中,经线条简单的漫画剖析解构,画得通俗、家常,个中笔触坦荡而细微,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此。
本书既是轻盈的纪实漫画,厚重的日常漫画,更是具备图像美感和社会观察犀利敏锐度的旅行报道漫画,开拓了图像小说的边界。
🎡 神秘国度的真实刻画,带你走进特殊时期的缅甸
以画笔掀开缅甸这个熟悉又陌生国度的神秘面纱。
漫画家爸爸、无国界医生管理人妈妈、新生宝宝三人一起在缅甸生活了一年。审查、迁都、炎热、专制……给他们的生活加了料,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本书的写实简洁有力,从头到尾洋溢着浓浓的人文主义关怀,一个个2~5页的小故事串联成篇,既温柔又细腻,是展示缅甸普通人真实日常的一扇不一样的窗口。
一本书,是一个窗口,虽说描绘的是缅甸的小日子,却也能从中窥见缅甸的大社会。作者以绝妙的叙述和笔触赋予他所描绘的时刻以生命,让我们有幸跟着作者的画笔一起见证那个特殊时代的荒诞与日常,见证一家三口的“缅甸岁月”。
◎ 内容简介
关于缅甸,你知道什么?仰光?大金塔?昂山素季?……还有呢?
缅甸一天只供电四个小时?!将领们只有高中学历?!买电脑居然还要通过秘密管道?!银行还在手写记账?!昨天还在当会计的邻居,今天已成得道高僧?!
曾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加拿大漫画家盖·德利斯勒带着刚出生的儿子,跟随任职于无国界医生组织被派驻缅甸的妻子,到遥远陌生的东方国度缅甸生活了一年。他用幽默智慧的文字及轻盈洗练的画风笔触,忠实地记录下缅甸当地的生活风物,并对当地的文化政治进行了犀利独到的观察和省思。
◎ 媒体或名人推荐
画风活泼简约,在传统的旅行见闻录里融合了意想不到的敏锐观察。
——《纽约客》
《缅甸小日子》不仅是一部简洁有力的纸上电影,更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艺术杰作。
——《出版者周刊》
近年来关于缅甸生活的相关书籍中蕞具启发性也蕞有洞见的一本。
——《英国卫报》
德利斯勒对缅甸的观察入微,不猎奇也不过于悲悯,纪实类作品难的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不客观,德利斯勒做到了。一个来自西方世界的加拿大人,在一年里,静静用笔描绘缅甸的世界。
——IGN
作者将缅甸的社会变化顺手拈来,观察之细致,情怀之深邃,视角之客观,文笔之流畅,画笔之灵动,让人不得不震惊叹服。这是一本了解缅甸的必读图像小说,因为你找不到第二本这样的书!
——亚马逊读者
德利斯勒的作品读来轻松愉快,有趣又有料,画出了人味与趣味。你想象不到他为什么能将沉甸甸的现实表现得这么简明有力、轻盈活泼。这是一本边界辽阔、引人深思的纪实图像小说,让你读完掩卷沉思之余还能心生暖意,那些对异乡生活的凝视和思索就藏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画笔缝隙之间。
——亚马逊读者
2024年1月12日 已读
via堂本。作者是谢尔丹毕业的,还画过深圳和耶路撒冷,但听说没有缅甸这本好看。一言以蔽之陪同无国界组织的妻子去缅甸工作的一年,两个人勇气可嘉还带了婴儿。
缅甸本身是梦般的热带,是昏昏欲睡的高温和惹人厌烦的雨季;也是作为老中人一望便知的相似高压环境(最近两年越来越意识到老中绝不特殊,哪怕是烂的方面)。
作者作为外派人员小圈子的一员在陌生文化环境还算真诚好奇,短短一年旅游了几次附近城市,结识了一些当地人,并且教了几个学生(虽然惨的是其中一个下落不明,疑似被“外国报纸”上作者和他的报道连坐),临走前去禅修了三天(对不起我又要开始觉得很文化挪用)。
最近两年开始看绘本了才发现,我看绘本真的纯读字,一看见大面积图就直接跳过(…),幸好这本的说明文字不算少。
鱼不存在 豆瓣 Goodreads
Why Fish Don't Exist
7.3 (38 个评分) 作者: [美]露露·米勒 译者: 陈晓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9
≈ 关于失去、爱与生命的隐藏秩序 ≈
“放弃鱼类之后, 我看到了世界的本质,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地方。”
“所有的类别,都是虚妄。”
