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谬的时代没有正确的生活 - 标记
占据 豆瓣
L'Occupation
7.9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米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作品,简体中文首版
* 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剖析自身的欲望
* 以手术刀的笔触,犀利刻画嫉妒占据生活所有面向的过程
* 写作成为哀悼感情的最后的救赎
--内容简介--
出于倦怠感,也因为才从十几年的婚姻中脱身,无法放弃重获的自由,作者主动结束了与W的六年恋情。一晚,W来电告知要搬出去与另一个女人同居。从此这个未知的女人侵占她的脑海,左右她的情绪,进入她的身体。她被彻底占据。
作者以第一人称,赤裸坦诚地挖掘、暴露、解剖自身的欲望,呈现一种毫不矫饰造作的女性叙事声音。
2025年4月29日 已读
疯狂偏执stalker心理实录,爽了。会想起萨博·玛格达但还是没有那么冷酷。
比分手后对方立刻找了新人更痛苦的是对方找了个和自己很相似的新人,那么自己最后一丝独特性和原创性的希望也被打破:自己从来都是可替代的一个身份构建符号,对方可以按照年龄性别职业等等此前毫不关心也觉得对描述一个人毫不重要的社工问题重新找到一个2.0版自己。分手后对方小心翼翼用的每一个单数主语其实都是隐藏的“我们”,对方和谁做爱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每天牙刷和谁放在一个杯子里,和谁一起吃晚饭。
不过again恋母很美味:“即便没有当妈的经验,也有当妈的兴趣,在性方面温柔细腻。”
年轻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Le Jeune homme
7.9 (23 个评分) 作者: [法]安妮·埃尔诺 译者: 栾颖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最新作品,中文首次出版
* 打破最后的禁忌,讲述一段丑闻般的恋情,战胜困扰一生的羞耻
* 一位中年女性面对阶层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的宣言
* 简短有力,后劲十足,如手术刀般锋利
--内容简介--
她五十多 岁,开始和一个比她年轻三十岁的男人约会。他离开了同龄的女朋友,并以前所未有的激情爱着她。但这段亲密的爱情插曲同时也是政治性的,在街头、餐馆和沙滩,他们总是遭受恶意的目光。她又成了青年时代的“丑闻女孩”,不过现在已完全不感到羞耻,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再能忍受她曾经的美丽,而她只是在重复她的过去。尽管“他是她的天使,唤起了过去,让过去永远存在”,但这对未来有何意义?
--媒体推荐---
*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年轻男人》是安妮·埃尔诺的杰作,是一个完美的缩影。她用一种令人眩晕的美丽的普鲁斯特式的姿态浓缩了她以前所有的书。——《左派文艺杂志》
* 世界文学中的“恋母情结”可能从未被如此无畏地还原到其真正的核心。——《南德意志报》
* 寥寥数语,影响巨大……这本薄薄的书彻底改变了法国!——《南德意志报》
* 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复杂性在于,作者的人生主题——从底层的社会地位上升——再次以另一个人的身份出现……《年轻男人》的特殊文学性在于,作者将其与她的另一部作品巧妙地联系起来。——西德广播电台
* 《年轻男人》浓缩了对埃尔诺来说所有重要的主题:对社会起源和社会进步的思考,对作为一个女人的思考,以及再一次对堕胎的思考,这是她的《事件》一书的核心。
——德国西南广播电台
* 埃尔诺继承了西蒙娜·德·波伏瓦作为一代人记录者的角色。——《新政治家》
2025年4月29日 已读
睡前看的,又忍不住去看了《占据》才真的去睡,全凭埃尔诺只写短篇。
《年轻男人》比之前看过的所有埃尔诺都狠辣:自己五十多岁生活迈入资产阶级,对方是身无分文被包养的文学系男大。自我受害者化是很容易的,直面羞愧欲望野心也在那不勒斯四部曲见过,但这本是碾压性的权力上位者之书,还能真诚地剖自己就更触目惊心。
很喜欢她写自己从不会像对方指责的那样有别的情人或者在他身上看到了旧情人的影子:她没有出轨。但其实也心不在焉,因为和他的生活依然失去原创性,她会不停重复自己的经历,现在只是过去的一个副本。
也喜欢她写对方恋母,一瞬间有一种第一次看《洛丽塔》的错觉。
她也提到和文学男大拉着手走在巴黎街头会被人盯着,而同样50多老男人和20多年轻女人的搭配则在法国见怪不怪。很多时候觉得法国在各种意义上都会创到我。
在阿尔巴尼亚长大 豆瓣
Free: Coming of Age at the End of History
9.0 (9 个评分) 作者: [英] 莱亚·乌皮 译者: 吴文权 上海三联书店 2024 - 9
“我身在历史何处”系列002
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横扫6项非虚构大奖
知名政治哲学教授莱亚·乌皮省思力作
“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一位少女亲历东欧剧变的成长故事
在不确定的世界,回望历史如何形塑个体生命
于思想的阵痛中,找寻自由的意义
———————————— ——————————————————
📖
内容简介
1979年出生的莱亚·乌皮在阿尔巴尼亚长大,一个拥有独特历史又鲜为外人知的东欧国家。那些年,那里的人们怀揣着乌托邦理想,外人几乎无法访问,而生活于其中的人几乎无法离开。它是一个物质匮乏、买东西需要排队的地方,一个充满秘密和不可说的地方。对莱亚而言,那里是家,邻里之间互助,长辈期待孩子们能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那里有她的共同体和希望。
在1990年12月,在柏林墙倒塌后的一年,一切都变了。几乎在一夜之间,人们可以自由投票、穿自己喜欢的衣服。再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但是,工厂关闭,工作机会消失,许多人乘坐拥挤的船只逃往意大利,最后又被送回。掠夺性的金字塔骗局最终使这个国家破产,导致暴力冲突。当一代人的宏愿变成另一代人的幻觉,家族的秘密被揭露,莱亚开始追寻自由的真正含义。
🌊
编辑推荐
※ 权威大奖×大咖推荐×重要媒体×读者口碑,掀起全球热议的纪实文学力作。
6项非虚构大奖得奖&决选|全球30种语言翻译授权;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作者塔拉·韦斯特弗、梁文道、《边界的诱惑》作者柏琳推荐;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阿尔巴尼亚和巴尔干研究专家柯静专文推荐;
横扫《纽约客》《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榜单;
Goodreads过万人打出4+高分|原版豆瓣读者评论9.6高分,好评如潮。
※ 个人命运与历史激流交织的典范之作,“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享誉国际的政治哲学家莱亚·乌皮首部面向大众之作,一经出版即成破圈典范。有人说,她简直是被哲学家身份耽误的好莱坞编剧潜力股!她新颖的讲述,令家国历史栩栩如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视角。阿尔巴尼亚,那个我们可能知之甚少,又与我们有诸多相似的国家,从此不再遥远。
※ 以小说大师之笔,勾勒一段亲历东欧剧变的非凡成长往事。
寓言般的小故事,再现生动场景和对话,串联起童年与少女时代的困惑与领悟。读者化身为孩童,一起在谎言与真相中打转,沉浸式经历种种黑色幽默,感受荒诞与悲怆。读来宛如《乔乔的异想世界》遇上《我在伊朗长大》,也堪比“阿尔巴尼亚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在巧妙铺陈中,她的故事,成了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 跟随哲学家,穿过时代的迷雾与废墟,身临一场生命与观念洗礼。
曾经天真的女孩、如今的学者,带我们重访洪流中裹挟的具体面孔,体悟种种观念的幽微内涵,看历史的翻云覆雨手如何形塑个体生命。生长自切身经验的智性思考,跨越时空仍掷地有声,给人启迪。
※ 一部犀利而正当时的警醒之作:在历史远未终结的今天,我们要如何有意义地生活?