★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2020年度图书
★ 《华盛顿邮报》2020年度非虚构佳作
★ 《芝加哥论坛报》2020年度图书
★ 史密森学会2020年度十大科学好书
★ 斯坦福大学推荐2022级新生阅读
【内容简介】
大卫·斯塔尔·乔丹是斯坦福大学的建校校长,也是一位分类学家,一个执着于给自然世界带来秩序的人——他发现了当时人类已知鱼类的近五分之一。但他发现的隐藏生命蓝图越多,宇宙似乎就越想阻止他。他收藏的标本毁于闪电、大火,最终被1906年旧金山地震摧毁——那场地震让近千个装着鱼标本的易碎玻璃罐坠落在地。刹那间,他毕生的收藏毁于一旦。
其他人可能已经放弃,屈服于绝望。但是乔丹检查了脚下的残骸,找到了他辨认出的第一条鱼,并开始自信地重建他的收藏——他用一根缝衣针将标签缝在鱼身上。当世界陷入混乱,他用一根针来重建秩序。
记者露露·米勒第一次听到这则逸事时,她把它当作一个傲慢或拒绝接受现实的警示故事。但当她自己的生活慢慢瓦解,她开始对大卫感到好奇。她对他的生活的挖掘将改变她对历史、道德和她脚下世界的理解。
《鱼不存在》是传记、回忆录和科学冒险的奇妙结合,也是一则温暖人心的寓言,讲述了如何在一个混乱永远盛行的世界里坚持下去。
【媒体推荐】
米勒潜入深海,进入了一所鱼类学校……等她浮出水面,她意识到自己已经坠入爱河。 那就是我的感觉:她的书将我带到了我从未想过的奇怪深度,我被迷住了。——《纽约时报书评》
这本独特的书巧妙地赞颂了生物的多样性和一切存在背后的神秘秩序。一本书创造的奇观。——《科克斯书评》
这本书是完美的。它既诗意又博学,既个人又政治,既小又大,古怪而深刻。——玛丽·罗奇
我想住在这本书的所在地:历史与生物学、奇迹与失败以及纯粹的人类固执的交汇处。多么华丽、令人惊讶又黑暗的喜悦。——卡门·玛丽亚·马查多
引人入胜、令人惊奇,甚至震撼人心!《鱼不存在》始于对杰出生物学家大卫·斯塔尔·乔丹的令人着迷的描述。然后非常出人意料地,有如此丰富的展开。这是一个关于科学与斗争、心碎与混乱的故事,用露露·米勒亲切而古怪的声音讲述。这本书将俘获你的心,抓住你的想象力,打破你的成见,震撼你的世界。——赛·蒙哥马利
《鱼不存在》是一个关于失去所爱和找到所爱的故事,一本关于信仰如何让我们坚持下去,以及信仰如何变得有害的书。——莱斯利·贾米森
露露·米勒可能确实破解了生命的秘密。——乔恩·穆阿利姆
一次伟大的逃离……也告诉我们如何度过风暴来临的艰难时刻。——《户外》杂志
【编辑推荐】
▴ 一个关于心碎与混乱的故事:以个人的混乱生活与失去意义为起点,挖掘斯坦福大学建校校长大卫·斯塔尔·乔丹的强悍人生,这趟离奇曲折的旅程启发作者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甜蜜所在;
▴ 既诗意又博学,既个人又政治,既微小又盛大:多条线索巧妙交织,既有对科学家大卫·斯塔尔·乔丹一生的描写,也有对自己生活的描述;有科学知识与伦理探讨,更有对人生意义和人的价值的探寻;
▴内文13幅珍贵版画插图,是艺术家呼应大卫使用缝衣针对抗其生命中的混乱之力,也特别同样使用缝衣针来创作的版画作品,独一无二;
2024年1月5日 已读
via Jacintta H。两百年前的执拗分类学者,鱼类标本收藏家,优生学鼓吹者传记。太社达太男了,以至于看到一半女作者才开始介入,我已经快要被熏断气。但,作为当代woke人的作者本人(甚至最后觉醒自己是双性恋,换了伴侣)写这本书的目的还是很让我困惑…可理解的部分是,恨比爱持久,但不可理解的是,这恨也太苍白了,他真的不值得你的感情和时间,也不值得我的。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谷歌图书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7 (26 个评分) 作者: [苏联] 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 译者: 钱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1
《大师和玛格丽特》是俄罗斯少有的一部带有魔幻怪诞色彩的小说,在作者逝世二十五年后才得以公开发表。巧妙的构思、离奇的情节、深刻的哲理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在西方和俄罗斯被誉为“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2023年12月29日 已读