“当我们不知道如何思考未来,那就必须回顾过去。”回首人生,关照当下和未来,莱亚在对自由意义的叩问中,也发出沉落年代的希望之声:“如果我无所作为,他们(先辈)的努力将会白费,他们的一生将会显得毫无意义。”
🏆
获奖记录
2024年里登奥尔图书奖(Ridenhour Book Prize)
2022年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奖获奖作品
2021年Slightly Foxed最佳首部传记获奖作品
2022年戈登·伯恩奖决选作品
2021年科斯塔年度最佳首部传记决选作品
2021年贝利·吉福德奖决选作品
《纽约客》《华尔街日报》《卫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等全球24家媒体年度图书
🎙️
媒体&名人推荐
在阅读和重读莱亚·乌皮的书时,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书中的核心问题——政治、个人历史、自由的意义——与我们此刻的生活息息相关。国家如何梦想自己,个人如何在这些幻想中思考自己?我们如何感受历史,以及历史如何被制度化?乌皮是将这些宏大叙事和个人叙事——家庭秘密和政治危机——并置的大师,在对这本书评审的过程中,我们一再回到历史的漫长阴影中,追问在不被质疑的地方隐藏着怎样的黑暗。
——2022年英国皇家文学学会翁达杰评委
莱亚·乌皮的回忆录生动描绘了她童年和少年时期在谎言、超现实的怪异与危险中的困惑,这些都是她在阿尔巴尼亚的严酷统治和1990年后的混乱中经历的。
——约翰尼·德法尔贝,2021年Slightly Foxed最佳首部传记奖评委
在全世界都对阿尔巴尼亚不闻不问的时候,这本全新的杰作向我们展示了过去百年来,政治里的人性真理……它揭露了一个又一个真相,关于家庭、关于国家,仿佛出自小说大师之手,又宛如进入托尔斯泰的小说。
——艾米·威伦兹,《永别了,弗雷德·伏都》作者
这个非凡的成长故事,可说是阿尔巴尼亚版《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但又远不止于此。
——大卫·伦西曼,《民主如何结束》作者
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一个我们不甚了解或关心的国家的历史描述……如同作者及其家人眼看着帝国连同整个现实一起崩溃一样,我们也生活在灾难性时代,过去一个世纪以来庇护我们的地缘政治确定性,无论好坏——美国、英国和最近的欧盟——都处于不同阶段的崩溃或衰败。乌皮警告我们,这就是堤坝崩溃时的感觉。
——埃德·奥拉夫林,《爱尔兰时报》
莱亚·乌皮的这部作品是自埃莱娜·费兰特的《我的天才女友》以来,我催促家人、朋友和同事读的第一本书,坚持要他们读它。
——露丝·斯库尔,《观察家》杂志
乌皮在这本书中编织了魔法。我从头到尾都被迷住了。
——劳拉·哈克特,《星期日泰晤士报》
不同于其他充满“怀旧情怀”的东欧回忆录,乌皮的作品充满天才的洞察力、政治的幽微,最出色的是,有趣。
——《卫报》
一个关于错失的机会、幻灭和希望的故事……它最终邀请读者自问,什么是自由的意义。
——《今日历史》
巴尔干几十年来最佳回忆录。
——《新兴欧洲》
2025年4月21日 已读
via徐慢懒。一小本拖着看了好久,也不难看但就一点灵气都没。一看后记原来作者在lse任教,难怪,越来越看不下去科班出身人写东西了,哪怕已经从理论哲学书改成了半自传。
倒是后半本渐入佳境,日记那章终于肯毫无润色记录但贵在真诚,动荡的红色历史转型期和迷茫的成年生活彼此催化,唯一能做的就是回看时一笔笔翔实写下。
血孩子 豆瓣
Bloodchild And Other Stories
8.7 (3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 译者: 吴华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5 - 2
🩸科幻×悬疑×恐怖
🩸七则怪诞血腥、凶猛猎奇的未来想象,一场扒皮吸骨,开肠剖肚的感官盛宴。
🩸只是把男性置于女性的位置,他们便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
🏆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得主 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短篇小说集
🗣️刘宇昆推荐,特德·姜的写作老师、科幻界不容忽视的非裔女性之声
👁突破男性视角的写作,幻想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通过男性生子、物种入侵、末世怪病、反乌托邦等诸多设定,映射女性、边缘群体的遭遇。
🧠颇具思辨性与哲学性。覆盖种族、阶级、殖民等话题,思考人类未来道路,流荡着人文主义色彩。
巴特勒对人心和人性的洞察与共情达到了幻想小说的巅峰。
——刘宇昆
巴特勒的作品是小说时代最好的声音之一。她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师,对种族主义、性别歧视、贫穷和无知等问题毫不畏惧,让读者看到人性的恐怖和美丽。
——《华盛顿邮报》
巴特勒的书令人不安。在一个由白人男性作家主导的领域,她的非裔美国女性主义观点是独一无二的,重塑了科幻类型的界限。
——《洛杉矶风尚》
这里有操控一切、受欲望支配的女性,还有为爱付出身体、甘愿沦为他者的男性。
性别颠倒、末日瘟疫、异族入侵、信息素控制……诸多思想实验般的科幻设定,借由翻转变形,倒映出被边缘化人群的真实处境。
当人类失去对身体的掌控,当被视作文明象征的语言系统彻底崩塌,是重拾掌控,还是摒弃自我中心,接纳更高级的智慧生命。通过目睹灾难、恐惧、压迫、不公,不被看到的角落得以被照见,不同的生存道路得以被探寻。
2025年4月5日 已读
via徐慢懒。最喜欢同名短篇《血孩子》,去年似乎在毛象首页读过,男性怀孕是倒置性别剥削问题,虫族借腹产卵是殖民比喻。
奥克塔维娅E巴特勒真是典型infj菩萨妈妈,让人想起托妮莫里森,永远关心世界永远为不公奔走发声,血腥场面残酷诗意又erotic,两人还都是美国黑人女作家。
其实提起科幻更该想起勒古恩,很喜欢的是她俩共同点在于推演小说,有很浓烈的人味和思维游戏感,而无意堆叠物理名词写肤浅快感故事。看得出巴特勒很着迷于疾病恐惧及其延伸的医学细节:基因如何驱使我们的行为,偏执绝望富有才华的病人注定要死;乱伦诞下的孩子引发怎样层层叠叠的痛苦回避和纠缠爱意;全球流行病导致语言丧失这篇让人想起同样孤独的《平行宇宙爱情演绎法》。很喜欢《恩典》,外星语言的魅力对语言学人不可抵抗,再次想起烤糊说译者就是通敌者。
碼頭上的陌生人 豆瓣
Strangers on a Pier
作者: 歐大旭 (Tash Aw) 译者: 宋瑛堂 時報出版 2023 - 3
身為亞洲人,為何弄清自己的身分認同成了複雜難解的事?
傲視國際文壇的華人作家歐大旭
對於離散的沉思錄
也許,這無關長相,
而是因為我們但願大家都能和你我一樣。
我們希望陌生人是自己人,
是我們能理解的人。
歐大旭,在歐美文壇異軍突起的亞洲人,馬來西亞多種族背景下的華人移民第三代,小時候就會說多種方言、如今以英語寫作的作家。
你是哪裡人?他常被問,卻始終想不出一個適切的回答。
他對自己的身分定位展開思索,試著透視家族回憶與世代記憶,擺盪在東西文化之間,深刻的觀察中流露真情。
以我們家族來說,以類似我們家的家庭來說,
分離是一種表達愛的方式。
他寫個人與家族的疏離,以及世代間的差異如何變得越來越大。
他寫教育如何形成階級,階級又如何影響教育,也談到往往被西方人視為同質的華人有著多麼複雜的族群與語言差異。
他描繪出離散的哀愁,以及小人物在身世侷限下散發出動人的異彩。他道出生命中難以言說的痛,那樣的痛如何解釋了人的存在狀態。
不同世代、性別、文化的人,不同的移民──這本書裡迴響著他們的聲音。歐大旭勾勒了一幅現代文化認同的織錦畫,他的故事遠超越了他個人,在多元歧異的世界中促成溫柔的理解。
※特別收錄
歐大旭新撰〈自序〉獻給中文版讀者
學者熊婷惠〈那張臉、陌生人與倖存者〉專文評析
國際名家讚嘆推薦
「字字珠璣慧黠」──奇瑪曼達•恩格茲•阿迪契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旅美奈及利亞作家)
「居住在現代地球村的你我都必須聆聽的語音」──李翊雲 Yiyun Li(旅美英文作家)
「幸運的話,我們能發現鮮活、優美、寓意深刻的動人文筆──《碼頭上的陌生人》就屬於這一型」──黛博拉•李維 Deborah Levy(英國作家)
2025年4月2日 已读
via徐慢懒。好薄一本,翻译很好。
下南洋华裔大马移民的后裔叙事,熟悉的本土二代失落感,模糊的二手痛苦和敏锐的切身挣扎。与并不熟悉的祖辈的连接在于华人公认那条真理:不要回望否则会变盐柱,沉溺过去是软弱的象征,于是心神不宁地往前走,但却不知道走到哪。
在自己的国家错愕发现华裔可以入籍却无权拥有土地,会被人说滚回福建滚回唐山,而在中国或东南亚各国自己却有着一张会被所有人用当地语言问话的passing面孔,到了英国读书意识到同学竟是贵族后裔,humble brag自家只有一半人有头衔。
想起前面写到的15岁会考:小时候从来觉得同学都是一样的,之后才意识到阶级不同,有人从小家里就教三角函数,有人从小出国进行地质游,而自己17岁了还在坐着边帮家里看店边读《李尔王》,半通不通。可读书已是逃离的唯一途径。
呼吸秋千 豆瓣 Goodreads
Atemschaukel
9.4 (17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塔·米勒 译者: 余杨 / 吴文权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 10
长篇小说《呼吸秋千》是赫塔·米勒的最新作品,甫一出版便获得了德国书奖,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也许是这个秋季最令人难忘的读物”。
故事背景设定于“二战”结束时,主人公是17岁男孩,他被送到乌克兰劳动营。这些曾在“二战”中与纳粹政权合作过的德国人,受尽非人的待遇。
作者以大角度描绘了这个悲惨的年代。
2025年2月23日 已读
我们阴暗逼不可能不迷上赫塔米勒,如此残酷如此诗意。最可贵的是不需要像看其他小说那样努力装作正常人才能理解人际关系:赫塔米勒的文字从逻辑到心理都如此清晰,会恍惚错觉她的思路就是我的思路。
这本其实叫《饥饿天使》,不知道为什么简中译为《呼吸秋千》。比《国王鞠躬国王杀人》更具体(虽然我还是更爱她抽象的语言和主题):真实存在的古拉格。起初以为是赫塔米勒亲身经历,后来发现是她妈妈17-22岁苏联劳动营经历。但主要灵感来源是奥斯卡·帕斯提奥的口述,大概因此主人公是男的,而且是男同。不知情时困惑了好一会为什么自我指涉是男的,以为是你们intj一贯作风,倒也说得通。
Other Rivers 豆瓣 Goodreads
9.2 (80 个评分) 作者: Peter Hessler Penguin Press 2024 - 7
An intimate and revelatory eyewitness account of two generations of students in China’s heartland, chronicling a country in the midst of tumultuous change through the prism of its education system
More than twenty years after teaching English to China’s first boom generation at a small college in Sichuan Province, Peter Hessler returned to Sichuan to teach the next generation. At the same time, Hessler and his wife enrolled their twin daughters in a local state-run elementary school, where they were the only Westerners in a student body of about two thousand. Over the years, Hessler had kept in close contact with more than a hundred of his former students, who were now in their forties. By reconnecting with these individuals—members of China’s “Reform generation” —while teaching current undergrads, Hessler was able to gain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China's incredible transformation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In the late 1990s, almost all of Hessler's students were the first member of their extended families to become educated. Their parents were subsistence farmers who could offer little guidance as their children entered a brand-new world. By 2019, when Hessler arrived at Sichuan University, he found a very different China and a new kind of student—an only child whose schooling was the object of intense focus from a much more ambitious and sophisticated cohort of parents. Hessler’s new students have a sense of irony about the regime but mostly navigate its restrictions with equanimity, and embrace the astonishing new opportunities China’s boom affords. But the pressures of this system of extreme “meritocracy” at scale can be gruesome, even for much younger children, including his own daughters, who give him and his wife an intimate view into the experience at their local school.