via星期六夜骑士,点名推荐钱诚译版。终于看了。对我来说最有趣的是和中特映照的苏联笑话和作为jcs人可以了解更多的圣经故事。作为故事本身,这本虽然是瑰丽绚烂万花筒,但总有一种上世纪苏联的褪色荒谬感。临近结尾被第无数次安利了《死魂灵》。
草坪的复仇 豆瓣
Revenge of the Lawn
7.7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理查德·布劳提根 译者: 肖水 / 潘其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编辑推荐】
♣ 布劳提根的短篇小说在最不可能之处告诉我们,琐碎的日常也能闪现诗意的灵光
他擅长以轻盈灵动的视角观察世界的运转和精神的低语,在被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中找寻到诗意。布劳提根是独属于那些饱受摧残者的温柔诗人。他的书写,令那些渺小的灵魂得以面对生活的狂怒,浸入治愈的清凉。
♣ ’60一代精神风貌的代表,他的小说,以独特又诗意的方式再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青年生活,将我们带回那个鲜花与浪潮的“爱之夏”
忧伤的酒鬼、底层文学家、荒野猎鸭人、城市之光书店的顾客,永远喝不完的波特酒和永远讲不完的爱与孤独的故事……这些布劳提根反复书写的人物与他们的生活,组成了一部献给嬉皮士时代加州生活的颂诗。
♣ 诗与小说的融合,突破传统文体的先锋开拓:布劳提根被认为是“第一位后现代主义小说家”,这些作品堪称他的传世之作
幽默、荒诞、隽永,介于诗、随笔和小说之间的独特阅读体验。布劳提根的诗人气质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当代小说创作注入无限可能性,这些作品如同一些彩虹色泡泡,在空气中自由飘浮,又砰的一声忧伤地破灭。
♣ 对海明威式极简美学的继承和发展,俳句般凝练的诗意在小说里完美呈现:一缕烟或一小口啤酒的阅读体验——“布劳提根是美国的松尾芭蕉”
惊人的超短篇创作,最短的原文只有五十个词——对布劳提根来说,“精简”几乎染上了道德的意味。在这个滔滔不绝的时代,布劳提根像一只吝啬的石像鬼,抿紧嘴唇,沉默地守护着人类的语言殿堂;而他一旦开口,语言便重新拢聚迥异的意象,发掘出似乎不相干的事物间被遗忘的联系。
♣ 影响村上春树和一代美国嬉皮士,肯·凯西、西摩尔·劳伦斯等著名作家、出版人倾力推荐
他描绘的静谧、温柔又充满幽默的个人世界,是平凡作家模仿不来的。——村上春树
当我们所有人都被遗忘,人们还在阅读布劳提根。——肯·凯西
♣简体中文版首次引进出版,粉丝翘首以盼近六十年
本书英文版于1963年上市,近六十年后,简体中文版首度翻译出版。
♣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文学博士与医学生译者联袂精译
110*185细长小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复旦大学文学博士、诗人肖水与医学生潘其扬满怀文学之爱,跨界合作翻译。
【内容简介】
“如果不是因为人们都需要一点爱,这可能会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而且,天哪,有时候他们不得不经历所有的不幸,只为找到一些爱。”
本书为美国反文化运动代表、“后垮掉派”诗人理查德·布劳提根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录短篇小说六十二篇,大多数围绕着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反文化运动中心、嬉皮青年的“精神圣地”旧金山展开。
这些故事都极短,最短的原文只有五十个词——布劳提根继承了海明威式克制简洁的叙述风格,又从散文与现代诗中汲取灵感。作为这一先锋性开拓的结果,布劳提根得以在“删繁就简”的美国短篇小说传统上走得比前辈们更远。他以这种极简笔触加上诗人独有的想象力,将日常生活写得妙趣横生,用带有悲伤的幽默为读者扫去现实的沉闷,呈现出生活的多样切片,处处洋溢着超现实的意趣。这些轻灵如彩虹、顽强如石头的文字,展现了布劳提根作为成熟小说家独树一帜的隽永风格。
【媒体推荐】
他描绘的静谧、温柔又充满幽默的个人世界,是平凡作家模仿不来的。
——村上春树
当我们所有人都被遗忘,人们还在阅读布劳提根。
——肯·凯西
如同《在美国钓鳟鱼》,在他无拘无束的奇妙叙述下,古老的历史、失落的风景,以及绝望如爱伦·坡般的作家鬼魂,在彩虹色泡泡中飘浮,又砰的一声忧伤地破灭。
——《卫报》
布劳提根的最堪传世之作,实际上是他的短篇小说和诗作——短小篇章包含了睿智、创新的意象以及转折离奇的措辞,几乎注定永久地拥有读者群。
——《纽约时报书评》
他是一位在马克·吐温的传统中出现的别开生面的美国作家,他称得上是最优秀的美国作家。只有他的死,能让我们堕落。
——西摩尔·劳伦斯
2023年12月24日 已读
时隔将近两年终于读了前好友给我的生日礼物。太喜欢了。第一次听布劳提根的名字还是2018年联邦走马的《避孕药与春山矿难》,奇幻标题。布劳提根写小说就像诗,但同时又残酷幽默得不可能是诗。许多我看得懂和看不懂的典故隐喻,但无论哪种都照样沉迷。
Owl Moon 豆瓣
作者: Jane Yolen / (illustrated by) John Schoenherr Philomel Books 2007
Late one winter night, a father and child go owling. The trees stand still as statues and the world is as silent as a dream. Whoo-whoo-whoo, they call to the mysterious nighttime bird.
But there is no answer.
Wordlessly the two companions walk along, for when you go owling, you don't need words. You don't need anything but hope. Sometimes there isn't an owl, but sometimes there is.
Owl Moon, the timeless, award-winning classic, is celebrating its twentieth year of charming and delighting children the world over. This touching story of a child and parent finding magic and adventure in a simple, snowy search for the great horned owl won the Caldecott Medal in 1988. This celebratory edition is essential for longtime fans, and introduces a whole new generation to this beautiful book.
2023年12月17日 已读
为了凑《普通读者》阅读挑战的生日作者选了Jane Yolen(其他我生日的作家怎么都美国白男啊),发现她有一本关于历史上的坏女人的绘本,但评价很不好;于是来看绘本小册子Owl Moon。(好巧上次看了八九本Arnold Lobel绘本也是从他的Owl at Home开始,好喜欢猫头鹰。)一场清冷寂静的深蓝冬夜看猫头鹰徒步:屏住呼吸不要说话,不要怕冷不要怕树林的黑影,会看见大鸟沉默无声地优雅展翼,仿佛奇迹降临身边。
疼痛部 Eggplant.place 豆瓣 Goodreads
The Ministry of Pain
8.5 (104 个评分) 作者: [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译者: 姜昊骞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3 - 5
来自一个已不存在的国家,教授一门四分五裂的语言,我像童话里的龙一样吐出舌头,然后它就分叉了:克罗地亚语、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语……
一门如此令人痛苦的语言,一门从来没有学会描述现实,与人对于现实的内在体验同样复杂的语言,能够讲故事吗?