In Peter Hessler’s hands, China’s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erfect vehicle for examining what’s happened to the country, where it’s going,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it, for good and ill. At a time when anti-Chinese rhetoric in America has grown blunter and uglier, Other Rivers is a tremendous, indeed an essential gift, a work of enormous human empathy that rejects cheap stereotypes and shows us China from the inside out and the bottom up, using as a measuring stick this most universally relatable set of experiences. As both a window onto China and a distant mirror onto America and its own education system, Other Rivers is a classic, a book of tremendous value and compelling human interest.
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心脏地带两代学生的亲密而揭示性记录,由一位观察了过去二十五年中中国剧变的作者何伟所撰写。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初期教授英语二十多年后,何伟回到四川省,教导下一代的学生。他的这段经历也在他的书《江城》中有所记录。同时,何伟和妻子将双胞胎女儿送入了当地一所国立小学,她们是唯一的西方学生。多年来,何伟与许多他在上世纪90年代教过的人保持密切联系。这些人如今已是四十多岁的中国“改革一代”。通过与这些人重聚,同时教导当代的大学生,何伟获得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目睹了中国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

1996年何伟抵达中国时,他班上的几乎所有人都是第一代大学生。他们通常来自大型农村家庭,父母多为维持生计的农民,对孩子踏入全新世界几乎无法提供指导。到2019年,何伟来到四川大学,他见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中国以及一种新的学生类型——独生子女,他们的教育是一个更加雄心勃勃的家长群体的重中之重。在四川大学,许多年轻人对体制抱有一种讽刺的态度,但大多数人平静地适应着体制的限制,并拥抱中国崛起带来的机会。然而,极度竞争的压力依然让人精疲力尽,甚至影响到更年幼的孩子——包括何伟的女儿们,她们的学校经历让他得以深入了解当地教育环境。

在何伟的笔下,中国的教育体系成了审视这个国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完美媒介,让我们从中汲取正面和负面的经验。在美国反华言论愈加尖锐和丑陋之际,《Other Rivers》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巨著,饱含深厚的同理心,摒弃了廉价的刻板印象,从内而外、从下至上地展示了中国。这本书既是对中国的窗口,也是对美国的镜子,堪称这位大师级作者的经典之作。
2025年2月16日 已读
开学以来换成了40分钟公交通勤,wifi不稳定路还颠簸玩不了手机,于是这本听的是(b站盗版)有声。
没有《寻路中国》那么精心斟酌的组织架构感和锋利社会观察,更像是依靠紧密的社会参与度和覆盖面很广泛的私人人际社交网络构建出的一本整合版2019-2023中国事件回忆录。可能是因为这本写的内容离我太近,以至于没有太多新信息。
但依然有趣的是看一个汉语十级、社会融入度极强的外来者如何用非虚构媒体人的笔描写我们这代习近平时期年轻人的人生。英语词汇选择其实和中国人自己用的词差不多,不同的是汉语部分。何伟会单独列出许多拼音版的中式特色词汇:单位,小区,举报,高考,班长。而我们久久浸染其中的人早已失去跳出盒子的审视习惯,没有意识到这对非本国人来说竟是专有名词。可以想象我自己和别人谈到这些概念肯定是用相似的英语词汇代替,但这必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没有捕捉到也没有传递出这些词的中文内核。
Giovanni’s Room 豆瓣 Goodreads Goodreads
Giovanni’s Room
8.6 (10 个评分) 作者: James Baldwin Penguin Classics 2001 - 10 其它标题: Giovanni's Room
在线阅读本书
Considered an 'audacious' second novel, GIOVANNI'S ROOM is set in the 1950s Paris of American expatriates, liaisons, and violence. This now-classic story of a fated love triangle explores, with uncompromising clarity, the conflicts between desire, conventional morality and sexual identity.
2025年1月30日 已读
via徐慢懒。ITA今晚该演了现在才看完原著,这本又是旅游时在陶尔米纳到巴勒莫的火车上开始读的。之前只看过鲍德温的活动家散文,这次小说描写好得令人震惊,每一幕都极富感染力。
开篇就是熟悉阴郁北法,鲍德温喜欢巴黎是因为黑人在巴黎比美国自由,但我讨厌美国白男主角把巴黎当作自我探寻净土,说了太多遍了讨厌巴黎就是因为它高度符号化,即使很多时候我喜欢抽象。
故事是本世纪常见的深柜内化恐同题材。一个是意大利山区穷男孩来巴黎酒吧打工,呕心泣血地恋爱;另一个是来巴黎寻找自我的美国白男(有一个在西班牙寻找自我的美国白女未婚妻),每一步决策都优柔寡断无情冷酷伤害所有人,哈哈你们双性恋口碑也就这样了。
结尾独立女性未婚妻来一趟欧洲的结论是别来了,自我觉醒让人害怕,还是回归美式无知异性恋一堆孩子的生活吧。太幽默了。
少年來了 豆瓣
소년이 온다
9.2 (178 个评分) 作者: 韓江 译者: 尹嘉玄 漫遊者文化 2018 - 1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2025年1月16日 已读
又是不出门就不读书,这次在那不勒斯去马泰拉的大巴上开始读的。很好笑在那不勒斯一家小书店转一圈任何人名书名都看不懂,但看见了《素食者》,韩江你是真的火了。
但这本竟然没有《素食者》给我的冲击强烈,可能期待过高,或对革命叙事已经不陌生。最喜欢东浩妈妈的那一章,其他章节的声音大都是年轻的,不免显得显出学生气的彷徨无助,尤其是鬼魂那段幻想削减了真实感;但作为母亲的视角太与众不同,要坚韧,要能忍受痛苦,要当机立断,要说出那句劝走二儿子的话,以免他和小儿子一起死在六点后的戒严军手下。
和语言漫步的日记 豆瓣 Goodreads
言葉と歩く日記
8.2 (33 个评分) 作者: [日]多和田叶子 译者: 金晓宇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7
本书是多和田叶子基于旅居德国时的所闻所见所撰写的随笔集,是其“自我观察日记”系列的一部分。她从日常生活遭遇的微妙的违和感展开,以幽默风趣的文笔,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深藏在语言差异背后的德国文化和日本文化之间不可调和的断裂处。
2024年11月27日 已读
这本不懂德语还可以靠零星的荷语猜,但不懂日语错过80%内容。但已经是很不日本的日语写作,不然我也不会看下去。
作者比起语言学人更像语文学人,零散的观察缺乏分析,看了作者背景果然语言系(俄罗斯语),只是是文学生。
读这本的初衷只是韩江得奖后看到有人不满,说多和田叶子都比她写得好。于是好奇来看,但这本里多和田叶子的语言并不比《素食者》更吸引我(当然比《白》还是强多了)。
简单的激情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Passion simple
8.4 (54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袁筱一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 - 7
----编辑推荐-----
*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代表作
* 一部分析普遍激情的反情感作品
* 以主观彻底客观化的视角,写出饱受离别和孤独无益之苦的人的内心
----媒体推荐----
埃尔诺“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出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她“始终如一地从不同角度审视在性别、语言和阶层方面存在巨大差生活”。
——瑞典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
安妮·埃尔诺是新自传文学的女王。——《时代周刊》
埃尔诺的成功之处在于珍视平凡的情感,同时提升情感的平凡表达......这是一座无法简单解释的激情纪念碑。——《纽约时报》
一部抒情精确,如钻石般清晰的作品。——《纽约客》
等待的痛苦和焦虑、做爱后短暂的灵魂接触、随之而来的昏昏欲睡和疲惫、欲望的重燃、迷恋和抛弃的微不足道的侮辱和蔑视,所有这一切埃尔诺都以平静的、冷酷的态度娓娓道来,让人感到坚定的、真实的自我。——《华盛顿邮报》
在这本书中,安妮·埃尔诺描述了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男主角并不自由。每一个段落,每一个字,都让读者更接近一种最纯粹的渴望......——《观察家》
与埃尔诺的其他作品一样,《简单的激情》令人着迷的地方在于生活材料的个体自我性与纪实性、无功利性、几乎无我的表现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新政治家》
----内容简介-----
安妮·埃尔诺以其简洁、质朴的风格,记录了一颗完全被激情吞噬的人心的欲望和卑微。她模糊了事实和虚构的界限,试图描绘她与一个已婚男人之间两年的情感和身体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句话、每一件事、每一个人,要么都与她的爱人产生关联,要么她都漠不关心。埃尔诺以勇气和精确性,寻求一个完全为他人而存在的时代背后的真相。
2024年11月27日 已读
好上世纪的感情,一时间想起《鹿》也想起《我的天才女友》。但埃尔诺没有萨博·玛格达疯也没有她冷酷,也没有费伦特那种巧妙温柔的妈感。
喜欢女主自我怀疑“他法语说得很好,我却不会说他的语言”,一种最本质的公正,想起我最喜欢《坠楼死亡的剖析》的一点也在于Sandra强烈要求这个法德双语的家里必须用英语交流。
悠悠岁月 豆瓣 Goodreads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妮·埃尔诺 译者: 吴岳添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1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悠悠岁月》是作者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和写作、在退休后经过充分思考和推敲的力作,也是对她以往作品的高度概括和综合,采用“无人称自传”方式,以人们共有的经历反映时代演变,写出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一经出版即获法国杜拉斯文学大奖。
2024年11月27日 已读
如果我是上世纪欧洲白女可能会喜欢,但我显然既不是白女也没生活在上世纪。前一半完全看不懂,甚至怀疑是不是zlib上盗版错印太厉害了,看了眼豆瓣阅读也是一模一样的内容才知道原文就这样。但咱说话能加个标点符号吗,段和段之间能有点逻辑联系吗,想写诗请写诗但不要来折磨我一个小说读者。到中途终于看懂了(主要是年代离现在更近了),但更强烈地感到被排除,很好笑所有人都在夸埃尔诺开创性的无人称自传auto fiction,但用on代替je的这个on里显然是不包括我的。对时代的全部描述还不及临近结尾那段段几句描写乳腺癌患者化疗脱发时得知儿子的妻子怀了一个女儿带给我的共情多。总之周四要去ITA看戏了,两年前就想看这部,但一直荷语无英字。期待Eline Arbo如何解读,感觉她还是有当代读者意识和化繁为简的能力的。
诅咒兔 豆瓣
저주 토끼
7.1 (31 个评分) 作者: [韩] 郑宝拉 译者: 田禾子 2022 - 9
2024年11月4日 已读
via软体动动物。via晴总《蜜獾吃书》。可能是做俄语波兰语译者的原因,郑宝拉的语言风格和之前看的韩女作家都不太相同,因为对韩语一窍不通所以也说不出所以然,但总觉得句法也受到影响了。比较亚女文学的是《头》,身体恐怖和母女关系无法不让人想起the substance。《再见,我的爱人》,死在轻盈美丽的AI伴侣手中,有一种《SD娃娃的眼泪》的悲伤错觉。《伤疤》的山洞巨鸟让我想起《盗墓笔记》,只是这篇和这本里其他所有篇目一样有着太过明显的寓言性质,讲透的故事就没了意思。
Wordslut Eggplant.place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Amanda Montell HarperCollins 2019 - 5
A brash, enlightening, and wildly entertaining feminist look at gendered language and the way it shapes us, written with humor and playfulness that challenges words and phrases and how we use them.
“I get so jazzed about the future of feminism knowing that Amanda Montell’s brilliance is rising up and about to explode worldwide.”—Jill Soloway
The word bitch conjures many images for many people, but it is most often meant to describe an unpleasant woman. Even before its usage to mean a female canine, bitch didn’t refer to gender at all—it originated as a gender-neutral word meaning genitalia. A perfectly innocuous word devolving into a female insult is the case for tons more terms, including hussy—which simply meant housewife—or slut, which meant an untidy person and was also used to describe men. These words are just a few among history’s many English slurs hurled at women.
Amanda Montell, reporter and feminist linguist, deconstructs language—from insults and cursing, gossip, and catcalling to grammar and pronunciation patterns—to reveal the ways it has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to keep women and other marginalized genders from power. Ever wonder why so many people are annoyed when women talk with vocal fry or use the word like as a filler? Or why certain gender-neutral terms stick and others don’t? Or where stereotypes of how women and men speak come from in the first place?
Montell effortlessly moves between history, science, and popular culture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and how we can use the answers to effect real social change. Montell’s irresistible humor shines through, making linguistics not only approachable but both downright hilarious and profound, demonstrated in chapters such as:
Slutty Skanks and Nasty Dykes: A Comprehensive List of Gendered Insults
How to Embarrass the Shit Out of People Who Try to Correct Your Grammar
Fuck it: An Ode to Cursing While Female
Cyclops, Panty Puppet, Bald Headed Bastard and 100+ Other Things to Call Your Genitalia
Montell effortlessly moves between history and popular culture to explore these questions and more. Wordslut gets to the heart of our language, marvels at its elasticity, and sheds much-needed light into the biases that shadow women in our culture and our consciousness.