一开始都是这样。或者 那样。他们做了那件事,去了那里,然后来到荷兰。流亡者的叙事是没有日期的。短短的“战后”发生了太多的事,他们的心理时钟在重压之下坏掉了。一切都坏掉了。地点和时间分成了“以前”和“后来”,生活分成了“这边”和 “那边”。他们突然间没有了证人、父母、家人、朋友,乃至借以重构生活的平常见到的人。没有了这些可靠的中介,他们被抛回了自身。
在媒体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记忆经过许多个中介,以朱丽叶·比诺什或红白蓝编织袋的形式出现,将我个人的疼痛翻译成我的语言。只有这一件事是真实的。
疼痛是无言的、无用的,却唯一真实的证人。
2023年12月17日 已读
via于是。半年了终于有好心人上传了zlib,快乐。
熟悉的主题,流亡和语言,让人想起赫塔米勒,可惜终究没那么剔肤见骨。无法回归的不存在的故国和转瞬失败的新移民身份,我完全理解并自我代入。故国是纯粹的恶毒:加害者和被害者是一体两面,时常根据情况定期调换。而新的国家,具体来说荷兰,则是无穷无尽需要焦虑担忧的签证和租房问题。
全程读到好多每天经常路过的街道和地标名称,看见这些荷语词被翻译成中文觉得怪怪的。
最后,是我看岔了吗作者和伊戈尔在一起了…?前直系师生关系,涉嫌强奸,已经绑架,就这还能在一起,贵异性恋真让我说什么好。
校园秘史 豆瓣
The Secret History
8.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唐娜·塔特 译者: 胡金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8
•西方文艺青年的文学圣经。美是可怕的,令人战栗。精雕细琢至的文字中,绽放出纯粹的暴力
•普利策小说家得主、全球超级畅销书《金翅雀》作者畅销数十年经典成名作
•直面人性罪恶,与《蝇王》《罪与罚》遥相呼应的当代经典
•心理惊悚经典,荒废而堕落的青春编年史。在暴烈而冲动的青春 期,我们本以为自己做过什么事都会被原谅,但“邦尼死了几个星期后,我们才意识到事情有多么严重”……
•本书首个中文译本由程虹教授等翻译
•美国亚马逊人生100本必读书之一
•美国亚马逊人生100部必读推理作品之一
•美国亚马逊人生100部必读青少年作品之一
•《休斯顿纪事报》:一道文学大餐,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露丝•兰德尔为主料,以伊夫林•沃、狄更斯、萧伯纳、菲茨杰拉德、莎士比亚为佐料。
•《卫报》生命中不可缺少的100本书之一
•BBC英国读者最喜爱的100本书之一
•《泰晤士报》61年里的61本佳作之一
•美国中学生暑期指定读物
•《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每月一书”读书俱乐部推荐书目
•斯蒂芬•金《写作这回事》推荐书目
•詹姆斯•弗兰科推荐书目
——————
美国汉普顿大学里有一群古怪的学生,他们与学校里的其他学生格格不入。他们受魅力非凡的老师的影响,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以为可以借此摆脱单调平庸的当代生活。但他们突破界限后,生活天翻地覆。他们这才发现,真正地活着是多么难,而杀戮又是多么容易……
《校园秘史》融合文学和惊悚小说写法,哥特氛围浓厚,是唐娜•塔特成名作,畅销数十年,已成经典。
——————
唐娜•塔特是个极好的作家。她的作品厚重但又很吸引人。她是个了不起的讲故事者。
——斯蒂芬•金
让我无法呼吸。
——露丝•伦德尔
一部优美的小说。精致,有趣,悲伤,恐怖。不读完根本就没法把它丢开。多么了不起的首作。
——约翰•格里森姆
《校园秘史》在田园风光中邀请读者参与一场密谋,读者必须跟着走向最终必定会发生的结局——才华或勇气不够的作家无法想象到那样复杂的结局。
——杰伊•麦金纳尼
塔特的首作《校园秘史》颇受欢迎,时而沉重,时而很有娱乐性。《校园秘史》一部分是心理惊悚作品,一部分是荒废而堕落的青春编年史。
——《出版人周刊》
《校园秘史》异常成功……一部非常有力量的小说,情节也引人入胜……残忍,强悍,理智,节制,无懈可击。
——《纽约时报》
一部完成度极高的心理惊悚作品……氛围骇人……塔特文笔璀璨。
——《村声》
睿智,精致,真诚,感人。
——《时代》
文笔优美,从头至尾都悬疑。
——Vogue
一部引人入胜、难以忘怀的杰作。
——《泰晤士报》
《校园秘史》是本非常迷人的书,是一场回顾我们读书岁月暴烈而冲动的友谊的旅程,那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能对神施魔法,以为我们不管犯下什么罪,都会被原谅。
——《费城问询报》