2024年10月29日 已读
via徐慢懒。极度感兴趣的脏话性别语言研究,稳稳呆在舒适区:性别语言是我本科,语法性别是我硕士,以至于少了很多理论冲击。
事实上理论也是本书最弱的部分,全靠重复性引用Coates, Cameron和Zimman(各自30次左右),骂Jespersen和批判性引用Lakoff,几乎没有自己的贡献,第三章各种hedging和委婉语和我本科毕业论文的文献摘要差不多。
但Amanda Montell不愧是在商业公司写过东西的,流畅简洁有网感。强烈建议有声书,作者本人朗读,声音清脆活跃,比单纯看书好看得多。最喜欢的是各个章节实用建议,比如用suck my clit骂人。
缺点是美式英语中心和白人女权。举的例子里最常见的是作者会说的英语法语意语,原住民语言一看就是从不知道哪篇古早文献挖的,轻轻touch on AAVE但没有展开黑人群体。单独开的一章写LGBTQ+质量尚可,学到了女同为什么没有像男同一样有一套话语:还是因为男性语言是unmarked default,所以男同从直男转移到非直男语言引起强烈注视;与此同时女同无论选择表现女性气质(女同的性别表达往往先于性取向表达而男同相反)还是不表现,从非直男语言转移到默认常规的直男语言都激不起水花。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无empirical study支撑结论和over-generalization(最恼人的是没有reference list),但畅销科普书就不要啥自行车了,传播度和影响力最重要,绝对是普适且实用的性别语言导论。
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 谷歌图书 豆瓣
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
8.8 (11 个评分) 作者: 王鸥行 译者: 李鹏程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3 - 6
“一直以来,我都告诉自己,我们都是战争的产物——但我错了。我们都是美的产物。”
——————————
◆艾略特奖、怀丁奖、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王鸥行基于个人经历的书信体小说。
◆一经出版便震惊文坛,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
◆是2019年权威媒体年度选书上榜最多的小说之一。
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2020年马克吐温美国之声文学奖
2019年麦克阿瑟天才奖
2019年新英格兰书商协会奖
入围2020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
入围201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入围2019年卡内基文学奖
入围2019年ASPEN WORDS文学奖
《纽约客》年度选书
《时代周刊》年度选书
《华盛顿邮报》年度选书
《洛杉矶时报》年度选书
《卫报》年度选书
《泰晤士报》年度选书
《观察家报》年度选书
《出版人周刊》年度选书
《科克斯书评》年度选书
《爱尔兰独立报》年度选书
《多伦多星报》年度选书
……
◆一位西贡少年的成长回忆录与家族辛酸史
◆一场对亲情、种族、阶级、性别和自我认同残酷而坦率的探索
◆内容简介◆
我是小狗。
名字是外祖母兰给我起的。在兰长大的那个村子,人们会给像我一样过于瘦弱的孩子起个贱名来护身。名字薄如空气,但也可作盾牌。小狗盾牌。
我和母亲、外祖母因战事而逃离到美国。我脱下我们的母语,戴上我的英语,像一副面具,好让别人能看到我的脸,进而再看到她们的。
我正以人子的身份给母亲写信。我有好多话想对她讲。回忆往事,还有那个未说出口的秘密。因为我不想在还没说出自己是谁的时候就被抹去。
◆名人及媒体推荐◆
用“启发、震撼、迫切、必要”来形容这本书是恰如其分的,但是萦绕我脑海挥之不去的是“赤裸”:其中的情感就是这么有力,读完后你会觉得它直刮骨髓。王鸥行以诗人的精准审视:经验诉诸文字能否成为贯通数代伤口的桥梁,又否能被我们真正的挚爱之人听见看见。──伍绮诗,《无声告白》作者
此书不是“短暂绚烂”,而是“永恒惊艳”。——《华盛顿邮报》
令人卸除伪装的掏心挖肺,堪称精练的字句与风格。——《书页》
2024年10月28日 已读
大哭。前半部还是犹疑但真诚的书信体,试图和不识字的妈妈沟通,后半部直接成为诗的变体,每一句都在坠落、变幻形态。不意外地立刻共情亚裔伤痕,非异性恋的噤声感,父母辈移民的割裂,从窒息高中逃离但浪费人生在大学语言系的选择。甚至因为最近看了老挝裔移民的短篇集而对相似的美甲店产业(店里缭绕的致癌空气)、童工做采集烟草叶(剥削廉价但可以带来收入的体力兼职)产生一种仿佛也曾亲身体会的熟悉。看他的采访视频讲话语调很舒缓,我猛掉眼泪,不知道是不是因为pms。
另外发现致谢里长长的艺术家名字串里有邱妙津,某种意义上不奇怪,都是类似的诗歌风格宣泄和浓重高语境对话。只是王鸥行表现脆弱让我落泪,邱妙津的an unhealthy dose of self-pity让我逃开。写这句时感觉自己很刻薄。
Antigonick 豆瓣
8.6 (8 个评分) 作者: Anne Carson New Directions 2015 - 5
2024年10月21日 已读
via徐慢懒。第一次看安妮卡森,优美崇高又简洁。自创词语非常多,乍一看德语,实际上只是英语名词无空格堆叠,autonomous那段我见了这辈子最多的a-开头词语。
“Kroen: you’re autonomous
autarchic
autodidactic
autodomestic
autoempathic
autotherapeutic
autohistorical
autometaphorical
autoerotic
and
autobeguiled
Antigone: actually no they all think like me.”
虽说是翻译,实则完全重写《安提戈涅》。巧的是我唯一看过的安提戈涅现场也是当代魔改,Milo Rau的Antigone in the Amazon,一贯的他的社会议题风格,把背景改到了巴西。
对我无害之人 Goodreads 豆瓣
<내게 무해한 사람> <쇼코의 미소>
8.2 (35 个评分) 作者: [韩] 崔恩荣 译者: 徐丽红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23 - 10
■我们都是无害之人,我们都曾伤害他人。
50位韩国作家票选2016、2018年度最佳小说。
BLACKPINK成员 金智秀 诚挚推荐
韩国七项文学大奖得主,备受瞩目的80后天才女作家 崔恩荣 获奖处女作首度引进。
八个故事,个人的记忆交织着历史的记忆,从洁白的少年到斑驳的老年,就让我们刻进彼此的生命里,直到永不分离。
----------------------------------------------------------
■你是那个自以为善良无害, 实际上却冷漠残忍的人吗?
《对我无害之人》收录了崔恩荣创作的八篇小说。在作者的文字中,那些在呜咽中无声无息结束的关系,那些不以为意、后知后觉的辜负,那些冷漠决绝的转身和无视,一同构建起了比故事情节更为复杂的情感网络。
遭遇不公不义的犯人妻子,被家暴的学生,逃往非洲苦修的教徒,沉船遇难者家属,战争隔绝的异国知己……故事中的人们游离在俗世边缘,大多弱小而安静,无害却屡受伤害,难以逃脱忧郁和痛苦。他们的内心以固有的创伤形成自己的独特纹理,无法抹去亦无法修补。而加害者,往往是与他们一样的无害之人。
世人渴望的安逸和幸福,总是在将他人的孤独和痛苦屏蔽后才得以实现。崔恩荣用温柔的笔调记录下这些残忍的故事,它们在和煦阳光下散发冰冷,在亲密中涌出巨大的失落。当回忆响起无声的破裂音,故事中的人们一半义无反顾地向前,另一半则永远留在了原地,只有寂寞在回响。
-----------------------------------------------------------
■媒体&读者评论
“我想成为无害之人。我不想带给别人痛苦。因为我亲身感受过人给人的痛苦多么具有破坏性。可是,我做到了吗?我没能成为那样的人......我们真的彼此了解吗?我们真的想要理解吗?通过写小说,每次我都能切身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有多么遥远,我们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彼此......很多人仅仅因为自己是自己而成为蔑视和憎恶的对象,我想站在这些人的立场上看世界,看人,我想成为这样的作家。”——崔恩荣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凡的亮相。——华盛顿独立书评
崔恩荣与萨莉·鲁尼、吉本芭娜娜和玛丽莲·罗宾逊一样,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都毫不掩饰地审视人际关系和女性经历。崔恩荣是一位值得关注的作家。——企鹅出版
这些故事痛苦而复杂,但并不令人沮丧。它们展示了有着痛苦过去和未知将来的普通人,在冰冷的阳光下度过的岁月是什么样的。——英国观察家报
崔恩荣给读者留下了一些既像宝石又像燃烧的煤块般的时刻。每个这样的时刻都如同一份痛苦的礼物。——纽约时报书评
崔恩荣以作家的力量将这个世界映照成一个虽然寂寥却闪耀着透明光辉的地方。——姜知希(韩国文学评论家)
这是近来难得一见的短篇典范。——权汝宣(韩国作家)
书中每个故事的核心都在于drifting away。分离不一定是痛斥心扉,它也能在你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挖掉原本属于你的一块血肉。——Goodreads 读者 Eve
书中记录的都是关于人如何失去人的故事,因为时间、死亡、错误和一些你不理解也永远不会理解的原因,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Goodreads 读者Edeh
------------------------------------------------------------
■关于选篇:
本书中的篇目选自崔恩荣作家的两部代表短篇小说集《祥子的微笑》《对我无害之人》。
书中收录的短篇小说《祥子的微笑》为作家的获奖处女作,也是其成名之作。《你好,再见》《姐姐,我那小小的顺爱姐姐》《韩志与英珠》《米迦勒》均收录自该篇同名小说集《祥子的微笑》(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2016 年版)。此外,《601,602》《援手》《筑沙为家》则收录自本书同名小说集《对我无害之人》(韩国文学村出版社 2018 年版)。两部原作延续了高度相似的主题和风格,讲述了身边那些“无害的普通人”的故事。
“这些人物的心里渗透着我在生活中感受过的感情经历。在读者能从我的小说人物的心里体会到共鸣的瞬间,我们将在彼此看不见对方的地方相遇。”——崔恩荣
2024年10月20日 已读
via一棹夕阳过。第一篇《祥子的微笑》毋庸置疑的完美,和别的篇目比起来鹤立鸡群,极致东亚小镇出走女学生的生活一瞥。韩国作家真的好爱写语言系的主角,让人怀疑她们自己是不是就读了这类专业,但不是贬义,反而有一种自己人的亲切。人物关系也是典型的莉莱,才华横溢的人郁郁困在小镇,反而是亦步亦趋的主角独自长出翅膀努力飞走了。
《米迦勒》写母女也是东亚舒适区了,意思是,令人极度不适。成年母女怕麻烦彼此而对自己刻薄、客气到显得生分,说到底还是穷苦使我们成为了这样捉襟见肘的人。
其他的篇章也好,除了莫名其妙的《韩志与英珠》。如果不是私人经历(比如在非洲做志愿者或恋爱历程)想不出为什么会有这么突兀的题材插入东亚生活。
鹿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匈]萨博·玛格达 译者: 余泽民 花城出版社 2018 - 6
《鹿》是“蓝色东欧”丛书第五辑作品。具有重要海外影响力的当代匈牙利作家之一,科苏特奖获奖作家,文学翻译家萨博?玛格达的长篇小说。
美貌与演技兼具的女演员艾丝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物质贫乏与对父母之间情感的疏离,让她度过了一个几欲窒息的青少年时代。贫困、战争将她没有工作能力、养花爱草的父亲过早送到了坟墓里,同时也永远毁灭了她的信仰、信心和快乐的能力。无论金钱,还是爱情,都无法让她摆脱那个令人生厌的可怕自我。她从生活并受之教养的社会里学到了杀人:杀了爱她的人,从而也为自己宣判了死刑。
2024年10月20日 已读
如此滚烫炽烈的恨意和嫉妒,仿佛和生的意志同等强烈,岩浆一般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爱人也因受到平白迁怒而变成火山灰下的美丽尸骸。已经不想代餐莉莱或者鸟嬛,因为艾丝特太self-absorbed了,她的世界容不下任何人,只有她心口燃烧不灭的绿火。
前半段还在感叹贫苦童年的破坏力如此可怕,战时匈牙利带给人的创伤如此深远,让人长出黑洞一样不知满足永远匮乏的心。但后来发觉其他人的痛苦显得如此苍白,只有艾丝特,毒蛇一样从沼泽中爬出来,也将她所经之处都变成泥淖。
读时无数次想起《过于喧嚣的孤独》,一直觉得那是我最喜欢的书,但好笑的是只在高中看过一遍,也没看过任何赫拉巴尔其他书,叶公好龙多么荒谬。总之再次确定东欧人轻易就能捕获我的心。这本四年前就买了现在才看,全怪我。事实上蓝色东欧这套很多都想读,只是好难让自己开始。
How to Pronounce Knife 豆瓣
作者: Souvankham Thammavongs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2020 - 4
In the title story of Souvankham Thammavongsa's debut collection, a young girl brings a book home from school and asks her father to help her pronounce a tricky word, a simple exchange with unforgettable consequences. Thammavongsa is a master at homing in on moments like this -- moments of exposure, dislocation, and messy feeling that push us right up against the limits of language.