一次酣畅淋漓、影响深远的阅读体验……文采粲然,可以一刻不停地从头读到底。
——《名利场》
《校园秘史》是一部哲思惊悚小说,继承了威廉•戈尔登经典之作《蝇王》邪恶的气质,和我们已知的任何一出希腊悲剧同样冷酷,恐怖。
——《纽约今日新闻》
塔特和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一样。美丽的语言,复杂的情节,迷人的人物,和智慧的能量,让她这部首作成为同时代作品中迄今最有意思的一本。
——《波士顿环球报》
这部杰作复杂、技巧娴熟……故事哥特,绵密,惊悚。
——《时尚Cosmopolitan》
唐娜•塔特在简单但悬疑的情节中融入哥特氛围和哲学思考,她的确是个了不起的作家。
——《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
一道文学大餐,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露丝•兰德尔为主料,以伊夫林•沃、狄更斯、萧伯纳、菲茨杰拉德、莎士比亚为佐料。
——《休斯顿纪事报》
唐娜•塔特是个很有天分的作家……她的句子的节奏,她对写一部500多页惊悚小说的自信(也的确引人入胜)表明她已经把同年纪的作家甩在了后面。这本书达到了希腊经典悲剧的高度。
——《迈阿密先驱报》
唐娜•塔特是当代埃特加•爱伦•坡,《校园秘史》令人血脉喷张,就像类固醇。
——Glamour
一部引人入胜、萦绕于心的杰作。
——《卫报》
技艺高超,令人着迷。
——《标准晚报》
一部真的读了就停不下来的书。
——《独立报》
2023年12月12日 已读
via emmie。装腔作势略显幼稚,原来你们dark academia就这啊,感觉北美郭敬明。唯一好处是唐娜塔特绝不会让任何人饿着,这本甚至有骨科。看了眼出版日期1992,比金翅雀早了20年,但首作还是倾注更多个人风格,作为作者观察比金翅雀有趣。
A kind of spark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Elle McNicoll Knights Of Media 2020 - 6
A KIND OF SPARK tells the story of 11-year-old Addie as she campaigns for a memorial in memory of the witch trials that took place in her Scottish hometown. Addie knows there's more to the story of these 'witches', just like there is more to hers. Can Addie challenge how the people in her town see her, and her autism, and make her voice heard? A story about friendship, courage and self-belief, perfect for fans of The Goldfish Boy.
2023年11月14日 已读
via堂本。普通读者ep 6。
涉及自闭和校园霸凌话题,主叙事线是11岁自闭小女孩争取在Juniper村(爱丁堡附近)给女巫审判中死去的女人立碑的故事。
大概是因为童书或者作者也自闭症谱系,这本非常page turner,比绘本还容易读。
很多看似无聊的讲道理正确话,但合适巧妙地编织在叙事线里就不说教,比如成年人(老师)也可以是霸凌者,什么都没做的旁观者也参与了霸凌。
学到的更多关于自闭谱系的知识是:她们不是“有自闭症”,而是她们“是自闭的”。这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神经多样,aka脑回路不同而已,自闭人也不想被“治疗”。
喜欢的部分是,小女孩无论受到什么伤害都能被同样自闭的姐姐稳稳接住,而且她们管待人处事叫masking,本社恐完全共情了。
宠儿 豆瓣
Beloved
9.1 (23 个评分) 作者: (美)托妮·莫里森 译者: 潘岳 / 雷格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6
★ 托妮·莫里森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代表作
★ 普利策奖最佳小说
★ 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纽约时报》“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第1名!