The stories that make up How to Pronounce Knife focus on characters struggling to find their bearings in unfamiliar territory, or shuttling between idioms, cultures, and values. A failed boxer discovers what it truly means to be a champion when he starts painting nails at his sister's salon. A young woman tries to discern the invisible but immutable social hierarchies at a chicken processing plant. A mother coaches her daughter in the challenging art of worm harvesting.
In a taut, visceral prose style that establishes her as one of the most striking and assured voices of her generation, Thammavongsa interrogates what it means to make a living, to work, and to create meaning.
2024年10月17日 已读
via徐慢懒和JS。老挝二代移民短篇集,只跳着读了9/14篇,因为语言未经修饰且不精确不太喜欢。
最喜欢美甲店员那篇和最后一篇挖虫子的,事实上指甲油出现了不止一次我怀疑作者真的有认识的人开美甲店(会令女员工不孕不育、终日咳嗽)。
每个故事总是出现熟悉的亚裔父母角色,爸爸早死或者沉默,妈妈吃苦耐劳做一些白人不愿做的工作。父母总是未受教育,令人难堪;会把希望寄托在小孩上,但同时如此如出一辙地熟练使用打压话术(贫苦使得我们如此斤斤计较,然而尊严又是我们最看重的东西),不经意间重男轻女,或被结构性地性别歧视(美甲店故事里退役拳击手男店员轻易得到几十刀小费,而他白手起家的店长姐姐只有两三刀),或屡见不鲜的种族歧视(挖虫子故事里14岁白人男同学成了经理,夺走了本属于熟练工妈妈的工作,而他甚至不需要那些钱)。
我,厌男 豆瓣
8.2 (63 个评分) 作者: [法]波利娜·阿尔芒热 译者: 一千度 新星出版社 2023 - 7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自己厌男?厌男就是厌恶所有男性吗?
*不是理论,而是态度
*一本好读、耐读、金句频出的女性主义宣言,女性主义实践的有力注脚
*是对男性特权风趣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姐妹情谊的直白赞美
◎系统阐释“厌男”的开先河之作
厌男不过是一次次被伤透了心的人们,接触女性主义后自然长出的铠甲,不再轻信男人的鬼话
◎犀利、毒舌、人间清醒,三言两语点醒同伴
别再对只是顺便接孩子放学的男人歌功颂德了,现在,所有女性马上停止自我贬低,像普信男一样,勇往直前/对自己好一点!
◎打消疑虑,呼吁女性关爱自我,厌男是“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不要屈就别人,要按自己的意愿寻求自由与解放
◎越压抑,越愤怒,越表达,法国现象级图书
一本因书名受到政府官员下架威胁的女性主义小册子,首印450册,立马断货、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译为18国语言
------------------------------------------------
★内容介绍
“你是不是厌男?”每当女性就性别歧视、性暴力等发声时,就会遭到这样的非议。但,厌男真的是这个意思吗?
《我,厌男》为厌男发声,探究背后的心理文化机制与社会背景,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厌女导致的系统性压迫与厌男造成的轻微自尊伤害之间,有着天壤之别,长期被污名化的 “厌男”和“厌女”不同,它并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对性别歧视的回应,是对男性特权的愤怒,旨在呼吁女性摆脱羞耻与禁锢,关注作为武器与后盾的女性愤怒所能带来的政治团结与女性情谊,“想象一种全新的存在方式”,按自己的方式追寻自由与解放。区区104页的小书,却蕴藏着无穷大的能量,波利娜谈论厌男而不止于厌男,将日常生活经验与实际数据串联起来,书写女性处境,是一部四两拨千斤,揭露男性特权、呼吁改变厌女现状的振聋发聩之作。
------------------------------------------------
★编辑推荐
开始整理错误并重新建立规则的时刻,到了。
我们不要就这么算了,也不会再让后来人淋我们淋过的雨。
无需沉默,无需羞耻。面对性别暴力、性别歧视,沉默和礼貌的助益微乎其微,女性应当重拾表达的力量。
《我,厌男》不是艰深的学术著作,也不是充斥着怨气和歇斯底里的情绪宣泄,而是热情与理性同在、轻盈与坚定并存的女性主义宣言。厌男只是一种表象,其后隐含的“厌女”歧视、性别暴力和男性凝视,才是人们真正需要关注的。
这份写给全体女性的告白,不仅恳切呼吁女性力量和女性团结,也真诚向男性提出了女性的需求:至少,负责任地倾听。因为在男性占系统性优势的社会中,受害者不只女性,也有男性。“厌男”所反抗的正是这一点:对不平等大胆说“不”,不因此羞耻,也不因此感到恐惧。
------------------------------------------------
★媒体推荐
一本女性主义的离经叛道之作……证明了厌男如何为姐妹情谊开辟了空间。——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厌男》触动了社会的神经。面对性别歧视和性别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种更为直白的应对方式。——《纽约时报》
炽热激情与冷静克制并存的杰作。——《泰晤士报》
打响了反对性别歧视的又一枪。——《泰晤士报》
大快人心……是对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坚信不疑,是对自由解放的真诚呼唤。——《独立报》
详细地阐释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为何惹人生厌。——《每日电讯报》
一本令人振奋的小书,一口气读完。——《解放报》
交织而团结的女性情谊绽放出愉悦人心的力量。——Elle
《我,厌男》中的论述一针见血,并不过激也不粗暴,当代女权主义的热议话题,如父权制、精神负累、#MeToo运动和女性的联结等都有论及,延续了丽贝卡·索尔尼特等女性主义作家的一脉。——《新观察家》
其引发的争论不仅聚焦于性别问题,也与言论自由息息相关。……波西米亚式风格,言辞直率,承继了波伏瓦、柯莱特等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激烈谴责了男性暴力、特权及其对女性的压迫。——《每日邮报》
讨论性别议题,但不仅限于此。——Popmatters
《我,厌男》提醒我们,如果仅靠礼貌的请求,女性主义先驱们无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news
2024年10月16日 已读
我真的会把所有想读都搁置到中文版都出了。
是没什么新理论贡献的社交媒体化写作,作者也深知这一点,但也是轻松愉快短篇幅散文,它的意义就在于传播度,就像杨笠。幽默的是有一章的标题就是médiocre comme un homme (像男人一样普通),写作时间(2021)比杨笠晚一年。
法国性别平等部的官员因为讨厌I Hate Man这个标题就利用职权想审核这本书,结果史翠珊效应之下反而引起更多人读,国际上也莫名火了。