★ 要么是爱,要么不是。不浓烈的爱根本就不是爱。
★ 一部惊世之作,很难想象没有它的美国文学会是什么样子。——《洛杉矶时报》
黑人女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庄园逃到自由州俄亥俄,奴隶主一路循踪追来。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命运,塞丝决然杀了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十八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同塞丝、塞丝的女儿,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她不但加倍向母亲索取爱,还纠缠和引诱保罗,甚至不择手段地要摧毁母亲的生活。
☆ 宠儿是我的姐姐。我就着妈妈的奶水吞下了她的血。
☆ 宠儿是我的女儿。我以前没有时间解释,因为那事必须当机立断。
☆ 我是宠儿,她是我的。现在,我在这所房子里找到了她。我再也不会失去她了……
2023年11月8日 已读
还是Toni Morrison,还是看了之后动弹不得,这次甚至不知道该说什么。跳跃的时间线和浓稠的恨,太好太熟练的书写,但它同时是真诚的。
如果《最蓝的眼睛》是青春期愤怒自卑骄傲温柔熔化在一起凝成的隐痛,那《宠儿》的痛苦已经纯粹到成了黑乎乎的血洞,根本不用碰它它自己就会潺潺往外冒血。
那是为了不让孩子成为奴隶宁愿亲手杀死她,再让小女儿就着姐姐的血和乳汁一起往下咽的女人才有的黑洞一样的眼睛和心:“这世界上除了白人没有别的不幸。”而她自己被白人夺走了奶水,后背被抽成了一棵苦樱桃树。
男人逐渐学会:“你要保护自己,去爱很小的东西,挑出天外最小的星星给自己。任何再大点的东西都不行。一个女人、一个孩子、一个兄弟——在佐治亚的阿尔弗雷德,一个那么大的爱将把你一劈两半。”但女人不这么想:“淡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她要逃走,带着她的孩子逃出甜蜜之家,自由地拥有欲望拥有爱的权利。
From the Mixed-up Files of Mrs. Basil E. Frankweiler 豆瓣
作者: E.L. Konigsburg Atheneum 2007 - 9
When suburban Claudia Kincaid decides to run away, she knows she doesn't just want to run from somewhere she wants to run to somewhere--to a place that is comfortable, beautiful, and preferably elegant. She chooses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in New York City. Knowing that her younger brother, Jamie, has money and thus can help her with the serious cash flow problem she invites him along. Once settled into the museum, Claudia and Jamie, find themselves caught up in the mystery of an angel statue that the museum purchased at an auction for a bargain price of $250. The statue is possibly an early work of the Renaissance master Michelangelo, and therefore worth millions. Is it? Or isn't it? Claudia is determined to find out. This quest leads Claudia to Mrs. Basil E. Frankweiler, the remarkable old woman who sold the statue and to some equally remarkable discoveries about herself.
2023年11月5日 已读
很久之前多抓鱼买了,后来安利via普通读者。很有趣的大都会博物馆冒险,并没有因为是童书就只有二元的善恶观,但因为是童书有很多刻意传授为人处事经验的部分。
姐弟二人组人设非常稳定:Claudia擅长计划滴水不漏,聪明好奇。Jamie擅长理财,抠门到幽默。两个小孩最后解开了博物馆众多学者们一直无法解开的谜:那座天使雕像究竟是不是米开朗琪罗的作品。
忽然想起这种童年冒险+惊人著名的艺术品悬疑小时候也看过,只不过是《蒙娜丽莎》失窃案,出自邹凡凡写的《列奥纳多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